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标准

合集下载

鲜奶国家执行标准

鲜奶国家执行标准

鲜奶国家执行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鲜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鲜奶的生产和销售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定,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不同国家都会制定相应的鲜奶国家执行标准,对鲜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进行规范和监管。

我国的鲜奶国家执行标准主要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涵盖了鲜奶的品质、卫生标准、生产工艺、包装和标识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保证鲜奶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消费者对鲜奶的信任度,并促进鲜奶产业的健康发展。

鲜奶国家执行标准对鲜奶的原料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鲜奶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奶源的优劣,因此执行标准要求使用新鲜、无污染的牛奶作为原料。

对牛奶的脂肪含量、乳脂肪酸、蛋白质含量等指标也有明确规定,以确保鲜奶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鲜奶国家执行标准对鲜奶的生产工艺和卫生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

生产鲜奶需要符合一定的加工工艺流程,比如牛奶的灭菌处理、杀菌、冷却等步骤必须符合卫生标准。

鲜奶的包装要求也有严格的规定,必须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包装材料,以保证鲜奶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鲜奶国家执行标准还对鲜奶的贮存和运输进行了规范。

鲜奶是易变质的食品,必须采取适当的贮存和运输措施,以确保其新鲜度和卫生安全。

执行标准规定鲜奶的贮藏温度、湿度等条件,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以保证鲜奶的质量和安全。

鲜奶国家执行标准还对鲜奶的标识和包装进行了规定。

鲜奶的包装必须清晰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净含量等信息,以方便消费者购买和食用。

鲜奶的包装材料也要求符合卫生标准,不得对鲜奶的品质和安全造成影响。

鲜奶国家执行标准对鲜奶的生产、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和监管,旨在保障鲜奶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促进鲜奶产业的健康发展。

消费者在购买鲜奶时,应选择符合国家执行标准的产品,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中国奶业协会团体标准

中国奶业协会团体标准

中国奶业协会团体标准为了提高中国奶业的整体水平,保障消费者权益,规范奶业市场秩序,中国奶业协会制定了以下团体标准。

本标准涵盖了奶牛养殖、饲料使用、疫病防治、生鲜乳收购、运输、乳制品加工、包装标识、质量安全检验、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营销推广等方面。

一、奶牛养殖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奶牛养殖场的选址、建设、设施设备、饲料管理、兽药使用、养殖档案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旨在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奶牛健康水平,保障牛奶质量安全。

二、奶牛饲料使用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奶牛饲料的使用原则、饲料配方、饲料添加剂、饲料储存等方面的要求。

旨在促进奶牛饲料的科学使用,保证奶牛的营养需求,提高牛奶质量。

三、奶牛疫病防治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奶牛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方法。

旨在保障奶牛健康,减少疾病对牛奶质量的影响,提高奶牛生产效益。

四、生鲜乳收购规范本标准规定了生鲜乳收购的条件、程序和质量要求。

旨在保障生鲜乳的质量和安全,规范生鲜乳收购市场秩序,维护奶农和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生鲜乳运输规范本标准规定了生鲜乳运输的条件、程序和质量要求。

旨在保障生鲜乳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规范生鲜乳运输市场秩序,维护奶农和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六、乳制品加工规范本标准规定了乳制品加工的条件、程序和质量要求。

旨在保障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规范乳制品加工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七、乳制品包装标识规范本标准规定了乳制品包装标识的要求。

旨在保障消费者对乳制品信息的知情权,方便消费者选择购买。

八、质量安全检验规范本标准规定了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检验程序和方法。

旨在保障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

九、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本标准规定了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乳制品过程中的权益保护措施。

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乳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十、市场营销推广规范本标准规定了乳制品市场营销推广的要求和方法。

旨在规范乳制品市场营销推广行为,促进乳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乳业新国标

中国乳业新国标

中国乳业新国标
中国乳业新国标是指中国针对乳制品生产和销售制定的一套新的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提高乳制品质量和安全性,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乳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乳业新国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乳制品质量标准:规定了牛奶、乳酸菌饮料、酸奶、奶粉等各类乳制品的成分、加工工艺、包装和储存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2. 乳制品标志标准:规定了乳制品的标志使用规范,确保标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虚假宣传和欺骗消费者。

3. 乳制品生产工艺标准:规定了乳制品的加工工艺和卫生要求,包括原料选择、消毒处理、温度控制等,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4. 乳制品质量检测标准:规定了对乳制品进行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指标,包括营养成分、微生物、重金属等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相关质量要求。

5. 乳制品包装标准:规定了乳制品包装材料和包装要求,包括包装材质选择、封装方式、标签标识等,确保产品的包装质量和安全性。

乳业新国标的实施对于保障乳制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升乳业竞争力和消费者信任度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乳业企业也需要积极调整生产和销售方式,以符合新国标要求,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奶业标准

中国奶业标准

目录一、引言 (2)二、我国生乳标准的变化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2)2.1生乳中菌落数指标 (2)2.2生乳中蛋白指标 (3)2.3生乳中体细胞数指标 (4)三、我国奶业标准现状 (4)四、生乳标准变化背后我国奶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5)4.1奶业标准结构不合理 (5)4.2我国奶制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5)4.3现行标准重奶制品,轻生产过程 (5)4.4 相当一部分标准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需要 (6)4.5 标准被少数大企业控制 (6)4.6 行业协会组织结构不明确,政府缺少监管 (7)五、标准背后奶业标准利益人的博弈 (7)5.1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简述 (7)5.2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静态博弈模型 (8)5.2.1 模型假设 (8)5.2.2 模型分析 (9)六、促进我国奶业标准改进的对策建议 (9)6.1政府方面 (9)6.1.1建立国家级奶业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9)6.1.2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出我国的奶业质量标准体系 (10)6.1.3加快对奶业生产环节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规范企业行为 (10)6.1.4建立和完善奶制品检验检测体系 (10)6.2 企业自身方面——借鉴国外经验 (11)6.3 消费者方面 (12)七、结语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从《生乳》标准变化看中国奶业标准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奶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近年来由于奶业标准混乱所导致的问题比比皆是,进而引发了人们的持续关注。

为此本文主要以生乳标准变化引出对中国奶业标准现状的分析,提出奶业标准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奶业标准涉及的各方利益较量,最后针对奶业标准改进给出意见建议。

关键字:奶业标准、博弈模型、奶业发展一、引言日前,在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直斥中国牛奶标准“全球最差”,“是世界乳业之耻”!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奶业标准混乱之弊屡被提及,中国牛奶消费信心至今未愈。

国家对鲜奶标准要求

国家对鲜奶标准要求

国家对鲜奶标准要求
国家对鲜奶的标准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性质:包括鲜奶的外观、颜色、气味等物理性状。

鲜奶应该具有乳白色,无异味,不应出现异常颗粒或沉淀。

2. 化学成分:包括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乳糖含量、灰分含量等。

一般来说,鲜奶中的脂肪含量应在合理范围内,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一定标准,乳糖含量应正常,灰分含量应低。

3. 营养成分:鲜奶中应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

常见的要求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钙含量等。

4. 微生物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乳酸菌等指标。

国家通常要求鲜奶中细菌总数不超过一定标准,大肠菌群应不被检出。

5. 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指标:国家对鲜奶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含量有一定要求,以保证鲜奶的安全。

这些标准要求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标准而有所不同。

为了确保鲜奶的质量和安全,生产商需要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生产、检测和质量控制。

消费者在购买时也应当留意产品的标签和相关认证,以确保鲜奶的品质。

奶制品行业产品标准[全文5篇]

奶制品行业产品标准[全文5篇]

奶制品行业产品标准[全文5篇]第一篇:奶制品行业产品标准一、乳及乳制品产品标准GB 10765-1997 婴儿配方乳粉ⅠGB 10766-1997 婴儿配方乳粉Ⅱ、ⅢGB 10767-1997 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条件GB 10769-1997 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GB 10770-1997 婴幼儿断奶期补充食品GB 2746-1999 酸牛乳GB 5408.1-1999 巴氏杀菌乳GB 5408.2-1999 灭菌乳GB/T 18738-2006 速溶豆粉和豆奶粉GB/T 20715-2006 犊牛代乳粉GB/T 21375-2008 干酪(奶酪)GB/T 21732-2008 含乳饮料GB/T 5410-2008 乳粉(奶粉)GB/T 5415-2008 奶油GB/T 5417-2008 炼乳NY 476-2002 调味奶NY 477-2002 AD钙奶NY 479-2002 人造奶油NY 5045-2008 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NY 5140-2005 无公害食品液态乳NY 5142-2002 无公害食品酸牛奶NY/T 657-2007 绿色食品乳制品NY/T 799-2004 发酵型含乳饮料NY/T 898-2004 绿色食品含乳饮料QB/T 2132-2008 植物蛋白饮料豆奶(豆浆)和豆奶饮料QB/T 2301-1997 植物蛋白饮料核桃乳SB/T 10419-2007 植脂奶油二、乳及乳制品有害物质限量标准GB 13106-1991 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GB 14882-19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GB 15199-1994 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GB 15200-1994 食品中铁限量卫生标准GB 2761-2005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2005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05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三、乳及乳制品卫生、安全标准GB 11673-2003 含乳饮料卫生标准GB 11674-2005 乳清粉卫生标准GB 12073-1989 乳品设备安全卫生GB 13102-2005 炼乳卫生标准GB 15193.1-2003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 15193.2-2003 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GB 15196-2003 人造奶油卫生标准GB 16321-2003 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GB 19301-2003 鲜乳卫生标准GB 19302-2003 酸乳卫生标准GB 19644-2005 乳粉卫生标准GB 19645-2005 巴氏杀菌、灭菌乳卫生标准GB 19646-2005 奶油、稀奶油卫生标准GB 2760-2007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T 21692-2008 乳粉卫生操作规范四、乳及乳制品生产管理标准GB 12693-2003 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 14881-19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 18407.5-2003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乳与乳制品产地环境要求 GB/T 20014.8-2008 良好农业规范第8部分:奶牛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2000-2006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GB/T 22004-2007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GB/T 22000-2006的应用指南 GB/T 6914-1986 生鲜牛乳收购标准GB/Z 21922-2008 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NY/T 1172-2006 生鲜牛乳质量管理规范NY/T 1570-2007 乳制品加工HACCP准则NY/T 5050-2001 无公害食品牛奶加工技术规范NY/T 5298-2004 无公害食品乳粉加工技术规范SN/T 1443.1-200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N/T 1443.2-200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五、食品包装标准GB 11680-1989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 13113-1991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13114-1991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卫生标准 GB 13115-1991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玻璃钢制品卫生标准GB 13116-1991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GB 16331-1996 食品包装材料用尼龙 6树脂卫生标准GB 16332-1996 食品包装材料用尼龙成型品卫生标准GB 17326-1998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橡胶改性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17327-1998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丙烯腈-苯乙烯成型卫生标准 GB 18192-2000 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纸基本复合材料GB 18454-2001 液体仪器无菌包装用复合袋GB 18455-2001 包装回收标志GB 18706-2002 液体食品保鲜包装用纸基复合材料(屋顶包)GB 19741-2005 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GB 4803-1994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 9681-1988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3-1988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 9685-2003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GB 9687-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8-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9-1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90-1988 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91-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 9692-1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 9693-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卫生标准GB/T 15267-1994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硬片、膜GB/T 19063-2003 液体食品包装设备验收规范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9142-2008 出口商品包装通则GB/T 20499-2006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膜中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迁移量的测定GB/T 21302-2007 包装用复合膜、袋通则GB/T 21928-2008 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GB/T 4456-1996 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GB/T 4768-1995 防霉包装SB/T 229-2007 食品机械通用技术条件产品包装技术要求QB 1014-1991 食品包装纸QB 1231-1991 液体包装用聚乙稀吹塑薄膜QB 2388-1998 食品包装容器用聚氯乙烯粒料QB/T 3531-1999 液体食品复合软包装材料QB/T 3600-1999 罐头食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六、食品标签GB 7718-2004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3432-2004 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通则第二篇:奶制品行业分析前言中国目前正大力推广学生奶并提倡全民喝奶,其气势不亚于当年日本昭和年间的“天皇劝奶令”。

牛奶的国家标准

牛奶的国家标准

牛奶的国家标准牛奶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其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国家对牛奶的质量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监管。

牛奶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了成分、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方面的要求,下面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牛奶的成分是牛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家标准规定,牛奶的脂肪含量不得低于3.0%,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2.9%,乳糖含量不得低于4.5%。

此外,国家标准还规定了牛奶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如维生素A、维生素D、钙、磷等的最低含量要求,以确保牛奶的营养价值。

其次,牛奶的理化指标也是牛奶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国家标准规定了牛奶的密度、酸度、pH值、加热稳定性等指标要求。

其中,牛奶的密度和酸度直接影响着口感和质地,pH值和加热稳定性则与牛奶的保存期限和加工运用有关。

这些指标的要求,旨在确保牛奶的口感和品质稳定。

此外,微生物指标也是牛奶国家标准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国家标准规定了牛奶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乳酸菌数量等指标的限定要求,以保证牛奶的卫生安全。

这些微生物指标的严格要求,对于预防牛奶中的细菌污染,保障消费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牛奶的国家标准对牛奶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严格要求,从成分、理化指标到微生物指标,都有详细的规定和限定。

只有生产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才能保证牛奶的质量和安全。

消费者在购买牛奶时,也要注意查看产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以确保牛奶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作为牛奶生产商和消费者,都应该加强对牛奶国家标准的学习和了解,共同维护牛奶质量和安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放心的牛奶产品。

希望通过国家标准的严格执行和监管,能够让每一瓶牛奶都成为健康和美味的保障。

中国 鲜奶 标准

中国 鲜奶 标准

中国鲜奶标准如下:
生鲜奶,未经杀菌、均质等工艺处理的原奶。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GB 19301)中规定,生乳菌落总数不得超过2×10^6 CFU/g(mL)。

纯牛奶是以生牛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加热灭菌后得到的牛奶。

纯牛奶要求蛋白质含量≥2.9g/100g,脂肪≥3.1g/100g。

巴氏杀菌奶——执行标准GB19645仅以生牛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等工序制得的牛奶。

巴氏杀菌奶标准同样是要求蛋白质含量
≥2.9g/100g,脂肪含量≥3.1g/100g。

调制乳——执行标准GB25191调制乳指以不低于80% 的生乳和/或复原乳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采用适当的杀菌或灭菌等工艺制成的液体产品。

调制乳要求蛋白质含量≥2.3g/100g,脂肪≥2.5g/100g。

这些标准保证了生鲜牛乳的基本营养成分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引言 (2)二、我国生乳标准的变化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2)2.1生乳中菌落数指标 (2)2.2生乳中蛋白指标 (3)2.3生乳中体细胞数指标 (4)三、我国奶业标准现状 (4)四、生乳标准变化背后我国奶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5)4.1奶业标准结构不合理 (5)4.2我国奶制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5)4.3现行标准重奶制品,轻生产过程 (5)4.4 相当一部分标准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需要 (6)4.5 标准被少数大企业控制 (6)4.6 行业协会组织结构不明确,政府缺少监管 (7)五、标准背后奶业标准利益人的博弈 (7)5.1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简述 (7)5.2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静态博弈模型 (8)5.2.1 模型假设 (8)5.2.2 模型分析 (9)六、促进我国奶业标准改进的对策建议 (9)6.1政府方面 (9)6.1.1建立国家级奶业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9)6.1.2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出我国的奶业质量标准体系 (10)6.1.3加快对奶业生产环节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规范企业行为 (10)6.1.4建立和完善奶制品检验检测体系 (10)6.2 企业自身方面——借鉴国外经验 (11)6.3 消费者方面 (12)七、结语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从《生乳》标准变化看中国奶业标准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奶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近年来由于奶业标准混乱所导致的问题比比皆是,进而引发了人们的持续关注。

为此本文主要以生乳标准变化引出对中国奶业标准现状的分析,提出奶业标准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奶业标准涉及的各方利益较量,最后针对奶业标准改进给出意见建议。

关键字:奶业标准、博弈模型、奶业发展一、引言日前,在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直斥中国牛奶标准“全球最差”,“是世界乳业之耻”!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奶业标准混乱之弊屡被提及,中国牛奶消费信心至今未愈。

在乳业“新国标”诞生时,争议之声也不绝于耳,引起行业震动,公布的新版《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将生乳中细菌总数规定为每毫升低于200万个,生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8克,都比原有标准降低。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生乳蛋白质含量为每100克3.0克以上。

菌落总数普遍为每毫升20万个以下,标准最高的为美国,每毫升10万个以下。

有人说“这简直是一夜退回25年前”,奶业标准越调越低。

因此,下文中具体给出我国生乳标准的变化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二、我国生乳标准的变化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由 1986 年“升级”为新《生乳》标准,该项标准究竟如何,有哪些变化?又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怎样的差距?三聚氰氨事件发生后,我国做的第一个安全标准就是乳标准,有66项安全标准。

此次《生乳》标准中数值方面的变化引起了较大的争议,突出的是蛋白质和菌落总数指标。

我国的《生乳》标准究竟与其他国家标准存在着怎样的差距?2.1生乳中菌落数指标在我国1986年制定的《生乳》标准中,将生乳中菌落总数分为4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CFU/mL,Ⅱ级低于100万CFU/mL,Ⅲ级低于200万CFU/mL,Ⅳ级低于 400万CFU/mL,按照该标准,菌落总数小于等于400万CFU/mL的生乳都符合收购要求。

菌落总数指标是奶牛健康状况、牧场卫生状况和冷链运输质量控制的反应。

新公布的《生乳》标准在总结了该收购标准实施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从400万CFU/mL调整为200万CFU/mL。

新国标取消了“细菌总数”分级指标。

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标准规定,生乳应按照新鲜度进行分级,并规定只有高等级的生乳才允许作为巴氏杀菌乳的原料,低等级的生乳只能用作炼乳和奶粉以及奶油、乳糖、干酪素等联产品的原料。

老国标G B/T 6914-19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2.3“细菌指标”里,虽然没有分级使用生乳的规定,却保留有分级限值区间,同时保留了采用先进的平皿计数法进行分级,以及容许兼用美兰褪色计时法等内容,这一点与国际乳业惯例相一致,也成为其显著优点。

而新国标直接取消了“细菌总数”的分级指标,相比之下,新国标在这方面甚为失色。

①美国、欧盟原料奶收购对菌落数要求的上限是每毫升10万个,新国标比其高出20倍,丹麦是3万个,更是高出近70倍。

2.2生乳中蛋白指标新《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蛋白质的含量要求为2.8g/100g,比1986年的2.95g/100g降低了0.15g/100g。

发达国家蛋白质含量标准为3.0g以上,新西兰则为3.8g,欧美国家也多在3.2g以上。

生乳蛋白质含量与饲养的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尤其是奶牛需要饲喂的全株玉米青贮、羊草、优质苜蓿等优质的饲草饲喂,饲料对生乳蛋白质含量影响很大。

和发达国家生乳蛋白含量相比较,我国生乳蛋白含量低与饲料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不改善饲料结构、不提高饲料质量是很难获得高蛋白水平的生乳。

图2.2.1 生乳中蛋白指标①解读《生乳》标准中的蛋白质和菌落总数指标[J].北方牧业.2010(15):29.2.3生乳中体细胞数指标生乳中体细胞数是指每毫升生乳中的体细胞总数。

多数生乳体细胞数是白细胞(即巨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约占总数的98%-99%,其他为乳腺组织脱落的上皮细胞。

生乳体细胞数是一种动态生物学现象,可作为判断生乳质量的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奶牛乳房受细菌感染的程度,还可以用来估计产奶量的损失②,一般认为生乳中体细胞含量超过5×105 CFU/ml,尤其超过1×106CFU/ml时,将会对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饮食健康等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③体细胞数和乳品质量密切相关,体细胞数越低,生乳质量越高;体细胞数越高,生乳质量越低,并对生乳的保质期和下游乳制品(如酸奶、奶酪等)产量、质量和风味等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④。

欧盟(92/46/EEC)原料奶收购的最低标准为体细胞数≤40万/ml,美国为≤75万/ml。

而我国的《生乳》标准未对体细胞数做规定。

因此,我国《生乳》标准中缺少一项反应奶牛健康及乳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我国奶业标准现状我们单从生乳标准新变化中就可以看出我国奶业标准与国外奶业标准上的差距,因而我们更需要对我们现有的奶业标准有个初步了解。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提供的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关于奶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38个,其中国家标准79个,行业标准60个。

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29个,推荐性标准50个;行业标准中,强制性标准13个,推荐性标准47个。

生产环节中,有关奶牛饲养的国家标准2个,都为强制性标准,行业标准7个,强制性标准3个,推荐性标准4个。

有关生产厂的国家标准3个,均为强制性标准,行业标准1个,为推荐性标准。

关于奶制品的标准共计88个,有奶制品通用标准、奶制品卫生标准和奶制品分析方法标准。

其中奶制品通用标准29个(国家标准14个,行业标准15个),奶制品卫生标准8个,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奶制品分析方法标准51个(国家标准43个,行业标准8个)。

②朱正鹏,单安山.生乳体细胞数对生乳的品质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6(13):47-49.③上官辉.生乳中体细胞超标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中国乳业.2011,112(4):46-48.④石红丽.杨永龙.任宪峰.张杰.生庆海.生乳中体细胞数对酸奶成品品质的影响[J].中国乳业.2010(11):46-48另外,奶业机械标准有37个。

其中国家标准⑤9个,强制性标准5个,推荐性标准4个;行业标准⑥28个,强制性标准⑦3个,推荐性标准⑧25个。

(见附录)四、生乳标准变化背后我国奶业标准存在的问题通过上文对生乳标准变化以及我国奶业各项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奶业标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4.1奶业标准结构不合理我国奶业标准的现状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数量上几乎相当。

但是在生产环节中,如在奶牛饲养和奶业机械标准中,国家标准又相对较少;强制性标准少,推荐性标准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强制性标准相对较少必然会放松对生产企业的要求,从而造成产品安全隐患,损害消费者利益。

4.2我国奶制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在制定奶业质量标准时较少考虑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问题,标准安全度不高。

这一点在原料奶的质量标准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我国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根据国家生鲜牛奶收购标准GB6914-86,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国家一级奶应小于等于50万个/毫升、二级奶100万个/毫升、四级奶则达到400万个/毫升。

而在美国和加拿大收奶时规定,如牛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对生产者从严处罚。

也就是说,根据我国生鲜奶收购标准认定的一级奶,在美国和加拿大还不能被作为液态奶的原料。

然而,我们新出台的《生乳》标准更是拉大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所以,我国关于奶业的一些现行标准,对于我国奶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奶制品的质量安全要求总是随着经济、技术和环境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关于标准也不断更新和发展。

制定和修订与国际同步的标准,是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根本要求。

4.3现行标准重奶制品,轻生产过程我国近年来制定的关于奶制品品质、污染物限量和分析检测方面的标准不断增加,但是关于保障奶制品质量安全、卫生和良好品质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方面的⑤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制定、审核和发布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标准。

⑥行业标准: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由标准化主管机构制定、审核和发布的标准,在某个行业内统一的标准。

⑦强制性标准: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

一经颁布,必须执行。

⑧推荐性标准:国家制定的标准由各企业自愿采用,自愿认证,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

标准却很少,对生产源头的控制比较薄弱,缺乏对整个奶业质量全过程控制。

我国奶牛饲养标准有9项,其中国家标准仅有2项,还分别是1982年和1992年制定的,早就不能适应现阶段规模化奶牛饲养的需要。

4.4 相当一部分标准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需要在2002年的时候,由光明率先挑起、三元火速跟进的“无抗奶”风暴,将中国奶业搅得热闹非凡。

由此还引发了一场“有抗奶”和“无抗奶”的争论,虽然最终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联合发布了“无抗奶报告”,但是这一连串的事件给我国的质量标准敲响了警钟。

按照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即使在原奶中检测出抗生素,也是合格的。

而能检测出抗生素的奶制品早在几年前就不允许进人国际市场,但是在今天,却还成为我们炒作的热点,由此可见,我国的奶业标准有一部分是相当陈旧的,急需修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