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183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与护理產后出血是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之一,目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

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妊娠并发症及病理妊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是造成产孕产妇出血的原因,早发现、早治疗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首要措施。

标签:产科并发症;产后出血;宫缩乏力;胎盘因素正常分娩一般出血50~200 ml,胎儿娩出后24 h之内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400 ml或更多者为产后出血。

产后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现将55例确诊为产后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4年3月~ 2007年2月在我院住院发生产后出血患者52例,外院转入3例,共55例。

其中50例为足月妊娠,5例为大月份(7个月以上)引产后出血。

初产妇10例,经产妇45例,有2次以上流产史者42例,年龄23~39岁,平均26.36岁。

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产后24 h出血量500~ 800 ml者由于自身代偿作用,患者无明显症状;产后短时间内出血迅速均达800 ml以上,其中11例很快出现不同程度休克症状,表现为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烦躁不安、脉细速、血压下降等。

子宫收缩乏力者还表现为宫体柔软、轮廓不清。

1.3 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 h内发生的阴道大量出血,持续小量或间断出血总量在500 ml 以上者。

采用容积法和目测法相结合测定产后出血量。

若剖宫产则根据负压瓶内刻度作为依据,返病房后卫生纸用电子称称重。

2 结果2.1 产后出血主要因素产后出血主要因素构成情况:依次为宫缩乏力28例,占50.91%,其中产程延长产妇衰竭16例,双胎子宫肌纤维过度伸长7例,前置胎盘5例;胎盘因素12例,占21.8%,此次妊娠前人流或多次刮宫引起产后胎盘胎膜粘连和部分残留8例,妊娠早期有阴道出血4例;妊娠并发症及病理妊娠10例,占18.2%;软产道损伤4例,占7.27%,其中宫颈裂伤1例,阴道裂伤3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占1.82%。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通过妇科检查和腹部检查,了解子宫收缩情况、 宫口是否扩张以及胎盘是否残留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和超声检查等实验室检查方法,了 解患者的失血量和子宫内的情况。
诊断标准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 500ml。
产后出血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且可反复 发作。
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 加快、面色苍白等。
观察产妇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 况,及时排空膀胱,预防尿潴留 。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总结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对母亲和胎儿 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 较高。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包括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输血等。
产后出血的病因多样,包括子宫收缩乏力、产道 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
分类
根据出血来源可分为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胎盘因素出血、 软产道损伤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容易 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 。
前置胎盘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 因之一,会影响胎盘的正常剥离, 导致产后出血。
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会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引 发产后出血。
加强产后出血的急救 和治疗技术的研究, 提高救治成功率。
重视产后出血的社会 影响和心理因素,加 强孕产妇心理健康的 宣传和教育。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术后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 征,预防感染,并给予营 养支持。
病例三: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产前预防
产时预防
产后预防
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可以 从产前、产时和产后三个阶段入 手。

产后出血183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产后出血183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产后出血183例临床分析【关键词】高危因素【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18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分娩方式、出血原因及抢救措施。

结果出血原因中宫缩乏力占56.28%,胎盘因素占25.68%,软产道损伤占16.94%。

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分娩中的损伤、妊娠并发症和人流引产史。

结论产后出血是多种原因和多种危险因素所致,应针对具体病因综合应用药物,进行各种保守性手术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高危因素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

我镇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多,其中大部分人缺乏保健意识,在家中或个体诊所分娩,发生产后出血乃至失血性休克后才送来医院。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6年来收治的18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4287例,其中阴道分娩3159例,剖宫产1128例,诊断产后出血169例,发生率3.94%,另外还有14例在个体诊所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共183例。

其中阴道分娩152例,剖宫产31例;年龄19~37岁,平均26.3岁;孕周35~42周,平均39.2周;初产妇95例,经产妇88例;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161例。

1.2 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 [2]。

失血性休克指低血容量致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头晕、脉搏快弱,严重时伴有心慌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

1.3 方法测量产后出血主要用容积法及称量法。

剖宫产者由医生在手术中测量出血量,在院外分娩者则用目测法和休克指数相结合测定出血量。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0.5,表示血容量正常;0.5~1表示出血<20%,约<500~700ml;1表示约失血20%~30%,估计为1000~1500ml;>1表示失血30%~50%,约1500~2500ml[3]。

产后出血30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30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30例临床分析产后出血是指产后出血过多或持续时间过久的情况,是产科常见的急诊情况之一,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为了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们对3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产妇,年龄在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岁。

30例产后出血患者中,满月产妇12例,中期产妇8例,早产妇5例,过期产妇5例。

2.产程:其中有21例(70%)为顺产,9例(30%)为剖宫产。

产程延长者12例(40%)。

3.产前情况:本组患者中,有12例(40%)产前已有贫血病史,14例(46.7%)有子宫肌瘤,4例(13.3%)有胎盘早剥史。

4.产后出血时间:30例中,有18例(60%)为产后2小时内出血,6例(20%)为产后2-4小时出血,5例(16.7%)为产后4-6小时出血,1例(3.3%)为产后6小时以上出血。

二、危险因素分析1.产前贫血:产前贫血可影响产妇的身体状况,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的风险。

2.产程:产程延长或过快,胎儿过大、胎盘位置异常等都可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3.产后情况:产后囊肿、子宫肌瘤、胎盘残留、宫颈裂伤等病变都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三、临床表现1.早期表现:产后出血的早期表现为产褥带过多渗血,持续出血不止。

2.中期表现:若出血量过大,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3.严重时表现:出血过多时,患者可能出现大出血休克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1.临床检查:通过产后患者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产后出血。

2.血常规检查:产后患者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等指标异常可提示产后出血。

3.彩超检查:彩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子宫和附件的情况,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病变。

五、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对于轻度产后出血,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局部冷敷、输液、补充血容量等。

2.药物治疗:如补充止血药物、利用子宫收缩药物帮助子宫复原等。

产后出血190例临床病例分析及治疗措施

产后出血190例临床病例分析及治疗措施

产后出血190例临床病例分析及治疗措施资料与方法选择198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产科收住的患者8805例。

其中,分娩并发产后出血患者190例。

早期出血186例,晚期出血4例。

诊断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小时內出血量>500ml 者称产后出血。

发生在分娩24小时后,产褥期内的子宫大量出血称晚期产后出血。

出血量的测量:盆接法测量。

胎儿娩出后将聚血盆放在产妇臀下接血2小时。

结果宫腔手术操作次数与产后出血的关系见表1。

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与出血量:190例产后出血病例中,产后2小时内出血167例(87.89%),2~24小时出血18例(9.47%),产褥期出血5例(2.63%)。

出血量500~599ml者90例(47.36%),600~999ml者86例(45.26%),≥1000ml 者12例(6.31%)。

死亡2例,1例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弥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其他与产后出血有关的因素构成:产后出血四大因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

其中子宫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宫缩乏力,其次是胎盘因素。

190例产后出血患者中相关的出血因素还有:合并妊高征(39例)、双胎(18例)、前置胎盘(9例)、合并心脏病(6例)、死胎(5例)、羊水过多(4例)、其他(2例)有妊娠并发症和病理妊娠等因素在内的出血患者83例;另外,在分娩并发症中,因胎盘残留(36例)、阴道撕裂(12例)、胎盘滞留(10例)、宫颈撕裂(9例)、子宫破裂(2例)等因素出血的患者69例。

这些都是与四大因素息息相关的要素,共同影响着产后出血。

討论产后出血是危及产妇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降低其发病率,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尤其产科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有关报道:产后出血者占分娩总数的2%~3%。

我院为2.15%。

(1)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宫腔手术操作次数、孕产次有密切关系。

宫腔术次及孕产次越多,其产后出血发生率就越高。

17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病例分析

17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病例分析

17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病例分析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在胎儿出生后,在24 h以内失血>500 ml,或是在剖宫产中失血>1000 ml的症状,它的并发症是造成我国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产科最常见、对孕产妇危害最严重的产科合并症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占全球孕产妇死亡的25%[1-3]。

近几年,孕妇产后出血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也比较常见,为了实现产后出血的预防和防治,就必须明白其具体原因,根据产妇孕产史、孕期保健情况等因素对产后出血情况进行推测,提前做好预防准备,能够有效使出血情况得到控制,使产妇的死亡率有效降低。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产科2011~2013年发生的17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患者情况,总结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和原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78例2011~2013年剖宫产出血患者,年龄19~43岁,平均年龄(±)岁,孕周18+2~41+2周,平均孕周(±)周;其中前置胎盘78例,胎盘早剥13例,子痫前期21例,妊娠期糖尿病23例,有流产史93例,有顺产史26例,有剖宫产史53例,双胎10例,三胎1例,四胎1例。

1. 2 手术方式153例采用腰部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11例采用腰部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胎儿取出后改全身麻醉,14例采用直接全身麻醉;131例采取腹壁横切口及子宫下段横切口,19例采用下腹壁正中纵切口及子宫下段横切口,28例采取下腹壁正中纵切口及子宫纵切口。

1. 3 大出血的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出血>1000 ml。

患者的出血量为负压瓶集血量及血垫纱布计算量之和(出血量按 1 cm×1 cm=1 ml)[3]。

2 结果2. 1 109例宫缩乏力,占%,62例胎盘植入,占%,7例系宫缩乏力合并胎盘植入,占%,出血量1000~6500 ml,平均出血量(±)ml。

难治性大出血(出血量≥1500 ml)100例,占总数的%。

产后出血202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202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202例临床分析【关键词】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危及产妇生命安全的严重产科合并症,也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产后出血是产科重要任务。

为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现将我院15年间发生的202例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2年1月~2007年1月我院产科分娩总数13082例,其中阴道分娩7522例,剖宫产5560例,15年间产后出血共发生202例,无孕产妇院内死亡。

202例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43岁,其中阴道分娩发生90例,剖宫产分娩共112例,初产妇72例,经产妇130例。

1.2 诊断标准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1],根据产科教材定义,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达500ml或以上者为产后出血,多发于产后2h内,出血量统计采用容积法+称重法+面积法,产后出血的平均出血量,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平均(700±50)ml,胎盘因素的出血量平均(700±50)ml,软产道裂伤出血量平均为(600±50)ml,凝血机能障碍出血量多为2000~3000ml。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2 结果2.1 产后出血发生率 15年间我院分娩总数为13082例,产后出血202例,占住院分娩总数的1.54%。

2.2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见表1。

表1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由表1两种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3 产后出血与妊娠合并症关系见表2。

表2 产后出血与妊娠合并症关系注:合并症指多胎、羊水过多、妊高征、HBsAg(+)、贫血、ALT↑、多次孕产史者由表2有无合并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合并症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2.4 产后出血与新生儿体重关系见表3。

表3 产后出血与新生儿体重关系由表3新生儿体重>3500g者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

浅谈产后出血108例的临床分析

浅谈产后出血108例的临床分析

浅谈产后出血108例的临床分析简介产后出血是指在产后24小时内,分娩后将近500毫升的阴道出血,如果是在分娩后的第一小时内,出血量达到了1000毫升或更多,这就被称作严重产后出血。

它是全球每年四分之一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对108例产后出血进行临床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病例分析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8例产后出血患者,其中手术产51例,阴道分娩57例。

82例在分娩、剖宫产或胎儿死亡后3小时内出现阴道出血,26例在3小时后出血。

出血量为500-2000毫升,其中出血量超过1500毫升的60例(55.6%)。

原因分析1.宫缩不良或子宫负担重:56例。

2.分娩操作不当:21例。

3.子宫内膜病变:16例。

4.凝血因素异常:11例。

5.异位妊娠或宫腔肿瘤:4例。

6.其他原因:7例。

处理方法大多数病例均采取了宫缩剂压力包和输液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吸氧:50例。

2.维生素K1:57例。

3.新鲜冰冻血浆:11例。

4.血小板悬液:6例。

5.抗纤维蛋白酶:3例。

6.子宫内置式止血栓:5例。

7.子宫颈夹闭器:1例。

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治愈96例,好转8例,死亡4例。

死亡原因为休克、DIC和肺栓塞。

分析讨论通过研究发现,宫缩不良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产后出血后及时、有效地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大量出血,必须立刻控制出血源,并注射宫缩剂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存在凝血异常的患者,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或输新鲜冰冻血浆。

同时,还应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结论产后出血是危及产妇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对于已经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必须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以尽可能减少因大量出血而引起的各种危害和并发症。

同时,应多加加强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信息沟通,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出血183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高危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18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分娩方式、出血原因及抢救措施。

结果出血原因中宫缩乏力占56.28%,胎盘因素占25.68%,软产道损伤占16.94%。

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分娩中的损伤、妊娠并发症和人流引产史。

结论产后出血是多种原因和多种危险因素所致,应针对具体病因综合应用药物,进行各种保守性手术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

我镇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多,其中大部分人缺乏保健意识,在家中或个体诊所分娩,发生产后出血乃至失血性休克后才送来医院。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6年来收治的18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4287例,其中阴道分娩3159例,剖宫产1128例,诊断产后出血169例,发生率3.94%,另外还有14例在个体诊所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共183例。

其中阴道分娩152例,剖宫产31例;年龄19~37岁,平均26.3岁;孕周35~42周,平均39.2周;初产妇95例,经产妇88例;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161例。

1.2 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 [2]。

失血性休克指低血容量致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头晕、脉搏快弱,严重时伴有心慌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

1.3 方法测量产后出血主要用容积法及称量法。

剖宫产者由医生在手术中测量出血量,在院外分娩者则用目测法和休克指数相结合测定出血量。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0.5,表示血容量正常;0.5~1表示出血<20%,约<500~700ml;1表示约失血20%~30%,估计为1000~1500ml;>1表示失血30%~50%,约1500~2500ml[3]。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103例,占56.28%;胎盘因素47例,占25.68%;软产道裂伤31例,占16.94%;凝血功能障碍2
例,占1.09%。

2.2 分娩方式阴道分娩152例,其中在个体诊所分娩14例;剖宫产31例。

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略)
2.3 产后出血与引产流产关系本资料中183例,有引产或流产1次以上者161例,占87.98%,无引产、流产史22例,占12.02%,引产、流产与产后出血关系见表2。

表2 引产、流产与产后出血关系(略)
2.4 产后出血与高危因素的关系我院为基层医院,多数高危妊娠已转上级医院,拒绝转院的高危因素者主要有妊娠高血压疾病、贫血、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瘢痕子宫、胎膜早破、子宫肌瘤等。

有高危因素者156例,占85.25%,无高危因素者27例,占14.75%,其中高危因素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多,其次为瘢痕子宫。

高危因素与产后出血关系见表3。

表3 高危因素与产后出血的关系(略)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的原因(1)本资料中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56.28%。

可能与产妇过度紧张,临产后休息不好,进食少,产程延长,临产时使用镇静剂过多,剖宫产麻醉过深,子痫前期患者过度使用解痉镇静剂等高危因素有关。

(2)胎盘因素居第二位,也是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占25.68%。

曾经有引产、流产史,子宫内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宫内感染机会增加,再次妊娠时易发生胎膜粘连,滞留胎盘,位置不正常,胎盘植入,影响子宫收缩而致产后出血。

(3)软产道损伤也是产后出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占16.94%。

特别是在院外分娩者,主要为子宫颈和阴道裂伤。

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撕裂,伤及子宫动脉而引起严重出血。

阴道分娩时宫口未开全,产妇过早用力或宫缩过强,滥用缩宫素,产程进展过快,胎儿娩出过快,胎儿过大,分娩时保护会阴不当,阴道助产手术不当等都可能导致软产道损伤而致产后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较少见的原因,本组占1.09%,主要是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引起的血凝障碍。

3.2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本组阴道分娩比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率要高,其中包括14例在院外分娩者。

而剖宫产,由于我院严格掌握了剖宫产指征及手术时机,同时又提高了术中手术技巧和及时使用宫缩剂,减少了手术创伤,从而降低了产后出血率。

3.3 产后出血的预防(1)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产科质量管理,提高各级医疗保健人员的助产技能及急救水平。

(2)做好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流产、引产。

(3)做好产前宣教,对有恐惧心理及焦虑心理的孕妇给予心理辅导,开展导乐分娩和康乐待产。

重视各种产科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及早消除可导致产后出血的潜在因素。

(4)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滞产、难产及产程延长,胎儿娩出后酌情使用宫缩剂,适时缩短第三产程,胎盘娩出后认真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3.4 产后出血及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治疗(1)积极针对病因治疗:迅速止血,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方法,如子宫按摩、宫颈钳夹、宫缩剂、子宫动脉结扎、子宫腔填纱、子宫切除、裂伤缝合、凝血缺陷纠正及DIC治疗等。

(2)及时、准确估计失血量是及时处理产后出血的关键。

临床上有时因估计失血量不当以至产妇发生休克,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称重法和容量法估计产后失血量,同时动态观测休克指数、Hb、RBC的变化,及早发现休克,把握输血时机。

(3)及时快速补充血容量,开通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出现休克后第1小时内至少输入晶体液2L,补充量应为丢失量的3倍。

晶体液可选择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以及碳酸氢钠林格液,再按3∶1比例输入胶体液(如低、中分子右旋糖酐、血浆、代血浆制品、白蛋白等)。

(4)输血治疗:治疗产后出血很少用全血,出血量低于血容量的10%,不予输血,可补
充晶体液或胶体液。

如出血前合并贫血者,可适当加输浓缩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出血量大,达血容量的20%,应快速输注平衡溶液和林格乳酸溶液1500~2000ml,并配血做输血准备。

如血压不稳定,出现休克征象,应补充晶体液+胶体液+血液,其比例为3
∶1∶0.5,血液可用添加剂红细胞。

出血量超过血容量的40%,可按晶体液、胶体液、血液3∶1∶(1.5~2)的比例补充血容量,按输血总量的1/3,输入部分新鲜全血或按添加剂红细胞4u+冷新鲜血浆4u+冷沉淀6u的比例输血,这样既非常接近新鲜全血的效果,又能方便、快速地得到血液,补充血容量,抗休克,纠正酸中毒[4]。

(5)供氧:保证血氧分压及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6)急救组织十分重要:在无急救患者时要更新和扩充急救及相关知识和技巧,在急救时要分工明确,配合紧密,不要临时组班,无人主持。

急救组内指挥、监测及行动小组要各司其职,发挥最好效果,抢救才能成功。

综上所述,在抢救产后出血时,补液与止血要同时进行,边诊断边治疗;针对病因,综合应用药物及各种保守性手术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量,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及补液量。

如保守治疗无效,及时行子宫切除,以挽救病人生命。

【参考文献】
1 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研究协作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1):647-648.
2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
3 黄醒华.妇产科典型病例分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58.
4 张钦辉.临床输血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65.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