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政治试题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核心素养下政治试题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核心素养下政治试题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核心素养下政治试题命题趋势及2017复习建议

2016新课标Ⅱ卷政治试题遵循《考试大纲》要求,持续深化了对“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点,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引导。

一、2016全国新课标Ⅱ政治试题总体评价。

1、体现国家意志,重视价值导向,落实育人功能。

试题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凸显国家意志,充分发挥和彰显人文学科的德育功能,高考的教学引导和价值导向作用明显提升。

例如:第14题,以法院裁定某公司和五家出版社合谋操纵电子书价格,违反《反垄断法》为考察背景,让考生充分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每个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懂法、守法和用法,从而自觉认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12题背景中的“洛阳纸贵”典故,19题中的“中国杂技”,20题中的《皇舆全览图》,23题中的“老马识途”,无不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在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7题以“中国足球改革”为背景,19题考察了中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等效果而蜚声海内外,21题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为例,凸显了创新的重要性;38题通过考察民主党派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让考生进一步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理解基于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民主、平等的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增强政治认同;39题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展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决心。

2、凸显“平安高考”理念,试题从情境,立意到设问保持相对稳定性,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2016年部分省市命题转化为国家统一问题,特别是广西、四川、重庆、陕西等西部地区加入全国卷行列,试题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有新、稳中有变、平稳过渡的风格。2016年新课标Ⅱ卷沿袭了以往试题基本风格特点,难度总体适中,没有偏、难、怪试题,其中第12题考察与2013年新课标Ⅱ卷当中选择题基本一样,考察的是一道均衡价格试题,考查图像与材料的相匹配问题。

与以往相比,试题仍然依纲据本,凸显能力,立意深远加强对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的考查,同时体现学科特色,渗透价值引领和育人的教育理念。素材的选取不拘一格,体现政治学科特色的问题情境、生活味十足的生活情景、趣味性和启发性共存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特色鲜明的时政热点素材等,使得整个试卷严谨而又不失活泼,既有常规性又有创新性,让学生既有熟悉感、亲切感,又有开放性和时代性。

3、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关照社会与现实。

政治试题无论是素材选取,还是考查内容的确定,都体现鲜明的时代性。2016年政治试题所选主题全面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发展战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使试题的情境设计更加充实、丰富和生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例如,13题中“IMF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15题中企业并购的案例,16题和38题中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17题中足球改革等,都是取材于最近发生的时事政治鲜活素材,让考生觉得试题具有生活感、亲切感,充分关照学生需求,拉近学生与试题距离感。不仅如此,还在润物细无声中,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素养。

4、注重学科基本素养,重视基础性知识与能力考察。

试题明显加大了对基础性知识、基本原理、主干知识考察力度,如,12题考察经济学中“价格变动影响”,14题考察市场固有缺陷,15题考察企业跨国经营,16题考察村民自治,17题考察政府职能,38题考察生产与消费关系,39题考察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时,加大对基本技能或方法掌握的考察。试题非常重视运用已知概念原理,做出判断、推理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的考查。例如,12题考查学生运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关知识,对纸币价格变动和生产规模调整做出判断和推理;14题中要求对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与“滞后性”做出判断和区分,对企业与社会组织的盈利性做出判断;22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推断出“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和“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在哲学立场上是错误的,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5、注重考查思维品质,强调灵活运用、综合能力。

当前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迫切。综合能力是指人所具有的认识、分析、处理事务的能力。

2016全国新课标Ⅱ政治试题加强了综合性考查,主要突出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应

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考查了综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站在不同角度审视同一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各具特色的办法。例如,12题和23题,在显性层面分别考查经济和哲学知识,但在材料选取上侧重于文化内容,在隐性层面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功底有一定要求,充分体现了“文史哲不分家”;13题,要求考生根据“IMF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这一经济现象,推理分析出这一现象说明了中国经济地位提高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而与人民币币值没有必然关系,考查考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利用已有知识做出合理推断,并解决现实问题,对考生思维品质考查要求较高。

6、试题存在美中不足,有些问题值得商榷和探讨。

第一,个别试题背景材料超出高中生的社会阅历,在理解上容易产生分歧。第14题中,题干表述是:“2012年,某国司法部起诉甲公司和五家出版社,指控其涉嫌合谋操纵电子书价格,违反了《反垄断法》,令消费者遭受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2015年,法院裁定罪名成立,开出了亿美元的罚单。该案例说明”......试题背景材料中出现了“某国司法部”这一主体,在我国,司法部的性质属于政府,本质是行政机关,但是其管理的事务和司法事务有关,主要的工作范围是监狱管理、律师管理、普法教育、司法考试、法律职业证书授予等,可以看出,其工作范围和法律有很大关系。在美国,司法部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部门,其部长享有阁员地位,任务是保障法律的施行,维护美国政府的法律利益和保障法律对美国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但是,美国司法部又相当于中国的检察院,其部长是美国总检察长,而在我国检察院属于我国的司法机关,这样的背景超出学生的常识范围,给考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很多考生把司法部作为司法机关,认为此题与政府无关,直接把选项“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一应选选项排除掉了。

第二,个别试题参考答案表述不够严谨,有待仔细推敲。

39题第(1)问,要求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说明十八洞村贯彻精准扶贫成功经验的合理性,但是参考答案在方法论表述中却使用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的唯物论方法论表述;39题第(2)问,要求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分析十八洞村扶贫经验的合理性。但是,参考答案却给出了“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显然不符合题目中“文化对经济的作用”这一指向要求。

最后,主观试题中规中矩,侧重考生对知识原理的识记和具体把握,但对思维品质和能力考查不够,在逻辑推理、辩证思维能力考查方面稍显欠缺,因而,缺乏一定的

梯度和区分度,不利于优秀生选拔。

二、2016全国新课标Ⅱ政治试题具体分析。

1、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政治试题、考点分布与考查方式特征。

2、与近几年全国卷相比较,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政治试题的题型、结构特点有以下几个具体特点:

第一,分值比例、题型结构基本保持稳定。2016年高考题型基本没有变化,包括图表题、说明分析题、意义类试题、建议类基本类型;由于39题第(3)问的4分考察知识范围不限,将其平均分配到四个模块,2016年全国卷Ⅱ分值比例是:经济生活31分,政治生活25分,文化生活15分,生活与哲学29分,哲学部分分值比例减少2分。

第二,与2015年全国卷相比,2016年全国卷Ⅱ试题中,在同一选择题中没有出现四个必修模块知识的交叉综合考察(降低了综合性难度),也没有出现连锁类的题型。

第三,与2015年相比,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政治试题总体难度有所调整,选择题难度总体上略有下降,主观试题难度下降明显,对考生思维品质能力要求有所降低。同时,客观试题与2015年相比,4个必修模块考察的难度有所调整:2015年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选择题整体偏难,哲学题偏简单,而今年,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难度降低,哲学难度加大。

第四,就主观试题而言,2016年全国卷Ⅱ政治试题考察更加侧重微观设问,无论是话题背景,还是要求作答的原理都是如此。例如:38题第(2)问,分析“大力推动

新能源汽车生产对消费和产业发展”的作用;39题第(1)问: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39题第(2)问: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变化趋势,在今后高考备考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回答问题,切记夸夸其谈、千篇一律。

3、典型题解析及启示。

例题1:第14题:2012年,某国司法部起诉甲公司和五家出版社,指控其涉嫌合谋操纵电子书价格,违反了《反垄断法》,令消费者遭受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2015年,法院裁定罪名成立,开出了亿美元的罚单。该案例说明

①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

②企业和社会组织均以盈利为经营目标

③法律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

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试题解析】:合谋操纵电子书价格,是市场自发性的体现,而非滞后性,排除①;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不以为盈利为目标,排除②;法律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材料中法院依据《反垄断法》定罪和处罚,就是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③符合题意;司法部作为行政机构,参与市场规则的维护,④符合题意。答案选D。

【分析启示】:市场作用与宏观调控,是经济生活核心主干考点,近几年全国卷试题不回避这一重点,反复加以考察;此题,立意很高,考察依法治国这一社会主题;基础牢固非常重要,是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落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备战高考的关键。

例题2:第17题: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调整组建中国足球协会,改变中国足球协会与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构架;中国足球协会与体育总局脱钩,按照社团法人机制运行。这一改革是

①强化足球协会职权,使其摆脱体育行政机关干预的体现

②明确足球协会地位,推动足球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③促进足球协会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重大决策

④政府把组织和发展体育事业的职能转让给社会组织的表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试题解析】:此题考察政府的相关知识。政社分开之后,足球协会职责更加分明,但“摆脱体育行政机关干预的体现”表述不妥,排除①;改革后,足协按照“社团法人机制运行”,明确了足球协会法人地位,是推动足球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可以促进足球协会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重大决策,②和③入选;“转让政府职能”说法错误,排除④。正确选项是 C。

【分析启示】:政府是政治生活的常考和必考角度,政府职能尤为重要;运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对错吴表述做出判断和排除,是选择题的有效方法;在复习“政府”这样的常规考点时,要充分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新变化、新动向,比如: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激发社会活力。

例题3:第20题:1708年,清政府组织传教士绘制中国地图。历经10年成功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已达到很高的科学水平,却一直被作为密件珍藏于内府。反之,参加测绘的传教士把资料带回西方后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中国的地理的了解超过中国人。可见,《皇舆全览图》价值的实现

①以对其价值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

②取决于其科学内容适用范围的扩大

③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制约

④以其科学内涵的不断发展为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试题解析】:中国人没有认识到《皇舆全览图》的价值,将之束之高阁,外国人认识到其价值,将其带回西方后整理发表并超越了中国人,①正确;中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保守,将《皇舆全览图》藏起来,其价值没有发挥,外国人开放,将其发表,使其价值得以实现,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学内容适用范围扩大,②无关;材料也没有体现《皇舆全览图》的科学内涵发生变化,排除④。正确答案为B。

【分析启示】:哲学知识学习,不能简单记忆,不能机械记忆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要深入理解、融合贯通、活学活用;重视概念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判断,进行有效推理论证,更应该通过哲学的知识去探索我们一些未知的领域,甚至通过哲学知识去探索一下我们生活实践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选项取舍与否,一定要结合材料分析,看材料有无体现。

例题4:第38题第(1)问:

材料一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在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在国家层面制定行业发展标准、提出环保要求,引导和规范低速电动汽车有序发展。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围绕京津冀联防联治破解大气污染提出提案,建议继续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新建商品房要设置配备充电电源的专用停车位,对老社区也要制定建设充电设施的改造计划。

(1)我国民主党派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12分)

【试题解析】:我国民主党派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教材知识有两个角度:一个是民主党派的职权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还有一个是发挥它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作用。可以答我国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等途径参与了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决策的协商,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呢?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为参政党(性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通力合作的亲密的友党关系(党际关系);民主党派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人才优势(特点和优势)。

【分析启示】:第一,要养成和具备知识迁移、变通运用的能力。在政治生活的考查中,常见的主体角度有:公民;政府;人大、人大代表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政协或政协委员。然而,38题第(1)问却出现了政治生活中不太常见的主体:民主党派。而且,在2016年高考之前,全国卷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单独考察民主党派这一主体的。而我们通过读题也发现,此题并不单单考民主党派。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政协职能的相关知识迁移过来,从民主协商、参政议政角度回答民主党派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二,对于教材非显性核心考点,不可忽视。第三,考试中一旦出现了这样的考查方式,要学会冷静分析,沉着应对,调动已有知识解决看似冷点的问题,看似“山穷水尽”,实则“柳暗花明”。

三、命题趋势分析

2017年高考命题仍然会坚持“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客观题中的组合式选择题依然占据绝大多数,具体来说经济生活试题的素材依然呈现数理分析和建模情境,需要关注数据信息隐含的知识;政治生活针对不同主体进行考查,但是要关注政治领域国家的依法治国理念下的管理创新做法或新提法;文化生活注重对时政考查范围内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来增强文化自信;哲学注重学科内单元知识的综合。

主观题在材料遴选上依然在不回避热点的基础中,围绕改革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设问上会秉承2016年的设问风格,指向性明确,作答上要加强理据相依式答题的练习。要培养学生掌握时事政策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

1.命题素材选取重视立德树人,强调德育导向,注重素养体现,重点考查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2017年试题命制趋势上的变就是更加关注时代特色明显、时政性强的素材作为依托的同时,转向对优秀中传统文化素材采用的比例。2016年全国II卷最大特点就是加大了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采用,如12题的洛阳纸贵、19题的传统杂技艺术、20题的皇舆全览图、22题的毛泽东用兵如神、23题的老马识途,优秀传统文化素材选用占到了客观题的42%,2017年在复习备考中需要重点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分析运用能力培养。余下7到选择题的素材均来源于时政考查范围内的时政热点素材,且兼顾时事性与生活实践的密切结合。主观题的素材选取也来源于热点素材,但是通过对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及紧今年全国卷3套卷子的分析,素材选取偏爱高考当年2月-3月的热点新闻素材,且新闻素材遴选涉及民生,接地气,与国家大的政策导向一致,这就需要重点关注这个时间节点的新闻素材、国家新的大政方针政策及热点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2.关注主干知识,突出重要概念、原理的深度理解、阐释和应用。

试题重视考查基础,采用学生的熟悉素材、背景和语言,使学生运用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展示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认知积累水平和综合素养能力。采用熟悉的试题背景材料,通过不同的视角,更巧妙的构思,形成新的试题,让学生对试题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如全国II卷客观题12题洛阳纸贵的经济生活解析凸显经济生活核心考点,23题突出对重要概念“实践”主体的辨析,16题强调对“民主管理”的深度理解,客观题38、39题重点烤瓷考生在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导向下的只是调动运用、阐释应用。通过高考双向细目量表分析得出高频考点今年与往年保持基本稳定也是2017年高考命题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年的主观题考查更加注重微观视角考查,设问方式、问题指向具体、明确。

2017年高考全国II卷主观试题与往年相比,设问会更加注重微观视角考查,偏重对主干知识和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导向的结合点考查核心考点。第38、39题设问之微甚至细化到校本框题下的目题,如38题考查的民主党派的作用、生产对消费的作用、生产对产业发展的影响,39题考查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文化对经济的作

用都微到一个细小的核心考点,且试题设问方式一目了然,用什么知识答、答哪个具体方向、结合给定材料的什么内容都在设问中具体明确的指出,如38题第一问用民主党派的什么知识答其发挥什么作用,参考材料中有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素材,只要明确这些细化要求,作答上就极大的降低了难度,再如39题的1、2问都是这样。所以2017年在复习备考中需在夯实基础之后重点关注学生的试题分析分解能力。四.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1.依纲据本,科学处理考纲与教本的关系

研读考纲的考试内容和题型示例,研究高考全国II卷的组卷结构,明确高考命题取向与新课程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处理好考纲要求与教本复习的关联性,并解读运用到复习备考实践中,将考纲要求具体化、层次化,结合复习备考中的教、学、测、评环节,夯实学生基础,渗透学生能力和素养,进行有效复习。

处理考纲与教本的关系首先要明白,教本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是面向高中学生的基本学科知识普及,而在考试大纲指导下的高考复习备考中,就需要对教本知识进行整合拓展延伸上的在加工。按照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与范围参照教本进行知识复习备考,按照考核目标和要求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按照题型示例导向进行习题遴选和练习分析。具体来说,就是从考纲解读及对历年试题的横纵向分析、量化分析、题型分析、考查知识主体分析等预测考什么、怎么考,在依据教本中对应的是什么、为什么,结合到备考环节确定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比如全国II卷12道选择题中,近几年(除2015年)都有图像分析题,弱化经济类计算题,组合式选择题基本保持10道或11道,素材选取上加大了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选用比例,哲学选择题题4个题肢更加注重哲学模块跨单元组合,时政素材不回避热点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试题某些典型特点进行专题梳理解读,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效复习。

2.依据试题特点,适应高考新常态的能力要求和素养培养。

近年来高考试题开放性强,注重学生能力考查,以德育为导向,用创新考素养。使得以往复习中老师照搬教本或复习资料教,学生死学,或给学生总结一些答题模板来应对高考,不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培养;束缚来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养成,使学生不敢大胆去创新思考,墨守教师教的套路,已不能适应高考新常态。

如经济生活选择题易考的“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考点,在必修一课本上对应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第二课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很多老师都知道,这一框题

在高一学习过,学业水平考试前复习过,高考一轮依然会重点复习,但是学生在模考练考或高考中依然掌握的不到位不透彻,究其原因,不是老师没讲到位,是老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到位。首先我们知道这个考点易考图像题,那么我们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把文字翻译成图像的能力,第二步要培养学生对需求、供给曲线及其图像变式的意义理解能力,再次还要教会学生善于把试题立意与生活情境进行结合迁移能力,当学生有了这三个基本能力,这类题对学生老说就成了简单题,但是在复习实践中老师却一味的强调理论知识,恰恰忽略了知识学生可以自己识记,能力需要老师点睛。学生如果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2016年全国II卷第12题学生只要明白“洛阳纸贵”翻译成图像信息就是“供给不变,需求量短期快速增加导致价格上涨”就能立马排除C、D选项(依据供给不变),在排除A(依据需求量短期快速增加导致价格上涨)就可以直接的出答案。结合到生活中的事例如“蒜你狠”、春节南方大雪导致主要依靠南方运输的蔬菜涨价的新闻等。

再如第16题素材选取了民主管理中基层村民自治的新的实践形式——基层协商民主理事会,在教本复习中教材提到“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就算学生识记到位,学生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素养,很难能把这个知识与“村理事会”建立关联性联系和比较分析。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在复习备考中的作用是给学生讲清楚知识原理后,培养学生学会用知识原理去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很重要。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用好“疏”和“堵”,不科学的讲知识就是“堵”,虽然有作用,但是有隐患,而科学复习中教师一定要疏通学生知识困惑,重“疏”少“堵”,才能真正在讲清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和素养,适应高考新常态。

3.根据必修模块主干知识特点,巧妙构建复习体系,提升答题能力

在复习备考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高考考查模式的主干知识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问题驱动,需求主导的方式进行复习。一轮复习重“疏”少“堵”,基于教本的主干知识逻辑体系,结合考纲要求进行复习,讲到位易考点,讲明白难点。二轮复习中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如图1)模式进行模块知识建构,如经济生活围绕消费——生产——分配——交换进行梳理;也可根据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生活消费离不开货币——明明白白消费需要了解价格——有了货币、知道了价格才能更好的消费)这样的问题驱动方式梳理包含的货币—价格—消费知识,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消费需要商品,商品由企业生产,生产的载体是企业,企业发展离不开劳动者,更

离不开企业融资,企业融资对个人来说就是投资理财)这样的思维推导来梳理包含的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和劳动者——投资理财的选择知识等。而政治生活围绕公民——政府——社会主义民主(人大、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政协、民主党派、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政策)——国际社会(国际社会、国家利益、联合国、和平与发展、我国的外交政策)来复习。文化生活可以从文化一般(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特殊(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当代文化生活、文化强国、建设文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复习。生活与哲学可以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论(运动、规律、物质、意识)——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主体,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价值实现)来复习。三轮复习中主要就是知识的启发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了,学生基础知识、框架体系初步具备后,通过对高考真题或者经典模考题进行立意定位、情境建构、设问分析为基础的获取和解读、调动与运用、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升和应变。在具体复习备考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对某一道典型真题或模考题进行立意定位、情境构建设问分析,综合运用考纲中的四个能力要求基础上进行答案仿写、深度思考,思考为什么我答了答案没有、答案有的我没有、我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比较后如何精炼等,之后在进行反思提升。这样就能快速的提升知识作答的效度。

图1

4.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特色培养学生“立体”思维

综合分析近年高考试题特别是今年的全国卷试题不难发现,试题在注重学科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引申,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和时代主要求;对学生能力考查方面注重对学生正确认识、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以及寻找正确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素材选取上更加关注学科的时政性和国际视野。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备考中注重对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答题的理据相依、一一对应。

如全国II卷38、39题,通过对参考答案的分析不难发现,答案思路清晰,角度明确,中规中矩,每一个得分点均是学科知识与材料分析结合,做到理据相依;就每一问的答案整体来看体现出对公民素养导向能力的关注。而材料遴选上不回避热点,但是设问的精巧也让主观题的区分度得到体现,考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立体”思维能力,才能让答案的信度得到提升。而客观题绝大多数的组合式选择题都是肯定或者否定某一个选项容易,但是对另外两个似真选项的甄别就有了相对难度,这个时候需要

考试综合运用知识比对排误、或者认知能力排误、或者技巧策略排误,而在综合排误中首先需要明白题干意图、分析题干和似真题肢的一一对应关系,最后做出最终判断确定选项。

5.真题“精准”分类练习,提升学生经验、认知和综合答题策略

很多老师在复习备考中都知道高考真题是最优的练习题,但是在使用上却打了折扣,有的老师只管布置学生练习不行分析总结;有的老师则不进行精准分类而让学生按照试卷顺利进行练习等都欠妥当。在备考复习中,学生的时间有限、分析认知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对真题进行二次加工。如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练习3年的真题,比较好的做法就是把3年的真题按照主干知识体系或者教本单元版块进行精准分类,学生练习完成后,教师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首先了解学生做题过程中的知识障碍,让复习精准高效;其次对该板块试题做宏观微观分析,宏观上看主观题出现频率高还是客观题出现频率高,有没有高频高点等,微观上看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形式载体、分值等,之后等一本书知识复习完后在给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明白整本书的考查高频点有哪些,主观题容易在那些板块或单元出现,一般采用什么形式载体考查等就能明了呈现;再次对某些典型题、高频题、新题、难题、陷阱观点等进行细致讲解分析,一般客观题可以从解答方法技巧上突破,而主观题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答题策略,如如何审题确定立意,如何调动运用知识答题,如何做到理据相依,如何做到思路明确,如何有效快速分析材料,如何精准分析设问等都是需要给学生进行精细化培养,精准性强化。

6.关注热点素材的同时科学进行时政专题备考复习

我们都知道,高考试题中熟悉的素材和情境能给学生“压惊”,但是很多老师一般把时政热点专题复习放到临考前,给出的理由是高考时政考查范围是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等着相关备考资料上市至少都是4月中旬后。

作为政治学科教师都明白高考时政与学科知识的唇齿相依,但如果把时政热点专题复习放到临考前,相对少了时效性和趣味性,且效果也不好。比较好的做法是教师及时通过看报、浏览新闻、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或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节目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判断及时在课堂给学生传递这新新闻信息,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政治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甚至一些重要新闻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分析,这样既有趣味性也能拓宽学生视野,学生参与热情也高,效果也明显。

一般来说国家大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新提法,弘扬正能

量的热点新闻,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国际新闻,弘扬中国有效传统文化的新闻素材都应当关注并及时给学生进行分析或引导学生关注分析,这是最能培养学生能力、展现学生核心素养,体现立德树人目标。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7-16T13:41:45.09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6期作者:范会国[导读] 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价值定位,并提出初中音乐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山东省潍坊实验中学261000 摘要:音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能力,初中音乐课堂如何正确对待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会对初中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音乐教学中老师要将音乐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其音乐核心素质。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价值定位,并提出初中音乐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而言,体现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教育,使其拥有基本的素养及能力,其与传统教育目标相比,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价值定位,并提出初中音乐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价值定位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核心素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其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还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个体的素质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与传统的“知识”、“技能”相比,核心素养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知识、技能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学科领域,或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其针对的是学生个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掌握对应的知识或技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或学习生活中的基本问题。而素养并非针对某个特定的学科知识或某项专业技能,而是促使学生可以以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的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其最终指向是学生的生活目标、社会活动及个人发展。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成长为更为健全的个体,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再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基于以上论述,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每个国家在制定宏观的教育决策时,均会从社会需求出发,体现出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核心素养体系中包括信息素养、科学技术素养、创新素养等,针对这一价值定位,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无论哪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遴选均涉及到有利于其终身发展所需的各种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细化到具体素质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素养、合作能力等等,这些素养会直接对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价值、个人综合竞争力等产生直接影响。 3.注重生活品质与生存质量。核心素养的培养会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品质、生存质量等产生直接影响,在未来的社会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生存技能,还要注重学生个人品质、文化素养及精神境界,这些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 二、音乐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在音乐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在音乐课堂中引入器乐教学。器乐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包括口琴、竖笛、电子琴等,课堂上应用器乐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其意志品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合适的打击乐器分发给学生,鼓励其为乐曲进行伴奏,要求学生尽量做到音准、节奏准,并有意识地注意到乐曲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乐曲情绪的变化适当调整节奏,手脑并用高度集中,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某种乐器的演奏技能。音乐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2.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音乐课堂上,老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初中阶段学校会组织各种合唱比赛,每个学生参赛要有较强的协作精神,才能保证良好的合唱效果,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节奏掌握变化的旋律及音量,并统一音色发出和谐的和声,这个过程中要保持音乐的完美性,学生必须互相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乐观的心理素养。初中学生学习压力大,音乐可以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精神,并且学生的气质、风度、个性等也会受到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此外,音乐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性格特点选择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素质,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3.音乐课堂上学生美德的培养。音乐课堂上的歌曲通常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和声丰富,再配合具有诗情画意的歌词,对情操产生直接影响,以对学生的情感、道德产生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是显性的,是不可量化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通过音乐作品认识人性、体验情感,感受音乐作品中真、善、美的力量。与乐曲相比,一首歌曲的歌词更易于理解,因此老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歌词体会歌曲的意境。不同的歌曲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及喜悦,从而净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需要精雕细琢的艺术,更是一项具有严谨的课程结构的科学,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策略将这种艺术化的、科学化的音乐课堂转化为具体化、通俗化的教学活动,才会真正提高其指导价值,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0779523.html,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陆绮雯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7期 摘要: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而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主阵地,肩负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提升的使命,因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以语言运用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浅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文字运用 小学语文课程是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听力,积攒语言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听力练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辨别语音、理解语言的意思、评价话语,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使用听去辨别这个世界,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下,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语文听力的培养,这与目前义务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存在欠缺,不能够有效的构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我在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语文听力能力进行锻炼。 例如:在进行《棉花姑娘》这节课的时候,我就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这篇文章的朗读磁带,并且请学生们听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示范朗读,在听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中的意思、体会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够在认真听文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住文章的内容,而且,学生在将听得基础打好之后,语文学习当中对于语言的积极性也就提升上来,从而积攒了学习语言的能力;在进行《棉花姑娘》的教学当中,我还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品读其他学生的发言,提升听课过程中听的能力,从而提高上课的专心度,使上课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听的能力进行训练,能够增强学生上课的专注度,及时提取听到语言当中的有效信息,为语言文字的应用打下基建,同时,将听的基本功打扎实了,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体现。 二、口语,锻炼语言表达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_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案设计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_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 教案设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 1.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会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习内容分析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由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因此,这节课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材中编入了画家赖少其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另外,教材中(第2页)还选入了几幅植物的相关图片,如绿萝、仙人鞭等。第3页的一幅图片是箭兰,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及对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

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说明本节课可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其编写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学生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 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线条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活动设计信息技术应用说明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用语言组织教学。 计算机网络,音乐播放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你觉得这些植

《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武威第七中学张兴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现状。众所周知,高中数学在学生学业中是十分重要的,高考分值150分,农村中学高中生考试仅在80分左右,由于农村高中招生的生源较差,,学生的数学素质差异很大,数学基础极差,虽然教师和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在数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区域经济不发达,环境条件艰苦,各种信息闭塞,农村学生基础差,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学习基础差、兴趣缺乏。具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要做好高初中的的衔接教学,微调高中的部分章节,使学生轻松自如进入高中。由于个别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前瞻性不强,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多数农村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后,初中的二次函数、解不等式、因式分解、解应用题、韦达定理等都掌握不好。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就要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来给学生复习、加深这些知识,并熟练掌握,这样既克服了畏难心理,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成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了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2)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地学习“等”、“靠”。

(3)农村高中教师受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只照顾班上高考有望的尖子生,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致使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多数学生学数学无兴趣。 (4)高中数学教师的负荷太重,一般都是两个班的数学十二节正课,大班额一般60人左右,作业量大。 (5)农村高中教师对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理解还不到位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农村教育基础条件的相对滞后和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对教 育更高要求之间的矛盾,课题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学校等方面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农村高中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科目的教学效果,供广大同仁借鉴。 二、课题研究价值 与城镇教育相比较,农村高中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高中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受应试 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素质教育方面仍显得有些不足。针对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简要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①引导教师不断学习互联网新技术,不断提高运用大数据技术、思维的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紧跟时代,树立更先进的教育观、课程观,做创新型的教师。 ②改进农村高中数学教学,促使农村高中生加强和改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提高相对落后的数学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农村高中生高考竞争力。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调查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现状,侧重于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优劣势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2)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思维,培养和改善农村高中生数学核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李红莲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高新四小李红莲 摘要: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

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 1.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1 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建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语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2-28T10:57:53.68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8期作者:赵娜赵启彬[导读]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中心学校150231 摘要:教育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就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层面,还包括学生的能力、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让他们具备适应终生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学生终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关注的焦点。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要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 核心素养是习得、悟得的过程,是后天形成的,是多次培养、反复训练的结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在思考和处理课程问题时,对课程价值以及如何实施课程的基本认识,是教师对实然课程的反映和对应然课程的追索。也就是说,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不仅要关注和思考“怎么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是对核心素养的界定。由此看出,核心素养是全部素养中具有高整合度、高持久度、高迁移度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先选项”,它犹如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影响巨大。所以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认真思索“为什么教”和“教什么”,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二、要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放在首位 新课改已经实施近二十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激发、保护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可有可无的,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不值得在这上面浪费时间、花费精力。陶行知用生动、形象的实践故事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靠强制、硬灌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也就越学越想学。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也很直白地告诉我们: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第一位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激发、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去学习语文。其实,只要语文教师做一些变革和创新,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变得十分有趣。例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对景点进行有创意的介绍,编写导游词,学做小导游;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直观形象的游览路线图,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晏子使楚》等话剧类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小话剧表演。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验、探索和感悟。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詹天佑》等课文,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去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新课改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然而,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本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远远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没有达到一个人一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品格的养成要求。著名学者傅国涌认为:“这个时代需要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现成知识,而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说方法、视野、思想。课堂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不在于你去传承和讲述已有的知识,而是去激发创造未有知识的可能性,让这些已有知识成为一个材料和触点。”因此,语文教学方式必须走出“授受训练”的格局,向着遵循语文“实践之道”“积累之道”“生活之道”、注重学生亲历体验、主动建构的方向迈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和热爱语文,从而不断地建构语文知识及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应当通过让学生多读、多体验、多感悟、多交流表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亲身的体验和感悟。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新时代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和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参与式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参考文献 [1]王建青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18,(27):64-65。 [2]刘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J].华夏教师,2018,(25):27。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1、提出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称为我们国家未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已经成了教育改革的时代词。那么大家知道核心素养是怎么提出的吗?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和我们过去强调的知识、技能、策略、化意识等等是什么关系呢?会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教研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与调整、改变呢?应该学习什么呢? 课改的几个阶段:1978年:双基;2001年《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门课程尤其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的发展。英语课标中是五个维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化意识、情感态度;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1个核心、3大维度、6个核心要素、18个基本要点。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与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也是一个伟大的变革! 2、提出背景:国家立德树人的标准差得很远,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道德建设几乎空白;个

人理解国家公民素质较差:表现自私自利不会替人找想不愿意换位思考公共场合社区唱歌跳舞的大妈们,扰民、扰学校现象,百般劝阻也不听;开会培训非常被动,不能主动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总爱坐在后排,面对交流和互动的场面总爱低头;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和能力很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发现别人优点的习惯和能力很差,慎独的习惯很欠缺,妄自菲薄,骄傲自大,不爱学习,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个性张扬太过分,虚荣与上进标准不明确,是非的标准不明确,受挫能力太差,不肯吃苦,保守学习方法、学习资,不愿分享与服务周围人,一瓶不满半瓶摇等诸多现象;人才培养在国际上的位置:功利的教育,行证的教育;小学—中学—高中课程的衔接不够,招生制度不平衡,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欠缺,机制不健全。 3、国际需求:国际组织以及不少国家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不仅远远早于我国,提出的框架体系也各有特色。这一方面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核心素养”相同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未全球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认知和不同的应对策略。其实,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提出了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120-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课程改革的“关键”、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它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自我管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大素养之“健康生活”素养中的要点之一,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可见,培养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由于学习内容的不断丰富、生活环境不断扩大和改变,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日渐増强,呈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过分主观、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和自控能力,不能实现自我监督,做事无计划,一旦遇到困难,便垂头丧气或选择逃避,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生活上缺乏自信。因此,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应该注重培养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做到由“他律”到“自律”,而不是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硬性管理,使自我管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行为,从而学会自我发展,做自己、家庭、学校的主人。 目前初中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都相当繁重。学生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其余时间,如早读、课间运动、午间休息、晚自习等都要求教师到场监督管理。教师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掌控管理学生的运动、自习等,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去钻研专业技能。这种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大包大揽,既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负担,又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可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控,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把教师和学生都从“管理”和“被管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无疑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双赢”。 课题的界定 农村初中生:从地域上讲,是指远离城市,文化和教育都不够发达的农村乡镇中学的学生;从受教育的环境讲,由于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正确的育人理念,而又有些放任自流的学生。 自我管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包括:“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因此,“自我管理”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决心和努力,正确地了解、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对自身的观念、想法和行为习惯进行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舒解,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全面发展,不断地规范自身行为的过程。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研究 自我管理早在80年代就被引入了我国的教育领域,但一直停留在对自我管理的描述和解释水平上。我国学者董奇和周勇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一个从他控向自控、从意识到自动化、从单维到多维的渐进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著作《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认为,在日常学校管理中,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同时还是管理的主体。而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硬性给学生强加规章条例,但实际往往适得其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郑其绪教授在其著作《柔性管理中》提出了柔性管理的理念,他强调的是在以人们一般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从而将组织的意志内化为人们自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合作教学策略培训心得体会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合作教学策略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本次参加江西金太阳教育教科所申洪兵老师的我培训使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分成小组讨论教学。要注重学生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本人现详细的把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基础能力”为主,人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大多是在语文课中学习和发展的。但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不仅与各学科课程一起承担着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任务,还在学科课程结构上,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而发生变化,最后要走向跨学科的开放和综合,也就是从最初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特殊能力学习,发展到包含学科特殊能力的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集思考力、判断力、人格品性、价值追求等多项核心素养要素的综合性学习。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其语文核心的东西没有变,只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这些变化说明,语文教学仅仅抓住学科素养是不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人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需要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落实,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 1. 更重“实践”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践过程中各种经验及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它依托于具体任务和领域的实践,由实践经验反思进而形成适应具体问题情境的实际能

力。因此,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语文学科学习既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又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维度是外显的,是可检测的,但“过程与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却是内隐的,需要以语文实践来训练和培养。教师要转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行为,不再仅以“授受式”教学,因为单纯关注语文知识、考试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表达、沟通等,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课堂教学要创设更多让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的实践。此“实践”,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也是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的标准,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呈现。 2. 发展“个性”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需要避免“知识”被异化为“符号”,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既要明确学什么,又要明确怎样学,更要明确学得如何。基于这三个方面,语文教学内容应更为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应更为宽广,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更多开放和创意的答案,并分析答案中蕴含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语文教学更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内容为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世界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此所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二、核心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1.专业理念与师德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 (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2)在学科知识方面: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 (3)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具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掌握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 (4)在通识性知识方面: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教学实施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内容提要: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要从过去“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育教学,建立大教育观,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更关注思维品质、注重考查思维过程。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因此,校长和教师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一、教育理念变革:从“以知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几十年,我国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以知识为本”使教育异化为记忆和训练

我们可以将过去的教育理念称之为“以知识为本”。其具体体现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大纲,我国最后一个教学大纲是1999年制定的。当时制定教学大纲时,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应当教哪些内容”“应当教到什么程度”;因此,相应的考核便关注“规定的内容是否教了”“学生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总体说,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一维目标。因此,几十年,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内容的“双基”。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大工业社会为基础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门性人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三中心论”,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就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 其实“双基”的提出非常好,抓住了教学的本质。在数学“双基”中,基础知识主要是指概念记忆与命题理解,基本技能主要是指证明技能与运算技能。我们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但是在现实中它却往往走向极端,即基础知识扎实靠记忆,基本技能熟练靠训练。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变成了记忆和训练。但是这些靠记忆掌握的知识往往遗忘程度也深。有一次,我问大学科一、二年级的学生“什么是三角函数”“如何求球的体积”等基础性问题,他们回答说“全忘了”。 后我就想,我们能不能教给孩子一些让其终身受益、最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知识之外,还应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调整原有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满足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的能力和品格。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课程中的基础科目,在小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否培养出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于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方面。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下,应试化的教育思想使教师往往关注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导致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影响了小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重视阅读积累,培育核心素养 小学生在学习发展和素养塑造方面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无限性,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上限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教育者的引导和带动。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课内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积累。对此,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小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内外书籍,实现知识的积累,进而培育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小学生的课内阅读积累方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是语文阅读学习中丰富词汇的有效途径,反复朗读背诵优秀作品,能将语言模式植根于小学生心中,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为小学生的写作夯实基础。同时,小学生在朗读背诵课文过程中,加上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引导,能够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提升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培育出语文核心素养。但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萧县实验小学申报的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于2017年9月由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小组正式批准立项。 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萧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萧县实验小学负责人的指导、支持和关心,以及课题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经过近几个月的论证与研讨,今天正式召开本课题的开题会议。本人受课题组的委托,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及课题组全体成员作开题报告,请大家审议。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

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但纵观目前课堂教学,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到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为此我们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课题。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音乐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音乐学科教学 发表时间:2019-06-04T09:51:50.13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作者:项在学[导读] 针对于小学音乐学科来说,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的指导下有效的开展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是我们工作中研究的重点。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以及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一个新时期的热点词汇。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使自己迅速融入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正确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追其实质,就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格与能力。针对于小学音乐学科来说,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的指导下有效的开展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是我们工作中研究的重点。 一、遵循教育规律——分析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原因。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下,音乐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然而,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中,呈现出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整体推进的速度缓慢。 1. 教学观念陈旧。在农村校园里,有很大一部分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受大环境影响,孩子们接触音乐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学校里,老师为了提高孩子们考试科目的学习成绩,往往把精力都集中在考试科目上,所以在成绩面前,音乐学科只能让步;对于家庭而言,家长们普遍认为,我又不指望孩子当歌星,会不会唱歌无所谓,甚至有的家长会觉得音乐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而我们所面对的孩子们,他们对一串串的音符充满好奇、他们渴望享受音乐,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孩子们除了会唱迎接检查必唱的几首走调歌曲之外,几乎没有人会识谱,他们根本不知道聂耳、贝多芬、肖邦都是谁。 2.师资力量紧缺。目前我国音乐教师数量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对于农村学校,甚至不能保证每校都有专职音乐教师。那些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都因农村条件相对落后,而选择留在城市,即便有一小部分专业毕业生选择回到农村,也大多都被安排担任班主任以及考试科目的教学,很少有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职音乐教学。 3.教学条件有限。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和多学校都建立了符合均衡发展标准的音乐室,配备了足以保证学生正常音乐课使用的相关设备和器材,这一举措给学校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专职音乐教师,所以很多设备器材都不能正确使用,导致部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设备不能被充分的利用,不排除有部分设备和器材成为一种摆设。 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落后的音乐教育教学观念。 身为一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努力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升小学音乐学科的地位。 1.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让孩子们听音乐学唱歌,或是跟琴演唱,这些往往都是孩子们厌倦了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正处在智力以及兴趣爱好发展的最佳时期,同一个班级里的孩子们,他们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孩子们对音乐的需求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上,我们必须要一视同仁,而在才能与天分培养方面,我们就要适当的选择因材施教。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是简单的教师主动传授与学生被动的接收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那么,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中,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给孩子们创造自我展示与自我发挥的机会,教师能够真正的做学生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意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并重的处理。 三、落实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音乐学科的教学,其终极目标都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 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丰富多彩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积极的鼓励孩子们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要让孩子们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 四、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及表现的能力。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审美”“音乐素养”高频率的出现,也明确的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所以对于我们音乐教师而言,如何提高孩子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核心音乐素养,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必须坚持要做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音乐是充满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字里行间都会表现出深厚的情感,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想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让孩子们能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强化孩子们对美的认识。教学中,我们要将基础乐理知识和基本音乐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作品中,而在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中,又必须渗透审美教育。 音乐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充实、愉悦、轻松,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培养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所以,身为音乐教师的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在音乐的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创新,而不是单纯的教给孩子们课本上的乐理知识、学会几种音乐技能,也不是培养孩子们一般的实践能力。我们不仅要在乐理知识、音乐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孩子们的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还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培养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