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哲学中理性与信仰关系之思

合集下载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摘要】: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围绕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的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经验哲学的代表人物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及托马斯·阿奎那宇宙论证明,就此讨论基督教哲学中信仰与理性,这种思想传统不仅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而且对于近、现代的西方宗教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袁野、孙晔,沈阳师范大学一、教父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在早期基督教传播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最高统治者的理解和支持,应付希腊哲学后裔们的激烈抨击,一些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就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

借用古希腊哲学,并根据教会的需要加以改造,开始阐述、制订了教义和教规。

这些人或奔走传教,或著书立说。

借着他们的活动,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完整的教义,他们也因此被教会称为“教父”。

他们的哲学思想就被称作“教父哲学”。

(一) 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两种证明——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

奥古斯丁对关于上帝存在的单纯神学思辨并不感兴趣,他关于上帝的哲学反思是他强烈追求智慧和精神之宁静的产物。

他年少时沉湎于感官快乐之中的经历戏剧化的证明了灵魂不可能在肉体的快乐或感觉中找到宁静。

同样,在对知识确定性的追求中,由事物构成的世界是充满变化和暂时性的。

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有限的人的心灵何以能够获得超出其心灵能力的知识?1.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代表,深受柏拉图主义思想的影响,将知识区分为3 种,只能相信不能理解的知识——历史知识;既能相信又能理解的知识一数学知识;只有相信的知识才能被理解的知识——神学宗教,并把知识对象和知识的关系理解为有下到上的等级关系,人的外感觉以外部有形事物为对象,内感觉以外感觉为对象,理性以内感觉为对象。

这样,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和理性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等级。

奥古斯丁说:“很明显,有形事物被身体感觉所感知,身体感觉不能感知自身。

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阿奎那的哲学思想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年-1274年),意大利籍天主教神学家、哲学家,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基督教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发展。

阿奎那的哲学思想围绕着宗教信仰、自然理性和对神学问题的探讨展开,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理论和见解。

阿奎那的理性与信仰阿奎那主张理性和信仰并重,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信仰与理性合一”的观念,认为虽然信仰可以超越理性,但理性也有其独立的价值,可以为信仰提供支持和解释。

阿奎那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理性,通过理性可以认识自然、神学和道德规范,从而引导人们达到永恒的救赎目标。

在阿奎那看来,理性和信仰相辅相成,共同引领人类走向真理和智慧。

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阿奎那提出了自然法理论,认为自然法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固有能力,是永恒不变的、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根据阿奎那的观点,自然法是一种基于理性的普世道德规范,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做出符合人性本质和上帝旨意的选择。

自然法源自上帝的教导,体现了上帝在自然和人类中的智慧和善意,是人类社会和谐、公正、秩序的基石。

阿奎那的神学哲学阿奎那在神学领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理论,深刻探讨了神的存在、神的本质、神的属性等问题。

他认为,神是绝对的存在、绝对的真理、绝对的善和美,神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终极目标。

在阿奎那看来,通过理性分析和信仰体验,可以认识到神的存在和神性。

阿奎那的神学哲学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思辨。

阿奎那的道德理论阿奎那的道德理论强调了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和意义,提出了道德生活的指导原则。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当按照上帝的旨意和自然法的规范进行,追求真理、正义、善良和美好。

阿奎那主张人们应当通过理性和信仰的结合,明辨善恶、行善行义,以此实现自我完善和神的旨意。

阿奎那的道德理论强调了个体和社会的责任、义务和尊严,为人类道德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信仰研究的开题报告

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信仰研究的开题报告

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信仰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题目: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信仰研究研究背景: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是中世纪的一位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

他被认为是天主教教义的权威和哲学神父,他的著作《神学大全》被誉为中世纪哲学最杰出的著作之一。

阿奎那认为,信仰和理性是可以相互协调的,信仰并不排斥理性,而理性也可以为信仰提供支持。

他认为,信仰和理性的结合是人类思维最高级别的表现。

这种思想对中世纪哲学和现代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阿奎那的理性信仰思想,探究他如何将信仰和理性结合起来,以及他如何通过理性为信仰提供支持。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阿奎那的哲学思想和神学理论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他的理性信仰思想。

具体内容包括:1.阐述阿奎那的信仰和理性观念,探究他如何将信仰和理性结合;2.分析阿奎那的自然神学理论,探究他如何通过理性证明神的存在和属性;3.探讨阿奎那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分析他如何将信仰和理性运用到人类行为和政治活动中;4.通过文献综述和分析研究阿奎那的相关著作,探究他的理性信仰思想的影响和发展。

本研究将运用哲学研究和文献分析方法,通过阅读阿奎那的相关著作,分析和比较他的理性信仰思想和其他中世纪哲学家的理性信仰思想。

研究意义:阿奎那的理性信仰思想是中世纪哲学的重要贡献,对后来的哲学和神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世纪哲学和宗教思想、探究人类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丰富神学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阿奎那的主张

阿奎那的主张

阿奎那的主张阿奎那(Thomas Aquinas)是中世纪著名的天主教神学家和哲学家,他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阿奎那的主张在当时欧洲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体系被认为是后来神学思想的基石之一。

阿奎那的生平阿奎那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他在尼科西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并在学术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一生致力于将信仰与理性相结合,探讨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阿奎那的主要思想1.信仰与理性的统一阿奎那认为,信仰和理性并非对立的两种思维方式,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他主张信仰是启示神圣真理的途径,而理性则可以通过推理和思考来认识神圣真理,因此两者应当相互结合,而非相互排斥。

2.神学的重要性阿奎那认为,神学是最高的知识,因为它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他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有通过信仰才能实现对上帝和神圣真理的认识。

3.上帝的存在和本质阿奎那通过哲学论证和神学思考,得出了许多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和上帝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上帝是万物的起源和终结,是绝对的善和真理。

4.人的自由意志阿奎那主张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能够自主选择行为,而不是被动地被命运所控制。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上帝创造人类的恩赐,也是人类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重要表现。

阿奎那的影响阿奎那的思想对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主张被后来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广泛引用和继承。

他的作品《神学大全》被誉为基督教神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影响着无数人的思想。

总的来说,阿奎那的主张在信仰与理性、神学和哲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当代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人类认识神圣真理、自由意志和道德价值观念等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考研哲学西方哲学思潮概述

考研哲学西方哲学思潮概述

考研哲学西方哲学思潮概述西方哲学源远流长,涵盖众多学派和思潮,对于考研哲学的学习来说,了解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思潮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考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

一、古希腊哲学思潮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其思想对后续哲学思潮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涵盖了自然哲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方面的思考。

代表学派有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柏拉图强调理念的存在和理念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提出了“理念万物皆有”;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对具体事物的研究,提出了“形式与物质合一”的观点。

二、中世纪哲学思潮中世纪哲学是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哲学思潮。

它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加入了宗教元素。

在中世纪哲学中,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代表学派有奥古斯丁学派和托马斯·阿奎纳斯学派。

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将基督教信仰与哲学相结合,强调信仰是理性的基础;阿奎纳斯则试图在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基督教信仰之间建立联系,提出了“信仰与理性相辅相成”的观点。

三、文艺复兴哲学思潮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思潮在欧洲得到了新的发展。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推动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对教会权威进行了批判。

代表人物有培根和伽利略·伽利莱。

培根主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提出了“知识即权力”的观点;伽利略则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主张借助数学和实验来研究自然。

四、启蒙哲学思潮启蒙时代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思想家们开始关注人类自由和人权等问题。

代表学派有康德学派和休谟学派。

康德主张理性的自主性和普遍性,强调人的道德自我规定;休谟则着重于对经验的分析,提出了“因果关系是习惯性的联想”。

五、现象学思潮现象学是20世纪哲学的一种主要思潮,其核心是关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胡塞尔和海德格尔。

胡塞尔提出了“回归到事物本身”的观点,主张从现象中寻找真实的存在;海德格尔则强调存在的根源和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提出了“存在即被世界所解释”的观念。

哲学: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

哲学: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

哲学: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哲学是一门研究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学科,通常被认为探究了生命、宇宙与人类的意义和真理。

在西方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哲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思潮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相继探讨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哲学、启蒙哲学及现代哲学等重要时期的思潮发展历程。

古希腊哲学:理性的萌芽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代表了欧洲古代文明的高峰。

其主要思考基本问题包括宇宙的本质、存在的本质、道德价值等,从而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最为著名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

柏拉图主张存在着一个理想世界,而现实世界则是其不完美的影像。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哲学的实践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亚里士多德则着重于逻辑和实证哲学,提出了关于实体性、表象和因果关系等著名学说。

中世纪哲学:神学与哲学的合一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信仰的盛行时期,因此其哲学体系也深深影响着宗教生活。

中世纪哲学家主要致力于探讨有关神、宇宙、人等问题,他们主张理性与信仰的结合,同时组织严密的逻辑体系。

由于信仰和理性的合一,带来了大量富于经验的哲学理论体系。

其中,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神学哲学”理论以及彼得·阿尔特泰特(Petrus Albertus)的万物论被广泛传诵流传。

这些理论为中世纪哲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哲学:人为中心的思考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思考方式进行了另一种探讨。

现实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人类之所以出现,是为了研究自身和身边的世界。

他们主张哲学家必须通过自己的血汗劳动,把理论与现实融为一体,这就需要打破先前基于上帝宗教理论的约束。

即使只基于人类的理性,也可以达到高度的哲学成就。

伊曼努尔·康德的理性哲学成就,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哲学的代表。

启蒙哲学:理性解放18世纪启蒙运动是欧洲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源头,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学派,它强调人的理性被束缚在种种偏见之中,并寻求通过理性贯穿始终的自由和进步。

西方哲学家思想核心总结

西方哲学家思想核心总结

西方哲学家思想核心总结西方哲学家思想核心总结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古希腊哲学思想核心:1.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个人品质的重要性,追求真理和智慧,提出了著名的“我只知道一件事,即我一无所知”。

2.柏拉图:强调理念的存在和超越,提出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观念,认为真理是超越感官经验的。

3.亚里士多德:主张从事实和经验中寻找真理,重视逻辑和实证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万物皆有原因”和“幸福是最高目标”的思想。

二、中世纪哲学思想核心:1.奥古斯丁:强调信仰和神的存在,认为人只能通过信仰获得智慧和真理。

2.托马斯·阿奎那:主张理性和信仰的结合,提出了“五证明神的存在”的理论,强调人通过合理思考和观察世界可以达到神的认识。

三、近代哲学思想核心:1.笛卡尔:怀疑一切有疑问的知识,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认为思考是唯一不容怀疑的存在。

2.休谟:强调通过感观经验获得知识,提出了“因果关系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连结”的思想,对于知识的确定性持怀疑态度。

3.康德:试图解决休谟的怀疑主义,认为人类有先验的认识能力和道德意识,强调人的自由和理性的价值。

四、现代哲学思想核心:1.尼采: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力,鼓励个体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

2.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认为历史变革是经济力量和社会矛盾的结果,强调了社会公平和人类解放。

3.伯克利: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感知的产物,否认了物质的独立存在,强调主观的感觉和知觉的重要性。

五、当代哲学思想核心:1.哈贝马斯:强调语言的社会认知功能,主张通过对话和合作达成共识,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2.德里达:批判了语言的固定性和唯一性,主张以辩证思维和解构主义的方法看待和理解现象。

3.弗洛伊德:提出了个人潜意识和心理分析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受到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的影响。

以上是西方哲学家思想核心的主要总结,这些思想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探寻真理和人类自身的意义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观点。

论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论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论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一、理性依赖信‎仰存在时期‎在早期教父‎哲学把希腊‎、罗马的哲学‎视为异端,反对任何有‎理性的思考‎,提倡绝对信‎仰。

教会一直强‎制推行这样‎的思想准则‎,要求哲学服‎从神学,信仰高于理‎性,启示高于知‎识。

但是早期基‎督教虽有着‎虔诚的信仰‎,却没有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却有着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迫于传播发‎展的需要,它不得不转‎而利用哲学‎。

所以早期基‎督教一方面‎贬抑理性,另一方面也‎对希腊哲学‎进行有选择‎地接纳,借助哲学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使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

这时期的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

以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的奥古斯丁‎为例,他的名言是‎“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主张信仰高‎于理性,靠神秘的直‎觉去认识上‎帝,但是又认为‎上帝是可认‎知的,可以用形而‎上的方法加‎以论证。

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与信‎仰结合起来‎。

奥古斯丁认‎为,在人的思想‎过程中,理性与信仰‎是彼此交叉‎的。

上帝是要先‎信仰然后才‎能理解的对‎象。

对上帝的信‎仰而后理解‎不是无条件‎的。

一方面,信仰要求理‎性为其作适‎当的准备;另一方面,信仰为理性‎开辟道路,信仰不是精‎神生活的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让我们把信‎仰看成迎接‎与追求理性‎的序曲,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理性‎的灵魂,我们甚至不‎能信仰。

”实际上,信仰为理性‎打开了凭自‎身无法进入‎的领域。

随着人们对‎理性的追求‎日益强烈,对教义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早期教父哲‎学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信‎仰无理性是‎盲目的,要想使基督‎教信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必须能够‎经受得住理‎性的检验,得到理性的‎首肯,而有理性的‎信仰才是最‎可靠的。

但是理性还‎是没能超越‎信仰的界限‎。

二、理性与信仰‎分离的萌芽‎状态时期如果说教父‎哲学是神学‎与哲学的统‎一,理性低于信‎仰,依附于信仰‎而存在,那么经院哲‎学的产生与‎以往的奥古‎斯丁神学即‎教父哲学相‎比,已经有某种‎根本性的进‎步,哲学在一点‎一点地同神‎学分离,逐渐从神学‎中独立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哲学中理性与信仰关系之思作者:李敏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02期摘要: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基本问题,没有理性和没有信仰都不能称之为中世纪哲学。

以梳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为脉络,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哲学,纠偏人们传统观念中对宗教的认识,对解决现代所面临的理性过度张扬、信仰失落、价值迷失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世纪哲学;理性;信仰;调和中图分类号:B5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6—0013—02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是中世纪的核心问题,贯穿了中世纪哲学形成、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

提起中世纪,人们大都会认为:中世纪——这个由14、15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提出的,用以指称欧洲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他们所处的启蒙时代之间那一段黑暗的文化断裂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是封建的基督教世界,是西方人的理性寒夜,哲学神学的婢女的时代。

其实,如果能够用辨证的态度给予这个时代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的话,中世纪哲学则是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轨迹,并且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在理性的科学精神和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中发展。

在理性张扬、科学主义盛行的今天,人类精神家园失落,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以理性与信仰之间力量的消长为脉络,重新审视中世纪哲学的基本精神,纠正人们传统观念中对宗教的偏见,对于解救现代人面对的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1.理性依赖信仰存在在早期教父哲学把希腊、罗马的哲学视为异端,反对任何有理性的思考,提倡绝对信仰。

教会一直强制推行这样的思想准则,要求哲学服从神学,信仰高于理性,启示高于知识。

但是早期基督教虽有着虔诚的信仰,却没有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却有着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迫于传播发展的需要,它不得不转而利用哲学。

所以早期基督教一方面贬抑理性,另一方面也对希腊哲学进行有选择地接纳,借助哲学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使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

这时期的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

以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真理台柱”的奥古斯丁为例,他的名言是“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主张信仰高于理性,靠神秘的直觉去认识上帝,但是又认为上帝是可认知的,可以用形而上的方法加以论证。

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与信仰结合起来。

随着人们对理性的追求日益强烈,对教义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早期教父哲学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信仰无理性是盲目的,要想使基督教信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必须能够经受得住理性的检验,得到理性的首肯,而有理性的信仰才是最可靠的。

但是理性还是没能超越信仰的界限。

“教父哲学给予理性的信赖从来都守着信仰的界限,这界限即使在奥古斯丁那里,也不曾放宽到可以追问神是否或何以‘存在’的地步”。

[1]2.理性与信仰分离的萌芽状态如果说教父哲学是神学与哲学的统一,理性低于信仰,依附于信仰而存在,那么经院哲学的产生与以往的奥古斯丁神学即教父哲学相比,已经有某种根本性的进步,哲学在一点一点地同神学分离,逐渐从神学中独立出来。

经院哲学的第一位重要哲学家无疑是爱留根纳,他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被称为“中世纪哲学之父”。

在对待理性的态度上和众多教父们一样,认为信仰高于理性,他重申教父哲学的命题“真哲学就是真宗教,真宗教就是真哲学”,但却把强调的中心移向了哲学和理性。

他认为如果理性和信仰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就应当服从理性。

当然爱留根纳的目的并不是在否定信仰,而是未来使信仰具有理性,使信仰与理性取得一致。

他这种推崇理性、推崇思维的精神的确难能可贵。

11世纪时,作为理性思维艺术的辩证法被引入神学的思维,代表着理性主义的复苏。

安瑟尔谟在信仰支配理性的前提下,肯定了理性对神学的作用,从而确定了经院哲学的基本立场。

他的著名格言是:“我绝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他强调基督徒应当由信仰进展到理性,而不是由理性出发达到信仰。

信仰是立足于自身的,并不需要理性的基础。

但他并不是单纯的否定理性,而是认为:“当我们有了坚决的信仰时,对于我们所信仰的东西,不力求加以理解,乃是一种很大的懒惰。

”安瑟尔谟和奥古斯丁一样主张“信仰寻求理解”,他既维护了信仰的至高地位,又保证了哲学思辨的权利。

3.理性与信仰的调和12世纪时,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腊文明传回西欧,从而引起了经院哲学内部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之间的论争。

托马斯·阿奎那极力主张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取代作为教会理论支柱的奥古斯丁式的柏拉图主义,力证理性在论争信仰、捍卫信仰方面的积极作用,毅然采用亚里士多德哲学论证基督教信仰,试图调和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和执着的思想家,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以及一切科学是托马斯决不动摇的立场。

虽然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是他那“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著名命题,但是托马斯毕生的目标却是要调和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

他认为尽管神学与哲学彼此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但却不赞成这两个知识领域在实践中相互分离。

他认为信仰与知识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应当是和谐一致的。

神学的真理虽然是超理性的,但绝不是反理性的。

哲学与神学只是认识真理的两种不同的途径,而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

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他用钱币的例子巧妙地说明了二者并行不悖的关系,既各自独立存在,又不能硬性分开。

这无疑为理性的存在博得了合法的地位,使理性思想从异端邪说变成经院哲学思想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没有信仰与没有理性都不能称其为中世纪哲学。

从本质上讲,中世纪的哲学是为信仰服务的,但它却是理性的活动。

它“从科学的兴趣出发,鼓励和赞许自由的研究精神。

它把信仰的对象变为思维的对象,把人从绝对信仰的领域引到怀疑、研究和认识的领域。

它力图证明仅仅立足于权威之上的信仰的对象,从而证明了——虽然大部分违背了自己的理解和意志——理性的权威,给世界引入一种与旧教会的原则不同的原则——独立思考的精神的原则,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原则,或者至少是为这一原则作了准备。

[2]所以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完全排斥理性的盲目信仰主义,而是理性与信仰融通调和的典型。

4.理性张扬,信仰失落基督教哲学试图调和理性和信仰,用理性来证明信仰,结果却是不仅损害了理性,也失落了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呈现了反理性倾向,直到笛卡尔才竖立起近代哲学理性主义的大旗。

近代哲学不仅继承了古希腊哲学还继承了它的传统,许多哲学家也是科学家,并且力图使哲学变为科学。

自此之后,科技理性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人们有意无意将理性与信仰分离时,人的悲剧性就开始呈现出来,理性取代了万能的上帝,人消解于理性崇拜之中,人性重新戴上了枷锁,走向了自身的反面。

理性自身暴露的缺陷证明了近代哲学以求知涵盖求德的奢望难以实现,因为求善并不能在求知求真中完成,理性科学的增长并不能必然带来道德的增长。

[3]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促成了理性与信仰的严重错位,信仰失落而理性大步发展,最终导致理性的种种出乎意料的负面作用。

终于,19世纪末叶时,大哲学家尼采发出“上帝死了”的惊人宣告,上帝死了,人类的理性大厦也随之坍塌,“‘上帝之死’运动也表现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一般把生活视为不稳定的,由背叛做标记的,并且正朝着不可避免的毁灭而发展。

”[4]在科学越来越发达的20世纪,科学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幸福的使者,可以创造出人类的幸福生活,又不伤害人类。

现实并不如人愿。

如贝尔纳所说:“科学所带来的新技术引起了失业和生产过剩,导致社会动荡,诱发经济危机并很可能引发残酷的战争。

”[5]科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显示的毁灭性的力量动摇了人们对科学的信心。

危及生存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匮乏等使人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对精神方面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人的逐步异化等现象,科学是那么束手无策。

综上所述,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理性和信仰之间的互相压制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具有理性精神的科学和信仰精神的宗教之间的关系应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无宗教则盲,宗教无科学则跛;宗教没有被科学取代,科学不能解决人类信仰的问题。

宗教和科学不是非此即彼,它们共同的未来最终是要对话而非对抗。

”[6]作为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二者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但也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如果能改善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让理性从属于信仰,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也不是让理性批判信仰甚至完全要抛弃信仰,而是以互补的关系并行不悖的发展,让以理性为核心的科学去解决外在的客观世界的问题,让宗教用信仰来调适人的内心生活。

或许可以避免前者过于“冷漠”,后者陷入“迷狂”,也能更好地构造个人与社会良性的发展和理想的生活。

参考文献:[1]黄克剑.心蕴——一种对西方哲学的读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48.[2]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3]黄颂杰.理性与信仰——西方哲学和宗教关系流变探析[J].外国哲学.1998(6):12.[4]查尔斯L坎默.基督教伦理学[M].王苏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78-178.[5]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6.[6]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2.[7]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王丽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