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唾液多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进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实验,旨在观察唾液中的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以下是这样一个实验的可能步骤和解读:
实验步骤:
1.准备样本:准备含有淀粉的食物样本,如饼干、面包或淀粉溶液。
将样本分成几组,每组分配相同的淀粉含量。
2.采集唾液:请志愿者吃一小块无味的棉花或咀嚼无味的口香糖,以促进唾液分泌。
然后使用吸管或无菌棉签等工具采集一定量的唾液,并将其加入到淀粉样本中。
3.控制组:设置一个对照组,只将含淀粉的样本加入到试管中,不加唾液。
4.反应时间:将所有试管放置在37摄氏度的恒温水浴中,观察反应一定的时间,通常为10分钟至30分钟。
5.添加碘液:在反应结束后,为了检测淀粉的消化情况,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碘液。
碘液在存在淀粉时呈现蓝黑色,而在淀粉被消化后呈现黄色或无颜色。
6.观察结果:观察每个试管中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淀粉消化的情况。
解读实验结果:
对照组:对照组中的样本只含有淀粉,没有唾液。
因此,如果淀粉被消化,添加碘液后颜色会变为黄色或无颜色;如果淀粉未被消化,则颜色仍然是蓝黑色。
实验组:实验组中的样本含有淀粉和唾液。
如果唾液中的淀粉酶起作用,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糖类,那么在添加碘液后,颜色会由蓝黑色变为黄色或无颜色。
比较结果: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可以确定唾液中的淀粉酶是否起到了消化淀粉的作用。
如果实验组中的样本颜色变化,而对照组中的未变化,那么可以确认唾液中的淀粉酶确实起到了消化淀粉的作用。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理解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淀粉消化的过程和机制。
实验五:探究口腔中的消化作用

馒头的处理方式是怎样的?
放入唾液
清水
⑵ 馒头经过上述处理后,检测馒头 变甜的变化,是靠检测馒头中 ____________的变化来实现的。具体 措施是在经过不同处理的馒头溶液中 加入______________,观察 ____________的变化。 设计一张简明的表格,既能展示实验 方案又能记录实验数据。
活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活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活动目标】 ⒈ 设计并实施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 方案。 ⒉ 理解食物消化的含义。 【活动准备】 馒头、碘液、蒸馏水、小烧杯、量筒、试管 等。
【程序和方法】
⒈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口腔中咀嚼馒头变 甜,说明馒头中淀粉成分发生什么变化?这 种变化是否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 液分泌等作用有关? ⒉作出怎样的假设? ⑴ 咀嚼后,感觉到甜味,馒头中淀粉的变 化是_______________。 ⑵ 引起淀粉变化的原因是:
试管 物质 馒头块 馒头碎屑
处理 水 稀释唾液
1
2
3
4
0.5g 0.5g
0.5g 0.5g
4mL 4mL 4mL 4mL
条件 检测 实验 现象
37℃保温10分钟 碘液2滴 碘液2滴 碘液2滴 碘液2滴
试管 物质 馒头块 馒头碎屑
处理 水 稀释唾液
1
2
3
4
0.5g 0.5g
0.5g 0.5g
4mL 4mL 4mL 4mL
⒊怎样设计方案?
⑴ 为了测定淀粉的消化与牙齿咀嚼、 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分泌的作用,你 的实验分为______组。模拟牙齿咀嚼 和舌搅拌作用的实验组中,馒头的处理 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各组 实验所用的馒头质量应该_______,给 予的适宜温度应该是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①和②正确D.①②③都正确
4.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①、
②、③。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试管号
123
4
5
①
②
③
加入加入2毫升清水
2毫升加入2毫升唾液
淀粉糊加入2毫升唾液
充分
振荡
放在37℃
水浴中
10分钟
滴碘液
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
试管;各加入2mL双缩脲试剂(边加边振荡),用沸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
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③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
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②③⑤
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
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右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
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试管
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
37℃
0℃
加入碘液
不变蓝
变蓝
A适宜的温度D.效率很高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唾液消化淀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验证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淀粉消化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该酶能够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从而加速淀粉的消化。
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淀粉与唾液混合后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淀粉是否被消化。
三、实验材料1. 试管:2个2. 淀粉糊:适量3. 唾液:适量4. 碘酒:适量5. 37℃温水:适量6. 温度计:1个7. 计时器:1个四、实验步骤1. 将淀粉糊分别加入两个试管中,编号为1号和2号。
2. 在1号试管中加入2ml唾液,2号试管中加入2ml清水作为对照组。
3. 将两个试管放入37℃温水中,恒温10分钟。
4. 将碘酒滴入两个试管中,观察颜色变化。
5. 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1号试管:滴加碘酒后,颜色未发生变化,表明淀粉已被唾液淀粉酶分解。
2号试管:滴加碘酒后,颜色变为蓝色,表明淀粉未被分解。
六、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结果可知,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
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从而使碘酒无法与淀粉发生反应,导致颜色未发生变化。
2. 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说明淀粉的消化需要唾液淀粉酶的参与。
七、影响淀粉消化的因素1. 温度: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淀粉的消化。
2. 酸碱度:唾液淀粉酶在中性条件下活性最高,酸性或碱性条件都会影响其活性。
3. 食物种类:不同食物中的淀粉含量和结构不同,会影响淀粉的消化速度。
八、实验结论1.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是人体消化过程中的重要酶类。
2. 淀粉的消化受到温度、酸碱度和食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九、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浓度唾液对淀粉消化的影响。
2. 研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
3. 比较不同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十、实验反思本次实验成功验证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实验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偶然性。
探究实验报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实验报告: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提出问题:
吃馒头或米饭的时候,如果咀嚼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有甜味,而馒头和米饭里面并没有放
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的呢?
二、做出假设:
馒头或米饭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
咀嚼馒头或米饭的时候,主要发生的变化是馒头或米饭被嚼碎了,和唾液混合在了一起,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米饭或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别的物质,因此馒头或米饭变甜了呢?
三、设计实验方案:
1、根据假设,要模拟人的口腔中的环境,如口腔中(人体)的温度,唾液等,以及能检
验淀粉是否发生变化的装置和药品等。
还要设计一个对照组,即除了要检验的因素(唾
液)不同外,其他实验因素完全相同,从而检验出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
2、材料用具:淀粉、试管、烧杯、温度计、碘液、清水、开水等。
四、实施实验方案:
实验组:漱口,取唾液,将适量唾液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对照组:将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试管同时放入37度的水中,放10分钟左右。
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组的混合液不变蓝,说明已经没有淀粉,对照组的条件和实验组的变蓝,说明有淀粉,两组的唯一区别是实验组的混合液中有唾液,说明是唾液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六、得出结论:唾液中的物质可以使馒头或米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比如可能是变成了糖等。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报告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不加糖馒头在口腔内咀嚼后感觉有甜味,其中淀粉时候发生变化呢?
做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步骤:
1.清水漱口,用干净小烧杯取5ml唾液。
2.取两清洁试管,编号1,2,在1,2号试管中加入少量淀粉液2ml,1号中加2ml唾液,2号加2ml清水,向两试管中滴入两滴碘液,轻轻震荡试管,混合均匀。
3.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做好小组标记,于37℃水浴锅加热10分钟。
取出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1.比较1.2号试管实验现象,能够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完成讨论题:
1.为什么取唾液前要漱口?
2.为什么试管要震荡?模拟口腔中什么的功能?
3.为什么要设置2号组实验?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要37℃加热?不加热会怎么样?。
生物实验报告《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WORD 格式可以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
生物实验报告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班级_________组别_________日期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
实验目的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材料用具:
一次性漱口杯、凉开水、脱脂棉、小烧杯、量筒2支、试管2支、试管架、1%淀粉溶液(煮沸配制)、滴管、碘液、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铁架台、火柴(或恒温水浴锅)
实验步骤:
1.准备
①用凉开水将口漱净
②收集唾液:口含一团脱脂棉,片刻后用镊子将脱脂棉取出,将其中的唾液挤到小烧杯中备用
2.设计并实施实验
③用量筒分别量取2ml 淀粉溶液,分别注入1号、2号试管④用量筒分别量取2ml 清水和2ml 唾液,分别注入1号、2号试管⑤充分振荡两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水浴约5—10
分钟,同时取出两支试
管,稍冷却
⑥向两支试管内各滴加 2滴碘液,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3.记录实验 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结束实验 整理和清理实验仪器和实验台
实验报告:
请完成下列表格
现象
淀粉检验 结论 材料 实验前 预期结果 实验后
实验组
淀粉液+唾液
对照组
(
)+ ( )。
淀粉口腔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淀粉是一种常见的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我们的食物中,如米饭、馒头、土豆等。
口腔是食物消化的第一站,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消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本实验旨在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了解口腔中唾液、牙齿咀嚼和舌搅拌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 分析唾液、牙齿咀嚼和舌搅拌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影响;3. 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淀粉、唾液、馒头、碘酒、试管、滴管、水、温度计;2. 实验仪器:天平、烧杯、搅拌棒、计时器。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淀粉+水)、实验组1(淀粉+唾液+牙齿咀嚼)、实验组2(淀粉+唾液+舌搅拌)、实验组3(淀粉+唾液+牙齿咀嚼+舌搅拌)。
2. 实验步骤:(1)对照组:将淀粉放入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水,用搅拌棒搅拌均匀,记录淀粉溶解时间;(2)实验组1:将淀粉放入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唾液,用搅拌棒搅拌均匀,模拟牙齿咀嚼过程,记录淀粉溶解时间;(3)实验组2:将淀粉放入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唾液,用搅拌棒搅拌均匀,模拟舌搅拌过程,记录淀粉溶解时间;(4)实验组3:将淀粉放入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唾液,用搅拌棒搅拌均匀,模拟牙齿咀嚼和舌搅拌过程,记录淀粉溶解时间。
3. 观察与记录:(1)观察每组淀粉溶解情况,记录淀粉溶解时间;(2)分别向每组中加入碘酒,观察颜色变化,记录颜色变化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淀粉溶解时间为5分钟,加入碘酒后变蓝,说明淀粉未发生消化;实验组1:淀粉溶解时间为3分钟,加入碘酒后变蓝,说明淀粉未发生消化;实验组2:淀粉溶解时间为2分钟,加入碘酒后变蓝,说明淀粉未发生消化;实验组3:淀粉溶解时间为1分钟,加入碘酒后不变蓝,说明淀粉已消化。
2. 分析:(1)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使淀粉溶解时间缩短;(2)牙齿咀嚼:牙齿咀嚼能将淀粉颗粒压碎,增加淀粉与唾液接触面积,促进淀粉消化;(3)舌搅拌:舌搅拌能将淀粉、唾液和食物混合均匀,提高淀粉消化的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一、选择题1.右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A.需要适宜的pH B.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C.需要适宜的温度 D.效率很高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 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③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
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②③⑤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 mL双缩脲试剂(边加边振荡),用沸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
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验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 ①和②正确D. ①②③都正确4.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③。
然后进行下列实验:A.① B.② C.③ D.②③5.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记录的实验结果如右表所示。
该实验结果表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A.需要适宜的酸碱度B.具有专一性C.需要适宜的温度D.具有高效性二、非选择题6. 某小组用馒头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设计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如下:①在A、B两支试管中各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2毫升;③向A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进行搅拌;④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加两滴碘液;⑤将两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10分钟;⑥观察两支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并得出结论。
请你指出此实验设计方法步骤的错误。
7.下面是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所做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实验过程:1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唾液,并充分搅拌;2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清水,并充分搅拌;3号试管:加入馒头块和2mL唾液,不搅拌。
将三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试管中馒头的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1)1号试管不变色,而2号试管和3号试管中的馒头可能变成色。
结果分析:(2)1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没有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
2号试管中馒头碎屑变色的原因是。
(3)3号试管中馒头块变色的原因是 。
(4)实验结论: 。
(5)淀粉在人的消化道的 部位就开始被消化。
8.某校七年级生物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做“馒头在口腔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四位同学分别对馒头做了四种处理,方法如下:甲同学:将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进行充分的搅拌。
乙同学:将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毫升清水,进行充分的搅拌。
丙同学:将馒头放入3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丁同学:将馒头碎屑放入4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接着将四支试管放入37 ℃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取出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
请你想一想: (1)这四位同学做的实验结果中,不变蓝的试管是 号试管。
(2)上述实验中,2、3、4号试管都是1号试管的对照。
扬扬仔细分析了乙、丙、丁三位同学设计的对照实验后,认为丙同学设计的实验有不妥之处,请你代替扬扬将丙同学的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
(3)乙同学的实验是为了探究 的作用,丙同学的实验是为了探究 的作用,丁同学的实验是为了探究 的作用。
(4)以上的实验可以充分说明,馒头在口腔里的消化与 有关。
9.下表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几组实验记录,请在表格内填写实验现象:10.右图A 、B 两试管装入2毫升淀粉糊,再分别加入不同物质, 振荡使其反应充分,据图回答:(1)鉴定淀粉所特用的化学试剂是 。
(2)淀粉糊不变蓝的是 试管。
(3)B 试管的作用是 。
37。
C2mL 清水37。
C2mL 唾液(4)饭后立即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对消化有抑制作用。
因为人在运动过程中,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填“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消化。
(5)淀粉的化学性消化是从开始。
11.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和是对照实验。
(2)以“唾液”为变量时,和是对照实验。
(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不变蓝,分析其中原因是。
(4)将3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的原因是;①号试管中将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搅拌的目的是。
(5)结合实验得出,馒头的消化与有关。
12.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时,进行了以下实验:(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作为1号试管的实验。
(2)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中含有酶,它能促进淀粉的分解。
(3)1号试管与3号试管的比较可以证明:口腔中,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4)由此可见,口腔对淀粉既能进行性消化,又能进行性消化。
13.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与1号试管形成。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4)有的同学提出“除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
你认为这样设置(填“有”或“无”)必要。
(5)水浴温度保持在37℃的原因是;若“加入碘液”步骤放在“保温”前,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
(填“是”或“否”)14.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某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
元旦假期结束返校后,他做了如下实验:第1步: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分成2等份。
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第2步:取2只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做如下处理:在①号试管中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第3步:将2支试管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10分钟。
第4步:在2只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夜,摇匀。
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1)该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这是为了模拟。
(2)请将该实验的第2步补充完整。
(直接写在第2步下面的横线上)(3)该实验的第3步有待改进,请将改进后的做法直接写在第3步下面的横线上。
15.如图所示,分析实验:(1)该实验是观察对的消化作用。
(2)实验过程D中[2]号试管浆糊颜色,原因是;[1]号试管中颜色,原因是。
(3)如果将C过程烧杯中的水换为50C,再重复D过程,这两个试管中浆糊的颜色。
16.某同学探究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其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如下:操作步骤如图所示:实验现象:试管内的溶液不变蓝。
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分泌有关。
(1)实验在设计和操作上有几处错误,请你指出并纠正。
(2)该同学描述的实验现象是否与他所做实验的实验现象相符?;如果不符,请你重新描述实验现象。
(3)该同学的实验结论是否可靠?。
17.某同学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活动过程中,①向l号、2号试管中各加人2毫升浆糊;②再向l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
③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人盛有370C 左右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后取出,待冷却后各加人2滴碘液。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有关问题:(1)滴加碘液后两支试管内出现的现象分别是:1号试管呈;2号试管呈淡黄色。
(2)以上现象说明2号试管中的淀粉已经被唾液中的消化分解。
(3)从唾液的作用可知淀粉在消化道的部位开始被消化。
(4)两支试管放在370C左右温水中的目的是模拟。
18.实验证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下面的实验就是为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准备五支试管,加入等量的酶溶液后,把每支试管放入提前准备好的不同温度的烧杯中,然后再分别加入一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记录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注意:实验中要保证每个烧杯的水温恒定)。
记录结果如下:请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回答:(1)酶活性最强时的温度是。
(2)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
(3)请想出一种办法改进实验,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4)你认为本实验中的酶可以叫做酶。
在人体中含有该种酶的消化液有。
(5)由此实验可知,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19.某人得了胃癌,做了胃部分切除术。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胃液在人体消化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你帮助完成探究活动的相应内容。
实验材料:A:淀粉糊 B:蛋清制成的蛋花液 C:花生油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酒精灯、三脚架等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碘酒等(1)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设计,以验证胃液在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
①胃液的采集:将一只对铃声已建立起食物反射的狗,在其胃底部做一个人工胃瘘(胃液可由胃瘘流到体外),利用铃声刺激空腹的狗,引起它产生分泌胃液的条件反射的方法,可获得纯净的胃液。
②实验材料选择和制备:根据胃液中酶的作用,应选择(填字母代号)。
选择该材料的原因是,并各取2ml,分装在甲、乙两个试管中。
③验证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在上表中甲试管对应的a加入2ml胃液,乙试管对应的b加入2ml_________。
甲、乙试管的水浴温度c应是__________,保温约20—30分钟。
④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甲试管中物质发生变化(消失),乙试管中物质不发生变化(不消失)。
此结果说明: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2)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胃液的消化作用在于酶,而不是盐酸。
可以在上述实验中再加一个试管丙,在试管丙内d和e处应分别加入_______ 、,使试管丙应和试管甲形成。
20.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某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
元旦假期结束返校后,他做了如下实验:Ⅰ: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做成浆糊并振荡,分成2等份。
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Ⅱ:取2只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做如下处理:(如下图)(1)该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做成浆糊并振荡,这是为了摸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