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合集下载

土地改革同步训练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1)

土地改革同步训练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1)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第三课“土地改革”同步训练题一、单选题、1.图中所宣传的法律性文件颁布实施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A. 使土地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B. 使中国的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C. 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D. 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2.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①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土地的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①②③3.成为土地主人的中国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生产。

1951年,全国的粮食和棉花产量都超过了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水平。

材料反映了()A.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 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 三大改造使农作物产量迅速增长D. 改革开放给农业发展带来生机4.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该法令的实施()A. 激发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B.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C.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D.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5.将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A. abcB. cbaC. bacD. cab6.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C.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出现了如下政治词汇,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造反有理,怀疑一切! b.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 abcB. bacC. bcaD. cab8.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2%,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 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C. 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9.1950年6月,刘少奇指出:“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土地改革》(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

《土地改革》(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

《土地改革》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下表为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A.《共同纲领》的颁布B.新中国的成立C.土地改革的完成D.抗美援朝的胜利4.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A.完成土地改革B.实现农业合作化C.掀起“大跃进”运动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5.毛泽东说:“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将压抑不住。

”你认为在50年代的这场“暴风骤雨”是指()A.镇压反革命运动B.抗美援朝运动C.合作化运动D.土地改革运动6.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某地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百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这一现象充分地说明了()A.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变化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C.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民7.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背景B.土地改革的内容C.土地改革的性质D.土地改革的影响8.1950——1952年我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下列对土地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②土地改革的完成,地主阶级被消灭③土地改革使近三亿农民分到了土地④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学习历史,要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条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

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

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

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

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第五条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均不得以地主论。

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者(例如当地每人平均土地为二亩,本户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四亩者),均保留不动。

超过此标准者,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

如该项土地确系以其本人劳动所得购买者,或系鳏,寡、孤、独、残废人等依靠该项土地为生者,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虽超过百分之二百,亦得酌情予以照顾。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地,亦予保留不动。

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土地相抵计算。

第七条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第八条本法规定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加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此项土地,应计入分配土地的数目之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字体: 小中大 | 打印发表于: 2008-6-14 07:10 作者: soyu86 来源: 紫金香36个共和国史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统一全国财经管理:为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经济,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这三个"统一",使全国的财力,物力集中于中央,这对于平衡收支,稳定物价,扭转财政经济的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50年4,5月间,全国财政经济便实现了初步的统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基本上结束.这标志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不要四面出击":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党内有些人"左"倾急躁情绪滋长,主张四面出击,幻想一举消灭资本主义,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对此,毛泽东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的《不要四面出击》讲话严厉批评了这种主张,指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党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主要的敌人,即"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这一方针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的任务,起了重大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精品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精品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了解土地改革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自主学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背景: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____________,获得土地。

2.法律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颁布时间:________年。

(2)内容:规定废除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

3.经过: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战果:到___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多年的____________制度,消灭了________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________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________________。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堂突破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人口和占有土地的比例图(1)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图片表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材料二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中国共产党简史》党史专题学习自测题-第七期

《中国共产党简史》党史专题学习自测题-第七期

《中国共产党简史》党史专题学习自测题第七期1.以下哪项不是解放战争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文件?《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正确答案)《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以下哪项不是其内容?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减租减息(正确答案)3.以下哪项不是解放战争期间整党的基本内容?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正确答案)4.以下哪项不是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口号?攘外必须安内(正确答案)“全国大反攻,打倒蒋介石”“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5.1947年12月,党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交()的书面报告。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正确答案)《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6.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的决定性阶段。

夺取全国胜利(正确答案)战略反攻粉碎重点进攻7.1948年9月12日,()、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主力和地方武装103万人发起辽沈战役,向被分割在锦州、长春、沈阳等孤立地区的55万国民党军发动进攻。

林彪(正确答案)彭真刘少奇8.辽沈战役刚结束,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正确答案)华东战役9.1949年1月10日,党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以林彪为书记的平津前线总前委。

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总攻,经过29小时激战,攻克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

北平20余万守军在解放军严密包围下完全陷于绝境,在()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2015·佛山)历史线索是观念化了的历史链条,它是由产生重大 事件或者历史转折的年份贯穿的历史链条。下列年份在中国近代民 主革命发展历程中,更具标界意义的是( D ) A.1860年 B.1894年 C.1917年 D.1949年
3. (2015·铜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的内 容不包过( A ) A.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C.五星红旗为国旗 D.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4.(2015·梅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 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 自主的国家。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 ( D ) A.1842——1870年 B.1911——1939年 C.1919——1947年 D.1921——1949年 5.(2015·鄂州)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图(图10-1)、西藏 和平解放协议签字仪式图(图10-2),关于两图内在联系的论述最 准确的是( D ) A.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C.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新中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主要前提
10.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土地改革,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土地改革的完 成( B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1.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 产,分配给( B ) A.知识分子 B.贫苦农民 C.领导干部 D.工人
中考预测
1.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下列史实按时 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D )

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资料

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资料

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要历史资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一系列战争。

1945年至1949年期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成功地击败了国民党军队,最终取得了全国革命胜利。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份纲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临时宪法,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30日,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首个土地改革法。

该法通过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政地位。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对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人民基本权利进行了规定。

6. 三大改造运动:指农村、城市和社会主义教育体育文化领域的三大改造运动,分别是农村中的土地改革运动、城市中的工业改造运动和对知识分子实施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这些运动在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初期逐步展开,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7. 《大跃进》运动:1958年至1961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运动,称为《大跃进》。

这场运动的目标是快速发展中国的农业、工业和科技,但结果却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人道主义灾难。

8. 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毛泽东发动了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政治运动,称为文化大革命。

这场革命的目标是推翻中国共产党内的保守势力,重塑中国社会和思想,但导致了持续十年的社会混乱和广泛的人权侵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土地改革法(一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条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

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

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

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

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第五条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均不得以地主论。

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者(例如当地每人平均土地为二亩,本户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四亩者),均保留不动。

超过此标准者,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

如该项土地确系以其本人劳动所得购买者,或系鳏,寡、孤、独、残废人等依靠该项土地为生者,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虽超过百分之二百,亦得酌情予以照顾。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地,亦予保留不动。

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土地相抵计算。

第七条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第八条本法规定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加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此项土地,应计入分配土地的数目之内。

但农民如因买地典地而蒙受较大损失时,应设法给以适当补偿。

第九条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及其他农村社会阶级成分的合法定义另定之。

第三章土地分配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对地主亦分配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第十一条分配土地,以乡或等于乡的行政村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按土地数量、质量及其位置远近,用抽补方法调整按人口统一分配之。

但区或县农民协会得在各乡或等于乡的各行政村之间,作某些必要的调剂。

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为便于耕种,亦得以乡以下的较小单位分配土地,原属何乡农民耕种者,即划归该乡分配。

第十二条在原耕基础上分配土地时,原耕农民自有的土地不得抽出分配,原耕农民租入的土地抽出分配时,应给原耕农民以适当的照顾。

应使原耕农民分得的土地〔自有土地者连同其自有土地在内),适当的稍多于当地无地少地农民在分得土地后所有的土地,以使原耕农民保持相当于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土地为原则。

原耕农民租入土地之有田面权者,在抽动时,应给原耕者保留相当于当地田面权价格之土地。

第十三条在分配土地时,对于无地少地人口中若干特殊问题的处理,如下:①只有一口人或两口人而有劳动力的贫苦农民,在本乡土地条件允许时,得分给多于一口人或两口人的土地。

②农村中的手工业工人、小贩、自由职业者及其家属,应酌情分给部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但其职业收入足以经常维持其家庭生活者,得不分给。

③家居农村的烈士家属(烈士本人得计算在家庭人口之内),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战斗员、荣誉军人、复员军人、人民政府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包括随军家属在内),均应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但人民政府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得视其薪资所得及其他收入的多少与其对于家庭生活所能维持的程度,而酌情少分或不分。

④本人在外从事其他职业而家属居住农村者,其家属应酌情分给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其职业收入足以经常维持其家属生活者,得不分给。

⑤农村中的僧,尼、道士、教士及阿訇,有劳动力,愿意从事劳动农业生产而无其他职业维持生活者,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⑥经城市人民政府或工会证明其失业的工人及其家属,回乡后要求分地而又能从事农业生产者,在当地土地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⑦还乡的逃亡地主及曾经在敌方工作现已还乡的人员及其家属,有劳动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活者,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⑧家居乡村业经人民政府确定的汉奸、卖国贼、战争罪犯、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及坚决破坏土地改革的犯罪分子,不得分给土地。

其家属未参加犯罪行为,无其他职业维持生活,有劳动力并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者,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第十四条分配土地时得以乡为单位,根据本乡的土地情况,酌量留出小量土地,以备本乡情况不明的外出户和逃亡户回乡耕种,或作本乡土地调剂之用。

此项土地,暂由乡人民政府管理,租给农民耕种。

但保留土地最多不得超过全乡土地的百分一。

第十五条分配土地时,县以上人民政府得根据当地土地情况,酌量划出一部分土地收归国有,作为一县或数县范围内的农事试验场或国营示范农场之用,此项土地,在没举办农场以前,可租给农民耕种。

第四章特殊土地问题的处理第十六条没收和征收的山林、鱼塘、茶山、桐山、桑田、竹林、果园、芦苇地、荒地及其他可分土地,应按适当比例,折合普通土地统一分配之。

为利于生产,应尽先分给原来从事此项生产的农民。

分得此项土地者,可少分或不分普通耕地,其分配不利于经营者,得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原有习惯,予以民主管理,并合理经营之。

第十七条没收或征收之堰,塘等水利,可分配者应随田分配。

其不宜于分配者,得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原有习惯予以民主管理。

第十八条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地、大荒山、大盐田,和矿山及湖、沼、河港等,均归国家所有,由人民政府管理经营之。

其原由私人投资经营者,仍由原经营者按照人民政府颁布之法令继续经营之。

第十九条使用机器耕种或有其他进步设备的农田、苗圃、农事试验场及有技术性的大竹园、大果园、大茶山、大桐山、大桑田、大牧场等,由原经营者继续经营,不得分散,但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者,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得收归国有。

第二十条没收和征收土地时,坟墓及坟场上的树木,一律不动。

第二十一条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应妥善保护。

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及其他公共建筑和地主的房屋,均不得破坏。

地主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不合农民使用者,得由当地人民政府管理,充作公用。

第二十二条解放后开垦的荒地,在分配土地时不得没收,仍归原垦者耕种,不计入应分土地数目之内。

第二十三条为维持农村中的修桥、补路、茶亭、义渡等公益事业所必须的小量土地,得按原有习惯予以保留,不加分配。

第二十四条华侨所有的土地和房屋,应本照顾侨胞利盆的原则,由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或省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的一般原则,另定适当办法处理之。

第二十五条沙田、湖田之属于地主所有或为公共团体所有者,均收归国家所有,由省以上人民政府另定适当办法处理之。

第二十六条铁路、公路、河道两旁的护路,护堤土地及飞机场、海港、要塞等占用的土地,不得分配。

巳划定线路,并指定日期开辟的铁路、公路、河道及飞机场等应保留土地者,须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七条国家所有土地,由私人经营者,经营人不得以之出租、出卖或荒废。

原经营人如不需用该项土地时,必须交还国家。

第五章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和执行方法第二十八条为加强人民政府对土地改革工作的领导,在土地改革期间,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经人民代表会议推选或上级人民政府委派适当数量的人员,组织土地改革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处理有关土地改革的各项事宜。

第二十九条乡村农民大会、农民代表会及其选出的农民协会委员会、区、县、省各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农民协会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

第三十条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

第三十一条划定阶级成份时,应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按自报公议的方法,由乡村农民大会,农民代表会,在乡村人民政府领导下民主评定之。

其本人未参加农民协会者,亦应邀集到会参加评定,并允许其申辩。

评定后,由乡村人民政府报请区人民政府批准。

本人或其他人如有不同意见,得于批准后十五日内向县人民法庭提出申诉,经县人民法庭判决执行。

第三十二条为保证土地改革的实行,在土地改革期间,各县应组织人民法庭,用巡回审判方法,对于罪大恶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痛恨井要求惩办的恶霸分子及一切违抗或破坏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依法予以审判及处分。

严禁乱捕、乱打、乱杀及各种肉刑和变相肉刑。

人民法庭的组织条例,另定之。

第三十三条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前,为保证土地改革的秩序及保护人民的财富、严禁一切非法的宰杀耕畜、砍伐树木,并严禁荒废土地,破坏农具、水利、建筑物、农作物或其他物品,违者应受人民法庭的审判及处分。

第三十四条为保障土地改革一切措施符合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及意志,各级人民政府应负责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农民及其代表有在各种会议上自由批评及弹刻各方各级的一切工作人员的权利。

侵犯上述人民权利者,应受法律制裁。

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五条本法适用于一般农村,不适用于大城市的郊区。

大城市郊区的土地改革办法,另定之。

本条所称的大城市,由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按城市情况决定之。

第三十六条本法不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

但在汉人占多数地区零散居住的少数民族住户,在当地土地改革时,应依本法与汉人同等待遇。

第三十七条本法不适用于土地改革业已基本上完成的地区。

第三十八条凡在本法公布后开始施行土地改革的地区,除本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及第三十七条所规定之地区外,均须按照本法施行。

各地何时施行土地改革,由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及省人民政府以命令规定并公布之。

第三十九条本法公布后,各省人民政府应依本法所规定原则及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当地土地改革实施办法,提请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批准施行,并呈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备案。

第四十条本法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后公布施行。

****:____年1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停止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