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从《广韵》入声卷“又音”探语音的历时演变

从《广韵》入声卷“又音”探语音的历时演变

从《广韵》入声卷“又音”探语音的历时演变“又音”,有的称又读、又切、异读等,关于它的定义各家说法不一。

本文指的是韵书或古书注释中同一字形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情况。

对于《广韵》又音问题,学者都着重在考察又音的起源、性质、原因和分类等,对又音所反映的音韵关系进行研究的甚少,而且一般都从声韵调的某个大类或某一条语音演变规律入手,又音是否更全面细致地表现语音变化呢?本文试从《广韵》入声卷所有又音入手来探索这个问题,从而收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

同时,将又音与同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材料“谐声”“韵文” 所反映的语音情况(即古韵30部)互相参证,看看又音是否反映了上古声韵等的发展演变情况,为正确衡量又音在语音史上的价值提供有力的证据。

一、上古至中古韵部的分合关系在又音中的体现又音所表现出的韵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如阴阳入对转、旁转,还有古同一韵后分开合的问题,如屋部。

这里就上古同属一部的入声韵在向中古分化时的变化情况略作探究。

经统计, 《广韵》入声卷又音共有1137个。

段玉裁说同谐声者必同部,那么从《广韵》又音所反映的韵类关系来看,构成又音的韵基本上在上古也是同一韵部。

(从王力的30韵部)下面试从中古职部的又音关系来说明这种情况.1. 中古职部的又音互见情况王力《汉语史稿》中,上古职部分化为中古的德部、代部、职部、志部、队部、屋部、宥部。

而从上表可知,中古职部和屋部、德部、志部都有又音关系,且关系比较密切,又音次数分别为15、7、10。

其次,与职部有又音关系的职至、职之、职止、职厚在上古是阴入对转关系,因为之、止、厚同属上古之部。

职蒸在上古是阳入的对转关系。

锡部在又音中是开四,职部是开三,中古的职开三与锡开四分别属上古的职部、锡部。

因此,它们是旁转的关系。

剩下的只有职虞、职阳、职缉部5例,这些例外仅约占百分之十。

王力先生把上古入声分为长入和短入,这里姑且不论他分的是否正确。

王力的长入一般分化为中古的非入声韵,以去声最多。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教学文案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教学文案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性也变得很强。

入乡随俗的同时,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但是,普通话依然占据着最主要的部分。

因为,即使在你与之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只要会普通话就不会有沟通的障碍。

毕竟,普通话是全国推广的语言,它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现代普通话的发展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了今天的局面,它是不断的演变而来的,通过扬长避短而最终确立。

在普通话之前,古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它并不是今天的汉语拼音系统,而是在上古、中古、近古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

那我就从书中总结一些有关其演变和发展的知识。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和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代汉字的读音,归纳出各个历史时代的语音系统,再通过比较,来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

它可以指导我们探索普通话的发展和由来。

了解普通话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之前的所有的音韵学的大概知识,比如:以《诗经》等先秦文献为研究的主要材料,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今音学等等。

在这之前要牢记和掌握音韵学的三十六字母,它是学习和了解古代音韵学的基础。

广韵到普通话的演变和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来仔细相比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比较等等。

《广韵》首先按四声来分卷,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卷又分为“上平声“卷和“下平声”卷,所以共五卷。

而且在那个时代没有“阴平”和“阳平”之分。

《广韵》的注音方式是在每一个纽的首字下的注释后面注出反切,其余的同纽字音同,也就省去不注了。

而汉字注音是在字上面用声母加韵母加声调来注音。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形成的过程,理清现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彼此参差的复杂关系,更好的了解普通话的慢慢确立的过程。

第一,在声母上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第三章 广韵音系和现代方言

第三章  广韵音系和现代方言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韵母
开 摄 一 二 等 等 三等 口 四 一 二 等 等 等 合 三等 凡 乏 口 四 等

平 覃 咸 严 入 合 洽 业 平 谈 衔 入 盍 狎
盐 添 叶 帖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韵母
开 摄 平 深 入 一 二 等 等 三等 侵 缉 口 四 一 二 等 等 等 合 三等 口 四 等
平 寒 端 丹单tan55 透 滩摊tan55 山开一:寒曷 上 去 旱 翰 掸tan55 旦tan51 炭叹tan51 坦 tan214 入 曷 獭水獭 ta214
定 坛弹tan35 诞tan51
但弹子弹tan51 达ta35
第四节 古今(北京)语音对应规律
古端母字今北京话读[t]声母。 古透母字今北京话读[th]声母。 古定母平声字今北京话读[th]声母,仄声字今 北京话读[t]声母。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声母
旧名 系 舌头 组 端组 端 清 透 浊 全 浊 定 泥 来 次 浊
端 系 泥组 半舌 齿头 精组 精 清 心 从 邪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声母
旧名 舌上 正齿 系 组 知 庄 章 清 彻 初 昌

全 浊 次 浊 澄 娘 生 崇 书 船 禅 日
半齿
知组 庄组 知 系 章组 日组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韵母
《广韵》的开口和合口并非今音的开口呼和 合口呼。古音无所谓“呼”。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韵母
果假遇蟹止效流七摄是不带辅音韵尾的摄, 只有舒声(平上去),没有入声。 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九摄都是带辅音韵尾的 摄,有舒声也有入声。 咸深两摄舒声收[ m ],入声收[ p ]。 山臻两摄舒声收[ n ],入声收[ t ]。 宕江曾梗通五摄舒声收[ ],入声收[ k ]。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1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1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摘要:汉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以及现代。

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上古语音,到《广韵》三十六字母,宋时期三十六字母,《中原音韵》等阶段,最终形成了现代汉语声母系统中的22个声母。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音史的角度论述汉语声母系统的演变。

关键词:汉语声母系统演变一、上古声母系统的发展在汉语语音史中将先秦时代的语音称为上古音。

我们研究上古韵部和声调主要根据先秦的韵文,如《诗经》、《楚辞》,然而上古声母研究的资料不如韵部和声调方面来的丰富。

因为在声母问题上,上古韵文不能再作为根据。

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一般根据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

大体上,凡“同声者必同部”,此原则由清代小学家段玉裁所提出。

然而虽“同声必同部”,但不一定是同一个声母,而且这是从韵部说的。

并且这只是一个原则,允许有例外存在。

目前对上古声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古无轻唇音”说、“古无舌上音”说“娘日归泥”说“喻三归匣”说“喻四归定”说等。

古无轻唇音,由钱大昕先生提出,钱先生指出“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

如,古音“微”如“眉”。

《仪礼·少牢礼》:“眉寿万年”注:“古文‘眉’为‘微’。

”孔子写作春秋时写作“筑郿”(《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在《公羊传》中“郿”作“微”。

古无舌上音,也是钱大昕先生提出,是指上古没有“端透定泥”只有“知彻澄娘”。

这一说法在《经典释文》中的反切中,已大量事实证明,直到隋代,知系还没有从端系中分化出来。

娘日归泥说,最早由章太炎先生提出。

即在中古的娘母和日母字在上古都读作泥母字。

从谐声偏旁的角度来看。

如“尼”属三十六字母的娘纽,但从“尼”得声的“泥”却在泥纽,可知上古娘纽读如泥纽。

对古无娘母没什么异议,然而,古无日母还存有争议。

第五章 近代到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五章  近代到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发展

舌尖前音[ts][tsh][s]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y]韵头 或韵母的影响发生腭化,腭化后舌位后移,也变 成了[tɕ] [tɕh] [ɕ]。如: 例字 中古音 近代音 普通话 将 精陽[tsǐaŋ] 精江陽[tsǐaŋ] 自 趣 清遇[tshǐu] 清鱼模[tshiu] 己 前
小 夕
从先[dzien]
通话中读为[an][uan] [iɛn][yɛn]。汉语拼音 方案写作:ɑn uɑn iɑn üɑn
3、儿化韵产生 《中原音韵》中支思韵的“兒(儿)、而、爾 (尔)、耳、二、贰”等读[ʐʅ]。 到明代,变为卷舌元音[ər]。 儿化韵的产生与发展如下: 卷舌元音[ər]不合别的声母相结合,它常常写作 “兒”放在别的词后面,构成儿化词。
2、[v]母的消失 [v]在《早梅诗》中代表字为“无”,它消失于清初 樊腾凤的《五方元音》。 “文”“晚”二字在《中原音韵》中属于“无[v]”母, 《五方元音》将此类字归入“蛙”[w]母,读为半 元音的[w]。到普通话,[v]母字如 “巫”“武”“舞”“微”“尾”“味”“晚” “萬”“文”“问”“忘”等,都读为带半元音 [w]的合口呼,属于零声母。
第五章 从近代到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演变
第一节 从《中原音韵》到普通话声母的变化 《中原音韵》有25个声母,普通话22个声母,从 《中原音韵》到普通话,声母系统发生了以下几方 面的变化: 1、[tɕ] [tɕh] [ɕ]的产生 普通话的这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 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舌根音[k][kh][x]与齐、撮呼韵母 相拼,受韵头[i][y]或韵母的影响而发生腭化,腭化
14世纪以前这类儿化词已经大量出现。如元代王实 甫的《西厢记》中有“车儿”“马儿”“花 儿”“被儿”“枕儿”“衫儿”等。 在诗歌中,“儿”最初只是黏附在别的韵字后作为 附属音节出现的,韵脚不是句尾的“儿”,而是 “儿”前一字。因为“儿”不是韵脚,发音可能 逐渐变轻变短,并跟它前面的音节融合,于是产 生了儿化韵。这一转化过程,至迟在17世纪已经 完成。 到普通话,儿化词范围更广泛,从语音上说,几乎 所有的韵母都可以变成儿化韵。

3章2节 《广韵》的调系及演变 音韵学课件

3章2节 《广韵》的调系及演变 音韵学课件

中古
調類: 上聲
現代普通話
保留 上聲 變化 去聲
調型: 升調
變化 曲折調 變化 降調
二.《廣韻》聲調的演變(五)
入派四聲:規律
中古
清 入聲 次濁
全濁
現代普通話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二.《廣韻》聲調的演變(六) 方言的入聲派入:入派三聲
中古
現代青島話
入聲
清 次濁 全濁
陽平 上聲 去聲
二.《廣韻》聲調的演變(七) 方言的入聲派入:入派二聲
中古
現代河南話
入聲
清 次濁 全濁
陰平 陽平
二.《廣韻》聲調的演變(八) 方言的入聲派入:入派一聲
中古
現代西南方言
入聲
清 次濁 全濁
陽平
第二節《廣韻》調系及其演變
一.《廣韻》的調系 二.《廣韻》聲調的演變 三.聲調演變的條件 四.今調類的來歷
三.聲調演變的條件
調類分化的主要原因:
聲母的清濁
全濁和次濁可以影響聲調的演變。 全清(不送氣)和次清 (送氣)在大多數漢語
第三章 中古音系上
第一節 《廣韻》的性質和體例 第二節 《廣韻》的調系及其演變 第三節 《廣韻》聲系 第四節 《廣韻》聲母的演變
第二節《廣韻》調系及其演變
一.《廣韻》的調系 二.《廣韻》聲調的演變 三.聲調演變的條件 四.今調類的來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廣韻》聲調的演變(一) 平分陰陽:規律
中古
現代普通話
去聲
上聲 全濁 入聲 次濁
入聲 清部分
今普通話去聲字清濁俱全,數量很多。
今普通話陽平的來歷: 現代普通話
中古
平聲 全、次濁
陽平

古代汉语教案-音韵学基础

古代汉语教案-音韵学基础

古代汉语教案-⾳韵学基础《⾳韵学基础》第⼀节概说⼀汉语语⾳的历史变化语⾳与语⾔的其他要素⼀样,⽆时⽆刻不在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只有积聚到⼀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汉语刚产⽣时的语⾳是什么样的?现在⽆从知道。

近代学者对有⽂献记载以来的汉语语⾳做了⽐较详尽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致,但有⼀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古今差别很⼤。

古今汉语语⾳不同,可以从现代汉语⽅⾔之间的⽐较中窥测到⼀斑,因为语⾳的地域差别正是语⾳古今变异的遗迹。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其⽬的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系统,作为对语⾳进⾏研究的共同基础。

⽐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

三家分期⼤同⼩异,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沿⽤王⼒的分期。

五⼒把汉语语⾳史分为四期: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2、中古期,公元4世纪⾄公元12世纪;3、近代,公元13世纪⾄19世纪;4、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本汉和罗常培的分期与王⼒的分期只有粗细之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多数学者之所以遵⽤王⽒分期,是因为王⽒分期有以下两个特点:其⼀,把语⾳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中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史的四期,同时也适⽤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罗⽒则主要是从语⾳史⾓度提出的分期;其⼆,王⽒的四期分化较简单,概括性强,适⽤于⼀般语⾔⽂字⼯作者,⾼⽒、罗⽒分期⽐较细密,适⽤于专门从事语⾳史研究的⼯作者。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常识,主要是为了解决⽂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

前者需要上古⾳知识,后者需要中古⾳知识,⽽学习上古⾳⼜必须以中古⾳为基础。

⼆⾳韵学与语⾳学⾳韵学(汉语⾳韵学)⼜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同⽂字学、训诂学⼀样,是传统语⾔学的⼀个分⽀。

⾳韵学和语⾳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分歧的。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三章 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三章 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 (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 (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 (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唐代汉语四声已经开始依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阳调类,不过由于当 时浊声母还没有清化,这种阴阳调类的差别还不是音位性的。到了元代, 浊声母已经清化,阴阳调类的差别就演变成音位性的区别了。由于全浊 声母上声字并入去声,去声不分阴阳,在《中原音韵》音系中,只有平 声和入声有阴阳之别。《中原音韵》平声明确分为阴、阳两类,入声分 别“派入”阳平、上声、去声,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入声调,所以入声 虽然没有阴阳之名,但是有阴阳之实。
➢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为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为阳 平。平声分化较早,在影母、喻母合流之前,所以影母平 声字变为阴平,喻母平声字变为阳平。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字别阴阳者,阴阳字 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 上平声,有下平声。上平声非指一东至二十八山而言,下 平声非指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前辈为《广韵》,平声多, 分为上下卷,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声字字俱有上平、下 平之分,但有有音无字之别。”
第一节 《中原音韵》音系
➢ 二、《中原音韵》的韵母
《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并不是19个韵母,因为韵部不区分 介音,所以一部之中可以包含不止一个韵母。
➢ 三、《中原音韵》的声调
《中原音韵》将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首次明确地提 出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
《中原音韵》没有独立的入声,中古入声字分别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 ,但是仍然相对独立,列在“本声”字之后,并标明“入声作某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声韵调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㈠声调变化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汉语演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主要发生了“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种音变。

平分阴阳: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风”“帮”“中”“知”,古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

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有了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了。

这类音变往往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之(章),止而切;繃(帮),北萌切;梭,鲁登切;刊,苦寒切;刀,都牢切;匆,仓红切。

劳,鲁刀切。

浊上变去:此处“浊”指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声母,“去”指去声。

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

如“抱”“厚”“鲍”“上”“伴”。

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全浊上声字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归入到去声了。

这类音变往往也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厚,胡口切;鲍,薄(并)巧(溪)切;撼,胡感切。

入派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

㈡声母演变⑴主要演变: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声母有分化,也有合流,但整体上看,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下面我们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这一个问题作一个说明。

从发生部位方面分析,声母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演变:第一,由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其中非、敷、奉三母进一步合并为唇齿擦音f,微母由唇齿鼻音 演变成零声母。

这一音变在反切上造成了许多类隔切。

如:阪,扶板切;蔓,无贩切;扁,方典切;遍,方见切;飘,扶招切;苗,武瀌切;第二,知组、章组、庄组合并成卷舌音t 、t 、 。

这一音变在反切上也造成大量的类隔切。

如:展,知演切;碾,尼展切;赏,书两切;昌,尺良切;夷,以脂切;书,伤鱼切;第三,疑母、喻母、微母、日母开口三等字辅音声母脱落,与影母合并为零声母。

其中日母止摄三等字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er音节,现代汉语er音节只有一个来源,全部来自古代汉语的日母字。

这一音变也造成了许多类隔切。

如:而,如之切;儿,汝移切;迤,移尔切;柔,耳由切;第四,日母演变成卷舌音r(止摄开口三等字除外),现代汉语声母r只有一个来源,全部来自古代汉语的日母字。

这一音变在反切中也形成许多类隔切。

如:孺,而遇切;乳,而主切;辱,而蜀切;忍,如轸切;绕,而昭切;第五,由精组(z、c、s)和见组(g、k、h)声母分化出舌面音j、q、x。

分化以韵母的洪细为条件:韵母为洪音(开口呼、合口呼)的仍然念z、c、s和g、k、h,韵母为细音(齐齿呼、撮口呼)的演变成j、q、x,此外,部分古代见组开口二等字也演变成了j、q、x。

这一音在反切中造成大量的类隔切,如,鸡,古溪切;餐,七(清)安切;坚,古贤切;牵,苦坚切;千,苍先切;倩,仓甸切;孝,呼教切;笑,私妙切;“分尖团”“不分尖团”是与一音变有关的一对术语。

这里“尖”指尖音,“团”指团音。

音韵学上将j、q、x与i、y相拼的音节叫团音,将z、c、s与i、y相拼的叫尖音;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古代z、c、s与i、y相拼的音节都是演变成j、q、x了,称作不分尖团;古代z、c、s与i、y相拼的音节在京剧和一些南方方言中没有演变成j、q、x,称作分尖团。

从发音方法上分析,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最明显变化是“浊音清化”,这里的“浊”指全浊声母,古代的“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全浊声母在现代汉语全部演变成清声母,演变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古代全浊塞音、塞擦音以声母的平仄为条件进行清化:声调为平声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调为仄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如並母演变成b、p两个声母,平声字演变成p,如“旁”“庞”等,仄声字演变成b,如,“棒”“抱”等字。

其它的情况是(略)。

这类音变在反切中造成了大量的类隔切,如:诞,徒旱切;但,徒案切;庞,薄江切;庖,薄交切第二,全浊擦音演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⑵现代汉语声母的来源:现代汉语22个声母有的来源比较简单,如n,有的比较复杂,如卷舌音、舌面音和零声母,可以分为以下几情况:第一,来源比较单一的。

m、n、l、r和零声母中的er音节属于这一类。

m 来源于明母;n来源于泥母,有少数字来源于疑母,如“牛”;l来自来母;r来自日母,有少数韵母为ong的字来自喻母,如“荣”“融”及“容”和以“容”充当声符的字。

er音节的字全部来自古代的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

第二,来比第一类复杂的。

唇音类:① b:来自古代的帮母p和並母b。

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帮母;如“帮”“巴”“把”“兵”“柄”“板”。

去声字则帮母、並母都有。

②p:来自古代的滂母和並母。

其中阳平字来自並母,如“旁”“袍”“盆”;其它的字来自滂母。

③f:来自古代非、敷、奉三母,其中阳平字来自古代的奉母,如“凡”“坟”,其它的字三个声母都有。

舌尖中音:①t:来自古代的端母和定母。

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端母;如“当”“东”“打”“等”“刀”“岛”。

去声字则端母、定母都有。

②t:来自古代的透母和定母。

其中阳平字来自定母,如“同”“徒”“唐”“谈”;其它的字来自滂母。

舌根音:①g: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群母。

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如“高”“干”“钢”“敢”“狗”“梗”“管”。

去声字则见母、群母都有。

②k:来自古代的溪母和群母。

其中阳平字来自群母,如“狂”“扛”;其它的字来自溪母。

③h:来自古代晓、匣二母,其中阴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如“蒿”“鼾”“欢”,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匣母,如“红”“豪”“痕”“还”,其它的字两个声母都有。

第三,来自非常复杂的,舌面音、舌尖前音、卷舌音、零声母属于这一类。

舌面音:现代汉语舌面音j、q、x由古代精组和见组十个声母腭化而来,具体情况大致如下:①j:来自古代的精、从、见、群四母。

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精母;如“居”“精”“经”“竟”“井”“紧”“搅”。

去声字则四个声母都有。

②k:来自古代的清、从、溪、群四母。

其中阳平字主要来自群母和从母,如“桥”“求”“钱”“强”“前”;其它的字来自溪母和清母。

③ x:来自古代心、邪、晓、匣四个声母,其中阴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和心母,如“心”“先”“仙”“宣”,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从母和匣母,如“贤”“悬”“祥”“徐”,其它的字四个声母都有。

舌面音虽然来源比较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如谐声关系推测它们在古代的声母。

如“居”字,阴平,有可能来自古代的见母和清母,但该字从“古”谐声,古代声母应该与“古”字同类,由此推断该字古代的声母属于见母。

又如“咸”,阳平,有可能来自古代的邪母和匣母,但该字是“感”字的声符,声母应该与“感”字同类,属于喉牙音,由此推断应该属于古代的匣母。

②舌尖前音:舌尖前音来自古代精组和庄组,来源比较复杂。

③卷舌音:卷舌音zh、ch、sh来自古代知组、章组和庄组部分字。

④零声母:现代汉语的零声母来源相当复杂,分别来自古代的影母字、喻母字、微母字、疑母和部分日母字。

虽然来源复杂,但部分零声母的来源还有可以识别的。

第一,阴平零声母字基本上来自影母,如“衣”“安”“烟”“弯”。

第二,er音节零声母字全部来自日母。

第三,与b、p、m、f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基本上来自微母。

如“问”字,从“门”谐声,古代声母应该与“门”字同类,属于微母。

第四,与d、t声母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来自古代的喻母,如“谕”“喻”“渝”字与“偷”字同声符,属于古代的喻母。

㈡韵母演变由中古汉语的142个声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38个声母,中间虽然也有古代一个韵母分化为现代汉语几个韵母的情况,如中古的a分化为现代汉语的a、e、ie三个韵母,但总体上看,基本上走的简化合流的演变道路。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介音和主要元音简化。

如介音系统,中古汉语有i、u、w、iu、iw、i 、i u、i w等介音,到现代汉语简化成i、u、y三个介音了。

简化的结果是韵母系统由古代汉语的二呼四等格局演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四呼格局,大体情况是:古代的开口一、二等韵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开口呼;合口一、二等演变成现代的合口呼;开口三、四等韵母演变成现代的齐齿呼;合口三、四等演变成现代汉语的撮口呼。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演变趋势,中间有大量的例外存在。

第二,韵尾大大简化了。

中古汉语的辅音韵尾有-m、-n、- 三个鼻辅音韵和-p、-t、-k三个塞音韵尾,演变到现代汉语,-p、-t、-k三个入声韵尾完全脱落,中古的入声韵与原来的阴声韵合流了;中古的-m韵尾演变成-n尾,中古汉语的咸摄和深摄是两个收-m尾的韵摄,演变到现代汉语,咸摄与收-n尾的山摄合流,深摄与收-n尾的臻摄合流。

如“南”由n 演变成nan;“森”由 演变成 en。

㈢现代汉语韵母的来源i:支、脂、之的三韵的开合三等字,微韵的合口三等字,缉韵开口三等字,质韵、迄韵、职韵开口三等字,陌韵、昔韵、锡韵开合三等字。

: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字。

: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字,祭韵、废韵开口三等字,齐韵开口四等字,缉韵开口三等字,质韵、迄韵、职韵开口三等字。

u:模韵合口一等,鱼韵合口二等,虞韵合口三等,侯韵开口一等,尤韵开口三等,幽韵开口四等(阴声韵)没韵合口一等,术韵合口三等,物韵合口三等,屋韵、沃韵合口一三等。

ü:没韵合口一等,术韵合口三等,物韵合口三等,德韵合口一等,职韵合口三等。

屋韵、沃韵合口三等。

er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

ou主要来自尤韵开口三等、侯韵开口一等、屋韵合口三等。

其中ou与g、k、h、d、t、n、l、p相拼的字及零声母字来源于侯韵开口一等(“都”来自模韵开口一等除外),与zh、ch、sh、r、m、f相拼的字来自尤韵开口三等(“肉”“轴”“妯”“粥”来自屋韵合口三等除外。

uen魂韵合口一等,谆韵合口、文韵合口三等。

其中读gun、kun、hun、zun、cun、dun、tun来源于魂韵合口一等(“荤”文韵合口三等、“吞”属痕韵开口一等除外);读zhun、chun、shun、run的字来源于谆韵合口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