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美术鉴赏

合集下载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赏析唐代人物画《步辇图》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赏析唐代人物画《步辇图》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赏析唐代人物画《步辇图》作者:宁杰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01期唐代是我国古代人物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影响深远。

在唐代众多著名的人物画家当中,我个人更推崇阎立本,他的人物画不仅写形,而且传神,甚至能充分体现时代审美特征和暴露其阶级局限性。

在高一美术鉴赏教材中,有一节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容,其中就有阎立本的《步辇图》。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自由讨论和师生互动中赏析《步辇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知人论画,引导学生了解画作者,为深入赏析《步辇图》做好准备为此,我设置了如下两个问题:(1)作者的生平?(2)了解作者对了解画作有什么帮助?第一个问题容易,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快速了解作者的生平:作者阎立本(?—673年),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画家,唐太宗时任工部尚书,官至右相,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第二个问题就不是简单的问题了,若能突破这个问题,对了解画作的创作意图是大有帮助的。

于是,我作了如下的点拨:(1)鉴赏古诗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古画能不能“知人论画”呢?(2)可结合初中历史课本学过的有关唐代画家阎立本名作《步辇图》的知识进行思考。

这样一点一拨,学生思维之水便畅通,他们纷纷展开讨论。

最后经讨论,学生们得出了如下正确的结论:由阎立本的生平和创作经历,我们可以知道:他不但驰誉丹青,而且仕途显达。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重大社会政治活动,集中体现出儒家文艺观中“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功能,如武德九年绘制的《秦府十八学士图》、贞观十七年绘制的《凌烟阁功臣图》、在太宗皇帝去世后设计的《昭陵列像图》。

二、引导学生讨论《步辇图》的画面内容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族的文成公主和藏族的松赞干布联姻的重要历史事件。

《步辇图》所展示的画面,就是描绘唐太宗接见藏族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画的左侧,有虬髯执笏者,当是朝中引班的礼官。

美术鉴赏:张萱《捣练图》赏析

美术鉴赏:张萱《捣练图》赏析

张萱《捣练图》赏析张萱,生卒年未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时着名人物画家之一,擅画妇女、儿童、贵公子,并从事社会风俗画制作。

他在绘画题材上一变汉魏以来“列女”、“孝子”传统,转向表现现实生活。

同时,在宗教画盛行的当时另辟了蹊径,对我国人物画特别是风俗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

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

现存世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面分为三级人物:第一组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第二组两个人,一个坐在地毯上理线,另一个坐着缝纫;第三组是几个妇女把练抻直,用熨斗烫平。

整个画面的构图安排得十分巧妙,三组人或坐或立,有高有低,错落有致。

各组人物之间彼此呼应,联系紧密又自然和谐。

捣练一组中,一人回身挽袖与理线一组相应,后两组人物之间又穿插一蹲着扇火转首的女孩,使三组人物气脉相连。

作者善于捕捉劳动中的微小细节,进行深入刻画,生动地传达了生活的情趣,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坐在火盆旁的女孩一边挥扇,一边回头欲语的情态,反映出她对扇火这种单调、重复动作的厌倦,渴求新的刺激分散注意力的心理,揭示了女孩活泼好动的性格。

熨平一组中,画一个稚气的小女孩,在练下穿梭来去,活跃了劳动过程中的板滞气氛,使整个画面收到张弛有度,富于节奏变化的艺术效果。

美术鉴赏—步辇图论文

美术鉴赏—步辇图论文

美术赏析—步辇图姓名:李书瑶学号:10410117院(系):艺术系班级:美本二班专业:美术学完成时间: 2011年 11月27日摘要: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构图色彩步辇图是由阎立本创作的。

阎立本(约601~673),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

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

阎立本秉承其家学,他尤其善长于绘画。

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他善画人物、车马、台阁,尤擅长于肖像画与历史人物画。

他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笔触较顾恺之细致,人物神态刻画细致,笔法圆劲,气韵生动,能从画中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作品倍受当世推重,被时人列为“神品”。

同时擅长政治题材,曾为唐太宗画《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为当时称誉。

阎立本的不少创作活动与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

他的作品有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阎立本的绘画艺术,先承家学,后师张僧繇、郑法士。

据传他在荆州见到张僧繇壁画,阎立本代表作品《步辇图》在画下留宿十余日,坐卧观赏,舍不得离去。

后人说他师法僧繇,人物、车马、台阁都达到很高水平。

阎立本除了擅长绘画外,而且还颇有政治才干,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库直,太宗贞观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

高宗显庆元年(656)阎立德殁,他由将作大将迁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

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咸亨元年(670)迁中书令。

咸亨四年卒。

作品欣赏: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天上人间——壁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4320

《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天上人间——壁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4320

钟离权度吕洞宾
·试一试:浏览教材P29-31页,归纳宗教
壁画的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题材: 表现形式(手法):
分布地区:
功能用途:
宗教壁画
内容题材:佛传及“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
游戏人间”的神话故事;
表现形式(手法):多绘画,主次分明、疏密
有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人物等级化、色彩由 单一走向丰富,刻画细腻、场面宏大;

分布地区: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
功能用途:成教化、助人轮的社会教育作用。
·探究、交流(分组讨论)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2、欣赏宗教壁画代表作,阅读教材有关 内容,理解西方宗教题材在中国古代壁画 创作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表现的?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①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兴起的厚葬风气; ②记述主人生平; ③宗教观念; ④ P26页:朝廷儒家忠孝治国之道。
第 112 窟 反 弹 琵 琶 画 像 中 唐
你认为画面色彩安排怎样?人物表情怎样?
三清殿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 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 始天尊)
朝元图 元
三清殿 朝元图 元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 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始天尊) 作品以八位主神为中心的天界诸神分做东西两列向北集中一起朝拜三清像的场 面。三清像是道观供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壁画中八位主 神形象最大。用体量大小、衣纹、神态的变化刻画了不同身份的人物;线条圆浑 有力豪放洒脱:色彩灿烂青绿为主、穿插小块白、朱、黄、金色等亮色,画面瑰 丽和谐、层次感强:借鉴佛教绘画把重要的形象加了圆光。 朝元图布局宏伟、气象庄严、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

美术鉴赏与批评之五牛图

美术鉴赏与批评之五牛图

传奇背景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唐代长安(今陕西
西安)人。经历玄宗至德宗四代,是唐代宰相韩休的儿 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 公。是一位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擅画人物和畜兽,写牛、羊、驴等走兽神态生动,尤以 画牛“曲尽其妙”。他画的牛,姿态真切生动,具有一 种浑厚朴实的风格。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 韩滉画作有《李德裕见客图》《尧民击壤图》《田 家风俗图》等3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 《五牛图》卷。
传奇背景
据民间传说:有一次,韩滉与友人谈论绘画之事,友人问道:“近来论画者 谈及驴、牛和马,皆认为是常见之畜,最难状貌图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见?” 韩滉稍加思索后回答说:“此话有一定道理,因牛马都是人们熟悉的家畜, 平日所常见,画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误笔,人们就能发现,所以一般画家 都不涉及此类题材”。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继续说:“不过,我以为自古 迄今,农事为天下之本,而耕牛则为农家之宝。只要画家能够细心观察,还 是可以画出特色的。”友人听了非常佩服他的独到见解。 在一个天气晴和的日子里,韩滉带领随从来到郊外田间小道上,迎着和暖 的春风,心旷神怡。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二三牧童在嬉耍,一个牧童 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 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在开阔的田野里,有几位农夫正在 田间用牛耕地翻土。韩滉看得出神,连忙命随从取出画夹,他全神贯注地速 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 牛。一头牛在低头慢慢地食草;一头牛翘首向前奔驰,仿佛是撒野的猛兽; 一头牛在回顾舐舌,露出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另一头牛则纵趾而鸣,好像 在呼唤着离去的伙伴;还有一头牛在缓步跂行,似乎走向田头,又仿佛耕地 归来,令人回味无穷。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显示出农村古朴的 风俗。韩滉对这幅画的创作非常满意,取名为《五牛图》。

美术鉴赏唐宫仕女图心得体会800字以上

美术鉴赏唐宫仕女图心得体会800字以上

美术鉴赏唐宫仕女图心得体会800字以上《唐宫仕女图》,绢本设色,唐代画家周昉作,用笔朴实。

气韵古雅。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画面描绘仕女们的闲适生活。

她们华丽奢艳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

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

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唐宫仕女图》绘有仕女五人,使女一人,犬两只,鹤一只。

画中仕女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

头戴折枝花朵和身穿透明纱衣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新奇装束,其样式应为中晚唐服装样式。

纱罗作为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而不著胸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表明了唐人思想的开放。

《唐宫仕女图》中的仕女是典型的体态丰腴的唐代美女形象。

整幅图不做概景,仕女、白鹤、小犬几乎做等距安排,却又安排一仕女在远处。

整幅图比例协调,又有一侍女小与其他仕女,遵守“主大从小”的规则。

构图可看作以中间的仕女为中心两边大致对称,前后仕女又相互呼应的整体统一形式。

画面色彩艳丽,却又不失之粗俗,线条精细,却又略带高古,虚实把握极为到位。

这幅画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中唐宫苑仕女的生活场景,并对于其心理微妙的变化展示在画面上。

在仕女们闲散、舒适的表面背后却将忧郁、感伤、惆怅、悲切等感觉表露无异,反映出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宫仕女们颓废的精神情绪。

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卷首与卷尾中的宫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

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

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

中国美术鉴赏(完整版课件

中国美术鉴赏(完整版课件

中国美术鉴赏(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美术鉴赏》教材的第三章节“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如唐代的山水画、宋代的工笔画、元代的写意画等,并着重分析各位大家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提高审美品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绘画流派的区分及其代表作品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各位大家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画笔、颜料(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古代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它属于哪个流派?”2. 新课讲解: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讲解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一幅作品为例,详细讲解其艺术特点及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其他作品,并进行课堂分享。

7. 课堂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2. 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3. 鉴赏方法及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教材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古代绘画作品,分析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鉴赏价值。

答案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作者:范宽创作背景:北宋时期,山水画达到鼎盛。

范宽作为北方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人赞誉。

艺术特点:画面构图严谨,笔法粗犷,墨色浓重,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鉴赏价值:该作品展现了北宋山水画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课后拓展:收集其他古代绘画流派的作品,分析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美术鉴赏课论文-《女史箴图》赏析

美术鉴赏课论文-《女史箴图》赏析

春蚕吐丝,流水行地——高中美术《女史箴图》赏析“女史箴图”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中学时期的历史和美术课本上都看到过它的出现。

但是当时并没有机会对它的艺术价值和背后的故事实行深入理解。

直到这学期选修了美术鉴赏课,在老师的讲解之后自己又查阅了资料,这才算对女史箴图有了些新的理解和理解。

《女史箴图》现存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表达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是中国唐代的摹本,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

它曾被很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画面上有子京题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十一行。

画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及明清历代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

唐本的《女史箴图》于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颐和园之际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后存大英博物馆。

不得不说,国宝流失在外格外让人心痛,扼腕叹息却无力。

《女史箴图》是当前世界上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绘画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

原画作于东晋时期,故事源于西晋晋武帝时期。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

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

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

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

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一文,以示劝诫和警示,当时流传甚广。

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为画,除第一段外每段皆有箴文,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

孜不倦,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自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其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美术鉴赏————浅谈唐代仕女图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1101班郝恒杰201126060113摘要本文介绍了唐代仕女图的代表作品:《簪花仕女图》、《步辇图》,并从一些角度进行了赏析,唐代的仕女图是唐代美术的一个方面,反映了唐代美术的一种高度,也折射出唐代人民的生活景象。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步辇图》唐代仕女图Summary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Wearing Ladies""Step Revealed Figure", and from some point of view, appreciation of the Ladies of the Tang Dynasty Tang Dynasty art, and reflects a high degree of art in the Tang Dynasty, also reflects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of the Tang Dynasty scene.Key words: "Wearing Ladies" "Step Revealed Figure" Ladies of the Tang Dynasty目录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2)《簪花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简介 (4)作者周昉简介 (4)《簪花仕女图》赏析 (5)《步辇图》《步辇图》简介 (7)作者阎立本简介 (7)《步辇图》赏析 (8)唐代仕女图的艺术风格 (10)参考文献 (11)后记 (11)原创性声明 (11)《簪花仕女图》简介《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

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该图是贵族妇女的生活写照。

这幅画上共绘就6位丰颊厚体的贵妇,她们打扮艳丽入时,云髻高耸,顶戴的折枝花朵皆不相同,脸上又晕染娥眉,衣饰华丽,身着低胸长裙,外罩薄纱,显出半透明的质感,是中晚唐以后典型的贵妇形象。

贵妇的脸上、手上罩染的白粉,千年而下,仍然给人肤若凝脂、粉妆玉琢的细腻感觉。

尤其是纱衣透体和肌肉丰腴的描绘,表现了画家勾线、赋色的高超技巧。

全画光彩照人,仕女们神态安闲,或戏犬、或漫步、或赏花、或拈蝶,在庭院中闲散地消磨着时光。

作者周昉简介周昉(生卒不详),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主要活动于公元763~804年(唐代宗和德宗时期),出身显贵,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

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肥,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

他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

早年效仿过张萱,后来加以变化,别创一体,有“周家样”之称。

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卷等。

赏析本卷右起首处,一名贵妇手执拂尘,与左侧妇人一同戏狗,动作轻柔,曼妙生姿。

其余则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慵懒神色,仿佛即便是再有趣的东西也不会引起她们的兴致。

她们虽然形体丰肥,但从其垂弧的肩颈和纤细的手腕看,仍可显出贵族妇女柔弱的风致。

在这颇为连贯的场面中,画家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她们雍容华贵的仪态。

画面变化虽然不大,但富有生活情味。

正如北宋苏轼《周昉画美人歌》所云:“深宫美人百不知,饮酒食肉事游戏。

”这正是《簪花仕女图》卷的绝妙写照,一个个贵妇虽装扮得花团锦簇,有浓丽丰肥之态,但仍掩饰不住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她们幽怨、郁闷的情绪。

全图分为四段,分别描写妇女们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

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

此卷传为周昉真迹,一说系晚唐之作,亦有论作五代画迹。

作者画四嫔妃和两侍女,作逗犬、执扇、持花、弄蝶之状,以主大从小的方式突出主要人物,这是中古时期人物画常用的表现手法。

画中的犬、鹤和辛夷花表明了人物活动是在春意盎然的宫苑。

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卷首与卷尾中的宫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

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

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

《步辇图》简介《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

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作者阎立本简介阎立本(601~673年),唐代雍州万年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

唐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

擅长书画,最精形似,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

赏析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

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

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

就像我们弹琴时的左手伴奏,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

根据我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

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

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于接受。

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西域,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

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

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

如果我们在考虑仅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现在的土黄色,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另外,只有典礼官一个人是红袍在身,未免显得孤零零的,仍然早不出喜庆的气氛。

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映衬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唐代仕女图的艺术风格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

帝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

在唐代人物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题材更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

在这一时代,魏晋士大夫所推崇的“秀骨清像”也已了无踪影。

丰肥雍容中的雅致,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

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中晚唐以后,仕女的形象则丰肥失度,日渐缺乏生气。

唐代妇女的服饰与化妆变化多端,不论是“裙红妒杀石榴花”,还是“一抹浓红傍脸斜”,无不流露出繁荣与强盛。

初唐长裙上宽宽窄窄的条纹,一直影响到隔海相望的日本。

唐代绘画与陶俑中仕女发髻样式、眉心装饰的花钿,种类达10余种,显现出贵族生活的精致与讲究。

唐代仕女画的气氛是轻松与美艳的,观者尽可以在艺术家们流畅舒缓的线条引导下,从容地去欣赏这个时代的美。

这些美轮美奂的仕女画像李太白的诗一样,浸泡在富足繁荣的金樽美酒之中。

参考文献《美术大观》2003年第三期《唐代仕女画》朱继美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版(2010年3月1日)《绮罗人物:唐代仕女画与女性生活》张原安志萍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后记由于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大家提出批评和指正,使之不断提高和完善,谢谢。

长沙理工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年级与班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1101班论文作者签名:郝恒杰二零一二年六月一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