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ppt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初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课件

词语理解与运用
总结
词语理解与运用是语文能力的关键,对于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至关重要。
描述
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用法和搭配,能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古诗词默写与赏析
总结
古诗词默写与赏析是语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 力具有重要意义。
描述
学生需要准确记忆古诗词的内容,能够正确默写。同时,学生还需要理解古诗词 的意境、意象和表达技巧,能够进行赏析和评价。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 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模拟试题与解析
04
历年中考真题解析
总结词:深入剖析
详细描述:对近五年来的中考语文真题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题目的考察点、解 题思路和答案解析,帮助学生了解中考的命题趋势和答题技巧。
模拟试题练习
总结词:实战演练
详细描述:提供多套高质量的模拟试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同时配有答案及解析,方便学 生自我检测和纠正。
初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课 件课件
目录
• 基础知识复习 • 阅读理解 • 写作训练 • 模拟试题与解析 • 备考建议与指导
基础知识复习
01
字音、字形
总结
字音、字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对于阅读、写作和表达都有重要 影响。
描述
学生需要准确掌握常见的字音、 字形,能够准确识别和书写。对 于容易混淆的音近字、形近字, 应特别注意区分。
效果。
实践应用法
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 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 到实际中,加深理解和
记忆。
多感官学习法
利用听觉、视觉、触觉 等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中考语文复习讲座(ppt).

复习安排二:模拟冲刺(适应性考后)
第一阶段复习策略
3、总结错误,注重反思。在平时练习时,要及时总结 自己出现的任何小的错误,静心思考出现错误的原因, 在做题时不要盲目追求数量的多少。这条是决定考生 综合复习阶段成绩是否提高的重要做法。
4、学会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 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 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
20
复习安排二:模拟冲刺(适应性考后)
第二阶段复习策略 第二阶段(6月)以模拟试卷的训练考查为主
6、针对弱势生后期消极的思想,加强思想和纪律教育, 教育他们力争多一分的信心。
7、倾听学生复习中的心声,针对他们在复习中的问题及时解决。
21
复习安排二:模拟冲刺(适应性考后)
第三,B层学生复习策略
1、正确的中考价值取向和人生观教育,做到不放弃不抛弃,我的努力 就是自我证明。学会做事就是做人,学习就是学做人,培养过程价 值取向,即我的努力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2、评判标准的取向:在复习中,重点在于基础题型和常见题型的教学, 适当的放低要求,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评分中要多打鼓 励分,不要怕打高分。在讲评中,有提高就要表扬。
12
复习安排二:模拟冲刺(适应性考后)
第一阶段复习策略
5、明确复习的方向。语文老师应该深入研究近三年的语文中 考试题,对于每一类题型、每一个重点、每一个难点、每一年 的变化了然于心。
6、通过期中考、月考、模拟考、适应考的情况,语文老师逐 一分析,学生缺什么就重点教什么。
13
复习安排二:模拟冲刺(适应性考后)
22
复习安排二:模拟冲刺(适应性考后)
第三,B层学生复习策略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关系分析
诗经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生观和人际关系的变迁,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奠定基础。
唐诗
是唐朝繁荣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人民命运、政治宣传、文化思潮的转变。
古代小说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女性等社会群体的命运和政治、文化思潮的变迁。
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比较
中国中考语文总复习PPT 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中考语文复习的PPT课件,帮助你回顾知识点,提高语文水平。
中国古代诗歌知识点回顾
1 五言绝句
古诗最常见的一类,形式严格,节奏明显, 能清晰表达情感。
2 七言绝句
与五言绝句类似,但结构宽松些,情感表达 更为平缓。
3 诗经
4 唐诗宋词元曲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集,记录了不同历史阶 段的民间宗教活动、政治变化、文化观念等。
名著阅读和理解方法总结
《红楼梦》
• 仔细辨析人物性格和命运 •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 学习古代婚姻、家庭、
仕途等方面的知识
《西游记》
• 把握批判意义和人生哲理 • 通读全书,捕捉细节,
把握每个角色、每个情 节的弦外之音 • 理清主线、细节、分支 语句的关系
《水浒传》
• 理解大宋朝廷及其官僚政治 • 研究中国传统武打文化 • 分析大众文化和大众意
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艺创 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1
理清文言文结构
2
分析文言文语言结构,理解句子内部和
之间的关系,弄清文章脉络。
3
针对性研读
4
有目的地细读文章,理解重要的理论观 点,作出批注。
初识文言文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识Biblioteka 常用词语 和句型。通读全文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共41张PPT) 文言文考点讲解-学习篇

答题方法
学习类文言文一般情况下有两种:
记叙类:知悉主人公的学习方法, 论述类:理解文意,明确论
明确学习态度
述对象,分析论证过程
熟悉主人公的求学经历,是
找出作者的论述对象以
借书、抄书而读,还是不断求师, 及关于该论点的分论点和论
刻苦学习。再找出有关主人公读 据,分析相关语句体现出何
书经历的关键性语句,了解其运 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针对训练】
钱文端苦学
钱文端公幼贫甚,隆冬早起读书。灶无宿薪,汲井水盥①手,肤
为之坼②。未弱冠依人京师,佣书糊口,冬无裘,入市以三百钱买皮
袖,自缀于袍,钞纂益力。逾数年旋里,课两弟,读书于南楼,去梯
级,缒③绳送饮食,岁除始一下楼。如是者二年,学大进,遂以文字
邀异遇,高官大年,席宠累代。高庙南巡,公扶杖迎銮,御制诗至有
数数往来,濙怪其频举,所借书咨询悉记忆。濙大喜曰:“吾架 上书不下万卷,不能举付汝,汝当就吾舍读。”因命其子福②同 室而学,三年遂尽其书。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有删改) 【注释】①杨濙(yínɡ):元末隐士。②福:杨福。
刘畅将本文和《送东阳马生序》一起上传至古文论坛,两文中主 人公的学习态度引发了网友讨论,请你将留言补充完整。
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
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尊师方式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中考语文语文知识总复习PPT课件[109张]
![中考语文语文知识总复习PPT课件[109张]](https://img.taocdn.com/s3/m/90fb89fb04a1b0717fd5dd18.png)
诸葛亮 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自称山人。
经刘备三请,出山辅佐刘备,提出著名的“隆
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
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 丞相。刘备去世后,他辅佐幼主刘禅。为完成 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多次统兵进攻 魏国,最后因积劳成疾而逝于军中。
语言的综合运用
语文综合能力的包括以下内容:
生动、形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 变得浅显易懂)
②比 拟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对象的+状态,表达作者…感
情。(使……人格化)
③排
比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增加文
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抒
发……的感情)。
④设 问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 的注意(思考) (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
基础知识部分
书写及字词积累 修改病句 修辞 语言的综合运用 背默 文学常识 课外名著阅读
常见的语病类型
1、成分残缺,主要是缺少主语、宾语。 2、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 动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 不当,复句中关联词搭配不当。 3、词序颠倒 4、重复啰嗦。
5、从感官角度、动静配合
等角度入手
举一反三:
说说句子好那里, 句子的表达效果, 对某句话进行简单评 析 赏析语段 古诗词赏析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开头的作用大致有: (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设置悬念 (4)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5)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命题角度
1、重要词语理解 2、重点句子理解 3、信息筛选提炼 4、主旨分析概括 5、写作手法赏析 6、感受启示发挥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节 词语运用课件(共60张PPT)

解析:“散发”与“焕发”:①求同。“散发 ”“焕发”均有发出之意,“让生命_____________ 出光彩”是可以使用的。②找异。仔细分析,“散 发”的“散”是“分散”之意,“焕发”的“焕” 是“光彩四射”之意,“焕发”一般用于精神面貌 。排除A、D选项。
“承载”与“承担”:“承担”,我们比较熟 悉,一般搭配为“承担责任”,而“承担文化内涵
四、关联词语的选用 做关联词语的辨析及运用题,要注意从语句的
层次关系上把握关联词的使用,要注意其搭配、位 置等。首先要记住常见的并列、承接、递进、选择 、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复句的基本形式及关 联词搭配。解题时,从整体上把握复句间的语意关 系,结合语境,通过比较辨析,体会语意是否通畅 。
常见关联词语搭配:
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 还……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
选择关系 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由 于……,因此……既然……,就……
续表
承接关系 先……,再……首先……,然后……先……,然 后……,接着……,最后……一……,就…… 只要……,就……只有……,才……凡是……,
备考策略
“真题再现”中的两道题都考查了“判断词语 运用的对错”。除了这种考查形式,还可能会考查 “正确辨析、选用词语”,考查形式如下: 1.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是( ) ①10级以上的大风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 成灾难性的______。
②杭州作为旅游城市,以其______的人文景观和绚 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③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浓重中透着一种______ 。 A.结果 丰厚 冷静 B.后果 丰富 冷峻 C.后果 丰厚 冷峻 D.结果 丰富 冷静
语文中考总复习课件(共324张PPT)

皖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1课时┃ 古诗文默写
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⑥________________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 《醉翁亭记》 )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⑦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⑧_____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己亥杂诗》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2)默写杜牧的《赤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深锁二乔。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 11 课时 ┃ 古诗文默写 第 课时 ┃ 古诗文默写
二、古诗文默写方法技巧 (一)名句积累的方法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 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常见的方法有: 1.理解积累 就是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达到一 种见“字”知“名”、见“义”知“句”的效果。要将“眼看— —口读——耳听——思维”这一过程同时进行,并贯穿始终。 2.归类积累 就是将相关的古诗文名句按照不同的类别归类整理,找出其 “异同”,进而把握其特征,理解其意义,熟读成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皖考解读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教学课件

应对技巧:先要答不能,然后再说明: 这个词的本义;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 去掉后变成了什么,与客观实际不符; 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科学性。
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 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 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具体的题型如: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 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 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 设想等。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 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 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 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 的感情(精神、品质)”。
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 作用。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
积累与运用部分
(一)字音字形 (二)诗文名句 (三)名著阅读 (四)修改病句 (五)标点用法 (六)句子排序 (七)综合性学习 (八)诗词阅读
文言文阅读部分
使用古文积累本
一、文言文阅读
(1)文学常识:填空形式,注意“三 要素”——①文章题目 ②作者姓名 ③ 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号、对 作者的评价、相关作品等不会作为考 试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他 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 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仿写——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
(1)看句式;(2)看修辞;
(3)看字数;(4)看意义。
7.拓展——补写能证明文中论点的事实论据或 道理论据;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1)补充事实论据:要求①真实②典型③新 鲜④充分,概括叙述(谁+事+结果),紧扣 论点。
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 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 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具体的题型如: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 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 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 设想等。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 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 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 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 的感情(精神、品质)”。
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 作用。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
积累与运用部分
(一)字音字形 (二)诗文名句 (三)名著阅读 (四)修改病句 (五)标点用法 (六)句子排序 (七)综合性学习 (八)诗词阅读
文言文阅读部分
使用古文积累本
一、文言文阅读
(1)文学常识:填空形式,注意“三 要素”——①文章题目 ②作者姓名 ③ 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号、对 作者的评价、相关作品等不会作为考 试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他 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 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仿写——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
(1)看句式;(2)看修辞;
(3)看字数;(4)看意义。
7.拓展——补写能证明文中论点的事实论据或 道理论据;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1)补充事实论据:要求①真实②典型③新 鲜④充分,概括叙述(谁+事+结果),紧扣 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6 记叙的线索: 关注情线
7详略的处理 详略的处理是为了突出中心
8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议论往往升华主 题 (2)关注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四、分析议论文否过渡 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尾:是否照应 归纳总结
5 论证的结构:
总分、分总、总分总、分 总分、层层深入(递进)
五、一些题型: 1、文章从哪几方面论述? 方法:找分论点
2、补充论据(1)理论论据 ---最好引用名人名言或自已分析
说明文
一、说明对象及特征
二、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三、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 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 注意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 说明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递进 五、说明语言:
1、段、句的作用 开头(1)、结构 :交代说明对象,引出说明对象
( 2)、内容:增加一些内容 中间(1)、结构:是否过渡
( 2)、内容:从说明方法和说明对象来分析 结尾(1)、结构:是否有照应
( 2)、内容:归纳总结 2、 哪些句子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具体分析 3、有些词句能否删去
议论文
一、论点:作者的见解或主张 *1 一定是一个判断句 2论点出现的位置
*出现在开头 *出现在中间 *出现在结尾 *出现在标题 *要归纳总结
(1)常用修辞: 比喻、拟人、 夸张: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调、强调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加深印象 排比:节奏感强,有气势,增强文章感 染力。 反复: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 对偶:结构相对,句式工整。
(2)看句子结构作用:
过渡(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 上启下)
伏笔、铺垫、照应、对照
初三语文复习课件
中考 总 复习
记叙文
1、人称的确定: 第一、二、三人称。较少用第二人称,
一般是便于直接抒情,拉近与读者距离。
2 中心的归纳: 通过 (什么人干什么)表达(思想感情)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4 写景的作用:(1)渲染气氛,衬托人物 ——-的心情。(2)描写——景物,表达 ——感情。(3)推动情节发展。
9、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 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
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
10、语言的赏析 如果考句子的作用,首先明白结构作用, 其次重点分析内容。 方法:看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再具体分析
。 从动词、形容词、修辞,语言的通俗易懂、 幽默诙谐的角度进行分析。 特别是深层意思的挖掘。
(2)事实论据---举名人的例子,实在不 行就举自已的例子。 (名人优先)
六、一些名称: 手法----写法、表现手法 修饰手法---修辞手法
二、论据 事实论椐:古今中外、面点、正 反(例子) 理论论据:1、引用名言(直接 引用、间接引用)
2 、作者的分析 *无论是哪一种论据,都只有一个 作用: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
三、论证
1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 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从“大”从“ 小”原则)
2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3论证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4驳论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