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都有“像”字,但它们既不相同,也不相近。
(2)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中不一定出现本体或喻体;(3)比喻只能用明喻,不能用暗喻。
(4)比喻可以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把抽象事物具体化;比拟却只能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
1。
两者的主要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修辞手法,因为二者都有比喻词,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但是它们的区别是显然的。
例如:1、《水晶之歌》的小说语言十分精练。
例如:再如,再如例如:小说开篇写“水晶”,结尾又以这位“神奇女王”自喻,再次点明了这部作品是“献给水晶的赞歌”,这里将虚拟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
(1)(2)2。
二者的表达效果比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比拟更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并使读者产生愉快的感受。
3。
二者适用范围不同比喻和比拟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
但是它们又各有侧重,不能互相替代。
4。
使用方法不同比喻和比拟都是修辞手法。
比喻的特点在于,借助比喻的表现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比喻的结构多是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在前,喻体(打比方的事物)在后。
因此,只要理解了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抓住喻体的特征,就不难判断出本体来。
而比拟的结构多是本体(被比拟的事物)在前,喻体在后,本体和喻体合二为一。
比拟有三种形式:拟人、拟物和拟物。
其中拟物又包括拟声、拟态和复合拟物。
比拟属于比喻的范畴,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
比拟是对本体的摹拟,但它不同于摹拟。
我们说某人像某人,只是把他当作某人,而不是把他当作另一个人;而比拟却是把某人当作另一个人。
我们称甲事物是某人,就是指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特点,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
5。
使用条件不同比喻和比拟虽然都是修辞手法,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比喻必须出现本体和喻体。
也就是说,没有出现本体或喻体的比喻是不存在的。
而比拟可以出现本体和喻体。
比拟在形式上比较灵活,可以不出现本体和喻体,也可以出现本体和喻体。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两物的相似性, 而比拟却是利用他们之间的不同特性, 是两体融为一体。
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 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飙》)
(二)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组成。 比拟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拟为人 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始 终都无拟本。
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袁鹰《十月长安街》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在历年来的教招考试当中,都少不了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诗歌鉴赏当中,所占分值并不多,但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却是一名语文老师必备的技能,而且只要熟练掌握,这部分一般是不会失分的。
大家对修辞手法比较熟悉,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但是在笔试中往往不会单出特别简单的,而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区别易混淆的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是甲事物比乙事物。
但它们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结构上的不同。
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不论何种情况,喻体一定出现,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眼前的晚霞成了一幅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句子中的都有喻体出现;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语,不论何种比拟,拟体绝对不出现,如“树枝笑弯了腰”“他脾气很大,你多说一句他就会爆炸”,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树枝像人一样笑弯了腰,他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但是拟体“人”和“炸弹”都没出现,这就是比拟。
看一个例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将白雪拟人化,却没有写白雪向人一样,因此用的是比拟的修辞。
在答题中,如果选项的叙述是直接把物当做人来写的,如“小鸟唱歌、大树欢笑、春风温柔等”,就可以判断它是比拟中的拟人。
二、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比喻有相似之处,都有代替性。
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代体代替本体。
但二者有很大不同:(1)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可以改为“我们之间的隔阂就想一层厚障壁”;借代则不行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不能改为“不能拿群众像一针一线的东西”。
(2)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如“中秋的月亮像圆盘”,“月亮”和“圆盘”都是圆的,有相似性;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即相关性,如“臣本布衣,恭耕于南阳”,“布衣”是普通百姓身上穿的,此处是相关性的体现。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及例句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及例句1. “哎呀,比拟和比喻可不一样呢!”比如,“太阳像个大火球”,这就是比喻,把太阳比作火球;但“太阳公公笑得格外灿烂”,这就是比拟啦,把太阳当成人来写。
就像我妈妈开心的时候像朵花儿,这是比喻,而说妈妈高兴得手舞足蹈,就是比拟呀!2. “嘿,你们知道吗?比喻就是找相似,比拟却是当人看呀!”像“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这是比喻,找到月亮和小船的相似处;“风儿欢快地吹过”,这就是把风当作人来写,是比拟呢。
就好像说弟弟的脸像红苹果是比喻,说弟弟调皮得像个小猴子就是比拟嘛!3. “哇塞,比拟和比喻差别大着呢!”“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这明显是比喻;“柳树姑娘在风中梳理着头发”,这可是比拟哟。
就跟说爷爷的胡子像刷子是比喻,说爷爷走路慢悠悠像蜗牛就是比拟一个道理呀!4. “哎呀呀,比喻是打比方,比拟是当人呀!”“荷叶像一把大伞”,是比喻;“小鸟在枝头唱歌”,这就是把小鸟当作人来写的比拟啦。
好比说妹妹的眼睛像宝石是比喻,说妹妹生气时跺脚像个小老虎就是比拟呀!5. “哼,比拟和比喻我可分得清!”“大象的耳朵像扇子”,这是比喻;“雪花在空中舞蹈”,这就是比拟。
就像说小狗的尾巴像个小鞭子是比喻,说小狗兴奋地跑来跑去像个孩子就是比拟嘛!6. “哇哦,比拟和比喻很好区分呀!”“树上的苹果像灯笼”,是比喻;“小猫咪在懒洋洋地晒太阳”,这就是比拟啦。
好比说爸爸的肚子像西瓜是比喻,说爸爸睡觉时打呼噜像打雷就是比拟呀!7. “哈哈,比拟和比喻不难嘛!”“那朵白云像棉花糖”,这是比喻;“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是比拟哟。
就如同说老师的眼镜像瓶底是比喻,说老师批评人时严肃得像法官就是比拟嘛!8. “嘿嘿,比拟和比喻我懂啦!”“赵州桥像一道彩虹”,这是比喻;“星星在眨眼睛”,这就是比拟呢。
就好像说同桌的笑声像银铃是比喻,说同桌高兴时手舞足蹈像个小精灵就是比拟呀!9. “哎呀,比拟和比喻太不一样啦!”“长城像一条巨龙”,这是比喻;“风儿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脸”,这就是比拟啦。
怎样区别比喻和比拟

⽐喻和⽐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使⽤的时候,往往分不清楚。
怎么样才能分清呢?
关键是明确概念。
⽐喻是利⽤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借⼀事物来说明另⼀事物。
⽐拟是把物当做⼈或把⼈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事物来描写。
⽐喻是打⽐⽅,凭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
⽐拟是描写,是凭⼈的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
⼀个完整的⽐喻包括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
如:“共产党像太阳。
”“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靠的是⼆者都能给⼈以光明和温暖这⼀相似点联系在⼀起的。
⽽⽐拟是按着⼈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本事物当拟事物来写。
⽐如:鸟⼉歌唱,花⼉欢笑。
“鸟”和“花”本来不会象⼈那样“歌唱”和“欢笑”,但是⼈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
⽐拟没有联系词,就直接来描写。
你分开了吗?。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是什么

比拟和比喻主要用来加强语言的含义,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其区别有侧重点不同、性质与作用的不同、句式结构的不同,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侧重点不同
(1)比拟重在“拟”,将A事物比作B事物,两者是互相融合的。
(2)比喻重在“喻”,将A事物比喻成B事物时,两者是分开的。
2.性质与作用的不同
(1)比拟:将另一事物具有的特性用于本事物。
(2)比喻:找出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然后,将本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3.句式结构的不同
(1)比拟:主要依靠个人的想象,然后,将本体比拟成其他事物的某一特性。
(2)比喻:由本体、喻体与喻词这三部分组合而成。
拓展阅读
1.利用比拟的手法,描写句子。
(1)蒲公英随着风婆婆高低起舞。
(2)红石榴非常高兴地裂开了嘴。
(3)春天的风轻轻拂过,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2.利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句子。
(1)她的脸红得像一个苹果。
(2)弯弯的月亮就像一艘小船。
(3)她的眼睛就像星星一样漂亮。
(4)秋天的雨就像是一个空调,吹走了夏天的炎热。
(5)大雪就像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鹅毛,轻轻飘落。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举例说明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举例说明比喻和比拟,听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可大有不同。
就像喝酒和喝饮料,喝酒有点儿醉人,喝饮料却清爽可口。
比喻嘛,就是把一种事物用另一种事物来形容,比如说“他像狮子一样勇猛”。
这句话里,我们的“他”就被比作了狮子,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他特别厉害,有股猛劲儿。
比喻这种手法,常常用来让人脑海里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像看电影一样,感觉一瞬间就把你拉进了那个场景里。
而比拟呢,更加细腻,它不只是简单地用一个东西来形容另一个东西。
比拟就像是把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较,咱们可以说“这件事就像一场没有准备的考试”,这不是单纯的形象化,而是把两者的性质和特点联系起来,让你明白这件事有多么让人紧张,哎呀,心里那叫一个慌。
比拟常常涉及到更多的情感和深度,就像你在品味一杯好酒,越喝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比喻常常用得很广泛,尤其在日常交流中,像是朋友间的调侃,你可以说“今天的天气像个蒸锅”。
这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感受传达得淋漓尽致,大家都懂得那个闷热的感觉。
可是,比拟更有趣的是,它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像我们说“生活就像一场旅行”,这个比拟让人不禁反思,咱们每个人在这场旅行中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和风景,各自的经历也都各不相同。
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小学时的语文课,老师总爱用比喻和比拟来让我们理解各种课文。
有一次,老师说“她的笑声像银铃般清脆”,那一刻我就在心里想,哇,能把笑声和银铃联系在一起,真是个有才的人。
可是如果老师说“她的笑声像冬天的阳光”,这时候我就会想,冬天的阳光是弱的,不够温暖,搞得我心里一阵凉意,哈哈,是不是觉得有点意思?咱们再看看文学作品,古诗中比喻特别常见,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那种意境就瞬间跃然纸上。
比拟就更不一样了,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常常把生活的苦涩比作“梦中醉”,这个比拟真是让人深有感触,生活就像一场梦,醒来时却发现一切都是虚幻。
哎,这种细腻的情感,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比喻和比拟的用法在广告中也是层出不穷。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 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 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 漫的少年时代。 ④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 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 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 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 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顽皮的孩子
这小猴儿又在班里捣乱了。
借喻
耳朵来了!每次见到他的大耳朵,我都想笑。
相 关 性
指长有大 耳朵的人
借代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 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 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 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 换成明喻。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 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 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
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 乙物来代替甲物。
例①:住口打死你。拟物
例②: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拟物
我们要谨防糖衣炮弹。 比喻
分类高考考查的八种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拟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例如:(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
(斯妤<<北海的早晨>>)(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济南的冬天》)(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二、拟物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例如:(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5)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
(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6)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
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
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
例如:(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宗璞<<紫藤萝瀑布>>)其中本体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喻体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比喻词是“像”。
比喻一般有三种格式:一、明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一般”“像--一样”“像--似的”“如同--一般”等比喻词连接的的比喻。
如:(2)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宗璞《紫藤萝瀑布》)(3)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
如:(4)他好像刚刚还在这里。
(表示猜测)(5)小赵长得就像高仓健。
(表示比较)二、暗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连接的比喻。
如:(6)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夏衍《包身工》)(7)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浆;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布封《天鹅》)(8)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鲁迅《藤野先生》)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
如:(9)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
(“黑夜”和“白天”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三、借喻指的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的比喻。
如:(10)教师不光要把“一桶水”指给学生看,更要把学生引到长流不尽的泉边和浩渺无际的海边去。
(11)难道我们能容忍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比喻一般有以上三种格式,几个比喻连用称为博喻。
如:(1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14)(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1)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
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
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
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
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
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三个句子中分别用“花白胡子”代替胡子已花白的人;用“红眼睛”代替牢头阿义,因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用“驼背”代替来华老栓家喝茶的茶客——背有点驼的五少爷。
这里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抓住了三个人某些部位的特征,用某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代替本人,非常形象,属于特征代本体。
还有:用“旧毡帽”代替头戴旧毡帽的人,用“三角眼”代替眼睛是三角形的人,用“大金牙”代替镶着金牙的人,也是特征代本体。
工具代本体指用某人常使用的工具代替他本人的方法。
如:“眼镜”代替常戴眼镜的人。
部分代整体指用一类事物的一部分代替这类事物的方法,如:用“雷锋”代替所有做好事的人。
不管哪种形式的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都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两种事物没有关系,不能构成借代。
借喻是借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人或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不出现;出现在句中代替本体的事物叫喻体。
它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必须建立在明喻的基础上,即首先能构成一个比喻,只是比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所以,都能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
如: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住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个女人就是杨二嫂。
在后面鲁迅直接用“圆规”代替杨二嫂,如:①“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等。
那么①和②中的“圆规”就是借喻的修辞方法。
借喻的特征是喻体和本体有相似点。
因为借代和借喻的本体都不出现,很容易把二者混淆。
如:有人认为借“圆规”代替杨二嫂,把“圆规”看作借代,实际是忽略了本体和借体、喻体的关系。
首先,“圆规”不是特征代本体。
杨二嫂手里没有拿着圆规,她的身上也没长着圆规,她不卖圆规,她不经常使用圆规,甚至不知圆规为何物,总之,杨二嫂和画图仪器里的圆规不沾边,毫无关系,不能说她某个部位的特征是圆规,所以不是特征代本体。
同时“圆规”也不是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等,因为任何借代中借体和本体必须是相关的,而杨二嫂和圆规毫不相干,所以,“圆规”不是借代。
二、在《故乡》中,鲁迅说杨二嫂“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句中有一个“像”,甲像乙是比喻的常见形式,所以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本体是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即杨二嫂,喻体是圆规,喻词是“像”。
由此可以看出“圆规”第一次出现是作为喻体出现的,后面“圆规”代“杨二嫂”,是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这种修辞方法是借喻。
三、独立看①“然而圆规很不平”,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二句,也可得出借喻的结论。
“圆规”代替的是“杨二嫂”,即杨二嫂是圆规的本体,“圆规”和“杨二嫂”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很显然,杨二嫂张着两脚、双手叉腰的姿势和圆规的形状极为相似,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的话:“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面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而且终日坐着,我也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由此看来,杨二嫂坐着,一点不像圆规,只有“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时才像圆规。
鲁迅是用“圆规”形容杨二嫂双脚分开站立的姿势,抓住了事物间的相似点,十分形象。
而且,①②句中的“圆规”可以还原为“杨二嫂像圆规一样”。
“圆规”既然和它的本体有相似处,又可以还原为明喻的形式,所以,“圆规”应是借喻。
四、把“圆规”和其他的借喻对照一下,看是否相符。
如:“几年不见,他已经满头银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