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产业竞争力分析和建议
银行竞争分析报告

银行竞争分析报告1. 引言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推动,银行的竞争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当前银行竞争状况的分析,为银行业务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市场概况目前,银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市场规模根据数据统计,我国银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逐年增长。
大型银行在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小型银行也在不断努力迎头赶上,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2.2. 金融科技的崛起金融科技对银行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支付的普及,非银行机构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在金融领域崭露头角。
这些公司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对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2.3. 金融产品多样化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业务的多样化也成为了竞争的焦点。
传统的储蓄、贷款、信用卡等业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银行开始推出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如理财、基金、保险等。
这些新产品进一步增加了银行之间的竞争。
3. 竞争对手分析3.1. 大型国有银行大型国有银行在银行竞争中一直起到主导作用。
这些银行拥有庞大的资金储备和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具备强大的市场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然而,由于其体制性质和管理层次相对较高,这些银行在创新和响应市场变化方面相对较慢,这给了其他竞争对手以机会。
3.2. 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大型国有银行的补充,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
这些银行通常规模较小,更加灵活迅捷,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不过,由于资源有限,城市商业银行在与大型国有银行的竞争中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
3.3. 互联网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这些公司通常采用线上平台进行业务操作,与传统银行相比,它们的运营成本更低,服务更加个性化。
中国本土银行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中国本土银行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中国的银行业在近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作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市场,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界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竞争的重要角色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中国本土银行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了我们关注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优势。
中国的银行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1. 相对完善的网络体系和覆盖率:中国的银行业网络体系较为完善,网络覆盖率也较高。
尤其是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其网络体系的覆盖率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2. 强大的资本实力:由于中国国内的预存款和储蓄率较高,加上外资尚未对中国银行业形成威胁,使得中国的银行业资本实力比较强大。
3. 高效的贷款业务:中国的银行业在提供借贷业务上效率很高。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各行各业的投资需求都非常强烈。
中国银行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为客户提供了高效、稳定的贷款服务。
以上三个优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几个方面,中国的银行业优势明显,这也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难以与其抗衡的原因之一。
不过,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
如果不加以改变,这些局限性将会影响到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
1. 监管不严:作为一家银行,要想在市场上获得优势,其监管力度也必须加强。
在中国,银行监管方面存在不足,对一些违规行为的处理也存在不少问题。
2. 产品创新不足:相对于外资银行和其他行业企业来说,中国本土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缺乏创新的产品会降低银行的竞争力,这也是银行业发展的困境之一。
3. 人才储备不足:中国银行业人才储备不足也是其竞争力不足之一。
目前中国银行的大部分员工尚未接受过专业的金融培训,对于一些高端的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能力相对欠缺。
为了提高中国本土银行业的竞争力,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以实行的改革意见:1. 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旗下银行的资本实力。
《中国银行某分行发展的PEST分析及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6100字》

中国银行某分行发展的PEST分析及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目录(1)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1)(2)经济环境分析 (2)(3)社会环境分析 (3)(4)技术环境分析 (4)竞争模型分析 (5)(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5)(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6)(3)购买者议价能力 (6)(4)替代品的威胁 (6)(5)同业竞争对手 (7)(1)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一是鼓励银行业开放竞争。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全球化与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间竞争日益加剧,监管政策频繁调整,客户需求不断升级。
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新的市场规则及竞争形态的形成,给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
经济增长保持韧性,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中国银行业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监管规则更为完善、防范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双向开放进程加快、金融创新向纵深发展。
中国银行枣庄分行立足枣庄当地进一步发挥银行集团国际化、多元化优势,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二是金融监管不断强化。
近年来,商业银行监管政策整体趋严,先后出台关于委托贷款、流动性风险管理、资产业务管理、大额风险暴露、高管履职回避、及互联网类金融管理等一系列文件办法与指导精神,规范银行业务经营,限制广义同业资金吸收,提高了商业银行对核心资本及流动性要求,回归银行经营本源,通过银行业协会等引导银行强化自律管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市场行为监管,落实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强化监管协调,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存款风险规避机制和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以完善商业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形成立体化、多层次银行监管体系。
银行竞争分析揭示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和市场份额

银行竞争分析揭示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和市场份额在当今快速发展的金融行业中,银行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银行需要了解自身的竞争对手,并对市场份额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通过分析各种竞争因素,揭示银行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和市场份额。
一、竞争对手分析1. 银行规模银行规模是评估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型银行通常具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可以打造更完善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银行业中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
这些银行在市场份额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2. 客户群体不同银行的客户群体各有特点。
一些银行专注于个人客户,提供个人储蓄、贷款和借记卡等服务;而另一些银行则专注于企业客户,提供企业贷款、融资和国际结算等服务。
通过分析客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银行可以制定相应的市场推广策略,提高竞争力。
3. 产品和服务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吸引客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银行推出了创新的金融产品,例如互联网银行、移动支付和智能理财等,这些产品的推出使得银行能够以差异化的方式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此外,良好的客户服务也是吸引客户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市场份额分析1. 市场份额计算计算银行的市场份额是了解银行在业内的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
市场份额可以通过计算银行的总资产、净利润、存款规模、贷款规模等指标来确定。
同时,还需结合行业整体数据进行对比,这样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 趋势分析通过对市场份额的趋势进行分析,可以预测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潜力。
一些银行在市场份额上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这表明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断增强。
而对于其他银行而言,市场份额可能存在下滑的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改变现状和提高市场份额。
三、竞争策略分析1. 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银行可以通过设计与客户需求相符的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同时,关注市场的变化和趋势,及时调整产品组合,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商业银行行业竞争五力分析

商业银行行业竞争五力分析商业银行行业竞争五力分析一、引言1.1 本文档旨在对商业银行行业进行竞争五力分析,为行业内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二、行业概况2.1 行业定义:商业银行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以经营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等业务为主,为居民、企事业单位等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2.2 行业规模:商业银行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最具规模的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数量众多,总资产较大,业务范围广泛。
三、竞争五力分析3.1 供应商议价能力3.1.1 主要供应商:商业银行的主要供应商包括存款客户、借款人、中央银行等。
3.1.2 方法:供应商对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较弱,因为其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度较高,商业银行相对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压低利率、限制提款等方式进行控制。
3.2 顾客议价能力3.2.1 主要顾客:商业银行的主要顾客包括个人客户、企事业单位等。
3.2.2 方法:顾客对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因为商业银行同质化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多,顾客可以选择其他商业银行提供的更有利条件的金融产品。
3.3 替代品的威胁3.3.1 替代品:商业银行行业的主要替代品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等。
3.3.2 方法: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替代品的威胁逐渐增大。
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抵御替代品的威胁。
3.4 新进入者的威胁3.4.1 新进入者:商业银行行业的新进入者包括新设立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
3.4.2 方法:商业银行行业对新进入者来说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如监管要求、资本实力等。
此外,现有商业银行行业巨头的品牌影响力和客户资源也会对新进入者形成一定的威胁。
3.5 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3.5.1 主要竞争者:商业银行行业的主要竞争者包括各大银行机构。
3.5.2 方法:商业银行行业内竞争激烈,主要体现在利率竞争、产品创新等方面。
银行行业分析报告:竞争状况与创新战略

银行行业分析报告:竞争状况与创新战略一、市场竞争激烈,银行行业面临挑战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银行行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传统的银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新一轮的创新浪潮正在银行业展开。
然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二、数字化技术的崛起,引领银行业转型数字化技术的崛起为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普及,许多传统银行开始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力度。
通过建立在线渠道和移动应用程序,银行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创新业务模式,打破传统束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银行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业务模式。
传统的银行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但在当前的低利率环境下,这一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银行需要通过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
四、个性化金融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也成为银行业的一大挑战和机遇。
传统银行的服务往往标准化,无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银行需要通过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五、传统金融与科技公司的协同合作,共享资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传统银行与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传统银行具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和金融经验,而科技公司则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用户数据。
通过合作,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有序创新,加强风险管理在追求创新的同时,银行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确保金融稳定。
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银行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预测和防范各类风险。
只有保持有序创新,才能在竞争中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银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力度,并通过创新业务模式、个性化金融服务、协同合作等方式来应对挑战。
然而,在追求创新的同时,银行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确保金融稳定。
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化竞争力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化竞争力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在全球市场上,中国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竞争力。
一、财务实力首先,财务实力是衡量一家商业银行全球化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在这方面,中国商业银行表现出色。
根据最新的财务数据显示,在2019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314.8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
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也在逐年增加。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19年净利润为3150亿元,同比增长5.1%。
这都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具有雄厚的财务实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开拓业务,提高竞争力。
二、技术创新其次,技术创新也是一家商业银行全球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中国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2019年科技投入达到97.2亿元,同比增长33.3%。
同时,中国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推动智能化转型,不断探索新的金融科技应用,提高客户体验。
例如,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的“农银智投”平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资产配置、投资组合管理等服务,进一步提高客户粘性。
三、全球化布局最后,全球化布局是衡量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化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9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已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设置了超过400家机构。
这样庞大的全球化布局不仅提高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影响力,而且也可以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竞争力在不断提高,财务实力、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是中国商业银行能够取得全球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虽然全球竞争形势不断变化,但是中国商业银行将会继续加大全球化布局和技术投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自身竞争力。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与策略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与策略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形势的日益激烈,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
一、市场竞争力的定义和测量市场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中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具有优势的能力。
在银行业中,市场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客户基础、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
测量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二、银行业市场竞争力的现状分析1. 客户基础:银行业在客户基础上的市场竞争力表现为吸引和保持客户的能力。
目前,一些大型银行通过广告宣传、持续创新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客户。
然而,中小型银行在客户基础方面存在相对不足,需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2. 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衡量银行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银行需要提供具有差异化和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
目前,一些银行已经推出了针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个性化产品,但仍有一些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亟待提高。
3. 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衡量银行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客户对银行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银行需要提供方便、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目前,一些银行已经通过开设智能柜员机、在线咨询和手机银行等方式提供便捷的服务,但仍有一些银行在服务水平方面需要加强。
4.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银行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银行需要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新技术改进业务流程,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
目前,一些银行已经开始投资和合作金融科技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
5. 风险管理能力:银行业作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1前言‐‐‐‐‐‐‐‐‐‐‐‐‐‐‐‐‐‐‐‐‐‐‐‐‐‐‐‐‐‐3第一章产业组织理论综述‐‐‐‐‐‐‐‐‐‐‐‐‐‐‐‐‐‐‐‐5 第一节传统的产业竞争力理论‐‐‐‐‐‐‐‐‐‐‐‐‐‐‐5第二节现代产业竞争理论‐‐‐‐‐‐‐‐‐‐‐‐‐‐‐‐‐6第二章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理论综述‐‐‐‐‐‐‐‐‐‐‐‐‐‐‐‐8 第一节银行业的SCP分析框架‐‐‐‐‐‐‐‐‐‐‐‐‐‐‐8第二节市场结构‐‐‐‐‐‐‐‐‐‐‐‐‐‐‐‐‐‐‐‐‐10第三节银行业的市场行为‐‐‐‐‐‐‐‐‐‐‐‐‐‐‐‐‐12第四节银行业的市场绩效‐‐‐‐‐‐‐‐‐‐‐‐‐‐‐‐‐14第三章国际银行业新寡头主导市场结构‐‐‐‐‐‐‐‐‐‐‐‐‐‐15第四章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17 第一节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率测定‐‐‐‐‐‐‐‐‐‐‐‐18第二节对HHI指数的测定‐‐‐‐‐‐‐‐‐‐‐‐‐‐‐‐‐20第三节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问题‐‐‐‐‐‐‐‐‐‐‐‐‐‐22第五章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分析‐‐‐‐‐‐‐‐‐‐‐‐‐24 第一节 DEA模型使用‐‐‐‐‐‐‐‐‐‐‐‐‐‐‐‐‐‐‐24第二节实证研究结果分析‐‐‐‐‐‐‐‐‐‐‐‐‐‐‐‐‐26第六章政策建议‐‐‐‐‐‐‐‐‐‐‐‐‐‐‐‐‐‐‐‐‐‐‐‐28 第一节降低进入壁垒,抑制行业垄断‐‐‐‐‐‐‐‐‐‐‐‐28第二节完善产业退出机制、防放松管制过程中的风险‐‐‐‐29第三节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30结论‐‐‐‐‐‐‐‐‐‐‐‐‐‐‐‐‐‐‐‐‐‐‐‐‐‐‐‐‐‐31参考文献‐‐‐‐‐‐‐‐‐‐‐‐‐‐‐‐‐‐‐‐‐‐‐‐‐‐‐‐33摘要产业组织学理论中的产业竞争理论研究的是在特定的产业环境企业之间竞争的程度以及寻求最大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主要从结构、行为和绩效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规模经济正相关,银行的发展则取决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银行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银行的MOS(Minimum Optimal Scale最小最佳规模)大于经济落后国家银行的MOS水平。
选用CRn和HHI指标衡量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可知,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正在经历从高度垄断到竞争程度不断增强的变化过程,但到目前为止,市场的垄断程度仍然较高。
同时,中国金融发展水平偏低的重要方面在于金融组织结构的不合理。
另外,从市场结构和绩效分析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市场份额与绩效呈负相关,这主要在于现有市场集中度和国有银行的巨大规模是来自于传统的计划体制,而非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银行绩效考核时,强调的应当是效率,而非银行规模和市场份额。
为了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绩效,必须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发挥市场结构对绩效的积极促进作用:降低进入壁垒,抑制行业垄断;完善产业退出机制、防放松管制过程中的风险;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
AbstractIndustry Competition Theory, which is one branch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 Theory, researches the extent of competition in special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the measure of how to get the maximum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tructure、conduct and performance. In comm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scale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Minimum Optimal Scal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Using indexes of CRn and HHI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we know the structur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is in the case of turning from highmonopolization to enganced competition, but at present, the level of monopolization is still high. Meanwhile, the low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mainly due to the irrational structure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n addition, the concentration and market shar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is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performance. This is mainly because of the high concentration and big scale of state owned banks com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planed system, not market system. Therefo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commercial banks is efficiency, not bank scale or market sha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we must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bank market and exert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market structure to performance.前言产业竞争力理论着重描述的是在特定的产业环境企业之间竞争的程度、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追寻的是在一定的产业状况中寻求最大化发展的企业路径选择。
产业企业竞争发展的竞争性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由伯伦(E.Chambeilin)和罗宾逊夫人(J.Robinson)成型,并最终完成于梅森(E.S.Masson)和贝恩(J.S.Bain)等人,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竞争理论,也即所称的SCP(结构一行为一绩效)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化一体化浪潮、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和新型的博弈分析工具的出现,使原本属于静态单向以经验分析为主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型的现代产业竞争力理论开始创立,也即通常所说的以行为主义、个体主义为特征的现代产业竞争理论,它将企业在非完全竞争和非完全垄断的市场框架中的战略互动选择作为研究对象,是在传统的SCP理论基础上发展出的新型的动态产业竞争研究,将银行业纳入产业组织学的研究畴起始于60年代(Berger,1995;Gilbert,1984)。
其早期研究多从实证出发,根据寡占产品市场理论提出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但很少涉及为什么该理论可以无条件地适用于银行业这一核心问题。
到了80年代,不完全市场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金融中介微观理论的发展。
从90年代开始,银行业的分析框架被建立在银行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之上(Hannan,1991;CalemandCarlino,1991)。
从此,银行微观经济理论开始采用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即将单一产业的实证分析与产业组织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BresnahanandSchmalensee,1987;Martin,1993)。
从实践看,90年代银行业放松管制后,银行业的竞争与策略性行为成为研究的前沿课题。
本文就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竞争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运用数理模型,对我国银行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绩效的建议。
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规模经济正相关,银行的发展则取决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银行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银行的MOS(Minimum Optimal Scale最小最佳规模)大于经济落后国家银行的MOS水平。
本文选用CRn和HHI这两个操作性较强的市场集中率衡量指标,分别对中国商业银行业1996—2000年期间的资产、资本、存款、贷款、利润、机构和人员等主要项目的市场集中率进行测定。
实证结果为,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正在经历一种从高度垄断到竞争程度不断增强的变化过程,但到目前为止,该市场的垄断程度仍然较高。
同时,我国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数理型的金融增长,金融发展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金融组织结构的不合理。
以银行业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市场结构呈现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政型的高度垄断;2.目前我国金融寡头更大意义上是旧体制下的行政寡头延续,市场绩效不高。
3. 银行密度低于可比较的国际平均水平,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水平低。
4. 中小银行市场份额和机构数量比重过低,生存困难。
从市场结构和绩效来进行分析,同时运用DEA模型进行检验,可知,共谋假说与有效结构假说在我国银行业并不存在,但同时发现我国银行业的集中度、市场份额与绩效负相关,这主要在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较高的集中度不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而是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因素,而且国有银行巨大的规模也并非是由规模收益长期累积转化而来的,大的银行规模并不意味着更高的利润回报。
可见,我国银行集中度和绩效之间不存在结构理论中所假设的因果关系,银行业市场结构对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有效结构假说和共谋假说目前在我国不能成立。
所以,在建立和完善我国银行业绩效考核体系时着重强调的应该是效率,而非银行规模和市场份额。
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绩效,就必须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发挥市场结构对绩效的积极促进作用:降低进入壁垒,抑制行业垄断,完善产业退出机制、防放松管制过程中的风险,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业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建议第一章产业组织理论综述竞争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排他性行为,竞争力则描述的是竞争性企业之间生存力的强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