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指数函数教案五苏教版必修

数学:指数函数教案五苏教版必修
数学:指数函数教案五苏教版必修

2.2.2 指数函数(3) 宿迁市马陵中学 范金泉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能运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模型的建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某工厂今年的年产值为a 万元,为了增加产值,今年增加了新产品的研发,预计从明年起,年产值每年递增15%,则明年的产值为 万元,后年的产值为 万元.若设x 年后实现产值翻两番,则得方程 .

二、数学建构

指数函数是常见的数学模型,也是重要的数学模型,常见于工农业生产,环境治理以及投资理财等. 递增的常见模型为y =(1+p %)x (p >0);递减的常见模型则为y =(1—p %)x (p >0).

三、数学应用

例1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84%,写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

例2 某医药研究所开发一种新药,据检测:如果

成人按规定的剂量服用,服药后每毫升血液中的含药量为y (微克),与服药后的

A (1,8) y O t

B (7,1)

C

时间t(小时)之间近似满足如图曲线,其中OA是线段,曲线ABC是函数y=ka t的图象.试根据图象,求出函数y=f(t)的解析式.

例3某位公民按定期三年,年利率为2.70%的方式把5000元存入银行.问三年后这位公民所得利息是多少元?

例4某种储蓄按复利计算利息,若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设存期是x,本利和(本金加上利息)为y元.

(1)写出本利和y随存期x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为2.25%,试计算5期后的本利和.

(复利是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利息的一种计算利息方法)

小结:银行存款往往采用单利计算方式,而分期付款、按揭则采用复利计算.这是因为在存款上,为了减少储户的重复操作给银行带来的工作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储户的长期存款的积极性,往往定期现年的利息比再次存取定期一年的收益要高;而在分期付款的过程中,由于每次存入的现金存期不一样,故需要采用复利计算方式.比如“本金为a元,每期还b元,每期利率为r”,第一期还款时本息和应为a (1+p%),还款后余额为a(1+p%)—b,第二次还款时本息为(a(1+p%)—b)(1+p%),再还款后余额为(a(1+p%)—b)(1+p%)—b=a(1+p%)2—b(1+p%)—b,……,第n 次还款后余额为a(1+p%)n—b(1+p%)n1—b(1+p%)n2—……—b.这就是复利计算方式.例52000~20,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8%左右.按照这个增长速度,画出从2000年开始我国年国内生产总值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并通过图象观察到我国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00年的多少倍(结果取整数).

练习:

1.(1)一电子元件去年生产某种规格的电子元件a个,计划从今年开始的m年内,每年生产此种规格电子元件的产量比上一年增长p%,试写出此种规格电子元件的年产量随年数变化的函数关系式;(2)一电子元件去年生产某种规格的电子元件的成本是a元/个,计划从今年开始的m年内,每年生

产此种规格电子元件的产量比上一年下降p%,试写出此种规格电子元件的单件成本随年数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2.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分裂一次(一个分裂为两个),经3小时后,这种细菌可由1个分裂成个.

3.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从2000年到翻两番,设平均每年增长率为x,则得方程.

四、小结:

1.指数函数模型的建立;

2.单利与复利;

3.用图象近似求解.

五、作业:

课本P55—3,10.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学设计 [整书][全套]

1.1.1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提出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激发动机 师生活动: 每天我们都在科技楼里学习,对科技楼熟悉吗?那大家知道科技楼有多高吗?给大家一个皮尺和测角仪,你能测出楼的高度吗? 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引导. 生1:在楼的旁边取一个观测点C ,再用一个标杆,利用三角形相似. 师:方法可行吗? 生2:B 点位置在楼内不确定,故BC 长度无法测量,一次测量不行.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2:可以再取一个观测点D . 师:多次测量取得数据,为了能与上次数据联系,我们应把D 点取在什么位置? 生2:向前或向后 师:好,模型如图(2):我们设60∠=?ACB ,45∠=?ADB ,CD =10m,那么我们能计算出AB 吗? 生3:由tan45tan3010AB AB ο ο -=求出AB . 师:很好,我们可否换个角度,在Rt ABD ?中,能求出AD ,也就求出了AB .在?ACD 中,已知两角,也就相当于知道了三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要求出AD ,就需要我们来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非常好的)

(第1课时)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 3 1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1 413121 ↓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 a n 1 =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正弦定理优质教案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 从容说课 本章内容是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1.正弦定理的概念; 2.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一个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 3.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如右图,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师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生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师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师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右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c a =sin A ,c b =sin B ,又sin C =1= c c ,则 c simC c B b A a ===sin sin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 C 中, simC c B b A a ==sin sin . 推进新课 [合作探究] 师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五-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案

第三章不等式 必修5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 2.通过了解一些不等式(组)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学习不等式的相关内容; 3.理解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大小的数学思维过程. 二、教学重点: 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 使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现实世界和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等等.人们还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 在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不等关系.

提问: 1.“数量”与“数量”之间存在哪几种关系?(大于、等于、小于). 2.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如何描述“不等关系”的呢?(用不等式描述) 引入知识点: 1.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a b ≥的含义. 不等式a b ≥应读作“a 大于或者等于b ”,其含义是指“或者a >b ,或者a =b ”,等价于“a 不小于b ,即若a >b 或a =b 之中有一个正确,则a b ≥正确. 3.实数比较大小的依据与方法. (1)如果a b -是正数,那么a b >;如果a b -等于零,那么a b =;如果a b -是负数,那么a b <.反之也成立,就是(a b ->0?a >b ;a b -=0?a =b ;a b -<0?a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1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 知识结构梳理 几何法证明 正弦定理的证明 向量法证明 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 正弦定理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的两种应用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角的对角 解三角形 知识点1 正弦定理及其证明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证明: (1)向量法证明 (2)平面几何法证明 3.正弦定理的变形 知识点2 正弦定理的应用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应用正弦定理要注意以下三点: (1) (2) (3) 知识点3 解三角形

1.1.2余弦定理 知识点1 余弦定理 1. 余弦定理的概念 2. 余弦定理的推论 3. 余弦定理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4. 理解应用余弦定理应注意以下四点: (1) (2) (3) (4) 知识点2 余弦定理的的证明 证法1: 证法2: 知识点3 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三角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可以求第三边,进而求出其他角。 例1(山东高考)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tanC=73. (1) 求C cos ; (2) 若 =2 5 ,且a+b=9,求c.

1.2应用举例 知识点1 有关名词、术语 (1)仰角和俯角: (2)方位角: 知识点2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1)读懂题意,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和所求,准确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如仰角、俯角、视角、方位角等,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型; (3)合理选择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 (4)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单位、结果要求近似等。 1.3实习作业 实习作业的方法步骤 (1)首先要准备皮尺、测角仪器,然后选定测量的现场(或模拟现场),再收集测量数据,最后解决问题,完成实习报告。要注意测量的数据应尽量做到准确,为此可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设计实施方案,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信息。 (2)实习作业中的选取问题,一般有:○1距离问题,如从一个可到达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或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②高度问题,如求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

第一章解三角形 章节总体设计 (一)要求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1.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2.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从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

(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c a ; [探索研究]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 1.1-2,在 Rt ? ABC 中,设 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 义,有a = si n A , b = si n B ,又si n C = 1 = c c c c 则 a = b = c =c b si n A si n B si n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 a = b = c C B si n A si n B si n C (图 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 1.1-3,当? 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 AB 上的高是 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 定义,有 CD=a si n B =b si n A ,则 a = b , 同 理 可 得 c = b , si n A si n B si n C si n B 从 而 a = b = c A c B si n A si n B si n C (图 1.1-3)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 = b = c [理解定理] si n A si n B si n C (1) 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 k 使a = k si n A ,b = k si n B ,c = k si n C ; (2) a = b = c 等 价 于 a = b , c = b , a = c si n A si n B si n C si n A si n B si n C si n B si n A si n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a = b si n A si n 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 n A = a 。 si n B b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 1.在?ABC 中,已知 A =32.00 , B =81.80 , a =42.9 cm ,解三角形。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 =1800 -(A + B ) =1800 -(32.00 +81.80 ) =66.20 ; 根据正弦定理, C b a ,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

[探索研究]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图1.1-3)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等价于 sin sin a b A B = , sin sin c b C B = , sin a A =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1.在?ABC 中,已知032.0=A ,081.8=B ,42.9=a cm ,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0180()=-+C A B 000180(32.081.8)=-+ 066.2=; 根据正弦定理, 00 sin 42.9sin81.880.1()sin sin32.0==≈a B b cm A ; 根据正弦定理,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95800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 案95800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探索研究]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 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b a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A c B (图1.1-3)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sin sin a b A B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 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1.在?ABC 中,已知032.0=A ,081.8=B ,42.9=a cm ,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0180()=-+C A B 000180(32.081.8)=-+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教案

3.4.1等比数列教案 临澧一中高一数学组 颜干清 课题 :3.4.1等比数列(一)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 (三) 德育渗透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比较式教学法 采用比较式教学法,从而使学生抓住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各自的特点,以便理解、掌握与应用. 教学过程 Ⅰ 复习回顾 前面几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等差数列,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等差数列的主要内容 1、等差数列定义:a n -a n-1=d (n ≥2)(d 为常数) 2、等差数列性质: ①若a 、A 、b 成等差数列,则A= ②若m+n=p +q ,则,a m + a n = a p + a q , ③S k ,S 2k - S 3k ,S 2k …成等差数列. 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2 )1(2)(21-+=+= Ⅱ 新课讲授 a + b 2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列,有何时共特点? 1,2,4,8,16,…,263 ;① 5,25,125,625,…; ② 1,- , ,- ,…; ③ 仔细观察数列,寻其共同特点: 数列①:)2(2;21 1≥==--n a a a n n n n ; 数列②: )2(5;51 ≥==-n a a a n n n n 数列③: )2(2 1;21 )1(111≥-=?-=---n a a a n n n n n 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第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也就是说,这些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式都具有“相等”的特点) 1、定义 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q ≠0),即:a n :a n-1= q (q ≠0) 数列①②③都是等比数列,它们的公比依次是2,5,- ,与等差数列比较,仅一字之差。 总之,若一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差”这常数,则为等差数列,之“比”这常数,则为等比数列,此常数称为“公差”或“公比”. 注意公差①“d ”可为0,②公比“q ”不可为0.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请同学们想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一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法一:由定义式可得 a 2= a 1q a 3= a 2q =( a 1q )q = a 1q 2 a 4= a 3q =( a 2q )q =( (a 1q )q )q = a 1q 3 …… a n = a n-1q = a 1q n-1(a 4,q ≠0),n=1时,等式也成立,即对一切n ∈N *成立. 解法二:由定义式可得:(n-1)个等式 1 2 1 8 1 2 1 4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精品教案(精华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精品教 案(精华版)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 探 索 研 究 ]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 sin b B c =,又 sin 1c 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C a B (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五《余弦定理应用》教案

[文件] sxgdja0009.doc [科目] 数学 [年级] 高中 [章节] [关键词] 余弦定理/应用 [标题] 余弦定理 [内容] 北京二十二中 田名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余弦定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是用解析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师:直角△ABC 中有如下的边角关系)(设∠C=90°): (1)角的关系 A+B+C=180° A+B=90° (2)边的关系 c2=a2+b2. (3)边角关系 sinA=c a =cosB. cosA=c b =sinB. tanA=b a =cotB. cotA=a b =tanB. 二、引入 师:在△ABC 中,当∠C=90°时,有c2=a2+b2.若a,b 边的长短不变,变换∠C 的大小时,c 2与a 2+b 2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思考. 如图1,若∠C <90°时,由于AC 与BC 的长度不变,所以AB 的长度变短,即c 2<a 2+b 2. 如图2,若∠C >90°时,由于AC 与BC 的长度不变,所以AB 的长度变长,即c 2>a 2+b 2.

经过议论学生已得到当∠C>90°时,c2≠a2+b2,那么c2与a2+b2到底相差多少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 如图3,当∠C为锐角时,作BD⊥AC于D,BD把△ABC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在Rt△ABD中, AB2=AD2+BD2 在Rt△BDC中, BD=BD·sinC=asinC, DC=BD·cosC=acosC. 所以,AB2=AD2+BD2化为 c2=(b-acos C)2+(asin C)2, c2=b2-2abcos C+a2cos2C+a2sin2C c2=a2+b2-2abcosC. 我们可以看出∠C为锐角时,△ABC的三边a,b,c具有c2=a2+b2-2abcosC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过程,我们对∠C为锐角c2=a2+b2-2abcosC,还要体会出怎样把一个斜三角形转化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这种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在数学中经常碰到.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推导结论. 如图4,当∠C为钝角时,作BD⊥AC,交AC的延长线于D.

数学必修五教案

数学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1.3实习作业 第二章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三章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3.4基本不等式:根下ab<=(a+b)/2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 义 , 有 sin a A =, sin b B =,又s i n 1 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高一数学必修五1.2应用举例教案

课题: §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Ⅱ.讲授新课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 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例题讲解] (2)例1、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51,ACB=75。求A 、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启发提问1:ABC 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启发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 ,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 的对角,AC 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 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 边。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CB AB sin = ABC AC sin AB = ABC ACB AC sin sin = ABC ACB sin sin 55= )7551180sin(75sin 55= 54 sin 75sin 55≈ 65.7(m) 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变式练习:两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 C 的距离都等于 a km,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30,灯塔B 在观察站C 南偏东60,则A 、B 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解略:2a km 例2、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数学必修五余弦定理.doc教案

数学必修五余弦定理教案 【教学分析】: 一、教学导图 温故引新 特例激疑类 比 探 究 理 性 演 绎 完 善 知 识 剖 析 升 华 例 题 示 范 迁 移 运 用 归 纳 小 结 反 思 拓 展类比探究 理性演绎 余弦定理 语言叙述 变形 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与探究,会利用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体会向量工具在解决三角形的度量问题时的作用。 2.会从方程的角度理解余弦定理的作用及适用围,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3.会结合三角函数利用计算器处理解斜三角形的近似计算问题。 4.在方程思想指导下,提升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余弦定理的作用及适用围。 突破关键:将余弦定理的三个公式视为三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教学设计 一、温故引新特例激疑 1,正弦定理是三角形的边与角的等量关系。正弦定理的容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叙述吗?你能用哪些方法证明呢?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的对边的正弦比相等,即: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其中2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 说明: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个三角形中,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2R ,使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2,运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解三角形问题呢? 由 ,sin sin sin sin a b b c A B B C == ,可以解决“已知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等解 三角形问题。 3,思考:如图,在ABC ?中,已知 ,,ABC c AC b BAC A ?==∠=,求a 即BC 。 本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的解三角形的问题。本题能否用正弦定理求解? 困难:因为角B C 、未知, 较难求a 。 二、类比探究 理性演绎 (一)类比探究 当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确定后,那么第三边也是确定不变的值,也就是说角A 的对边随着角A 的变化而变化。 c b b a b B C A c b b a b B C A c b b a b B C A 当b c 、一定,A 变化时,a 可以认为是A 的函数,()0,A π∈。 当2 A π = 时,222a b c =+(勾股定理),为方便起见,考虑2a 关于A 的函数,记作()2a f A =, c b b a b B C A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

[探索研究]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得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得定义,有,,又, 则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得三角形,以上关系式就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就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得高就是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得定义,有CD=,则, C 同理可得, b a 从而 A c B (图1.1-3)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得正弦得比相等,即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得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 (2)等价于,, 从而知正弦定理得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得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她边,如; ②已知三角形得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得对角可以求其她角得正弦值,如。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得某些边与角,求其她得边与角得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1.在中,已知,,cm,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与定理, ; 根据正弦定理, ; 根据正弦定理, 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得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例2.在中,已知cm,cm,,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边长精确到1cm)。 解:根据正弦定理, 因为<<,所以,或 ⑴当时, , ⑵当时,

, [补充练习]已知ABC中,,求 (答案:1:2:3) (2)正弦定理得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与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得对角。 联系已经学过得知识与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1.1-5,设,,,那么,则 C B 从而 (图1.1-5) 同理可证 于就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得平方等于其她两边得平方得与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得夹角得余弦得积得两倍。即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得角度瞧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理解定理]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得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得任意两边及它们得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得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得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得关系,如何瞧这两个定理之间得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中,C=,则,这时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就是勾股定理得推广,勾股定理就是余弦定理得特例。 [例题分析] 例1.在ABC中,已知,,,求b及A ⑴解:∵ =cos = = ∴ 求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

2020年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精品)

2020年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复习讲义(精品) [探索研究]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C a B (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图1.1-3)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等价于sin sin a b A B = ,sin sin c b C B = ,sin a A =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1.在?ABC 中,已知032.0=A ,081.8=B ,42.9=a cm ,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0180()=-+C A B 000180(32.08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