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精品作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精品作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精品作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

多年来,我国一线数学教师热衷于课时设计,很少考虑单元整体,仅仅关注孤立知识点,纯正强调记忆模仿,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育人价值的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多为纸上谈兵。

2017年,崔允?t教授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作了题为《试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变化――只有当我们在设计一个单元的时候,才能看到价值观念。可见,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是挖掘数学本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渗透数学价值、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最有用的途径。

单元整体设计倡导用一个整体的观点来思考单元教学,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数学单元设计的依托是课程标准,目标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一线教师要站在整体高度,审视数学单元教学内容,挖掘数学本质,先对整个单元分析设计,后把单元内容合理分配到详尽课时,进而在单元基础上进行详尽课时的动态教学设计。

2018年1月颁发的2017年版高中课标中明确指出主题(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1]。

笔者按照2017版高中课标中指出主题(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三个阶段,以“几何度量”单元为例谈一谈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一、分析准备

1.确定单元内容

单元内容是单元设计的基石。单元设计中,不管选择怎样的单元,最终都是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几何度量”是跨章节“单元”,分布在例外的年级,小学阶段包含长度、角度、面积和体积,内容上有相同的结构体系,课标与教材在例外学段有相应的要求。几何度量源自生活中对土地的丈量、容积的测量,与生活联系密切[2],通过数值量化物体属性,有用地描述几何图形的特征,让抽象与详尽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单位观念、几何思维和数学素养。

2.分析教学要素

(1)课标分析

整体分析课标,知道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应该学到什么。2011年版义务课标中,分学段从知识技能角度、数学思考角度、问题解决角度、情感态度角度[3]对几何度量单元提出要求,见表1。

不难看出,课标对几何度量单元的要求是层层递进的,从简单的操作,到数感的培养,再到几何直观的形成,最后达到思考数学、感受数学价值的认知高度。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多样化,对比分析例外版本教材,有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及其处理方式,实现数学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本文通过梳理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教材内容分布和同一知识在概念引入、情境创设、例题习题编排等的异同点两个方向,对几何度量单元教材进行整体分析。

教材内容分布:几何度量在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上分布是相一致的(表2)。

同一知识在概念引入、情境创设、例题习题编排等的异同点:以几何度量单元的周长测量为例进行例外教材版本分析:苏教版设置“试一试”环节,让学生得出规则图形周长是什么,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测量方法,倾向于“演绎式”的呈现;人教版给出三个同学用例外方法测量例外图形周长的画面,从而让学生体会测量周长的例外方法,倾向于“归纳式”的呈现[4]。

整体分析单元教材,一方面教师从全局的视野安排分散在教材中的散乱知识,进行教材内容的重组优化,用教材教;另一方面,学生从散乱知识中看到联系,有利于挖掘本质、数感悟思想。

但值得一提的是,整体分析教材,进行教材内容的重组优化,对一线教师是一项挑战,需要专注其中,团队合作,专家指导,共同完成。

(3)学情分析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需要对学情进行合理分析。学情分析可从已有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难题两个方面展开。

已有的认知:首先,“几何度量”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大脑并非空白,生活让学生有一些基本认知。比如小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绝大多数都是从多少个(数量)、多大片(面积)、多大块(体积)、多长(长度)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的[5]。其次,学生学习几何图形是遵循一定认知规律的。皮亚杰指出,儿童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守恒有很大的差异:儿童在5岁至12岁能够在长度和面积的测量中获得长度和面积守恒的概念,达到的水平为两个层面(折叠法和利用单位进行测量),而体积守恒到12岁后才能被逐渐理解[6]。

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难题:没有建立起单位表象,对每个单位的实际意义不清撤;单位统一观念得不到重视;整个单元知识学完之后,维度变化导致对概念混淆;度量工具使用不当;估测意识形成困难。

(4)重难点分析

重?c即单元内容的核心,建立在对本单元内在结构体系、课标、教材及学情整体的分析基础上。经过上述分析,度量单位的形成是整个单元结构体系构建的支撑点,也是后续度量工具的使用、例外情境下单位选择等教学内容的连接点,理应是该单元的重点。

难点主要为新知学习中不易同化和顺应的地方。几何度量单元的难点与重点基本是一致的,在于正确完成从一维到三维空间度量单位的形成。

(5)教学方式分析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教学方式需要综合单元结构和学生认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在讲授的基础上,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入课堂,稳步达到课堂上的互动,实现课堂共同体的构建。几何度量单元的教学方式选择在下文分阶段教学中做详细阐述。

二、单元教学的开发设计

1.编制教学目标

单元设计的目标分为单元目标的确定和分课时目标的确定。

单元目标是起点,分课时目标是路标牌,只有站在整体的高度下通盘规划,确定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才可到达预期的终点。通过上述对几何度量单元的整体分析,现将几何度量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制定为:

1.联系生活,经历用例外的方法度量。

2.认识度量单位,能恰当地选择单位并进行换算,领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发展数感意识。

3.试探并熟记简单图形的度量计算公式。

4.感受单位的现实意义,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

5.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体验不规则图形面积和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发展估算意识和几何直观。

6.经历互助探索、交流发现过程,发展学生团队意识。

2.组织单元教学流程

组织单元教学流程强调的是一个整体,需要从单元着手,划分例外教学阶段,进而细化到课时,展开详尽知识点的教学。这样的数学学习既综合又分化,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素养在分阶段的教学中得到整体提升[7]。

几何度量?卧?属于跨章节单元,单元整体结构为度量对象的感知、度量单位的产生与发展、度量工具的使用、度量方法的选择,按结构划分如下四个阶段教学。

(1)xx

整体规划下,几何度量单元以学习长度为起点,重在体现单元结构。首先,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感受单位的形成;其次,采用讲授和引导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体现几何度量单元的结构:度量对象的感知(线段)、度量单位的产生与发展(千米、米、厘米、毫米)、度量工具的使用(刻度尺)和度量方法的选择(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精准比较);最后,总结过程和思想,培养单位观念,发展数感。(2)角度

作为几何度量单元的第二个教学阶段,角度的教学设计重在学习单元结构。教师一方面重述角的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回忆长度教学的结构,从而进行类比学习,类比的过程就是思考、创新。角的度量相对于长度来说较为抽象,教师首先要重述角的概念,加深学生对角的大小不会随角两边的无限延长而变化的理解;其次,角度教学主要采用结构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长度教学结构的回忆,并以板书帮助理解,学生就可尝试着从几何度量单元结构类比学习角度,掌握单元结构。比如长度有大小,角度有没有大小?长度有长度单位,那角度有没有单位?长度有度量工具,角度呢?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思考,而不是教师替学生思考,从而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交流合作探究的课堂,数学课堂实现自然转型。

(3)面积

面积安排在几何度量单元的第三部分,空间从一维转为二维,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对几何度量单元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进行多层次总结,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为类比长度、角度,进行知识迁移,掌握面积;启下即为用运动的观点建立例外维度的空间体系。在本内容教学中,教师站在整体的高度,创设情境,感知面的概念,加深学生几何直观素养;采取小组讨论,系统整理面积和长度、角度的联系与区别,提示整理的连接点就是单元结构;多媒体展示,线动成面,从静到动,建立起二维空间,使学生学会从动态的角度思考数学;最后针对维度变化做出总结,展示面积公式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体积

作为几何度量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体积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用单元结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长度、角度、面积的学习为体积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清撤地看到单元结构、理解单元数学思想,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研究、交流探讨,完成体积的学习。教师只需在学生探究后补充,做出梳理,使学生的知识、思想、方法体系更为结构化。综上,在整个单元设计流程中,通过整体分析,分阶段教学开发设计,同一知识体系间不断加深过渡细化,形成一种先教单元结构(包含知识结构和思想结构),再用单元结构学习的模式,固化的知识被创造,思想在课堂上得到碰撞,数学核心素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评价修改

评价与修改作为单元设计的最后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严重作用。承上即为对之前环节的进展做出评价、反思和总结,启下即为单元设计需要不断接受课堂的检验,经过团队研究修改,在动态循环的实践中完善,从而打造优质课堂,实现课堂的真正转型。

在以核心素养为逻辑起点的课程发展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是撬动数学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一线数学教师要敢于迎接机遇和挑战,将单元设计作为一种理念和追求,开发单元设计的案例,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我水平,实现课堂转型,确保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到落实。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学科单元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学科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一个设计,有一个设计就会使我们做的更加主动。 单元设计,首先什么是单元,比如说一章,比如说一个模块,比如一个模块里的一块面,比如说一元二次方程这章,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内容来进行设计。当然,也可以做跨章节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比如说一次函数,我们可以把一次函数这章分为三块,一块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知识初步,一块是一次函数的知识,第三块是反比例函数的内容。函数知识是初中的一个重点,怎么样对这些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有一个整体的思考非常重要。 另外,老师应该能够关注关于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单元教学设计。比如计算,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下,作为一个计算能力,在初一、二年级里,怎么样进行设计。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小学的水平,能够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支持计算能力的,在课程中有哪些载体。然后在这些载体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他的计算能力。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些思考,都是单元教学的设计的很重要的内容,与我们传统单元的教学设计的内容,需要开拓一点,视野开拓一点。在单元教学设计,有一个,或者有两个核心的主题词,第一个是整体,第二个是效率。 我觉得做好单元教学设计,会使你知道在什么时候,我讲到什么程度,我后面还会对这件事情有所解释的。当然现在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范围还是更

三.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以单元或章为单位,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体现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3)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 (4)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探究相结合 (5)注重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 (6)提供评价方法及模板…… 四.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1)基本结构框架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地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以单元结构形式呈现的。数学中的学习单元,是将有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编排。本研究提出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采用了“单元整体解读——聚点模块研究——整理回顾提升”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融入教师的智慧,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运用,做好单元教学内容间的起、承、转、合各模块的聚点探究,对提升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和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都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模块教学 一、研究缘起 (一)现状 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以单元结构形式呈现的。数学中的学习单元,是将有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编排。就内容而言,整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都致力于共同说明某方面的问题。就学生而言,在学完某个单元后,应对单元的共同目标有清晰而全面的整体把握。 数学教材秉承“螺旋上升”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整体性的视野来整合资源、设计教学,进行教学过程的实践与研究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为基础性、结构性的教学内容与生发性内容的联结提供可能,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自觉的、有意义的生活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然而分析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不难发现数学教学由于缺乏整体性思考而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处理上,重独立课研究,轻通盘考虑、整体设计 笔者两年来听课200余节,发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特别注重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练习设计和思想方法的渗透。特别是在一些展示课堂上,教师把大量的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为“求全”“求出彩”忙赶课的现象不绝,匆匆忙忙总是上不完。对于同一主题不同层次的知识教学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或知识点重复,或前后知识断层、衔接不当,跨度极大。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

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单元计划 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完整版)单元整体教学学习心得

单元整体教学学习心得 对于“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教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其实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词,分别是:小学,英语,整体,单元,教学。 就整体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1)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2)有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3)将小学五年教学视为整体。就教学而言:单元教学应关注:1)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的形式;2)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3)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宗旨;4)英语学习的系统化、循环化和递进化;5)语言活动的系统化、循环化和递进化;6)让学生在过程中充分感知,体验英语。就单元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教材的整合,把“教科书”、“英语课文活动资源和小学生的一切英语学习资源”整合在一起。就英语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1)教学中突出英语能力系统;2)适当阶段培养适切的能力;3)小学五年教学是一个整体;4)教学中遵循英语学习规律。就小学而言,单元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征,认识到培养学横、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所以,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条线”,而是在编织“一张网”。这张网不一定“泾渭分明”,但是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文本,主题和话题,教材的结构,英语能力,英语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这些共同编织一张英语学习的网,而师生共同舞在网中央。 在实施“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考虑到学习内容(的整合)和学习过程(的建构)。从认知学习理论出发,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认知的“整体”是单元整体教学整合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基础,把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明确了单元内各模块、各项训练的关系。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关系,理解主题意义,在话题的语境中体验、感知和实践有意义的交际活动,重新建构和思考。 可以说单元整体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情况来整合,可以把一个单元设计多篇彼此相关甚至于是彼此衔接的语篇,也可以由某一语篇推广延伸,将相应内容拉进来整合学习,甚至可以是一篇语篇反复呈现,不断提升教学要求,逐步实现教学目标。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英语语言的文化目标奠基。

(完整版)构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

构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在2010年暑假继《小学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雏形。这也是学校提出“单元整体课程”中的一个领域,隶属于文化课程。而小学数学的单元整体教学在这之前还是一个空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李怀源校长的三个理论,即:一、哲学观念——单元,单元整体课程以“单元”为基本的课程单位和教学单位。二、思维特点——整体。单元整体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突出学习过程的整体性,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这种课程设计,符合中国人思维的基本特征。三、学习方式——自我反思。整个单元整体课程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同样作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有了这三个理论作基础,再次借鉴小学语文逐步成型的单元整体教学,有了初步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雏形。 2010年暑假,我们初步探究出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探究初期,我们力图通过小学语文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寻找符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于是,我们对教材的单元作以分析研究,提出了初期的五步教学模式: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巩固应用、回顾整理、单元检测。 初步感知模块是对整个单元教学内容较为基础的部分,也是思想的出发点和基本点。合作探究模块是对本单元中所重点探究的内容模块,通过前期我们一直所研究的探究方式,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点。巩固应用模块是对所学内容和能力点做一个及时的巩固拓展。回顾整理模块则是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低年级段的学生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整个单元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回顾。单元检测模块则是以现场检测或是卷面检测为主,以检测学生本单元的能力点为主做一个检测。 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历经我们一个团队的艰辛努力,我们初步完成了以上对教科书教学的五个模式的探究。与此同时,我们对读整本书阅读以及数学实践活动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套教材教学内容整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 全套教材教学内容整理

第一单元数一数 1、数一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 1、比多少 2、比长短、高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的认识及书写 2、比大小 3、第几 4、几和几 5、加法的认识 6、1~5的加法 7、减法的认识 8、1~5的减法 9、“0”的认识 10、有关“0°的加减法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1、认识立体图形 2、认识平面图形 第五单元分类 1、单一标准的分类 2、不同标准的分类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6、7的认识 3、用数学 4、8、9的认识 5、8、9的加减法 6、快乐的大森林 7、10的认识 8、10的加减法 9、填未知加数 10、连加、连减 11、加减混合 12、整理和复习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2、11-20各数的写法 3、10加几以及相应的减法 4、十几加减一位数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1、认识半时、 2、认识整时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 2、用数学9加几 3、8、7、6 加几

5、5、4、3、2 加几2、 6、7的加减法

6、我们的校园 总复习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位置 1、上、下 2、前、后 3、左、右 4、位置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十几减9 2、十几减几 3、用数学解决问题 4、整理复习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1、平面图形的特征 2、平面图形的关系 3、立体图形的关系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1、数数、数的组成 2、读数、写数 3、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4、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5、摆一摆,想一想 1、认识人民币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元、角的加减法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4、整理和复习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5分5分数) 2、认识时间(1分1分数) 3、综合整理 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第八单元找规律 Is图形变化规律 2、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3、数字变化规律 第九单元统计 1、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总复习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模式及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模式 ——三步、四环节模式 丰南区南孙庄乡杨英庄小学王志娟 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是对某一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查漏补缺,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提高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数学课型。数学单元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和巩固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的过程。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这种能力和意识实在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并通过交流、提升、精讲点拨等,完善知识结构,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我提出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采用“三步、四环节”模式。 操作流程: “三步”指课前自主整理、课上内化巩固复习和课后提升。“四环节”主要体现在课上内化复习这一步。 第一步:课前自主整理 第二步:课上内化巩固复习(包括四个环节)

第三步:课后提升 流程解读: 一、课前自主整理 操作这一步骤通常这样:将自主复习内容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即提前一天告知学生下节课要进行某单元的复习,要求学生利用时间整理与复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完成课本或相关材料中的习题,记下自己复习中的困惑之处,以便课上交流。这样无疑使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时间巧妙地向课前作了延伸。 二、课上内化巩固复习 这一步骤的实施主要从课上的四个环节上来表现。 环节一:交流回顾、调整起点 “交流回顾”是指上课伊始就让学生交流课前自我整理复习的情况,说说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调整起点”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调整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起点,使复习更具实效,更具针对性。 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课前自我复习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调整复习起点的过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复习时只要带一带;哪些知识、技能学生掌握得还不到位,复习时应该成为重点。这样就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提高。学生在交流复习收获的同时,教师可相机板书相关知识,为下一环节学生的梳理建构作好准备。 环节二: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如果学习者能抓住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将零散知识以其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学习者就能更为系统、更加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单元复习课应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复习交流时涉及的相关知识,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这一环节一般分两步: 1、梳理建构。 这一步是本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在学生充分回忆复习内容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研究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归纳编织,合理构建,形成结构编码。在学生梳理建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参与,注意观察,并

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通过对本校教师单元结构教学的调查和分析,立足于课堂,开展课例研究、专题教研、学生知识结构绘制等,使学生在老师的研究下,学有所成,教师教有所得。通过一年的研究,此项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两方面。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还形成初步的研究结论,并就研究中的困惑进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一、研究背景 1、教学现状的需要。 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通常只是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的制定局限于一课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1、缺少了对数学知识系统整体上的把握,不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建立知识;2、对三维目标的落实缺乏有效性、合理性;3、对打造高效的课堂带来一定难度,不利于“减负增效”。 从教学时间安排来看,有时一学期长,有时短,而教学内容是固定不变的,这对于教师以及学生来说,都存在着不适应,令老师们倍感困惑,有时不得不赶课,学生学的累,效果差;有时教学节奏过慢,学生学得无趣。 从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来看,同一单元内,有时课程内容较简单,一课时时间较富余,而有时一课时内容很难,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进行重组,合理安排教学乡优秀教研组称号,但做此课题研究,这是第一次,由于初探及为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全体成员普遍认为不能遍地开花,把研究的重点侧重某一内容,小学数学计算单元结构教学设计及其评价就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基本内容,“数与计算”是小学“数与代数”的最主要内容,每个学年段都有,计算教学占据着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地位。 2、预计的突破: 通过单元结构教学设及其评价,意在让教师在繁杂的低效的单课时教学设计中解脱出来,让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从单课时的微观范畴转向更为宽阔的单元宏观范畴,能从整体思考把握教学内容间前后联系,科学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又能使单元内的课时教学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合理分配时间,既避免了在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探究就能解决的知识)的处理上浪费时间,又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防止了单一知识点呈现的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各个环节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没有对教材的整合就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的艺术性。只有整合教材才能实现由“教教材”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汇编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适用年 七年级 级 所需时 课内共5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2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 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 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 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 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

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内容Word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一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 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导入设置 数一数:学生举手回答会怎么数数:123.。。321. 246 比一比: 比长短: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比多少:用故事 1-5的认识:图片12345只动物 比大小: 第几:运动员比赛跑步名次 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 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 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院,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小学二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位置,25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加减法中算。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 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的组成的, 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 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构建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其思想支撑离不开李怀源校长提到的“单元整体课程”的三个理论基础. 一、哲学观念――单元,单元整体课程以“单元”为基本的课程单位和教学单位. 二、思维特点――整体.单元整体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突出学习过程的整体性,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这种课程设计,符合中国人思维的基本特征.三、学习方式――自我反思.整个单元整体课程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同样作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两年来,它借鉴了语文学科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些想法,并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生成、发展. 这两年来,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经历了很大的困惑.作为一个系统性、连贯性极强的学科,如何将一个单元的内容整合?几个信息窗内容整合到一起,学生能否理解消化吸收.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编写成一本《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这是来自一线学校和一线教师的课改经验总结.这本书,体现了课题提出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体现了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高度自觉,体现了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实施的创造性实践. 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正是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我们有了以下收获:

(一)整合思想的优势 1.数学思想的渗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有了整合这一思想,老师在教学时会深入考虑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它在这一册中,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如何,对学生的数学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例如:青岛版五上《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数学转化的思想是整个单元的灵魂,所以老师无论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求三角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都会注重运用转化的思想来推导,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会在教学时仅仅停留在掌握计算公式这一浅层面.学生学到的也不仅仅是会求这些多边形的面积,他们会逐渐的利用这一思想解决其他的问题. 2.教学方法的整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以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为例,整个单元的内容是: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了整合的思想,会让老师们深入考虑几节课的共性.由于是初步认识分数,学生很难理解,所以直观教学是处理这一单元很好的方法.有了这一整合点,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对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起来就轻松很多,老师的教学方式也会明确起来.再比如,青岛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凑十法是这一单元的核心,整合点.所以老师在教学“九加几”这一课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刻体验凑十法对计算带来的简洁,从而为后面的几节课做好铺垫. 3.数学内容的整合,节约了教学时间

(完整word)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分析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 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营养午餐,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 一、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的体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汭丰乡中心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全校教育教学质量,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重点,结合杜郎口中学成功的课改经验及我乡实际,现拟定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标准,以中心小学自主创新的“合作激励”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据,结合我乡实际,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合作激励”的课堂模式,还课堂与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全员参与型的学习模式。 二、教改实验班级:六一班六二班四年级二年级 二、实施过程: (一)、认真学习,转变观念。 学校要加强宣传,营造课改氛围,使教师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认真组织数学科任教师对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进行学习讨论,坚定信心,敢于破旧立新。

(二)、制定课改方案: 各科任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杜郎口中学的课改内涵,结合本班实际,学生情况,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制定好各自的课堂改革实施计划,并会同学校教研组和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对计划进行论证、分析、修改和完善。做到切实可行,灵活有效,杜绝生搬硬套,断章取义。 (三)、具体操作 1、备课: 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本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重点,难 点,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困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性困难,都要在备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课堂的三个教学环节:指导预习、教师解疑、拓展练习要有具体的教学设计。 2、上课: 课堂教学要积极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实验班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先展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后,师生互动,帮助解决疑难,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听众”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精品作文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 多年来,我国一线数学教师热衷于课时设计,很少考虑单元整体,仅仅关注孤立知识点,单纯强调记忆模仿,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育人价值的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多为纸上谈兵。2017年,崔允?t教授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作了题为《试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变化――只有当我们在设计一个单元的时候,才能看到价值观念。可见,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是挖掘数学本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渗透数学价值、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单元整体设计倡导用一个整体的观点来思考单元教学,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数学单元设计的依托是课程标准,目标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一线教师要站在整体高度,审视数学单元教学内容,挖掘数学本质,先对整个单元分析设计,后把单元内容合理分配到具体课时,进而在单元基础上进行具体课时的动态教学设计。 2018年1月颁发的2017年版高中课标中明确指出主题(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1]。 笔者按照2017版高中课标中指出主题(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三个阶段,以“几何度量”单元为例谈一谈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 一、分析准备 1.确定单元内容

单元内容是单元设计的基石。单元设计中,不管选择怎样的单元,最终都是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几何度量”是跨章节“单元”,分布在不同的年级,小学阶段包含长度、角度、面积和体积,内容上有相同的结构体系,课标与教材在不同学段有相应的要求。几何度量源自生活中对土地的丈量、容积的测量,与生活联系密切[2],通过数值量化物体属性,有效地描述几何图形的特征,让抽象与具体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单位观念、几何思维和数学素养。 2.分析教学要素 (1)课标分析 整体分析课标,知道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应该学到什么。2011年版义务课标中,分学段从知识技能角度、数学思考角度、问题解决角度、情感态度角度[3]对几何度量单元提出要求,见表1。 不难看出,课标对几何度量单元的要求是层层递进的,从简单的操作,到数感的培养,再到几何直观的形成,最后达到思考数学、感受数学价值的认知高度。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多样化,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有助于教师选择适当的内容及其处理方式,实现数学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本文通过梳理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教材内容分布和同一知识在概念引入、情境创设、例题习题编排等的异同点两个方向,对几何度量单元教材进行整体分析。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全等三角形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8课时,课外2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从知识的特点上来讲,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注重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心理学上讲,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正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化,适当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及问题丰富的现实背景可以帮助他们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全等三角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只有灵活运用它们,才能学好相关知识。本章开始,使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学会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这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角平线的性质与判

定中也不提出互逆定理。这样不致于一下给同学们过多的概念,而加大学生负担。本章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与学法: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规律;2、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提高理性思维水平;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增加学习动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的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灵活、综合运用。 3. 会作角的平分线,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会利用它进行证明。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三角形全等的探索过程,将两个三角形的六个要素随意组合针对每种情况做出分析与验证,得出三个定理,然后将其迁移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中来。 2.经历应用全等三角形及解角平分线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3.通过开放的设计题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建立数学化归和建模的思想,积极参与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对生活的热爱

小学数学单元整合实施方案

三十三团中学小学数学单元整合实施方案 一、基本思路 将六年的教材整合,将各个年级教学班的数学教学分为两个数学教学组,教学组根据数学表现分为A、B、两个层次,A层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思维开拓,基础较扎实,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积极进取;B层次基础相对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需要老师加强引导。 二、教材整合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材具有连续性、延展性和螺旋上升性的特点,针对教材和学科特点,我们在整合、拓展教材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 无论哪个层次的教材都必须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等作为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B层注重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基础的同时,通过交流、探索进行有效地提高;A层是在B层的基础上增加拓展知识,在注重注重基础,进行有效地提高的同时更注重对数学本质的探索、研究。 2、整体性原则 在整合编排教材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整个教材形成一个体系,有序地螺旋上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材能够形成网络图。 3、创新性性原则

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地处理,结合实际生活增加数学实践活动和思维训练,使教材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教材整合具体安排 在基本思路的前提下,教材整合坚持以上基本原则,具体安排如下: 每周四下午午练和第一节召开一次研讨会,明确分工,在规定时间完成自己负责的内容,下一次研讨会交上次的电子稿,确保计划有序推进,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四、预期效果 整合后的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与生活更好的融合,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减、调整、增加等,这样教材更具生活性、趣味性、延伸性、创新性,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经验基础。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流程,使得实际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强,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加能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乐趣,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的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紧迫感,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一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院,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小学二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位置,25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加减法中算。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的组成的,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 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立体图形。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下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三、多层练习、巩固提高 1. 想象印证 电脑演示:由体引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2. 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请你们去找一找,摸一摸。(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 小组学习、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4. 分类: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你们能根据它们的特点,为它们分一分小组吗?(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 5. 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电脑演示:情景激发)。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以游戏形式.比较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