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用量计算公式表

电线电缆用量计算公式表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和通信需求的增加,电线电缆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电线电缆的安装和维护过程中,准确计算所需的电线电缆用量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电线电缆用量计算公式,帮助您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规划和操作。
1. 单位长度用量计算公式电线电缆的用量通常以单位长度计算,比如米或英尺。
计算公式如下:用量 = 单位长度用量× 长度单位长度用量是指每米或每英尺所需的电线电缆长度,它取决于具体的项目要求和电线电缆的规格。
在实际计算中,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来确定单位长度用量。
2. 总用量计算公式有时候,我们需要计算整个项目所需的电线电缆总用量。
计算公式如下:总用量 = 单位长度用量× 单位长度× 数量其中,单位长度用量和单位长度的计算方法与前面相同,而数量则是指需要安装的电线电缆的数量。
3. 多段线路用量计算公式在一些复杂的电线电缆布线情况下,可能需要计算多段线路的用量。
计算公式如下:总用量 = 单位长度用量1 × 长度1 + 单位长度用量2 × 长度2 + … + 单位长度用量n × 长度n其中,单位长度用量1、单位长度用量2、...、单位长度用量n分别是每段线路所需的电线电缆长度,而长度1、长度2、...、长度n则是每段线路的长度。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电线电缆用量计算公式,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公式,可以准确计算所需的电线电缆用量,避免浪费和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考虑电线电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以综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决策。
希望这些公式能够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
电线电缆常用的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常用的计算公式 2010年11月29日08:37 生意社生意社11月29日讯1、导体的截面1)单根导体S = πd2/4 (mm2)2)正规绞合导体S = (πd2/4)* n * k1其中d——导体外径(mm)n——绞线根数k1——绞入系数π——圆周率,2、导体的重量W = S * ρ* L其中W——导体重量(kg)ρ——材料密度,铜,铝L——导体的长度(km)3、绝缘外径D = d + 2*t (mm)其中D——绝缘外径 (mm)d——导体外径 (mm)t——绝缘厚度 (mm)4、绝缘层截面积S1 = (D2–d2)*π/4或S1= π*(d+t)* t5、绝缘层的重量W1 = S1* ρ* L其中W1——重量(kg)ρ——材料密度,PVC为~,XLPE为L——线芯的长度(km)护套的外径、截面积、重量与绝缘层计算方法相同。
截~ = (D2 -D2k1——6、绞合外径以下介绍的是正规绞合结构的绞合外径计算方法:正规绞合一般外层的根数比内层多6根。
1+6的结构:D0 = 3 * d2+8的结构:D0 = 4 * d3+9的结构:D0 = * d4+10的结构:D0 = * d5+11的结构:D0 = * d如果外面还有一层或多层,则D = D0 + 2 * n * d其中n——绞合层数一、电线电缆材料用量铜的重量习惯的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km1、导体用量:(Kg/Km)=d^2 *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G=铜比重N=条数K1=铜线绞入率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用量:(Kg/Km)=(D^2 - d^2)* * G * C * K2D=绝缘外径d=导体外径G=绝缘比重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 GD1=完成外径D=上过程外径G=绝缘比重4、包带用量:(Kg/Km)= D^2 *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t=包带厚度G=包带比重Z=重叠率(1/4Lap =5、缠绕用量:(Kg/Km)= d^2 * * G * N * Zd=铜线径N=条数G=比重Z=绞入率6、编织用量:(Kg/Km)= d^2 *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 ( D + d * 2 )) * 目数/ / Td=编织铜线径T=锭数N=每锭条数G=铜比重比重:铜;银;铝;锌;镍;锡;钢;铅;铝箔麦拉;纸;麦拉;;;PEF(发泡);;Teflon(FEP);;;棉布带;PP绳;棉纱线二、导体之外材料计算公式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6.钢丝铠装:根数={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 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电线重量计算公式及每百米电线标准重量一览;如何计算电线平方数2009-07-09 10:14电线重量=导体重量+绝缘重量导体重量=导体比重×截面积(其中铜导体比重为8.9g/cm3,铝为2.7g/cm3,截面积一般取标称截面如、、4、6.....等绝缘层重量=×(挤包前外径绝缘厚度)×绝缘厚度×绝缘料比重(其中PVC绝缘料比重为1.5g/cm3 PE绝缘料比重为0.932g/cm3 )以上公式算出的重量单位均为:千克/千米二、什么是电线平方数如何计算电缆平方数?几平方是国家标准规定的的一个标称值,几平方是用户根据电线电缆的负荷来选择电线电缆。
电缆线计算公式

电缆线计算公式电缆线是一种用于传输电信号或电力的导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电缆线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电缆线的长度、电流、电压降、电阻和电感等。
本文将介绍电缆线计算公式,并探讨其在电缆线设计和选择中的应用。
1. 电阻计算公式电缆线的电阻是衡量电流通过电缆时的阻碍程度的指标。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可以通过电流和电压降之比来计算。
电缆线的电阻计算公式如下:电阻 = (电阻率× 长度) / 截面积其中,电阻率是电缆材料的特性之一,长度是电缆线的长度,截面积是电缆线的横截面积。
2. 电压降计算公式电缆线的电压降是指电流通过电缆线时,电压由起点到终点的降低程度。
电压降可以通过电流、电阻和电缆线的长度来计算。
电缆线的电压降计算公式如下:电压降 = 电流× 电阻其中,电流是通过电缆线的电流,电阻是电缆线的电阻。
3. 电感计算公式电缆线的电感是指电流通过电缆线时,由于电缆线的自感作用而产生的电压变化。
电缆线的电感可以通过电流的变化率和电压的变化率之比来计算。
电缆线的电感计算公式如下:电感 = (电感系数× 长度) / 自然对数的底数其中,电感系数是电缆线的特性之一,长度是电缆线的长度。
4. 电缆线选择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需求和要求,需要选择合适的电缆线。
根据电缆线的电阻、电压降和电感等特性,可以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相应的数值。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选择满足要求的电缆线。
5. 电缆线的优化设计在电缆线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电缆线的材料、截面积和长度等因素来优化电缆线的特性。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电缆线的电阻、电压降和电感等,提高电缆线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总结:电缆线计算公式是电缆线设计和选择中的重要工具。
通过计算电缆线的电阻、电压降和电感等特性,可以选择合适的电缆线,并进行优化设计。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要求,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电缆线。
通过合理的电缆线设计和选择,可以提高电缆线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一.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0.1592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0.1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0.1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0.26.钢丝铠装:根数= {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 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
电线电缆计算用量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计算用量计算公式在电气工程中,电线电缆的用量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和安全性。
因此,掌握正确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对于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电线电缆计算用量的公式和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在电气工程中,电线电缆的用量通常是按长度来计算的,常用的单位是米。
而电线电缆的用量计算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导线的长度计算,二是电缆的长度计算。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方面的计算公式。
导线的长度计算公式:导线的长度计算通常是根据电气工程的设计要求来确定的,常用的计算公式为:导线长度 = 电气工程设计要求的长度 + 电气工程设计要求的预留长度。
其中,电气工程设计要求的长度是指根据工程的需求确定的导线长度,一般是根据电气负载、电气设备的位置和布置等因素来确定的。
而预留长度是指为了方便施工和维护而预留的一定长度,一般是根据施工规范和经验来确定的。
这两者相加即可得到导线的总长度。
电缆的长度计算公式:电缆的长度计算通常是根据电气工程的布线要求来确定的,常用的计算公式为:电缆长度 = 电气工程设计要求的布线长度 + 电气工程设计要求的预留长度。
其中,电气工程设计要求的布线长度是指根据工程的需求确定的电缆长度,一般是根据电气设备的位置和布置、电缆敷设方式等因素来确定的。
而预留长度是指为了方便施工和维护而预留的一定长度,一般是根据施工规范和经验来确定的。
这两者相加即可得到电缆的总长度。
除了上述的基本计算公式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比如,在施工现场,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有时需要对导线和电缆的长度进行修正。
这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计算,但需要保证修正后的长度能够满足电气工程的设计要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导线和电缆的长度计算还需要考虑一些额外因素,比如连接头的长度、弯头的长度等。
这些因素虽然通常不会对总长度产生太大影响,但在实际计算时也需要予以考虑,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大全一、电线电缆材料用量铜的重量习惯的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8.89=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8.89=1066.8kg/km1、导体用量:(Kg/Km)=d^2 * 0.7854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G=铜比重N=条数K1=铜线绞入率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用量:(Kg/Km)=(D^2 - d^2)* 0.7854 * G * C * K2D=绝缘外径d=导体外径G=绝缘比重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0.7854 * GD1=完成外径D=上过程外径G=绝缘比重4、包带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t=包带厚度G=包带比重Z=重叠率(1/4Lap = 1.25)5、缠绕用量:(Kg/Km)= d^2 * 0.7854 * G * N * Zd=铜线径N=条数G=比重Z=绞入率6、编织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3.1416 * ( D + d * 2 )) * 目数/ 25.4 / Td=编织铜线径T=锭数N=每锭条数G=铜比重比重:铜-8.89;银-10.50;铝-2.70;锌-7.05;镍-8.90;锡-7.30;钢-7.80;铅-11.40;铝箔麦拉-1.80;纸-1.35;麦拉-1.37PVC-1.45;LDPE-0.92;HDPE-0.96;PEF(发泡)-0.65;FRPE-1.7;Teflon(FEP)2.2;Nylon-0.97;PP-0.97;PU-1.21棉布带-0.55;PP绳-0.55;棉纱线-0.48二、导体之外材料计算公式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0.1592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0.1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0.1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0.26.钢丝铠装:根数={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塑料和导体塑料电现电缆要适应各种不同需要,就应具有广泛的优异而稳定的使用性能。
线电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一.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0.1592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0.1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0.1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0.26.钢丝铠装:根数= {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 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 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
二.单相电知识1.1、耗电量、功率、电流、电压的关系A、耗电量单位:千瓦.小时 (KWH),简称“度”B、功率(P)单位:瓦特,简称瓦(W)C、电流(I)单位:安培,简称安(A)D、电压(U)单位:伏特,简称伏(V),家用电源一般是单相交流电,电压为220伏;工业用电源是三相交流电,电压为380伏。
E、功率=电流×电压,即P=U×IF、耗电量=功率×用电时间,即耗电量= P× T。
耗电量的单位是度,1度电是指1000瓦的功率使用1小时所消耗的用电量。
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
1.电阻计算公式:
电阻(R)=电阻率(ρ)x长度(L)/截面积(A)
其中,电阻率是材料的特性常数,反映了材料本身导电能力的大小。
2.电压降计算公式:
电压降(V)=电流(I)x电阻(R)
3.电功率计算公式:
电功率(P)=电流(I)x电压(V)
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利用电流和电压计算得到电功率值。
4.欧姆定律:
电流(I)=电压(V)/电阻(R)
5.线缆电流容量计算公式:
线缆电流容量=根号(绝缘电阻(Ri)/线缆电阻(Rc))xCuAxC
其中,Cu为电流系数,A为线缆截面积,C为电流裕度系数。
6.三相平衡负荷计算公式:
三相平衡负荷=单相容量/(3x平均功率因数x电压)
其中,单相容量为线缆的额定容量,电压为系统电压。
7.电线截面积的计算公式:
A=(KxPxL)/(ρxΔV)
其中,K为系数(取决于电流方式),P为功率,L为距离,ρ为电线电阻率,ΔV为允许的电压降。
8.斯克内指数公式:
ξ = (Σ (Vcc / Rc)) / (n - 1)
其中,ΣVcc为电源电压之和,n为放置在同一通道中的导线数目。
以上列举了一些电线电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基本理论,但实际工程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电线电缆的计算还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如环境温度、导线长度、导线材质等,不能仅仅依靠计算公式进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作者:————————————————————————————————日期:目录第一部分导电线芯一、导电线芯及裸导体制品1.圆单线的截面和重量的计算 (1)2.型线的截面和重量的计算 (1)二、绞线1.绞合线芯的结构计算 (2)2.绞合线芯的重量计算 (5)3.绞入系数K的理论计算 (6)4、紧压圆形线芯的重量计算 (7)5、扇形线芯的结构和重量计算 (7)6、通讯电缆的结构和重量计算 (8)第二部分挤压式绝缘层及护层一、圆形挤压式1.绝缘层 (11)1)单线挤压式绝缘层的重量 (11)2)绞线(或束线)芯边隙无填充物挤压绝缘层的重量 (11)3)复绞线(束绞线)芯挤压式绝缘层的重量 (11)4)其他形式的绝缘层重量 (12)2.护层1)有填充物和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12)2)不填充和不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12)3)金属纺织后挤包和嵌隙护层的重量计算 (13)4)皱纹式挤压护层的重量计算 (13)二、扇形挤压式1)两芯平行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 (14)2)两芯平行有填充、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 (14)3)两芯平行不填充或不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 (14)4)套管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14)5)三芯平行护层的重量计算 (14)6)椭圆形护层的重量计算 (15)第三部分绕包、浸涂、浸渍和编织一、绕包层重量的计算1)带状式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8)2)纤维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8)3)绳状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9)二、浸涂及浸渍层的重量计算1)漆包线用漆的重量计算 (19)2)玻璃丝包线用漆的重量计算 (19)3)浸渍剂的重量计算 (19)4)浸渍电缆纸和电缆麻重量的计算 (19)三、编织层的重量计算1.纤维编织层的重量计算 (20)2.金属编织层的重量计算 (21)第四部分成缆填充材料和外护层1、成缆填充材料的重量计算 (22)2、外护层材料重量计算 (22)附录常用材料比重、单根重量及导电线芯绞入系数及成缆绞入系数 (23)第一部分导电线芯一、导电线芯及裸导体制品1.圆单线的截面和重量计算:(1)单一材料的圆单线:截面F=0.25π*d12(mm2)重量 W1=F*r=0.25π*d12*r (kg/km)W1铜=6.982 d12 (kg/km) W1铝=2.121 d12 (kg/km) W1钢=6.126 d12 (kg/km) F—圆单线截面积 mm2 W1 --导线重量 kg/kmd1—圆单线直径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2)双金属线:1)重量系数法:W2=W1*K W2锡=W1铜*K=6.982d12 *K2)综合比重法:W2=0.25π*d12*r2*(r-r1)/(r2-r1)W2—镀层材料重量 kg/km K --镀层的重量系数见表1d2—镀层单线的直径 mm r –有镀层材料的比重 g/cm3r1—内层材料的比重 g/cm3 r2—镀层材料的比重 g/cm3表1.线径(mm) K 线径(mm) K0.08—0.14 0.0525 0.85—0.95 0.01530.15—0.19 0.0366 0.96—1.10 0.01430.20—0.24 0.0304 1.11—1.35 0.01380.25—0.29 0.0268 1.36—1.67 0.01170.30—0.36 0.0240 1.68—1.75 0.01040.37—0.39 0.0220 1.76—1.81 0.01010.40—0.47 0.0202 1.82—2.00 0.00970.48—0.59 0.0198 2.01—3.51 0.00880.60—0.73 0.0178 3.52及以上0.00780.74—0.84 0.01652.型线的截面和重量计算1)裸扁线的截面和重量计算(1)截面F=a*b - f=a*b-[(2R)2-πR2] = a*b - 0.358 R2 (mm2)(2)周长C=2(a+b) - L=2(a+b)-(8R-2πR) =2(a+b) - 1.72R (mm)(3)重量W1=F*r (kg/km)a—扁线厚度mm b—扁线宽度mmR—扁线的圆角半径mm r—方角一圆角截面的差数mm2 L—方欠与圆角周长的差数mm F—扁线截面积mm2C—扁线的周长mm r—所用材料比重g/cm32)双沟形电车线截面和重量计算双沟形是车线截面可用作图法分块计算,然后相加而得,或使用求积仪测得。
但在计算重量时可用标称截面计算。
(1)铜电车线W=F*8.89 (kg/km)F—标称截面mm2(2)铝合金电车线W=F*r(kg/km) r—铝合金比重g/cm3 (3)钢铝电车线W=W铜+W铝=F钢*r钢+F铝*r铝(kg/km)(参照电线电缆手册第二册709页表12—5)3)高压电缆用型线芯重量计算(1)空心绞合线芯直径DD=D0+2(t z+t弓) (mm)(2)重量W=(F Z n Z+F弓n弓)*r*K (kg/km)tz、t弓—Z形及弓形线厚度mm D0 —油道直径mmF Z、F弓—Z形及弓形线厚度mm n Z、n弓—Z形及弓形线根数r —所用材料比重g/cm3K—线芯绞入系数二、绞线1.绞合线芯的结构计算1)线芯按正规绞合时总根数表2 中心层根数按正规绞合时总根数备注1 2 3 4 5 6 Z=1+3n(n-1)Z=(3n-1)nZ=3n2Z=(3n+1)nZ=(3n+2)nZ=3n(n+1)n—层数(包括中心层n为1)Z—绞合线芯根数2)线芯绞合外径计算(1)按正规绞合时,中心为1—6根,线芯外径比M的计算按表3绞合线芯外径比M可查表4计算表3 中心线根数外径比M 中心线根数外径比M1 2 3 M=2n-1M=2nM=2n+0.154456M=2n+0.414M=2n+0.7M=2n+1(2)非正规绞合时,线芯外径比M的计算:M=D/d=d[1+1/sin(1800/Z)]/d=1+1/sin(1800/Z) (3)线芯外径:D=M*dZ—外层根数d—单线直径mm n—层数D—线芯直径mm M—外径比表4总根数结构形式外径比M总根数结构形式外径比M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40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 234561+61+71+82+83+83+94+94+105+105+110+6+110+6+121+6+121+6+131+7+131+7+13+192+7+12+192+7+13+192+8+13+192+8+14+192+6+14+203+8+14+203+9+14+203+9+15+203+9+15+214+9+15+214+10+15+214+10+16+214+10+16+2222.1542.4142.7333.33.744.1544.1544.4144.4144.74.75555.1545.37.3888888.1548.1548.1548.1548.4148.4148.4148.414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8393953545556575859606162636364911+8+132+8+132+8+143+8+143+9+143+9+154+9+154+9+164+10+165+10+165+11+165+11+176+11+176+12+176+12+181+6+12+181+7+12+182+6+12+181+7+13+182+7+12+185+10+16+225+10+17+225+11+17+225+11+17+236+11+17+236+12+17+236+12+18+236+12+18+241+6+12+18+242+6+12+18+242+7+12+18+241+7+13+18+242+7+13+18+241+6+12+18+24+305.7666.1546.1546.1546.4146.4146.4146.76.76.77.07.07.07.07.387.388.78.78.78.79.09.09.09.09.010109.310113)复绞线外径计算:D=M*d 其中:M—外径比d—单丝外径mm复绞线外径比表5复绞线结构(股数/单线根数/单线直径)外径比M复绞线结构(股数/单线根数/单线直径)外径比M4/19/d 11.96 19/37/d 34.256/19/d 14.76 27/7/d 17.967/7/d 8.803 27/16/d 27.547/11/d 12.21 27/18/d 30.737/12/d 12.21 27/49/d 48.737/14/d 12.96 30/19/d 31.577/19/d 14.76 31/19/d 32.987/27/d 18.16 33/19/d 32.987/32/d 19.23 37/7/d 20.5212/7/d 12.22 37/8/d 22.8414/7/d 12.96 37/12/d 27.8414/9/d 15.54 37/16/d 29.3619/7/d 14.7 37/19/d 34.4119/10/d 19.36 37/21/d 35.4219/11/d 19.92 48/7/d 23.8919/13/d 21.32 48/19/d 40.0519/14/d 21.35 52/19/d 41.3919/15/d 22.29 61/7/d 26.5319/17/d 24.42 61/12/d 36.5619/18/d 24.58 61/14/d 38.1219/22/d 27.38 61/32/d 58.8919/26/d 30.11 61/46/d 71.8819/27/d 30.114)束线芯的结构计算:(1)束线芯各层根数及总根数的计算a: 中心为1根时,第n层及总根数第一层Z1=1 第n层Zn=6(n-1) (n>2) 总根数Z=3n2-3n+1b: 中心为2—5根时,第n层及总根数第一层Z1(2、3、4、5根)第n层Zn=Z1+6(n-1)总根数Z=3n2-3n+nZ1(2)束线芯外径计算a: 中心为1—6根时外径经比的计算可按正规绞合外径比计算D=M束*d*K d—单线直径mmK为束线后外径调整系数,因为束线层数越多,其外径由于嵌入空隙而比正规排列有所减小,所以通过调整系数K予以调整。
束线外径比M束和调整系数表6中心根数层次单线根数Z外径比M束调整系数K最大平均1 中心 1 1 11 7 3 3 1.02 19 5 4.96 0.993 37 7 6.94 0.994 61 9 8.91 0.995 91 11 10.89 0.996 127 13 12.73 0.992 中心 2 2 2 1.01 10 4 5.97 0.9922 24 6 5.96 0.9943 44 8 7.96 0.9954 70 10 9.95 0.9965 102 12 11.96 0.9976 140 14 13.96 0.9973 中心 3 2.154 2.15 1.01 12 4.154 4.12 0.9912 27 6.154 6.11 0.9923 48 8.154 6.11 0.9924 75 10.154 10.11 0.9955 108 12.154 12.11 0.9966 147 14.154 14.11 0.9964 中心 4 2.414 2.41 1.01 14 4.414 4.40 0.9972 30 6.414 6.37 0.9933 52 8.414 8.35 0.9924 80 10.414 10.32 0.9915 114 12.414 12.30 0.9916 154 14.414 14.28 0.9925 中心 5 2.7 2.7 1.0 1 16 4.7 4.698 0.9992 33 5.7 6.698 0.9993 56 8.7 8.698 0.9994 85 10.7 10.698 0.9995 120 12.7 12.698 0.9996 161 14.7 14.698 0.999b.中心根数无法分清时外径的计算:D=1.05[(4Z-1)/3]1/2*d (mm)其中: Z—单线总根数 d—单线标称直径 mm2.绞合线芯的重量计算(1)普通绞线:由相同线径的同一种材料构成截面 F=π/4 *d2Z (mm2)(kg/km)重量 W=F*r*Km其中: d—单线标称直径 mm Z—单线根数;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K m—平均绞入系数(2)组合绞线由不同材料的单线构成,不同材料的单线直径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