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及改良策略

合集下载

杂交水稻稻米品质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杂交水稻稻米品质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水 稻是 世 界 的 主要 粮 食作 物 之 一 , 约有 三 分 之一 的人 口以稻 米为 主食 。 中国是一个 “ 米王 国”水 稻年 稻 , 产量 占世 界 稻谷年 产 量 的3 左 右 , 世界 首位 [。 7 居 1 水 ] 稻产 量 已经 达到 较高 水平 , 稻米品 质仍然 不高 , 现 但 表 为 垩 白率 和 垩 白度 高 、 精 米 率 低 和 食 味 品 质 较 差 整
的一 般配 合力方 差相对 较大 - 1 。
2 2 外 观品质性 状 的遗传 .
种综合评价 , 是稻米本身物理及化学特性的综合表现。
稻 米 品质 的要 素 包括 加工 品质 、 观品质 、 煮食 外 蒸 味 品 质 和 营 养 品 质 等 四个 方 面 的 1 指 标 , O项 即糙 米
率、 精米 率 、 整精 米率 、 粒形 、 白度 、 明度 、 化温 度 垩 透 糊
( T)胶 稠 度 ( ) 直 链 淀 粉 ( G 、 GC 、 AC) 量 和 蛋 白质 含 含
量。
衡 量 稻 米 品质 的 标 准 因用 途不 同而 异 , 如优 质 米
可 分 为食 用 、 用和 工业 用优 质米等 。 质稻米 主要 是 饲 优 指 其 外观 米 粒 透 明度 好 、 白少 、 精 米 率高 、 垩 整 直链 淀 粉 含量 中等 和食 味优 良可 口等 。
外 观 品质是 指 糙米 或精 米 的表观 物 理特 性 , 是稻
米 贸易评 级 的主要依 据 , 叫商 品品质 或市场 品质 。 也 我
国主要测 定粒形 作者简介 : 彭灵佳( 9 3 , , 1 8 一) 女 湖南永 州人 , 硕士研究生 。
2 稻 米 品 质 的 遗 传 研 究

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及优质品种系谱分析

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及优质品种系谱分析

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及优质品种系谱分析姜志强1姜志超2蒋玉坤3本文以辽宁省2011年~2015年审定的66个水稻品种为分析材料,对辽宁水稻品质性状现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的优质基因源于丰锦和越光,遗传基础相对较窄。

因此,在优质米育种中需导入新的优质米基因,扩大品种的品质遗传背景。

1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辽宁省2011-2015年间审定的水稻品种共66个。

2结果与分析2.1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变异从性状变异程度上看,12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21%~62.74%。

其中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62.74%、58.91%、36.08%。

胶稠度、碱消值的变异系数中等,分别为10.50%和10.42%。

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直链淀粉含量、籽粒长宽比、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在1.21%~9.88%。

66个水稻品种中达到优1、2、3级标准的比例分别为12.1%、56.1%、19.7%。

表明,近年来育成的水稻品种在加工品质性状上差异较小,但整体提高难度较大。

外观品质性状上差异较大,优质等级上差异明显。

蒸煮食用品质性状上差异中等,但优质率较高。

2.2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相关及聚类分析糙米率与精米率、糙米率与整精米率、精米率与整精米率、粒长与籽粒长宽比、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垩白粒率与透明度、垩白度与透明度、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0.655**、0.434**、0.498**、0.700**、0.919**、0.333**、0.380**、0.391**),整精米率与直链淀粉含量、透明度与碱消值、碱消值与胶稠度间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水平(-0.321**、-0.328**、-0.369**),粒长与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与蛋白质含量间均达到显著负相关水平(-0.259*、-0.268*)。

表明,水稻品种品质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一个性状的改变势必对另一个性状产生影响。

如何利用遗传改良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如何利用遗传改良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如何利用遗传改良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遗传改良技术在农业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改变农作物基因组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利用遗传改良技术,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耐热性等各方面的特性都可以得到改善。

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利用遗传改良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选择适应环境的基因型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适应环境的基因型来实现。

遗传改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具有适应性强的基因型,使其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具备较高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对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作物,我们可以通过遗传改良技术获取不同的基因型,并分别种植在相应的气候环境下,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二、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威胁。

利用遗传改良技术,我们可以将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基因导入目标农作物中,使其具备更好的抵抗病虫害侵害的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环境。

例如,通过基因改造,将具有抗虫基因的Bt基因导入庄稼中,使其具备抵抗虫害的能力,从而提高庄稼的产量和品质。

三、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作物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产量外,对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也有更高的要求。

通过遗传改良技术,我们可以增加农作物中某些重要营养成分的含量,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含有丰富维生素A的基因导入水稻中,使水稻富含维生素A,从而改善缺维生素A造成的视力下降等问题。

四、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遗传改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培育出更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而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通过遗传改良技术,我们可以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并通过筛选选出表现最优异的后代进行进一步培育。

例如,在水稻培育中,我们可以选取具有高产性和抗病虫害性的亲本进行杂交,然后通过遗传改良技术筛选出具有高产、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总结遗传改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质分子 育种提 供依据 。
粮食 , 也是我 国 6 % 以上人 口的 主食 。近年 来 , 国在 水 5 我 稻产量 上 已经取 得 了突 破性的进展 , 对稻米 品质 的研 究 但 相对滞后 。随着人 民生 活水 平 的不 断 提 高和 我 国 的优 质
稻谷 国家 新标准 … 的实 施 , 稻谷外 观品质 和蒸煮食 味 品 对
q a iyi ie. u t n rc l Ke r y wo ds: c Rie;Co kig a d e tn u iy; ati e t c Clne o n n a ig q a t Tr i nh r a e; o l in
水稻 ( r astaL ) Oy i . 是世 界上 13以上 人 口的 主要 z av /
特 征 、 快改 良我 国稻米 品质显得越 发重要 和紧迫 。 尽
与传 统 的优 质观念 一致 , T ma 等 认 为直链 淀 粉含量 但 o r 与胶稠 度之 间无关 。K n sre o gee 等 认 为米粒 延 伸性 与直 链淀粉 含量呈 显 著 正 相 关 , 与糊 化 温 度 没 有 显 著相 关 而 性 。R d y等 发现 蛋 白质 量 与 碱 消值 间存 在显 著 的负 ed 相 关 。Husi san等 研究 表明蛋 白质含 量与糊 化 温度 和直 链 淀粉含量 间均表 现 为极 显 著 的 负相 关 。同时 蛋 白质 含 量 与碱消值 和胶稠 度不存 在显 著相 关 性 。周 少 川等 研 究表 明食味 品质与 直链 淀粉 含 量 和不 完 善粒 因子 呈 极 显 著 负相关 , 与胶稠 度 因子 呈极 显 著正 相 关 , 关 大小 依 次 相 为胶稠 度因子 、 完善 粒 因子 、 不 直链 淀 粉含 量 因子 和 垩 自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
1 引言
杂交水稻是一种用于改良水稻品质的技术,它的基本过程是将两
个不同的父母籽粒���交,以产生一个不同的后代群体,具有良好
的遗传性状。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是明确这一育种过程中染色体对
遗传性状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有品种以及通过育种等不同
途径,来调整作物品质的原理。

2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基础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基础是遗传物质下调程式,又称遗传规律,指
的是基因组在遗传活动过程中,经实验室分析所确定的一种定律,即
基因的数量和特异的表达特征及其外在表现的某种规律性。

染色体可
作为遗传资源传承,参与进化演化。

然后,结合其与遗传性状的关系,可以更有效的识别出具有良好遗传特质的品种。

3 杂交水稻的遗传性状
杂交水稻的遗传特性主要是指环境、群体遗传和无性系个体遗传
等三种遗传性状。

环境遗传性状是指受环境和外部因素影响造成的遗
传变异;群体遗传性状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集体间的遗传变异;无性
系个体遗传性状,指的是在无性有性繁殖过程中,由于单细胞和十字
几何等因素而产生的多态性变异。

4 杂交水稻的优势
杂交水稻具有许多优势,首先是具有抗逆性,在抵抗病虫害、早
熟稻及量产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其次,由于杂交后代具有优异的遗
传多样性,因此具有多种优良品质;再次,由于染色体配对程度较高,所以杂交配置更为安全可靠,有利于育种改良新品种的产生。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是推动育种改良新品种的重要
基础,可以基于染色体的遗传特殊性有效识别出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
水稻新品种,提供育种改良水稻品质的有效技术手段。

水稻良种繁育实施方案

水稻良种繁育实施方案

水稻良种繁育实施方案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良种繁育对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水稻良种繁育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资源收集与鉴定。

1. 收集优质种质资源,通过调查和收集,获取具有优良性状的水稻种质资源,包括高产、抗病、抗逆等性状的种质资源。

2. 鉴定种质资源,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作为良种繁育的材料。

二、材料杂交与选择。

1. 选择亲本,根据水稻的遗传特点和育种目标,选择适合的亲本进行杂交组合,以获取更好的遗传效应。

2. 杂交育种,采用人工授粉或者利用杂交不亲和性进行杂交育种,获取杂交后代。

3. 选择育种材料,对杂交后代进行田间筛选和鉴定,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作为育种材料,作为下一步的育种对象。

三、品种选育与推广。

1. 选育新品种,利用选育材料进行组合和选择,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包括高产、优质、抗逆等性状。

2. 试验推广,对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通过多点试验和示范推广,评价新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3. 推广应用,通过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将优良水稻新品种推广到广大种植户手中,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品种保护与管理。

1. 品种保护,对培育出的新品种进行品种保护,确保育种成果的合法性和权益。

2. 品种管理,建立品种管理档案,对新品种进行定期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新品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地开展水稻良种繁育工作,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为水稻良种繁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方法,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稻米食味品质理化性状及其遗传研究进展

稻米食味品质理化性状及其遗传研究进展

稻米 的外 观 品质是 指稻 米加 工过 后所呈 现 的外
观特 征 。主 要 包 括 垩 白 ( 白率 和 垩 白度 ) 、 形 垩 粒 ( 长 、 宽 和长宽 比) 粒 粒 和透 明度 等外 表特性 。 1 2 1 垩 白与蒸 煮食 味 品质 的关 系 . .
同一 品种 的稻 米 , 垩 白与无 垩 白的精 米相 比, 有 垩 白大米 的直链淀 粉含 量 、 最终黏 度 、 回复值 明显增
食 味品 质和 营养 品质 , 品质有 其各 自的特 性 , 各 同时
也相 互影 响 。 11 稻 米 的加 工品质 与食 味 品质 的 关 系 .
多数 研 究 认 为 ,粒 长 与 碱 消 值 、 白 质 含 量 蛋
( C 呈 显 著 负 相 关 , 消值 与 长 宽 比 呈 显 著 负 相 P) 碱

现代 科 学 研究 表 明 , 米 的蒸 煮 食 味 品质 与 稻 稻 米本 身 的理化 指标 密切相 关 , 主要 理化 指标有 : 直链
淀粉含 量 、 化 温度 、 稠 度 。 糊 胶
1 3 1 直链淀 粉含 量与食 味品质 的关 系 . . 稻米 直链 淀粉 含 量 ( AC) 决 定 食 味 品 质 优 劣 是
水 稻是世 界 上 最 主要 的粮 食 作 物 之 一 , 是 我 也 国第 一 大粮食 作 物 。在过 去 相 当长 的一 段 时 间 , 育
含量 呈显 著负 相关 [ 。张玉荣 等[ 对 同一 品 种不 同 2 ] 3
碎米 含量 的稻 米食 味特性 研 究发 现 , 米含量 越低 , 碎
摘 要 : 味 品 质 是 稻 米 品 质 最 重 要 的性 状 之 一 。 该 文 对 稻 米 品 质 的 理 化 指 标 及 各 指 标 与 食 味 品 质 的 相 关研 究 食

水稻品质育种 ppt课件

水稻品质育种 ppt课件
从全国和湖南省的品质育种现状可以看出,高档优质稻品种极少。从 生产实践来看一些优质稻品种表现抗寒性和抗病性太差,产量水平不高。
2020/12/27
9
4 存在问题
4.1 品质育种方法比较落后 4.2 稻米品质鉴定评价方法有待简便快
速化 4.3 品质形成的机理研究太少。
2020/12/27
10
5 稻米品质的内容
2000-2001年中国水稻所 共征集全国除新疆、西藏、青海、山西、台 湾外的27个省(市、区)的水稻样品1109份,品种919个。其中早籼稻品 种349个、中籼稻148个、晚籼稻120个、南方粳稻172个、北方粳稻97个、 籼糯稻14个、粳糯稻19个。依据国家《优质稻谷》三级标准中与品种品 质相关的品质指标(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胶 稠度、直链淀粉),评价筛选出优质品种118个,占普查品种总数的12.6 %。其中籼稻13个,占2.1%;粳稻94个,占28.6%,糯稻11个,占33.3 %。各稻组评价筛选的米质达国标3级以上的食用稻优质品种情况如下:
碾米品质 (Milling quality):指稻谷的加工性能,主要指标是精米 产量,精米率达70%,耐加工、完整精米(head rice)率达60%以 上;
外观品质(appearance quality):指胚乳透明度、胚乳垩白、米粒 长度和形状等指标;
蒸煮及食用品质(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主要理化性状包 括,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此外还有香味及米粒延伸性 等次要性状;
2020/12/27
8
3.2 湖南水稻品质育种现状
自1984年以来,我省共开展了5次优质稻(米)评比,共评选出优质稻新品 种(系)和组合119个。其中,1984年评选出余赤231—8、湘晚籼1号、岳 农2号、湘早糯1号、系l6选等26个;1986年评选出圭巴、湘哥选、84一 l77、千红7038—1等22个;1995年评选出湘晚籼5号、湘晚籼6号、湘晚 籼9号、培两优288、新香优8O和中优早8l等14个;1998年评选出湘晚籼 l0号、湘晚籼11号、湘晚籼12号、湘晚籼l3号、培两优210和湘早籼3l号、 香两优68等36个;2002年第五次优质稻评选:早优143、99-12、9413- 4被评为省三等优质早籼稻品种,三香优416、中国香稻被评为省三等优 质一季晚籼稻品;H28A/岳91—13、01晚HK9、爱华7号、T98A/259、 H37A/R207被评为省三等优质双季晚籼稻品种;衡晚香3号、 爱华5号、 农香103、香8417、天龙1号、雁泰香1号、中健2号被评为省二等优质双 季晚籼稻品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改进育种方法, 利用新 的育种技术尤为重要。

4.1.加强优异品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进 国外优异品种资源,如美国、泰国的优异品种 资源

稻米品质的优劣受其遗传的影响最大, 因此,优异品种资源在水稻品质性状的 改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常规育种技术仍将在21 世纪发挥重要作 用 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当今育种的主要 手段,许多稻米品质性状如直链淀粉含量、胶 稠度、米粒延伸性等是受多基因控制的, 通过 常规育种方法加以改良效果较好。 稻米品质性状改良的重点在于创造无垩白或 垩白小、直链淀粉含量适中、整精米率50 % 以上、食味好的品种。 在杂交方式上尤应采用复交,以便集多种优良 品种性状于一体,更能达到品质改良的目的。
2.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特征

为了提高稻米品质改良的效益,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控 制稻米品质的遗传规律和遗传改良的途径。 稻米品质性状主要是胚乳性状, 遗传基础比较复杂。
– 从遗传组成来看, 水稻糙米中的二倍体胚和三倍体胚乳均是 不同于母体植株的遗传世代, 其营养物质来自于二倍体母体 植株。因此, 稻米胚乳品质性状遗传表现的复杂性就体现在 它可能会同时受到多套遗传系统基因效应的控制, 增加了品 质性状遗传分析和遗传改良的困难 – 另一方面, 对稻米品质的精确分析需要一定数量的种子, 而自 身处于分离状态的F2 和F3 则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2.1 倍性特征


稻米的蒸煮与食味品质、营养品质等性状 主要受胚乳基因型控制,而胚乳为三倍体组织, 其染色体组为3n,对于一个A~α位点,它具有 AAA,AAa,Aaa,aaa4种基因型,而不 是通常二倍体的AA,Aa和aa3种基因型。 稻米的外观品质性状和加工品质性状主要与 母株基因型有关
2.2 世代特征


3.2
稻米蒸煮品质的遗传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稻米胶稠度的遗传研究较多。 – 糊化温度 一种认为仅涉及1~2 个主基因, 或有若干个修饰基因加入。 另一种结果认为糊化温度是由多基因控制, 属于数量性状 –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 系胚乳性状, 性状表达受3N 遗传控制 Kumar,Okuno 等研究认为高直链淀粉含量对低含量为显性, 受一 个主效基因和一些修饰基因控制。 李欣等研究结果表明, 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亲本间差异主要由微 效基因控制 Puri 等认为直链淀粉含量是一种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 但以加 性效应为主。 易小平等(1992) 报道, 直链淀粉含量受细胞核基因、细胞质基因及 核质互作多种遗传体系控制。 – 胶稠度 武小金(1989) 利用硬/ 软胶稠度组合研究认为, 硬胶稠度受显 性单基因控制 .汤圣祥等(1996) 的研究表明, 胶稠度由核主基因控制和 受若干微效多基因影响, 同时胶稠度具有胚乳3 倍体遗传特性, 存在基 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
4. 稻米品质性状的改良策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优质大 米的需求增加, 稻米品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稻米品 质的改良已成为水稻育种学家们的一个主要育种目标。 稻米品质性状属胚乳性状, 既受核基因又受3N 胚乳控 制,遗传基础复杂, 我国水稻品质改良存在的问题
– 北方粳稻的粒形不适应国际国内市场要求, 米饭偏硬, 容易 回生。 – 南方籼稻、尤其是早籼, 食味品质差, 大多数早籼品种垩白大, 直链淀粉含量高, 胶稠度硬, 米饭粗糙色暗, 冷却后变硬。

3. 4 食味品质的遗传研究 由于食味诸性状鉴别比较困难, 国内外的研究 大多停留在其他性状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而对 稻米食味品质的遗传规律的研究很少。仅有 的与食味有关的遗传研究是稻米香味的遗传 研究。稻米香味的遗传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分 歧, 多数学者认为是隐性主基因控制的, 且香 味的遗传与细胞质无关
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及改良策略
汇报提纲

1.水稻的主要品质性状 2.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特征
– 2.1 – 2.2 – 2.3 – 2.4 – 2.5 倍性特征 世代特征 分离特征 表达特征 香味性状遗传特征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 3.1 外观品质的遗传研究 – 3.2 稻米蒸煮品质的遗传研究 – 3.3 稻米营养品质的遗传研究 – 3. 4 食味品质的遗传研究

稻米是双受精的产物,而受精则是新世 代的开始。因此,在遗传关系上, 稻米是 结米植株的子代,例如杂交当代母本植株 上所结籽粒为F1,F1植株上所结稻米为 F2等
2.3 分离特征

稻米的品质性状有明显的倍性特征和世代 特征,因此其杂种后代的分离有以单株为单位 分离的,也有以籽粒为单位分离的。用具有相 对性状的纯系亲本杂交,若该性状受母株基因 型控制,则F1稻米与母株自交稻米相同,F2稻 米籽粒间不分离,F3稻米(在F2植株上)由于F 2植株的分离而以株为单位分离;若性状受胚乳 基因型控制,则相对亲本杂交的F1稻米通常不 同于母株自交稻米,F2稻米以籽粒为单位分离
水稻品质性状是个综合性状,是指从稻谷生产到加工 成直接消费品的全部过程中, 作为粮食或商品的各种 特性,它是若干个具体特征特性的总称。
– 外观品质 – 加工品质 – 营养品质 – 蒸煮品质 – 食味品质等5 类

评价指标有: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 宽、垩白率、垩白大小、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 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等12 个主要指标
3.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3.1 外观品质的遗传研究 稻谷形状 Chang 等(1979) 认为短粗粒与细长粒品种杂交, F2 中细长粒要多于短粗粒。 一般认为粒重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或显性效应为主 金正勋(1998) , 米粒长度和形状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 受 环境影响甚微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多认为粒长和粒宽受多基因控制, 属 于数量遗传性状 ,稻米长宽比性状中加性和非加性基因 效应都很显著, 尤以非加性效应为主。 祁祖白(1983) 发现垩白是一种多基因控制的性状, 无腹白 对有腹白表现部分显性效应, 非等位基因间对腹白的作 用是相等的。 郭益全(1988) 认为垩白受多基因加性效应的控制, 并存在 细胞质效应。
分子标记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大特色, 自诞生以来, 就广泛应用于遗传理论和育种实践中, 尤其在分子作 图和Q TL 定位方面。有关分子标记在稻米品质性状 定位的研究也有众多的报道: 何平等利用窄叶青8 号和京系17 为亲本构建的DH 群 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 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及外观品 质等6 项指标进行了Q TL 的分析和定位, 结果表明, 除 直链淀粉含量外, 其余5 个性状均为连续变异, 各个性 状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遗传。 对于垩白率, 检测到了2 个位于8、第12 染色体Q TL s。 中外学者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为利用生物技术改良稻米 品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理论基础。




4.4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品质性状
最先用于改良米质的生物技术是花药培养, 1978 年杨学荣等以IR二九青的花药为原料, 进行花 培, 于1984 年成功选育了蛋白质含量为13.72% 的水稻品种。此后, 陆续有人采用花培或原生 质体培养技术育成了优质的稻米品种。 目前, 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水稻的蛋白质含量有 些成功的事例。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生物资源 研究所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大豆中的球蛋白基因 片断, 嵌入水稻的基因中, 使稻米的大豆球蛋白 含量达8% —9% , 成功开发出可降低人体胆固 醇, 预防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稻米。
2.5 香味性状遗传特征



国内外学者在水稻香味的遗传研究中,结果 很不一样。Sood等(1978)和Sckhar (1983)认为香味是隐性单基因遗传。 Tripathi等(1979)认为香味受两个显 性互补基因控制,F2代有香味和无香味之比为 9∶7 Jennings等(1979)又认为水稻香味遗 传受1~3个互补基因控制。 宋文昌等(1989)、吴爱忠、李军等(1996)的研 究,均表明香味是由隐性单基因遗传。

8 黄洪河,蔡秋华,郑九如, 优质稻改良的回顾与设想, 福建稻麦科技, 2003 , 21 (1) 9 郭玉春, 林文雄, 陈芳育, 梁义元, 梁康迳, 农业生物 技术与稻米品质改良,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23(9) 10 周少川. 我国水稻育种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稻米, 2001,(2) : 5~7. 11 陈大洲, 浅谈早籼稻品质改良的主攻重点及技术策 略,江西农业科技,2000(4) 12 何 平, 李仕贵, 李 晶等,影响稻米品质几个性状 的基因座位分析, 科学通报, 1998, 3 (16) : 1747—17501 13 黄祖六, 谭学林, T ragoonrug等,稻米直链淀粉含量 基因座位的标记定位,作物学报, 2000, 26 (6) : 777— 7821
2.4 表达特征

由于稻米在母株上发育,又有其自身的基因 型,其品质性状的表达,可能受控于母株基因型 或胚乳基因型,或兼而有之,还可能存在细胞质 效应.
–稻米的外观品质性状粒长、粒形(长宽比)、粒重、 色素等的遗传表达,主要受母株基因型控制,在F2 米粒上,这些性状相对整齐,没有明显的分离现象。 –垩白的表达可能也由母株基因型控制。 –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蒸煮与食味 品质性状,在F2米粒间均有明显分离,主要由三倍 体胚乳基因型决定。


4. 稻米品质性状的改良策略
参考文献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 米历来是人类能量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大米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一直居粮食作物 之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稻作 生产的发展,稻米品质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已成为水稻育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育种 目标。
1.水稻的主要品质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