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途经的城市介绍

丝绸之路途经的城市介绍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以西汉时期的长安作为整条路线的起点,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到达著名的敦煌。
但是从敦煌开始就分为南北两条路:南路是从敦煌开始,然后依次是楼兰、于阗、莎车、帕米尔到达大月氏、安息,最后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开始,经过交河、龟兹、疏勒、大宛最终到达安息和大秦。
丝绸之路途径中国省份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部分的独联体、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
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南海为中心,所以还被成为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在三国和隋朝时期的到了发展,在唐宋时期变得愈加繁荣。
这些路线途经的城市包括楼兰、于阗、莎车、帕米尔、大月氏、安息、条支、大秦、交河、龟兹、疏勒、大宛等。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城市则包括南海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简介

丝绸之路简介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起点是以国都为准的,西汉时期起点在长安(今西安);东汉时期起点在洛阳,期间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
魏晋南北朝有洛阳、长安、平城、邺城等多个起点,还一度以建康为起点;隋唐为大唐西市、开远门和隋唐洛阳城;北宋为开封。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又称为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自中国的西汉时期起,连接中国与西亚、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历史贸易路线。
这条古代贸易通道以丝绸为主要商品,也是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推动世界的互联互通和文明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理背景、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一、地理背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终点主要有著名的罗马帝国的大城市罗马,蒙古帝国的首都大都(今北京)以及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等。
这条路线总体上分为北线和南线两个主要途径。
北线经过西域、中亚、北亚而到达大都;南线则沿着西南方向通过亚洲次大陆南部各国直达南亚次大陆和西亚。
地理条件对于丝绸之路的开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经济贸易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是中国的丝绸,而丝绸在古代是非常珍贵的奢侈品。
除了丝绸,中国还出口了许多其他商品,如瓷器、茶叶、铁器等。
同时,西亚和中亚的国家也向中国输入了许多商品,如大宗商品、珍贵石材和药材等。
丝绸之路的开启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不仅加强了中国与西亚、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也推动了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贸易合作。
三、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贸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沿途各国的商人、使者和学者通过丝绸之路的往来,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知识。
佛教的传入,正是通过丝绸之路而实现的。
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了西亚、中亚等地。
此外,音乐、绘画、建筑、服饰、食物等各个领域的文化交流也丰富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艺术和生活。
四、影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于世界的互联互通和文明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各国提供了贸易机会和经济联系;另一方面,丝绸之路也加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了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历史

丝绸之路历史丝绸之路,又称陆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路线。
这条贸易线路连通了古代世界上最文明的两大文明圈,即欧洲和亚洲,为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文化和技术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古代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繁荣,更是连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中国汉代。
当时,汉武帝派遣了张骞前往西域,开辟了一条连接中国和中亚的贸易通道。
此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由于中国丝绸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所以“丝绸”之名被用来代表整个贸易路线。
汉代丝绸之路主要分为两条路径,即南线和北线。
南线起始于中国的长安,经过四川、云南、缅甸、印度、波斯最后到达罗马帝国。
北线则从长安经过甘肃、新疆,穿越塞外,最终到达中亚地区。
这两条路径分别代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东西方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变革。
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等商品以及东方奢侈品,通过丝绸之路传至西方国家。
相应地,西方国家也将大蒜、葡萄、豆蔻、胡椒等商品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在这个贸易路线上,还流传了许多医药、科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
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条贸易路线上,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播到了中亚和欧洲,与原有的宗教体系相互融合。
同时,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和艺术也进入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线路,更是连接东西方国家之间共同发展的纽带。
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从中受益匪浅。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丝绸之路渐渐被海上贸易取代,丝绸之路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当代中国政府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共同发展。
这个倡议的提出再次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丝绸之路上,让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
丝绸之路的名词解释

丝绸之路的名词解释丝绸之路的名词解释一、丝绸之路的概述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和欧洲、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等地区之间的陆上和海上贸易路线网络。
它起源于汉朝时期,主要负责连接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也是不同文明间相互影响和交融的桥梁。
二、陆上丝绸之路1. 起点与终点:陆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终点可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欧洲的罗马帝国,另一个是印度的孟加拉湾。
2. 经过地区:陆上丝绸之路经过了中国西北地区、中亚、伊朗、土耳其等国家。
3. 交通工具: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通过骆驼队进行运输,骆驼作为一种适应荒漠环境的动物,能够承受长途跋涉和干旱气候。
三、海上丝绸之路1. 起点与终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的广州,终点可以延伸至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地。
2. 经过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了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等水域。
3. 交通工具: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依靠船只进行贸易,包括帆船和木船。
这些船只能够在海上进行长途航行和货物运输。
四、丝绸之路的重要性1. 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不仅传输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奢侈品,也带来了西方的黄金、珍珠、香料等商品。
这种贸易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的桥梁,也是不同文明间相互影响和交融的平台。
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得以相互传播,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汉字从中国传入中亚等。
3. 科技传播:丝绸之路为各国科技和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丝绸之路的衰落1. 地理因素: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开始寻找新的海上贸易路线,从而减少了对丝绸之路的依赖。
2. 政治动荡:中亚地区和西亚地区频繁发生政治动荡和战争,导致丝绸之路经过地区的不稳定,贸易活动受到阻碍。
3. 经济转移:随着欧洲国家的崛起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世界贸易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国家,使得丝绸之路逐渐失去了其经济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起于中国,贯穿亚欧大陆,经过中亚、西亚,最终到达地中海。
这条古代的商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和其他奢侈品带到了西方,也将许多西方的商品带入中国,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经济意义、文化交流以及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起始于汉代,是由中国的丝绸贸易扩散而成。
当时,丝绸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深受西方各国的追捧。
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汉朝大规模丝绸生产技术的成熟不无关系。
由于丝绸的珍贵与独特性,丝绸逐渐成为中国与西方贸易往来的纽带,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也逐渐扩大,达到鼎盛时期。
二、丝绸之路的经济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参与贸易的各国来说都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增加了贸易活动,推动了经济发展。
从中国到西方,经过的地区无不因此而繁荣起来,商业活动不断增加,大量商品和货币互相流通,为各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其次,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特产与技术的传播。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奢侈品为西方提供了新奇的商品,而西方的马匹、玻璃、草木染料等产品则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商品和技术。
三、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经济的交流通道,它还推动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长期的商业往来中,东西方的人们不仅互相了解对方的商品,还逐渐认识了对方的文化。
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官员、学者等,不断地在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与学习,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多元融合。
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播,中医、棋术等技术的推广,都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四、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对于参与者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的经济繁荣,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其次,丝绸之路加深了东西方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彼此的视野,促进了科技、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繁荣与发展。
最重要的是,丝绸之路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推动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和对外交流的加强。
丝绸之路介绍

05
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
促进贸易便利化
通过重走丝绸之路,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 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通过简化通关手续、提高物流效率等措施 ,降低贸易成本,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 贸易往来。
推动产业合作
增进人文交流
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共同开 发资源、拓展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地理背景
丝绸之路利用了古代已知世界的地理特点,如山 脉、沙漠和草原等,通过这些天然屏障来保护商 队的安全。
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还促进了文化、 宗教和技术的交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丝绸的贸易
丝绸之路因主要贸易商品是中国的丝 绸而得名。丝绸之路的商队将中国的 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运往欧洲, 同时也将欧洲的商品运回中国。
敦煌的壁画和石窟艺术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经济发展
敦煌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商贸城市。
吐鲁番
历史地位
吐鲁番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是中西贸易和文 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一。
文化遗迹
吐鲁番地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古城遗址、墓 葬群等。
经济发展
吐鲁番的经济发展同样得益于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 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商贸城市之一。
文化影响
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使得中国的文化 和技术传播到了欧洲,同时也将欧洲 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了中国。这种文 化交流对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使得商品、文化 和技术的交流更加频繁。这种贸易往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丝绸之路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丝路历史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劝 君 更 进 一 杯 酒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三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汉代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罗卜、苜蓿、葡萄等 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 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 技。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 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等,大量传入中国。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以 制 西 域 焉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后 汉 书 西 域 传
有 柳 中 , 皆 膏 腴 之 地 。 故 汉 常 与 匈 奴 争 车 师 、 伊 吾 ,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一、 丝绸之路的命名:
第 三 节 丝 绸 之 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 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 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其后,德国 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国 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 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 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 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 交往的通道。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克 孜 尔 千 佛 洞 壁 画
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沿着丝绸 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 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 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 山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 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葱 岭 , 又 经 护 密 , 吐 火 罗 , 挹 怛 ,
鄯 善 , 于 阗 , 朱 俱 波 、 喝 槃 陀 , 度
国 , 至 波 斯 , 达 于 西 海 。 其 南 道 从
国 , 曹 国 , 何 国 , 大 、 小 安 国 , 穆
岭 , 又 经 䥽 汗 , 苏 对 沙 那 国 , 康
从 高 昌 , 焉 耆 , 龟 兹 , 疏 勒 , 度 葱
临淄
水 , 至 拂 菻 国 , 达 于 西 海 。 其 中 道
铁 勒 部 , 突 厥 可 汗 庭 , 度 北 流 河
各 有 襟 带 。 北 道 从 伊 吾 , 经 蒲 类 海
发 自 敦 煌 , 至 于 西 海 , 凡 为 三 道 ,
—
·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炀帝时,西域诸国悉至张掖交市,帝令矩护视。矩知帝勤远略,乃 访诸商胡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三篇,合四十四国,凡裂 三道:北道起伊吾,径蒲类、铁勒、突厥可汗廷,乱北流河至拂菻。 中道起高昌、焉耆、龟兹、疏勒,逾葱岭,䥽汗、苏对沙那、康、曹、 何、大小安、穆诸国,至波斯。南道起鄯善、于阗、朱俱波、喝槃 陀,亦度葱岭,涉护密、吐火罗、挹怛、忛延、漕国,至北婆罗门。 新唐书•裴矩传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黑海 针叶林带 游牧带 天山 咸海 里海 长城 农业带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鄢 耆 出 土 佛 像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柏 孜 克 里 克 石 窟
新疆洛浦县山普拉东汉墓出土缂毛人像织物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 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先 后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程 度的影响。
也 。 总 凑 敦 煌 , 是 其 咽 喉 之 地 。
伊 吾 、 高 昌 、 鄯 善 , 并 西 域 之 门 户
等 , 并 随 其 所 往 , 诸 处 得 达 。 故 知
北 交 通 。 其 东 女 国 , 南 婆 罗 门 国
海 。 其 三 道 诸 国 , 亦 各 自 有 路 , 南
忛 延 , 漕 国 , 至 北 婆 罗 门 , 达 于 西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是以 往来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惛迷,因以成病。时闻 歌啸,或闻号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盖鬼魅之所致 也。 大唐西域记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乌垒 车师 伊吾 居延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楼兰 敦煌 酒泉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敦煌壁画 张骞出使西域图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摩尼教绘画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敦 煌 壁 画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吐火罗语是用印度波罗米字母中亚斜 体来拼写,它属于印度欧罗巴语系。
乙种吐火罗文(龟兹)
甲种吐火罗文(鄢耆)
婆罗密文
校 尉 更 互 屯 焉 。 伊 吾 地 宜 五 谷 、 桑 麻 、 蒲 萄 。 其 北 又
北 通 后 部 金 满 城 五 百 里 。 此 其 西 域 之 门 户 也 , 故 戊 己
里 , 自 伊 吾 北 通 车 师 前 部 高 昌 壁 千 二 百 里 , 自 高 昌 壁
自 敦 煌 西 出 玉 门 、 阳 关 , 涉 鄯 善 , 北 通 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千 余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二 丝绸之路的走向
伊犁河←乌鲁木齐←巴里坤←北新道(隋唐)↖ ↙吐鲁番←哈密 ←新北道(东汉)↖ 喀什←阿克苏←-库车←库尔勒← 西域北道(西汉) ←楼兰←玉门关←河西走廊← 长安 ↖ 和田←且末←若羌← 西域南道(西汉)↙ ↖阿尔金山口←青海湖←松潘←成都←吐谷浑道(南北朝)
洛阳发现东汉时期写有佉卢文的井栏
公元2世纪流行于新疆和田的汉佉二体钱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交 河 古 城
交 河 古 城 位 置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第 四 节 中 原 地 区 的 主 要 陆 路 交 通 道 路
地 , 武 帝 时 攘 之 , 初 置 四 郡 , 以 通 西 域 。
自 武 威 以 西 , 本 匈 奴 昆 邪 王 、 休 屠 王
•
……
—
•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 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 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 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 居、奄蔡焉。 汉书•西域传
—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 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 为标志耳。 法显传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隋 书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裴 矩 传
—
•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中 国 古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理
《魏略·西戎传》曰: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 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婼羌转西,越葱领,经县度,入 大月氏,为南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 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 龟兹,至葱领,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 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 道合龟兹,为新道。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张 骞 而 成 于 郑 吉 。
自 吉 始 焉
汉 书 郑 吉 传
汉 之 号 令 班 西 域 矣 , 始 自
护 车 师 以 西 北 道 , 故 号 都 护 。 都 护 之 置
吉 既 破 车 师 , 降 日 逐 , 威 震 西 域 , 遂 并
汉 书 地 理 志
函 谷 关 ↓ 洛 阳 ↓ 成 皋 ↓ 荥 阳 ↓ 定 陶 ↓ 临 淄
洛 阳 ↓ 临 汝 ↓ 鲁 山 ↓ 伏 牛 山 ↓ 南 阳
郑 州 ↓ 许 昌 ↓ 襄 城 ↓ 叶 县 ↓ 南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