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研究.doc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研究.doc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研究.doc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研究-

1.公共管理中缺乏公民参与的原因

(1)公民意识薄弱。目前,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茶,政府职能也日趋完善,公共管理亦得到推进。但从另一方面看,公民对政府实行的公共服务需求就更加迫切和重视,但是现有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和公民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政府需要借助广大公民的智慧和力量,使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热情得到提高。但据目前公民的参与程度来看,其参与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或者有的公民也是被动参与,并不土动。在这方面,有些公民的思想和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公共管理应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国家专、取的管理人员都处理不好的事情,老百姓理应也没有能力处理好。

(2)缺少参与渠道。许多公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参与到公共管理的事、取中,加快了公共管理的发展。但是国家设置的公民参与机制还不健全,很多公民欲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却缺少渠道和方式,这严重阻碍了国家公共管理事、取的健康发展。从目前的公民参与程度来看,土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公民参与的相关机制不健个。国家缺少与公民直接交流的机制,如选举、监督、代表会议等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公民的民土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体现。很多地方政府的选举也只是表面形式,致使许多公民认为选举不能达到选民的意图,严重打击了公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而监督方面也做得不足,很多公民发现问题需要检举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没有渠道,举报热线也成了摆设。②缺少公民参与方式的宣传。虽然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相关的法律文件予以保护,但这些都仅仅存在十文件中,并没有在实际公民参与

活动中得到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公民对这方面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究其本质而吕,还是政府对十这方面的宣传不足。无论是通过教育或社会宣传,都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中,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相关合法权益。

(3)参与公共管理的公民整体素质不高。公共管理的优质发展还需要公民处理公共事务的良好能力。每一个参与到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应该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而政府机关也应有向公民宣传相关知识的义务,使公民了解公共管理的具体要求,具备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素质普遍不高,土要有以下几点问题,①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权利与义务,大部分公民对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同时也对参与的渠道和方式缺乏了解。②因为政府在信息宣传方面做得不足,加上公民所了解的参与渠道有限,从而导致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的信心受到影响,公民参与的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升。③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受到现有的经济条件制约。从客观上说,某些地区的公民经济条件普遍不高,许多人在还在为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而发愁,何谈积极参与公共管理呢。同时政府提供给公民参与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公民缺少参与的条件,这是导致公民无法实现参与公共管理的意愿的重要原因。

2.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政府和人民沟通的新方式,也是历史发展至今的必然趋势。公共管理是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表现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保障公民的公共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有民土权利,而公共管理是具有服务性和公共性的管理方式。作为公民,不仅仅是

管理对象,更是管理的土人,因此公共管理中不可缺少公民的参与。

3.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新途径

(1)强化公民参与意识,以完善机制做保障。要让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首先还是要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公民都能纷纷响应政府号召参与公共管理,成为管理中的土体时,才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公民的积极参与离不开政府提供的相关渠道。公民参与形式的多样化为公共管理带来方便,同时也对公民的素质提高带来了帮助。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建立完善的机制,通过机制保证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时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公共管理对公民放权,以利益团体做约束。当公民担任起公共管理土人的时候,其作用社会土体的重要性就得到了体现,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公共管理对公民放权,可以保障社会公平和人民民土,也可以体现公共管理的价值。但这种放权并不是无序的,而需要非日方利益团体作约束。社会形式的利益团体是非甘方性组织,其可以为政府和公民之间提供沟通的桥梁。无论是知识宣传还是公民组织,公民监督还是政府管理,社会团体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日趋完善,公民参与管理也正成为当前讨论的土要课题。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管理中服务性和公平性的有效保障。因此,要做好公共管理,强化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完善公民的参与方法。

高考政治复习专项练习公民的政治生活_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_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1) Word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课后练习(1) 1.我国公民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写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公民通过________参与________。() A.社会听证制度民主管理B.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民主决策 C.专家咨询制度民主监督D.社会听证制度民主决策 2.绵阳市物价局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召开了水价听证会,就城区自来水价格上调和简化中心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分类、归并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等方案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来自不同行业的40位参加人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意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决策反映民情民意,政府更好地依法执政 ②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③说明我国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④体现了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 2012年6月3日,建设投入8亿元,使用寿命不到10年的沈阳绿岛室内体育场被拆除。“短命建筑”的背后是盲目随意决策。要克服盲目随意决策就必须() A.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B.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C.听取民意,让百姓成为最终决策者 D.保证公民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权利 4.“电视问政”是指电视台采取莨播的形式,群众做“考官”,干部当“考生”的一种新沏问政模式。满意不满意的权力交给了现场观众,举笑脸认可,举哭脸批评。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种问政新模式的意义,较为合适的是( ) A.拓宽民主渠道,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土地位 B.完善民主制度,确立干部与群众的和谐关系 C.扩大民主权力,增强干部的管理和服务意识 D.健全监督机制,提高领导干部的威望和公信力 5. 2012年微博反腐迅速发展。在众多反腐案件中,均可以看到微博的身影。然而微博反腐“误伤’’情况时有发生,由于部分参与微博反腐的网民缺乏理性,也会对社会的良好秩序产生负面影响。这表明( ) ①公民应在法律和公序良俗的范畴内行使权利 ②检举腐败分子是公民表达权的基本方式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本科 年级:14秋行管本科 学校:汉中分校 完成时间:2017年9月25日

开题报告 在中国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政治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公众参与作为时代所需求并为时代所推动的制度变革,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民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公共管理的实现需要公民的参与和支持。所谓公民参与,就是公民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广泛的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参与治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

目录 开题报告 (1) 摘要 (3) Abstract (4) 1、相关理论 (5) 1.1公民参与基本概念 (5) 1.2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5) 1.2.1减轻政府改革压力、提高政府支持率 (5) 1.2.2降低矛盾冲突,遏制灰色利益 (5) 1.2.2规范政治制度,导引政治文化 (6) 2、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 2.1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6) 2.2公民参与的途径不通畅 (7) 2.3公民利益表达后得不到重视 (7) 3、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解决措施 (8) 3.1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8) 3.1.1培养公民的“当家做主”的意识 (8) 3.1.2培养公民主动参与的意识 (8) 3.1.3确立公民民主观念的意识 (8) 3.1.4培养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 (9) 3.2加强公民参与的外部渠道建设 (9) 3.3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 (9) 3.3.1政务公开制度要积极推行 (10) 3.3.2例行新闻发布要尽快健全 (10) 3.3.3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尽快健全 (10) 3.3.4政务公开责任制度尽快健全 (10) 四、总结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高中政治必修2优质教案5:1.3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教学设计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并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学阅读法、讨论探究法、设问法、情景导入法等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 新课教学 1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2、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

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3、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八种方式,并对每一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完善相关制度,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构筑公民文化,提升公民参与的能力;扩大公民参与限度,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解决伴生性问题,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有序进行。 标签:公民参与;参与方式;优化选择 一、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方式分析及特点 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公民的参与方式也随之呈现多样化。可以归纳为八种方式: 1、关键公民接触法 是指公共管理者向相关公民中的“关键人物”了解情况,征询意见,通常是通过召开小型会议、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效率较高,参与范围小,信息沟通点集中,几乎不需要专业性技术,并且对于管理者来说,参与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分享决策影响权。缺点主要表现在,参与对象大多是社会上的少数精英,有可能代表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有可能脱离广大公众。所以,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求管理者不要局限于特定的关键人物,可以从多个领域寻找一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候选人。 2、公民调查 公民调查是指政府一般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公民了解有关政策议题的信息或对某些政策决策的态度或建议。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接受调查的公民范围广,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公民的利益要求。缺点是公民在回答问卷问题时,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公民的意见有所保留,且公民的答案一般都不稳定,缺乏对长远利益或者整体利益的考虑。并且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在问题设计上,可能并不能将有关政策议题的全部问题罗列出来,在调查项目上有一定的缺乏。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公共管理者最好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调查,即借助和使用对相关政策有关的或者有所研究的人员进行调查,这样更具有专业性。 3、公开听证方式 所谓公开听证是指政府部门在做出涉及公众或者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时,以召开公开会议的形式听取利益关系人、社会各方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从而最大程度的代表公民和各方利益的利益。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被政府广泛的应用,例如郑州政府主持召开的“地铁票价”听证会和“水价调整”听证会。这种方式的特点主要

公共管理系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事务 涉及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即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1)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由全体公众享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反应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2)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时不需要付费的。有时为了弥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费不足,或平衡享受物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差异,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3)规模性。第一公共事务对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技术因素,但主要是强调“共同”的特质;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庞大,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公共事务的某些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效益。公共事务的规模性要求较强的投资能力。3)阶级性。由于人类的相当长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中必然包括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要求也要满足阶级的需要。从阶级的角度看,公共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长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是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它的变动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判断。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他对其他消费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从物品的所有关系来看,同一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来消费,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来消费。依据不同的标准,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1)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时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等特征的公共物品是准公共物品。2)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无形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等一类服务。3)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指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公共物品指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 3、公共行政 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 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1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题○2行政管理的主体并 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所对立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的权利的执行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普 遍特点。○3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 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问题。 4、公共管理 是指社会公共组织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活动。基本特征:

公共管理中提升公民参与度的研究

【摘要】随着公共管理中公共事务复杂性的提升,公民在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日益凸显出重要的角色,现阶段公民虽然参与了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公民参与度并不乐观,从物质、制度、素质教育等来探究公共管理中如何提升公民参与度。 【关键词】参与;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023-01 公共管理者在提供公共物品、服务、制定公共政策时,公民参与是衡量公共部门是否贴近民心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激发公民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加强经济物质基础、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建立保障制度、利用自媒体的渠道缓解这一问题。 一、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参与活动的有效进行根本上是建立在公民充足的物质基础上。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决定了公民参与力的高低,而且影响参与意识的强弱。特别是农村地区,受小农思想的局限性,使得在做决定时首先考虑物质成本。 一方面,继续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物质基础的保障让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本效益对其的影响,这样他们更愿意参与公共管理的活动中。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它可以激发社会民众主体意识和发展民主的觉醒,帮助公民树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形式身份的参与意识。 二、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 1.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通过对公民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为了使公民充分认识自身在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公共管理者可以鼓励报纸、小问卷通过特殊“思考”协助政府教育公众。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利用电视、网络把涉及公共事务的内容做成专题节目,这样在激发公民参与热情的同时培养公民参与理性。 2.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参与能力是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主观条件,没有参与能力的参与反而会降低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可借鉴西方国家多种方式来锻炼公民参与管理事务的能。另外,公共管理者应该鼓励公民参与到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中来,积极扶持民间公民自组织,为社会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最终使得公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身参与能力。 三、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地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 没有制度化的保障,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实践会倾向于随意性。同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也需要制度提供约束性框架。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信息公开制度的力度。任何旨在预防和解决公共争议措施的执行,其基础必然拥有一个充分知情的公众群。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前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即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在这种环境下,公民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监督。 2.决策中制度化公民角色。要保证公民参与的长期有效,最好的办法是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使公民参与角色的作用制度化。定期对实质性资源施加影响有助于激励公民和公民团体,以其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参与精神,其中效果最佳的制度化措施各层级公共部门是与公民分享权利。 3.完善听证制度。在制度设计上明确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即公共部门重要作用的同时,应该与公民分享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将听证制度从政策方案的规划逐步扩展到管理事务的执行、评估中,形成完备的听证制度。 四、创新公民参与的新形式,完善参与机制 1.在公共服务中提供先进的公民角色。由于公共事务繁多复杂,不可能对所有公共问题进行一一回应。同样面对复杂的问题,公民也不可能全部参与其中,因此可以尝试建立制度化的投诉机制,如借鉴西方国家建立申诉专员或者行动中心,采用第三方来收集公民意见,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问题浅析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问题浅析 随着社会发展,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公民参与,可以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整体质量,同时充分实现公共政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价值。但目前看,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阐述了公民参与的概念,分析了公民参与基本动因,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部分对策和建议,以引起对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标签:公民参与;动因;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利益多元化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各级政府决策所面临的新情况,政府需要通过公共政策应对这一情况。公民作为公共利益的主体,理所当然应该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形式积极影响公共政策,从而保证公共利益最好的实现。 一、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概念 (一)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公共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国家最早出现的,随着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使用得非常广泛的概念。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学术界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根据陈振明教授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1]。 通过陈振明教授的定义,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这点也是决定着公共政策过程是否可以有公民参与的关键点。通过解读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政策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或者目的,政策不是无意识或者偶然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公共政策拥有特殊的主体,政策的根本落脚点是实现公共利益上。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2]。因此公共政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坚持实现公共利益。而公民是公共利益的主体享有者,所以公民理所当然成为公共政策的参与者。 (二)公民参与的概念 公民参与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且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引发了无数的学者对其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于公民参与的概念,学术界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定义,综合分析,定义基本上分为自愿参与说、合法参与说和有效参与说三种[3]。自愿参与是指公民自愿的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合法参与是指公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其采取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

试论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方式及其有效实施 材料分析

行政管理课程第二次作业: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公民个体或社会组织(团体)影响公共决策所采取的行动。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不仅在形式上赋予公民表达利益的机会,而且也是维系公民与政府之间沟通关系,保持政府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础。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也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支持,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试论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方式及其有效实施。 一、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 (一)、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不仅在形式上赋予公民表达利益的机会,而且也是维系公民与政府之间沟通关系,保持政府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础。20多年来,我国各级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参与渠道和方式吸引公民参与,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民参与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公民进入公共决策过程的重要条件;对参与方式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关系到公民参与的效果,现实中公民参与方式的失效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有序化进行;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要求公民参与方式的形式意义与实质价值相统一,需要在确定优选标准、优化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参与方式进行优化选择。 (三)、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和推动包括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的活动和行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是党对“推动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怎样推动政治参与”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从某种义上讲,对切身利益的密切关注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最直接的动因。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不是仅有参与的愿望和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积极寻求对策设计,化解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 二、实现广泛公民参与的途径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公众正日益成为政府公共决策的主体,如何实现决策目标的科学化民主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一)完善法律,实现公民参与的法制化 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必须建立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条文规定社会各部分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应有的责任,并根据有关法律出台一些有利于扩大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相关具体细则,使公民在行使参与、制约和议政权利时,既有法律依据,接受法律指导,又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必须加强程序法制建设,实现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程序化。从法治建设上看,必须在实体规范上规定了公众可以成为公共决策的主体,但是这些规定都需要切实可行的程序去落实,没有程序和秩序就没有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有序化。近年来发生的诸多群体性事件折射出目前我国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必须正视公民参与中的这些障碍性因素的存在,积极寻求解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要受到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渠道、决策法制、决策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制约因素,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的有效执行。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和推动包括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的活动和行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是党对“推动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怎样推动政治参与”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从某种义上讲,对切身利益的密切关注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最直接的动因。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不是仅有参与的愿望和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积极寻求对策设计,化解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 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公民参与有助于公共决策的发现和确认公共决策过程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决策问题的发现和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决策最关键的因素。保证获取政策问题确认时所必需的充分、准确的信息。社会公众参与可以改善大多数决策者只能了解到数量有限的信息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传递过程中被“改变”的情况。具体有两方面的表现:(1)社会公众直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最了解情况,传达的信息最全面、最真实;(2)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直接与决策者交流,从而为政府或决策者提取信息提供了一条捷径。某一社会问题要成为政策问题,首先得进入公众议程,而后进入正式议程,最后才形成政策问题。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将进入公众议程的社会问题尽快提交政府使之成为正式议程,这是政策问题确认的关键。在公众广泛意见之后政府达成的有效协议能够更有效的适应公共政策制定的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二)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推动政策的顺利执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公共政策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意志,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公众参与决策满足了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心理需要,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等。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可以使公共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同。这种认同感进而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少政府推进政策执行的成本投入。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对于提高政策执行效力,也是功不可没。公众参与使社会公众对政策合法性确认不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提高,从而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大大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力。(三)公民参与有利于实现决策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是政治统治依据的传统或公认的准则,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公众参与是以公众对现存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本认同为前提的,本质上就是公众通过合法的参与途径向决策体系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以影响政策体系的公共政策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公众已经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或间接地同意和认可了政策体系的权威,并且直接显示出了公众的政策倾向,而这种政策倾向则是政策体系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显然,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公众对政策体系及其政策方案的同意与认可,合法的政策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确认了公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了公众的利益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对政策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政策体系权威的合法性。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阻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公民在公共决策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参与体制保证不健全 公民的有效参与公共决策需要具体参与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只有在制度和程序上同时有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进行。中国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参与制度,但是公民参与方面的制度

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福利是同人的生活幸福相联系的概念。在英语里,“福利”是welfare,它是有well和fare两个词合成的,意思是“好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好的生活”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它既可以指物质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可以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种状态。社会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关联,既被看作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状态,又被看作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而社会政治是国家通过公共管理职能实施进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就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以此来看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从社会福利的内容上看 社会福利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现金援助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等形式实现;直接服务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主要内容有: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等。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军人及其家属、贫困者,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和家庭等。服务的形式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包括国家、集体、个人兴办的社会福利事业的收养、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个案服务、群体服务等。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都是公共政策的内容,都属于公共管理范围内的,因为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公共物品的涵义非常广泛,既可指有形的物品,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也可指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就包括了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也都是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所以说社会福利的事实是通过公共管理来进行的,公共管理是社会福利实现的桥梁。 二.从社会福利的制度制定上看 要想一些社会福利政策变成现实,必须由公共管理机构根据社会性的福利问题的需要而制定出来,并进行实施。而社会福利问题又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断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不断发生新的问题,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去解决所有社会福利问题。社会福利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此时经过一定的步骤把解决福利问题的办法形成社会福利制度。现阶段的福利事业分别由民政部门(管理民政福利)、财政部门(财政性补贴)、劳动部门、工会的有关部门(管理职业福利)、民政部门(城镇住房公积金)、教育部门(教育福利)等政府部门和一些半官方机构(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分别管理,以上部门都是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部门。社会福利制度应当符合社会成员的群体需求,福利事业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中国特色,从传统模式下的板块状、封闭式和奇特的混合结构转变为融洽式、开放式、关系清晰、结构合理的完整体系。它应当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以各种社会化福利(包括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社会津贴等)为主体,以职业福利为补充。在这一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分析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分析 公民参与现代化公共管理是体现公民影响公正政策和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中有了公民的参与,能促进公共部门良好地实现其公共责任和治理方法。公民广泛地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是国家建设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也保障了公共政策的公平制订。 标签: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参与途径 1.公共管理中缺乏公民参与的原因 (1)公民意识薄弱。目前,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政府职能也日趋完善,公共管理亦得到推进。但从另一方面看,公民对政府实行的公共服务需求就更加迫切和重视,但是现有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和公民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政府需要借助广大公民的智慧和力量,使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热情得到提高。但据目前公民的参与程度来看,其参与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或者有的公民也是被动参与,并不主动。在这方面,有些公民的思想和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公共管理应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国家专业的管理人员都处理不好的事情,老百姓理应也没有能力处理好。 (2)缺少参与渠道。许多公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参与到公共管理的事业中,加快了公共管理的发展。但是国家设置的公民参与机制还不健全,很多公民欲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却缺少渠道和方式,这严重阻碍了国家公共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从目前的公民参与程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公民参与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国家缺少与公民直接交流的机制,如选举、监督、代表会议等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公民的民主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体现。很多地方政府的选举也只是表面形式,致使许多公民认为选举不能达到选民的意图,严重打击了公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而监督方面也做得不足,很多公民发现问题需要检举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没有渠道,举报热线也成了摆设。②缺少公民参与方式的宣传。虽然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相关的法律文件予以保护,但这些都仅仅存在于文件中,并没有在实际公民参与活动中得到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公民对这方面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究其本质而言,还是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宣传不足。无论是通过教育或社会宣传,都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中,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相关合法权益。 (3)参与公共管理的公民整体素质不高。公共管理的优质发展还需要公民处理公共事务的良好能力。每一个参与到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应该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而政府机关也应有向公民宣传相关知识的义务,使公民了解公共管理的具体要求,具备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素质普遍不高,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①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权利与义务,大部分公民对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同时也对参与的渠道和方式缺乏了解。②因为政府在信息宣传方面做得不足,加上公民所了解的参与渠道有限,从而导致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的信心受到影响,公民参与的能力自然

公民参与是实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

[收稿日期]2005212220 [作者简介]王静(19702),女,陕西西安市人,西北政法学院学工部副教授。  2006年5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06  第35卷 第3期 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Nor mal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 ) Vol .35 No .3 公民参与是实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 王静 (西北政法学院学工部,陕西西安710063) [摘 要]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重要的行政职能。在当今民主化潮流下,政府治理中如何将公民的力量导入 政策执行的体系,以增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在阐述公共政策的价值诉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探讨了如何促成公民积极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 [关键词]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公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D 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623(2006)0320072204 政府为了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民的要求,必须规划公共政策的实施,以保证其顺利地进行,即达到执行有效性的目的。由于公共政策的价值诉求具有公共性,执行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执行效果与公民福利的增加,国家发展的维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民参与是公众介入公共事务的一种主要方式,是追求公共利益和实现不同群体间利益均衡满足的主要途径。借助制度化、程序化实现公民参与,是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公共政策的价值诉求 公共权威是推动公共政策产生并主导其整个运行的重要力量。具体而言,公共权威就是国家,国家物质实体乃是政府,政府也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的组织,政府从众人的力量和权利中获取了履行其职能的力量,即国家权力。这种“力量”的实施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即管理众人之事。满足了这个条件,政府才能取得公众对其权力的认可,才能取得运用权力的合法性。所以公共权威不论其运用的手段———公共权力,还是其存在的价值———管理众人之事,都具有公共性的本质属性。作为公共权威的一种管理手段,公共政策一制定,就从公共权威的公共诉求方面 传递和承袭了公共性。 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是公共问题。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制定以解决公共问题的一种手段。所谓公共问题,是指与那些“影响有限,只涉及一个或少数 几个人的”私人问题,相对的,“影响广(包括对不直接相关的人有影响)的问题”[1] 。公共问题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具体表述,制定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存在的目的所在、灵魂所系。也只有如此,公共政策才能够获得它的合法性、普适性、强制性。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公共问题的解决,即公共利益的实现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价值追求必须是而且必定是公共性。 公共政策的作用域是公共领域。根据国家—市民社会分野的视角,人类社会分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前者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其价值诉求在于对公共性的追求、公共利益的达致及公共选择的实现;后者的主导力量是市民社会,其价值诉求则在于私人性的追求、个人权利的达致及个人选择的实现。两个领域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不能替代。在公共领域做出的选择、制定的政策,只能作用于公共领域,而公共领域对公共性追求的方式就是进行公共选择,公共政策又是公共选择的重要内容,所以,基于公共

社会公共管理中社会团体参与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公共管理中社会团体参与的可行性分析 0、引言 社会公共管理是我国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有利武器, 如何在当前这一大环境下, 提高我国社会公共管理能力, 使其在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是党与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1]。传统社会公共管理中, 所有的流程以相应的工作项目, 均由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负责, 但是, 在当前时代下, 这种陈旧的管理方法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社会团体对社会公共管理缺少参与性, 无法完成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市场等多组织联合管理的长远发展方式。有鉴于此, 社会公共管理的管理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通过社会多方面的联合管理, 使我国社会公共管理获得多元化的发展性质, 通过政府机关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促进, 才能使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形式更加与时俱进, 趋于完美, 使我国构建和谐文明社会这一重要举措方针成为可能。 1、社会团体的基本内涵及其性质 我国的社会团体是指, 由我国企业单位以及个人, 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组合, 以我国相关的社会制度为标准, 进行社会活动, 旨在为团体成员谋取相应福利的社会性组织。我国的社会团体主要是由社团的方法所表现, 常见的社团包括:学术性社团、联合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以及专业性社团。社会团体所具有的特性为:自愿性、互益性、非营利性以及非政府性。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 并需依法履行民事义务。社会团体来自于社会各界, 可以代表我国的绝大多数社会行业, 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总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2]。 2、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意义 自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贸易组织起, 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式与国际接轨,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愈见频繁, 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 我国传统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与国际政策具有多处矛盾之处, 因此, 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变革, 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策略得以符合国际经济发展需求、同时, 我国公民权力意识正在逐渐增长, 从而导致了人与人、团体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内部矛盾逐渐增多。不利于我国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社会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和, 促进我国社会和谐以及进步、发展。同时, 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也是我国公民的义务以及期望, 而社会公共管理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武器, 加强其管理水平具有诸多优点以及好处: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经济、政治、艺术以及学术等多领域的共同发展, 同时有利于消除我国人们内部之间的矛盾[3]。同时, 当前环境下社会团体参与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中, 可以有效减轻政府的相关部门工作压力, 成为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缓冲, 有利于二者的良好协商, 同时, 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具有时代的创新需要,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为国家主导, 引入社会团体, 参与国家社会公共管理, 使人民在构建社会过程中具有相应权益, 有利于创造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我国政府以及公民的凝聚力。创新社会公共管理措施还能有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深入人心, 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等, 使我国法律更具权威。总体而言, 创新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 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社会繁荣, 加速我国各行业蓬勃发展, 利于国民关系更加友善。 3、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难点

公民参与决策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10 ~二○11 学年度第 2 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分析主讲教师唐娟评分 学号20080402 84 姓名罗霖阜专业年级行政管理2班 题目: 论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以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为案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民主的不断扩大,公共决策已经成为了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但是,公共政策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作为“经济人”的假设,以及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所以,导致了政府做出的公共政策不尽人意,做出的公共决策没有满足公民的要求和期待,自然实施起来也不像预期那样高效。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政策在制度过程中,政府参与占主导地位,而公民参与被排斥在体系之外了。本文将会讨论一下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中作用以及方式,以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2009年2月4号,广州市政府发布《关于番禺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工程建设的通告》,将在番禺区大石街会江村与钟村镇谢村交界处建一座占地365亩、日处理能力为2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打算在2010年亚运会前投入使用。此项公共决策一作出,立刻遭到了居民的强烈发对。垃圾焚烧厂周围有丽江花园、广州碧桂园、海龙湾、南国奥园、祈福新邨、华南碧桂园、广州雅居乐,居住着30万名市民。自从这里建了垃圾焚烧厂之后,会江村就成为了著名的“癌症村”,现在又要扩建,小区的市民们为了自身的健康利益,纷纷联合起来发对。10月25号番禺数百业主签名,抗议垃圾焚烧发电厂,业主们纷纷上访政府,要求维护自身利益。但是,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表示依法推进垃圾焚烧项目,不顾市民们的发对。11月4号,广东省省情调研中心民调显示,97.1%受访居民反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此事一出,由引起了市民们的发对浪潮。犯肺癌的范远城很气愤的表示:“他们根本就

自媒体时代中的地方政府公共管理

自媒体时代中的地方政府公共管理 摘要:伴随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催生了新媒体技术的发 展脚步,同时推动了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需要与之相适应。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归类相关文献资料,将自媒体时代的特点进行最基本的概述。并针对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要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围绕实行政务信息公开、透明、互动的行政方式等三个方面,建立起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特点路径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国家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实现腾飞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国崛起的重要象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自媒体的发展严重冲击了传统的政府信任结构,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因为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信任的建构方式,在宏观上冲击了公共管理的信任基础。就此,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要面对新的压力,需要敢于迎接新的挑战,这样才能建立一条适合自媒体时代发展背景的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路径。 一、自媒体时代的特点 自媒体时代指的就是传播主体以个人为主,通过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向不确定的大多数人群或者确定的社会个体传播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机会成为“记者”、新闻传播者、评论家,将自身持有的信息源或者观点通过麦克风、社交媒体公众号传递出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发展。在自媒体时代,媒介有着明显的交

互性、自主性特点,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WeMedia)是由普 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传播。言论的自由度极高,为人们提供交流和互动的空间更为广阔。在自媒体时代,媒介信息的流传速度、广度都有着极大程度上的提升,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渠道随之增加,能够增强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政府必然会有社会民众的坚强后盾,社会个体自我动员能力普遍提升是自媒体时代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是十分明显的,由于社会个体广泛热衷于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造成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信息、观点、态度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信息泛滥、难以甄别、难以管控的现象由此生成,“信息爆炸”就成为自媒体时代十分突出的特点之一。 二、该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要面对的挑战 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原有的以强制执行命令的公共管理工作开展思路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在该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工作认识到应该面对哪些挑战已经是路径建设的基础。 (一)行政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 行政方式指的就是以行政机构或管理者的权威为基础,通过行政体系采用强制性的政令,针对管理对象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更为直观的讲就是以命令式为主的行政方式。在自媒体时代的驱使下,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行政机构的命令式行政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社会各阶层民众已经不是处于被动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