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合集下载

理性与信仰的辩证关系

理性与信仰的辩证关系

理性与信仰的辩证关系人类思维的两个主要方面之一是理性,而另一个则是信仰。

理性以科学、推理和逻辑为基础,通过观察和实证来得到知识。

信仰则是基于个人或集体的主观感受和信念,常常需要无法被科学方法证实的理由来支持。

尽管理性和信仰在很多时候似乎存在对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往往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可以互相补充和促进。

首先,理性和信仰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理性更多地关注于表面的现象和客观的事实,致力于从经验中发现规律并建立科学的解释和理论。

它在科学、哲学和法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问题提供客观的解答,并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理性也有其局限之处,它无法回答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存在的意义、人类价值和道德的起源。

这时候,信仰进入了舞台。

信仰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主观的体验,它提供了对人类存在和意义的独特解释。

宗教信仰是最典型的信仰形式,通过恒定的信念和文化传承,为人们提供了安慰、指导和希望。

信仰的力量在于它能超越理性和科学所能及的领域,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然而,信仰也有其局限之处,它可能因为主观感受和个人经验而缺乏客观性,并且容易导致偏见和狭隘。

尽管理性和信仰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对立,但它们并非不相容。

事实上,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和补充,形成一种辩证关系。

理性可以通过客观的观察和实证来验证和修正信仰的内容。

例如,科学可以向宗教提供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从而使宗教信仰更加真实和可信。

同时,信仰可以为理性提供一种更广阔和深邃的视角,使人们超越科学和理性所不能及的领域。

正是这种相互补充和促进,使得人类的思维更加全面和深刻。

此外,理性和信仰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性帮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作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信仰则提供了一种情感支持和道德约束,使人们能够坚持信念和价值观,面对困难和挫折。

一个完整的个体和一个强大的社群需要既有理性的敏锐思维,也有信仰的坚定意志。

理性与信仰的相互作用与碰撞

理性与信仰的相互作用与碰撞

理性与信仰的相互作用与碰撞追求真理是人类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个进步和多元的时代,理性与信仰的相互作用与碰撞成为思想研究的焦点。

理性作为一种客观、合理的认识方式,强调逻辑和实证,而信仰则是主观的、凭借感知的一种态度。

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既有冲突,也有相融共生。

理性与信仰之间常常产生冲突是因为它们的起点和方法不同。

理性强调科学、理性的观察和实证,追求的是可以被证明的真理。

而信仰则是在对超越感知能力的事物的信任和依赖上产生的。

信仰基于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的精神感受,缺乏客观的证据和逻辑推理。

当科学理性和信仰推翻了某个传统的信仰体系时,往往会引发思想上的冲突。

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科学原理的发展对于宗教神话传说的解释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科学与宗教的激烈争论。

尽管如此,理性和信仰之间也有相融共生的一面。

它们在不同层面上探索和揭示了现实世界。

理性与信仰都是人类在认识和解释世界时使用的工具,互相补充并推动人类的认知进步。

理性可以研究世界的客观现象,但对于人的内心和精神层面的探索相对较弱,而信仰则可以填补这一空缺。

信仰给予人们希望、慰藉以及对生活和未来的意义的探索。

它在一些时候也能帮助人们降低焦虑、恐惧和无助感。

由于理性和信仰的互补作用,人类能够在科学的同时满足自身精神层面的需求,使生活更加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理性和信仰应该保持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既不能过度偏重于理性的严谨和实证,也不能盲从于信仰的主观性和臆测。

理性需要思考、质疑和批判,以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进步性;信仰则需要经过反思、理性推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信仰观念中。

只有在理性和信仰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下,人类思考和行为的决策才能更加合理、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此外,在当今社会大范围发生的信仰自由和多元化的背景下,理性和信仰的相互作用与碰撞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信仰观念和价值体系。

这些多元的信仰种类、信仰观念和信仰习俗与理性的主张往往存在差异。

信仰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信仰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信仰与理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类思维的范围内,信仰与理性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信仰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观念、主张或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任和承认,通常是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产生。

而理性则是指人类运用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来获得真理。

信仰和理性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辩证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二者之间的对立,更包含了互补、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关系。

首先,信仰与理性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

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理性更注重通过推理和逻辑来根据已有的证据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然而,在面临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事物或现象时,人们常常依据自己的信仰来寻找答案。

无论是宗教信仰、道德信念还是人生哲学,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理性无法到达的空白。

例如,对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意义等问题,科学理性可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而信仰却可以提供一种宽广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来解答这些问题。

因此,信仰与理性之间的互补关系帮助人类建立了一个更完整、更复杂的认知体系。

其次,信仰和理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信仰可以激发人们的理性思考。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源于科学家的热情和信念。

他们的对于某种假设或理论的坚定信仰,促使他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去研究、实验和验证。

另一方面,理性思维也可以对信仰进行理性的审查和分析。

对于某种信仰体系来说,理性思维可以排除其中存在的逻辑漏洞、矛盾之处,并推动其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因此,信仰与理性在互相激励下,推动人类的认知能力和道德观念的提升。

然而,信仰和理性也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人们过分依赖信仰而忽略理性思考时,往往容易陷入迷信和盲从的境地。

没有理性思维的约束和辩证思考,人们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蒙蔽,从而丧失对真理的判断力。

同样地,如果人们过于追求理性而完全否定信仰的价值,就可能剥夺了人类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信任。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理性思维的盛行使得有些人对一切信仰持怀疑态度,甚至对宗教信仰进行全盘否定。

上帝存在的理性和信仰的辩证关系

上帝存在的理性和信仰的辩证关系

上帝存在的理性和信仰的辩证关系在许多文化和宗教中,上帝被视为宇宙的创造者和掌控者,是宗教信仰的核心。

然而,在面对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挑战时,关于上帝存在的理性和信仰的辩证关系成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以及信仰的本质,并讨论二者如何相互关联和影响。

一、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1. 宇宙存在与有序性:从宇宙的存在和有序性可以得出上帝的存在。

宇宙中存在着精密的物理定律和复杂的生命系统,其运行和相互关系表明有一种智慧和意图在背后。

设计论和目的论主张宇宙中的复杂性和有序性必然来自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即上帝。

2. 道德秩序与价值观:道德秩序和价值观的存在也可以被认为是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之一。

人类的道德感和价值观源于上帝所设定的行为准则和目标。

这种道德秩序的存在暗示着上帝的存在,并且提供了一种合理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人类普遍具有道德意识和行为。

3. 知觉和存在自觉:人类的知觉和存在自觉也暗示着上帝的存在。

人类有意识地思考、感知和意识,这是一种超乎物质身体的属性。

许多哲学家和宗教信仰者认为这种人类意识的存在是与上帝的存在连接在一起的证据。

二、信仰的本质1. 个人体验和情感:信仰是一种深深根植于个人心灵的情感和体验。

信仰不仅仅是理性的产物,更是情感和灵性的表达。

个人的信仰通常是基于对神秘、超自然和宇宙意义的探索和体验。

2. 社会和文化影响:信仰也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宗教传统、家庭环境和社区习俗都会塑造信仰系统和信仰行为。

信仰通过社会互动、宗教仪式和道德规范与个人、群体和社会联系在一起。

三、理性与信仰的辩证关系1.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理性与信仰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

理性倾向于追求逻辑、证据和科学方法,而信仰则建立在对超自然和灵性领域的个人体验和信任之上。

一些理性主义者认为信仰是不理性的,因为它不能被科学证明或经验验证。

2. 信仰的补充和启发:然而,理性与信仰也可以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信仰提供了一种超越纯理性的视角和意义框架,丰富了人们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

理性与信仰的哲学思考

理性与信仰的哲学思考

理性与信仰的哲学思考人类思维的两个重要维度是理性与信仰。

理性是指通过逻辑和证据来思考并得出结论,而信仰则是对超越经验和理性的事物的坚定信念。

这两个维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存在,但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关系。

本文将对这一关系进行哲学思考,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视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追求逻辑和科学的严谨性,其目的是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获取真实和客观的知识。

与此相反,信仰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上的倾向,它超越了理性的界限,寻求一种深度和意义上的共识。

理性思维强调对证据的依赖,而信仰则援引心灵深处的感受或对神秘事物的信凭。

然而,这两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和补充的。

其次,理性和信仰在不同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理性思维在科学、数学和逻辑推理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并为人们提供可靠的知识基础。

然而,理性思维也有其局限性,它无法回答一些超越经验和证据范围的问题,比如道德、意义和人类存在的目的等。

信仰则强调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赋予人生以信心和希望。

信仰也在个人和社会认同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指引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理性和信仰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理性思维被认为是主导社会进步和决策的重要因素。

然而,由于理性思维的冷漠和功利主义倾向,人们对于信仰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

信仰可以弥补理性的局限性,为人们带来情感上的慰藉和意义。

在这个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人们的信仰也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从宗教到哲学到精神信仰等等。

这种多元性为社会带来了挑战,但也为我们提供了相互理解和包容的机会。

理性和信仰的协调需要我们尊重彼此的不同和多样性。

对于理性思维而言,我们需要尊重经验和证据的权威,并致力于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对于信仰而言,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理解不同信仰的合理性和价值。

论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论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论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一、理性依赖信‎仰存在时期‎在早期教父‎哲学把希腊‎、罗马的哲学‎视为异端,反对任何有‎理性的思考‎,提倡绝对信‎仰。

教会一直强‎制推行这样‎的思想准则‎,要求哲学服‎从神学,信仰高于理‎性,启示高于知‎识。

但是早期基‎督教虽有着‎虔诚的信仰‎,却没有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却有着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迫于传播发‎展的需要,它不得不转‎而利用哲学‎。

所以早期基‎督教一方面‎贬抑理性,另一方面也‎对希腊哲学‎进行有选择‎地接纳,借助哲学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使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

这时期的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

以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的奥古斯丁‎为例,他的名言是‎“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主张信仰高‎于理性,靠神秘的直‎觉去认识上‎帝,但是又认为‎上帝是可认‎知的,可以用形而‎上的方法加‎以论证。

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与信‎仰结合起来‎。

奥古斯丁认‎为,在人的思想‎过程中,理性与信仰‎是彼此交叉‎的。

上帝是要先‎信仰然后才‎能理解的对‎象。

对上帝的信‎仰而后理解‎不是无条件‎的。

一方面,信仰要求理‎性为其作适‎当的准备;另一方面,信仰为理性‎开辟道路,信仰不是精‎神生活的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让我们把信‎仰看成迎接‎与追求理性‎的序曲,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理性‎的灵魂,我们甚至不‎能信仰。

”实际上,信仰为理性‎打开了凭自‎身无法进入‎的领域。

随着人们对‎理性的追求‎日益强烈,对教义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早期教父哲‎学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信‎仰无理性是‎盲目的,要想使基督‎教信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必须能够‎经受得住理‎性的检验,得到理性的‎首肯,而有理性的‎信仰才是最‎可靠的。

但是理性还‎是没能超越‎信仰的界限‎。

二、理性与信仰‎分离的萌芽‎状态时期如果说教父‎哲学是神学‎与哲学的统‎一,理性低于信‎仰,依附于信仰‎而存在,那么经院哲‎学的产生与‎以往的奥古‎斯丁神学即‎教父哲学相‎比,已经有某种‎根本性的进‎步,哲学在一点‎一点地同神‎学分离,逐渐从神学‎中独立出来‎。

宗教哲学:信仰与理性

宗教哲学:信仰与理性

宗教哲学:信仰与理性宗教哲学是研究宗教现象和宗教信仰的哲学学科,它探讨了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信仰和理性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两种重要方式,它们在宗教哲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信仰是指对超自然力量或实体的信任和依赖,是人类对未知、超越自然界的一种虔诚的心灵体验;而理性则是指人类运用逻辑和推理能力来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宗教哲学中,信仰与理性之间常常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它们既有着相互矛盾的地方,又有着相互融合的可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信仰与理性在宗教哲学中的作用和关系。

首先,信仰与理性在宗教哲学中的关系可以从信仰的本质和理性的本质入手。

信仰往往是基于个人的情感、直觉和经验,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心灵体验。

信仰的形成往往是在人类面对无法用理性解释的现象或问题时产生的,它是对人类有限认识的一种超越和补充。

而理性则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理性强调逻辑推理、实证验证,注重客观事实和证据。

在宗教哲学中,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情感和理性、直觉和推理的辩证统一。

信仰激发人类对超自然的向往和敬畏,而理性则帮助人类理解宗教现象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其次,信仰与理性在宗教哲学中的关系还可以从宗教知识和科学知识的角度来探讨。

宗教知识是人类对宗教信仰、宇宙起源、人生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和体验,是人类对超自然领域的探索和理解;而科学知识则是人类对自然界规律和现象的认识和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在宗教哲学中,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宗教知识和科学知识的互补和对话中。

信仰激发人类对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而理性则帮助人类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宗教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和促进,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多维度认知。

此外,信仰与理性在宗教哲学中的关系还可以从宗教伦理和道德伦理的角度来思考。

宗教伦理是指宗教信仰对人类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影响,是人类在信仰指导下对善恶、正误的判断和选择;而道德伦理则是指人类在理性指导下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决策。

论宗教信仰与理性思辨的哲学关系

论宗教信仰与理性思辨的哲学关系

论宗教信仰与理性思辨的哲学关系宗教信仰与理性思辨是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哲学关系。

宗教信仰是人类对于超越自身的存在和意义的信念,而理性思辨则是人类运用逻辑和推理能力来寻求真理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宗教信仰与理性思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首先,宗教信仰与理性思辨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关系。

宗教信仰通常是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体验,它关注的是人类内心的情感和灵性需求。

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带来安慰、指引和希望,使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痛苦时能够找到力量和勇气。

然而,宗教信仰并不是一种可以被证明或证伪的理论,它更多地是建立在信任和信念的基础上。

这时,理性思辨就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理性思辨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的方式,帮助我们对宗教信仰进行思考和理解。

它可以帮助我们审视宗教教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使我们对宗教信仰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宗教信仰与理性思辨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宗教信仰往往是建立在信仰和神圣的权威之上的,它要求信徒相信和接受一些超越人类理性的真理。

然而,理性思辨强调的是逻辑和证据,它要求我们对任何主张进行质疑和思考。

当宗教信仰与理性思辨相冲突时,人们往往面临着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选择。

这时,我们需要在宗教信仰和理性思辨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我们可以通过对宗教教义的解读和理解,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来找到宗教信仰与理性思辨之间的和谐点。

宗教信仰可以给予我们信心和希望,而理性思辨则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思考和理解宗教信仰。

最后,宗教信仰与理性思辨之间还存在一种相互启迪的关系。

宗教信仰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使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意义产生深刻的思考。

它可以激发人们对哲学和宇宙的探索,从而促进人类的智慧和思想的发展。

同时,理性思辨也可以给予宗教信仰更深入的解释和理解。

理性思辨可以帮助我们从逻辑和科学的角度来思考宗教信仰的问题,从而使我们对宗教信仰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姓名:刘烽华班级:物流管理111班学号:5400211206信仰与理性是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极其重要、但又异常模糊的一对概念。

何为信仰,何为理性,二者关系如何,是许多哲学家和神学家倾毕生精力加以关注和研究的主题。

然而,其结果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今无有定论,由此也足见该问题之艰深繁难。

同时,对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的回答,实际上也是对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究竟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的问题的回答,人们一直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着艰辛的探索,到现在尚无定论。

在此,我没有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意思,只想简单地运用所学、所看的一些皮毛理论及知识去探讨一下,试图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真理是否唯一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始终与真理问题交织在一起。

如果不存在所谓真理,那也就没有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了。

正是由于人们认为存在着真理,才有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真理是唯一的,还是存在着至少两种真理,对于解决真理与信仰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真理是唯一的,那么,理性与信仰,要么只有一方是真理,另一方不是真理;要么双方都不是真理,它们共同从属于那个唯一的真理。

如果真理不是唯一的,那么双方都可能是真理;只要承认它们都是真理,那么,有待确定的就只是它们在真理系统中的地位了。

真理是不是唯一的,涉及到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

如果认为世界是唯一的,宇宙是唯一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真理也就是唯一的了。

也就是说,与真理是唯一的相对应的世界观认为真正的世界只有一个,世界是一元的。

在古希腊,凡是认为世界是一元的,也就认为对同一东西,真理只有一个。

世界是一元的,那么,这个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呢?它是物质,是精神,还是神灵?一般而言,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通常是强调以经验为基础的理性为真理的源泉的;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通常是主张以先验的或天赋的理性为真理的源泉的;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神灵的,通常是以神或人对神的体认为真理的源泉的。

无论是以以经验为基础的理性或以先验的天赋的理性为真理的源泉,归根到底都是以理性为真理的源泉;但以神或者人对神人体认为真理的源泉,实际上也就是以信仰为真理的源泉。

理性主义与信仰主义的分别,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承认神创论为根本标志的。

我们通常说,毕达哥拉斯的真理论是理性主义的,柏拉图的真理论是理性主义的;但新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真理论却是信仰主义的。

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前者不是神创论的,而后者是神创论的。

既然世界是由神创造的,那么,人,包括人的理性在内,也是由神所创造的了。

既然真理就在于与原型即本原的符合,在于要在思想中对世界所由之而来的东西的再现式的把握与体认,那么,本原是神,要得到真理,也就是要回到神,回到神的方式之一就是体认与把握神,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对神的信仰为前提,如果对神不信仰,不信神,也就不仅不会得到神的眷恋,而且会被神剥夺认识神、体认神的能力。

所以,在以神创论为基础的宗教中,信仰神是绝对的第一要义。

理性在其中固然也有其地位,但毕竟是从属的。

因此,在宗教中即使有所谓的理性主义,也是信仰主义的理性主义,因为在其中,理性是为信仰论证服务的。

同时,由于真理只有一个,而且仅仅存在于神之中,存在于人走向神的途中,这个真理也就只能是信仰的,而不能是理性的。

这反映在一旦理性与信仰发生冲突,理性就必须做出让步,服从于信仰。

托马斯·阿奎纳的理性主义神学体系,就是一个信仰主义的理性主义神学体系。

在他看来,无论是神的统治还是人的统治,都是以理性为基础。

“宇宙的整个社会就是由神的理性支配的。

”但是,人的尺度是人的理性,“人类行动的准则和尺度是理性,因为理性是人类行动的一原理。

”“正是理性在指导行动以达到它的适当的目的。

”一旦涉及到神,人的尺度就得让位于神的尺度,让位于权威。

“我们要证明信仰的真理,只能用权威的力量来讲给愿意接受权威的人。

”而权威,则是非个体的客观理性,这种绝对化的理性精神,成为扼杀活生生的个人理性的力量。

这种绝对化的理性精神,实际上是把理性的。

因为理性的特征正是独立、自由与蔑视权威的,它以自身为最高的权威,而不需要其他任何权威。

这是只有在个体性、主观性中的理性才具有的特征。

那种非个体的客观理性,在天上,表现为上帝这一权威;在人间就表现为罗马教会这种权威。

实际上只要人间的这一权威发挥出其作用,天上的权威就成为虚设,成为可有可无的了。

这一人间权威不仅控制着对《圣经》的解释,凡对《圣经》的解释与罗马教会不同的,都被控告为异端,除非放弃异端思想,就会被处于刑;而且控制着阅读《圣经》的资格与权利,除了神职人员和神学院的学生,其他任何人是无权也无法阅读到《圣经》的。

与此相对,路德认为信仰是非理性的。

路德认为,理性与信仰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理性是属世的,只能及于今生的事。

它虽然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光,但是,“它不能发现解脱罪恶和死亡、赶往正义和生命之路。

”而信仰则只涉及人与上帝的关系,只涉及灵魂的拯救,与今生之事无关。

“人的福音不及此世之事。

它仅关心灵魂。

促进和解决此世之事不是我的职责。

而是……皇帝、贵族和行政官的工作。

他们所依赖的不是福音,而是理性、传统和公正。

”理性与信仰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在信仰看来是正确的,在理性看来则可能是谬误的,反之亦然。

“信仰所加于我们的,正是理性要求我们放弃的。

”路德认为,理性不可及于信仰,在于理性是有限的,它不可能理解宗教中的许多事情。

对于上帝,路德认为,上帝永远是正义的,他超越人的理智,是神秘的、不可思议的。

如果人们可以理解他,他就不是上帝了。

而亚里士多德将理性被分成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一者对应于世界的本原,即人们的认识活动,一类对应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即人们的日常道德活动。

他认为,人的灵魂的“有理性的部分也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考察那些具有不变本原的存在物,另一部分考察那些具有可变本原的存在物。

”这一区分,实际上是对柏拉图的人生观上的两重世界理论的一种变通的说法,是将两种世界内在于人,所谓主动理性对应于本原世界,所谓被动理性,对应于感官世界。

二、信仰与理性两重真理说,在其最初的意义上,是要为个体的理性挣得一块地盘,在信仰至上的世界里为个人理性的自由开辟一条道路,实际上也就是争取个人的思想自由。

在信仰至上的世界里,理性并非没有其地位。

对此,丹皮尔说:“如果人们以为经院哲学以及后来由它产生的正统的罗马神学反对或轻视人的理性,那就完全错了……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的理性原是为了了解和检验神与自然而形成的。

他们自称要对整个存在的体系给予理性的说明,只不过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前提有问题罢了。

”但这里,理性是为了证明信仰。

而信仰,实际上就是一种集体理性,或者说是集体无意识,它要求个人理性思维的结果绝对不能超出其确定的界限。

而要求个人理性思维的结果绝对不能超出信经或教父的专横的界限,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个人思想的自由。

要条破这种限制,就必须在信仰之外,为个人的理性思维开辟一个新的场地,这个场地就是世俗世界。

这就有必要将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信仰的世界,一个是世俗的世界。

个人的思想不能在信仰世界里有自由,在世俗世界里却可以有自由。

这一倾向,与世俗国家力图摆脱教会的控制、确立自己在世上的权柄的欲望合拍,因而得到了世俗国家的有力支持。

同时,教会内部严重的腐败,也引起了对教会进行改革的呼声,要求纯洁教会;而纯洁教会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对世俗事务的管理从教会中剥离出去,使教会致力于对精神事务的管理。

纯洁教会的呼声与世俗国家摆脱教会控制的欲望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促成了新教运动。

这一点可以从宗教改革的先驱者、主张政教分离的中世纪哲学家威廉·奥卡姆身上看到。

他对他的保护人德国皇帝路德维希说:“请你用刀剑保护我,我瘵要用笔保护你。

”可以说,如果没有世界君主的保护,任何宗教改革都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路德因为有世俗君主的保护而取得成功,而胡斯则因为缺少这样的保护而被罗马教会处死,其改革也夭亡了。

世俗君主需要在世俗事务方面的自由,这在完全没有个人的思想自由的世界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世俗君主也需要一定的个人思想自由,而新教本身对于罗马教会而言,也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自由思想,同时它又是在世俗君主的保护下得以取得自己的成功的;所以,个人的思想自由,在新教中也部分地得到了实现,虽然是以信仰自由、要求宗教宽容的形式出现的思想自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教派别都主张思想自由。

加尔文教(归正宗)就没有主张思想自由,它们反对的只是罗马教廷的专制与腐败,只想在世上建立一个清廉的、有效地控制社会生活的教会。

马克斯·韦伯说:“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

这意味着要废除一种非常松弛的、在当时几乎不内实施、近乎流于形式的控制,而倡导一种对于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各个领域的一切行为都加以管理的控制方式。

这种控制方式是极其难以忍受的、但却又得加以严格执行。

……加尔文教的教规,……在人们看来是一种绝对无法忍受的对于个人的宗教控制形式。

……宗教改革者在这些经济高度发达地区所抱怨的不过教会对生活监督过多,而是过少。

”为了加强宗教对社会的控制,宗教改革反对异端的态度和行为上,与罗马教廷是如出一辙的,有时甚至连罗马教会也自愧弗如。

塞尔维特就是在日内瓦为加尔文逮捕并以最残酷的火刑处死的(以文火慢慢烤死的),加尔文在日内瓦的教权专政,与罗马教皇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所以,思想自由,在宗教范围内,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即使信仰自由,也不是主张两重真理的,而是主张真理是唯一的。

但与天主教不同的是,新教虽然同样主张真理是唯一的,并且真理只存在于上帝那里,但是不象天主教认为只有教会归根到底只有教皇才能拥有真理那样垄断真理,而是主张人人在这唯一的、只存在于上帝那里的真理面前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认识真理,通过与上帝的直接交通而接近上帝、达到上帝与上帝合一,从而认识这唯一的真理。

并且,只有上帝才能够确认什么是真理,人类是无权确认什么是真理的。

这意味着人间所有自称自己的认识才是唯一的真理的人都是狂妄的,都是在僭越,都是在试图取代上帝,因而都是不合法的;更不用说用惩罚压制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了。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剥夺教会对真理的桷认权。

在真理问题上,新教之新,主要就在这一点上。

而且这一点,只有路德宗真正做到了。

因为这样,就必须实行宗教宽容。

凡是主张实行宗教宽容的新教,教做到了这一点。

但加尔文教、安立宗都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

所以,理性要获得自由,就必须彻底批判宗教,批判天启真理。

批判宗教的有力武器就是用天赋理性或者说自然理性取代天启真理。

只要认识真理的理性不再是由上帝通过启示赋予他挑选出来的选民的,信仰至上也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

既然这个世界是理性的世界,而理性又不是由上帝赋予人的,而是人固有的,因此,人的理性就不是上帝所赐的,人也就不是由上帝所造,世界也就不是由上帝所造,上帝就不是造物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