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西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地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藏的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然而,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一、问题1.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西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

一些景点的开发不够完善,旅游设施不够完备,导致游客的游览体验不佳。

2.旅游产品单一西藏的旅游产品主要以传统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这使得游客的选择范围有限,也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3.旅游服务质量不高西藏的旅游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一些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不够高,导致游客的满意度不高。

4.旅游环境保护不到位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对策1.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景点的设施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好自然和文化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2.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可以开发一些特色旅游产品,如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3.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的旅游服务监管机制,加强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4.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机制,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也要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才能让西藏的旅游产业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论西藏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措施

论西藏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措施

论西藏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措施1. 引言1.1 西藏旅游的发展现状西藏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探索其神秘的风景和文化。

西藏旅游业逐渐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西藏的旅游资源也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西藏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闻名于世。

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湛蓝的湖水、广袤的草原和古老的寺庙,构成了西藏独特的旅游魅力。

每年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朝拜和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

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服务业的逐渐成熟,西藏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越来越多的旅游线路开通,旅游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旅行体验。

西藏的旅游业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西藏的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一些景点和文化遗产也受到了破坏和污染。

如何平衡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000字】1.2 环境保护在西藏旅游中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在西藏旅游中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西藏的自然资源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好这些资源对于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发展,也会影响到来西藏旅游的游客体验。

西藏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当地的事情,也是全球的关注焦点,任何环境破坏都会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加强环境保护在西藏旅游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环境,更是为了实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在未来享受到西藏这片神奇地方的美好。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寻找到一种平衡,在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最佳的结合,实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西藏旅游发展的挑战西藏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旅游热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西藏旅游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论西藏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措施

论西藏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措施

论西藏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措施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以其神秘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西藏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西藏的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措施具有密切的关联。

西藏的自然景观非常壮美,例如珠穆朗玛峰、纳木错和色林错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大量的旅游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土地、水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藏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旅游景点设立了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限制了游客的数量和行动范围。

这可以减少游客对环境的直接破坏。

西藏加强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技能。

西藏也鼓励游客采取环保的旅游方式,例如徒步旅行和使用环保交通工具。

西藏也在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

政府增加了对环境保护项目的拨款,在保护区的建设和维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西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建立了一些环保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团体。

尽管西藏采取了以上的一系列措施,但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冲突。

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和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难题。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这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西藏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措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游客和旅行社也要提高环保意识,采取环保的旅游方式。

只有这样,西藏的旅游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保护好宝贵的自然环境。

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背景及简介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境内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环境最特殊的地区之一。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是整个中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区,拥有丰富的水、矿、草和林等自然资源。

近年来,西藏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与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西藏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西藏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受到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地退化、黄沙肆虐,草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氧气稀薄等问题日益突出。

山峰、湖泊、草原、森林等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健康程度严重下降。

农业、牧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也对西藏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草原退化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区,有草地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5%以上,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草原最为生态纯净的地区之一。

但是,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放牧管理和不断地人类干扰,草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退化的草原面积每年递增,大量的草原草种被破坏。

水资源短缺西藏水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集中地之一。

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盐碱化、水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内陆湖泊面积逐年缩小,河流水位下降。

农业、牧业等经济活动也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严重。

森林砍伐西藏的森林面积约为1.45万平方公里,占西藏总土地面积的9%左右。

森林为众多灌木、树木以及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牧业等经济活动的发展,森林砍伐现象日益严重。

过度砍伐导致西藏的土地荒漠化、水源失去保护和冰雪融化物质大量排放等生态问题。

西藏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西藏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破坏的原因非常复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合理的发展过去的发展方式忽视了生态环境,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

西藏大力发展旅游业、矿产资源、垃圾填埋等,这些行业的不合理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论西藏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措施

论西藏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措施

论西藏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措施西藏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是中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藏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比如水源减少、土地沙漠化、垃圾处理等等。

因此,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措施相结合。

首先,西藏旅游业必须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西藏的自然景观非常壮观,但同时也需谨慎保护,特别是对于山区和湿地区域。

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旅游业的开发和管理,在旅游区域内设立保护区和禁止野外露营地等等,同时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其不损坏自然环境。

其次,要加强对人文资源的保护。

西藏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地区,在旅游中要展示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著名古迹,但同时保护这些古迹,防止其受到旅游业的破坏。

在游客中积极推广文化保护的理念,让游客懂得尊重文化遗产和传统风俗。

第三,可以推广可持续发展旅游以促进西藏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可持续发展旅游是指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因此,游客在旅游时应该倾向选择低碳、生态、文化的旅游,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比如步行、骑马等方式去游览景点,用环保材料制作的旅行包等等。

第四,西藏旅游业需要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再利用工作,以维护良好的环境。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大量物质和能源的产业,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垃圾排放,实行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制度,将可回收物进行再利用,减少浪费和污染。

最后,需要加强对旅游从业者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

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通过教育游客尊重自然和文化,爱护环境,遵守规定,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以及降低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从而达到西藏旅游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措施密切相关。

西藏必须以实现文化和自然保护的可持续旅游开发为目标,平衡发展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努力共同打造一个清洁、优美、和谐的环境,使西藏成为一个璀璨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地区。

西藏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西藏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西藏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摘要:本文以“SWOT分析法”为理论依据,主要从S(优势)、W(劣势)、O(机遇)、T(威胁)等方面对影响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并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西藏生态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西藏生态旅游SWOT分析建议“SWOT分析”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H. Weihrich)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的。

所谓 SWOT 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

“SWOT”4 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S(Strength)强项、优势;W(Weakness)弱项、劣势;O(Opportunities)机会、机遇;T(Threats)威胁、对手。

在西藏生态旅游发展中, S (优势)是指:气候优势,有优越的气候条件;资源优势,有良好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开发潜力优势,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很大,有待挖掘。

W(劣势)是指:软硬环境总体较差;各类人才短缺及建设资金的缺乏;旅游季节性的制约。

O(机遇)是指: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平稳定的经济社会大环境。

T(威胁)是指:同类资源的竞争;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不文明旅游行为对资源的破坏;其它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

一、内部优势(一)优越的气候条件相对封闭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西藏独特的高原气候。

西藏的气候除了呈现出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势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气候的垂直变化在高原东南和东部高山峡谷地区特别明显,在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的范围内,自下而上呈现出热、温、寒三带的自然景观,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与同纬度的平原地区相比,西藏气温偏低,年温差小;日出后地表升温快,即使在冬季,只要有阳光也会感到温暖如春。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原紫外线辐射特别强烈,使得平原地区许多常见的病菌在这里难以生存繁衍。

浅谈西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西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西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摘要在经济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地区、城市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以西藏为例,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两方面分析当前西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同时一合理规划与布局、优化管理与运营为切入点,深入探究西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旨在能够充分发挥西藏地区自然保护区的优势,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并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地理环境人文环境0前言就西藏藏族自治区而言,其自身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喜马拉雅山景区、布达拉宫景区等,同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还包含很多自然保护区,如羌塘、申扎、类鸟齐长毛岭、芒康盐井、林芝东久、林周澎波等,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西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相关部门需要通过恰当方式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1西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1.1地理环境问题由于西藏自然保护区的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m 左右,高寒缺氧,不适合旅居生活。

长期以来,只有少数牧民生活在西藏自然保护区,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到西藏自然保护区旅游对身体和心理都有较大考验,只适合开发探险、高原体验等少数旅游项目。

由于地势高亢,西藏自然保护区降水稀缺,草场稀疏,草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而且近年来,高原植被被破坏较为严重,存在草场退化和啥话问题,被破坏的草场环境难以恢复。

另一方面,由于西藏自然保护区中有许多区域高原鼠兔大量繁殖,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链失调,也对天然草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加剧了草场沙漠化问题。

从区位条件来看,西藏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十分不发达,前往西藏自然保护区旅游不仅不方便,而且时间成本较高。

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落后,餐饮和住宿条件较差。

种种因素导致每年前往西藏自然保护区旅游的人数十分稀少,而且游客消费力不足,旅游业发展对地区贡献度较低,生态旅游发展缺乏动力。

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然而,随着旅游业不断扩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问题西藏自治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访。

然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文化破坏问题。

过度的开发和大量的游客涌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导致了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

同时,一些旅游景点也遭受了破坏,使得其文化价值受到了削弱。

因此,必须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足问题目前,西藏自治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仍存在不足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运输不便,造成游客的交通出行成本较高。

同时,一些乡村地区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低下,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大对交通运输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便利化水平。

同时,还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好的接待和导游服务。

三、旅游产品多样性不足问题目前,西藏自治区的旅游产品还比较单一,以观光旅游为主。

缺乏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限制了游客的选择,也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为了提升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此外,还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和交流,打造旅游线路和产品的整合,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体验。

四、乱象问题和管理体制不健全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乱象问题,如不合规的旅游从业行为、恶意涨价、违规开发等。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权益,也破坏了旅游形象和市场秩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和管理体制。

同时,还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管,提高规范经营意识,确保旅游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摘要:西藏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但是这也给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西藏的生态旅游?这是目前西藏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藏生态资源存在的比较优势以及在西藏的生态旅游中出现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为西藏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几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西藏;自然资源;生态旅游;SWOT分析法一、生态旅游与SWOT分析法(一)生态旅游国外的生态旅游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生态旅游(Ecotourism)”概念最初的表达是在1965年,Hetzer认识到越来越多的旅游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呼吁各界对文化、教育、旅游的内涵重新思考认识,并提倡一种“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tourism)”。

他认为“生态性旅游”应该具有对环境影响最小化,对当地经济利益最大化和游客满意最大化的内涵。

1983年墨西哥生态学家Ceballos·Lascurain使用西班牙文Ecotourism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一词语,他指出:“生态旅游是游客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欣赏、享受动、植物及当地文化的旅游。

”国际生态学会在1991年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为:“旨在保护环境和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的负责人的旅游。

”Blamey认为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应该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因素,学习性、教育性以及要求可持续性。

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生态旅游这种新的旅游方式才被人们研究和推广。

本文认为西藏的生态旅游是以保护西藏自治区内优势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领略藏族文化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做贡献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旅游形式。

(二)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来的,它是一种能够比较客观的、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SWOT分析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

SWOT分析法是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根据企业自身内在的条件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把环境分析和企业分析结合起来,形成对企业营销策略的综合判断。

20世纪末,SWOT分析法作为一种了解和制定区域旅游规划的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旅游规划上来,成效显著。

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使得西藏旅游业不断升温,这不仅对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使西藏的生态环境面临考验。

因此,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藏的生态旅游进行分析。

二、西藏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一)西藏生态旅游的优势1、地理位置的优势。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地处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属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面积约为120多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面积的1/8。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西藏总面积的45%以上。

由于形成这块高地特殊作用力的影响,使西藏12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地质、地形特征,总体上分为六个区域:藏东峡谷及农牧林区、藏南深谷原始林区、藏中“一江两河”流域农牧区、藏中南湖泊区、藏北高原湖泊农牧区,藏北高原无人区,并且由于西藏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从总体上讲,西藏气候属于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并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的带状更替,且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无霜期短。

氧气含量较少,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境内绝大部分地区的空气含氧量比海平面减少35%-40%。

这种全球独特的高原地形地貌,能够满足游客的猎奇心里,因此,必然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2、自然资源的优势和人文资源的优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就以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等人文景观著称。

这里有已建成的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7处,其中国家级3处,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以及省区级自然保护区14处,总面积3819万公顷,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2.7%。

在2012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珠穆朗玛、纳木措国家公园正式挂牌。

在西藏高原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十多个民族,除了占90%的藏族外,还生活着汉、回、门巴、珞巴,登人和夏尔巴人。

西藏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使得高原自然资源风光与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名胜古迹的融合,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游览胜地,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旅游观光。

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4处,其中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布达拉宫在2012年被列为西藏的第一个5A级景区,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累计投入14.5亿元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

此外,各地的具有本地区的文化传统、民俗手工艺品、风俗习惯等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3、国家政策的优势。

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藏生态旅游发展得到积极地促进,不仅仅政策支持,而且各种资金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不断地加强。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强调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

”在“十一五”期间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数千亿,其中有6亿元国债资金投入到了西部贫困地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将西藏打造成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了“西藏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这两个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并且制定了“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如图1所示。

这都表示西藏的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旅游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的发展不断得到重视。

(二)西藏生态旅游的劣势1、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海拔平均4000米,空气稀薄,含氧量低。

西藏的自然生态系统存在“惰性和脆弱性”,“惰性”指的是植被的自我更新能力低,破坏后难以修复,“脆弱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易被破坏,尤其是西藏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

这种脆弱的生态系统是西藏生态旅游的一个劣势,它对西藏的生态旅游影响很大。

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剧烈变化,加之青藏高原及周边的气候频繁出现异常,使西藏的冰川在近30年来融化速度加快,世界屋脊的冰川面积减少了44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47平方公里,总减少率高达9%,珠穆朗玛峰顶部冰川从1966年开始至今一直在退缩,其东绒布雪线2005年比2002年垂直距离退缩50米;“孔布冰川”高度已比1953年缩短了3英里;著名的南迦巴瓦西坡的则隆弄冰川在过去的21年间,由海拔2750米退至2950米。

这些都充分表明对于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2、旅游时间受季节性影响。

受高原气候条件的影响,西藏的生态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淡旺季旅游分布不均。

西藏的旅游旺季一般在每年的5-10月,随着进藏的国内外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加,对西藏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不断增大,旅游承载力下降。

但是当地政府对治理环境的紧迫性和旅游的接待能力必须提升的认识度不高,就使得西藏自然生态环境由于游客的大量激增而遭到破坏,旅游基础设施在旺季时匮乏,而在淡季时闲置的状况出现。

这些都影响到西藏生态旅游的发展。

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外宣传力度不强。

西藏旅游资源开发时间较短,起点较低。

旅游基础设施供给的整体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设施数量不足;住宿餐饮档次不高,不能满足游客的不同需要,接待规模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游览娱乐设施严重缺乏;没有能够体现宣传当地风土人情的大型歌舞表演及娱乐活动,使得旅游行程较为单一。

4、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差异。

据了解,西藏当地政府有些官员认为旅游业不会对本地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会破坏本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注重环保问题,加上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旅游开发可能会采取粗放式的方法,其实旅游业也会产生“三废”,其处理难度不低于工业三废的处理难度;认为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甚至出现了“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

这不仅危害到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产生了极大的负面社会效应。

三、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一)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前提条件,规划西藏生态旅游区面对西藏如此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当地政府要合理、科学的规划生态旅游区。

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前提条件,按照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和要求,来规划制定。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开发旅游项目,优化旅游路线,要明令禁止在生态已经遭到破坏的区域以及敏感区域开发旅游线路和项目。

如图2。

(二)加大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宣传力度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游客、旅游开发企业以及其他旅游相关人员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和观念,并制定出相关保护措施和制度,加强旅游监管和执法力度,用法律法规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护生态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教育以及树立法制观念,使公众的自觉意识与法律条文相结合,达到保护旅游区的目的。

同时,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及其责任心会影响游客的实际行动,可以聘请生态学、环境学等方面的专家来培训从业人员,使之具有较强的环保专业知识,配合工作中的需要。

(三)以提高西藏自然、人文民俗生态旅游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开发西藏的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是想通的,游客进入西藏地区是要欣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及西藏各民族不同的人文、民俗风情。

西藏生态旅游发展要站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西藏生态旅游文化发展,要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民俗旅游资源相结合,综合利用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创建精品旅游项目和路线。

(四)提高生态旅游区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这就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来服务。

西藏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启动的,培养人员的速度明显跟不上近些年旅游业发展的速度。

要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塑造优势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设施和技术的应用,都需要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因此,要把培养旅游从业人员放在突出位置。

总之,在西藏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上,我们不能开发那些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破坏的项目和线路,不能使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