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
关于汶川地震情况报告

关于汶川地震情况报告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地震发生后,许多建筑物倒塌,包括学校、住宅楼和工厂等。
据统计,该地震造成了超过8万人丧生,数十万人受伤。
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也遭受了严重破坏,道路中断、桥梁倒塌、水电设施损毁,严重影响了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此外,地震还引发了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救援工作增加了难度。
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应急措施,调集了大量的救援人员和物资,投入到灾区救援和救治伤员的工作中。
许多医疗队、消防队、工程队等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全民动员,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受灾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支持。
灾后重建工作也随即展开,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积极推进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重建学校、住房等公共建筑,并提供支持给灾后重建的家庭和企业。
这次地震不仅给受灾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切肤之痛,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并派遣了救援队伍前往灾区提供支持。
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团
结和力量。
在重建中,中国人民展现了坚强的毅力和勇敢的精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受灾地区的人民将重建家园,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县“5.12”地震受灾情况的汇报

县“5.12”地震受灾情况的汇报5月12日,汶川县级地震波及我县,给我县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现将我县最新受灾情况及抗震救灾情况汇报如下:一、受灾基本情况:截止5月15日9时,地震造成我县1人死亡,3人重伤,151人轻伤。
城镇房屋受损万平方米,其中万平方米受损严重无法居住,直接经济损失3500万元;农村受损农户16338户、33665间约120万平方米房屋受损,估计损失9600万元。
全县77所中小学校校舍不同程度受损,严重受损不能继续使用21200平方米,按800元/平方米计算,受损资金1699万元;经维修可继续使用的43490平方米,损失323万元。
国道318线天全段多处塌方,县乡道交通中断3处。
在建电站25座受损17座,压力管道、大坝、厂房不同程度受损;受损水利设施630米;3座集中供水站管道受损,其中1座供水中断。
水利安全饮水工程管道受损3251米,堰道受损4922米;县道滑坡塌方40余处,路基沉陷1700米,挡防工程受损5300米,涵洞受损130米,估算损失195万;全县出现危桥7座,估算损失1800万;粮食部门仓库油罐受灾损失65万元;农作物受损亩;工业企业直接经济损失1456万元,目前仅有5家企业在进行观察生产,其它企业均处停产状态。
二、目前已采取的措施:一、成立了抗震减灾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
指挥部下设医疗保障组、交通保障组、通讯保障组、水利监护组、救灾物质组、宣传报道组、社会治安维稳组、救灾抢险组,分别由县级领导担任组长开展工作。
二、地震发生后,所有在家的县四套班子的领导分成4个组,深入乡镇、企业、学校对灾情进行了摸排。
三、加强交通清障保畅工作,强化国道318线道路监管力度,由县交通、交警全力以赴实行24小时路面巡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紧急筹集资金70余万元、出动抢险车辆60余台次,先后40余次对塌方路段进行了抢通,确保了国道318线天全段畅通。
四、加强了天气的预警、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有效防止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汶川灾情通报

汶川灾情通报2022年10月11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起规模较大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对汶川灾情的通报:一、灾情概况。
据初步统计,此次灾害造成了汶川县范围内的大面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灾情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展开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截至目前,已有数十人失踪,数百人受伤,部分房屋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二、救援和抢险工作。
灾情发生后,四川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立即派出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展开抢险救援工作。
同时,还组织了医疗队伍和物资运输队伍,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治和生活物资。
目前,救援队伍已经进入灾区展开搜救工作,并全力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
三、灾后重建工作。
灾情发生后,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了灾后重建工作。
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全力协助汶川县政府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
同时,还积极组织各类救援物资和资金,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防范措施。
为了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
首先,对可能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地区进行了全面排查,并全面加强了监测预警工作。
其次,对受灾地区进行了严格的封闭管理,确保人员和物资的安全。
同时,还加强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努力减少灾害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呼吁。
在此次灾害中,受灾群众遭受了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他们急需各类救援物资和资金帮助。
同时,灾区的救援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需要更多的救援力量和资源支持。
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和爱心人士,积极捐助救援物资和资金,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以上就是对汶川灾情的通报,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关注灾情,积极参与救援工作,共同为灾区人民的生活重建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同时,也希望受灾群众能够坚强面对灾难,相互帮助,共度难关。
愿灾区早日恢复正常生活,重建美好家园。
汶川抗震总结报告书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现将汶川抗震救灾工作总结如下。
二、抗震救灾工作概述(一)地震灾情汶川地震震级高、震源浅、烈度大,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紧急动员,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二)抗震救灾工作部署1. 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启动国家一级地震应急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面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2. 全力抢救被困人员:采取空中、地面、水下等多种救援手段,全力搜救被困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3. 全力救治伤员: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全力救治伤员,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4. 全力保障灾区生活:组织物资供应,确保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5. 全力维护灾区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确保灾区社会秩序稳定。
三、抗震救灾工作成效(一)人员伤亡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紧急救援和后续救治,汶川地震人员伤亡得到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二)灾区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通过物资供应、生活安置等措施,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三)灾区秩序得到维护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灾区社会秩序得到维护,确保了灾区社会稳定。
四、抗震救灾工作经验(一)党的领导是抗震救灾工作的根本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工作的根本原则抗震救灾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三)军民团结是抗震救灾工作的强大动力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强大的抗震救灾合力。
四川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

四川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尊敬的[报告对象]:嗨,咱来唠唠四川这次地震的受灾情况。
那可真是一场不小的灾难,给咱四川的乡亲们带来了一堆糟心事。
一、地震基本情况。
[地震发生时间],那大地就像突然发了脾气一样,开始剧烈摇晃。
地震的震级达到了[X]级,震源深度大概在[X]千米的地底下。
这一震啊,可把好多地方都给波及到了,就像一阵狂风扫过平静的湖面,荡起了层层“灾祸的涟漪”。
二、受灾地区范围。
这地震可没挑地方,好多咱四川的宝贝地方都遭了殃。
像[具体受灾的市、县、镇等]这些地方,那是首当其冲。
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就像风中的芦苇一样晃悠,不少老旧的房子可就扛不住了,有些直接就变成了一堆废墟,看着特别让人心疼。
农村那边也是,有些村子的房子东倒西歪,农田也被震得七零八落,就像老天爷调皮地在地上乱踩了一通。
三、人员伤亡情况。
哎,这是最让人揪心的部分。
地震这“恶魔”一来,就给好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认有[X]人不幸遇难,还有[X]人受伤。
这些受伤的乡亲们,有的是被倒塌的建筑物砸伤的,有的是在慌乱中摔倒受伤的。
每一个数字背后可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或者是希望之星啊。
医院现在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医生护士们都在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他们可都是这场灾难中的英雄。
四、房屋受损情况。
咱刚刚也提到了一点,房屋受损那是相当严重。
在受灾最严重的区域,放眼望去,好多房子就像被巨人踩过一样。
那些老旧的居民楼,外墙都裂得像蜘蛛网一样,有些甚至整面墙都塌了下来。
农村的土坯房就更脆弱了,不少都直接被震成了土堆,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还在倔强地挺立着,仿佛在诉说着地震的无情。
初步估计,受损的房屋数量达到了[X]间,其中完全倒塌的有[X]间,这就意味着好多人一下子没了遮风挡雨的地方,只能暂时住在帐篷里或者临时安置点。
五、基础设施损坏情况。
地震这一闹,咱们平时依赖的基础设施也被搞得乱七八糟。
先说道路吧,有些通往受灾地区的公路就像被巨斧砍断了一样,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裂缝和塌陷,这可把救援队伍和物资运输的路给堵住了,就像给救援工作设置了一道道“关卡”。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汶川地震是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大地震。
该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0级,震中深度为19公里。
这次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还摧毁了大量建筑和基础设施,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灾情概况1. 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初步统计共造成69176人死亡,374643人受伤。
其中学生伤亡惨重,遇难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2. 建筑破坏:地震导致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包括学校、医院、工厂、住宅等。
根据初步统计,全县共有11727所学校受损,3000多所学校完全倒塌。
3. 经济影响:这次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
大量工厂、企业以及农田和农作物遭到破坏,给产业链的完整运转带来了困难。
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灾后重建,加剧了经济负担。
三、救援行动1. 前期救援: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各级防震减灾委员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救援行动包括紧急救援、医疗救治、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
2. 国际援助:中国也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援助。
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物资和人力支持。
这些援助得到了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普遍感谢。
四、事故原因1. 构造背景: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汶川地区正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
2. 地震机制:这次地震是由岷江断裂引起的,是一次正断层的地震。
岷江断裂在地震前已经累积了大量能量,因此地震发生时能量的释放非常剧烈。
3. 思想观念:地震前,当地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并未重视地震防灾意识的培养,对地震安全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一些学校在建筑设计和质量上存在缺陷,影响了校舍的抗震性能。
五、教训与对策1. 深入开展地震防灾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普及地震防灾知识,并进行地震演练。
2. 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破坏。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篇1一、引言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本文将对这次地震进行全面的总结,包括震灾背景、震灾情况、救援措施以及后续影响等方面。
二、震灾背景四川汶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已经发生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地震。
因此,当地居民对地震有一定的警觉和防范意识。
三、震灾情况1. 人员伤亡: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据统计,地震导致数十万人受伤,其中数万人不幸丧生。
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2. 房屋损坏:地震对当地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房屋倒塌,许多居民失去了家园。
据估计,地震造成的房屋损坏和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3. 基础设施损坏:地震还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遭到严重损坏,给当地的交通和电力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 生态环境破坏:地震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四、救援措施1. 政府救援:政府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调动了大量救援力量前往灾区。
政府还协调了军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力量,共同参与救援工作。
2. 社会救援: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也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许多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纷纷前往灾区,为受灾居民提供食品、衣物、住所等物资援助和精神支持。
3. 国际救援:国际社会也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救援物资和资金支持,帮助中国政府共同应对这场灾难。
五、后续影响1. 灾后重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受灾居民已经重新拥有了家园,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逐步恢复。
2. 防灾减灾:四川汶川大地震也引起了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关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调查报告》导言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毁灭性的特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全面了解地震灾情,我们组织了一支专业的调查队伍进行调查研究,本报告就是基于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专家研讨的综合结果。
一、地震背景根据调查结果,汶川特大地震是由构造应力释放引发的。
该地区处于横断山系与四川盆地的结合带,构造活动频繁。
地震发生前,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未能提前预防和减少损失。
二、地震灾情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大约6.6万人死亡,3.5万人失踪,8.2万人受伤。
这次地震导致了大规模的房屋倒塌和道路中断,给汶川县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三、抗震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汶川县的一些抗震设施和建筑并未按照抗震标准建设。
此外,地震发生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响应不够迅速和有效,局部地区的救援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存在不足的情况。
四、经济影响汶川特大地震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地震导致了大面积的房屋倒塌和基础设施损毁,特别是对农田、水电站等重要设施的影响较为显著。
此外,地震造成了旅游业、农牧业等相关产业的重大损失。
五、社会影响地震发生后,汶川地区受到了全国和全球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捐款和物资的大规模支援,以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为地震灾区带来了重要的救援和支持。
六、教训与启示这次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在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应加强地震预测和预警机制建设,提高抗震设施和建筑的质量,完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体系,提高社会和经济的恢复能力。
七、建议与展望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建议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还要加强抗震设施建设,提高抗震建筑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在灾后重建阶段,应充分考虑地震风险,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八、总结汶川特大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伤痛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毕节学院生态工程学院2011级地理(1)班第一组课题组成员:付利平曹德希胡鹏蔡云振黎丽萍陈懿胡永秀胡娅曾春林潘仕远目录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2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3三、地震灾害形成的原因-----------------------------------------------------------------4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4五、关于分工和协作的说明------------------------------------------------------------5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1、汶川地震的地点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7分到28分。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处,其经纬度大约是北纬31.01°,东经 103.42°,如左图所示。
2、汶川地震的受灾范围和受灾面积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发布的资料,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的烈度可能达到11度。
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因此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巨大,受灾的范围较大。
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是四川省,受到影响不大的省份有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受地震破坏的极重灾区有10个,是四川省的汶川县(处于震中)、茂县、北川县、安县、平武县、绵竹市、什邡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青川县。
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区),主要在四川省(29个),其次是甘肃省(8个)和陕西省(4个)。
一般灾区有一百多个县市区,主要在四川省,其次是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汶川地震也会造成了次生灾害。
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动物植被受到损害、生态功能退化;瘟疫疾病传播传染等灾害。
3、国内外地震灾害的地理分布(1)我国地震的地理分布我国地震的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其中地震强度较大和频度较高的地带有华北和青藏高原地震区,我国地震分布如右图所示。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①郯城-营口地震带;②华北平原地震带;③汾渭地震带;④银川-河套地震带。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2)世界地震的地理分布世界地震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世界的三个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地震带指在太平洋西部大抵从阿留申群岛,向西沿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至日本诸岛、琉球群岛,至中国台湾岛,过菲律宾群岛、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南至新西兰为止;在太平洋东部,大致从阿拉斯加东岸,向南经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在中美有一分支,称为加勒比或安德列斯环)、秘鲁,沿智利至南美的极南端。
②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包括大西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印度洋海岭地震带、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
③大陆断裂谷地震带指分布于一些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主要有东非大断裂带,红海地堑,亚丁湾及死海,贝加尔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等。
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5·12汶川大地震震级高达8.0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受灾面积最广的一次地震。
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报告,汶川地震造成的伤亡和失踪的人员多达10余万人,超过100万人无家可归,受灾总人口超过8000万人,造成的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8000多亿元,大量的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的破坏,总受灾面积达13万多平方千米,其中四川省受到的伤害最大最严重,其次是甘肃省和陕西省等地方。
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
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
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
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
在对环境影响方面,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陷等地质灾害造成四川、陕西、甘肃境内生态系统大面积损毁、岩土裸露、河流阻断、地貌改观,使灾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受到严重损伤。
对一些珍贵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对我国重点保护的动物金丝猴和熊猫的生境造成损伤。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省林地损失493万亩,使该省森林覆盖率由30.7%下降为30.2%。
其中45个林业重灾县市森林覆盖率由震前44.51%下降为42.64%。
仅什邡、绵竹两市林业生态受灾面积即达73.38万亩,占林业生态面积损失的50%,基本林损失面积在20%以上。
总之,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
三、汶川地震形成的原因汶川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此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断裂带上。
此带的地质活动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亚欧板块造成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隆起的同时也在向东运动,挤压着四川盆地,而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当能量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大的地震。
此处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另外,也有人认为自从中国推动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修建的大量水库可能诱发会地震,一些地质工程师称这次地震有可能是由于水库蓄水引发的。
从我国地震活动分布图来看,汶川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地震活动较多。
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可以从“防”和“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也可以从社会不同的环节预防准备。
1、加强降低震害的工程性措施。
地震灾害主要是地震对工程结构物造成的破坏。
因此,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的工程性措施是减灾的重要手段。
2、加强对地震多发地区防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研究。
地震安全性评价系指对具体建设工程地区或场地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等研究,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应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参数和基础资料。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烈度复核、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曲线)、地震小区划、场区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场区地震灾害预测等。
经审定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即可确定为该具体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要提高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然后,完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机制,理顺防震减灾的设防体系。
逐步有序地扩大地震安评的类型和范围;统一建设工程监管权限;明确违反地震安评的法律责任。
3、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加快编制完善防震减灾的法律制度和章程,为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提供强有力地制度保障;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为科学高效有序地投入抗震救灾战斗中提供支持。
4、突出地震机构公益性基础地位,提升防震减灾管理体系。
将地震局改为行政机关,完善地震研究机构的体制;对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不宜规定过细,适度增加震情信息开放度,解密地震长期预测意见,以利于政府和社会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改变测震为主导的地震体制,形成以地质学为主导的人才结构体系;增强地震预报的科研能力。
5、采用联防协作机制,强化防震减灾应急体系。
组建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为抗震救灾提供快速救援力量;建立官民一体的应急物资战略储备体系,为应急救援提供可靠快捷的物质保障;海峡两岸联合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加强交流,提高互助能力。
6、着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完善防震减灾宣教体系。
设立我国地震安全教育宣传周;把灾难教育引入中小学校园,将防灾避险作为国民教育的必修内容,从小培养学生应对灾害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纳入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内容。
五、分工与协作的说明如下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付利平、陈懿、曾春林、潘仕远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曹德希、胡娅三、地震灾害形成的原因:胡永秀、黎丽萍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胡鹏、蔡云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