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唾液多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关于“唾液多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关于“唾液多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右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

用:

A.需要适宜的pH B.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

C.需要适宜的温度 D.效率很高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 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③向3支试管中

各滴一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最合理

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④②③⑤

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

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将甲、乙、丙3

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 mL双缩脲试剂(边加边振荡),用沸

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

合理③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 ①和②正确

D. ①②③都正确

4.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③。然后进

行下列实验:

A.① B.② C.③ D.②③

5.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记录的实验结果如右表所示。该实验结果表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

A.需要适宜的酸碱度

B.具有专一性

C.需要适宜的温度

D.具有高效性

二、非选择题

6. 某小组用馒头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设计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如下:

①在A、B两支试管中各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

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2毫升;

③向A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进行搅拌;

④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加两滴碘液;

⑤将两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10分钟;

⑥观察两支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并得出结论。

请你指出此实验设计方法步骤的错误。

7.下面是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所做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

实验过程:

1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唾液,并充分搅拌;

2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清水,并充分搅拌;

3号试管:加入馒头块和2mL唾液,不搅拌。

将三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试管中馒头的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

(1)1号试管不变色,而2号试管和3号试管中的馒头可能变成色。

结果分析:

(2)1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没有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

了。2号试管中馒头碎屑变色的原因是。

(3)3号试管中馒头块变色的原因是 。 (4)实验结论: 。 (5)淀粉在人的消化道的 部位就开始被消化。

8.某校七年级生物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做“馒头在口腔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四位同学分别对馒头做了四种处理,方法如下:

甲同学:将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进行充分的搅拌。 乙同学:将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毫升清水,进行充分的搅拌。 丙同学:将馒头放入3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丁同学:将馒头碎屑放入4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接着将四支试管放入37 ℃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取出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请你想一想: (1)这四位同学做的实验结果中,不变蓝的试管是 号试管。

(2)上述实验中,2、3、4号试管都是1号试管的对照。扬扬仔细分析了乙、丙、丁三位同学设计的对照实验后,认为丙同学设计的实验有不妥之处,请你代替扬扬将丙同学的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

(3)乙同学的实验是为了探究 的作用,丙同学的实验是为了探究 的作用,丁同学的实验是为了探究 的作用。

(4)以上的实验可以充分说明,馒头在口腔里的消化与 有关。

9.下表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几组实验记录,请在表格内填写实验现象:

10.右图A 、B 两试管装入2毫升淀粉糊,再分别加入不同物质, 振荡使其反应充分,据图回答:

(1)鉴定淀粉所特用的化学试剂是 。 (2)淀粉糊不变蓝的是 试管。 (3)B 试管的作用是 。

37。

C

2mL 清水

37。

C

2mL 唾液

(4)饭后立即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对消化有抑制作用。因为人在运动过程中,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填“增加”或“减少”),

从而影响消化。

(5)淀粉的化学性消化是从开始。

11.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和是对照实验。

(2)以“唾液”为变量时,和是对照实验。

(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不变蓝,分析其中原因是。

(4)将3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的原因是;①号试管中将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搅拌的目的是。

(5)结合实验得出,馒头的消化与

有关。

12.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时,进行了以

下实验: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作为1号试管的实验。

(2)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中含有酶,它能促进淀粉的分解。

(3)1号试管与3号试管的比较可以证明:口腔中,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4)由此可见,口腔对淀粉既能进行性消化,又能进行性消化。

13.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与1号试管形成。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4)有的同学提出“除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这样设置(填“有”或“无”)必要。

(5)水浴温度保持在37℃的原因是;若“加入碘液”步骤放在“保温”前,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填“是”或“否”)

14.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

某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元旦假期结束返校后,他做了如下实验:

第1步: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分成2等份。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第2步:取2只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做如下处理:在①号试管中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第3步:将2支试管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10分钟。

第4步:在2只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夜,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1)该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这是为了模拟。

(2)请将该实验的第2步补充完整。(直接写在第2步下面的横线上)

(3)该实验的第3步有待改进,请将改进后的做法直接写在第3步下面的横线上。

15.如图所示,分析实验:

(1)该实验是观察对的消化作用。

(2)实验过程D中[2]号试管浆糊颜色,原因是;[1]号试管中颜色,原因是。

(3)如果将C过程烧杯中的水换为50C,再重复D过程,这两个试管中浆糊的颜色。

16.某同学探究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其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如下:

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试管内的溶液不变蓝。

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

液分泌有关。

(1)实验在设计和操作上有几处错误,请你指出并纠正。

(2)该同学描述的实验现象是否与他所做实验的实验现象相符?;如果不符,请你重新描述实验现象。

(3)该同学的实验结论是否可靠?。

17.某同学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活动过程中,①向l号、2号试管中各加人2毫升浆糊;

②再向l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③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人盛有370C 左右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后取出,待冷却后各加人2滴碘液。观察实验现象,回答有关问题:

(1)滴加碘液后两支试管内出现的现象分别是:1号试管呈;2号试管呈淡黄色。

(2)以上现象说明2号试管中的淀粉已经被唾液中的消化分解。

(3)从唾液的作用可知淀粉在消化道的部位开始被消化。

(4)两支试管放在370C左右温水中的目的是模拟。

18.实验证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下面的实验就是为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准备五支试管,加入等量的酶溶液后,把每支试管放入提前准备好的不同温度的烧杯中,然后再分别加入一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记录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注意:实验中要保证每个烧杯的水温恒定)。记录结果如下:

请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1)酶活性最强时的温度是。

(2)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

(3)请想出一种办法改进实验,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4)你认为本实验中的酶可以叫做酶。在人体中含有该种酶的消化液有。

(5)由此实验可知,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19.某人得了胃癌,做了胃部分切除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胃液在人体消化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完成探究活动的相应内容。

实验材料:A:淀粉糊 B:蛋清制成的蛋花液 C:花生油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酒精灯、三脚架等

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碘酒等

(1)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设计,以验证胃液在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

①胃液的采集:将一只对铃声已建立起食物反射的狗,在其胃底部做一个人工胃瘘(胃液可由胃瘘流到体外),利用铃声刺激空腹的狗,引起它产生分泌胃液的条件反射的方法,可获得纯净的胃液。

②实验材料选择和制备:根据胃液中酶的作用,应选择(填字母代号)。选择该材料的原因是,并各取2ml,分装在甲、乙两个试管中。

③验证胃液的化学性消化:

在上表中甲试管对应的a加入2ml胃液,乙试管对应的b加入2ml_________。甲、乙试管的水浴温度c应是__________,保温约20—30分钟。

④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甲试管中物质发生变化(消失),乙试管中物质不发生变化(不消失)。此结果说明: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2)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胃液的消化作用在于酶,而不是盐酸。可以在上述实验中再加一个试管丙,在试管丙内d和e处应分别加入_______ 、,使试管丙应和试管甲形成。

20.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某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元旦假期结束返校后,他做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做成浆糊并振荡,分成2等份。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Ⅱ:取2只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做如下处理:(如下图)

(1)该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做成浆糊并振荡,这是为了摸拟。

(2)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的消化作用。

(3)实验过程D中,[1]号试管中颜色,原因是。[2]号试管浆糊颜色,原因是。

Ⅲ:分析与讨论

(4)该实验过程中,设置两只试管的作用是。

(5)如果将C过程烧杯中的水换为50C,再重复D过程,这两个试管中浆糊的颜色。

(6)如果将C过程与D过程对调一下顺序,实验现象可能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DDBC

二、非选择题

6.有两处错误:一是步骤③没有设置对照实验(或在B试管中没加入2毫升清水);二是第④、⑤步骤应该对调。

7.(1)蓝色(2)麦芽糖淀粉没用被消化(3)没有进行充分消化(4)淀粉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5)口腔

8.(1)2、3、4 (2)将馒头碎屑放入3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3)唾液牙齿舌(4)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9.①变蓝②变蓝③不变蓝④变蓝

10.(1)碘液(2)A (3)对照(对比)或者(对照实验、对比实验)(4)减少(5)口腔

11.(1)③①(2)①②(3)①淀粉已被唾液淀粉酶分解(4)酶的(催化)作用发挥最大活性使唾液与馒头充分混合便于消化(5)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中的淀粉酶(2分)

12.(1)2mL清水对照(2)唾液淀粉(3)舌的搅拌和牙齿的咀嚼(4)化学物理

13.(1)2ml清水(或等量清水)对照(2)1和3 (3)1 淀粉被唾液(或唾液淀粉酶)全部分解(2分)(4)无(5)使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2分)是14.(1)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或答:牙齿和舌的作用)(2)在②号试管中放入另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3)将2支试管一起在37℃环境中放置5-10分钟。

15.(1)唾液淀粉酶淀粉(2)不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变蓝淀粉遇碘变蓝(3)均变蓝

16.(1)①无对照实验②碘液不应在第③步加,应在最后加碘液③37℃水浴应保持10分钟而不是1分钟(2)不符第③步加碘液后试管内的溶液变蓝,第五步水浴1分钟后,蓝色略有褪色(只答试管内溶液为蓝色也可)(3)不可靠

17.(1)蓝色(2)唾液淀粉酶(或“酶”)(3)口腔(4人体内温度环境

18.(1)37℃(2)酶活性越大,蛋白质分解越快,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越短(3)将蛋白块处理得更小一些(4)蛋白胃液、胰液、肠液(5)水温最好掌握在37℃左右

19.(1)②B 胃液能消化蛋白质③蒸馏水37℃(或相同的)④胃液对蛋白质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2)2ml蛋花液 2ml盐酸对照

20.(1)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或答:牙齿和舌的作用)(2分)(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3)

变蓝淀粉遇碘变蓝不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4)作对照(5)均变蓝(6)均不变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右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试管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 37℃ 0℃ 加入碘液 不变蓝 变蓝 A.需要适宜的pH B.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 C.需要适宜的温度D.效率很高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③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④②③⑤ 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双缩脲试剂(边加边振荡),用沸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 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①和②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4.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③。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试管号12345 ①②③ 加入加入2毫升清水 2毫升加入2毫升唾液 淀粉糊加入2毫升唾液 充分 振荡 放在37℃ 水浴中 10分钟 滴碘液 加碘液后,①、②、③号试管中物质不变蓝色的是: A.①B.②C.③D.②③ 5.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记录的实验结果如右表所示。该实验结果表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 A.需要适宜的酸碱度 B.具有专一性 C.需要适宜的温度 D.具有高效性试管 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碘液检验 37℃不变蓝 0℃变蓝

七年级生物: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

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要点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一节分小组来完成的探究课。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结构。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汇报交流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反思: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而理解消化液在消化食物时发挥的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在消化食物时发挥的作用。 3、初步了解消化酶的一些特性。 设计思路: 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可以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可以通过淀粉的这一特性来检验馒头中的淀粉是否已被分解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是人体口腔内的温度,因此实验过程中应保持37℃左右的温度。 材料器具: 试管、小刀、滴管、烧杯、搅拌棒、碘液、唾液、清水、新鲜馒头、小木板、温度计、冰水 实验过程: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C块不作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收集唾液,先用冷开水漱口,然后头部略向前倾,伸出下唇搁在试管口上,舌头舐上颌门齿的基部,不久就会有清洁的唾液沿唇

流入试管,收集2~3毫升后,稀释2倍备用。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①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ml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③将C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不进行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min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①试管(1)中的馒头碎屑不呈现蓝色,而呈现碘液的颜色(棕黄色); ②试管(2)中的馒头小块呈蓝色; ③试管(3)中的馒头小块接触到唾液的部分呈现碘液的颜色,未接触到唾液的部分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摘要: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唾液淀粉 酶活性的因素很多,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佳催化作用;淀粉酶具有 高度专一性,其活性受温度、pH值、激活剂及抑制剂、酶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产生唾液淀粉酶的量不同,活性强弱也有差异。 关键词:淀粉酶;活性;温度;抑制剂;激活剂;专一性 2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观察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观察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人唾液中淀粉酶为α-淀粉酶,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变化过程如下: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遇碘后分别呈蓝色、紫色与红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色。 淀粉与糊精无还原性,或还原性很弱,对班氏试剂呈阴性反应。麦芽糖与葡萄糖是还原性糖,与班氏试剂共热后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的沉淀。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C,最适pH为6.8.偏离此最适环境时,酶的活性减弱。 低浓度的Cl-离子能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是它的激活剂。Cu2+等金属离子能降低该酶的活性,是它的抑制剂。 (三)器材及试剂 1、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恒温水浴锅、量筒、冰浴、玻璃棒、试管夹、白磁板、试管架、铁三脚架、唾液淀粉酶 2、试剂:1%淀粉溶液、碘液、班氏试剂、0.4%HCl溶液、0.1%的乳酸溶液、1%NaCl溶液、1%CuSO4溶液、0.1%淀粉溶液 (四)操作步骤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要点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改进 北京市八角中学刘馥花 前言: 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第二节人和动物的营养中的[实验]唾液的消化作用。要求学生分组实验,人人动手。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且学生在取唾液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上课时做思想工作;再有本次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具过多,教师在准备时也有很大的难度。于是,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设备进行了实验改进。保证了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并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1.进行实验改进的原因: 1.1 做这个实验所需的仪器很多: 本实验需要的仪器有: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三脚架。我校初一每班平均近40人,那么所需的仪器如下:(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计算) 仪器名称酒精灯试管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三脚架总计 需要数量(个)20 40 20 20 20 20 140 从表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酒精灯、试管、温度计、烧杯总计有140件。对于实验设备齐全地学校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对于我们普通学校,就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教师准备实验也要花去很多时间。 1.2 制备淀粉浆糊与取唾液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 实验步骤的第一步是:将淀粉煮成浆糊,需要6——10分钟,之后还要取唾液,时间也需要6——8分钟。即便两步同时做,也需要10分钟左右。这样就占了一节课近1/4的时间。后边的步骤还很多,一节课下来根本就做不完实验,常常是同学们没看到结果就下课了,不能进行实验分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1.3取唾液的过程中,学生的纪律不易保证。 取唾液的过程,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指导。有的学生觉得有趣,互相取笑,有的同学觉得恶心、不愿意做,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在课前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教学。 2.实验的改进: 2.1 用淀粉纸代替淀粉浆糊效果比较好。 选择淀粉纸的标准:吸水性强、有韧性、洁白。通过多次实验比较了白报纸、过滤纸后发现用过滤纸做淀粉纸效果最好。

唾液淀粉酶的实验

例题1: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如下处理: 1)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2)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3)将馒头快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4)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4号试管中不搅拌;(以上试管中馒头碎屑与馒头块、唾液、清水均等量) 其中第1种处理是模拟口腔中的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第2.3.4种处理都是1的对照实验。回答问题: ①当以“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__两种处理进行对照实验。 ②1与2对照进行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③在以上三种对照实验中,哪种处理不妥,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设计此探究方案时,有的同学建议:“除了以上四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五种处理, 即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你认为这种处理有必要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2:下表表示某同学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的部分实验,请根据他的实验设计和加碘液后应出现的现象,加以分析说明: (1)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实验材料后,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应采取的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C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A和B现象都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课题: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年级:七年级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说明在口腔内发生的消化作用类型。 二、教学重点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三、教学难点 认识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型 探究性实验 五、课前准备 提出问题: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经过细细咀嚼后,其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呢? 假设:馒头、米饭中含有的淀粉是没有甜味的。在这个事实的启发下,你组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验材料、用具 馒头、清水

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试管,温度计,唾液,面粉,碘液,滴管,量筒,37℃温水。 实验步骤: 1、首先将面粉加水稀释成溶液状,静置一会儿。 2、取两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号,在1号和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淀粉液。 3、在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清水和唾液,然后摇匀。 4、将两只试管同时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各加入2滴碘液,摇匀, 观察颜色变化,发现1号试管中溶液变蓝,2号试管中溶液不变蓝。 结论: 1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变蓝,说明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2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唾液分解而不存在了,由此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试管,温度计,唾液,馒头,小刀,碘液,滴管,量筒,37℃温水。 实验步骤: 5、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 C块不做任何处理。 6、用清水漱口,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一分钟后,用干净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 液挤压进小烧杯中。 7、取三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在1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然后加2毫升唾 液并搅拌均匀。在2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再加入2毫升清水搅拌均匀。在3号试管中加入馒头块后加入2毫升唾液。 8、将三只试管一起放入37℃度左右的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这三只试管,各滴加2 滴碘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发现1号试管不变蓝,2号变蓝,3号变浅蓝。 结论:1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分解而不存在了,2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变蓝,说明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3号试管中溶液变浅蓝色,说明馒头表面淀粉被唾液消化而内部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的测定实验设计

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的测定实验 小组成员:刘倍材何标才揭春晓李芮 实验目的: 1.掌握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并完成设计报告。 2.掌握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熟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实验原理: 1.酶促反应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激动剂和抑制剂等。上述诸因素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速度的影响,可用定性或定量的反应来观察。利用碘与淀粉机器不同程度纾解产物反应的颜色,来衡量酶促反应的速度的快慢。蓝色—紫红色—黄色,颜色由蓝变黄,表示酶促反应速度由慢到快。此为定性观察。 2.进一步利用郎伯—比尔定律来判定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在被水解的程度也不一样。当唾液淀粉酶不能将完全水解时,淀粉遇碘呈蓝色,吸收波长位于660nm 处。不同PH环境中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反应程度不同,吸光度值也不同。因此,通过测量660nm处的吸光度值,可以了解PH 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吸光度最小的溶液其PH即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

实验步骤: 1.缓冲溶液的配制。取12支试管进行编号1-12,分别按下表加入试剂。 2.唾液的采集。 先给备取者一杯纯净水让其漱口,将漱口液吐掉,让备取者下嘴唇抵住干净的杯子口,在备取者眼前放上一些话梅,这时,备取者的唾液会不停地流出来。 3.唾液的稀释。取10支试管,进行编号1'-10',进行稀释。

4.唾液稀释倍数的选取。 另取10支试管,分别编上A-K号,各取上述稀释的唾液各1ml,分别加入相应编号的试管里,向10支试管内同时加入1ml的0.02%的淀粉溶液,振荡混匀后放入37 C恒温水浴5分钟后取出,滴加2~3碘液,振荡混匀,观察颜色,选取颜色变化适中的一支,记录稀释倍数。 5.最适PH的测定。 另取12支试管,进行编号,按下表加入试剂。进行测定。

《唾液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唾液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该实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探究性实验。传统教学中,实验时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逐步完成,最后得出结论:说明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现在,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切的感受到实验就是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手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 二、实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唾液的消化作用》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第四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中的一个学习内容,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在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唾液的消化作用这部分知识还比较陌生,但是他们非常渴望知道,因为他们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经验:当我们细细的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因此这部分内容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他们好动、好奇、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但是,本探究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而教材没有说得很具体,这就需要老师细心引导。 (三)教学条件分析 由于学校实验仪器不全,大多数实验无法进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同时班内学生较多,实验过程有所困难。

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教学 遵义县西坪镇中学何福琴 唾液即通称的口水,它主要由唾液腺分泌。人每日分泌1000 ml——1500 ml 的唾液为正常现象。唾液有几种作用(1)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2)清洁和保护口腔;(3)抗菌作用;(4)溶解食物并不断移走味蕾上的食物微粒,从而不断尝到食物的味道;(5)消化作用。下面就对唾液的消化作用进行探究。即七年级生物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现对活动的几种实验教学方式来和大家进行探讨。 实验原理: 唾液里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同时淀粉遇碘液呈蓝色的特性,可用碘液来检测淀粉是否被唾液淀粉酶分解。 方法一: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和B用刀细细地切 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2、用凉白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小块消毒棉球,约1min后,用医用镊子取 出棉球,挤出唾液。 3、取三支试管分别为(1)、(2)、(3)号,放入A、B、C三块馒头,然后水浴 加热10MIN,如下表: 试管馒头唾液清水温度时间碘液现象(1) A 2ml ---- 370C 10min 2滴 (2) B ---- 2 ml 370C 10min 2滴 (3) C 2 ml ---- 370C 10min 2滴 结果与分析: (2)号试管里的液体显蓝色,因为试管里没有唾液,淀粉仍然存在。 (1)号和(3)号试管里不显蓝色,是因为试管里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

方法二: 1、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A、B、C,在A管中加入咀嚼过的馒头屑和2 ml清 水,B管加入一个馒头块和2 ml唾液,C管加入手工捏碎的馒头屑和2 ml 清水。 2、向A、B、C三管分别加入2 ml碘液,放在370C的温水中保温,注意观察 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 A管蓝色消退比B管快,C管蓝色不退,说明A管中淀粉酶与淀粉充分混合,加大了两个的接触面,使淀粉水解迅速而完全。B管相反,C管中没有淀粉酶,淀粉仍然存在。 方法三: 1、取1g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先用少量清水调匀,在加100 ml清水加热,搅拌, 煮沸,冷却后备用。 2、用凉开水漱口后,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头稍前倾,将下唇 搁在一个小烧杯口上,几分钟后,唾液就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3、取2支试管,编号1、2,然后加入2 ml淀粉溶液。 4、向1号试管加2 ml清水,2号试管加2 ml唾液,振荡后,试管中的液体有 点浑浊。同时把两支试管放在370C的温水中大约10 min后,2号试管液体变透明了。 5、向两支试管里各加入2滴碘液,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 (1)号试管里的液体呈蓝色,因为试管里没有唾液,淀粉没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仍然存在,遇碘液呈蓝色。 (2)号试管里不显蓝色,是因为试管里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 对于第三种方法,由于实验煮沸淀粉糊耗时过多,取唾液也不方便。370C 的温度不宜控制(大部分学校没有恒温箱会放弃实验),因此还可以将实验做一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教学设计 时间:2017年3月 地点:生物实验室 教师:穆小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2)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 2. 能力目标: (1)初步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如:试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能力;(2)通过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表达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主要是围绕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个原理进行探究式学习展

开的。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试验方案,如果觉得自己的试验方案不如课本中的好,也可采用课本中的。 1 提出探究性问题 先创设一个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慢咽,同时思考问题:馒头在口腔里“吃的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器官参与?在这些器官参与下,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答出馒头块在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作用下由块状变为糜状时,引出物理性消化的含义;紧接着在问学生,细细嚼馒头时,还有什么感觉?在学生答出“有点甜”时,引出探究性问题:馒头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本身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那为什么在口腔里充分与唾液混合后就感觉到了甜味呢?难道是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这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学生在吃馒头的过程中,亲自感悟到的问题,所以积极性非常高,众说纷云。 2 提出假设 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通过实验进行证明,那么可以先假设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成分是发生了变化,然后用“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一原理进行实验证明:淀粉在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再加入碘液,如果颜色不变蓝,说明假设成立;如果颜色变成了蓝色,说明假设不成立。 3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如何进行实验来说明问题呢?这是整个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及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非常关键。我除了将课本上提及的有关材

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二、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施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方案,初步培养科学探究中对照实验的设计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 三、学习重点: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3、规范操作滴管和量筒等实验器具 学习过程: 1、我们在吃馒头时总会感觉到有甜味,为什么???由此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几 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_____清水,作为1号试管的_____实验。 2、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中含有_____酶,它能促进淀粉的分解。 3、1号试管与3号试管的比较可以证明:口腔中_____,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4、由此可见,口腔对淀粉既能进行_____性消化,又能进行_____消化。 5、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C的水为试管保温??? 6、用图标的形式写出淀粉的消化过程: 7、很多人在咀嚼馒头时会觉得有甜味儿,主要是因为() A、馒头里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B、淀粉在口腔里被分解成葡萄糖 C、淀粉在口腔里被分解成麦芽糖 D、吃馒头口感好 8、下列关于淀粉消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淀粉在口腔里能被消化成麦芽糖 B、未经消化的淀粉在胃液里继续消化成麦芽糖 C、淀粉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里进一步消化成葡萄糖 D、淀粉在小肠里可以被消化成葡萄糖 9、将一支加入一定量浆糊和唾液的试管放入37。C的水浴中保温5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浆糊不变蓝,这说明() A、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B、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试管内有淀粉存在 D、淀粉已不存在 学习感悟:

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精品

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 2、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方案,并完成,初步培养对照实验设计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饮食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学习重点: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3、规范操作滴管和量筒; 五、学习难点: 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 六、教学过程: 1、由口腔慢慢咀嚼馒头变甜,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内为什么会变甜? 2、由同学们边咀嚼馒头边讨论,做出假设 (1)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有关。 (2)馒头变甜与舌的搅拌有关。 (3)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4)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3、制定计划:提供实验材料,试管编号各试管的实验操作如下表 将学生分为牙齿组、舌头组、唾液组,讨论 (1)牙齿、舌和唾液分别与上表哪些实验条件有联系? (2)各组需要取哪些试管才能完成本组实验,为什么?

(3)实验需过一段时间(约7分钟)再滴加碘液,在此期间如何保证温度恒定在37C ?思考为什么?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验证? (4)思考影响唾液消化淀粉的因素还有哪些?如何设计对照实验验证? 提示:设计对照实验,保证变量的唯一性。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4、小组合作,实施计划 注意安全,严格实验步骤,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5、得出结论。据个组实验现象,交流合作结果: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6、表达交流,巩固提升 讨论(3)是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C左右的水浴并保持温度恒定。 因为唾液淀粉酶在37C时催化活性最强。再加试管5,除温度在5C的恒温环境 外其它实验因素均与试管1相同。 讨论(4)影响唾液消化淀粉的因素还有酸碱度,再增加试管 6 (滴加2ml 的酸或碱),与试管1对照

唾液淀粉酶实验

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的测定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并完成设计报告。 2.掌握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熟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实验原理 1.酶促反应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激动剂和抑制剂等。上述诸因素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速度的影响,可用定性或定量的反应来观察。利用碘与淀粉机器不同程度纾解产物反应的颜色,来衡量酶促反应的速度的快慢。蓝色—紫红色—黄色,颜色由蓝变黄,表示酶促反应速度由慢到快。此为定性观察。 2.进一步利用郎伯—比尔定律来判定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在被水解的程度也不一样。当唾液淀粉酶不能将完全水解时,淀粉遇碘呈蓝色,吸收波长位于660nm处。不同PH环境中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反应程度不同,吸光度值也不同。因此,通过测量660nm处的吸光度值,可以了解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吸光度最小的溶液其PH即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

实验器材 仪器材料:方盘,试管架,中试管,毛刷,吸耳球,玻璃铅笔,小烧杯,白瓷板,坐标纸,漱口杯。0.1ml、0.5ml、1.0ml、2.0ml、5.0ml、10.0ml刻度吸管,胶头滴管,37 C恒温水浴箱,分光光度计,电磁炉。 试剂药品:0.02%淀粉溶液. 0.2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0.2mol/L 磷酸氢二钠溶液碘液;称取碘1g,碘酸钾2g,溶于300ml蒸馏水中。

实验步骤: 1、缓冲液的配置 pH 0.2mol/L 0.2mol/L NaH2PO4(ml) Na2HPO4(ml) 5.7 93.5 6.5 5.8 92.0 8.0 5.9 90.0 10.0 6.0 8 7.7 12.3 6.1 85.0 15.0 6.2 81.5 18.5 6.3 7 7.5 22.5 6.4 73.5 26.5 6.5 68.5 31.5 6.6 62.5 3 7.5 6.7 56.5 43.5 6.8 51.0 49.0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个别实验小组实验失败原因分析如下:①温度控制不适宜,过低或过高②淀粉液浓度过高,太粘稠③个别小组唾液取得不够

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观察

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观察 【实验目的】 1.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 2.掌握酶定性分析和注意事项。 【基本原理】 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具催化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13。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很快地分解成为H2O和O2,使H2O2不致在体内大量积累。铁粉也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但其催化效率仅为过氧化氢的100亿分之一。 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增加,直至最大值。由于酶是一种蛋白质,温度过高会导致酶的失活,因此,反应速度到达最高值以后,温度继续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反而急剧下降,直至完全停止酶促反应。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酶活性受环境pH值的影响。通常各种酶只有在一定的pH值范围才表现出活力。酶活性达到最高的pH值,称为最适pH值。低于或者高于最适pH值时,酶的活性均降低或者失去活性。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为。 酶活性受环境中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抑制剂。值得注意的是,激活剂和抑制剂不是绝对的,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为酶的激活剂,而在高浓度时则为该酶的抑制剂。例如,%的氯化钠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但氯化钠达到1/3饱和度时就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力。 本实验以唾液淀粉酶为材料来观察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情况。唾液中含有α-淀粉酶,该酶属于内切酶。淀粉在该酶的催化作用下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解产物,从而得到各种糊精乃至麦芽糖、少量葡萄糖等产物。 而碘液能指示淀粉的水解程度,淀粉及淀粉不同程度的水解产物遇到碘可呈蓝色、紫色、暗褐色和红色,而麦芽糖遇碘液则不呈颜色反应。如图所示: 淀粉酶淀粉酶 淀粉紫色糊精暗褐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少量葡萄糖 加碘后:

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的测定实验设计

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的测定实验设计

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的测定实验 小组成员: 刘倍材何标才揭春晓李 芮 实验目的: 1.掌握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并完成设计报告。 2.掌握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熟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实验原理: 1.酶促反应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激动剂和抑制剂等。上述诸因素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速度的影响,可用定性或定量的反应来观察。利用碘与淀粉机器不同程度纾解产物反应的颜色,来衡量酶促反应的速度的快慢。蓝色—紫红色—黄色,颜色由蓝变黄,表示酶促反应速度由慢到快。此为定性观察。 2.进一步利用郎伯—比尔定律来判定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在被水解的程度也不一样。当唾液淀粉酶不能将完全水解时,淀粉遇碘呈蓝色,吸收波长位于660nm处。不同PH环境中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反应程度不同,吸光度值也不同。因此,通过测量660nm处的吸光度值,可以了解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吸光度最小的溶液其PH即为唾液淀粉

酶的最适PH。 实验步骤: 1.缓冲溶液的配制。取12支试管进行编号1-12,分别按下表加入试剂。 2.唾液的采集。 先给备取者一杯纯净水让其漱口,将漱口液吐掉,让备取者下嘴唇抵住干净的杯子口,在备取者眼前放上一些话梅,这时,备取者的唾液会不停地流出来。

3.唾液的稀释。取10支试管,进行编号1'-10',进行稀 释。 4.唾液稀释倍数的选取。 另取10支试管,分别编上A-K号,各取上述稀释的唾液各1ml,分别加入相应编号的试管里,向10支试管内同时加入1ml的0.02%的淀粉溶液,振荡混匀后放入37 C恒温水浴5分钟后取出,滴加2~3碘液,振荡混匀,观察颜色,选取颜色变化适中的一支,记录稀释倍数。 5.最适PH的测定。 另取12支试管,进行编号,按下表加入试剂。进行测定。

关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

关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 姓名邱远学号201150716 摘要:为了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宜PH值,通过配置不同PH值的基质液作为酶与底物反应的环境,再加碘液与未反应的底物作用成色,用分光仪测定溶液吸光度来比较底物的剩余量,以此推断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宜PH的范围。 关键词: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 前言: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的医生,通过实验来学习获得科研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基本原则和操作,更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此次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原理:淀粉经样品中淀粉酶的水解,生成糊精和麦芽糖。在底物过量的条件下,反应后加入碘液与未被水解的淀粉结合成蓝色复合物。其颜色的深浅与空白管颜色的差值和淀粉酶的活力成正比。即颜色越浅,吸光度越低,淀粉酶的活力越高。 操作步骤: 一:基质液的配置: 1:取十一支规格相同的干净试管,分别编号1到10.置于试管架的第一排。 2:按下表加入试剂。

二:酶液的配置: 1:实验者用蒸馏水漱口,洗去残留食物,然后含一口蒸馏水在口中三分钟,时间到后将唾液吐在一个干净的纸杯。 2:取两个干净烧杯,分别标注为1:5和1:10. 三:反应进行。

1:去20支规格相同的试管,平均分成两组,分别编号1到20 其中1到10号试管加入1:5号烧杯的酶液置于试管架第三排11到20号试管加入1:10号烧杯的酶液置于试管架第二排。 2.按下表在各试管中加入试剂。

3:因为用肉眼感觉各试管区别不是很明显,故在每一只试管中注入2ml的蒸馏水。 4:混匀后用分光度法在660nm波长下用蒸馏水调零,测量各管的A660。测得的读数已并入上表。 绘制成图: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 篇一: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 2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 2.掌握酶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1.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13.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铁粉地H2O2分解也有催 化作用,但其效率远低于酶。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会增大。当到了最大值后,此时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酶开始失活,导致酶的效率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3.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酶在一定范围的PH值下才有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酶活性常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抵制剂。 5.碘液指示淀粉水解程度的不同色变化: 淀粉淀粉酶紫色糊精淀粉酶暗褐糊精淀粉酶红色糊精淀粉酶麦芽糖+少量葡萄糖加碘后:蓝色紫红色暗褐色红棕色黄色

三、试剂与器材 篇二: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摘要: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唾液淀粉 酶活性的因素很多,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佳催化作用;淀粉酶具有 高度专一性,其活性受温度、pH值、激活剂及抑制剂、酶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产生唾液淀粉酶的量不同,活性强弱也有差异。 关键词:淀粉酶;活性;温度;抑制剂;激活剂;专一性 2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观察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观察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人唾液中淀粉酶为α-淀粉酶,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变化过程如下: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遇碘后分别呈蓝色、紫色与红色、麦芽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3篇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3篇 An experimental report on salivary amylase activity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3篇 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文档 2、篇章2: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文档 3、篇章3:淀粉酶活性测定实验报告文档 篇章1: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文档 2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 2.掌握酶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1.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13.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铁粉地H2O2分解也有催 化作用,但其效率远低于酶。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会增大。当到了最大值后,此时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酶开始失活,导致酶的效率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3.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酶在一定范围的PH值下才有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酶活性常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抵制剂。 5.碘液指示淀粉水解程度的不同色变化: 淀粉淀粉酶紫色糊精淀粉酶暗褐糊精淀粉酶红色糊精淀粉酶麦芽糖+少量葡萄糖加碘后:蓝色紫红色暗褐色红棕色黄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