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姓名朱佳磊

学号10115003146

班级10土木本一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指导教师胡徐辉

时间2013年6月

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文化与建筑风格

学号:10115003146

姓名:朱佳磊

班级:10土木本一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价值,建筑发展

概要:穿越历史,建筑伴随人类从古到今,从原始人的土坑土房到现在的摩天大楼,从一个群居的部落到现代化的城市街区,建筑在给我们以生活居住、走路穿行、标志纪念、甚至寄托后事之余,还展现出了科学的魅力,让人享受美的意蕴。

正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环境对于一地居民的影响不言而喻。同样的,一地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当地的文化氛围、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有很大程度的关系。

建筑起初只是为了本能的需要——避风遮雨、防御敌害。到后来才有了意识的指导及美学意义的要求,再后来文化观念和区域环境的制约,形成了建筑的地域性和传统风格,它既是文化观念的积淀,又是生活方式的体现。从世界范围来讲,便形成了东、西方两个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作为石头与木头构筑的史书,建筑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建筑有着辉煌灿烂的往昔,然而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中,它前进的脚步停滞下来。当代,面对潮水般涌入的西方形形色色的信条与主义,中国建筑文化应以更广博、更开阔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发展,唤醒富于创造和革新的心灵,以东方文化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世界、改造世界。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对待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态度,西方的叫作机械的自然主义,中国的叫作有机的自然主义。从本体的整体意识出发,中国人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运动的整体,人可以与之沟通,强调天地万物与人同体,这叫机体哲学,也叫生命哲学,把宇宙看成是变化无穷、生生不已的东西。机械的自然主义是把自然看成是一个机械的工具加以运用,意义的来源是一个超越的主体,即上帝。这与西方的神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观念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民族特点是实践理性精神。而西方人则趋于抽象化。西方古典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清真寺、哥特式教堂等。中国主要建筑大多是宫殿,供活着的君主居住。在21 世纪全球化的环境中,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即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脉络有了基本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西建筑在各个方面的差别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我们应继续加强各种

文化范畴间的交流,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效避免文化的趋同性,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文化的起源不同,而引起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审美、形式,中西古建筑各具特色,分别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心理体念、不同的审美享受。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

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一样, 是一种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建筑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建筑”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形式多样,平面布局合理,重视建筑功能已成为中西方建筑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外国建筑史》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著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发展 中国建筑稳定渐进,西方建筑剧烈变革 材料 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 布局 中国建筑强调群体,西方建筑注重单体 同自然的关系 中国建筑强调同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西方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对立与突兀 审美 中国建筑体现的是结构美,西方建筑体现的是雕塑美 建筑价值取向 中国建筑实用且着眼于信息,西方建筑永久且着眼于实物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 正文: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 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标签: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 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 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

中西方建筑比较

中西方建筑比较 自古以来东方和西方不管在文化背景,所创造的文明,宗教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理念正是造成东西方建筑差别的原因。这种不同点表现在建筑的材料,总体布局,注重点等众多的方面。下面由在建筑领域上代表东方的中国和代表西方的希腊来做比较。说明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而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首先是中西方对建筑价值有着明显不同的看法: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跟此有明显不同的是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

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而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再一很大的区别是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可以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而西方建筑占领着空间。这也造成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不同。 中西方在建筑建造时的着重点也有着很大区别: 中国建筑物最出色之典型,莫过于庙宇之正堂.普通正堂为四墙环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浅谈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目录 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2) (一)中国建筑风采 (2) (二)、西方建筑特点 (3) (三)简论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3) 参考文献 (5)

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大靓丽风景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内涵与风格是不一样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积淀,显然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个自的风格,别样的建筑特色同样能够反映出中国的异样风情。 关键字:中国建筑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建筑风采 中国地大物博,建筑艺术丰富多彩。中国的建筑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因地域不同又有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山西窑洞,赣南炮楼,湘西吊脚楼,贵州的石板房,蒙古包。总之组织布局规律,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次是其的共同特点。以四合院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建筑特色,因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排房组成,其分别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故名四合院。它主要形成于元朝到改革开放时期,虽为建筑却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进行。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每间房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按其规制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其各种配件装饰都是极其讲究的,如大门等极划分,依次为:光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帘大门、小楼门等。其通常以倒座房辟出一间略高于的房间为大门,有居高临下之意,还有富贵人家的大门上常饰有壶瓶叶子,既可用于保护大门,又做装饰送吉祥的意寓,以及正大门的影壁有驱鬼聚气之说,一些砖雕装饰更是丰富多彩,意寓深刻,大都表现同样的主题,即送吉祥送富贵,表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2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3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4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6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7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8 中美道歉语的跨文化研究 9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10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 11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12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13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4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 16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17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 18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1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 20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2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22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23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 24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25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26 质本洁来还洁去——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 27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28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 29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 3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31 分析《红字》中的孤独感 32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 33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34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 35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 36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37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38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39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40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41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42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建筑规律的发展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名族文化,传统观念,生活理念以及建筑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建筑有着严格的差异。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 一.xx西方建筑布局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族文特征。 二.xx西方建筑结构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独特的单体造型,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

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特征与区别讲解

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特征与区别【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建筑体系多姿多彩, 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总体上看,传统世界的建筑可以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 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 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 ,风格;建筑布局;建筑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 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7个时期。直至 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 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 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风格;建筑布局;表现,自己看法。正文: 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 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为主,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挡风,引光,避雨等。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学号:20111062417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12法学 2012140201091 赵瑞 导读语 文字像是一个精灵,深深贯穿在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文字不仅用笔记下了历史中的点滴。同时,在文字里,我们可以解读,在使用这一文字民族的文化,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解读他们的传统,读懂他们的哲学和思考方式。 从目前世界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文化上分为东西方两个不同的领域。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西方文化的代表英语有着从形式上到表象上完全不同的区别,这也是东西方政治文化人文上的区别。让我们用文字来解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点滴。 一、认识汉语 目前根据语言学家的分类,世界的语言体系九个语系即: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语言和文字是汉藏语系的代表。汉语与其他语系唯一表象上的区别在于汉语没有字母的概念。 世界上十三亿人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字,我们共同的语言——汉字。中国的汉字起源于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经过5000余年的发展,形成的非常严谨和复杂的文字体系。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区别于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体系,可以说独树一帜。从分析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与西方文字语言的对比,可以了解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方面。

二、从文字解析中西文化差异 (一)从汉语的字词分析中国的严谨性 汉语的基本单元是字,由象形文发展而来的字。汉语的字有着极其严谨的归类和属性。汉字其实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单独意义的单体字。如子,言,先等等,也就是不是由偏旁部首组成的,这些字对于汉字起到最基础的表达作用,是汉字里的“字母”。汉字的偏旁部首完全是由这些基础字演化而来。汉字由部首将其严格的进行归类。这样构成的字,无论从意义上还是发音上都被严谨的归纳。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视书面的严谨,而对于发音则采用古老的身教方式。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字就是词,字又组成词。例如桌字。表明了桌子的概念。在这个词的规范下,衍生出课桌,饭桌等词,从这个属性来看,汉语言是十分注重归属严谨的。在中国社会中,人并不是单独的人,人在社会上要有强烈的归属属性。这在西方也是存在的,但是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加强调这种归属。同时,汉字的词性也没有明显的标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里的老字,分别表明了动词,名词的成分,从字面上无法判别,只能从句子的意义上判别。这也是汉语区别于英语的重要部分。西方对字的属性归纳则完全不同。西方对于每一个事物都要有其单独的标识。对于新生的事物或物品以及现象,则一般再造一个词来补充。而中国文字则可以根据其归属用现有的字来重新组合。 从汉语和英语对字词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字和词方面是严谨而有逻辑性的,英语则是开放性的。中国人处事严谨,凡事都要有根有据,都要有所归属,都要在现有的事物里找到解释。西方人则更重视开拓,不拘泥于旧的事物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建筑文化重点在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 出发,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对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明确中西建筑的基本差异,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 正文: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 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 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同时别出心裁的屋顶建筑也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但是怎样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如仓穹则是它的建筑艺术所在,于是出现了那些垂直向上的石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干柱式,可以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础中的基础。石柱及屋顶的发展伴随着西方建筑的发展,如果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西方建筑的“基本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词汇”应该是斗拱。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人“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我们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歌德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和“石头的史书”。几千年来,建筑的文化价值一再被哲人和诗人们所肯定,建筑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建筑是人为的,有人才有文化,与其他人类物质产品相比,建筑与人有着更为密切与深刻的关系。它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能力、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抽象性所赋予的巨大涵括力,都使它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

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生存方式、社会经济背景、发展的历史过程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而中西文化也各有特点。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模式,历史悠远,包罗万象,而文化更是变动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种差异是相对的、大致的差异,笔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模式。儒家、道家、墨家等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宇宙及万物都是有情义的,它们有着至善至美的价值。人类对自然要寄予深切的关怀,不要试图去探究自然的本性、改造自然,所以人应该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要排除功利思想,通过道德修养去体会自然之美,自然之伟大与深邃。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总体上看,传统世界的建筑可以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风格;建筑布局;建筑理念; 1、中西方建筑差异比较 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也体现着不同的人文文化传统,不同的理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挡风,引光,避雨等。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1]。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ENG Jian-min XU Li-hong Department of Foundational Education,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5713 Abstract: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which people have been crea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it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sediment. Accurately speaking, culture is history, geography, traditional customs, life style, literature and art, criterion of conduct, mode of thinking, value concept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differences in integrity and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versation; 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则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