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__
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3篇

【心得体会】家庭和学习的共同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下面是中国文库为大家带来的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3篇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发生后,震惊社会。
做为一名教师,我不禁联想到一系列类似案件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让人不寒而栗。
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必然结果。
据调查和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上升趋势。
有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在大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客观上他们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
但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如果他们在生命的关键时期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偏差的纠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问题就会形成,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
通过近几年从教的观察发现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
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都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家校共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学习心得与收获7篇

“家校共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学习心得与收获7篇家校共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心得收获篇1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由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
造成中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往往有下面几方面原因:一是与学习有关。
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奖赏,才能被评为好学生,考上好学校,长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学习差的学生,则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骂。
由于老是担心成绩不好,不少学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书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时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至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的问题。
二是由人际关系引起。
由于教师、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
另外,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
三是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
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的烦恼等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出现学习障碍、多动症、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就不是病。
而学校和老师们也总是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渲泄痛苦、发泄愤怒。
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言稿范文

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言稿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地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关于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看法。
我想强调的是,心理健康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平衡和坚韧。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建立积极的心态心态决定命运,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学会在困境中寻找机会,在挫折中汲取力量。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我们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让教室成为学生们向往的地方。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在互助互学中共同进步。
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家校合作共促成长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学校则要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与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则是家庭教育。
本文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的教育方式和风格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温暖、和睦、支持和关爱的家庭氛围能够促使孩子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
其次,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行为和言语也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父母的言行举止若能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和鼓励,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同时,家庭教育中的沟通方式也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和需求,关心他们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这种沟通方式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压力,增强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学生心理健康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对家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启示。
首先,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与否会反映出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当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显时,家长需要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否合理,并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其次,学生心理健康也需要家庭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及时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寻求专业的咨询和指导。
最后,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有着重要意义。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增加互动交流,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
三、家庭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策略家庭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家庭教育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通过父母或监护人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和指导。
这种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包括心理、情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广泛认同。
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的家庭教育可以建立起孩子自信心和自尊感,增强心理韧性,使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温暖且有权威性的教养风格,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这样的父母通常会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这种支持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更好地管理情绪,适应环境。
相反,过于严厉或冷漠的教养方式可能会造成孩子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过度的批评和高期望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缺失。
这种负面影响不仅可能导致学业表现下降,还可能让孩子在面对压力时变得脆弱,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庭氛围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个开放、包容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有助于他们表达情感和需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可以更好地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通过与家人的互动,他们能学习情感管理、解决冲突的方法,这些能力对于未来的社会适应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缺乏沟通和理解的家庭中,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立无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有效的家庭沟通能够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情感,加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同时使孩子认识到寻求帮助并不是一种软弱,而是一种勇气与智慧。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庭教育对其心理健康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
在幼儿阶段,父母的爱与关注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
在这一阶段,简单而富有情感的陪伴和互动就已经具备了塑造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家庭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而学校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
因此,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应该成为所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 意义:加强家校合作,是充分利用好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从而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家庭的教育是小学生最初接触到的教育,启蒙这个孩子的人往往是父母,因此家长开展有意义的家长会议、家长教育活动等等都是有助于激发家长们的爱心和责任感的,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增强小学生的生活技能,塑造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小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环境。
学校是一个小学生认识世界的平台,也是学习知识和习得技能的地方。
而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则是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养成良好习惯、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的核心。
二. 家长的责任: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成分。
因此,身为家长的人应该真诚体察孩子的情感,了解孩子所需,根据学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修正错误的行为,创造一个积极、和谐和温暖的家庭氛围。
比如:改善婚姻关系,亲自带领孩子学习一些习得性技能,比如教会孩子做家务、手工制作、园艺等等,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从中体验学习、探索和创造的乐趣。
当家长教育孩子时,不仅要取得孩子的认可,更要取得孩子的信任。
遇到困难时,家长要时刻与孩子沟通交流,同时将问题放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尽量给予孩子建议和鼓励。
同时要鼓励孩子的独立性,提供适当的帮助同时也要让孩子能够自己去解决问题。
三. 学校的责任:在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学校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
学校应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活动,例如召开家长会、组织父母志愿者等,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学校则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家;家校共育,既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责任。
家长和学校的育人责任都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家校共育,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场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正面心态和健全人格,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倡导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影响因素之一。
父母应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亲情和爱意,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和价值观。
2.加强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家庭教育需要得到专业指导和支持。
父母应该关注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学习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增强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3.注重家庭教育的规划和实施家长与孩子长时间的陪伴与互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有计划地进行家庭教育,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促进学校教育的深入实践学校是孩子赖以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学校教育要从多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营造高效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展现出主动学习的状态。
老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通过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学校要倡导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家校共育,助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助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1. 促进情感沟通家校共育能够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情感沟通,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信任。
通过家校沟通,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心理状态,学校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和问题。
这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患,避免问题的扩大化。
2. 提供支持和指导家校共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划,提供相互的支持和帮助。
家长可以通过家校共育获得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技巧,更好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3. 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家校共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通过家校共育,学校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正确的应对压力的方式和方法。
家长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4. 促进学生发展家校共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供相应的教学和成长环境。
家长可以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角度,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成长道路。
1. 家校共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家校共育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全面的教育支持体系。
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
2. 家校共育是教育育人的必然选择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素质和心理健康。
家校共育能够更全面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育人支持和保障,是教育的必然选择。
3. 家校共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家校共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1. 加强家庭和学校情感沟通家校共育需要家庭和学校之间加强情感沟通,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i n X i a .01二2
oYuan
教育论坛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李碧容
(重庆市长寿区万顺镇中心校,重庆401220)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因此,中小学应注重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学校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把家庭教育纳人议事日程,发挥好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毋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可厚非的。
学校应制定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案,把指导家庭教育工作与教师的考核、奖惩挂钩,以调动教师对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为了指导好家庭教育工作,学校应建立“两个制度
1 ·建立家访工作制度
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至少要家访一次,并做好家访记录。
在家访工作中,应做到“一忌",坚持“二原则" “三家访"
忌'
是忌向学生家长告状,以致使学生受家长训斥打骂,产生逆反心理和错误行为。
坚持“二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坚持一视同仁、人人平等的原则。
家访"包括了解性家访一一在接新班时,为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而进行的家访;探望性家访一一一一当学生家庭发生变故或因病在家休养时及时登门看望,以沟通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预防性家讠方一一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偏异的苗头或有越轨的动机时,及时家访,和家长恳切谈心、交流看法,委婉说明,晓以利害,
取得教育上的一致,防微杜渐,把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
2.建立学生家长座谈会制度
学生家长座谈会,能增进家长和学校的感情,能使家长加深对孩子在校的了解,能使家长与家长之间相互学习,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因此,每一个班每一学期至少应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
召开家长会应做到“三忌" “四结合"
忌'
一忌指名道姓批评某学生,伤害家长自尊心;二忌批评学生家长,把家长座谈会变成“家长批判会";三忌教师“ 言堂,不给学生家长发言的机会。
“四结合":汇报工作与表扬学生成绩和发现学生闪光点相结合,教师发言与家长发言相结合,典型学生专题发言与典型家长专题发言相结合,提建议与提要求相结合。
、建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
学校要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教原则、科学育人方法传授给家长,使他们更好地和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孩子,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的培训,使学生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原则,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育人的方法。
1.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四条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
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应与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同向、同步与整体优化。
二是表率性原则。
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谨言慎行,正直诚实,既庄重稳健又和蔼可亲,做到以德育人,以情动人,家长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处处为孩子做表率。
三是诱导性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
为主,多进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启发疏导工作。
四是养成性原则一从孩子的童年时期开始,对孩子的行为提出适当的要求,通过长期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2.使家长懂得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情感变化都对孩子产生相当大的感染力,其家庭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等直接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要求家长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作风修养,在家庭中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使家长处理好“爱"和“溺爱"的关系要求家长对孩子不能盲目地爱,当孩子犯错时,不能纵容、迁就、偏袒孩子,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危害,给社会带来不安,甚至会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孩子要理智地爱,做到感情与科学育人的统一
4·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家长在家庭教育时,要遵循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各自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教育要宽严适度,合情合理;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因势利导,使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要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同时要指导好孩子择朋交友,千万不能
让孩子“跟着巫婆跳假神";批评孩子时要注意场合,讲究分
寸;注意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将其作为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孩子前进的起点
5·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中应着重注意四点一要注意培养目标的片面性,“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的期望值过高而忽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二是要注意满足孩子物欲享受的盲目性,不让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三要注意家庭教育的单调性、粗暴性,当孩子犯错时,只会打骂,而不会疏导,总认为“棍棒出孝子,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对抗;四要注意家庭文化生活的贫乏性,只注意家长的娱乐,甚至不健康的娱乐,而忽视孩子的需要,忽视孩子的休息,这样有可能使孩子染上不良的亚也、习0
总之,学校应注重家庭教育工作,并指导好家庭教育,使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方能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