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爱因斯坦曾说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当你把学校里学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
我想听课也是如此,即听课就是当你把课堂上听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东西。
这些东西才是最珍贵的,最令人感动的,最发人深省的。
上完《慈母情深》这节课,我想留给学生、留给听课老师的是内心的跌宕起伏情感。
在这节课上我的引导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对“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的引导,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在你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转过身来,你看到的是一张怎样的脸?母亲曾经有一张怎样的脸?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看到的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这样的引导如细雨滋润般的熏陶,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发,受到感染并与作者梁晓声产生共鸣,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应用文 对爱因斯坦名言的理解

应用文对爱因斯坦名言的理解1.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觉得太对了。
就像我和小伙伴搞创意绘画,那些知识学得好但缺乏想象的人,画得规规矩矩。
而像我这种满脑子奇思妙想的,画出的东西超有趣。
知识就像盖房子的砖,想象力却是能让房子千变万化的魔法。
2. 爱因斯坦那句“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
勤奋工作是x;y是玩耍,而z是把嘴闭上。
”我深有体会。
我有个同学特爱显摆自己的计划,每次还没做呢,就到处说。
而我另一个朋友,默默努力,该玩的时候玩得开心,最后成功做出一个超酷的手工模型。
这就说明,光说不做假把式,成功是靠踏实、放松和低调的。
3. 爱因斯坦说“我从不去想未来。
因为它来得已经够快的了。
”这让我想起我爷爷,他总说不要老操心以后的事。
就像我总是担心明天的考试,结果今天都没好好过。
其实就该像小鸟一样,每天好好找虫子吃,享受当下,未来自然就来了,何必提前发愁呢?4. “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
”爱因斯坦这话太有道理了。
我邻居哥哥,业余时间都在看书学习,懂好多东西。
我另一个邻居弟弟,一有空就打游戏。
现在哥哥能跟大人讨论各种话题,弟弟除了游戏啥都不太会。
这业余时间怎么过,真的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啊。
5. 爱因斯坦说“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我爸就老跟我说,别光想着出风头、赚钱啥的。
他单位有个人,为了升职各种巴结领导,大家都不太喜欢他。
而有个老员工,经常帮助新人,虽然职位不高,但大家都尊重他。
这就是有价值和单纯想成功的区别。
6. 爱因斯坦讲“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
”你看那些侦探小说,侦探靠逻辑推理找线索。
可要是没有想象力,就想不到罪犯那些稀奇古怪的作案手法。
我写故事的时候也是,逻辑让故事有条理,想象却能让故事天马行空,超级吸引人。
7. “在一个崇高的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爱因斯坦这话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
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作者:梁荣宗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4期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从老师到学生都急功近利,认为学习语文可以靠大量的练习取得好成绩,这是完全错误的。
现在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语文教育应该从小培养人的一些好的习惯,如好的阅读和思维习惯,这才是提高人的素质。
高明的命题人考的是语文素养,而不只是做题能力。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学习语文,而不是简单应付考试。
“大语文”的核心,就是倡导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
它不仅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也符合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不仅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也符合语文考试的改革取向,更符合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教师既是学生心灵的启蒙者,又是他们通往文学世界的引导者。
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有益的教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文学。
我从以下四方面谈自己几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
一、练表达,言为心声。
新课标指出:“加强学生交际的实践,注重过程,注重互动,提高学生言语交际水平。
”这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方向。
而叶圣陶老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它能带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
”由此可见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总是待在象牙塔里,总是要走上社会,面向社会的。
一个“不会说或说不好的人”只能是“学习的畸形儿、人才的偏颇儿”,绝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针对新课标的教学目的,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重要,近年来,我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并随之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收益颇丰。
评论句子。爱因斯坦:教育是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之后剩下的东西。

评论句子。
爱因斯坦:教育是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之后剩下的东西。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Einstein's remark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which is advanced and creative idea. This quote affirm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istence of education and clarifie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education. It has a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us.The aim of education l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tangibility and invisibility. From jargon to witty words we are educated all the time. Book knowledge teachers' explanations are substantial materials that we have learned. However in the invisible education exerts a subtle impact on us and shapes our personality. The quality that permeates everyday life the etiquette between hands and feet and the moral concepts of the details of life are what Einstein said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people who need harmonious growth in society.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time the obxxxxjective matter we learnd will be forgetten.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bring about dull writing but also the cultivation of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By learning in school we exercise our abilities and make ourselves a better person. On the one hand education is advocated by Einstein on the other hand in line with the slogan of Lide Shuren which is now popular in our country. It is also the needs of society which provides a direction for our practical efforts.在我看来,爱因斯坦的的言论是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是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思想。
斯金纳名言名句

斯金纳名言名句1.大致意思差不多,原话是“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这句名言是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言论。
爱因斯坦也曾经引用过斯金纳的这句话,“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爱因斯坦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如果你把学校教授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记了以后,剩下的那部分内容就是教育,我们的生活就是去运用剩下的内容去思考,去迎接并战胜困难,去开创我们的事业,去追求我们的美好生活。
知识长期不用是会忘记的,但是能力却可以沉淀下来;灌输想法是很容易忘记的,但是教育的熏陶却可以长久沉淀下来。
我们剩下的内容越多,那么就说明教育是越有效果的,如果什么都没有剩下的话。
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无效的教育。
扩展资料: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
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斯金纳在美国公众中的名声远比在心理学界的名声大得多,一位崇拜者写道:“(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
”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2.斯金纳学说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
任何刺激--反应单元都应看作是反射,心理实验者的任务就在于给予已知的刺激并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探究学习的规律。
首先,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而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
对爱因斯坦名言的理解

对爱因斯坦名言的理解1.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可太认同了。
就好比盖房子,知识是那些砖头,而想象力就是房子的蓝图。
要是光有砖头,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堆起来建个房子,可一旦有了蓝图,那就能创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
我有个朋友,读书时成绩不是特别好,知识储备也就那样,但他想象力超丰富,经常能想出一些新奇的点子。
后来他搞创意工作,那些看似不多的知识在他的想象力驱动下,发挥出了巨大的能量,做出了好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呢。
2. 爱因斯坦讲“人生就像骑自行车,想要保持平衡就得不断前进。
”这简直是至理名言啊。
你想啊,人生要是停在那儿,就像自行车停住不动,肯定就倒了。
就像我邻居大叔,他以前遭遇了很大的挫折,就想躺平不干了。
可越躺平,他的生活就越糟糕,整个人都没了精气神。
后来他意识到不能这样,重新开始找事做,哪怕一开始很难,但是随着不断向前,他又找到了生活的平衡,现在过得可好了。
3. “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这话真说到点子上了。
成功可能只是一时的名利,而价值那可是能长久影响别人的东西。
这就好比一颗流星和一颗恒星,流星划过天空很耀眼,但转瞬即逝;恒星一直稳定地发光发热,给周围的世界带来无尽的能量。
我表哥一心只想成功,追求那些表面的东西,结果迷失了自己。
而我认识的一位老教师,一辈子默默奉献,在我们那片儿他可太有价值了,大家都尊敬他。
4. 爱因斯坦说“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
勤奋工作是x;y是玩耍,而z是把嘴闭上。
”哈哈,多有趣的说法。
勤奋工作那肯定是基础,不努力怎么行呢?玩耍呢,就像机器的润滑油,能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中有个调节。
把嘴闭上也很重要啊,就像那个总爱到处说自己要做什么的人,说了半天没做,最后啥也不是。
我办公室就有这样两个人,一个埋头苦干,偶尔放松下自己,也不多话,另一个整天叽叽喳喳说计划,结果呢,前面那个人工作成果不断,后面这个一事无成。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doc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大学里到底应该学些什么?作者:周学良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某大学生去一家英国公司面试,面试官给每人发了一张纸,上面只有一道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0分钟内完成。
看到这个无厘头的题目,大学生几乎傻眼。
既来之,虽不知具体答案但总可以说说自己的解答思路,于是她开始在纸上将自己的思路写下:球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再假设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50岁至45岁之间有多少人,多久一次,需要用多少球,为使数据精确,还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阐述完毕后她提交了答卷。
两周后收到了该公司的录用通知。
其实,大学所学并不只是储存在大脑记忆库里的书本知识、固定答案,更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近日,网络上流行一个“口袋技能”的说法,顾名思义即无论身处哪一行业,哪些岗位,都能随时拿出来用的技能,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许多用人单位并不强求人才的专业对口,而更看重员工的“口袋技能”,大学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在我看来这里的学生素质指的就是良好的品性,正直、诚实的为人处世之道;而技能,一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做任何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如语言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德才兼备。
大学的专业学习,社团活动的参与不仅在积累丰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需具备而又容易被大学生们忽略的。
步入大学,很多同学疑惑不知如何处理大学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比如有同学问我:“ 老师,本人对广告学真的很感兴趣,但不是学广告学的,稍微搭点边儿,您认为我毕业后还能进入广告行业么?”这位同学毕业后能否进入广告业不能就此定论,因为走向社会后你会发现专业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太直接的关联,尤其是当你毕业10年、20年后再回头对比自己所学专业时,这个现象会更加明显。
学前教育本位论和工具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

学前教育本位论和工具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诞生之日,就是学前教育产生之时。
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第一个教育阶段。
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所有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有影响的活动,它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
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即幼儿园以及其它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
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人一生最不会忘掉的就是教育能够为他留下好身体、好习惯、好心态。
当前幼儿教育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包括小学化倾向,同质化倾向,大龄化倾向,专门化倾向等。
要防止学前教育的功能异化,例如:过度的早期智力开发,过早的优势智能定向,过量的单一兴趣培养。
过重的学科知识学习。
我们要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实现社会化进程与个性化发展的协调,全面性发展与特长性培养的协调,传统性弘扬与时代性展现的协调,学化概念与科学化实践的协调,理想化模式与现实性环境的协调,实验性成果与普适性推广的协调。
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从而始终坚持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基础性。
《工具论》名词解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的6篇逻辑著作的总称。
公元1世纪由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安德罗尼科编辑出版。
亚里士多德学派的逻辑学家认为逻辑不属于理论知识,也不属于实际知识,而是一种认识的工具,因此,这6篇逻辑著作被总称为《工具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
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是许多学科的开创者。
与柏拉图不同,他是学科的体系化者;后来许多哲学、科学体系的建立是以他的体系为模式来做的。
公元1世纪由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安德罗尼柯编辑成书。
全书收集了亚里士多德6篇逻辑学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大学里到底应该学些什么?作者:周学良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某大学生去一家英国公司面试,面试官给每人发了一张纸,上面只有一道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0分钟内完成。
看到这个无厘头的题目,大学生几乎傻眼。
既来之,虽不知具体答案但总可以说说自己的解答思路,于是她开始在纸上将自己的思路写下:球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再假设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50岁至45岁之间有多少人,多久一次,需要用多少球,为使数据精确,还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阐述完毕后她提交了答卷。
两周后收到了该公司的录用通知。
其实,大学所学并不只是储存在大脑记忆库里的书本知识、固定答案,更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近日,网络上流行一个“口袋技能”的说法,顾名思义即无论身处哪一行业,哪些岗位,都能随时拿出来用的技能,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许多用人单位并不强求人才的专业对口,而更看重员工的“口袋技能”,大学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在我看来这里的学生素质指的就是良好的品性,正直、诚实的为人处世之道;而技能,一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做任何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如语言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德才兼备。
大学的专业学习,社团活动的参与不仅在积累丰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需具备而又容易被大学生们忽略的。
步入大学,很多同学疑惑不知如何处理大学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比如有同学问我:“ 老师,本人对广告学真的很感兴趣,但不是学广告学的,稍微搭点边儿,您认为我毕业后还能进入广告行业么?”这位同学毕业后能否进入广告业不能就此定论,因为走向社会后你会发现专业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太直接的关联,尤其是当你毕业10年、20年后再回头对比自己所学专业时,这个现象会更加明显。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提任了美国最高法院首位拉裔大法官Sonia Sotomayor,如果按照中国的常规推理这个大法官应该是法律专业出身。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位大法官本科所学专业是历史。
其实大学专业的学习目的不是赤裸裸地为工作而学!在这个问题上似乎中国学生表现得比较功利化,比如,一个学生毕业后想经商,他可能报考的第一专业会是市场营销,而如果一个学生毕业后的定位是职业经理人,那他首选的专业十有八九会是管理类专业,可能还想读个MBA。
这种想法完全合乎逻辑,也无可厚非,然而在我看来大学里专业就像一个圈子、一个平台,你可能会认识很多这方面的人,但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一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些能力不受专业所限,能让你终身受益。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为什么学历史的人能成为美国大法官?学历史可以很好地培养一个人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是美国法官最应具备的能力。
他们需要阅读大量的法庭记录,并且进行分析、推理等工作。
这种能力正是本科时历史专业培养起来的,所以学历史的人最终能成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事实上,美国法学院录取委员会对未来法学院的学生有过建议:法学院想要的学生是那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有良好的写作技能、对塑造人类经验的各种力量有相当理解的人。
其实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通过这个专业培养了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才是根本。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具备某种能力往往是因为其“显性”特征,比如你学会计专业可能别人会认为你具备相应的会计知识、专业基础,而你参加一个文学社团可能别人会认为你具备一定的文字写作功底。
但是还有一种“隐性”的能力其实是更重要而通常容易被忽略的,比如说学过会计的人工作上会比较精细,对数字的处理能力比较强;而参加过文学社团的人,可能他具备文字上的严谨性,处理问题比较有条理,同时具有看问题的辨证思维能力……这些能力一旦养成将陪伴我们一生,而成功真正的后劲往往在于这些“隐性”的能力。
并非学什么专业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密切。
马云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但现在他是中国电子商务的领军人,相反很多学MBA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如心所愿进入企业的管理岗位,可能做了策划工作,或者一名普通的营销职员。
大学是每个人塑造良好品性的关键时期,大学之学,不在于学什么专业,做过什么事,而在于我们是怎样去做的。
因为专业的学科知识可能被遗忘、被折旧,大学的真正所学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参与、课外知识的涉猎获取一种思维方式、沟通与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并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培养良好的自我素质,这种能力和自我素质的塑造才是大学教育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未来安身立命的真正资本!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大学里到底应该学些什么?作者:周学良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某大学生去一家英国公司面试,面试官给每人发了一张纸,上面只有一道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0分钟内完成。
看到这个无厘头的题目,大学生几乎傻眼。
既来之,虽不知具体答案但总可以说说自己的解答思路,于是她开始在纸上将自己的思路写下:球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再假设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50岁至45岁之间有多少人,多久一次,需要用多少球,为使数据精确,还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阐述完毕后她提交了答卷。
两周后收到了该公司的录用通知。
其实,大学所学并不只是储存在大脑记忆库里的书本知识、固定答案,更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近日,网络上流行一个“口袋技能”的说法,顾名思义即无论身处哪一行业,哪些岗位,都能随时拿出来用的技能,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许多用人单位并不强求人才的专业对口,而更看重员工的“口袋技能”,大学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在我看来这里的学生素质指的就是良好的品性,正直、诚实的为人处世之道;而技能,一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做任何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如语言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德才兼备。
大学的专业学习,社团活动的参与不仅在积累丰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需具备而又容易被大学生们忽略的。
步入大学,很多同学疑惑不知如何处理大学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比如有同学问我:“ 老师,本人对广告学真的很感兴趣,但不是学广告学的,稍微搭点边儿,您认为我毕业后还能进入广告行业么?”这位同学毕业后能否进入广告业不能就此定论,因为走向社会后你会发现专业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太直接的关联,尤其是当你毕业10年、20年后再回头对比自己所学专业时,这个现象会更加明显。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提任了美国最高法院首位拉裔大法官Sonia Sotomayor,如果按照中国的常规推理这个大法官应该是法律专业出身。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位大法官本科所学专业是历史。
其实大学专业的学习目的不是赤裸裸地为工作而学!在这个问题上似乎中国学生表现得比较功利化,比如,一个学生毕业后想经商,他可能报考的第一专业会是市场营销,而如果一个学生毕业后的定位是职业经理人,那他首选的专业十有八九会是管理类专业,可能还想读个MBA。
这种想法完全合乎逻辑,也无可厚非,然而在我看来大学里专业就像一个圈子、一个平台,你可能会认识很多这方面的人,但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一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些能力不受专业所限,能让你终身受益。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为什么学历史的人能成为美国大法官?学历史可以很好地培养一个人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是美国法官最应具备的能力。
他们需要阅读大量的法庭记录,并且进行分析、推理等工作。
这种能力正是本科时历史专业培养起来的,所以学历史的人最终能成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事实上,美国法学院录取委员会对未来法学院的学生有过建议:法学院想要的学生是那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有良好的写作技能、对塑造人类经验的各种力量有相当理解的人。
其实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通过这个专业培养了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才是根本。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具备某种能力往往是因为其“显性”特征,比如你学会计专业可能别人会认为你具备相应的会计知识、专业基础,而你参加一个文学社团可能别人会认为你具备一定的文字写作功底。
但是还有一种“隐性”的能力其实是更重要而通常容易被忽略的,比如说学过会计的人工作上会比较精细,对数字的处理能力比较强;而参加过文学社团的人,可能他具备文字上的严谨性,处理问题比较有条理,同时具有看问题的辨证思维能力……这些能力一旦养成将陪伴我们一生,而成功真正的后劲往往在于这些“隐性”的能力。
并非学什么专业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密切。
马云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但现在他是中国电子商务的领军人,相反很多学MBA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如心所愿进入企业的管理岗位,可能做了策划工作,或者一名普通的营销职员。
大学是每个人塑造良好品性的关键时期,大学之学,不在于学什么专业,做过什么事,而在于我们是怎样去做的。
因为专业的学科知识可能被遗忘、被折旧,大学的真正所学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参与、课外知识的涉猎获取一种思维方式、沟通与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并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培养良好的自我素质,这种能力和自我素质的塑造才是大学教育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未来安身立命的真正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