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的解剖手术步骤

合集下载

206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解剖学分析

206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解剖学分析

206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解剖学分析
冯地忠;孟镔;孟迪生;胡军;胡振龙;叶祖森;孙志鹏;蓝荣飞
【期刊名称】《局解手术学杂志》
【年(卷),期】2005(014)005
【摘要】在外科治疗胃部疾病中,胃大部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其切除的范围是胃远侧2/3~3/4,包括胃体的远侧部分、胃窦部、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的远侧。

本文收集了206例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部疾病的病例进行临床解剖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316-316)
【作者】冯地忠;孟镔;孟迪生;胡军;胡振龙;叶祖森;孙志鹏;蓝荣飞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安徽,淮南,232001;鹤岗矿务局总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00;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安徽,淮南,2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61;R322
【相关文献】
1.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的临床解剖学比较分析 [J], 潘攀;张可帅
2.年轻女性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解剖学分析 [J], 宋波;段忠玉;郑梅;杨恩彬;陈滟;钟云华;武煜明
3.骶髂关节的临床解剖学分析 [J], 刘艳翠;安宁;冯冲
4.舌动脉临床解剖学分析 [J], 刘艳翠;安宁;冯冲
5.髌内侧支持带临床解剖学意义分析 [J], 张士锋;王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大部切除的术式与原则

胃大部切除的术式与原则

CHINA HEALTH INDUSTRY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及饮食不规律致使胃病的发生呈现上升的趋势,胃大部切除术是我国治疗溃疡病主要的手术方法,多年来临床经验证明疗效比较满意。

现就我科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总结和大家一起分享。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60例其男42例,女18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21岁,平均43岁。

突然出现剧烈腹痛离手术时间最长31h,最短5h。

溃疡病史最长26年,有11例无溃疡病史。

溃疡直径1~8cm,穿孔直径0.5~2cm。

术中证实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6例,胃溃疡穿孔34例。

1.2 手术方法1.2.1 毕罗(Billroth)氏Ⅰ式 此术式多用于胃溃疡。

优点是:操作简便,吻合后胃肠道接近于正常解剖生理状态,所以术后由于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引起的并发症少。

1.2.2 毕罗(Billroth)氏Ⅱ式 是在胃大部切除后,将十二指残端闭合,而将胃的剩余部分与空肠上段吻合。

此法优点是:胃切除多少不因吻合的张力而受限制,胃体可以切除较多。

溃疡复发的机会较少,由于食物和胃酸不经过十二指肠,直接进入空肠,十二指肠溃疡即使未能切除(旷置式胃大部切除术),也因不再受刺激而愈合。

因此,临床上应用较广,适用于各种情况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特别用于十二指肠溃疡。

缺点是:手术操作比较复杂,胃空肠吻合后解剖生理的改变较多,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多,有的并发症甚为严重。

2 结果2.1 远期疗效B-Ⅰ式39例(65%),B-Ⅱ式21例(35%)。

B-Ⅰ式手术与传统方法相似,B-Ⅰ式中行结肠前11例(其中溃疡旷置术4例),结肠后6例。

住院期间死亡1例(1.67%),十二指肠残端漏1例,切口感染3例。

其余(94.7%)病人痊愈出院。

2.2 远期疗效本组随访35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平均1年7个月。

出现吻合口溃疡2例,吻合口炎症1例,肠粘连5例。

其余52例均自觉症状消失,无任何后遗症出现。

3 讨论3.1 原则无论B-Ⅰ式还是B-Ⅱ式都有着共同遵守的原则:(1)胃切除范围胃切除太多可能影响术后进食和营养状态;切除太少,术后胃酸减少不够,易导致溃疡复发。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毕罗-I式胃大部切除术讲解模板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毕罗-I式胃大部切除术讲解模板

手术资料:毕罗-I式胃大部切除术
手术步骤: 应注意保护横结肠系膜中的 结肠中动脉(图1.5.5.13)。
游离胃大弯侧至幽门部时, 将胃大弯侧向右上方翻开, 沿胃窦部后壁用锐性或钝性 方法分开与胰头部表面相连 的疏松组织,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幽门下方
手术资料:毕罗-I式胃大部切除术
手术步骤:
几支小血管,应逐一切断结 扎。再于十二指肠第1段下 缘切开腹膜层,用蚊式血管 钳沿十二指肠第1段下缘经 幽门下血管丛后面的疏松组 织间隙将幽门下血管一次钳 夹、切断做双重结扎。至此, 幽门及十二指肠第1段的下 缘及后面的游离已基本完成 (图1.5.5.1-4)。
手术资料:毕罗-I式胃大部切除术
手术步骤:
将胃远端向左侧翻开,切断 肝胃韧带左侧部分,分开胃 体后壁与胰体尾表面的粘连, 显露出胃左动脉。通过与胃 小弯之间的间隙钳夹胃左动 脉,切断结扎。也可以在胃 左动脉分为前后支处分别切 断结扎(图1.5.5.1-7)。
手术资料:毕罗-I式胃大部切除术
概述:
手术相关解剖见图1.5.5.11。
手术资料:毕罗-I式胃大部切除术
适应证: BillrothI式胃次全切除术适用于:
手术资料:毕罗-I式胃大部切除术
适应证:
1.十二指肠溃疡 主要用于溃疡急性穿 孔、溃疡急性大出血、幽门梗阻以及内科 治疗效果不好及多次溃疡复发的病人。胃 大部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基本理论 是减少壁细胞及主细胞的数量,使胃酸及 胃蛋白酶原的分泌量降低;切除富含胃泌 素细胞(Gastrin Cell)的胃窦部使血清 胃泌素降低;切除或旷置溃疡病灶。
手术资料:毕罗-I式胃大部切除术
手术步骤:
用左手握住胃窦及胃体部并轻轻向左下方 牵引显露肝胃韧带,于小网膜无血管区剪 开一小孔,然后用血管钳分离及钳夹胃右 动脉,切断并在近心端双重结扎。再分离 十二指肠第1段的上缘。小血管均需钳夹 切断后结扎。此处邻近肝动脉、门静脉及 胆总管,在分离时必须认清不要损伤(图 1.5.5.1-5)。游离十

胃大部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胃大部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
1)术后胃出血: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为术中止血不底;术后4~6天,吻 合口黏膜坏死脱落;术后l0~20天,吻合口黏膜下脓肿腐蚀血管。较严重 的早期出血,甚至发生休克,需要果断再次探查止血。 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多发生在术后3~6天(或1~2天),临床表现酷似溃 疡急性穿孔。预防方法是:要妥善缝合十二指肠残端。一旦发生残端破裂, 手术修补很难成功,应即行引流术。保护伤口周围皮肤以防消化液的腐蚀。 纠内稳态失衡、营养支持与瘘流量控制。 3)吻合口瘘:多发生在术后5~7天。须立即手术进行修补,多能成功。 4)术后梗阻:输入段梗阻,急性完全性梗阻时,呕吐物不含胆汁; 慢性不完全性梗阻时,呕吐物含胆汁,无食物。 吻合口梗阻时,多为胃排空障碍,禁忌再次手术。 输出段梗阻,呕吐胆汁和食物。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
6)碱性反流性胃炎:三联征,即剑突下持续烧灼痛,胆汁性呕吐,体重 减轻。这一并发症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应考虑手术治疗。
7)吻合口溃疡:多见于空肠侧。吻合口溃疡一般主张采用手术治疗。 8)营养性并发症:营养不足、贫血、腹泻与脂肪泻、骨病。 9)残胃癌:指胃因良性病变施行胃大部切除术至少5年以后所发生的残胃
胃大部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内容提要
➢胃的解剖生理 ➢胃大部切除术术式 ➢术后并发症 ➢围手术期的护理
一、胃的解剖
1、胃的位置
胃中等充盈时
大部分在左季肋区
小部分在腹上区
2、胃的分区与形态
2、胃的分区
胃底
贲门部
幽 门
幽门管
部 幽门窦
中间沟
胃 体 幽门 部
贲门部 — 靠近贲门的部分
胃底 — 贲门左上方高出贲门的部分 胃体 — 胃底与角切迹之间的部分

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

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

1.患者取仰卧位,麻醉起效后,术野用3%碘酊消毒,75%酒精脱碘,铺无菌巾。

在脐孔下缘作1cm切口,开放式进腹后插入10mmTrocar,在剑突下方2cm处作1mm切口,插入10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分别在剑突和脐孔连线中点两侧腹直肌外缘作0.5cm切口,插入5mmTrocar作为辅助操作孔, 缝线固定Trocar。

2.探查腹腔:见腹腔无积液和积血,肝、胆,脾、小肠、胰腺及盆腔未见充血及水肿,胃浆膜无溃疡及瘢痕表现,胃体扩大明显。

切开胃结肠韧带,进入小网膜囊,探查胃后壁,未发现异常。

决定行billroth-Ⅰ式胃大部切除。

3.游离胃体:超声刀游离胃大小弯至预留断胃处,在胃幽门下方分别解剖出胃网膜右血管及胃右血管,外科血管夹予以夹闭并剪断。

4.胃十二指肠吻合:在剑突下作5cm切口,逐层切开腹壁各层后进入腹腔,在幽门下约3cm 处荷包缝合,离断十二指肠,置入29号吻合器钉钻,打紧荷包。

切开胃体,置入29号强生吻合器自后壁穿出,与十二指肠行吻合。

在胃体中段预留断胃处采用100mm直线切割缝合器闭合残胃末端。

将胃管插入十二指肠。

5.止血、结束手术:腹腔彻底止血后,在右侧肝下放置腹腔引流管,清查术野无出血,清点手术器械无误,逐层关腹,缝合各穿刺孔。

术毕,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安返病房。

第七次手术示教课教案——胃大部切除术

第七次手术示教课教案——胃大部切除术

第七次手术示教课教案——胃大部切除术主刀大夫:刘子文上台同学:协和医大10级袁思依,宋伊君,刘子源,李雨箫【手术相关理论知识】一、胃的基本知识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为膨大的部分,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具有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和一定的内分泌功能。

胃有前、后壁,大、小弯以及两个出入口。

胃可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四部。

活体钡餐透视可将胃分为3型:角型胃,钩型胃和长胃。

二、胃的血供胃的血供主要来自腹腔干的各分支。

胃小弯的血供主要来自胃左动脉(发自腹腔干)和胃右动脉(发自脾动脉);胃大弯的血供主要来自胃网膜左动脉(发自肝固有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发自脾动脉);胃底的血供主要来自脾动脉发出的若干支胃后动脉和胃短动脉。

在进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时候,需要结扎相应区域的血管,并且注意不要影响到其他器官(如十二指肠、胰、脾)的血供。

三、胃的体表投影与毗邻关系胃的位置常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通常,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前壁右侧部与肝左叶与方叶相邻,左侧部与膈相邻,被左肋弓掩盖。

胃前壁的中间部分位于剑突下方,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进行胃触诊的部位。

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上部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胃的贲门和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约在第1腰椎体右侧。

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

胃高度充盈时,胃大弯下缘可达脐以下,甚至超过髂嵴平面。

胃底最高点在左锁骨中线外侧,可达第6肋间隙高度。

【手术过程】1.体位采用仰卧位。

2.切口沿左右肋弓下缘作弧形切口于剑突下部相交,沿正中线向下做竖直切口达脐平面。

打开腹腔,确认原位结构。

3.游离与辨认胃周边相关结构(如图所示,均引自奈特)【上台感想】其实这次手术示教跟自己的预期还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之前做过腹部区域的手术,所以切口就做的很大,术野打得很开,基本把结肠上区全部探查了一遍,做的很全,但多少有些解剖——而不是手术的意思了。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操作指南(完整版)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操作指南(完整版)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操作指南(完整版)气腹建立和术前准备在手术室内,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双手放于体侧,双腿自然弯曲。

在肚脐下方注射局麻药后,进行套管穿刺,建立气腹。

随后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消毒、穿刺、固定和准备手术器械等。

第二步:解剖和切除胃大弯侧的附属组织在手术器械的协助下,进行胃大弯侧的解剖和切除。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胃的血管和神经,避免出现出血或损伤的情况。

第三步:制作袖状胃在胃大弯侧切除后,需要将胃小弯侧制作成袖状或管状胃。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技巧,确保袖状胃的大小和形状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第四步:缝合袖状胃和胃底在制作袖状胃后,需要将袖状胃和胃底进行缝合。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缝合的技巧和缝合的质量,避免出现漏气或其他并发症的情况。

第五步:术后处理和观察术后需要进行处理和观察,包括止血、排气、拔管等。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治疗。

三、结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减重手术,可以明显改善肥胖相关代谢综合征。

本操作指南的编写旨在规范和标准化该手术的操作步骤,为临床医生提供标准规范的操作指导,促进该手术的应用和发展。

在手术前,患者需要仰卧,根据医生的惯,可以采用分腿位或并腿仰卧位,术者站在不同的位置。

如果采用分腿“大字位”,术者站在患者两腿之间,扶镜手站在患者右侧,另一助手站在患者左侧,器械护士则位于左下肢外前方。

主监视器应置于患者头侧,另一监视器则置于患者右侧(非必备)。

如果采用并腿仰卧位,则术者站在患者右侧,助手和扶镜手则站在患者左侧。

为符合人体工程学,建议至少使用两台监视器,均置于患者头侧,一台偏左侧供主刀术者使用,另一台偏右侧供助手及扶镜手使用。

摆好体位后,双下肢需要使用间歇加压泵或者弹力袜/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以预防双下肢静脉血栓(图1)。

在套管穿刺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包括身高、腹壁厚度、术者站位和操作惯等情况、腹腔镜管的长度等,可以在脐部用尖刀切开一1 cm纵切口。

胃大部切除术PPT精品医学课件

胃大部切除术PPT精品医学课件

近端空肠的长度
结肠后术式要求从Treitz韧带至吻 合口的近端空肠长度在6~8 cm.
结肠前术式以8~10cm为宜。
近端空肠的长度与走向
越靠近十二指肠的空肠,粘膜抗酸 能力越强,日后发生吻合口溃疡的 可能性越小。在无张力和不成锐角 的前提下,吻合口近端空肠段宜 短。
近端空肠的走向
近端空肠与胃大小弯之间的关系并无 固定格式,但要求近端空肠位置应高 于远端空肠,以利排空;如果近端空 肠与胃大弯吻合,应将远端空肠置于 近端空肠前以防内疝。
(1)术后出血
包括胃肠道出血及腹腔内出血。 胃肠道出血:胃或十二指肠残端出血、吻
合口出血等。可以通过内镜检查明确出血 部位并上血管夹治疗,如无缓解应再次手 术。
(2)术后胃瘫
除胃手术外胃瘫也可见于腹部其他手术, 包括妇科手术。通常发生在术后2-3天,病 人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绿色。需放置 胃管减压,一般1-2周,长者月余。胃管引 流量减少,引流液由绿转黄,转清是胃瘫 缓解的标志。
溃疡复发
吻合口溃疡的原因与原发溃疡相似,约80~ 90%的吻合口溃疡者仍在胃酸过高现象。症 状与原发溃疡病相似,但疼痛的规律性不 明显,在上腹吻合口部位有压痛。纤维胃 镜或钡餐检查可确诊。吻合口溃疡一旦形 成,发生并发症机会甚多,如出血、穿孔。 治疗比较困难,因此预防显得非常必要。
溃疡复发
预防措施:避免作单纯胃空肠吻合;胃大 部切除时胃切除要够多,应争取作胃十二 指肠吻合。手术治疗方法是再次行胃大部 切除或同时作迷走神经切断术。
毕(Billroth) II式胃大部切除术
即切除远端胃后,缝合关闭十二指肠残端, 残胃和上端空肠端侧吻合。优点是即使胃 切除较多,胃空肠吻合也不致张力过大, 术后溃疡复发率低;十二指肠溃疡切除困 难时允许行溃疡旷置。但这种吻合方式改 变了正常解剖生理关系,胆胰液流经胃空 肠吻合口,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较毕I式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弯侧:胃网膜右动脉发自胃十二 指肠动脉,在大网膜前两层之间沿胃大 弯左行,终支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为胃 大弯动脉弓,沿途分布于胃前、后壁和 大网膜。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 或其分支,经胃脾韧带入大网膜前两层 之间,沿胃大弯右行,沿途分支至胃前、 后壁和大网膜。
3)胃底部:从脾动脉末端或其分支发 出3~5支胃短动脉,经胃脾韧带分布于 胃底。另约72%的人自脾动脉或其上极 支发出1~2支胃后动脉,于网膜囊后壁 腹膜后方上行,经胃膈韧带至胃底后壁。
胃大部切除术的பைடு நூலகம்剖
位置
大部份 左季肋区
小部份 腹上区
毗邻
前壁:肝左叶、膈、
腹前壁
后壁:胰、横结肠、
左肾、左肾上
腺等。


形态
二口 贲门 幽门 二弯 胃小弯 胃大弯 二壁 前壁 后壁
分部 (四部)
贲门部 胃底 胃体 幽门部 幽门窦 (胃窦) 幽门管
胃壁构造
粘膜 粘膜下层 肌层
外纵 中环 内斜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 胰、左肾、左肾上 腺、膈脚、脾、横 结肠及其系膜相毗 邻,这些器官共同 构成“胃床” 。
腹膜
壁腹膜:衬于腹盆 壁内表面
脏腹膜:贴覆于腹、 盆脏器的 表面
脏腹膜和壁腹膜互相延续, 移行、共同围成不规 则的潜在性腔隙,称 腹膜腔,仅含少量浆 液
腹腔与腹膜腔的区别
腹膜的形成物
(1)大网膜与小网膜。
(二)胃大部切除术
胃(远端)大部切除术是切除胃远侧2/3~3/4 范围,包括胃体大部、整个胃窦部、幽门和部 分十二指肠球部。
[手术步骤]
1.切口 上腹 正中切口或左 上腹旁正中切 口。
2.胃的游离及切除
进腹后先行探查,明确病变部位、确定需行胃切除后即开始行胃游离。
(1)游离胃大弯:于胃结肠韧带中部无血管区剪一小孔[图1)],用手指经此切口进入网膜囊做 指引,于胃大弯与胃网膜血管之间进行游离,用血管钳分次钳夹由血管弓进入胃大弯的血 管,结扎并切断:先向左侧切断至胃网膜左动脉的第二分支[图 (2)];
5))胃胰襞:是胃 小弯近贲门侧向 胰腺呈弓形弯曲 的腹膜皱襞,内 有胃左静脉。
3.血管 (1)动脉:胃的动脉均来自腹腔干的分支。
1)小弯侧:胃左动脉发自腹腔干,向 左上行经胃胰襞深面至贲门附近转向前 下,在肝胃韧带内循胃小弯右行,并沿 途发出食管支和胃前、后壁支(5~6支)。 有时肝固有动脉左支或副肝动脉起于胃 左动脉,故手术结扎时宜慎重。胃右动 脉多起于肝固有动脉,有时起于肝固有 动脉左支、肝总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 下行至幽门上缘,在肝胃韧带内沿胃小 弯行向左上,沿途分支分布于胃前、后 壁。胃左、右动脉的终支常吻合成胃小 弯动脉弓。
大网膜
大网膜由自胃大弯双层垂下 至盆腔上口高度再向后上反折至 横结肠的四层腹膜构成。成人大 网膜四层互相愈合,呈围裙状遮 于腹腔下部器官的前方。大网膜 疏薄,含有多少不等的脂肪,常 呈筛网状。其中前两层自胃大弯 下降至横结肠前方并与之愈着, 叫做胃结肠韧带,内有胃网膜血管 走行。后两层包裹横结肠后延伸 至腹后壁,叫横结肠系膜。
胃网膜右静脉汇人肠系膜上 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短 静脉和胃后静脉汇入脾静脉。
4.神经 (1)交感神经:胃的交感神经节前纤
维发自脊髓胸6~10节段侧角,经交感 干、内脏神经至腹腔神经节换元,节 后纤维随腹腔干的分支至胃壁。交感 神经能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 门括约肌的张力,并使胃的血管收缩。 (2)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前干下行于食管腹段前面, 约在食管中线附近浆膜深面(手术寻找 前干时,需切开此处浆膜才能显露), 于贲门处分为肝支与胃前支。肝支有 1~3条,于小网膜内右行参加肝丛; 胃前支伴胃左动脉于小网膜两层之间 右行,距胃小弯约1cm,沿途分出4~ 6支至胃前壁,最后于胃角切迹附近分 出1~3条终末支,呈鸦爪形分布至幽 门窦及幽门管前壁,称为胃窦前神经。 迷走神经后干贴食管腹段右后方下 行,至贲门处分为腹腔支和胃后支。 腹腔支伴胃左动脉入腹腔丛;胃后支 沿胃小弯深部走行,沿途发出4—6支 至胃后壁,最后也以鸦爪形分布于幽 门窦及幽门管后壁,称胃窦后神经。
外膜
(一)胃的手术局解
1.位置与毗邻 胃在中 等充盈时,大部位于左 季肋区,小部位于腹上 区。贲门位于膈的食管 裂孔下方2cm处,恰在 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 位于第1腰椎体右侧,距 中线约2cm处。胃的位 置可因体位、呼吸及其 充盈程度而变化。
胃前壁右侧邻肝左 叶,左侧邻膈;中 下部直接贴剑突下 方的腹前壁,称为 胃的游离区,所以 剑突下方是胃的触 诊部位。
小网膜 :是连于肝门至胃小 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 双层腹膜结构,可分为肝 门到胃小弯的肝胃韧带和 肝门到十二指肠上部的肝 十二指肠韧带。
大网膜 :是连于胃大弯与横 结肠之间,似围裙垂于小 肠,结肠前面由四层腹膜 构成的结构。有重要的防 御功能。
网膜囊 : 位于小网膜和胃后 方的扁窄间隙,又称小腹 膜腔。网膜囊以外的腹膜 腔称大腹膜腔,二者借网 膜孔相通。
小网膜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2)韧带 1)胃结肠韧带:
连于胃大弯与横结 肠之间,为大网膜 前两层的上部。
2)肝胃韧带:属 小网膜的一部分。
3)胃脾韧带:由 胃大弯左侧连于 脾门,其上份内 含胃短血管,下 份内有胃网膜左 血管。
4)胃膈韧带:由 胃底后面连至膈 下。做全胃切除 时,须切断此韧 带后才可游离胃 贲门部和食管。
大网膜
大网膜
大网膜
大网膜由自胃大弯双层垂下 至盆腔上口高度再向后上反折至 横结肠的四层腹膜构成。成人大 网膜四层互相愈合,呈围裙状遮 于腹腔下部器官的前方。大网膜 疏薄,含有多少不等的脂肪,常 呈筛网状。其中前两层自胃大弯 下降至横结肠前方并与之愈着, 叫做胃结肠韧带,内有胃网膜血管 走行。后两层包裹横结肠后延伸 至腹后壁,叫横结肠系膜。
(2)静脉:胃的静脉多数与同 名动脉伴行,均汇入肝门静 脉系统。
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汇人 肝门静脉或脾静脉,其食管 支在食管下端与奇静脉食管 支相吻合,形成食管静丛, 该丛为肝门静脉系与上腔静 脉系的吻合处之一。胃右静 脉汇入肝门静脉前接受幽门 前静脉,后者在幽门与十二 指肠交界处前面上行,是辨 认幽门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