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影视互联网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多媒体时代: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6..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互联网的四大优势:(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乡镇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3.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3.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难点:如何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教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教学难度大。
在教学过程应注意了以下两点:一要要兼了政治学科和日常生活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渗透,突出用历史思维来看今天政治的学科特点,二要要突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历史就发生在今天的学生周围,教师应以新课改的精神,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
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为主,而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知识点方面则以谈话法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导入新课】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新时期的里程碑,这次大会制定了一系列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
请同学们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改革开放)由此导入新课:经济体制的改革。
【讲述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曾作出明确的规定。
(投影出下列资料)“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不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资料中所说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主要是指经济体制。
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而发民生产力的关键是要有适应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经济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说课稿1

1.教学重点:全球化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教学难点: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其评价;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的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时事引入:通过展示近期全球热点事件,如国际贸易争端、跨国公司并购等,引发学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思考。
2.提问方式: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全球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你认为全球化是机遇还是挑战?”让学生在思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4.教学平台: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讨论话题和作业,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全球化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角色扮演:设计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探讨全球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PPT、小论文等形式展示,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5.课后线上交流:利用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线上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延伸课堂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趣味探究演示安徽凤阳改革前后流行的花彭词,以及当地农民打花彭庆丰收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改革前后的变化,感受党的政策的伟大性和英明性。
花鼓词如下:“文革”时期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请分析凤阳历史上出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强调大幅度提高生产力。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含义:指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各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 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C 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A 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B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原因: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1)试办时期:1978—1984年;(2)开始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共十大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
3、影响:(1)积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说课稿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首先我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9课,主要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早期经济组织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上承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下启西方对中国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变动,是本单元的重点。
而要系统的学习本节课,不仅需要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更要深入理解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本课知识容量和复杂度比较大,所以在授课时更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本次说课,我采取了分课时的方法,侧重在前两子目——蒸汽时代的到来、进入电气时代。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接下来谈一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我所面对的高一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思维方式也不够成熟。
因此,在授课当中我会运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讲授。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掌握和区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对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相关史料的分析,提升概括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难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共23张PPT)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能够有将公有制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 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结合起来,解放、 发展了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了生产力。
认识市场经济
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 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 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
实行:78——82邓小平肯定——87年98%实行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概念及特征
前提 特征 生产上
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 包产到户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分配上 性质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管理方式的变革
4、历史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 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 众的生产积极性。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 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 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 油”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 “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 后逛”,而且“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到半夜,吵架 闹轰轰”。
第一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5、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化:由单一向多部门发展
水产养殖
调整
推动
生产关系
劳动者积极性畜牧养殖生产力
乡镇企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用:
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 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课件共28张PPT (共28张PPT)

经济体制改革小结
经
促进
社
一个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
济
会
改
二个方面
农村、城市
发
革 三个意义
农村、城市、经济 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P56)
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建立过程
①1992年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提出搞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 ②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 置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配置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经华国锋批准发表的社论 材料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思考:两则材料反映出在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 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 中国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
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 • 请说出你的理由。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的理由!
1.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 安定。(无农不稳)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 代化的根本条件。
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 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后练习
D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
包括 (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课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课稿名师精编精品说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的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史中的第四单元的第20课。
该单元围绕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主题,分析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的过程,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探索道路上党的工作的一大决策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国家工作重心的一大转移,所以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涉及的经济理论较多所以我把教学目标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通过图表数据分析,材料收集等方式,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把抽象化的理论和具体的实际结合起来。
3、引用实际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思维能力。
重难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序曲,所以这可以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而且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在此改革推动下的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在农村经济改革的推动下进行的,所以也是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可以做为本课的难点。
因为学生们一直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比较模糊,难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所以把这一点做为难点来讲解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名师精编精品说课要性和优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
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在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接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本课讲的就是对内改革,对内
改革
的成功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因而本课又为下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前提。
本课内容从1978年讲到现在,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二) 课标要求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
识记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
理解国企改革的原因
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探究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再现小岗生产队大包干的情况
对中共历史上的农业政策进行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发展。
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理由:这两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解决方法: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结合课本上的导言和资料回放指引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和理解;后者课本讲解得很清晰,由学生阅读后,概括具体措施。
2,教学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理由:本课讲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学生对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了解不多、不深入。
尤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清楚。
解决方法:通过情景再现和对比,教师以讲述为主,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针对家庭联产承包
1
必修二
责任制的涵义和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等较抽象的知识点,以讲为主,而对于学生有一定感性认识的问题则以谈话法为主。
本课的历史就发生在今天的学生周围,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
前要采取实践学习法,提前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在课
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分析历史现象、归
纳历史知识、使自己对经济体制改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让学生亲
身体验“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三,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到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本课知识感兴趣。
但对一些理论性知识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当的运用一些史实、图片和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请学生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决策。
教师接着引导: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点又是什么,(改革开放)由此导入新课: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 新课教学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让学生们自己根据课本第一段和学思之窗并结合自己的课前调查分组讨论,请两三个学生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从改革的必要性、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分析。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情景再现风阳县小岗生产队大包干的情况,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谈话法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
内容是重点,指导学生结合本课导言和资料回放理解和总结,教师给以补充完善。
接着教师设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引导学生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
关于它的意义,教师可以提供风阳花鼓里的一些歌词,让学生再结合课本上的历史纵横来归纳。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措施
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相关图片和资料,并结合学生们的课前社会调查,由学生们自己根据课本解决。
教师辅助,根据情况点评。
对学生们的调查成果多鼓励。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让每个学生自己根据课本上的知识以及自己获得的信息归纳,做到“论从史出”
5 拓展延伸(农村经济特制改革的三个阶段)
“分田单干”(1978--1984)——“离土不离乡”(1985--1992)——“离土又离乡”(1993——今)以讲述法为主。
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利用多媒体展现一段反映旧体制弊端的资
2
料,使学生感性的认知历史,从史料中得出认识和结论。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内容
该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已经学过,课本讲解详细,主要由学生自己阅读、概括具体措施。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改革, 改革为什么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3,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
学生阅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把它划为“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债转股政策”四个阶段。
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请学生朗读该内容,教师补充相关历史资料,调动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感知历史。
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
让学生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到讲台上展示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三) 课堂小结
根据本课内容及其在本单元中的位置总结。
如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为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进行,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城市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
随着改革的深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得到了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四)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成立后对农村问题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