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遗传改良的策略讲义与发展趋势
未来母猪的发展趋势

未来母猪的发展趋势
1. 基因改良和生长加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通过基因改良和生长加速技术改良母猪的基因,从而优化其生长和养殖质量。
2. 生产性能的提高:尽管现在的母猪已经具备相对较高的生产能力,但未来,母猪的生产性能还将进一步提高,包括更高的繁殖率、更高的出生活仔率、更高的繁殖效率等。
3. 疾病抗性的提高: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疾病防控技术的进步,未来母猪的抗病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以更好地防控猪瘟、口蹄疫等疾病。
4. 环保方式的发展:未来母猪的养殖方式也将趋于环保和可持续,包括采用低排放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避免环境和生态破坏。
5. 个性化服务的提供:未来,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母猪养殖过程的可视化和智能化,支持个性化的养殖方案和服务,为养殖者提供更好的经济收益和商品品质。
我国猪遗传育种现状及现代种猪场发展策略

我国猪遗传育种现状及现代种猪场发展策略核心提示:通读全文,对我国猪遗传育种现状及现代种猪场发展策略,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值得详读!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在世界养猪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们不是养猪强国。
我国的现代化遗传育种工作比较落后,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国际化的现代化商品瘦肉型种猪,核心种猪来源长期依赖进口,且长期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导致整个繁育体系受制于其他养猪先进国家,在引种过程中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还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引入(圆环、蓝耳),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要改变现在这种状况,必需转变我们的思想,对我们引进的种猪进行不断的选择育种,使其保持优秀的生产性能,并按照人们的需要进行选育,提高其产品性能。
猪育种就是从遗传上来改良种猪和商品猪,形成新的品种(系),主要包括纯种(系)的选育提高,新品种(系)的育成,杂种优势的利用等,从而提高养猪业的产量和质量。
在过去的30多年来,猪育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背膘厚,提高胴体瘦肉率,提高生长速度。
现在降低背膘厚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二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胴体瘦肉率为60%左右。
遗传育种的方向正在发生变化,除要求提高瘦肉生长率、饲料报酬外,更强调提高繁殖率和肌肉品质。
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的选种由表型选择发展到育种值选择,再到基因型选择(即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诊断盒),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得性能测定的形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猪育种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选种准确性和育种效率的提高。
可以说,现代猪的育种已经不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遗传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
目前众猪场大都已经采用计算机管理种猪数据,但基本上停留在记录日常数据的水平上,没有利用已有的数据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也没有与选种选配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育种工作主要停留在制种、用种上面,还没有真正的育种。
因此在现代化的种猪场开展有计划的育种工作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猪遗传改良-付衍39

PIC China
Marker Discovery 发掘标记 DNA 多态性 表型
现在的选择策略:分子数据在选择中的应用
Unknown Genes
未知基因
Molec. genetics Genes 基因 LD-Markers
连锁不平衡标记 LE-markers 连锁平衡标记
Phenotypic data
瘦肉量 肉质 饲料报酬 日增重 母猪繁殖力
1996 – 2000 i/t = 1.00
瘦肉量 肉质 母性 饲料报酬 日增重 母猪终身繁殖力
2001 – 2005 i/t = 1.40
数量遗传与生物技术的结合
PIC China The better pork people™
遗传联系与联合育种
PIC China The better pork people™
PIC China The better pork people™
建立紧密的遗传联系
PIC China The better pork peop围的联合育种
测定数量、即数据的大小决定选择强度 选择强度决定遗传进展 联合育种可以扩大群体, 提高选择强度
48% 37% 15%
30%
35%
16% 19%
23%
25% 5%
20% 27%
10% 7%
18%
17%
16%
32%
瘦肉 饲料报酬 日增重
1986 - 1990 i/t = 1.00
Updated July 2003
瘦肉 饲料报酬 日增重 产仔数
1991 – 1995 i/t = 1.14
杂交优势的利用(对遗传力低的性状)
猪的遗传改良与生产性能提升

猪的遗传改良与生产性能提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品需求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猪,作为人类重要的家畜之一,在肉类供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猪的遗传改良成为提高生产性能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猪的遗传改良与生产性能提升的相关内容。
一、遗传改良的意义猪的遗传改良对于提高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选择性育种和基因改造等手段,可以使猪的生长速度、繁殖力和抗病性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
遗传改良可以在短期内改善猪的品种特性,使其更适应现代化的养殖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肉类产品的需求。
二、选择性育种的原理与方法选择性育种是通过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进行繁殖,以达到改良种群的目的。
在猪的选择性育种中,一般会选择具有生长迅速、肉质优良和抗病能力强的个体进行繁殖。
通过连续选择,逐渐改良种群的性状,使猪的生产性能得到提高。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选择性育种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以更精确地鉴定猪的遗传特性,从而更好地进行选择性育种。
此外,基因克隆和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应用,也为选择性育种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三、基因改造技术的应用基因改造是一种通过人为介入,对猪的基因进行修改的技术。
通过插入、修饰或删除猪的某些基因,可以使其具有更好的生产性能。
基因改造技术可以使猪的生长速度更快、饲料转化效率更高,甚至可以增加猪的抗病能力和耐热性。
然而,基因改造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
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和道德性问题产生了关注和担忧。
在进行基因改造时,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严格监管,确保其不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四、猪的遗传改良案例在猪的遗传改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例如,肉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选择肉猪品种和优良猪种的杂交,获得了生长速度更快、肉质更好的猪种。
此外,对猪的抗病能力和耐热性进行改良,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猪遗传改良的策略与发展趋势

2008养猪SWINEPRODUCTION(2)猪遗传改良的策略与发展趋势曾勇庆(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中图分类号:S82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957(2008)02-0030-03收稿日期:2008-01-31收稿,2008-02-21修回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生物育种高技术专项(2007249051);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优质瘦肉猪配套系选育项目(20069013);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J07WF08)作者简介:曾勇庆(1964-),男,安徽滁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学研究.现代养猪生产中,遗传改良对养猪增产的贡献率约占40%左右,营养饲料约占20%,饲养管理及环境调控约占20%,疫病控制约占15%,其他因素约占5%。
由此可见,育种工作在提高养猪生产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猪育种的主要技术环节是选种和选配,其中选种又是育种的核心技术。
猪的选种包括种猪的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种猪的选留3个步骤,育种的效率或成败往往取决于这3个步骤能否坚持严格测定、准确评估和强度选择[1,2]。
1种猪的性能测定猪的性能测定(performancetesting)是在标准一致的环境条件下,对种猪的生产性能做出公正的评价,既可为评价猪群生产水平提供信息,又可为种猪个体遗传评定和育种提供客观依据。
猪性能测定主要有测定站测定(stationtesting)和场内测定(on-farmtesting)两种方式。
1.1测定站测定测定站测定或中心测定在养猪发达国家的猪种遗传改良中发挥作用巨大。
丹麦种猪测定站的测定对象为每头公猪的50头后代公猪,同一窝中只能测定1~3头公猪;测定方法是育种值估计,4~5周集中断奶、25kg进站,群饲,电子识别自动计料;测定性状主要包括30~100kg平均日增重(averagedailygain,ADG)、饲料转化率(foodconversionrate,FCR)和净肉率。
国外猪育种技术的发展与猪的遗传改良.ppt

场的遗传均值
备用母猪的 遗传优势
品种均值
杂种优势
场的遗传 均值
0
7.0
0.25
7.00
1.08
8.08
1
7.0
0.25
7.13
1.08
8.21
2
7.0
0.25
7.19
1.08
8.27
3
7.0
0.25
7.22
1.08
8.30
4
7.0
0.25
7.23
1.08
8.31
5
7.0
0.25
7.24
1.08
8.32
年 份 平均日增重 饲料转换率 胴体瘦肉率
1950~1979 年 300~500g 4.0~4.5 38~50% 1980~1989 年 400~650g 3.5~4.0 50~60% 1990~2002 年 500~800g 3.0~3.5 58~64%
育种技术进展
更为科学的猪育种技术是80年代以后发展 起来的。主要表现在: 测定设备、技术的发展 利用计算机进行遗传评估(BLUP) 90年代逐步发展的分子技术
下面是第 11~15 年所能获得的利润。
年 育种场年初和年末水 平均水平 商品场水平 商品场利润
平(以经济为单位)
11 80~85
82.5
68.01
6801000
12 85~90
87.5
75.26
7526000
13 90~95
92.5
81.38
8138000
14 95~100
97.5
86.94
8694000
13.5
36.0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疫情等因素对生猪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生猪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国家启动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生猪基因进行筛选和改良,培育出更适应环境和抗病能力更强的优良品种。
具体而言,计划将重点研究以下方面:第一,研究生猪的遗传基础和遗传变异规律。
通过深入研究生猪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挖掘出有利于生猪生长发育和免疫力的关键基因。
第二,构建生猪遗传改良技术体系。
该体系将包括基因编辑、基因组选择和人工授精等多种技术手段,帮助养殖户快速培育出优质品种。
第三,打造生猪遗传资源库。
通过收集全国各地的生猪品种,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生猪遗传资源库,并对资源进行分类、鉴定和保存,为后续的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该计划的实施,将为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 1 -。
畜牧业养殖动物遗传改良策略

畜牧业养殖动物遗传改良策略畜牧业养殖动物遗传改良对于提高品种的生长速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畜牧业界采用了多种遗传改良策略。
本文将探讨这些策略,并分析其利弊以及应用情况。
一、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一种基于个体表现的遗传改良策略。
基因组和后代的表现是选择的基础,它依赖于优秀个体的选择和繁殖。
通过选择优质父母个体,可以逐渐改良群体,并增加有利基因的频率。
选择育种策略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选择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基因的变异和饱和效应,限制了进一步的改良。
其次,只依靠个体表现进行选择可能无法充分利用基因组的全部信息。
因此,选择育种往往需要结合其他策略。
二、家系育种家系育种是通过控制动物繁殖的方式进行遗传改良。
在家系育种中,只选择最佳亲本,避免了异交带来的负面效应。
通过婚配中的近交,可以更好地追踪和改善有利基因。
此外,家系育种还能更好地掌握血缘和基因频率。
然而,家系育种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过度近交可能导致遗传缺陷的积累,降低抵抗力和生产力。
因此,在实施家系育种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
三、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不同血缘的个体进行配对,通过组合不同基因的方式来产生更优秀的后代。
这种策略利用了不同品种之间的互补优势和杂种强度效应。
杂交育种的优点是能够快速提高产量和质量,并增加抗病能力。
然而,杂交育种也存在一些难题。
首先,花费高昂,因为要同时饲养和繁殖多个品种。
其次,后代的表现可能不如父母代那么出色,因此需要进行长期监测。
四、创新技术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创新技术在畜牧养殖领域取得了突破。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可以精确地改变动物基因组,达到特定的遗传改良目标。
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针对某一具体目标进行精准改良,并且对基因组的改动较小。
然而,这些技术也受到道德和伦理的争议,需要在科学监管和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进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