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11课教案导学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名师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习目标】①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②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学习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课前预习】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封刘邦为。

双方为争夺展开争战,史称“”。

刘邦注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最终,刘邦通过取得最终胜利。

2、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背景:由于和,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的景象。

如何,巩固,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目的:为了和,汉高祖吸取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政策。

3、措施:让部分士兵,将奴婢释放为,以增加。

实施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位,相应地减免。

4、效果:经济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

5、边境:对匈奴采取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三、“文景之治”1、措施: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进一步把田租降到,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

国家积极,保障民众温饱。

提倡,反对。

2、经济发展:、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纺织技术,丝织品。

漆器造型美观。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

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汉景帝时开通,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3、效果:文景时期,政治,经济,人口,人民生活安定。

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唯物史观】根据材料说一说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探究二:问题:为什么统治者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可从国家和个人角度思考)探究三:问题:【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秦汉的墓葬对比,你可以看到其背后统治者什么样的统治作风?对此你有何启示【课后检测】1.(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目标: 1、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3、理解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

阅读课文做下题 1、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立________,监督和检举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____________”,每州部派____一人,监督地方官员,进一步强化了监察制度。

2、汉武帝任用___________、_________,制约丞相的权力,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汉武帝时期,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公元前______年,________称帝,建立西汉,定都_______。

5、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宽松的政策,。

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__________”的繁荣局面。

6、汉武帝采纳了的主张,推行“___________ ”政策,同时还大力推行______教育,在长安设立_______,教授___________,把_________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8、汉景帝接受______的建议,实行削藩,从而导致了以吴王_____为首的七国之乱。

大将_________临危授命,平定了叛乱。

9、汉武帝采纳_________建议,颁布“________”,巧妙的削弱了封国势力。

10、“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达标训练:1. “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

”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华伦发明麻沸散2.右侧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

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A.实行“削藩”B.推行分封制C.颁布“推恩令”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下列属于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是( )A. 统一文字B.统一度量衡C.建立皇帝制度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第。

3.12《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2《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课时第课时一、清(复习知识)知识点一秦的暴政1.秦始皇的统治①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

2.秦朝的暴政(1)赋税沉重: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2)繁重:四大工程——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

(3)法律残酷: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4)焚书坑儒。

(5)秦的统治更加残暴: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穷奢极欲,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3.结果:矛盾激化,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

知识点二陈胜、吴广起义1.概况:(1)爆发:公元前_______年,_______、_______在_______领导农民起义。

(2)发展:攻占_______后,_______称王,建立了“_______”政权。

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

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

(3)结果:最终_______,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2.影响: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农民阶级反抗_______残暴统治的斗争。

知识点三秦朝的灭亡陈胜、吴广起义处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前期;项羽和刘邦的起义处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后期。

1.概况: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

2.巨鹿之战:①指挥者、地点:项羽,巨鹿。

②特点:的战役。

③战果:将秦军的歼灭。

3.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

4.秦朝灭亡:公元前年,秦朝统治者子婴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

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

二、展(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1、历史解释: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文献史料,了解汉初的赋税、徭役等情况;结合史料,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部编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部编人教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学习重点】“文景之治”【学习难点】休养生息政策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让学生认真阅读第一模块,从教材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方法指导二:学生认真阅读第二模块,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助力学生解读本课难点。

方法指导三:采用比较学习法,比较汉高祖与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及发展,准确把握重要内容。

方法指导四:歌谣记忆本课内容“文景之治”谋发展,社会面貌大改观,轻徭薄赋得民心,奖励农桑重生产。

带头节俭把事办,“以德化民”民心安。

文帝景帝治江山,国库钱粮都丰满。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1.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2、刘邦3、长安4、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5、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休养生息6、兵皆罢归家平民轻徭薄赋7、休养生息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8、汉文帝和汉景帝9、农业生产以农为本以德化民勤俭治国10、清明发展安定增强文景之治自主检测:1.西汉都城位于()A.咸阳B.长安C.镐京D.殷2.汉初首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下列哪一措施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A.让士兵还乡务农,免除若干年徭役B.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C.减轻刑罚,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D.把田租定为“什五税一”4.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是()A.“文景之治”B.百家争鸣C.秦始皇统一六国D.汉武帝的大一统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的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

材料二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材料三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殷实,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因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盛世与乱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社会状况?(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状况?6.经典诵读是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D.三国—东晋7.“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这里被称作“高祖”的是()A.陈胜B.吴广C.刘邦D.项羽8.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A.高祖时期B.文景时期C.汉武帝时D.光武帝时9.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学习过程】第一篇章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

(指向目标1)【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指向目标1)【探究学习】你能说出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典故吗?【拓展探究】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二段,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信息。

(指向目标1)【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一段,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指向目标2)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及目的【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二、三段,结合表格材料,总结汉高祖刘邦采取怎样的措施及影响?(指向目标2)材料一:“兵皆罢归家”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材料三:“今天下已定,令(流民)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材料四:“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材料五: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1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1课)

1、 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 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第三子目: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 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讨论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解决 动脑筋 三、达标检测: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

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 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

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 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请回答:(1) 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2) “两个小队长”分别指谁?(3) 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大雨,起义还会爆发吗? (4) 这个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四、重点点拨:1、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各种刑法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一一《过秦论》贾谊。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 “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 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秋怨,溃而叛之。

”2、 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 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 。

3、 总结陈胜、吴广这次起义的特点就是: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4、 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5、 陈胜、吴广起义是反抗暴秦,而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他们的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6、 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如下图),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水 平,教会其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 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 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 ④实行族诛⑤实行连坐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④2 .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影响是()A .阶级矛盾尖锐 C.人民生活痛苦3 .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D .①②④⑤ A.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4 •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人是(A.陈胜5 •秦朝灭亡的标志是(A.陈胜吴广起义 C.刘邦攻占咸阳6 .识读下列材料和图片B .吴广)C .城濮之战 )C .项羽B .政局动荡不安D.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 •马陵之战D •刘邦B .巨鹿之战 D .西汉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方法
第 11 课“伐无道,诛暴秦”导学案
课题
第 11 课“伐无道,诛暴秦”
课型
新授
教具
多媒体
学习 目的
秦朝的暴政;灭亡及汉朝的建立
学习 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习 难点
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一、预 习 案
预 习 过 程
秦的暴政 1、暴政表现 2、暴政后果 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原因 问: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 (从这个问题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起义六要素①时间:公元前 209 年;②地点:大泽乡;③领导人:陈胜、吴 广 ④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戍边误期,误期将斩 ⑤经过:杀押送官→连攻几县→建立政权→陈胜立王→各地响应→咸阳进发→ 寡不敌众⑥结果:最后失败 3、大泽乡起义的历史意义 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秦末农民战争分几个阶段?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领导。 4、楚汉之争 5、汉的建立
课后 反馈
三、训 练 案
训 练 过 程 及 内 容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 A、秦的暴政 B、焚书坑儒 C、修建宫殿和陵墓 D、法律残酷 2、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地点是(C ) A、陈 B、沛县 C、大泽乡 D、渔阳 3、推翻残暴的秦朝统治的(C)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的起义军 C、刘邦的起义军 D、刘邦项羽起义军 4、秦朝灭亡的时间是(B) A、公元前 209 年 B、公元前 207 年 C、公元前 206 年 D、公元前 202 年 5、下列消灭秦军主力的是(C)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6、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是(C)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城濮之战



教法及活动设计
作业布置
第 11 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二、秦末农民战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 209 年)
板书 设计
(1)起义过程(2)意义: 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2、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时间公元前 207 年)(2)秦朝的灭亡(公元前 207 年) 三、楚汉之争 四、汉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 202 年都:长安
学法指导
活动设计
学生 疑惑
问: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探 究 案

一、秦的暴政 [教师提问] 现在给两分钟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老师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 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 [学生回答]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 [引导] 那农民为什么要发动起义呢? [学生] 秦朝推行暴政,迫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 [引导] 很好。那么秦的暴政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 为了修宫殿、陵墓、长城和驰道等,秦朝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 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 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 要受到牵连。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归纳] 回答得很全面,现在我们在黑板上归纳一下: 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二、秦末农民战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 209 年) [引导]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个字目的内容,看看陈胜吴广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1) 起义过程(2)意义[提问] 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历来都本人 们所称道。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它的意义。[学生]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过渡] 不错,这次起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陈胜、吴广虽然死了,但各地的农民并没有从此 而屈服。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 (时间 公元前 207 年) [过渡]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这过程中, 有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巨鹿之战。请同学们看课文 65 页的动脑筋部分,看看这个 故事里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成语? [学生] 破釜沉舟。 (2)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 207 年) 三、楚汉之争 四、汉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 202 年 大的项羽呢? [学生] 刘邦进入咸阳后,废除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项羽进入咸阳湖,大肆杀 掠,火烧阿房宫,丧失民心。 [引导] 从项羽和刘邦不同的结局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吗? [学生] 得民心者 三、 小结 1、总结秦亡教训及刘邦能建立起汉朝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都:长安) [设问]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小字部分,想一想,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原本比他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