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数据的变迁及反思_唐羽裳
老年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血糖、血脂代谢水平分析

老年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血糖、血脂代谢水平分析曾桄伦;卢健聪;黄淑云;郭桂梅;邓淑贤;何静雯【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17(10)34【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高尿酸血症(HUA)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对血糖、血脂代谢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 020例,所有体检者均进行一般资料收集、体检、生化指标检测等,分析老年HUA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患者血糖、血压、血脂代谢水平。
结果 HUA发生率为51.29%。
70~79岁、≥80岁女性患者HUA发生率及女性HUA总发生率均高于男性;60~69岁、70~79岁、≥80岁男性患者血尿酸(UA)水平高于女性(P<0.05),且女性患者随年龄增加UA水平逐渐上升(P<0.05);男性HUA患者舒张压、三酰甘油(TG)、体质指数(BMI)均高于非HUA患者(P<0.05);女性HUA患者空腹血糖(FBG)、舒张压、收缩压、TG、BMI均高于非HUA患者(P<0.05)。
结论老年HUA患者发病与性别、年龄、FBG、舒张压、收缩压、TG、BMI相关。
【总页数】3页(P131-133)【作者】曾桄伦;卢健聪;黄淑云;郭桂梅;邓淑贤;何静雯【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康复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相关文献】1.城市社区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与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的相关性调查研究2.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血糖和血脂代谢特点的相关分析3.中老年人群血脂和血糖水平及其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4.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特点分析5.中老年清晨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临床特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调查分析

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调查分析
杨芬
【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
【年(卷),期】2016(029)001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某社区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帮助,也为今后本社区老年人防病治病及慢病管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以某辖区内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以上老年男性894例,血尿酸升高为267例占14.11%;女性998例,血尿酸升高为163例占8.62%;总患病率为22.73%,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结论:高尿酸血症越来越多的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女性与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杨芬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冼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5106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9.7
【相关文献】
1.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调查分析 [J], 于琨;解先堂
2.太原市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血脂水平的调查分析 [J], 梅慧敏;路丽;乔鹏燕
3.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血脂血糖异常情况的调查分析 [J], 韩献华;姚学颖;房兴胜
4.上海崇明2015至2018年成人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调查分析 [J], 胡道军;王俊;张莉;郁淼;秦兵;沈宝岩
5.2017-2020年成人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调查分析 [J], 左俊;李坤;邓大同;王林;陆雅婷;许夕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全文版)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全文版)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经肝尿酸盐氧化酶(尿酸酶)分解形成尿囊素由尿中排出,其产生过多和(或)排出减少均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人群尿酸水平逐渐升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因此逐年上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了解人群尿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和流行特征,对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及与其可能相关的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尿酸作用的演变大约在1500万年前,人类的尿酸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肝脏不能将尿酸降解为尿囊素排出体外,结果使人类比其他哺乳动物(大猩猩除外)的尿酸水平更高。
有学者认为[1],这种突变体现了适者生存的优势,而人类在食物中维生素C和钠含量较低时,尿酸水平增高可能有3方面的作用:(1)神经刺激剂:尿酸与咖啡因和其他神经刺激剂具有相似的结构,尿酸酶的突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反应更敏捷、智力更高,体现人类的进化优势;(2)抗氧化剂:大多数动物在失去尿酸酶功能前约1500至3000万年就不能生成内源性维生素C。
而尿酸具有维生素C的抗氧化功能,通过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人类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DNA和膜受损;(3)升高血压: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脑供血相对不足。
尿酸能升高血压,增加脑供血。
但是,尿酸升高提供的生存优势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就失去了,而且可能成为现代人类发生某些疾病的原因。
2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2.1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血尿酸的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和受检测人群的年龄不同有所差别,一般成年男性为148.8~416.5 μmol/L(2.5~7.0 mg/dl),女性为89.3~357.0 μmol/L(1.5~6.0 mg/dl),>60岁男性为249.9~476.0 μmol/L (4.2~8.0 mg/dl),女性为190.4~434.4 μmol/L(3.2~7.3 mg/dl),儿童血尿酸的参考值较低[约在178.5~297.5 μmol/L(3.0~5.0mg/dl)]。
老年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并发疾病分析

老年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并发疾病分析
黄淑贤
【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09(17)8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人(≥60岁)高尿酸血症的患病及合并相关疾病情况,探索老年人进行高尿酸检查的重要性.方法以2008年在本中心健康体检且资料完整的2889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尿酸组的临床指标.结果血尿酸增高患者的比例为14.78%(427/2462),男、女患病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98,P=0.000).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尿酸组血糖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回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尿酸组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糖患病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高血脂、高血糖有明显相关性,加强对高尿酸血症的筛查工作,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症至关重要.【总页数】2页(P675-676)
【作者】黄淑贤
【作者单位】201204,上海市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9
【相关文献】
1.女性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及其伴发疾病分析 [J], 薛森海;赵长海;孙丽娟;王舟
2.普洱市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相关疾病分析 [J], 林建辉;刘家灵;张树;姜爱富
3.老年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J], 陈剑锋; 马斌
4.老年健康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的分布特点 [J], 彭玲玲;胡浩;段宇
5.广州市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相关疾病分析 [J], 古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调查及影响分析

青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调查及影响分析【摘要】目的:调查青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并分析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
方法:以ECXEL表格统计2021年6月到2022年10月范围内,于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28例人群,均实施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统计青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并就诱发高尿酸血症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经数据统计328例体检者中发现6例(1.83%)高尿酸血症将其纳入观察组,322例(98.17%)未发生高尿酸血症将其纳入对照组。
单因素分析:观察组腹围、收缩压、舒张压、尿酸、T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多因素分析,腹围增大、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尿酸升高、TG上升等为诱发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青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高,疾病出现与腹围、血压、血脂等因素密切相关,后期需要加强管理避免诱发高尿酸血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状态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青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腹围;收缩压;舒张压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发病初期仅表现为血尿酸升高,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痛风、急性关节炎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研究显示[2],近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持续升高且趋于年轻化,且资料显示高尿酸血症的出现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发生率,鉴于此需要对诱发高尿酸血症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后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本文遴选2021年6月到2022年10月范围内于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28例人群展开研究,数据、资料、结果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第7版《内科学》中相关标准确诊为高尿酸血症(尿酸>420umol/L);②年龄≥18岁;③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均为汉族男性;⑤精神及心理状态正常者;⑥依从性较高者;⑦临床资料齐全者。
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②调查资料不全者;③严重脏器组织不全者;④合并恶性肿瘤;⑤近三个月内服用胺碘酮或接受过含碘造影剂检查者;⑥血液系统疾病者;⑦自愿退出本次研究。
1626例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1626例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李宁;袁招红;孙蔚华【摘要】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具有完整资料的1 626例赣州市医保体检人群体格检查、B超、生化检测的结果.结果:查出17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患病率为10.5%(男16.7%,女7.0%).UREA、CRA、TG、HDL-C、BMI的异常与性别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赣州市医保体检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与其它地区相比处于适中水平,但年轻化趋势明显.性别、肥胖、肾功能受损、血脂紊乱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3)003【总页数】3页(P367-369)【关键词】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危险因素;体检【作者】李宁;袁招红;孙蔚华【作者单位】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R446;R589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患病率也日趋升高。
本文收集在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医保体检的1 626例体检人群资料,对HUA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具有完整资料的1 626例医保体检者的体检结果。
其中男581例(35.7%),平均年龄(49.86 ±25.06)岁,女1 045 例(64.3%),平均年龄(47.52 ±13.24)岁。
1.2 标本的采集和测定清晨空腹8 h后抽取静脉血。
用迈瑞B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生化检测,随后接受B超检查(LoGIQ-400cl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
最后由经专业培训的医师按统一标准进行体格检查,并记录身高、体重和血压等数据。
1.3 诊断标准 HUA诊断标准:UA>420 μmol/L(男),UA >357 μmol/L(女)[1]。
高尿酸血症

新型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对黄嘌呤氧化酶(XO)高度选择性抑制→ 不影响其它嘌呤、嘧啶合成和代谢→ 不良反应 ↓ 同时抑制氧化型和还原型的黄嘌呤氧化酶(XO)→ 高效抑制, 具有强力降低尿酸的作用;小剂量即可发挥较高活性, 相对安全→ 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安全有效, 无需调整剂量, 且耐受性良好, 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减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 严重皮疹及关节疼痛
HUA的诊断标准
HUA的分型诊断
(注: 尿酸清除率Cua=尿尿酸*每分钟尿量/SUA)
多基因遗传变异,以肾小管排泄尿酸减少为主(肾小管尿酸分泌功能障碍) 急慢性肾病(肾小管尿酸分泌减少) 药物: 小剂量阿司匹林,利尿剂,环孢素(抑制排泄) 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酮症,乳酸中毒(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尿酸分泌)
定义: 高尿酸血症(HUA)是指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即称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盐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为420μmol/L(不分性别),超过此值可引起尿酸盐结晶析出,在关节腔和其他组织中沉积。
HUA的危害:
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 HUA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痛风等密切相关,是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别嘌呤醇:
规格(100mg) 起始剂量≤100mg/d, 中、重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起始剂量≤ 50mg/d 每周可递增50~100mg, 一日最大量≤ 600mg 该药可导致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重症多行红斑性药疹、药物超敏综合征, 严重可导致死亡, 建议一旦出现皮疹立即停用
别嘌呤醇:
HUA的饮食建议:
鼓励食用: 蔬菜;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鸡蛋 限制食用: 牛肉、羊肉、猪肉、富含嘌呤的海鲜;调味糖、甜点、调味盐(酱油和调味汁);红酒、果酒 避免食用: 果糖饮料;动物内脏;黄酒、啤酒、白酒
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紊乱疾病

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紊乱疾病作者:罗登来源:《家庭医学》2023年第20期2021年最新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33785例高血压患者中,高尿酸血症总患病率为38.7%,其中男性为35.1%,女性为45.2%。
高尿酸血症虽然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但更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高尿酸血症不仅多伴发高血压,而且可以预测高血压的发生。
在青少年中,血清尿酸水平增加与原发性高血压形成的关系更加明显。
血压正常的青少年中9.5%存在高尿酸血症,临界高血压青少年中49%存在高尿酸血症,中重度高血压青少年73%存在高尿酸血症。
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青少年应用别嘌醇治疗1个月,其动态血压均有下降,其中80%血压下降到正常水平。
停止药物治疗后血压反弹至基线水平。
既然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那么尿酸导致高血压的可能机制究竟是什么呢?有研究显示,体内尿酸水平升高时,首先通过一种机制导致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后通过另一种机制维持这种高血压的水平,进而形成高血压病。
具体来说,尿酸通过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以及降低一氧化氮水平,诱导内皮功能紊乱,导致肾脏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水平增高。
这一期间的高血压类型是盐抵抗而对尿酸敏感型。
其后,尿酸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小动脉硬化),诱导动脉血管平滑肌增殖,导致血管腔变窄,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这一期间高血压是盐敏感、肾脏依赖型,不受尿酸水平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尿酸导致高血压形成的同时还会诱导肾内缺血,进一步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最终导致乳酸释放;而由于乳酸可以竞争尿酸肾脏排泄转运,减少尿酸排泄,导致血清尿酸水平进一步升高,使得高尿酸血症的纠正变得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说高尿酸血症与血脂代谢紊乱是双胞胎,形影不离,一点都不过分。
血脂异常是代谢综合征常见的表现之一。
高尿酸血症与脂质代谢紊乱,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如影相随。
早在1968年,Barlow等研究人员就发现在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药品评价 2015年第12卷第7期前 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饮食规律、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高蛋白、高脂、高糖、高嘌呤饮食逐渐进入人们的餐桌,与之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如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尿酸是人体嘌呤核苷酸代谢的终产物,任何原因引起的嘌呤代谢紊乱和(或)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异常均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指正常嘌呤饮食情况下,非同日2次测定空腹血清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 (7mg/dl),女性≥357μmol/L(6mg/dl)[1]。
近年来,国内外对高尿酸血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多项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临床中很多患者除了表现为尿酸水平高外,并未表现出临床症状,对HUA 的慢性隐匿性危害缺少必要的认识,因此,提高患者对高尿酸血症的认识对降低高尿酸血症的危害性尤为重要。
故而,了解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数据和流行特征,对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及与其可能相关的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R eflections on the basis of changes: theepidemiological data of hyperuricemia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数据的变迁及反思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 唐羽裳 刘宏 刘必成通讯作者 刘宏,邮箱:jstzliu@中图分类号 R58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5)07-0009-05摘要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其患病率不断上升,高尿酸血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慢性隐匿性威胁。
近年来,国内外对高尿酸血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多项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数据和流行特征,对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及其相关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数据变迁作一综述,并对此进行反思。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数据变迁;反思基金编号 本项目受到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项资助(NO. BL2014080)刘必成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东南大学特聘教授(二级)、主任医师,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兼任中华肾脏病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第13~14届专家评审组成员,江苏省肾脏病专数据的变迁进行综述。
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数据的变迁1.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研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受环境、饮食习惯、种族、遗传和统计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及国内各地报道有所差异,但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
2007~2008年的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研究发现,美国一般人群HUA的总体患病率为21.4%,与1988~1994年的NHANES-Ⅲ结果相比增加了3.2%[3]。
意大利初级保健数据库的数据表明,2005年意大利一般人群中HUA的患病率为8.54%,而在2009年这一数据上升至11.9%[4]。
Robinson等[5]系统回顾了澳大利亚一般人群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1968年澳大利亚人痛风的患病率为0.5%,而在1995~1996年上升至1.7%,HUA的患病率也显著升高。
我国地区性的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呈现同样的升高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4%升至本世纪初的6.2%~13.7%[6,7]。
1980年代初方圻等[6]对北京、上海、广州20周岁以上502例成年人调查发现,高尿酸血症总患病率为1.4%。
1998年杜蕙等[8]对2037例上海居民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0.1%,其中男性为14.2%,女性为7.1%。
2003年邵继红等[9]对南京7888人进行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3.3%,其中男性为17.6%,女性为9.3%。
2005年杨瑛等[10]对8640例青岛居民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6.2%,其中男性为7.3%,女性为3.3%。
2006年一项对山东沿海20岁以上5003例常住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总患病率为13.2%[11]。
2008~2009年张兰芝等[7]对唐山市3800例中青年居民进行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3.7%,其中男性为17.0%,女性为6.4%。
但是上述研究均为地区性研究,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经济多样性,这些研究数据不能反映全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
2009~2010年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代表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分析了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该研究采用了人群调查的标准设计,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并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研究人群的代表性[12]。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8.4%(95%CI 8.0%~8.8%)。
据此估计,中国18岁以上人群中有将近9300万高尿酸血症患者,此患病率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地区(14.9 % vs 6.6 %),最高1/3人均GDP水平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更是高达21.4%,已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13]。
可见,高尿酸血症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当常见,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相近。
2. 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研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的发病率研究比患病率更有意义。
发病率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情况,通过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可探讨病因和对防治措施进行评价,其与病因学研究密切相关。
然而,由于发病率多为前瞻性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且实施难度较高。
因此,目前关于HUA发病率研究的文献较少。
2007~2010年张宁波等[14]对241例中老年人进行随访调查,共发生30例高尿酸血症,其发生率为12.45%;其中,在104例中年人中的发生率为8.65%,137例老年人中的发生率为15.33%。
张超彦等[15]对北京某社区居民共3261名进行了观察,随访2年,检出高尿酸血症95例,发病率为3.2%,其中男性发病率为4.2%,女性为2.0%。
2002~2009年Ryu 等[16]对韩国不同城市的10802例30~59岁的男性进行调查,HUA的发病率为4.87%。
日本一项研究[17]对1729名血尿酸正常的青少年进行随访,男孩和女孩的发病率分别为8.8%和0.6%。
3. 高尿酸血症病因学研究体内嘌呤合成代谢增强,尿酸产生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主要机制,其发生还与遗传、年龄、性别、地区分布、种族、饮食、职业、特殊疾病、药物等诸多因素有一定关联。
高龄、2015年第12卷第7期药品评价 9男性、社会地位高、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生HUA。
我国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HUA的患病率较国内其他地区高。
3.1 遗传因素原发性HUA的主要病因是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导致尿酸分泌减少,约占原发性HUA 的90%,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近几年,尿酸转运蛋白(urate-anion transporter 1,URAT1)编码基因突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负责编码URAT1的SLC22A12是第一个被确定为编码特殊尿酸转运体的基因序列。
Flynn等[18]研究发现,在新西兰人中SLC22A11/SLC22A12功能异常影响编码OAT4和URAT1,是引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高危因素。
KoIz 等[19]对原发性HUA及痛风进行了一系列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9个候选基因与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SLC2A9、ABCG2、SLCl7A1、SLC22A11、SLC22A12、SLCl6A9、GCKR、LRRCl6和PDZKl。
Li等[20]对我国青岛215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研究发现,hURAT1蛋白功能区域中2个单核苷酸具有高尿酸血症易感性。
尿酸生成过多约占原发性HUA病因的10%,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谢酶的缺陷引起,5-磷酸核糖-1-焦磷酸(5-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s-1- pyrophosphate,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和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s,HGPRT)部分缺失、基因突变有关。
3.2 年龄与性别高尿酸血症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其患病几率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而提高,可能与年龄增长、肾功能减退和尿酸排泄减少有关。
随着经济及医疗水平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及人口老龄化,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老年人的高发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有年轻化倾向[17]。
目前大量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在人群中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相同年龄段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据报道,高尿酸血症男女患病之比为2:1[21]。
Liu等[22]对我国人群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群男性和女性HUA的患病率分别为21.6%和8.6%。
而且男性和女性青春期以后血尿酸变化规律不一致,男性血尿酸水平自青春期以后增长较女性快,并于50岁左右达到高峰,考虑与饮酒和雄激素可能促进肾脏尿酸重吸收、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有关;而女性的高发年龄在绝经期后,可能与雌激素促进肾脏排泄尿酸有关。
因此,男性比女性更易患高尿酸血症,但这种差异在女性绝经期前明显,在绝经后差异逐渐缩小。
3.3 地区、种族与饮食地域分布和种族不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有所差异,欧美国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黑人患病率高于白人。
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报道为2%~24%[23],高于同时期亚洲国家的患病率1.4%~10.1%[6,7]。
Gosling等[24]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东南亚海岛及环太平洋地区人群易患高尿酸血症。
亚洲的日本及我国台湾省患病率上升较快,而同在台湾居住的土著人与非土著人相比,土著人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土著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