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军神》课堂笔记一、生字词1. 沃(wò):肥沃。

2. 匪(fěi):土匪。

3. 绷(bēng):绷带。

4. 衷(zhōng):由衷。

5. 堪(kān):堪称。

二、词语解释1. 沃克医生: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一位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

2. 土匪:以打家劫舍为生的地方武装团伙或其成员。

3. 绷带:包扎伤口或患处的纱布带。

4. 由衷:出于本心。

5. 堪称:可以称作;称得上。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10 段):求治。

刘伯承隐瞒身份去沃克医生的诊所求治,沃克医生最初判断刘伯承是一个邮局职员。

第二部分(11-15 段):手术前。

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震惊。

第三部分(16-23 段):手术中。

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一声不吭,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沃克医生深受触动。

第四部分(24-26 段):手术后。

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充满钦佩,称他为“军神”。

四、重点句子分析1.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刘伯承比作“会说话的钢板”,突出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强的品质。

称他为“军神”,表达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高度赞扬和崇敬之情。

2.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这句话通过对刘伯承手术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巨大痛苦的坚强意志。

“汗如雨下”“手背青筋暴起”“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等细节,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所承受的痛苦之深和意志之坚。

五、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故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业而不惜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赞扬了他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笔记一、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沃”(wò),可以组词“肥沃”“沃野”。

这个字右边是“夭”,可别写成“天”哦。

就像肥沃的土地是充满生机的,这个字也得写得饱满准确。

- “匪”(fěi),“土匪”“匪徒”。

这个字的结构比较特别,外面是个半包围的“匚”,里面是“非”,就像土匪总是躲在一个角落里干坏事,被框起来了一样。

- “绷”(bēng、běng、bèng),在课文里读“běng”,组词“绷带”“绷紧”。

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像个调皮的小精灵,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

读“bēng”的时候,就像东西被紧紧地拉着,像绷紧的弓弦;读“běng”的时候,表情上的紧绷,就像课文里军人那种坚强的神态;读“bèng”的时候,就像东西突然弹起来,充满了爆发力。

- “吭”(kēng、háng),这里读“kēng”,“吭声”。

这个字也是多音字,读“háng”的时候是喉咙的意思,像引吭高歌,就是放开喉咙唱歌。

而在课文里“一声不吭”,就是一点声音也不发出来,很能体现军人的坚毅。

- “衷”(zhōng),“由衷”“衷心”。

这个字中间是个“中”,就像内心最中间的、最真实的情感,比如我们说由衷地敬佩某人,那就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敬佩。

- “晕”(yūn、yùn),在课文里读“yūn”,“晕倒”。

读“yùn”的时候,像晕车、晕船,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读“yūn”的时候,就像人突然失去意识倒下了,就像课文里受伤严重的情况。

2. 会写的字。

- “庆”(qìng),半包围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先写里面的“大”,再写外面的“广”。

可以组词“庆祝”“国庆”。

就像大家庆祝节日的时候,是在一个大大的房子(广)里,有很多人(大)一起欢乐。

- “诊”(zhěn),左右结构。

左边是“讠”,右边是“珍”的右半边。

组词“诊所”“诊断”。

医生诊断病情就像在寻找珍贵的线索,来判断病人的问题。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 军神 》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 军神 》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军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记叙了刘伯承将军在德国医生沃克为其治疗受伤眼睛的过程中,拒绝使用麻醉药,展现出了将军钢铁般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充满了感染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但在文本的分析、主旨的提炼以及情感的体验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和将军的形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刘伯承将军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适当的推理和想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伯承将军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刘伯承将军的形象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刘伯承将军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品质;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将军的形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刘伯承将军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将军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刘伯承将军的形象特点。

4.说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理解刘伯承将军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品质。

5.朗读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将军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1课晏子使楚晏子使楚五年级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1课晏子使楚晏子使楚五年级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1课晏子使楚晏子使楚五年级课文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晓得晏子身材矮小,就叫做人在城门旁边上开了一个五尺去低的洞。

晏子走进楚国,楚王叫做人把城门第一关了,使晏子从这个洞进来。

晏子看看了看看,对招待的人说道:“这就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出访'狗国',才从狗洞进来。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反问个明白,楚国到底就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招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托付给了楚王。

楚王只好嘱咐小上开城门,迎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精心安排酒席宴请晏子。

抗拒他们喝得高兴的时候,存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到。

楚王看到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下的什么罪?他就是哪里人?”武士提问说道:“犯下了盗窃罪,就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道:“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活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到了,都得意扬扬地苦笑出来,以为这一下可以使晏子气疯了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东站出来,说道:“大王怎么不晓得哇?淮南的柑橘,又小又辣。

可是橘树一种至淮北,就就可以吴厝庄又大又痛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相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至楚国,就抓起盗贼去了,也许就是两国的水土相同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11课生字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11课生字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11课生字笔记1 【侮】读音:wǔ巧记:“每”天有人(亻)相伴。

字义:欺负,轻慢组词:侮辱欺侮侮慢侮蔑外侮御侮抵御外侮造字:形声法造句:制造流言蜚语去侮辱别人是不道德的。

笔顺:左部撇不宜长,竖为垂露竖;右部撇斜,横短。

字歌:因侮辱他人悔恨心中生听妈妈教诲心海如潮涌2 【辱】读音:rǔ巧记:距离“辰”时差一日(寸)。

字义:①使受到羞耻②羞耻,跟“荣”相对组词:①侮辱②羞辱屈辱造字:会意法造句: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好好羞辱蔺相如一番。

笔顺:“辰”首横长,捺画伸展有力;“寸”横长。

字歌:日出是早晨口边是嘴唇有寸就耻辱暴雨雷声震3 【谎】读音:huǎng巧记:“荒”地上说话(讠)不能全信。

字义:①谎话,不真实的话②说谎话组词:①说谎撒谎漫天大谎②谎称谎骗谎报造字:形声法造句:我们每次都相信他,可是他每次都说谎。

笔顺:“荒”的横、撇要注意与“讠”穿插避让。

字歌:荒地不产粮言真不撒谎如有竖心旁稳重不慌张4 【敝】读音:bì巧记:作弊之前。

字义:①谦辞,称跟自己相关的事物②破旧组词:①敝国敝人②敝衣舌敝唇焦造字:形声法造句:连续说了三个小时,他舌敝唇焦。

笔顺:左右等宽。

左部点、撇呼应;右部协调。

字歌:敝人很谦虚见手是左撇以草作隐蔽心窄把气憋5 【矩】读音:jǔ巧记:前后放矮柜。

字义:①法则,规则②画方形的工具组词:①循规蹈矩②矩尺造字:会意法造句:他做事循规蹈矩,没有创新,难成大器。

笔顺:“矢”首笔撇短,捺变点;“巨”上横不宜长。

字歌:矢到是矩形有火点火炬木头做橱柜足量知距离6 【囚】读音:qiú巧记:“人”关在牢房里(囗)。

字义:①拘禁②被拘禁的人组词:①囚犯囚禁②死囚阶下囚造字:会意法造句:他像囚犯一样被困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笔顺:“囗”横折钩的折略长于左竖;“人”的末笔捺改点。

7 【臣】读音:chén巧记:宦官丢掉乌纱帽。

字义:①帮助皇帝进行统治的官僚②封建时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组词:①忠臣君臣②罪臣老臣造字:象形法造句:无论是拓土开疆,还是安邦定国都需忠臣良将。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 第11课 军神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 第11课 军神
沃克医生是在给刘伯承检查伤势时发现他是 军人的。沃克医生发现刘伯承伤势很重,可是他 不但不慌张,甚至还很镇定,根据自己当过军医 的经验,沃克医生判断出刘伯承是个军人。
课文精讲
手术开始前,刘伯承提出了什么要求? 拒绝使用麻醉剂。
手术过程中,刘伯承和医生是怎样的? 刘伯承承受着巨大的疼痛却一声不吭。 在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忍不
体会人物内心。
读课文,找出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 神态的语句。
课文精讲
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 人,我就是军人吧。”
结合上下文中描写刘伯承军人身份相关的语句, 说说你的理解。
“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 这样从容镇定!”
沃克医生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的。
课文精讲
刘伯承可能出现的心理活动:“我可 以忍受得住,我一定能战胜它!一刀,两 刀,三刀……”
将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对号入座。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① 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B )
② 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下来,他吩咐护士:“准备手
术。”
(BC)
③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
是干什么的?”
➢ 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下来。
课文精讲
就诊时
从沃克医生不断变化的神态,你能看出他 的内心是怎样的吗?
沃克医生一开始冷漠,觉得这只不过是 一个普通的病人,后来见到了病人伤势严重 却从容镇定,心里便有了一些赞许,所以他 的目光才会柔和下来。
课文精讲
手术时
手术时的沃克医生是怎样的呢?
手术前:“眉毛扬了起来”“生气地说”(生气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 第11课 军神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最新)课件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最新)课件
由衷钦佩
词语积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肃然起敬 和颜悦色
大惊失色 神采飞扬
目瞪口呆 神采奕奕
一起来总结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心理变化吧!
生气、惊讶 心疼、钦佩 肃然起敬
朗读指导(课后第1题)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提示语,读好沃 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语气,读出自己对人物内 心的体会。
课堂演练
朗读沃克医生的“四句话”,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朗读指导(课后第3题)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 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 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朗读时声音缩紧,多用气声,表现当时紧张 的情景,重读描写沃克医生和刘伯承动作的词语, 尤其是“紧紧”“破”要突出强调。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 “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 “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刘伯承忍受痛苦的同时,还在数着医生的刀数。 “七十二刀”也从侧面反映了刘伯承的顽强毅力。
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凭借顽强的毅力一声不吭,甚至在手术过程中一 直数手术的刀数,这需要多么超常的意志才能承 受住啊!难怪沃克医生会这样说——
学习目标
1.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这个 故事。
2.能自主阅读“阅读链接”, 体会革命者的崇高精神。
互动课堂
请同学们借助表格,来梳理 刘伯承的表现及沃克医生的内心 变化吧!
问诊前 手术前
手术中 手术后
刘伯承 的表现
伤势严重
拒用麻醉剂 强忍剧痛
表明身份
沃克医 冷冷-愣 生气-愣住
生的内 住-惊疑-

适当加上表情、动作
加上人物独白
现在你知道怎样用 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 个故事了吧!请同学们 组成小组,在小组内练 习讲整个故事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11课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11课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11课生字一、沃。

1. 读音:wò。

2. 部首:氵。

3. 笔画数:7。

4. 结构:左右结构。

5. 字义。

- 土地肥:肥沃。

沃野。

沃壤。

- 灌溉,浇:沃田。

沃盥。

如“若沃土之被物”。

6. 组词:沃土、肥沃、沃野千里。

7. 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右边“夭”的撇和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二、匪。

1. 读音:fěi。

2. 部首:匚。

3. 笔画数:10。

4. 结构:半包围结构。

5. 字义。

- 强盗,抢劫财物的坏人:匪徒。

匪首。

叛匪。

- 不,不是:匪夷所思(不是常人的想法)。

获益匪浅。

6. 组词:土匪、匪徒、匪帮、受益匪浅。

7. 书写要点:先写里边的“非”,再写外边的“匚”,“非”字左右两部分要对称。

三、绷。

1. 读音:bēng、běng、bèng。

2. 部首:纟。

3. 笔画数:11。

4. 结构:左右结构。

5. 字义。

- bēng.- 张紧,拉紧:绷紧。

小褂紧绷在身上。

- 当中用藤皮、棕绳等物绷紧的竹木框:床绷。

棕绷。

绣绷。

绷子。

- 一种缝纫方法,粗粗缝上或用针别上:绷被头。

- 束,包扎:绷带。

- běng.- 板着,强忍着:绷脸。

- bèng.- 裂开:绷瓷儿。

6. 组词:绷带(bēng)、绷脸(běng)、绷开(bèng)。

7. 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右边“朋”字的两个“月”要写紧凑。

四、吭。

1. 读音:háng、kēng。

2. 部首:口。

3. 笔画数:7。

4. 结构:左右结构。

5. 字义。

- háng.- 喉咙:引吭高歌。

- kēng.- 出声,发言:吭声。

吭气。

6. 组词:引吭高歌(háng)、吭声(kēng)。

7. 书写要点:左小右大,“亢”字的横画要写平稳。

五、衷。

1. 读音:zhōng。

2. 部首:衣。

3. 笔画数:10。

4. 结构:上中下结构。

5. 字义。

- 内心:由衷。

苦衷。

无动于衷。

衷肠。

- 福,善:“降衷于下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郑和远航》【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点】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教学难点】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录音机、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揭题导入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

(板书课题)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二、精读课文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三、回顾全文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写一则读后感受板书设计:郑和第一次扬帆起航友好交流战胜凶险远航二——六次开拓探索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准备】录音机、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引出“发愤”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4、这节课我们就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

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事情?(板书:小小少年时、父亲临终前、飞来横祸时、耗尽生命后)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

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

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

(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

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

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

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

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

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

(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

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

泰山指什么?(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引导想象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别人正围在火炉旁,他却在油灯下……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他已经……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人家正在树下乘凉,而他……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耗尽生命后的成功)(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整整13年时间,52万字)(2)什么叫前无古人?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3)齐读最后一段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那些发愤的人和事呢?(谈迁写《国榷》、诺贝尔、阿炳……)3、用两三句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学生写好后大声朗读)板书设计小小少年时的梦想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买来横祸时的执着耗尽生命后的成功17 .《爱如茉莉》.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

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教学难点:关注语言文字中的细节,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悟、理解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的爱。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1.自学课文。

要求:(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茉莉掏出谎话叮嘱光泽静谧洗漱眸子胳膊嗔怪莫名其妙平淡无奇一本正经蹑手蹑脚(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