吐蕃王朝时期

合集下载

吐蕃王朝分裂时期

吐蕃王朝分裂时期

吐蕃王朝分裂时期自朗达玛被杀,吐蕃王室内部争权,致王朝分裂,形成世俗和宗教的封建割据局面.这一时期是从唐末公元八四二年朗达玛死后起,至元初八思巴封为帝师,受供十三万户,建总制院以前,即公元一千二百七十年为止,其分裂时期,共约三百余年。

阿里王系尼玛贡逃于阿里建立王权。

彼生三子。

长子白德日巴贡据孟域;次子扎西德贡据布让;三子德祖贡据象雄。

德祖贡有二子即柯热与松额。

兄出家名耶协沃[注释:耶协沃:又称拉喇嘛•耶协沃。

凡王族出家人名前均加“拉”字,是一种尊号。

他未出家前曾娶妻生有二子,即纳嘎热咱和德瓦热咱。

他后半生因阅读先祖史册,心生感慨,奋然立志欲继承祖先宏法事业,遂出家为僧。

此时已无传戒经师,他只有在佛像前为自己授戒。

曾建托林吉祥神殿,派遣二十余名聪慧少年赴迦湿弥罗学经,培养出了大译师有仁软桑布、小译师扎九喜饶等人,对于佛教大作饶益。

耶协沃为欲迎请班智达来藏宏法,曾往印度边区觅金,不幸为边地伽尔劳王所擒,索取多金不获,遂被害(《汉藏册府》216-218页)。

《青史》说耶协沃系带兵攻打伽尔劳,战败被擒,伽尔劳要他放弃信仰佛教,否则以身相等之黄金来赎则释(《青史》300页]。

斯时前宏佛教趋于衰落,迎请班智达之规,亦已废弛。

历经多时,始有尼婆罗一善巧译师名勒汝哲,迎请班智达•查拉仁瓦与米底二师来藏。

勒汝哲忽卒于途中,二师不解藏语,遂致长时流落藏地。

米底曾于道那[注释:道那:道那河的河谷地区,在日喀则的西北,南木林县的西边]作牧羊人,久之,始遇一有识之士,二师方能行至朵康,略开讲听之宏法事业。

米底曾著有《语门利刃论》。

盖此时藏地誉为法师之人,多于经教缺乏智眼,乃骄慢愚鲁之辈,审观此情,诚如萨迦班智达所云:“如果去到独足国,两足反不算人类”。

又云:“所谓旃檀虽胜金,愚者以之作木炭”。

此诚真实不虚之语也。

拉喇嘛耶协沃迎请东印度班智达达磨波罗来藏,广宏毗奈耶之讲解及实修。

其随行弟子有三波罗。

所传律戒则称为上路律传[注释:上路律传:藏人习惯称西北为上,东南为下,因为康藏几大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的,故甘青藏区称为朵麦,属下路,阿里称为堆,属上路。

吐蕃、西藏历代君主列表

吐蕃、西藏历代君主列表

吐蕃、西藏历代君主列表吐蕃国王:吐蕃王朝是一个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

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著松在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姓名谥号,称号年数在位时间生卒年备注吐蕃(宝髻)[勃窣野氏](约前360-877)聂赤赞布穆赤赞布丁赤赞布索赤赞布美赤赞布达赤赞布师赤赞布志共赞布布德共杰艾雪勒德雪勒提雪勒古茹勒仲谢勒伊雪勒萨南森德德楚南雄色诺南德色诺布德德诺南德诺布德结布德珍藏结多日隆赞赤赞南赤扎邦赞赤脱吉赞赤脱脱日宁谢揭利失若赤宁松赞勃弄若仲宁德乌讵素若达日宁色论素赞南日松赞11 618-629 ?年-628年弃宗弄赞松赞干布21 629年-650年?年-650年共日共赞 4 651年-655年638年-655年乞黎拔布芒松芒赞23 656年-679年653年-679年乞黎弩悉笼,器驽悉杜松芒波杰25 679年-704年679年-704年弃隶缩赞赤德祖赞41 704年-742年680年-742年赤松德赞42 743年-785年730年-785年乞犁悉笼纳赞,乞立赞,乞黎苏笼猎赞,娑悉笼腊赞木奈赞普 1 786年762年-786年足之煎牟尼赞普 2 797-798菊之穆底赞普 1 798惹巴瑾牟如赞普11 798.11-819年赤德松赞20 798.12-817 764年-817年可黎可足赤热巴巾,赤23 815-838 806年-838年彝泰(23)祖德赞达磨达玛赞普(8) 839年-841年803年-841年琳乞离胡(云丹) (20) 846-866微松(欧松) (11) 866-877拉达克历代王朝世系:公元842年,吐蕃最后一代赞普朗达玛因内部矛盾激化被弑,其两个王妃在王族和外族的支持下各为其子争夺王位,使王室分裂为二,不相统属。

吐蕃—搜狗百科

吐蕃—搜狗百科

吐蕃—搜狗百科吐蕃赞普(王)世系,如下表所⽰: 吐蕃赞普(王)世系,如下表所⽰:达布聂赛(讵素若,公元六世纪中叶) 达布聂赛(讵素若,公元六世纪中叶)囊⽇论赞(论赞索,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达布聂赛⼦〕⼁〔达布聂赛⼦〕 囊⽇论赞(论赞索,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 原为吐蕃⾸领,后统⼀西藏⾼原称尊。

在位11年,为旧贵族毒死,葬于顿卡达贡⽇索嘎陵沦赞弄囊,祖上世代为吐蕃⾸领。

他袭位时,年富⼒壮,思想敏锐,励精图治,发奋⾃强,于公元620年攻灭苏毗部,统⼀了西藏⾼原,被尊称为“朗⽇沦赞”(意为政治如同天那样⾼明,盔甲如同天⼭那样坚强的君王)。

朗⽇沦赞统⼀西藏⾼原后,重⽤在统⼀战争中⽴功的新贵族,引起旧贵族的仇视。

晚年,旧贵族(⽗王三⾂和母后三⾂)先后叛乱,并乘机毒死了他,不少属部纷纷叛离,吐蕃⼜陷于分裂。

⼁〔囊⽇论赞⼦〕年)⼁〔囊⽇论赞⼦〕松赞⼲布(弃宗弄赞,约617~650年) 松赞⼲布(弃宗弄赞,约在位)⼁〔松赞⼲布孙〕⼁〔松赞⼲布孙〕芒松芒赞(乞黎拔布,弃芒论芒赞,⽣年不详,650~676在位) 芒松芒赞(乞黎拔布,弃芒论芒赞,⽣年不详, 松赞⼲布孙。

松赞⼲布病死后继位。

在位26年,病死,葬于俄西⼫保陵,因其⽗贡松贡赞 早死,祖⽗松赞⼲布于公元650年5⽉病死后,他于同⽉继位。

芒松芒赞幼年即位。

在位期间,由相禄东赞⽗⼦相继执掌国政,总揽实权,完善了王朝的政治组织,并划定⽥界,实⾏改⾰,使国⼒继续得到增强。

对外他攻灭了吐⾕浑(鲜卑族的⼀⽀,唐时迁灵州⼀带),⼜和唐朝兵⾰相见,北攻西域(今⽢肃省敦煌西北⽟门关以西地区),与唐朝争夺安西4镇(龟兹、疏勒、于阗、马耆),向东攻击巴蜀,占领了羌族居住的12个唐朝边境州,是吐蕃王朝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公元676年,芒松芒赞病死于后藏巴昂冈芒。

⼁〔⼦〕在位)⼁〔⼦〕都松芒布结(器弩悉弄,⽣年不详,676~704在位) 都松芒布结(器弩悉弄,⽣年不详, ⼜译为器弩悉弄、弃都松。

西藏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西藏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西藏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西藏历史知识点是重要的一环,涉及古代历史、近现代史以及当代发展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西藏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古代西藏历史1. 吐蕃王朝(公元7世纪-9世纪):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由松赞干布建立。

期间,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2. 赞普制度:吐蕃王朝的政治制度,赞普为最高统治者,下设官僚体系。

3. 藏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8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逐渐成为西藏的主要宗教。

4. 吐蕃王朝的衰落:9世纪末,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吐蕃王朝分崩离析。

二、近现代西藏历史1. 元朝统治(13世纪-14世纪):元朝统一中国后,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行政区域。

2. 明朝与西藏的关系:明朝时期,西藏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保持朝贡关系。

3. 清朝对西藏的治理(17世纪-20世纪初):清朝通过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等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4. 西藏的近代化尝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藏进行了一系列的近代化尝试,包括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5. 民国时期的西藏(1912年-1949年):民国政府继续对西藏行使主权,但由于国内战乱,对西藏的实际控制力有所减弱。

三、当代西藏发展1. 和平解放(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十七条协议》,实现和平解放。

2. 土地改革与民主改革(1959年):废除封建农奴制,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奴。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西藏自治区。

4. 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5. 生态环境保护:西藏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保持高原的自然美景。

四、西藏文化与宗教1. 藏语文:西藏使用藏语文,具有独特的文字系统和丰富的文学传统。

2.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西藏的主要宗教,对西藏文化和社会生活有深远影响。

中国本土民事法律文化:吐蕃王朝时期的民事法律

中国本土民事法律文化:吐蕃王朝时期的民事法律

引进 国内优 秀人才项 目 “ 汉藏法律文化 的 当代 价值 与基层社 会治理 法治 化道路研 究 ” ( 3 1 9 2 0 1 6 0 0 0 2 ) 、 2 0 1 7 年度江苏师 范大 学教 材建设项 目“ 中国首套汉藏双语法学专业特 色法规教材 ” ( J Y J C 2 O l 7 O 5 ) 、 江苏
中 国本 土 民事 法律 文 化 : 吐蕃 王 朝 时期 的 民事 法 律
南杰 ・隆英 强
[ 摘
要] 作 为古代 吐蕃王朝 时期 法律体 系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 。 吐蕃社会 的民事法律有着 自
身独特 的 内容 。作 为维 护本 民族经济基础和 民亭权利 , 为维 护一定 的所有权制度和 可能产生 的商品关 系、 婚姻关系、 财产继承关 系等领域 的法律规定 , 能够体现 出以调整其所 有制关系和
其所 反映的人 身关系和 财产 关系的重要 内容。主要是 由吐蕃王朝社 会高层 通过赞 普诏 书和
各机 关或各级 官吏针对 吐蕃全局 的经 济、 人身、 婚姻、 财产领域 的 民事 纠纷案件 的处 理规则 。
以及通过藏族古代社会特有 的议事会议制度 中盟誓后宣布的决定或法规 演变而来 , 另外 由地
土地的固定使用 , 产生 了动产和不动产 , 从 而产生 了相应的人的法律 , 这使 ‘ 实体法就变
得 非 常重要 “ 这也 迫使 存 在 于社 会 之 中 的 司法 机 构 越 来 越 健 全 , 越 来 越 专 门化 了 一 这
样 以来 。 法律就在不断地发展 , 其影 响也不断扩大 ” ’ 。 ②
族、 文化 、 经济结构 的新一轮调整 , 吐蕃赞普命 令贤 臣立 即制定 比较详尽 的法律制度和 行政措施 。 不但推 动 了 当时 的农 业 和经 济 发展 水 平 , 也 促 进 了军 队的强 大和政权 的

吐蕃王朝分裂时期

吐蕃王朝分裂时期

吐蕃王朝分裂时期自朗达玛被杀,吐蕃王室内部争权,致王朝分裂,形成世俗和宗教的封建割据局面.这一时期是从唐末公元八四二年朗达玛死后起,至元初八思巴封为帝师,受供十三万户,建总制院以前,即公元一千二百七十年为止,其分裂时期,共约三百余年。

阿里王系尼玛贡逃于阿里建立王权。

彼生三子。

长子白德日巴贡据孟域;次子扎西德贡据布让;三子德祖贡据象雄。

德祖贡有二子即柯热与松额。

兄出家名耶协沃[注释:耶协沃:又称拉喇嘛•耶协沃。

凡王族出家人名前均加“拉”字,是一种尊号。

他未出家前曾娶妻生有二子,即纳嘎热咱和德瓦热咱。

他后半生因阅读先祖史册,心生感慨,奋然立志欲继承祖先宏法事业,遂出家为僧。

此时已无传戒经师,他只有在佛像前为自己授戒。

曾建托林吉祥神殿,派遣二十余名聪慧少年赴迦湿弥罗学经,培养出了大译师有仁软桑布、小译师扎九喜饶等人,对于佛教大作饶益。

耶协沃为欲迎请班智达来藏宏法,曾往印度边区觅金,不幸为边地伽尔劳王所擒,索取多金不获,遂被害(《汉藏册府》216-218页)。

《青史》说耶协沃系带兵攻打伽尔劳,战败被擒,伽尔劳要他放弃信仰佛教,否则以身相等之黄金来赎则释(《青史》300页]。

斯时前宏佛教趋于衰落,迎请班智达之规,亦已废弛。

历经多时,始有尼婆罗一善巧译师名勒汝哲,迎请班智达•查拉仁瓦与米底二师来藏。

勒汝哲忽卒于途中,二师不解藏语,遂致长时流落藏地。

米底曾于道那[注释:道那:道那河的河谷地区,在日喀则的西北,南木林县的西边]作牧羊人,久之,始遇一有识之士,二师方能行至朵康,略开讲听之宏法事业。

米底曾著有《语门利刃论》。

盖此时藏地誉为法师之人,多于经教缺乏智眼,乃骄慢愚鲁之辈,审观此情,诚如萨迦班智达所云:“如果去到独足国,两足反不算人类”。

又云:“所谓旃檀虽胜金,愚者以之作木炭”。

此诚真实不虚之语也。

拉喇嘛耶协沃迎请东印度班智达达磨波罗来藏,广宏毗奈耶之讲解及实修。

其随行弟子有三波罗。

所传律戒则称为上路律传[注释:上路律传:藏人习惯称西北为上,东南为下,因为康藏几大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的,故甘青藏区称为朵麦,属下路,阿里称为堆,属上路。

名词解释吐蕃的意思

名词解释吐蕃的意思

名词解释吐蕃的意思吐蕃,这个名词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代名词。

在古代,吐蕃一词常用来指代位于青藏高原的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今天,本文将以深入的解释,探讨吐蕃的实际意义。

吐蕃一词的源起可追溯到隋唐时期,作为唐朝对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人民的称呼。

然而,正式的吐蕃政权在公元7世纪后期才开始形成。

当时,由于高原地理的独特性和相对封闭性,各个部落和氏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在这种背景下,吐蕃王朝应运而生,成为了西藏地区的主导势力。

吐蕃王朝的建立对青藏高原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吐蕃王朝实现了对地区各部落的统一和集权。

他们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联盟,将原本分散的部落聚集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

这种统一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同时也为地区人民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次,在文化上,吐蕃王朝对于西藏的宗教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吐蕃统治者逐渐接受了印度佛教,并将其作为国教加以推崇。

他们兴建了许多寺庙和宫殿,派遣学僧到印度学习佛教经典。

这种佛教传播和文化融合,对西藏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仍然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政治和文化影响,吐蕃还对地区的物质财富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青藏高原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草原和牧场资源。

吐蕃王朝有效地组织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了健全的畜牧业生产体系。

这不仅为吐蕃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周边的其他民族提供了经济交流的机会,拉近了地区之间的联系。

然而,吐蕃王朝在大约公元9世纪后期逐渐式微,最终被另一个民族—唐朝所推翻。

这一时期,吐蕃王朝内部发生了许多政治斗争和矛盾冲突,加上唐朝不断加大对西藏地区的控制力度,导致吐蕃王朝逐渐衰败。

然而,吐蕃文化和政治制度的遗产仍然流传至今,对西藏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吐蕃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段历史时期或一个地理概念。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同时也代表着青藏高原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基础藏医药概述

基础藏医药概述

第三节吐蕃王系时期目前,多数藏族史书都把公元6世纪后半叶以前的历史称为古代吐蕃,也就是直到581年的囊日松赞为止。

古代吐蕃是指古代青藏高原上比较强大的许多割据地方势力之一,位于当时南山地区雅隆河流穷结、泽当一带,其首领一般被尊称为“赞普”,意思是有势力的君王。

古代吐蕃先后经历了七天座王;中二丁王;六勒王;八德王;五赞王,以及第27代王拉脱脱日年赞。

根据历史记载:这时期的藏族人民就已经认识到动、植、矿物的某些部分有解除身体病痛的作用,能够运用的药物有黄芪、甘草、当归、辣椒、戎盐、硝石、石胆、朱砂、雌黄、雄黄、葡萄、蜂蜜、牦牛等。

藏族史籍《五部箴(zhēn)言.大臣箴》及《西藏王臣记》记载,公元前126年,聂赤赞普在位时期,总结出对臣民社稷([jì]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有害的因素,提出了六大难题,包括盗贼、敌人、野牛、毒物和咒骂等,向臣下征询解决方法。

“可以用赔赏的办法来对付盗贼,用亲友来对付敌人,用药物来对治毒物,用囊解来对付诅咒”。

由此可见藏医药学已经有了大致的雏形。

同期,从事医事活动的贤者捷普赤西编著了《治疗.白色万药论》、《治毒坚固聚》等著作,可见这时的藏药加工炮制等技术也有了较高的水平。

在吐蕃第27代王拉脱脱日年赞(公元254-374年)在位期间,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地区以及民族的的医学交流,注重医药实践,培养医务人员,使藏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天竺著名医学家碧齐嘎齐、碧嘎拉孜入藏,他们培养的名医董格托觉坚编写了《诊病切脉纲》、《内治药物纲》、《创伤外治纲》等5部医典。

在朗日颂赞时代(公元6世纪后期),盐的使用,不仅促进了当地人的健康,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来治疗疾病。

随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生产知识的增长。

吐蕃人民对医药的认识逐渐提高,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史料记载,这时已有了药、野生药、小药、以及有效药的记述,并有了简便有效的医事活动。

总之,吐蕃早期的医事活动已涉及初步的保健型医疗,但其水平远待于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松德赞时期的兴佛运动

桑耶寺的建立与吐蕃僧人的出现 779年桑耶寺的兴建 “中心主殿是一座三层大殿,代表所谓 须弥山,四方有四个殿,代表所谓四大 洲。四方四殿的附近又各有两个小殿, 代表日、月。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如 杂用房屋和塔等。全部建筑围以圆围墙, 代表铁围山。”
桑耶寺图
桑耶寺乌孜大殿
松赞干布时代的佛教、本教与 政治
松赞干布时代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实际面貌 松赞干布时代,佛教文化传入吐蕃的途 径和影响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佛教当时 只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进入吐蕃,但作 为一种信仰尚未流行 。 吐蕃社会仍是以其固有的本教文化为基础 的。
赤德祖赞提倡佛教及其社会政 治背景
赤德祖赞提倡佛教 藏文典籍《贤者喜宴》、《拔协》等的记载 赤德祖赞时代的佛教活动: 派人到天竺和唐地学习佛法 翻译佛经 修建了若干“作为存放经书处所”的寺庙 于阗僧侣在吐蕃的活动 吐蕃仍然是无寺无僧
赤松德赞时期的兴佛运动

渐、顿之争 摩诃衍那 ——顿门派 莲花戒——渐门派 从某种意义上说,渐、顿之争虽是印度佛教 宗派与汉地佛教禅宗之间因宗教见解不同而 引起的一场纷争,但它实质上也是一场宗教 权力斗争,是印度和汉地佛教两种宗派在吐 蕃为争夺僧众、宗教权力而展开的一场激烈 较量和角逐。
赤松德赞时期的兴佛运动

从禁佛到兴佛:赤松德赞与反佛大臣的权力 较量 吐蕃历史上第一次禁佛运动——对赤德祖赞 生前倡导佛教作法的全盘否定 赤松德赞推行佛教的原因: “赤松德赞本人可能从非常年幼的时代就表 现得倾向佛教,这无疑就意味着其背后有一 个颇有势力的集团对此施加影响。” (意大 利藏学家杜齐《西藏的宗教》)
赤松德赞时期的兴佛运动
吐蕃后期政治体制的佛教化

达磨灭佛 背景:《新唐书· 吐蕃传》称:“达磨 嗜酒,好牧猎,喜内,且凶愎少恩,政 益乱。” 发生地震、饥荒等多种自然灾害 达磨灭佛的原因 :是对赤祖德赞时代 推行的极端佛教化的一种反动 ;解决 吐蕃税收来源和兵源锐减的问题等
吐蕃后期政治体制的佛教化
灭佛的具体措施: 迫使僧人还俗,对不愿还俗的僧人强迫 其打猎为生; 封闭寺院和拆毁寺内的佛像; 封存和焚毁佛经,流放和驱逐众班智达 和译师。 拉隆贝吉多贝刺杀达磨
பைடு நூலகம்
赤德祖赞提倡佛教及其社会政 治背景
赤德祖赞时代,吐蕃处于王权与相权之间经 过一场冲突、对抗、分离、排斥之后重新确 立其关系的特殊时期 ,同时也是吐蕃王室对 政治体制不断探索和变革的时代,对文化和 制度等方面存在一种需求。 参见:石硕:《吐蕃政教关系史》,四川人 民出版社,2000年。
赤松德赞时期的兴佛运动
参见:(法)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西 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渐、顿之争产生的冲击和动荡,在客观上一 定程度地延缓了佛教以及僧团在吐蕃的发展 速度 。 毗卢遮那 僧团作为一支新兴的特殊实力集团将要涉足 吐蕃政坛,并凌驾于贵族政治之上并与之相 抗衡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朗化
吐蕃后期政治体制的佛教化

赤松德赞在王子时代受到佛教的濡染; 王室权威遭到削弱的政治背景。 赤松德赞在桂氏与尼雅桑等协助下剪除反 佛大臣玛祥仲巴杰 由禁佛过渡到兴佛,实质上标志着吐蕃 中枢权力已经由于外戚权臣手中崇信转 移到赞普王室手中。
赤松德赞时期的兴佛运动

从寂护入藏传法到佛、本辩论 首次迎请寂护(菩提萨埵)入藏传法的 失败及其原因 寂护与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法 771年佛、本辩论的发生 佛、本辩论可以说是佛教传播开始在文 化观念形态上真正触及本教传统后引发 的一场冲突与较量。
牟尼赞普均贫富举措 牟底事件及其处理——“天祸蕃廷,降 衅萧墙” 均贫富举措的实施——原因或着眼点: 是为了进行社会改革?还是从发展佛教 的需要出发? 牟尼赞普之死 王妃蔡邦氏
吐蕃后期政治体制的佛教化
赤德松赞(“赛纳勒”)时代吐蕃佛教的进 一步发展与僧相制度的创设 佛教地位再次得到提高的举措: 译经和传播佛教 ——厘定翻译佛教经典中藏 语新出现的词语 兴建噶琼多吉英寺 举行兴佛盟誓 修葺父祖本尊寺,修建大昭寺围墙 《布顿佛教史》称赤松德赞时代“大振佛教规 模”
桑耶寺的黑塔
赤松德赞时期的兴佛运动
首批出家的吐蕃僧人的产生 以拔塞囊为首的“七试人” 桑耶寺的落成和首批吐蕃僧人的产生, 标志着佛教在吐蕃社会中的真正立足, 为佛教在吐蕃的大规模传播与发展打开 了局面。 赤松德赞推行佛教策略的灵活性
赤松德赞时期的兴佛运动

僧团的崛起和僧伽权力的上升 “三户养僧制” 的实施——标志着僧团在吐 蕃社会中已从最初一个单纯的被供养阶层发 展成为拥有自己土地和属民的势力集团 。 “佛法宗师” 的职权的设立和组建献佛法会 议室的尝试 陈楠:《吐蕃告身制度试探》,《西藏研 究》,1987年第1期;陆离、陆庆夫:《关于 吐蕃告身制度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 2006年第3期

吐蕃后期政治体制的佛教化
启用僧人担任宰相 “钵阐布同平章事” ——班第勃阑伽云丹和 班第娘· 定埃增 《新唐书· 吐蕃传》 :“钵阐布者,虏浮屠豫 国事者也” 赤德松赞时代首次任用僧人担任宰相 ,标志 着佛教僧伽体制和吐蕃政制之间的首次结 合——吐蕃政治的佛教化倾向和吐蕃佛教的 政治化倾向
吐蕃后期政治体制的佛教化
吐蕃王朝时期
(公元七至九世纪)
吐蕃赞普世系表





松赞干布(716-650年) (孙)芒松芒赞(650-676年) (子)都松芒波杰(676-704年) (子)赤德祖赞(704-755年) (子)赤松德赞(755-797年) (子)牟尼赞普(797-798年) (弟)赤德松赞(797-815年) (子)赤祖德赞(815-838年) (兄)达磨(838-842年)

赤德祖赞提倡佛教及其社会政 治背景

社会政治背景 从囊日论赞到赤德祖赞继位前吐蕃政权 结构的三个重要阶段: 囊日论赞时代——吐蕃政权的联盟色彩 浓厚,权力结构表现为松散、分散的特 点。 松赞干布时代——建立起以赞普集权为 主要特征的有效的政治统治系统。
赤德祖赞提倡佛教及其社会政 治背景
松赞干布去世到噶尔家族覆灭——赞普直接 主政于外,太后主政于内。相权的弱化和外 戚开始参与政治活动 赤德祖赞时代吐蕃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 由单相制向众相制过渡 ; 外戚势力明显崛起,重用外戚的倾向明显加 强; 任用吐谷浑小王为朝廷重臣 赤德祖赞时代对大臣的猜忌与防范是相当严 格的

赤祖德赞(赤热巴巾)时代从极度崇佛到僧 人全面主政 兴建伍祥贝美扎西根佩寺 扩大译场、统一译例并对此前翻译的经论全 部按印度语统一校改 将“三户养僧制”改作“七户养僧制” 僧相和贵族大臣宰相共同执掌朝政局面的改 变——将小御前会议献给僧人——僧人掌握 吐蕃最高权力中枢 尚论贵族大臣和僧人之间矛盾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