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辨——比喻与比拟

合集下载

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

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

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作者:曾义芳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11期比喻、比拟和借代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语文的基本常识。

但是笔者在最近研发的校本课程《妙语趣事话修辞》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们极容易将比喻和比拟混为一谈,也难以准确区别借喻和借代。

为此,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作一番探讨。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就是借用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打比方来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甲事物叫本体,乙事物叫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暂且称作特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就是把物当人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而拟物就是把人或物都当成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笔者姑且将前者称为本体,将后者称作拟体,被模拟的情感、动作等称之为特征。

1.混淆的原因首先,比喻和比拟的结构基本相同,容易混淆。

具体来说,比喻句是由喻体和特征构成,比拟则一定是由本体和特征构成。

如“一条拉链哗啦啦拉开两山翠绿”和“唯有南风旧相识,偷门开户来翻书”两句,其结构非常相似,前者是由对象“拉链”和特征“拉开两山翠绿”构成,后者是由对象“南风”和特征“偷门开户来翻书”构成,如果不细分析“拉链”和“南风”究竟哪一个对象是喻体,哪一个对象是本体,则这两个句子很难分清比喻还是比拟。

其次,比喻和比拟都有模拟对象特征的特点,即都会使用一些描绘性的词语。

如现代流行歌曲《江南》中“雨到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间”,“缠”字既突出“雨”连绵不断的特点,又模拟“线”的缠绵不绝的特点。

前一个分句由本体“雨”和喻体“线”构成一个完整的比喻,可是后一个分句“缠着我们流连人间”,又确实是将雨模拟成丝线,具有缠绕的特征,又分明是个拟物句子。

这两句歌词究竟是比喻还是比拟?2. 区别的关键区别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的关键是两看:一看模拟特征的对象是本体还是喻(拟)体,如果是本体,则为比拟;如果是喻体,则为比喻。

如上两例:第一个例子中,“拉开两山翠绿”的对象是“拉链”,而现实中“拉链”是拉开衣服的工具,不能拉开两座山,能拉开两座山的只能是江河湖流一类的水域,所以“拉链”是喻体,此句为比喻;另一个例子中,“偷门开户来翻书”的对象是“南风”,自然界的风确实能吹开门户和书籍,但“偷”“翻”动作都带上人的情感,这两个词是只有“人”才能做出来,这句话分明将“南风”模拟成人来写,只是“人”这个潜在的拟体未出现,“南风”这个发出动作的对象是本体,而不是拟体,此句便是比拟(拟人)修辞了。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都有“像”字,但它们既不相同,也不相近。

(2)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中不一定出现本体或喻体;(3)比喻只能用明喻,不能用暗喻。

(4)比喻可以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把抽象事物具体化;比拟却只能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

1。

两者的主要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修辞手法,因为二者都有比喻词,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但是它们的区别是显然的。

例如:1、《水晶之歌》的小说语言十分精练。

例如:再如,再如例如:小说开篇写“水晶”,结尾又以这位“神奇女王”自喻,再次点明了这部作品是“献给水晶的赞歌”,这里将虚拟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

(1)(2)2。

二者的表达效果比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比拟更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并使读者产生愉快的感受。

3。

二者适用范围不同比喻和比拟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

但是它们又各有侧重,不能互相替代。

4。

使用方法不同比喻和比拟都是修辞手法。

比喻的特点在于,借助比喻的表现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比喻的结构多是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在前,喻体(打比方的事物)在后。

因此,只要理解了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抓住喻体的特征,就不难判断出本体来。

而比拟的结构多是本体(被比拟的事物)在前,喻体在后,本体和喻体合二为一。

比拟有三种形式:拟人、拟物和拟物。

其中拟物又包括拟声、拟态和复合拟物。

比拟属于比喻的范畴,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

比拟是对本体的摹拟,但它不同于摹拟。

我们说某人像某人,只是把他当作某人,而不是把他当作另一个人;而比拟却是把某人当作另一个人。

我们称甲事物是某人,就是指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特点,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

5。

使用条件不同比喻和比拟虽然都是修辞手法,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比喻必须出现本体和喻体。

也就是说,没有出现本体或喻体的比喻是不存在的。

而比拟可以出现本体和喻体。

比拟在形式上比较灵活,可以不出现本体和喻体,也可以出现本体和喻体。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

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反复、双关、顶真、互文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㈠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㈡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㈢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㈣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典型形式】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典型形式】甲是乙。

例如:a.风起云涌,乌云四合,瞬间变成座座山峰,层峦叠嶂。

b.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典型形式】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㈤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㈠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修辞辨析之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

修辞辨析之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

修辞辨析之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作者:金文勇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9年第11期一、比喻与比拟比喻即打比方,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事物或情境。

其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拟即把物和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者把人和抽象的概念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

拟物分为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的拟物,二是把此物当作彼物的拟物。

例如:(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2)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比喻和比拟,都是增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方法,两者的区别如下:1.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例如:我朝着她指点的方向看去,只见山腰上闪着几点灯光,仿佛冬天昏暗的夜空出现的点点星星。

“灯光”是述说的重点。

“几点灯光”与“点点星星”二者在“闪烁”上相似,是把“灯光”(本体)比作“星星”(喻体),比喻词是“仿佛”。

2.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例如: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是模拟某种事物的动作行为,是动词性短语;本体是“万里长城”,而这“某种事物”(即拟体)没有出现,本体、拟体合二为一,浑然一体。

3.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多是名词性短语,比拟中的比拟成分多是动词性短语。

例如: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

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

“比喻”和“比拟”修辞格辨析浅议

“比喻”和“比拟”修辞格辨析浅议

“比喻”和“比拟”修辞格辨析浅议作者:展秀军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27期高考《考试大纲》中规定常见的修辞格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这八种修辞格都是学生们常见和常用的。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来看,客观性判断题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主观性文字表述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修辞方法的考查,也不是注重概念,而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修辞方法,了解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进而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具体的考查中,并且集中考查了将比喻、比拟等修辞方法同“仿写句式”、“扩展语句”、“广告词”等命题形式相结合。

因而,考试命题对各种修辞方法的辨别、识记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将同学们容易混淆、难以辨识的“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形式作以辨析,以帮助同学们提高对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辨别、识记和运用能力。

“比喻”和“比拟”,其相似之处都有“比”,不同之处是,比喻重在“喻”,以甲事物喻乙事物;比拟重在“拟”,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

当“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时,就增加了同学们理解、识记的难度。

例如:(1)“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朱自清《威尼斯》)(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3)“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白洋淀》)(4)“真理可能被遮掩倾刻,真理它却永远不会弯腰。

”(5)“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

”(朱自清《威尼斯》)(6)“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

……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麽纯粹而葱茏了。

怎样区别比喻和比拟

怎样区别比喻和比拟

怎样区别比喻和比拟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使用的时候,往往分不清楚。

怎么样才能分清呢?关键是明确概念。

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

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

比喻是打比方,凭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

比拟是描写,是凭人的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

一个完整的比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

如:“共产党像太阳。

”“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靠的是二者都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这一相似点联系在一起的。

而比拟是按着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本事物当拟事物来写。

比如:鸟儿歌唱,花儿欢笑。

“鸟”和“花”本来不会象人那样“歌唱”和“欢笑”,但是人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

比拟没有联系词,就直接来描写。

你分开了吗?识别比喻句四法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

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

例如: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

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

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

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

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词就可以构成明喻,而借代却不能。

如句①可以变为“地主的家像个阎王殿”,句②变为“少先队员像红领巾”则不能成立。

2.喻体的隐、现是区别比喻和比拟的根本标志。

(见《汉语修辞美学》447页)例如:①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句①中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句②中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而喻体没有出现,所以句①是比喻,句②是比拟。

3.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必须是临时产生的,而比喻义是一个词的固定义项。

“比喻”和“比拟”修辞格辨析论文

“比喻”和“比拟”修辞格辨析论文

“比喻”和“比拟”修辞格辨析浅议高考《考试大纲》中规定常见的修辞格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这八种修辞格都是学生们常见和常用的。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来看,客观性判断题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主观性文字表述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修辞方法的考查,也不是注重概念,而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修辞方法,了解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进而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具体的考查中,并且集中考查了将比喻、比拟等修辞方法同“仿写句式”、“扩展语句”、“广告词”等命题形式相结合。

因而,考试命题对各种修辞方法的辨别、识记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将同学们容易混淆、难以辨识的“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形式作以辨析,以帮助同学们提高对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辨别、识记和运用能力。

“比喻”和“比拟”,其相似之处都有“比”,不同之处是,比喻重在“喻”,以甲事物喻乙事物;比拟重在“拟”,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

当“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时,就增加了同学们理解、识记的难度。

例如:(1)“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朱自清《威尼斯》)(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3)“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白洋淀》) (4)“真理可能被遮掩倾刻,真理它却永远不会弯腰。

”(5)“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

”(朱自清《威尼斯》)(6)“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

……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麽纯粹而葱茏了。

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如何辨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喻与比拟

如何辨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喻与比拟

如何辨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喻与比拟黄佑珍关键词: 小学比喻比拟内容提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已经渗透了相关的修辞手法的教学。

如比喻、夸张、比拟、反问、设问、对偶、排比等。

比喻句和比拟句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修辞内容。

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比拟?有比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吗?有人的句子就是拟人句吗?如何判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比喻与比拟的修辞手法,是我们小学教师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比喻与比拟的概说(一)比喻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这种修辞手法叫比喻。

①由此而言,构成比喻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如“我脚底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不能够成比喻,因为它不符合本质不同这个条件。

而“我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小学语文第六册《一束鲜花》)②就能构成比喻。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例如:“这只猫像一条鱼。

”不能构成比喻,因为它们没有恰似点。

而“这只猫像一只小老虎”。

就能够成比喻。

比喻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词语)组成。

比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许多类型。

教学上,一般根据比喻的构成特点分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比喻在文中可以起到化平淡为深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的作用。

例如:(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小学生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2)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上述例句,例(1)是明喻,把漓江水的绿比作一块无暇的翡翠,比喻词“仿佛”。

例(2)是暗喻,把雪后的万里江山比作粉装玉砌的世界。

暗喻词是“变成了”。

例(3)是借喻,本体柳条儿句中直接用“银条儿”代替。

(二)比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想象的手法,故意把物当作人,甲物当乙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叫比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方法辨析】
比喻与比拟
比喻、比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因为它们都以两种不同的事物作比,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相似关系。

因此,有些人往往分辨不清,张冠李戴。

其实,它们迥然不同。

比喻就是打比方。

从词义上说,“比”就是比方,“喻”就是明白,即通过打比方使人明白。

通常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抽象、深奥、陌生的事物。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

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做比喻的事物叫喻体;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

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如同”、“仿佛”、“像……似的”、“跟……一样”等等。

根据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出现的不同情况,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

明喻即“甲像乙”,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具备;暗喻即“甲是乙”,将比喻词变成“是”、“成为”等;借喻即“以乙喻甲”,不用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甲说成乙。

构成比喻的条件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并且两者之间要有相似点。

相似点越多,比喻越贴切。

如果没有相似点,则不能勉强作比。

譬如:一棵棵电线杆,像一座座山峰那样矗立着。

“电线杆”与“山峰”,形体不同,大小有别。

尽管本体与喻体不是同类事物,但两者之间缺少相似点,所作比喻并不恰当。

由此可见,比喻是异类事物作比。

如果是同类事物作比,就不是比喻,而是类比。

譬如:他兄弟俩就像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

只是将他兄弟两人外貌作比较,并没有以不同事物作比喻。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带有比喻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

是否是比喻句,要按比喻构成的条件仔细辨别。

一般来说,比喻中的喻体是一种具体事物,常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

能说得出喻体的,是比喻;说不出喻体的,则不是比喻。

譬如:
1、街上仿佛没有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

(表感觉)
2、他满脸通红,像是喝醉了酒。

(表猜测)
3、梦中,我仿佛进入太空,飞入月球。

(表想像)
4、他的性格还像当年一样没有变。

(表比较)
5、像这样的老师,同学们怎么不喜欢呢?(表举例)
从上面例句中可以看出,有些表感觉、猜测、想像、比较、举例的像字句,都不是比喻句。

是否属于比喻,一是看本体与喻体是否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二是看两者有无相似点。

譬如“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此句中,本体与喻体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并且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清澈明亮,圆润灵活,黑白分明,所以这是比喻。

这里用了一连串比喻,对同一本体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称为博喻。

比拟是把此物拟作彼物来描写。

它分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即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它具有人的特性;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有些拟人句,常带有“像”一类比喻词,因此,有人往往误以为是比喻,而比喻中用人作比时,又往往误以为拟人。

因此,很有必要加以辨析。

譬如:
1、泉水叮咚作响,像个歌手。

2、泉水叮咚作响,像个歌手在欢唱。

这两句中,前一句是比喻,后一句既是比喻也是拟人。

为什么?因为前一句只是纯粹将“泉水”比作“歌手”,没有赋予人的动作行为和情态等特点;后一句不同,不仅把“泉水”比作“歌手”,而且像歌手一样在欢唱,已赋予人的动作行为和感情色彩。

在诗歌中,常采用拟人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形象生动。

譬如:
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由于运用了拟人手法,这些本来没有生命的东西,也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带有感情。

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得出:
比喻重在“喻”,两物之间有相似点。

在用人作比喻时,只是纯粹把它说成人,没有使它人格化。

拟人重在“拟”,两物之间有相通性,即物与人合一,融为一体,共同具有人的特性。

比喻常用比喻词连接本体、喻体,拟人可以不用比喻词,直接把物当作人来描写。

总之,比喻是以此喻彼,彼此相似;拟人是以此拟彼,彼此相通。

是比喻还是拟人,关键要看描述对象有无人格化,即有无赋予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

有,则是拟人;无,则是比喻。

附注:本文原载1992年10月30日《语文小报》,略有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