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哲学

合集下载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正文产生于11~14世纪欧洲基督教教会学院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

早期中世纪思想家只是对基督教的圣经、信条加以阐述,或对文献、经籍的一些段落进行注释。

到11世纪,神学命题日益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人们将正反两面的理由或意见列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当时称这种方法为辩证法。

经院哲学家们利用这种方法阐述各自的观点,围绕共相与个别,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两大派别。

唯名论与实在论的论争11世纪辩证方法的流行使一些哲学家开始运用逻辑与形而上学的标准去判断概念,包括基督教教义中的概念。

首先这样做的是法兰西都尔教堂学校校长贝伦迦尔。

他认为:事物的偶性不变时,本体也未变。

因此,基督教圣餐仪式中的饼、酒不因神职人员祈祷而变为基督的身体和血液。

贝伦迦尔的辩证方法否定了基督教教会的"实体转化"信条,使维护正统信仰的神学家感到辩证方法的威胁,起而反击。

其中,最极端的是达米安的彼得,他强调神具有绝对能力与绝对自由,没有任何法则能限制神的作为;人的一切知识都不足以认识神,理性与辩证方法对信仰问题毫无用处。

但是,按彼得·达米安的主张,完全摒弃理性,则研读圣经,传播基督教信仰也就不可能了。

因此,后来任坎特布雷大主教的兰弗朗克对辩证方法不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而仅反对其误用。

他指责贝伦迦尔所举的是个别性命题,却得出普遍性结论,违反了辩证方法的原则。

他的学生安瑟尔谟则更进一步,首先运用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

他选择神、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童贞女玛利亚、原罪等神学信条进行论证。

他追随A.奥古斯丁,以新柏拉图学派哲学为基础,宣称人的知识、理性都来自神的启示。

若不信神便不能认识世界,理性只是对信仰的默想,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若只信而不求理解,也不能认识神、接近神。

安瑟尔谟在《独白》书中试图以理性论证神的存在。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争论的焦点 问题的由来 唯名论的观点 唯实论的观点 争论的哲学意义
争论的焦点
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 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 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 在的。
论的哲学意义
早期经院哲学
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 辩证法与反辩证法的斗争 安瑟尔谟 阿伯拉尔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早期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繁荣 经院哲学的解体
经院哲学的含义
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 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 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 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经院哲学的发展过程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经院哲学的兴盛

经院哲学的兴盛
❖ 3、实体与偶性。实体是独立的存在,偶性是 依附于他物而存在的东西。世间万物都是借 助上帝而取得自己的存在,因而是非自在的。 唯有上帝是自在的实体。
4、质料与形式
❖ 上述三种规定适用于一切存在物。唯有质料 和形式的规定只适用于有形物体。首先,一 切物体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其次,形式 是统一的。第三,质料是个体化原则。使同 类事物中的所有个体区别开来的是质料。第 四,精神性存在不具有质料,灵魂、天使都 是纯形式,而上帝是整个世界的形式,是形 式的形式。
❖ 4、意义及影响
四、阿伯拉尔--温和唯名论者(10791142)
❖ 1、生平 ❖ 极端唯名论者罗色林(1050-1114):共
相仅仅是声音
❖ 2、怀疑精神 ❖ 3、辩证法《是与否》 ❖ 4、共相是概念
作业及思考题
❖ 1、爱留根纳对自然的区分 ❖ 2、安瑟尔谟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
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2,如果共相独立存 在,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3,如果它们是无 形的,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 性事物之中?
❖ 唯名论:主张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共 相),共相仅存于心灵中。极端唯名论认为 共相仅仅是名词或声音。
❖ 实在论(唯实论):主张共相既是心灵中的 一般概念,又是相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实 在论认为共相是和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 的存在,类似柏拉图的理念论。
❖ 其二,自身被创造而又能创造他物的自然----上帝之 中的诸理念,统一为逻各斯
❖ 其三,自身被创造而又不能创造他物的自然----具体 事物
❖ 其四,自身非被创造也不能创造他物的自然----作为 终极目的的上帝。
二、辩证法与反辩证法的斗争
❖ 1、贝伦加尔:辩证法派 ❖ 2、达米安:反辩证法派 ❖ 3、兰弗朗克:调和折中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一、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1、基督教的产生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确切地说,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分离教派。

“巴比伦之囚”后,在波斯人的羽冀下,犹太人建立了处于依附地位的祭司神权统治。

不久,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身上,在空前的绝望中,基督教产生了。

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灭波斯,其间有不少犹太人被充军或放逐到亚历山大城,从此形成了巴勒斯坦本土犹太人和希腊化地区客籍犹太人两大派系。

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人在反抗希腊人统治的马加比起义中与罗马结盟,建立了哈斯蒙尼安王朝。

公元前63年,罗马攻打耶路撒冷,把犹太变为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

以后,罗马叙利亚总督克拉苏和朗吉努斯再次屠杀、洗劫犹太人。

公元前40年,罗马扶植希律为巴勒斯坦国王,对犹太人的统治更为血腥残酷。

公元6年,犹太人居住地区又被划为罗马的直辖行省,对犹太人的盘剥和屠杀变本加厉。

犹太民族掀起一次又一次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但遭到更为酷烈的镇压。

公元66至70年,“第一次犹太战争”期间,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攻陷后,据犹太史家约瑟法斯说,共有119.7万人被杀,塔西佗估计则为60万人①。

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犹太民族在空前的黑暗中进入全民族的大期待时代。

希望藉救世主的降临,摆脱罗马与世俗的苦难。

几乎所有这时期的犹太文学都有这些内容。

许多著作都采用启示录的形式.把黑暗悲惨的过去当作神所启示的未来胜利之前奏。

宣扬末世论,预言理想的“千年王国”即将到来,这些构成了基督教产生的最直接的思想动因。

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犹太人由于各自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分裂为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主要有4大派和若干小派。

撒都该派。

由祭司贵族组成,为犹太教的当权派,主张服从罗马统治。

法利赛派。

是犹太中产阶级和宗教知识分子的派别,非当权者,主张不与罗马人合作,保持传统的文化和宗教。

奋锐党。

犹太下层无产者,主张以暴力推翻罗马统治,建立上帝之国。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由思想到思想,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也可叫“空洞的争论”2、新唯物主义: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进一步规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形式正式出现。

5、实践的唯心主义:①马克思把意识分为“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意识”两大部分,社会权力属于前者,哲学等属于后者。

实践的意识(社会权力)作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如市民社会)的反映,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②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条件下,社会权力必然要独立化(统治阶级化,政治化),同它的经济基础相对立。

③这个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就是“实践的唯心主义”,即剥削阶级的国家。

其中,“唯心主义”指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剥削;“实践的”指这种剥削的手段是具有普遍强制性的暴力(Gewalt,权力)。

因为,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双重特征。

经院哲学PPT课件

经院哲学PPT课件

经院哲学的主要问题
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 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个 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 别: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 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 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 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 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 为“唯实论”(realism),后者被称为 “唯名论”(nominalism)。
(三)存在与不存在-2
第三种方式:凡是根据在时间和空间里产生出 来被形成了的物质原因本身而被认识的,习惯 上被称之为存在;反之,凡是仍然内含于自然 深处,尚未成为被形成的物质,或者还不在时 间和空间里,并且还没有由于某种机会成为可 见的,习惯上被称之为不存在。
第四种方式:只有凭纯思维认识的,才是真正 的存在;相反,那些通过产生、通过物质在时 间和空间中的运动而延伸或收缩从而变化着、 凝聚着或分解着的东西,只能说实际是不存在,
(三)存在与不存在-3
第五种方式: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 创造出来的。人犯了罪,从而背弃了上 帝,背弃了上帝赋予自己的形象,丧失 了自己的存在,就成为不存在。但当人 被引导恢复了先前的存在状态,就又恢 复了存在。这也就意味着,符合自身理 念的就是存在,不符合理念的就是不存 在。
(四)人的获救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 象创造的,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把一切事物 的观念也置放在人的心中。因此,人自身就是 一个小世界。人由于犯罪而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成为不存在,但人也可以通过恢复先前的状态 而重获存在。所谓天堂和地狱,都不是具体的 地点,都只不过是人的心灵状态罢了。地狱是 因犯罪而感到的痛苦,而天堂则是因德行而感 到的幸福。由此出发,爱留根纳又重复了奥里 根的观点:一切存在都是不死的,最终都将回 归到创造者上帝那里,甚至魔鬼也可以得救, 只不过时间上稍迟一些而已。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一经院哲学1.定义是中世纪哲学中占统治地位学派的统称,内部有不同流派,各学派以大学为主要活动阵地,对教育影响极深。

2.实质是一种基督教哲学,以调节基督教义和社会生活的矛盾为己任,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时期爱利吉纳是经院哲学的创始人“真正的宗教便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也即是真正的宗教,两者的不同在于哲学是已思考为主,宗教是以信仰为主。

”13世纪阿奎拉论证了基督教义和世俗发展并不相悖,可以并行,两者都是真理,各管各的,提出“二重真理” 。

3.基本问题:调和哲学和神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4.产生与发展其中典型的是“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

这种争论不是无意义的, 恰恰由此, 促进了经院哲学走向了兴盛。

实在论:十一世纪末, 开始形成了有体系的经院哲学, 即安瑟尔谟(约1033- 1109) 的“实在论”。

他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安瑟尔谟的神学思想主要是融合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论证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法, 他认为上帝是最实在、最完善的。

既然上帝是完美的实体观念, 所以上帝是确实存在的, 他说:“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 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因此,“只有信仰了上帝, 才能理解上帝。

”以安瑟尔谟为代表的实在论, 遵循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学说, 认为一般概念是真实地客观地存在的, 它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具体的个别事物只是观念的外壳质能不能思维?’, 唯实论继承了柏拉图的唯理主义,重视那个看不见的、经验现象背后的本质的、理性的世界,认为认识这个世界是需要运用理智而不是感官,特别是需要数学.由于对理智的推崇,唯实论在客观上也加强了对人类理智的积累与训练,发展了演绎的逻辑方法马克思还指出:“唯名论是英国唯物主义理论的主要成分之一, 而且一般说来, 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

”正是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的发展,加速了经院哲学的破产, 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预示着, 尽管还会有曲折, 但新的曙光即将来临, 人类理性的历史将揭开新的一页。

第五章 经院哲学

第五章  经院哲学

(二)、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实质上是从上帝的概念出发推论上帝的存在。 实质上是从上帝的概念出发推论上帝的存在。 首先, 甚至愚人也不得不承认, 首先,“甚至愚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某个不可设想 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在他心中存在着” 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在他心中存在着”; 其次, 某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 其次,“某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 必定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因为, 必定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因为,如 果它仅仅存在于新中,那就不可能是至高无上的了, 果它仅仅存在于新中,那就不可能是至高无上的了, 因为会有一种既存在于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 比它更伟大; 比它更伟大; 最后, 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 最后,“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 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东西,就是……我的上帝。” 我的上帝。 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东西,就是 我的上帝 1083年,高尼罗著《为愚人辩》。指出实在的东西 年 高尼罗著《为愚人辩》 和把握实在东西的理智是两回事, 和把握实在东西的理智是两回事,康德后来也作了 同样的批评。 同样的批评。
六、唯名论反对实在论斗争的意义
唯名论反对实在论的斗争, 唯名论反对实在论的斗争,并不是纯粹概 念的争论, 念的争论,而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 践意义的。在理论上, 践意义的。在理论上,它促进了中世纪哲 学的发展, 学的发展,证明了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的斗争是不会中断的;在实践上, 心主义的斗争是不会中断的;在实践上, 它对当时反宗教反封建的斗争有着直接的 影响。 影响。
二、经院哲学的特征
1、把上帝和圣经作为研究和论证的唯一对 、 象。 2、把圣经和 、把圣经和Plato、Aristotle的著作作为 、 的著作作为 研究和论证的唯一根据。 研究和论证的唯一根据。 3、把三段论和论辩术作为研究和论证的唯 、 一方法。 一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

经院哲学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经院哲学仍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时期,经院哲学试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第一节早期经院哲学一、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人物介绍:爱留根纳(Johannes Scotus Eriugena,约800-877)是“加洛林朝文化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学者,爱尔兰人,约于843年应皇帝秃头查理的邀请到巴黎讲学,后被秃头查理任命为宫廷学校的校长。

通晓希腊文,曾将伪狄奥尼修斯的著作译成拉丁文,定名为《大法官书》。

他的代表作是《论自然的区分》《论神的预定》等。

他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被称为“中世纪之父”。

代表思想:(一)理性与信仰。

在基督教哲学的历史上,爱留根纳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信仰应当服从理性。

他认为,如果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就应当服从理性。

(二)论自然的区分。

关于自然的区分的思想是爱留根纳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

爱留根纳首先区分了四种自然:(1)创造而非被创造的自然,它包括存在和不存在的一切的原因,指的就是上帝;(2)被创造又能创造的自然,它是众多的创造的原因,指的是存在于上帝之中的诸理念,其统一就是逻各斯;(3)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它是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出来而被认识的,指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上帝理念的表现;(4)不创造又不被创造的自然,作为一切事物的终极目的,指的仍是上帝。

这种思想为后世的泛神论洞开了门户。

(三)存在与不存在。

爱留根纳的自然包括所有的存在与不存在。

爱留根纳提出了五种区分存在与不存在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理性以它为根据,一切可以清晰辨认的就是存在的;超于纯思维以及理性之外,表现为不存在。

第二种方式:通过层次的划分和链接,分为存在和非存在。

第三种方式:凡是根据在时间和空间里产生出来被形成了的物质原因本身而被认识的,被称之为存在;反之,凡是尚未成为被形成的物质,或者还不在时间和空间里,并且还没有由于某种机会成为可见的,习惯上被称之为不存在。

第四种方式:只有凭纯思维认识的,才是真正的存在;相反,那些通过产生、通过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而延伸或收缩从而变化着、凝聚着或分解着的东西,是不存在。

第五种方式: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四)人的获救。

在爱留根纳关于存在的学说中,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把一切事物的观念也臵放在人的心中。

因此,人自身就是一个小世界。

人由于犯罪而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成为不存在,但人也可以通过恢复先前的状态而重获存在。

所谓天堂和地狱,都不是具体的地点,都只不过是人的心灵状态罢了。

地狱是因犯罪而感到的痛苦,而天堂则是因德行而感到的幸福。

由此出发,爱留根纳又重复了奥里根的观点:一切存在都是不死的,最终都将回归到创造者上帝那里,甚至魔鬼也可以得救,只不过时间上稍迟一些而已。

辩证法的继承者:北仑加尔。

北仑加尔继承了爱留根纳的理性主义路线,在信仰和理性的关系上,他把理性视为决定性因素,信仰、权威和圣经应当服从理性。

反辩证法代表:达米安。

达米安和持极端立场的德尔图良一样,充满了对世俗学问,尤其是对辩证法的不信任,他认为辩证法这门学科是建立在非常软弱的基础上的,被辩证法学者奉为金科玉律的思维最高法则即矛盾律,并没有绝对效力。

中立代表:兰弗朗克。

他在反对北仑加尔的时候并不反对辩证法本身,而是反对辩证法的夸张,即反对那种否认一切权威、仅仅以理性为圭臬的辩证法。

人物简介:安色尔谟在思想上是兰弗朗克的继承者,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极端的实在论者,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代表作有《独语》《宣讲》《上帝为什么化身为人》等。

他由于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著称于世。

代表思想:(一)信仰和理性。

作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安色尔谟极力主张理性应当服从信仰;接受了信仰的人要力求用自己的理智解释信仰,还要用理性来维护信仰,以反对不相信上帝的人。

(二)上帝存在的证明。

安色尔谟以上帝是最完满的为大前提,也就是说上帝是必然存在的,最完满的必然包括存在,所以说上帝是存在的。

三、阿伯拉尔人物简介:法国学者,代表作有《神学导论》《是与非》《我的受难史》》《基督教神学》《认识你自己,或伦理学》等。

代表思想:(一)怀疑与辩证法,阿伯拉尔是12世纪反对迷信权威的勇士,他从怀疑权威出发,依据理性进行研究,最后达到真理;他认为除圣经之外,辩证法即逻辑学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

(二)概念论。

阿伯拉尔继承洛色林的唯名论传统,坚持个别事物的真实存在,否认共相的客观实在性。

不过,阿伯拉尔不同意洛色林把共相仅看作一种声息,而认为共相是有所指谓的,是人们理智中的概念。

(三)伦理思想。

从唯名论出发阿伯拉尔把善恶归诸个人的意向和良知,然而他认为的善恶标准不在于行动者自以为善,而是以公众的评判为标准。

第二节经院哲学的繁荣背景:(一)一些大学的兴起,在修道制度改革中新产生的弗兰西斯修会和多米尼克修会在学校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兴起和推广。

(三)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的论战。

表现:一、拉丁阿威洛依主义12世纪末13世纪初,以阿威洛依为代表的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被大规模地介绍到拉丁世界。

13世纪中期,在号称“哲学家之城”的巴黎大学掀起了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热潮,形成了拉丁阿威洛依主义的中心。

拉丁阿威洛依主义的主将是布拉班特的西格尔。

人物简介:西格尔是巴黎大学艺术院教授,由于自己的激进观点,曾两度受到宗教会议的谴责,最后在教会当局的迫害中死去,主要著作有《论理智的灵魂》和《论世界的永恒性》。

西格尔力图使哲学脱离与神学的内在结合,他宣称,虽然启示包含着完全的真理,但它并不需要与哲学保持一致。

同样,哲学也是一个独立的思维领域。

二、早期弗兰西斯教派:亚历山大和波纳文图拉面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挑战,弗兰西斯教派采取的是坚守奥古斯丁主义的立场。

(一)哈勒斯的亚历山大人物简介:亚历山大出生于英国,青年时代在巴黎大学接受了神学、哲学教育,以后就在巴黎大学任教,并加入了弗兰西斯修会,是弗兰西斯修会第一个取得教授席位的成员,号称“不可辩驳的博士”。

代表作《神学大全》。

代表思想:他的名著《神学大全》进一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系统化。

该书用典型的经院哲学方法编成,首先从神学著作中引出一个问题,然后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权威的或理性的,最后作出是与否的裁定。

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具有全面知识的经院哲学家,但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却具有浓重的奥古斯丁主义色彩。

(二)波纳文图拉人物简介:波纳文图拉出生于意大利,他青年时代在巴黎大学学习,并加入弗兰西斯修会,毕业后任教于巴黎大学,1257年晋升为神学教授,同年被推选为弗兰西斯修会总会长。

1273年成为枢机主教,被世人誉为“六翼天使式博士”。

代表思想:首先,波纳文图拉哲学的特点是经院哲学与神秘主义的结合。

他虽然吸取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些观点,但其取舍的标准却是不能与奥古斯丁主义发生矛盾。

他甚至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建立在自然宇宙观之上的,与基督教信仰是截然对立的,在根本上必将危害基督教神学。

从奥古斯丁主义立场出发,波纳文图拉认为,世界是上帝按照理念从无中创造的。

其次,波纳文图拉认为万物是上帝的摹本,上帝是借着万物表现出来的,所以人们可以在万物中认识上帝。

他区分了认识真理的三种方式,即象征的、本义的和神秘的。

(三)多米尼克教派:阿尔伯特人物简介:阿尔伯特生于德国的施瓦本,在帕多瓦大学学习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又在博罗克纳大学学习了神学,后加入多米尼克修会,成为该修会在德国的分会长。

有“伟人”、“全能博士”之誉。

阿尔伯特著作的大部分是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著作的注释,此外还写了《被造物大全》、《神学大全》和一些争辩论文。

代表思想:(一),在上帝与万物的的问题上,阿尔伯特认为,上帝是最高的无限实体,是不被创造的光;一切被创造的实体都是由本质和存在结合而成的。

(二)、在共相与个别事物的问题上,共相作为事物的本质不依赖于事物在时空世界中的实现,因而是在物之先;本质具体化为万事万物,因而是在物之中;我们的普遍概念以其普遍性是一种思想产物,因而是在物之后。

(三)、关于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的问题只能以哲学的方式来处理;神学问题只能以神学方式处理。

四、托马斯〃阿奎那人物简介:托马斯〃阿奎那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阿奎诺地区,托马斯继承老师阿尔伯特的思想路线,不顾教会保守势力的反对,适应时代的新思潮,极力主张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取代作为教会理论支柱的奥古斯丁式柏拉图主义,在激烈的争论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成为经院哲学最重要的代表。

托马斯一生著述卷帙浩繁,除了为亚里士多德著作作了大量注疏外,他的代表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

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死后被封为“天使博士。

“主要思想:(一)哲学与神学。

托马斯从阿尔伯特的思想出发,既不同意奥古斯丁主义把哲学混同于神学的作法,也不同意拉丁阿威洛依主义把哲学和神学分成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的“双重真理论”,而是力图论证哲学与神学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统一的关系。

(二)存在、本质及其他。

在托马斯看来,存在是一个发生的过程,是一个现实的过程,是指在现实中有某个东西与某个概念或某种论断相对应。

而本质则是我们对某个事物形成表象所必需的东西,是使某事物成为该事物的东西。

在一切被创造的事物那里,存在与本质都是不同的规定性。

一物的存在必然包含其作为该物存在的本质,否则它就不是作为该物存在。

但却不能反过来说,一物的本质必然包含其存在。

一事物就其是某事物而言,是现实的存在;就其能够变化为其他事物而言,是潜能的存在。

因此,所有的事物都是潜能与现实的统一。

唯有上帝不是潜能。

一切被创造的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但一切变化都有一个不变的基础或曰主体,这就是事物的实体。

一切有形物体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

形式是事物的内在作用因,是构成事物性质的原则,而不是事物的外部形象。

形式是统一的,每一个实体在一定的时刻只能具有一个形式。

(三)上帝存在的证明。

托马斯一共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式,后人简称之为通向上帝的“五路”。

1、第一推动者的证明。

2、第一作用因的证明。

3、必然存在者的证明。

4、从存在的等级出发的证明。

5、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

(四)灵魂与认识。

托马斯哲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他关于人的灵魂及其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的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