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与前瞻性研究综述
人口调研报告

人口调研报告
《人口调研报告:了解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解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与特点,对全国范围内的人口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调研报告发布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口总量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人口结构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但也存在着城乡差别较大、人口流动与迁徙等新问题。
在报告中,专家们针对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与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们提出了一些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如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人口政策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
此外,调研报告还对中国人口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专家们认为,人口的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提出更多挑战与机遇。
因此,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中国人口调研报告的发布,公众对人口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报告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人口变化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预计,人口调研报告将会对未来的人口政策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一)人口基数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
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
2001 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
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 万左右。
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 年),城市化水平较低。
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
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
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 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 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3、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职位需要越来越多的智慧型、熟练型人才。
而现今我国的大多数人口只能适应半机械的劳动,能够适应大机器生产的劳动人口数量很少,而且技术层次很低,能够进行现代化管理的的人才更是十分缺乏。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一群体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总体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通过对比不同民族、地区和行业的流动人口数据,揭示其流动的规律性和差异性。
接着,本文从微观层面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包括其教育水平、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以揭示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还将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如文化适应、社会融入、权益保障等,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良性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总体而言,本文将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定义与分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成员,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从其户籍所在地迁移至其他地区的人口。
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民族属性,即非汉族二是流动状态,即跨越了原有的居住地进行迁移。
(1)工作性流动:指因就业、创业等原因而产生的流动。
这类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劳动力人口,他们通常在流入地寻找工作机会,以改善生活条件。
(2)学习性流动:指因接受教育、培训等原因而产生的流动。
这类流动人口主要是学生,他们为了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流动。
(3)生活性流动:指因家庭团聚、养老、就医等原因而产生的流动。
这类流动人口的流动目的更多是出于个人或家庭生活的需要。
(1)省际流动:指少数民族人口从一个省份迁移到另一个省份。
这种流动通常涉及较大的地理范围,流动人口的适应和融入问题较为突出。
针对我国资源环境现状谈一谈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针对我国资源环境现状谈一谈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一、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分析(一)主要矿产资源可供利用储量有限。
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石油消费国;2008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由1990年的755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2.18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即石油净进口量占国内石油消费量的比例,2007年首次达到50%之后继续攀升,2009年已升至56% 。
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一次能源生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原油1.67亿吨,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十六位;发电装机容量3.57亿千瓦,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水电居世界第四位。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分析预测,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33亿吨标准煤之间,将是2000年的两倍;2050年,我国为实现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届时我国能源需求量约为50亿吨标准煤。
未来,我国能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5%%,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为25~40%左右。
2020年后,我国国内能源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据我国45种主要矿产可供利用储量对消费需求的保证程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1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21种,其它24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 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
特别是铁、锰、铬铁矿、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
(二)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1%%左右,亩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1%%。
未来我国水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供应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因此我国水资源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照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分阶段逐步解决供需矛盾。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0—14岁人口 2。
22亿,占16。
60%”,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这个数据,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较,下降了6.3%。
“少子化程度超过老龄化”北大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说:“中国已经不可救药地掉进了‘少子老龄化陷阱’或者说‘超低生育率陷阱’。
”“六普”数据彻底颠覆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总和生育率为1。
8的说法。
“现在从公布的数据看,我国的总和生育率1。
4—1。
5之间。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说,我国长期处于超低生育率的状况下,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生育率下降,计划生育等政策应该是主导原因,但是美国经济研究局2011年10月的一份新研究:高房价导致低生育率,放在中国,也有几分道理。
该研究发现,1995-2007年间,房价上升导致已经购房者的生育率上升,尚未购房者的生育率下降,原因在于尚未购房者的财富需要在买房子和生孩子之间分配,而已经购房者的房产增值可以帮助生孩子。
二,“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生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背景下,因此又具有特殊的复杂性.穆光宗说,中国的老龄化伴随着独子高龄化、高龄病残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的特点。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从空巢老人引发的社会问题来看,与“常回家看看"等留守老人的情感奢望并存,许多年青一代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却日渐削弱淡化,致使家庭亲情出现隔阂甚至矛盾冲突,传统伦理亲情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
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家庭养老模式都受到巨大冲击.同时,社会养老机制的不健全,也为“空巢"家庭再添一根致命稻草。
三,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随着“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未富先老”等人口结构问题的涌现,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也越来越沉重。
8月26日,一家英国媒体撰文呼吁中国全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应对中国“多老"、“少子”的现状,认为“单独二胎"等微调政策不足以扭转人口结构严重老龄化趋势。
全国普查人口情况汇报

全国普查人口情况汇报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14亿,而且仍在不断增长。
在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上,全国普查人口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结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为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人口的分布情况。
根据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人口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依然存在。
这种地区间的人口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也对城乡发展、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我国人口的结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这对社会养老、医疗保障、劳动力供给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我国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男女比例失衡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最后,我们要关注的是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提速,我国人口流动性增强,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这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增加,这对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人口政策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全国普查人口情况汇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结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为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次普查,能够为我国的人口问题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人口政策的科学制定。
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研究

DOI:10.19995/10-1617/F7.2022.08.124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研究王亚飞(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摘 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银发一族”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社会的“新常态”。
“银发浪潮”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挑战与冲击,即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经济发展滞缓、阻碍中国梦的实现。
同时也带来了福音与机遇,即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我国应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起点上,以战略性的思维、发展性的眼光、负责任的态度重新审视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强化老龄化的积极影响,弱化老龄化的消极影响,使之成为“中国新优势”,走出一条新时代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人口老龄化道路与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人口老龄化;挑战;机遇;对策本文索引:王亚飞.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研究[J].商展经济,2022(08):124-126.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1 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严峻挑战1.1 以尊老敬老爱老为主的传统家庭养老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社会家庭养老居于主导地位,现代社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从绝对主体发展到相对主体,核心地位受到影响。
其一,在传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父系社会中,父辈掌握着家里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有着丰富的耕作经验,因此在家中的威望较高,被视作资源、财富的载体和象征,传统家庭养老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社会开始转型,人们生活在一个以市场关系和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中,但是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使父辈在家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一家独大”的特权地位逐渐丧失。
其二,在生产社会化背景下,家庭的生产功能消失,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财富的积累和分配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冲击着依靠土地和子女在家庭内部解决养老问题的传统孝道。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英文作文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英文作文China's population is currently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with over 1.4 billion people. This massivepopulation present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the country.The population is uneven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country, with the majority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s. This has led to significant disparities i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oastal areas and the inland regions.China's population is also aging rapidly, with the number of elderly people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This presents challenges for the country's healthcare and social welfare systems.The one-child policy, which was in place for several decades,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s population. While the policy has been relaxed in recent years, theeffects of decades of strict population control are still being felt.Rural-to-urban migration has led to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cities, with millions of people moving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seek better economic opportunities in urban areas. This has put pressure on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s in many cities.China's population is also incredibly diverse, with 56 recognized ethnic groups. This diversity presents both opportunities for cultural exchange and 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challenges in terms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ohesion.Overall, China's population present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icture, with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country's future developm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与前瞻性研究综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综评4 月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作为新世纪摸清中国人口家底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六普”启动之初,便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切。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人口国情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多国的敏感神经,中国的人口问题俨然也成了一个“国际问题”。
美国有媒体认为,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会拖累目前活力四射的中国经济,劳动力总量的缩减可能会让未来的中国走向“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反方向,并给薪酬支付带来压力,进一步导致通胀率上涨。
印度一些媒体则从中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中,“敏锐”地找到了“赶超中国”的突破口,认为印度拥有更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所以印度未来的发展更有动力。
不过,当代世界国家实力的竞争,早已不是人口数量的比拼,而是以人的素质和人才的竞争为核心。
中国的人口问题,也早已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人口的结构、分布、素质越来越成为深层次矛盾的痛点。
纵观1949~2049 年百年人口发展,1949~1999 这50 年,中国曾经历了人口从5.4 亿增加到12.6 亿的巨大压力;而从1999~2049 这50 年,在继续承受人口总量压力的同时,中国人口结构性问题,包括城乡人口结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等,正在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主要矛盾。
最新普查结果揭示出中国人口国力的几大变化,如人口总量与人口素质的变化,人口流动增速迅猛、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分布不均衡加剧、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也都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存在的几大变数。
过去30 多年,我国之所以能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妥善解决了人口问题,并充分利用人口资源的比较优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
未来10~20 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也是迈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
此时,全面地认识人口问题,客观分析人口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握好新的人口变动趋势,进一步完善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显紧迫和必要。
如果能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的新变化,因势利导,再造新的人口资源比较优势,会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相反,如果决策失误或贻误时机,任何一个人口问题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制约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需要把人口发展战略作为最基础的国家战略,科学谋划相关的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
外媒分析:人口结构变化使中国面临挑战【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4 月28 日报道】题:最新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增速放慢今天公布的2010 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增速已降至10年前的一半,而且中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和老龄化程度都更高了。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 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数据还显示,中国平均家庭人数减少了10,为每户3.1 人,城市人口增长超过45,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数量上基本持平。
清华一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说,中国人口已经过过渡期,生育率和死亡率都非常低,而且中国人口也越来越城市化。
他说,这样一个流动性非常高的社会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与此同时,也给政府的政治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对于―个决心跻身世界最发达国家之列的国家来说,此次人口普查结果可谓喜忧参半。
中国人口受教育的比例大幅增加。
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比例约为8.9,受过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例也有所增加。
密歇根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宇说,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增加“将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 他说:“未来的经济增长不仅依赖制造业,还依赖服务和高科技,而后者需要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工人。
中国已经为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做好了准备。
” 人口普查数据也显示了不那么让人乐观的趋势,例如男女比例失衡。
研究人员将这一问题部分归咎于计划生育政策。
他们认为,该政策鼓励了非法堕掉女性胎儿的做法。
数据还显示,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
14 岁以下的人口减少了 6.29,而60 以上的人口增加了2.93。
这预示着劳动力市场将日益萎缩。
经济学家预测,这将使中国政府在提高工资的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压力,老年人的养老金、医疗费和其它社会福利也将分流大量政府资金。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4 月28 日报道】题: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中国10 年以来的首次人口普查显示,人口问题可能会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脱轨,并已经给年轻人造成了沉重压力。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与10 年前相比,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了近 3 个百分点,达到13.26。
14而年轻人口的比例却大幅下降。
岁以下的年轻人口从10 年前的22.9下降至16.6。
在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子女都感到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因为他们一个人要赡养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6 个人。
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可能引发关于放宽独生子女政策的更多讨论。
在人口老龄化最迅速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物价上涨几乎使人们生不起两个孩子。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4 月28 日报道】题: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男性居多且正在老龄化由于过去10 年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迁移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改变了中国的人口情况,中国可能被迫重新考虑备受争议的“独生子女”政策。
中国今天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
在总人口数增加的背景下,年轻人口数却在大幅减少。
分析人士认为,这已经开始对经济造成影响,而且随着劳动力的减少以及赡养老年人的负担日益加重,未来这种影响将更为明显。
数据显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20。
一些人口专家预测,因为数百万单身男性找不到结婚对象,性别失衡可能造成长期的社会不稳。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人口普查数据给中国政府造成的更直接的忧虑是经济方面的。
年轻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可能成为通货膨胀和社会不稳的根源。
年轻劳动力大军是中国经济扩张的关键因素。
“中国步调”的人口变数与面临的挑战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口问题最严峻的时期还没到来。
2030 年前后,中国人口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 4 月28 日、29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号、二号公报。
这次人口普查是在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进行的首次人口普查,对于摸清人口国情,制定相关的规划、政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至关重要。
此前的 4 月26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了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
胡锦涛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密切相关。
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口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此次集体学习进行讲解的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于学军研究员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从普查数据看,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在劳动力充足、人口有活力、布局有余地的最好时机。
“一方面,我们应抓住用好这一有利的机遇期。
另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最严峻的时期还没到来。
”于学军说,到2030 年前后,中国人口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将承受人口总量最大的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凸显、城镇人口超过60、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走向高龄化等多重人口压力,将成为影响中国从中等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距离上一次“五普”已整整10 年。
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分析,此次普查数据反映出新世纪10 年间中国人口国情的五大变化——人口总量和素质变化、人口流动迅猛、人口分布失衡、老龄化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同时,这也是未来10~20 年中国人口国情影响全面小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五大变数。
总量VS 质量根据“六普”数据,大陆31 个省区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 人。
同“五普”相比,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
“人口年均增长率的世界平均水平是3‰,欧洲国家趋近于0‰,发展中国家高达14‰。
由于中国实行了有计划的生育政策,人口年均增长率正在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一件好事”。
与于学军一起为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说,目前中国的人口总量仍是世界第一,但预计到2030~2035 年左右,印度将会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同“五普”相比,中国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29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 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未来每年达到劳动年龄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数、大学生生源数量将逐年下降。
“但是,当代世界的国家实力竞争早已与人口总量关系不大,人口素质的提升和人才的竞争才是一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翟振武说。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这一观点:西方发达国家总共7.7 亿劳动人口一年创造36 万亿美元的社会财富,而中国9.3 亿劳动人口2010 年GDP 为 6 万亿美元。
“这表明体现人口素质的劳动生产率上,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要特别注意提高人口的素质”。
同“五普”相比,目前我国每10 万人中具有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均有所上升,其中大学文化程度一项人数上升最快,具有小学文化程度较大幅度下降,文盲率由 6.72下降为4.08。
2010 年,中国连续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目标直指教育提质,提出“进入世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比拼人口总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比拼才是国家竞争的实质。
中国以上所作的重大决策,都是在为中国未来10~20 年储备…人口竞争力‟”,翟振武说,中国的人口素质如能得到较快提升,将与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配合,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人口比较优势。
人口流动迅猛与“五普”相比,“六普”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 2.6 亿人,比2000 年增加了 1.1 亿人,增长81.03。
这给多位人口学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连呼“意外”。
“在转型时期,世界各国都曾出现人口的迁移、流动。
但是这么大规模的摇摆、潮汐式流动,且其中40都是年轻人,这是中国特有的”。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说,可以预计,中国人口的流动在未来仍将持续,城镇化浪潮还将继续。
北京大学人口学所穆光宗教授说,2.21 亿的人口流动,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成为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的重要推手,但同时又凸显出国民待遇、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提出了实现“健康城市化”、“有限市民化”的重要课题。
“我们只能说中国有6.66 亿人居住在城镇,而不能说中国有6.66 亿城镇居民,因为在这 6.66 亿城镇居民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持有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