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正式版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正式版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正式版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评价标准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二〇一六年一月

目次 1 总则 (3) 2 术语 (4) 3 基本规定 (6) 3.1 一般规定 (6) 3.2 评价方法 (6) 4 设计阶段 (8) 4.1 基础项 (8) 4.2 一般项 (9) 5 建造过程 (12) 5.1 基础项 (12) 5.2 一般项 (12) 6 管理与效益 (15) 6.1 基础项 (15) 6.2 一般项 (15) 本导则用词说明 (17) 引用标准名录 (18) 条文说明 (19)

1 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和效益,规范工业化建筑的评价,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民用建筑的工业化建筑评价,其他建筑参照执行。 1.0.3 工业化建筑的评价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导向性的原则,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

2 术语 2.0.1工业化建筑industrialized building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 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2.0.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主体结构,包 括全装配混凝土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等。 2.0.3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 2.0.4 建筑部品construction component 工业化生产、现场安装的具有建筑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 2.0.5预制外挂墙板precast concrete facade panel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外挂墙板 2.0.6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中间夹有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 板,简称夹心外墙板。 2.0.7 预制率precast ratio 建筑标高±0.000以上(不含±0.000)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 预制构件及相关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一、设计依据 1.装配式建筑主要设计依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 ?《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2011) ?《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JGT163-2013) ?《装配式混凝土表示方法及示例》(15G107-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15G310-1~2)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15G366-1)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JGJT258-2011)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15G367-1) ?《外墙保温用锚栓》(JGT366-2012)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15G365-1) ?《预制钢筋混凝土阳台板、空调板及女儿墙》(15G368-1)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技术规程》(JGJ289-201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9版)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2016.01浙江省住房和城建设厅)二、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 1.设计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杭州市相关规范、规定,符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要求。满足业主对 设计方面的基本要求及希望达到的目标。 (2)解决本工程中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使工程的建设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技 术先进等方面能得到综合体现。 (3)充分发挥建筑工业化的相对优势,尽量减小预制构件建筑结构整体性的不利影响,预制装 配式建筑拆分原则是优先选用非抗侧移构件,便于模数协调,易于标准化生产和安装的建筑部品。 2.设计目标 (1)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 (2)与构件生产、施工工艺形成配套设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形成符合模数数列的标准化模块。 (4)在标准化套型基础上,充分发挥生产和施工工艺的特点,满足里面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要 求。 3.工业化分析 (1)工业化实现目标 根据浙江省《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的预制率不低于 20%,预制率可按下式计算: K预=(V预+ 0.5V叠)/ V总 V预──预制构件混凝土体积; V叠──叠合构件现浇混凝土体积; 1

绿色工业建筑标识申报自评估报告

绿色工业建筑标识申报 自评估报告 申报项目名称:单击此处输入名称 申报单位名称:单击此处输入名称 参与单位名称:单击此处输入名称 自评星级:请选择星级 自评依据:《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二〇一九年六月制

填写说明 1.本报告适用于申请绿色建筑标识的工业建筑,由申报单位填写。 2.评价指标体系所有参评项的总分为100分。存在不参评项,应按照比例将剩余参评项总分调整至满分再计算实际得分。 3.“自评得分”的填写方式:满足要求的项按“分值范围”填写得分值;不满足要求的项填写“0”;因项目情况可不参评的项填写“○”。如因项目实际情况致使某些项不参评,应在该项“评价要点”中阐明原因,并在“实际提交材料”中提供证明材料。 4.“自评得分”的分值应与“分值范围”一致,不满足分值范围下限的则为“0”分,且累计得分不可超过上限;因项目情况可不参评的项已注明,其余项如不满足“评价内容”要求则为“0”分。 5.“实际提交材料”中列表填写对应条文实际提交的材料的全称。 6.本报告封面的“申报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参与单位名称”请务必并与申报书、申报声明保持一致,如因笔误造成评审或证书制作问题,后果自负。 7.不得自行删除本报告的技术内容和要求。

目录 一自评总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项目效果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自评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3基本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4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场地 .......................................................................... 错误!未定义书签。5节能与能源利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7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8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9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 .............................................................................. 错误!未定义书签。10运行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11技术进步与创新 ....................................................................................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A工业建筑能耗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工业建筑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建设导则

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建设导则 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 二〇一六年五月

前言 根据国家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大力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指导企业正确掌握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工厂建设的要求,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建设水平、提高资源利用、实现节能减排,制定本导则。 编制组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系统地总结了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工厂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要求;4厂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5主要生产区域;6电气及自动化;7给水排水;8节能及能源利用;9环境保护;10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11人员配备;12信息化管理;13工程施工及验收;14运行和维护。 本导则为指导性文件,提供了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建设过程中的要求,供有关方面在构件工厂建设工作中参照采用。 本导则由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组织编制。 主编单位:上海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上海市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上海城建物资有限公司 上海宇辉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上海中建航建筑工业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宝岳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张德明刘险峰丁康元刘超徐耀东 毛坚正沈春国钱承浩徐雄增王丽娟 朱永明李小斌楼志江赵亚军王玉兰 黄岚赵凯严炜炯

主要审查人:朱建华田炜钟伟荣苏宇峰田培云 本导则由上海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负责解释。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要求 (3) 4 厂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5) 5 主要生产区域 (7) 6 电气及自动化 (10) 7 给水排水 (12) 8 节能及能源利用 (13) 9 环境保护 (14) 10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5) 11 人员配备 (16) 12 信息化管理 (17) 13 工程施工及验收 (19) 14 运行和维护 (20) 引用标准名录 (21)

2016年最新标准规范清单

2016年最新标准规范清单

不锈钢建筑型材JG/T73-1999 滑模液压提升机JG/T93-1999 混凝土输送管型式与尺寸JG/T95-1999 塔式起重机操作使用规程JG/T100-199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 GBJ50148-201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149-201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J50150-2006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50152-2012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GB50113-2005 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50114-2010 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50117-2014 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50121-2005 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规范GBJ50122-8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J124-88 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125-2010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GBJ126-2008 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28-201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土的分类标准GB/T50145-2007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GB/T50146-201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147-201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201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2-201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3-2014 露天煤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5-2014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4-2011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185-2010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1-201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木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砂石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编制说明

《砂石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砂石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编制组 2019年10月

1 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根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第四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2018]73号),《砂石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2018-1957T-JC)作为行业标准立项,由建材工业综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编制工作由中国砂石协会、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和北京建筑大学等单位负责。 1.2 工作过程 工信部于2016年9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包括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以及绿色供应链的创建与评价工作。为了统一绿色工厂的评价技术要求,文件附件给出了《绿色工厂评价要求》,作为标准出台前各行业评价工作开展的相关依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负责起草的《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已经于2018年5月正式发布。 2018年11月,工信部下达《砂石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行业标准立项文件。 2019年初,在绿色工厂整体标准体系架构下,标准起草单位提出《砂石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标准计划。 2019年3月,编制初稿。 2019年5月-8月,标准起草单位征集、整理、汇总行业相关绿色工厂指标,对于关键定量指标开展验证。 2019年10月14日,召开标准编制启动会议,并组织专家对标准初稿进行研讨,半月内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9年10月下旬,发布“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2019年11月底,召开编制工作全体会议,讨论反馈意见,形成送审稿。 2019年12月,审查、报批。

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66页word资料

有色金属工业 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修订试行) 1. 总则 1.1 为了加强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工程质量验收和质量等级评定,保证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有色金属工业项目的建筑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1.3本标准依据现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验收,执行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系列标准。 2. 基本规定 2.1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施工综合质量的检查、评定、考核制度。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按本标准附录1的要求进行检查记录。 2.2 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按下列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控制: (1)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按规定必须检验的均应实行见证取样送检。凡涉及工程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相关专业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复验,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检查认可。

(2)各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 (3)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并形成记录。未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检查认可,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质量应报工程质量监督站核验。 2.3有色金属工业项目的建筑工程实行质量等级评定制度。本标准中的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评定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 2.4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应按下列要求进行验收、等级评定: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00系列标准及相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 (2)建筑工程施工应符合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 (3)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和质量等级评定的各方人员应具备规定的资格。 (4)工程质量验收和质量等级评定均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 (5)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应形成验收文件。 (6)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7)检验批的质量应按GB50300-2001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并按本标准要求进行质量等级评定。 (8)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应进行抽样检测。 (9)承担见证取样检测及有关结构安全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

《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编制说明

《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团体标准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二〇二〇年三月

一、标准工作简况 为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国政府开展了大量积极的,富有雄心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激励政策和标准规范等,引导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规范工程实施效果。 建筑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建筑建造过程和运行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产业升级转型,工业园区是支持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集聚效应的核心单元,未来工业园区将有大规模的发展。实现工业园区能源系统的智慧化,以及园区整体的零碳运行,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1.标准的作用 (1)为工业园区智慧与零碳设计提供支持 建筑的节能与绿色、能源系统的智慧化具有较为充实的技术基础,但是提炼到工业园区层面,以及将智慧与节能低碳整体起来,尚还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支持。工业园区建设者和运营整缺乏对智慧与零碳的整体思路。本标准为其提供整体框架和技术设计指标,梳理核心要点,为实现智慧零碳园区提供必要的设计支持。 (2)为工业园区智慧与零碳评价提供支持 工业园区的智慧与零碳需体现在具体的技术指标上,本标准从低碳经济与低碳管理、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以及智慧化系统等三个方面,系统的评价工业园区实现的智慧能源与零碳的效果,补充了这个领域的空白。 (3)为行业的零碳与智慧化发展指引方向 本标准提出以智慧信息化系统为支撑的指标体系,有助于筛选和发展有实际智慧与零碳效果的技术,通过实际数据对项目和技术的应用效果做出评价,避免以“高技术”为导向,忽视工程本身是多项技术的结合体、是技术与运营管理的综合结果,实际数据还能够起到规范运营管理,实现长效的智慧与零碳机制。 2.任务来源 2017年,擎洲光电与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并引入英国零碳建筑师事务所团队,计划在东莞落地首个“智慧零碳工场”项目。 2018年9月,擎洲光电与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订了技术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Technical guideline for evaluation of green industrial building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5年2月

前言 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已于2013年8月8日发布,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工业领域第一本综合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具有指导绝大多数行业工业建筑评价复杂性。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工业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写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目,是为绿色工业建筑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具体指导,为绿色工业建筑标识评价提供更加明确技术原则和评判依据,推进绿色工业建筑和相关评审工作发展。 本细则编制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中节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学会 本细则主要起草人员:徐伟、张家平、李丛笑、李国顺、袁闪闪、王明磊 孙宁、郭丹丹、许远超、尹运基、宋甲英、曹国光 曹国庆、李亨、吴剑林、俞水凤、张颖、孟冲 邓高峰、牛秋蔓 本细则主要审查人员:王有为、虞永宾、袁镔、张小慧、吕伟娅、巫曼曼 赵霄龙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3.1 一般规定 (3) 3.2 评价方法与等级划分 (5) 4 节地与可持续发展场地 (7) 4.1 总体规划与厂址选择 (7) 4.2 节地 (13) 4.3 物流与交通运输 (17) 4.4 场地资源保护与再生 (23)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34) 5.1 能源利用指标 (34) 5.2 节能 (37) 5.3 能量回收 (53) 5.4 可再生能源利用 (55) 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8) 6.1 水资源利用指标 (58) 6.2 节水 (64) 6.3 水资源利用 (73) 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83) 7.1 节材 (83) 7.2 材料资源利用 (88) 8 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 (100) 8.1 环境影响 (100) 8.2 水、气、固体污染物控制 (101) 8.3 室外噪声与振动控制 (110) 8.4 其他污染控制 (112) 9 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 (116) 9.1 室内环境 (116)

淄博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1暖通空调设计 1.1一般规定 1.1.1暖通空调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山东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暖通空调系统的形式,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建筑功能的要求,遵循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原则合理确定。 【条文说明】节能是绿色建筑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暖通空调设计的优劣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应以相关节能设计标准为依据,合理科学地确定室内环境参数及系统形式,避免片面追求过高的室内环境参数标准而造成能耗的浪费。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保温、隔热、遮阳、自然通风等被动措施减少暖通空调的能耗需求。建筑物室内供暖系统应根据建筑功能、空间特点、使用要求,并结合建筑所采取的被动措施综合考虑确定。 1.1.2居住建筑宜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通过设计适宜的建筑形体、外窗面积与传热系数、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供暖空调能耗不高于山东省现行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值的80%。 【条文说明】本条文对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要求稍高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是考虑到绿色建筑应在节能方面尽量建成低能耗建筑。可以通过计算和实测的方法,与现行山东省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限值进行比较。供暖能耗依据《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4-037),空调能耗可参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4-036)计算。. 1.1.3暖通空调负荷设计时,宜进行全年动态负荷和能耗变化的模拟,分析能耗与经济性,选择合理的冷热源和暖通空调系统形式。 【条文说明】采用计算机能耗模拟技术便于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设计进行节能评估。利用建筑物能耗分析和动态复合模拟等计算机软件,可估算建筑物整个使用期能耗费用,提供建筑能耗计算和优化设计、建筑设计方案分析及能耗评估分析,使得设计可以从传统的单点设计拓展到全工况设计。当建筑有高于现行节能标准的要求时,宜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分析建筑物能耗,改进和完善空调系统设计。 1.1.4室内环境设计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浙江省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评价标准

浙江省装配式建筑工业 化评价标准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二〇一六年一月 目次 1 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和效益,规范工业化建筑的评价,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民用建筑的工业化建筑评价,其他建筑参照执行。 1.0.3 工业化建筑的评价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导向性的原则,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 2 术语

2.0.1工业化建筑industrialized building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2.0.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主体结构,包括全装配混凝土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等。 2.0.3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 2.0.4 建筑部品construction component 工业化生产、现场安装的具有建筑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 2.0.5预制外挂墙板 precast concrete facade panel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外挂墙板 2.0.6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 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中间夹有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夹心外墙板。 2.0.7 预制率precast ratio 建筑标高±0.000以上(不含±0.000)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及相关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2.0.8 装配率assembled ratio

温州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补充意见》的政策解读

《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补充意见》的 政策解读 2017年04月26日11:10:11 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补充意见》)已于2017年4月20日印发,为更好让大家理解《补充意见》有关内容和精神,现就《补充意见》相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背景 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对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全装修发展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部分,连续密集出台相关新的法规和政策文件,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2016年5月实施《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2016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111号)(以下简称《省意见》)、2016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住宅全装修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141号),对推进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全装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清晰的实施路径、更完善的实施机制和更多的政策措施。我市之前也于2016年8月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温政办〔2016〕78号)(以下简称《试行意见》),但由于扶持政策和管控措施的具体执行操作细节尚不明确,导致难以有效实施,也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使得工作难以推进。因此,我市有必要出台新的文件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尤其明确容积率奖励政策执行细节,加快项目落地实施。

二、目的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11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住宅全装修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141号),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16〕40号),大力推进我市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全装修发展。 三、主要内容 包括3个主要目标,2项重点任务,5项支持政策,2项保障措施。 (一)主要目标: 1、绿色建筑: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 2、装配式建筑:提高装配式建筑覆盖面,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 3、住宅全装修:实现市区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新建住宅全装修全覆盖,积极鼓励拆迁安置房及其他新建住宅实行全装修。市区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按照2013年版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范围,即鹿城区(除藤桥镇和山福镇)、龙湾区、瓯海区(除泽雅镇)、洞头区北岙街道、灵昆街道,陆域面积9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 (二)重点任务:

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兼论政策、制度、项目)

中国绿色建筑标准 (兼论政策、制度、项目) 叶凌工学博士/副研究员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设标协绿色生态委 DGNB注册高级咨询师 主要内容Contents 1. 标准背景 2. 标准体系 3. 标准应用 4. 标准展望 2017/12/42

一、标准背景 绿色建 筑标准 政策导向的落实科研成果 的转化 技术实践 的总结 2017/12/43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 (见后) 1980s 1990s 2000s 《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6]4号)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 《城市建设节约能源管理管理实施细则》 墙体材料革新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国发[1992]66号)(1992 & 2005) 《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建办科[1995]80号) (1995, 2002 &2012) 《节约能源法》(1997 & 2007) 《中国21世纪议程》(国发[1994]37号)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第143号部令) (2000 & 2005) 2010s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6]28号)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国发[2007]17号) 建筑节能→ 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 1.1 标准落实政策导向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发[2012]9号)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40号)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3〕2号)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 1.1 标准落实政策导向 ?终极目标 ?尊重环境 ?因地制宜 ?功能要求?有居-宜居-乐居?理论核心?缺一不可?时间前提全寿命期四节 一环保 与自然和谐共生 健康适用高效简约适度、 绿色低碳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引用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总述》坚持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1.1 标准落实政策导向

建筑工业化与门窗标准化的关系

建筑工业化门窗标准化的关系 标准化利于门窗的工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推进与发展,标准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基于节约方面的考虑,还是优化资源配臵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好美佳门业认为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通道,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 标准不统一带来诸多问题 我国目前每年生产使用各类门窗达到4-5亿平方米,而国内门窗制造业的标准化程度却非常低。这是与我国门窗行业发展现状极不适应的,也是不正常的。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我国的门窗行业,由于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制造成本高、能源利用率低、重复劳动等问题很普遍。” 标准化工作对门窗企业来讲,是一种约定和规范 标准化利于门窗的工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在表面上,执行标准化似乎对企业起到的是制约与限制的作用。但门窗行业标准化一旦形成整体规模,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就是巨大的。通过推行标准化可以优选一批质量好、性能优越的型材作为门窗推广型材;可以科学地制定门窗产品的系列规格尺寸;可以实现门窗产品及零配件的互换、替代;企业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产量和新品开发上。同时在生产制造上,执行标准化更有利于门窗产品的

工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瓶颈与思路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建筑工业化的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依然较为缓慢,距1978年会议的目标差得很晚。这一方面取决于建筑工业化内在的原因,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劳动生产率,但是我国建筑业一直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一直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又能带来巨大就业,因此,建筑工业化的推动力不强。但随着“用工荒”的蔓延,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建筑企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我国建筑规模不断增加,建筑业产值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且每年的新开工面积达到全球的一半,巨大的建设需求使得建筑企业没有时间与精力来进行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开发商不愿意使用不成熟的建筑工业化技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带有建筑工业化元素的产业,如混凝土制品企业、建筑机械生产和制造企业等,但这些处于建筑工业化链条的终端,没有能力拉动整个产业的工业化进程,整个建筑产业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施工模式发展,没有太高的提升。 在我国,“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因此设计时无需考虑施工的工艺流程,而施工对设计阶段的影响也有限。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生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审查导则基本规定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审查导则基本规定 1.0.1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内容和深度应 满足预制构件制作详图编制和安装施工的要求。预制构件制作详图编制文件不作为施工图审查内容。对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标准化内装部品与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整体报审的项目,也仅须按本导则对属于施工图的内容进行技术审查。 1.0.2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报审的文件中应包含对产 业化项目的建设规模、预制率等指标的批准文件;报审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建设规模、预制率等说明及计算书。审查人员对设计文件中的相关指标是否符合规定进行审查。 注: 1.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第1.0.5 条“预制率”术语说明: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 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

凝土用量占对应部分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1. “预制率”由结构专业提供计算书。 1.0.3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各专业设计报审资料除与 一般现浇结构相同的部分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建筑专业报审资料 1)装配式建筑设计的专项设计说明,专项设计说明应包括:项目概况、结构形式、抗震设防烈度、采用的预制构件种类和位置、各类预制构件的耐火极限和防火构造要求、建筑外围护材料和形式、相关节点构造说明、预制率、标准化外窗应用量等内容; 2)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连接节点的建筑构造详图。 2 结构专业报审资料 1)计算书 结构整体计算,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预制柱底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剪力墙水平接缝受 剪承载力计算,叠合梁端竖向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梁柱节点核心区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装配式结构中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模板(公建)

设计依据 1.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 2.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3.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 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5.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6.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范标准。 主要技术体系

技术方案 一、规划建筑设计分析(节地与室外环境) 1.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后期对项目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 2.场地噪声: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则得分。 2.停车位:场地规划设计要求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建筑地下室停车位要求。 3.屋顶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4.交通合理: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公共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建筑物配建的停车(位)场或库其设计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5.植物绿化: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10株灌木。

建筑工业化道路要两条腿走──兼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37 总109期 2018.07 混凝土世界 专家论坛 Expert Forum 最近,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和实施了GB/T 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以代替GB/T 51129-2015《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引起建筑业很大的争论,有些争论甚至已经上升到装配式技术路线死活的高度。拥护和积极响应者有之,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和政策,鼓励本地区发展装配式建筑;反对和质疑者亦有之,以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历史证实装配式不应是建筑工业发展的唯一道路。 本人最早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提到我国建筑工业化始于1953年[1], 1956年翻译了全苏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会议中的《居住-民用建筑中使用装配式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问题分组会议资料》[2]; 1957年参与我国大专院校“混凝土及制品”专业的创建工作,曾在北京基地设计院和东郊的第一构件厂实习;1960年暑期带学生在北京十里堡构件厂实习。可以说,本人在建筑工业化的道路上已走了60余年,看到如今业内分歧这么大,不禁要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历史变革 1956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决定》,这是我国最早提出走建筑工业化的文件。该文件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 建筑工业化道路要两条腿走 ─ 兼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陈振基 亚洲混凝土学会工业化建筑体系委员会主席 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 经过20多年的实践,1978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正式提出,建筑工业化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以及墙体改革为重点,即所谓的“三化一改”。几十年来,建筑业的同仁就是不懈地依循这条道路在前进,特别是施工机械化及墙体改革。君不见,以往深基础的土方是用镐刨肩扛的方式挖掘的,后来无不用挖掘机装车代替;桩基过去是人工挖井、吊篮出土的方式,后来进步为钻土机,现在通行的是靠打桩机将预制管桩打入地下;过去几乎所有工地都有混凝土搅拌机,一包水泥配几小车砂石,不经称量就搅拌,现场尘土飞扬,噪音扰民,现在都是用预拌混凝土,泵送可以将混凝土打到数百米高度;几千年来一统天下的红砖逐渐被新型墙体材料代替,节土省工。 在装配式构件方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已流行预制空心楼板,在那个鼓励“敢想敢干”的时代,几乎街边有空地的地方就可以建一个预制场,用简单的木模浇注成型后,翻转脱模,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把组装成的圆芯抽出,自然养护一段时间即可吊起。预制场的投资极低、技术落后、手工操作繁多、效率和质量低下,100公斤左右的成品用人力扛起放到墙上就位,根本无需吊装设备。但是那时无人理会水平楼板和竖向墙体的连接问题,直到唐山大地震造成95%的房屋倒塌,人们才从这

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二零零八年九月

目录 总则 (5) 1 编制依据 (5) 2 设计原则 (5) 3 适用范围 (7) 1 规划与景观 (9) 1.1 场地规划 (11) 1.2 建筑总体布局 (12) 1.3 场地室外环境 (14) 1.4 场地交通组织 (17) 1.5 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 (19) 2 建筑设计 (26) 2.1 建筑外围护结构 (28) 2.2 遮阳设计 (30) 2.3 日照与采光 (30) 2.4 自然通风 (32) 2.5 隔声降噪 (34) 2.6 室内空气质量 (37)

2.8 建筑节材 (39) 2.9 垃圾收集系统 (41) 2.10 创新设计 (41) 3 结构设计 (42) 3.1 总则 (44) 3.2 绿色建筑体系的结构选型 (45) 3.3 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材料选择 (50) 4 暖通空调设计 (54) 4.1 差不多设计要求 (56) 4.2 环境爱护与污染操纵 (56) 4.3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 (57) 4.4 能源的合理选择和利用 (59) 4.5 节能技术与应用 (60) 4.6 系统及设备效率 (64) 4.7 能量计量 (65) 4.8 自动操纵与调节 (66) 4.9 系统运行与治理 (67) 5 给排水设计 (68)

5.2 给水 (71) 5.3 污水及雨水 (75) 5.4 非传统水源利用 (76) 5.5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 (78) 6 电气设计 (81) 6.1 电力能源的选择 (83) 6.2 供配电系统与设备的节能 (85) 6.3 照明节能 (88) 6.4 电能计量 (96) 6.5 建筑智能化 (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