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氮磺胺吡啶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合集下载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黄颖欣【摘要】我院肛肠科门诊去年一年来共收治6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回顾性分析。

该66例患者中有33例患者服用柳氮磺胺吡啶进行治疗,将其称为对照组,另33例患者接受柳氮磺胺吡啶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用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

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溃疡粘膜愈合、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并作相关比较。

结果采取联合用药方式治疗的观察组其整体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距较大,观察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复发率较小,溃疡面的愈合情况较好。

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传统用药相比,柳氮磺胺吡啶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安全性更高,可作为临床治疗药物选择的首选。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4(000)016【总页数】2页(P3718-3719)【关键词】柳氮磺胺吡啶;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与安全性观察【作者】黄颖欣【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广东广州 5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均可引发溃疡性结肠炎,随着近年来社会不断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该病的发病率已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也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现代难治病的范畴。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以结肠、直肠浅表性特异与非特异炎症为主,患者发病常会有腹痛腹泻、便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1-3]。

本文研究主要对比分析柳氮磺胺吡啶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单独使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疗效与安全性的优劣,为临床合理用药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肛肠科门诊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33例患者采用单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进行治疗,该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4 2±2.3岁;其余33例患者接受柳氮磺胺吡啶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用药治疗,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成员,男19例,女14例,年龄44±0.9岁。

益生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益生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9 A kra n 1 ] cem n H,V gl oe M.Ptr n e s D,e 1 ,pehdf i ee t .S ec e cs a tt
m ie ami ee elrlso s erl19 .3 ( )2 32 . - sh e ecrb la ein JN uo,9 2 29 4 :2 - 7 2
王丽敏 , 爱荣, 安 陈艳妮 , 脑梗死后构音障碍分析 [/ D] 中华临床 医师杂志: 等. JC . 电子版 ,0 0 4 9 16 —60 2 1 , ( ):6717
益 生菌联 合柳 氮磺胺 吡啶灌 肠 治疗 溃疡 性结肠 炎 的 临床 观察
周洪 美 刘 秀珍 牟文 芝 金伟 张银 华 赵存 新

[7 W ar D A k m r Ko , .u coa le i fn 1] Us  ̄ , e r a H,l e e a F ntnla r z o e m sU t 1 i ta a l i
o p e h p o u t n t rma y f s e c r d ci a p i r mo o o t x: a f o tr c r e MRI t d s y u
抑制巨噬细胞释放tnf唱的同时也可能还通过诱导免疫耐受而起到治疗uc的作用衡与交互抑制重新稳定纠正菌群失调肠黏膜屏障作用得以修复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可在人体肠道中生长繁殖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在肠道形成生物屏障抑制肠道中某些致病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
生! . 生 月筮 鲞筮 期
ahsa∥B no L C nr u o ocii lnuoscooy p ai s et A . otb tn t l c erpyh l . n ii na g
【 要】 目的 摘 性 。方法

柳氮磺胺吡啶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柳氮磺胺吡啶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柳氮磺胺吡啶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目的:分析柳氮磺胺吡啶(SASP)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16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

对照组予SASP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微生态制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与对照组的79.31%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主要症状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明显降低,白介素-10(IL-10)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幅度均優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90%、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ASP 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UC能显著提高疗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柳氮磺胺吡啶;微生态制剂;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安全性溃疡性结肠炎(UC)为消化内科常见病,是一种多病因引发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其下层,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中以内科治疗为主,柳氮磺胺吡啶(SASP)因疗效确切、价格低,仍是轻、中度UC患者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肠道微环境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微生态制剂治疗UC也成为关注热点[1]。

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16例UC患者分别采取SASP与微生态制剂联合及单纯SASP治疗,以探讨联合用药的疗效及安全性,现作以下分析。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作者:胡广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8期【摘要】目的探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价值。

方法 5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微生态制剂组(A组, n=29)和联合用药组(B组,n=30)两组。

A组采用微生态制剂疗法, B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Mayo指数、大便菌群积分情况。

结果①B组患者治愈23例,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优于A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柳氮磺胺吡啶;微生态制剂;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病灶多集中于大肠黏膜及其下层处,具有病程长、发作频率短、易反复等特点。

肠黏膜出现炎症后,其防御免疫功能将受阻[2],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不利。

本次研究为探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价值,对59例溃疡性结肠炎受试对象分别采用口服微生态制剂与微生态制剂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方案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1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5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乱表法随机分为微生态制剂组(A组, n=29)和联合用药组(B组, n=30)两组。

参与本次研究的59例患者均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符合UC腹泻、便血、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等临床表现,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排除相关药物过敏者,排除孕期或哺乳期妇女。

男40例,女19例;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33.6±3.6)岁;平均病程(7.0±0.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A组采用微生态制剂疗法,具体给药方式如下: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美常安),温水送服, 0.25~ 0.5 g/次, 3次/d;B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疗法:微生态制剂给药方式及剂量同上,辅以柳氮磺胺吡啶(salazosulfapyridine, SASP),治疗初期7 d内口服0.5 g/次, 2次/d,后逐周递减,直至维持给药0.5 g/d。

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探析

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探析

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探析
冀文敏
【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
【年(卷),期】2016(015)015
【摘要】目的:探讨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研究。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80例患者分为微生态制剂组和联合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

为两组患者均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联合组患者加用柳氮磺胺吡啶进行治疗。

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联合组患者症状缓解的总有效率、经肠镜检查显示的总有效率和经病理学检查显示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微生态制剂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显著。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冀文敏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山西吕梁 0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
【相关文献】
1.附子理中汤加味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 [J], 余沅林
2.柳氮磺胺吡啶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J], 尹学瑞
3.石榴提取物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抑制Toll样受体通路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J], 郑知强
4.大柴胡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 [J], 陈柏谦; 李瑛
5.柳氮磺胺吡啶联合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分析 [J], 胡艳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柳氮磺胺吡啶配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

柳氮磺胺吡啶配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

柳氮磺胺吡啶配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肖劲夫【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目的:探讨柳氮磺胺吡啶配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63例患者根据治疗药物分为两组,柳氮磺胺吡啶联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治疗组(治疗组32例)和柳氮磺胺吡啶组(对照组31例),疗程8周。

观察两组患者起效时间、黏膜完全愈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服药4周内两组患者黏膜完全愈合率分别是31.3%(10/32)、22%(7/31 ),治疗组患者黏膜完全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黏膜完全愈合率分别是62.5%(20/32)、41.9%(13/31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5)。

黏膜完全愈合8周后复发率分别是10%(2/20)、30.8%(4/13 ),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柳氮磺胺吡啶配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明显优于单用柳氮磺胺吡啶,同时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是一种有效且安全、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

【总页数】3页(P614-615,631)【作者】肖劲夫【作者单位】广东省边防总队后勤部广州 5106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相关文献】1.柳氮磺胺吡啶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J], 黄颖欣2.柳氮磺胺吡啶联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J], 杨奉民;刘现军;王君3.双歧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血清及肠黏膜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J], 候兵4.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巴柳氮钠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临床观察[J], 徐民民5.美沙拉嗪联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J], 庞爱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培菲康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培菲康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培菲康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近两年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住院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培菲康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疗效。

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7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完全缓解6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1.8%。

结论: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培菲康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更好。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培菲康柳氮磺胺吡啶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可能与免疫、感染、肠道微环境等有关,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以病程长、易复发为特征。

治疗药物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SASP)、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药物,临床常用柳氮磺胺吡啶,价格低,疗效好,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大。

近年来,肠道微环境与UC的关系受到重视,微生态制剂治疗UC也成为热门[1,2],本文选择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8年10月-2011年2月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的住院患者45例,探讨联合使用培菲康治疗效果,治疗组采用柳氮磺吡啶、培菲康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8年10月-2011年2月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住院患者45例(符合2000年成都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年龄16~72岁,其中男21例,平均年龄39.0岁,女24例,平均年龄41.0岁,男女比例在性别、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累及范围分为全结肠6例(13.3%),左半结肠18例(40.0%),直肠5例(11.1%),直乙状结肠16例(35.6%)。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8 年 5 月~2013 年3 月在我院治疗的60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30 例运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设为对照组。

另外25 例运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设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腹泻评分、腹痛评分、黏液血便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率较高,更能显著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柳氮磺胺吡啶;微生态制剂;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不及时会有肠穿孔的危险,是一种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消化科常见疾病[1]。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多为药物治疗为主,为探究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本研究选择我院6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 年5 月~2013 年3 月在我院治疗的60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30 例运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设为对照组。

另外25 例运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设为观察组。

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1~71 岁,平均(35.1±9.5)岁,病程0.4~10.1 年,平均(5.1±1.5)年。

临床症状:腹泻28 例,腹痛26 例,黏液血便25例。

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0~7 岁,平均(32.5±8.4)岁,病程0.3~9.1 年,平均(4.3±1.8)年。

临床症状:腹泻29 例,腹痛27 例,黏液血便26 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氮磺胺吡啶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尹学瑞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7年第07期
【摘要】目的:分析柳氮磺胺吡啶(SASP)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
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16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

对照组予SASP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微生态制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与对照组的79.31%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ASP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UC能显著提高疗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柳氮磺胺吡啶;微生态制剂;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安全性
doi:10.14033/ki.cfmr.2017.7.0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30-02
溃疡性结肠炎(UC)为消化内科常见病,是一种多病因引发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其下层,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中以内科治疗为主,柳氮磺胺吡啶(SASP)因疗效确切、价格低,仍是轻、中度UC患者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肠道微环境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微生态制剂治疗UC也成为关注热点[1]。

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16例UC患者分别采取SASP与微生态制剂联合及单纯SASP治疗,以探讨联合用药的疗效及安全性,现作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16例UC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8例。

观察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20~69岁,平均(39.12±6.25)岁,病程0.51~9.45年,平均(4.73±0.95)年;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22~68岁,平均(39.10±6.24)岁,病程0.47~9.49年,平均(4.75±0.96)年。

纳入标准:(1)符合《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诊断标准[2];(2)为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3)停用其他治疗药物至少1周;(4)自愿参与研究,签订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及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者;(2)活动性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消化道肿瘤者;(3)妊娠、哺
乳期妇女及精神疾病者;(4)对水杨酸制剂过敏者。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补充蛋白质,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并予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疗。

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874),1 g/次,4次/d,进餐时服用为佳;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微生态制剂,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420 mg/次,3次/d,饭后0.5 h温水服用。

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间隔1周,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情况,症状评分为腹泻、腹痛采用3分制,黏液血便、里急后重6分制,0分为无明显表现,3分或6分为持续不耐受表现,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2)于治疗前后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患者肠黏膜局部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8(IL-18)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记录数值变化;(3)进行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大便常规检查,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溃疡愈合,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控制,大便常规检查未见脓血,无明显腹泻、腹痛,结肠镜检查黏膜炎症、溃疡明显好转;无效:以上各指标均无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的79.31%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主要症状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IL-6、IL-18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升高,观察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恶心、厌食各2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2%(5/58);观察组恶心2例,头痛、搔痒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4/58)。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12,P>0.05)。

3 讨论
UC在我国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病因仍未完全明确,以往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黏膜屏障自身缺陷导致部分因子较易穿过肠黏膜,引起组织损伤;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于最初损害部分聚集,随着一系列炎症递质的产生,炎症被逐级放大,最终诱发UC,其是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3]。

目前临床对于轻、中度UC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其中SASP为本病的经典、常用药物,该药经口服后在肠道内分解成5-氨基水杨酸(5-ASA)和磺胺吡啶,其药理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5-ASA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及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等,从而起到抗炎效果[4]。

但同时由于SASP具有抗菌作用,加之UC患者对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对SASP的分解受到抑制,5-ASA在肠内浓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限制疗效。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内菌群失调在UC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刘志威等[5]研究显示,UC组患者大肠杆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活动期高于缓解期,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则明显减少,活动期少于缓解期,说明肠道正常菌群对黏膜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制剂对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1)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与微生物病原体进行受体竞争,减少致病菌及其所致炎症,改善肠功能;(2)参与肠道局部细胞和体液免疫,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等;(3)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与黏膜上皮细胞结合,提高屏障防御功能;(4)通过释放细菌素、乙酸等,抑制病原体生长[6-7]。

本研究中采用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由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粪肠球菌组成,可直接补充活性益生菌,抑制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减少炎症刺激,还能合成机体所需维生素及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提高免疫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的79.31%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SASP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UC能显著提高疗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赛,周国华.氨基水杨酸类联合微生态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维持治疗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4):463-466.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7,12(8):488-495.
[3]屈冬冬,金世禄.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3):184-187.
[4]冯建东.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对照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19(2):131-133.
[5]刘志威,王学群,李甜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5):554-556.
[6]张晓明,徐洪雨.肠道微生态及微生态制剂与溃疡性结肠炎[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4):4791-4793.
[7]余雷,易星航.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8):1076-1078.
[8]崔路佳,王裕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2014,25(20):3014-3016.
(收稿日期:2016-1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