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th be not pround分析

合集下载

英国文学史 Death be not proud john donne PPT

英国文学史 Death be not proud john donne PPT
Death Be Not Proud
John Donne
John Donne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 (玄学派)
(1572~1631)
Types of sonnet
• Petrarchan Sonnet • Spenserian sonnet • Shakespearian sonnet
Second Quatrain
Reason: Death is merely a picture of eternal rest and sleep. Just as rest and sleep bring much happiness, so Death will bring much more happiness because he brings eternal rest. Even the best people will eventually die, and then their bones will be at rest while their souls experience eternal happiness.

Rhyming Couplet
One short sleep past, we wake eternally, 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 Irony Paradox: Death itself will die! The poet points out the religious belief: as soon as the short sleep of death is over, the person's soul will awake into eternal life. Once that happens, there can be no further need for Death. Death itself will cease to exist.

deathbenotpround分析

deathbenotpround分析

deathbenotpround分析约翰多恩(John Donne, 1572-1631)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末期的诗人,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就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曾在欧洲大陆游历。

多恩的诗歌作品包括爱情诗、讽刺诗、格言诗、宗教诗等。

诗歌节奏有力,语言生动,想象奇特而大胆,常使用莎士比亚式的机智的隐喻,多恩写过一些宗教诗。

在这些诗歌中,她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她对宗教,乃至人生的瞧法,因此,倍受英美现代派诗人的推崇。

死神,您莫骄傲死神,您莫骄傲,尽管有人说您如何强大,如何可怕,您并不就是这样;您以为您把谁谁谁打倒了,其实,可怜的死神,她们没死;您现在也还杀不死我。

休息、睡眠,这些不过就是您的写照,既能给人享受,那您本人提供的一定更多;我们最美好的人随您去得越早,越能早日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

您就是命运、机会、君主、亡命徒的奴隶,您与毒药、战争、疾病同住在一起,罂粟与咒符与您的打击相比,同样,甚至更能催我入睡;那您何必趾高气扬呢?睡了一小觉之后,我们便永远觉醒了,再也不会有死亡,您死神也将死去。

这就是一首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

诗的起句突兀,表达了对死神的嘲笑与蔑视。

死亡就是人生的终结,许多人对死亡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把死亡同黑暗的地狱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多恩瞧来,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

她把死亡瞧作睡眠,瞧作就是通向“永远觉醒”的必经之路。

死亡只就是从有限的生命通向永恒的过程。

这种思想并非多恩特有,因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生存还就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中,莎士比亚也曾根据西方人的宗教思想把死亡比作睡眠,但就是,把死神作为无能而又自傲的形象进行如此淋漓尽致的讥讽,恐怕只有出现在多恩的作品中。

这首诗说理多于抒情。

从诗的结构来瞧,第一、二行“死亡,不要骄傲,虽然有人说您/强大而又可怖,而您并不真的这样”,就是论点,而第二行到第八行就是论据,说明死亡没有什么可怕,死亡同睡眠没有多少不同,都可以使人“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

对托尼·莫里森小说死亡主题的分析

对托尼·莫里森小说死亡主题的分析

作者: 马兰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出版物刊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6-11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托尼.莫里森;死亡;黑人;文化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有着强烈种族意识的作家,面对黑人的过去与现实,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同胞命运的关心和同情,始终把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作为作品的主题。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死亡主题是作者始终怀揣在心又未直接表露于笔端的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小说中死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对社会的批判来发掘这一主题的深层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以及作家的写作意图。

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分析

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分析

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分析第一篇范文在认知隐喻学视域下,本文试图对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进行深入分析。

死亡作为人生不可避免的终结,自古以来便成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认知隐喻学认为,人类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依赖于具体的认知经验,而死亡作为抽象概念,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通过具体的隐喻手法呈现出来。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死亡这一主题贯穿全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中的“死亡”隐喻进行分析:自然死亡、暴力死亡、精神死亡等。

一、自然死亡隐喻在《哈姆雷特》中,自然死亡隐喻主要体现在角色的生命周期上。

例如,哈姆雷特的父亲在剧本开始时便被毒死,母亲的再婚以及弟弟克劳狄斯的篡位,都体现了自然死亡隐喻的存在。

此外,哈姆雷特的朋友霍拉旭也预言了自己将在战争结束后死去,这些角色命运的安排都构成了自然死亡隐喻的体现。

二、暴力死亡隐喻在《哈姆雷特》中,暴力死亡隐喻主要表现在角色间的复仇冲突上。

哈姆雷特为父报仇,克劳狄斯则为保住王位而企图杀害哈姆雷特。

这些冲突中,暴力死亡隐喻无处不在。

例如,在剧本中,剑成了复仇的象征,哈姆雷特与拉奥提斯的剑斗便是暴力死亡隐喻的体现。

三、精神死亡隐喻在《哈姆雷特》中,精神死亡隐喻主要体现在角色心理层面的死亡。

哈姆雷特在剧本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痛苦、矛盾、犹豫的状态,他试图为父报仇,但却陷入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度思考。

这种精神层面的死亡,使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

此外,克劳狄斯在剧本最后因罪恶感而精神崩溃,也体现了精神死亡隐喻的存在。

第二篇范文在探讨《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时,我们可以采用3W1H(What, Why, Who, How)模型和BROKE(Background, Reason, Object, Knowledge, Evaluation)模型来重新审视这一经典主题。

What(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究竟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运用的?在剧本中,死亡被用作描述生命终结、复仇、精神崩溃等多个层面的隐喻。

乐观还是悲观迪金森的《因为我不能为死亡停留》的语调分析

乐观还是悲观迪金森的《因为我不能为死亡停留》的语调分析

乐观还是悲观迪金森的《因为我不能为死亡停留》的语调分析迪金森的《因为我不能为死亡停留》是一首充满深意与哲理的诗歌作品。

在这首诗中,迪金森通过独特的语调传递了一种既乐观又悲观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在整首诗中,迪金森的语调常常是忧郁的,这种忧郁源于对死亡的思考。

她以正式而直接的语气询问:“为什么尘土化为尘埃?为什么光芒消逝?”这种疑问使得读者不禁沉思。

在这里,她描述了一种悲观的情感,认为死亡必然是终极的,生命无法抵挡时间的流逝。

然而,尽管表达了这种悲观情感,迪金森在诗中也透露出一种乐观的态度。

她运用戏剧化的语言形式,以便捷的标点符号作为修饰,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使得诗歌更加吸引人。

同时,她用一种极简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死亡只是休息罢了。

”这种观点传递出一种对死亡的理性思考,认为死亡不是一个永恒的终结,而是一种必然的休息。

此外,迪金森还用一种充满幽默感的语调与读者产生共鸣。

她在诗中用一种讽刺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

她写道:“她拒绝留下任何地方,除了一个小茅厕。

”这种描写既幽默又深刻地表达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渺小和无力感,使读者产生一种共鸣。

通过这种既乐观又悲观的语调,迪金森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她揭示了死亡是无法逃避和抗拒的事实,但也表达了死亡只是生命中的一个暂时休息,生命呈现出一种持续不断的循环。

迪金森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向读者呈现了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总结起来,迪金森的《因为我不能为死亡停留》既具有悲观的思考,又融入了乐观的态度。

她通过诗中的语调和形式,深入探讨了死亡和生命的话题,使读者感受到这种既乐观又悲观的情感体验。

这首诗不仅带给人们一种思考和启发,同时也展现了迪金森优雅的诗歌才华。

从文学作品翻译中看英汉死亡禁忌语

从文学作品翻译中看英汉死亡禁忌语

从文学作品翻译中看英汉死亡禁忌语作者:田佳禾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5期【摘要】对于死亡的禁忌和避讳是中文与英文共有的语言文化现象,虽然两者有着不少相似的表达法,但在具体的应用上仍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英文原版和中文译本为例,观察了其中对于死亡的描述方法,总结了英汉中死亡禁忌语的特点,并比较了两者的异同;此外观察了英译汉过程中对于直接与委婉描述的的处理,从而为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关键词】禁忌语死亡翻译英汉对比一、引言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

所谓禁忌语,是指因社会习惯、宗教习俗或语言联想等原因,在语言使用中避免使用的词语。

对于死亡、疾病、排泄等令人不悦的事情,或是信仰、隐私等容易出现冒犯的话题,人们往往会采用回避、替代、模糊等方式委婉地避开直接、明确的描述。

无论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都通常会避讳直接提及死亡,也有着大量的用于代替“死亡”或是“die”的委婉表达,这一点从文学作品中也能体现出来。

本文将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文简称《哈7》)的原文和译本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对于“死亡”的描述和翻译,观察英语和汉语中禁忌语使用的异同,从而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提供指导。

二、英汉死亡禁忌语的特点人类各种语言的禁忌语具有趋同性。

这里的趋同性是指,对于类似的禁忌物,不同语言中常常会出现相似的委婉表达。

对于英汉两种语言来说也不例外,针对“死亡”的禁忌语和委婉语都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1.死亡的直接表达。

汉语中对于死亡最为直接的描述就是“死”和“死亡”,对应英语中的“die”、“bedead”和“death”。

直接的描述常常用于第三方叙述死亡事件(例1)。

相较于中文通常使用动词,英文在叙述已经死亡的状态时也常常使用形容词和名词(例2、例3、例4)。

可以看出,中文和英语对于死亡最基础的描述虽在词性选用上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比较一致。

(1)(Surely you have heard) Of how Godelot died in his own cellar after his son,Hereward, took the wand from him?也听说过,戈德洛特在儿子赫瑞沃德拿走魔杖后,死在了自家地窖里吧?(Chapter 21, The Tale of the Three Brothers)(2)Meanwhile, in Gaddley, a Muggle family of five has been found dead in their home.同时,在加德里,有麻瓜一家五口死在家中。

死亡变奏曲

死亡变奏曲

舍府的倒塌》 那个血红的满月夜, 活埋》 《 时内心的无限恐惧, 里爱伦坡采用一种别样的时间方式: 实际时间与心理时间不
18
2008 年第
5期
安徽文学
文 学 评 论
向了顶峰, 将军来了, 一切结束了。 在高潮处爱伦坡停下了这 “那些恶魔是可以随意止住钟摆的” 我成功逃离死亡钟摆时, , 首死亡旋律, 但是在读者心中则依旧回旋着这首死亡旋律的 余音。 实际时间在不断的缩短, 但是心理时间及其节奏却在加快, 直 至最后的高潮。 实际时间的缩短恰恰是通过心理时间来表现 的。 实际时间与心理时间之间形成了完美的二重奏。 不断加 强的心理时间节奏使实际时间的流逝形成一种变形, 流淌并 贯穿在整部作品中的正是这不断改变的心理时间与变形的实 际时间。然而二者之间的不一致并没有造成不和谐感, 反而 二 在这几段里面, 昏迷被反复地提及。在爱伦坡的死亡时 间中昏迷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因素。 实际时间与心理时间在昏 迷上得以整合。在每次的昏迷后, 实际时间与心理时间必定 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每一次的昏迷也不尽相同, 第一次没有 完全丧失意识的昏迷, 第二次坚持了几个小时后的睡去, 第三 次完全不醒人事, 不短的时间还是很长的时间, 我不知道, 我 的时间感已经模糊了。 从每次的昏迷可以看出我时间观念的 改变, 并且与昏迷后的时间感是相吻合的。昏迷使实际时间 与心理时间得到短暂的统一, 同时也能使读者的时间在混乱 的实际时间与心理时间中得到依附。 昏迷的效应不仅如此。 从文章的开头到结束, 我是唯一的存在, 围绕着我的只有实际 时间与心理时间。几乎形成完美的 “密室” 来自外界的干扰 , 很少, 关于这种干扰下文会提及。一开始我以为自己在坟墓 时, 我感受到的是虚空, 黑暗的空间, 不知实际时间的空间。 这种密室使我精神高度集中, 在爱伦坡别的小说中可以看到 这种 “密室” 的效果。 《泄密的心》 中杀手沉浸在自己的思绪 中, 活埋》 《 里我在坟墓中感受到的死亡恐惧, “密室” 实 在 中, 际时间与心理时间往往混淆在一起, 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理 中这种 “密室” 的效果几乎贯穿全文, 但高潮却是一步一步接 近的。在高潮的设置上, 昏迷能够使读者得到喘息。正是不 断地昏迷, 清醒, 节奏不断地改变使密室的时间变化, “密 使 室” 多样化, 最终达到实际时间与心理时间的混合, 高潮来临 了。 但是这种密室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文中不仅我而且读者 也能清楚地感受到来自外界的目光。 这种外界的目光不是我 的心理时间, 也不是我的实际时间, 是凌驾于我所有时间的存 在。相对于这种外界的目光, 我的实际时间也许用物理自然 时间来表示更为恰当。 这种外界的目光是一种历史的时间。 在最初的昏迷中我意识到的所有片断都是历史时间的象征: 七支蜡烛、 法官、 黑色的幔帐……我侥幸逃离陷坑威胁的时 候, “头顶传来一种声音, 好像有人在急速的开门关门。一丝 微弱的光线划破黑暗, 又迅急消失。 我再次苏醒的时候, 我 ” “ 的身体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面朝上地被捆绑了, 水罐子 也不见了。我再一次苏醒并意识到钟摆没有下降时, 我认为

英汉“死”的认知隐喻对比分析

英汉“死”的认知隐喻对比分析

英汉“死”的认知隐喻对比分析作者:贾欣岚何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5期摘要: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机制。

本文通过对中英文化中“死”这一概念的不同角度的隐喻认知的对比分析,考查“死”的认知的普遍性和独特性,从而验证隐喻是各个文化中对概念认知的基本机制和主要手段。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普遍性独特性作者简介:贾欣岚,1970年生,女,籍贯:天津,单位:天津大学文法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

何平,1988年生,性别:女,籍贯:黑龙江,天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

对于隐喻的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修辞》,当时对于隐喻的研究仅局限于修辞学研究。

在随后的一个阶段中,对于隐喻的研究又进入了语义学的范畴。

目前我们所处的正是因与研究的第三阶段,即认知范畴内的隐喻研究。

在这一阶段,隐喻的研究更多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相结合,使对隐喻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

1980年,美国学者Lakoff 和Johnson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途径。

他们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赖以认识世界的认知机制。

一、隐喻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传统观念认为,隐喻是修辞格的一种,仅仅是一种其修饰作用的修辞手段。

然而,如果仔细观察,隐喻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中无处不在,比如汉语中的“山脚”和英语中的foot of the mountain,同把山的底部比喻成人体最底部的一部分—“脚”。

在Wilkinson和 Ldoce 1993年所作的试验中找出了大量有关人体上半部分器官的隐喻。

这些隐喻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在使用时几乎觉察不出它们是隐喻,于是,这样的隐喻也被称为“死喻”。

这就说明,隐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表达的一部分,人们意识不到正在使用的隐喻也说明隐喻已经成为思维的正常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多恩(John Donne, 1572-1631)是英国文艺复兴末期的诗人,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曾在欧洲大陆游历。

多恩的诗歌作品包括爱情诗、讽刺诗、格言诗、宗教诗等。

诗歌节奏有力,语言生动,想象奇特而大胆,常使用莎士比亚式的机智的隐喻,多恩写过一些宗教诗。

在这些诗歌中,他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他对宗教,乃至人生的看法,因此,倍受英美现代派诗人的推崇。

死神,你莫骄傲
死神,你莫骄傲,尽管有人说你
如何强大,如何可怕,你并不是这样;
你以为你把谁谁谁打倒了,其实,
可怜的死神,他们没死;你现在也还杀不死我。

休息、睡眠,这些不过是你的写照,
既能给人享受,那你本人提供的一定更多;
我们最美好的人随你去得越早,
越能早日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

你是命运、机会、君主、亡命徒的奴隶,
你和毒药、战争、疾病同住在一起,
罂粟和咒符和你的打击相比,同样,
甚至更能催我入睡;那你何必趾高气扬呢?
睡了一小觉之后,我们便永远觉醒了,
再也不会有死亡,你死神也将死去。

这是一首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

诗的起句突兀,表达了对死神的嘲笑和蔑视。

死亡是人生的终结,许多人对死亡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把死亡同黑暗的地狱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多恩看来,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

他把死亡看作睡眠,看作是通向“永远觉醒”的必经之路。

死亡只是从有限的生命通向永恒的过程。

这种思想并非多恩特有,因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中,莎士比亚也曾根据西方人的宗教思想把死亡比作睡眠,但是,把死神作为无能而又自傲的形象进行如此淋漓尽致的讥讽,恐怕只有出现在多恩的作品中。

这首诗说理多于抒情。

从诗的结构来看,第一、二行“死亡,不要骄傲,虽然有人说你/强大而又可怖,而你并不真的这样”,是论点,而第二行到第八行是论据,说明死亡没有什么可怕,死亡同睡眠没有多少不同,都可以使人“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

第九、十行指出死神的无能,而第十一、二行说明死神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没有什么可资骄傲的理由。

这四行进一步提供论据,来支持诗人的论点。

第十三、四行则是结论。

虽然这首诗有很强的论说性,但表达了诗人对死神的蔑视和无畏之情。

情与理的结合使诗本身具有有说服力,而比喻的运用使这篇说理的诗生动。

整个诗作铿锵有力,富于阳刚之气。

And dost with poison, war, and sickness dwell, And poppy, or charms can make us sleep as well,
这两句描绘了死亡的罪恶肮脏,也进一步表现诗人对死亡的蔑视。

而最后一行作为强有力的结尾,甚至提出“死神将死”的观点,可说是对世俗见解的大胆挑战,彻底削弱了死亡的力量。

说真的感觉还是不像Lake Poets的诗作那样舒服,不
仅因为多处为古英语的关系,还因为诗中缺少画面的营造,尽管不乏新奇大胆的想象,却未免显得美感不足。

该诗以语意的逐层递进为特点,由三组四行诗和一个偶句组成。

第一组四行诗以拟人的手法呼吁死神不要骄傲,(“Death, be not proud”)起句突兀,表达了对死神的嘲笑和蔑视,然后立刻指出死神不应骄傲的第一条理由:For those, whom thou think’st thou dost overthrow, Die not, poor Death, nor yet canst thou kill me.”
第二组四行诗指出死神无需骄傲的另一条理由:死亡不过是更安逸的休息、更甜美的睡眠,“Much pleasure, then from thee much more must f low,”人们都会争着希望得到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Rest of their r bones, and soul’s delivery.”
第三组四行诗嘲笑死神奴隶般的从属地位:“Thou’rt slave to Fate, chance, kings, and desperate men, And dost with poison, war, and sickness dwell,”并以罂粟和咒符来衬托死神的无能为力:“And poppy or charms can make us sleep as well, And better than thy stroke”既然这样,你何必趾高气扬呢?“why swell’st thou then?”这三组四行诗以不同的理由对死神威胁的解构确实已非同一般。

然而,接下来的偶句并不放过对死神的最后一击:睡一小觉之后,我们便永远觉醒了,再也不会有死亡,不可一世的死神将走向自身的死亡,“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诗歌的说理递进模式在此戛然而止,生与死原有意义上的关系彻底逆转:死亡是瞬间的,将很快不复存在,而死后的欢乐则是永恒的,人对于死亡的畏惧变成了死亡自身的恐惧,死亡对于人来说不过是通往幸福永生的大门。

这种强烈的戏剧化效果和反讽意味的获得最终是通过悖论语言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