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国民革命军整编军、师介绍

抗战胜利后国民革命军整编军、师介绍
抗战胜利后国民革命军整编军、师介绍

国民革命军整编军简介

一.整编第1军

1946年11月第38集团军改编成整编第1军,董钊任军长,辖整编第1、27、90师。1948年9月该军军部与第十八绥靖区合并。

历任军长:董钊、罗列

二.整编第2军

1947年11月因整64师师长黄国梁在范家集战斗有功而提拔为整编第2军军长。整编第2军由整编第六十四师等部编成,黄国梁任军长。该军于1948年9月撤销。

历任军长:黄国梁

三.整编第5军

1947年10月成立,邱清泉任军长。该军辖整5师及整70师等部。1948年9月改为第二兵团。

历任军长:邱清泉

四.整编第8军

1947年11月以整编第八师等部编成,李弥任军长。该军辖整8师及整9师;1948年9月改为第十三兵团。

历任军长:李弥

五.整编第12军

1.王靖国部的整编第12军

1946年底国防部规定第6集团军王靖国部改编而成的整12军,隶属于第2战区;但未正式成立。

2.霍守义的整编第12军

1947年12月编成,霍守义任军长。该军辖整编第十二师,该军于1948年7月在兖州地区被歼。

历任军长:霍守义

六.整编第16军

1946年底国防部规定第8集团军改编而成的整16军,军长孙楚,副军长楚溪春,辖第34军和第43军,隶属于第2战区;但未正式成立。

七.整编第18军

1947年10月成立,胡琏任军长。该军以整编第十一师为核心,下辖整编第十一师、整编第十师等部队,被称为胡琏兵团,驻扎在河南漯河、驻马店。1948年9月整编第十八军番号被撤销,部队改隶新成立的第十二兵团。

历任军长:胡琏

八.整编第19军

整编第十九军于1946年5月由第十集团军改编而成,欧震为军长,朱鼎卿为副军长。1947年夏整编第19军番号被撤销。

历任军长:欧震

九.整编第21军

1947年2月以第二十集团军改编而成,夏楚中任军长,辖整编第八师等部。1947年11月5日夏被革职,该军番号亦被撤销。

历任军长:夏楚中

十.整编第22军

1946年9月由第十九集团军改编成该军,张雪中任军长、刘昌义、李铣任副军长。该军辖整编第五十一、整编第五十二师,后整编第五十二师调隶东北行辕,该军只辖整编第五十一师。该军于1948年9月取消番号。

历任军长:张雪中

十一.整编第23军

1947年5月24日成立,李良荣任军长,辖整编第二十八、整编第四十四师和整编八十三师,总兵力已相当三个军。该军于1948年9月取消番号。

历任军长:李良荣

十二.整编第24军

1946年5月由第二十七集团军整编而成,李玉堂任军长,杨汉域、方先觉为副军长。该军辖整编第二十、第七十二师。不久整编第二十师拔隶郑州绥靖公署。该军于1948年9月撤销。

历任军长:李玉堂

十三.整编第25军

1947年11月成立,黄百韬任军长。该军辖整编第二十五、整编第八十五师等部。该军于1948年9月撤销番号。

历任军长:黄百韬

十四.整编第26军

1946年12月由第三十一集团军整编而成,军长王仲廉。下辖整编第三十二、整编第四十、整编第八十五师3个师。1947年改辖整编第三、整编第三十二、整编第四十、整编第四十一、整编第六十六师。1947年10月为增援鲁西南被困蒋军,以整编第三、整编第十师和骑兵第一旅编成第四兵团,王仲廉任司令。后因行动迟缓。致使鲁西南被围蒋军被歼,王被撤职。该军撤销番号。

历任军长:王仲廉

十五.整编第27军

1946年12月由第32集团军整编而成的第27军,军长王敬久。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失利后,王敬久被撤职。该军撤销番号。

历任军长:王敬久

十六.整编第28军

1946年底国防部规定第34集团军改编而成的整28军,军长李文,副军长谢辅三、李明灏、周体仁,辖第3军、第16军、第94军,隶属于保定绥靖公署。但因为第34集团军在陇海线以北作战,集团军和所属各军均未完成整编。

十七.整编第29军

1946年8月以第三十七集团军整编而成,军长刘戡,副军长王文彦、李世龙。辖整编第十七、整编第三十六、整编第七十六、整编第十五、整编第十师等部。1948年2月3日任命陈武为副军长。2月底刘戡指挥所属整编第二十七、整编第九十师向人民解放军进攻,在宜川及西南瓦子街地区被歼,刘戡兵败自杀身死。4月3日任命鲁崇义为军长。钟松为副军长。7月22日又任命张耀明为副军长。辖第三军和整编第十三、整编第二十七师。1948年9月该军被取消番号。

历任军长:刘戡,鲁崇义

十八.整编第33军

1946年底第33集团军改编整编第33军,并兼第3绥靖区;军长由

冯治安兼任。辖整编第59师和第77师。1948年9月该军被取消番号。

历任军长:冯治安

十九.整编第47军

1947年11月第五绥靖区撤销。孙震保举侄子孙元良为整编第47军军长,率领整编第四十一师、整编第四十七师继续在开封一带作战。1948年8月整编第四十七军于改编成第十六兵团。

历任军长:孙元良

二十.整编第96军

1.陈金城部的整编第96军

整编第九十六军1948年1月以整编第四十五师和整编第二师编成,陈金城任军长。是年5月8日该军在山东胶济路战役中被歼,军长陈金城被俘。

历任军长:陈金城

2.吴化文的整编第96军

陈金城部整编第96军被歼后,又于1948年6月以吴化文部改编而成。该部原为汪伪第三方面军,1947年2月该部编为整编第八十四师,师长吴化文。1948年9月19日吴化文率所部在济南起义,后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手第三十五军。

历任军长:吴化文

抗战胜利后国民革命军整编师介绍根据1946年1月10日马歇尔、张群、周恩来三人军事小组签定整编军队方案,国民革命军方面接受第一阶段整军90个师计划。

国民革命军于1946年2月在南京召开整编会议,拟定整编军队方案,预定在1946年7月1日完成,计划完成90个2旅4团制整编师(预定第二期整编后余50个3团制师)。因为派系纠纷延误时间,至6月30日内战全面爆发,实际只整编约58个师即投入战争。

整编师由军改建、辖2-3个整编旅;整编旅由师改建,原辖3个步兵团改为2个实编步兵团及1个只保留基干的补充训练团(简称补训团或补充团),但有部分整编旅仍辖3个实编团。

1947年末整编旅开始恢复3个实编团。

1948年将部分3旅2团制整编师改为2旅3团制,另1旅辖3个补训团名为后调旅撤回后方整补。另在47-48年间又改编及新建部分整编师。

1948年9-10月间结束整编制度,恢复军、师番号(新疆除外)。

随着1949年9月国民革命军驻新疆部队起义,最终结束整编军制。

以下为各整编师番号,并希望修正及补充。

国民革命军荣1师(或曰9师):以8军166旅等在48年改编,辖3、166、暂26旅,中央军,部分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1师:1军改编,辖1、78、167旅,胡宗南中央军,部分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2师(未成):52军改编,辖2、25、195旅,中央军,美械装备。

(2)2师:48年以45师残部等组建,辖211、213旅,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3师:10军残部和89军合并改编,辖3、20、新1旅,中央军。47年改编,辖3、20旅。

(2)3师:原3师两次被歼灭后,48年由11师18旅等部为基干重组,辖18、75旅,陈诚中央军,半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4师:4军等部改编,辖59、90、102旅,张发奎、薛岳中央化粤军。48年改编,辖59、90旅。

国民革命军第5师:军在47年改编,辖45、96、200旅,中央军,美械装备。47年改编,辖45、200旅;48年扩编,辖45、46、200旅。

国民革命军第6师(未成):3军主力和原26军32师改编,辖7、32旅,胡宗南中央军。

(2)6师:原3军被歼灭后,48年由38师17旅、独立暂2旅组建,辖17、暂2旅,胡宗南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7师:7军在47年改编,辖171、172旅,李宗仁、白崇禧新桂军。

国民革命军第8师:8军在47年改编,辖42、103、166、独立旅,中央军,美械装备。47年改编,辖42、新3、新20旅。

国民革命军第9师:2军改编,辖9、76、预2旅,中央军,美械装备。48年改编,辖9、76旅。

国民革命军第10师:14军改编,辖10、83、85旅,陈诚中央军,部分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11师:18军改编,辖11、18、118旅,陈诚中央军,美械装备。48年改编,辖11、118旅。

国民革命军第12师:12军在47年改编,辖111、112旅,东北军。

国民革命军第13师(未成):13军改编,辖4、54、89旅,汤恩伯中央军,美械装备。

(2)13师:48年以17师84旅、独立135旅、76师144旅组建,辖84、135、144旅,胡宗南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14师(未成):新6军主力改编,辖22、207旅,中央军,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15师:15军残部和独立135师合并改编,辖64、135旅,刘镇华豫军(135旅系中央军)。48年改编,辖64、新25旅。

国民革命军第16师(未成):16军和原12军22师改编,辖22、94、109旅,胡宗南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17师:17军和3军12师改编,辖12、48、84旅,胡宗南中央军。48年改编,辖12、48旅。

国民革命军第18师:11军改编,辖168、暂9、骑10旅,马鸿逵回军。

国民革命军第19师(未成):19军改编,辖68、暂37、暂40旅,阎锡山晋军。

国民革命军第20师:20军改编,辖133、134旅,杨森川军,半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21师:21军和50军新7师改编,辖145、146、新7旅,唐式遵川军。48年改编,辖145、146旅。

国民革命军第22师(未成):22军及新11旅改编,辖86、新11?旅,邓宝珊陕军。

国民革命军第23师:91军和骑3军合并改编,辖191、新4、骑9旅,胡宗南中央军。47年改编,辖191、新4旅。

国民革命军第24师:24军改编,辖136、137旅,刘文辉川军。

国民革命军第25师:25军和50军148师改编,辖40、108、148旅,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26师:26军改编,辖41、44、169旅,中央军,半美械装备。

(2)26师:原26师被歼灭后,47年由93旅等部为基干组建,辖93、193旅,部分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27师:27军和独立49师改编,辖31、47、49旅,胡宗南中央军。47年改编,辖31、47旅。

国民革命军第28师:28军主力和70军80师改编,辖52、80、192旅,中央军,部分美械装备。48年改编,辖52、80旅。

国民革命军第29师(未成):92军改编,辖21、56、142旅,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30师:30军残部改编,辖27、30、67旅,孙连仲西北军(67旅系陈诚中央军)。47年改编,辖27、30旅。

国民革命军第31师(未成):93军改编,辖暂18、暂20、暂22旅,龙云滇军。

国民革命军第32师:32军改编,辖139、141旅,商震晋军。47年139旅改149旅;

(2)32师:原32师被歼灭后,47年以整32师残部和新36师组建,辖141、新36旅,中央军;48年改编,辖57、新36旅。

国民革命军第33师(未成):33军改编,辖71、暂38、暂46旅,

阎锡山晋军。

国民革命军第34师(未成):34军改编,辖73、暂44、暂45旅,阎锡山晋军。

国民革命军第35师(未成):35军改编,辖101、新31、新32旅,傅作义晋绥军。

国民革命军第36师:37集团军主力改编,辖28、123、165旅,胡宗南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37师(未成):94军改编,辖5、43、121旅,陈诚中央军,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38师:4集团军改编,辖17、55、177旅,杨虎城陕军。48年改编,辖55、177旅。

国民革命军第39师:95军主力改编,辖126、新9旅,邓锡侯川军。

国民革命军第40师:40军残部和伪军40军改编,辖39、106旅,庞炳勋西北军。

国民革命军第41师:41军改编,辖122、124旅,孙震川军。

国民革命军第42师:42军和独立128师改编,辖128、预7、暂58旅,后改65、128、231旅,胡宗南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43师(未成):43军改编,辖70、暂39、暂49旅,阎锡山晋军。

国民革命军第44师:44军改编,辖150、162旅,王缵绪川军。

国民革命军第45师:96军在47年改编,辖暂12、暂14、暂15旅,后改211、213、214旅。

国民革命军第46师:46军改编,辖175、188、新19旅,李宗仁、白崇禧桂军,半美械装备。47年改编,辖188、新19旅。

国民革命军第47师:45军和47军残部合并改编,辖104、125、127旅,邓锡侯川军。47年改编,辖125、127旅。

国民革命军第48师:48军和84军合并改编,辖138、174、176旅,李宗仁、白崇禧桂军。47年改编,辖138、176旅。

国民革命军第49师:49军和88军79师改编,辖26、79、105旅,中央化东北军。

国民革命军第50师(未成):以新1军50师组建,辖50、?旅,陈诚中央军,美械装备。

(2)50师:48年以54师36旅等组建,辖36、新7旅,中央军,半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51师:辖113、114旅,东北军。47年重建,辖41、113旅。

国民革命军第52师:97军和独立82师改编,辖33、82旅,汤恩伯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53师(未成):53军改编,辖116、130旅,东北军,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54师:54军在47年改编,辖8、36、198旅,陈诚中央军,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55师:55军和69军合并改编,辖29、74、181旅,刘汝明西北军。

国民革命军第56师:56军和95军新17师合并改编,辖163、164、新17旅,潘文华川军。

国民革命军第57师:98军和29军117师合并改编,辖117、预3、预4旅,中央军。47年改编,辖117、预4旅。

国民革命军第58师:1集团军前方部队改编,辖183、新10、新11旅,龙云滇军。

国民革命军第59师:59军改编,辖38、180旅,冯治安西北军。

国民革命军第60师(未成):60军改编,辖182、184、暂21旅,龙云滇军。

国民革命军第61师(未成):61军改编,辖66、69、72旅,阎锡山晋军。

国民革命军第62师:62军改编,辖95、151、157旅,余汉谋粤军(95旅系陈诚中央军),半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63师:63军改编,辖152、153、186旅,余汉谋粤军。48年改编,辖152、186旅。

国民革命军第64师:64军改编,辖131、156、159旅,余汉谋粤军,半美械装备。48年改编,辖156、159旅。

国民革命军第65师:65军改编,辖154、160、187旅,余汉谋粤军。48年改编,辖160、187旅。

国民革命军第66师:66军和86军13师合并改编,辖13、185、199旅,陈诚中央军。47年改编,辖13、185旅。

国民革命军第67师(未成):预备由5军和18军各抽1师改编。

国民革命军第68师:68军和原12军81师合并改编,辖81、119、143旅,刘汝明西北军。

国民革命军第69师:99军和37军60师合并改编,辖60、92、99旅,陈诚中央军。47年改编,辖92、99旅。

国民革命军第70师:70军改编,辖139、140旅,中央军。47年改编,辖96、139旅;48年扩编,辖32、96、139旅。

国民革命军第71师(未成):71军改编,辖87、88、91旅,中央军,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72师:30集团军改编,辖34、新13、新15旅,王陵基川军。47年改编,辖34、新15旅。

国民革命军第73师:47年以73军残部改编,辖15、77旅。

国民革命军第74师:74军改编,辖51、57、58旅,中央军,美械装备。48年改编,辖51、58旅。

国民革命军第75师:75军改编,辖6、16旅,陈诚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76师:76军和78军合并改编,辖24、144旅。47年改编,辖24、144、新1旅;48年改编辖24、新1旅。

国民革命军第77师:77军改编,辖37、132旅,冯治安西北军。

国民革命军第78师:新2军改编,辖新45、新46旅,后改178、179、227旅,胡宗南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79师:79军改编,辖98、194旅,陈诚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80师(未成):暂3军改编,辖暂10、暂11、暂17旅,傅作义晋绥军。

国民革命军第81师:81军改编,辖35、暂60旅,马鸿宾回军。

国民革命军第82师:82军改编,辖100、暂61、新骑8旅,马步芳回军。

国民革命军第83师:100军改编,辖19、63旅,中央军,美械装

备。47年改编,辖19、44、63旅。

国民革命军第84师:47年以吴化文伪军新10师改编,辖155、161旅;48年扩编,辖155、161、独立旅。

国民革命军第85师:85军改编,辖23、110旅,汤恩伯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86师(未成):新1军主力改编,辖新30、新38旅,中央军,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87师(未成):新6军新22师为基干改编,辖新22、?旅,中央军,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88师:88军主力和28军62师合并改编,辖62、新21旅,中央化川军(62师系中央军)。48年改编,辖49、149旅。

[国民革命军第89师(未成):

国民革命军第90师:90军改编,辖53、61旅,胡宗南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97师:47年以48师174旅和46师175旅残部改编,辖174、175旅,李宗仁、白崇禧桂军。

国民革命军第202师:202师等部改编,辖1、2旅,青年军,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203师:203师和201师合并改编,辖1、2旅,青年军,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205师:204师和205师合并改编,辖1、2旅,青年军,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206师:206师等部改编,辖1、2旅,青年军,美械装备。

国民革命军第207师:207师扩编,辖1、2旅,辖1、2旅,青年军,半美械装备。48年扩编,辖1、2、3旅。

国民革命军第208师:31军(208、209师)改编,辖1、2旅,青年军,美械装备。48年扩编,辖1、2、3旅。

国民革命军第新10师:吴化文伪军新10师改编,辖155、161旅,后改84师。

国民革命军第暂23师:伪军改编,辖暂45、暂46旅。

国民革命军第暂24师:张岚峰伪军改编,辖暂5、暂6、暂7旅。

国民革命军第暂25师:孙良诚伪军改编,辖暂12、暂13旅。

国民革命军第骑1师:骑5军改编,辖骑6、骑7旅,马步芳回军。

附:国民党的整编师

国共和谈后,国民政府按计划裁军,把原来的军整编成含有步兵旅建制的整编师,总兵力约减少1/5,而战斗单位兵员比以前充实。原计划在46年7月完成,但是因内战提前爆发,陇海线以北的部队,以及

海线以南正在运动的部队均未完成整编。

以下提供1946年的整编计划的对照表,和实际的完成情况:

整1D/1A,胡宗南系,辖1B、78B、167B

整2D/52A,(1)赵公武,辖2B、25B、195B,调东北,未完成;(2)47年把新建的23A改整2D,晏子风,驻济南。

整3D/10A,赵锡田,辖3B、20B、N1B,中层军官多数还保留了衡阳10A的人马,士兵多数从其他部队抽取。

整4D/4A,欧震,辖59B、90B、102B

整5D/5A,邱清泉,辖45B、95B、200B。未全部完成,很快就恢复了传统的5A番号。

整6D/3A,辖7B、31B,原来的护国二军到这时已完全纳入胡宗南系统。未完成整编。

整7D/7A,广西,辖171B、172B,不久又恢复传统的7A番号。

整8D/8A,李弥,辖荣誉1B、103B、166B,未全部完成,很快就恢复了的8A番号。

整9D/2A,王凌云,辖9B、76B、预3B

整10D/14A,陈诚系统,辖10B、83B、85B,原来卫立煌家底的14A 被陈诚吃掉了。

整11D/18A,陈诚系统、“木”恢复为“土”,辖11B、18B、118B。

整12D/12A,霍守义,东北军,辖111B、112B、N3B。未完成整编。

整13D/13A,石觉,汤恩伯系,辖4B、54B、89B,未完成整编

整14D/N6A,廖耀湘,辖14B、N22B、青年207B,未完成整编

整15D/15A,镇嵩军,辖64B、135B

整16D/16A,胡宗南系,辖22B、94B、109B。未完成整编。

整17D/17A,陕西高桂滋,辖12B、48B、84B,未完成整编

整18D/11A,辖168B、N9B。陈诚要了11D,马鸿逵只好迁就一下,要18D

整19D/19A,山西19A未开始整编,就在上党玩完了

整20D/20A,四川杨森,辖133B、134B。

整21D/21A,四川,刘雨卿,辖145B、146B、N7B。

整22D:空番号。原来的22A——榆林邓宝珊不接受老蒋整编,继续保持22A。

整23D/91A,王晋,辖191B、N4B。驻甘肃,并没有完全纳入胡宗南系统。

整24D/24A,四川刘文辉,辖135B、137B。在西康的刘文辉拒绝执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1937年10月)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权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第115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政治部副主任肖华 第342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 副旅长周建屏 参谋长陈士榘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卢绍武

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 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 第120师师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副师长肖克 参谋长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甘泗琪 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 参谋长姚哲 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第359旅旅长陈伯钧政委王震 参谋长刘子奇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 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 通讯营 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政委张浩 副师长徐向前 参谋长倪志亮 副主任宋任穷 第385旅旅长王宏坤

副旅长王维舟 参谋长耿飙 第386旅旅长陈赓 副旅长陈再道 参谋长李聚奎 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 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 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队) (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38年1月)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参谋长胡发坚 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参谋长罗忠毅 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 副司令员谭震林 参谋长赵凌波 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参谋长胡维先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教导队 特务营 (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P5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41年3月) 代军长陈毅 政治委员刘少奇 副军长张云逸 参谋长赖传珠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达,政治部主任麦朝枢。第四军辖有第十、十一、十二等三个师及一个独立团。 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参谋长戴石孚,政治部主任李笠农(后徐名鸿)。辖蔡廷锴、孙绳、戴戟三个团。 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徐景唐(后邓世增),参谋长李扬敬,政治部主任林翼中。辖余汉谋、香翰屏、黄镇球三个团及黄涛炮兵营。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参谋长李汉魂,政治部主任廖乾吾。辖许志锐、缪培南、黄琪翔三个团。 独立团团长叶挺。 此外,属第五军建制的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也拨归第四军节制。 1926年初,广东统一以后,第十师调驻钦廉,第十一师调驻高雷,第十二师留驻琼崖,从事地方绥靖和积极准备北伐工作。 1926年夏,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陈可钰以第四军副军长名义,率领陈铭枢第十师、张发奎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称前方第四军;李济深以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的名义统率陈济棠第十一师、徐景唐第十三师留守广东(尚有广西黄绍竑的部队),称后方第四军。 前方第四军经历了衡阳、长沙、岳州、武昌等地,长驱直进,所向披靡,尤以汀泗桥、贺胜桥两大战役,将盘踞两湖称霸一时的北洋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击溃,战绩显著,被誉为“铁军”。不久,第四军扩编成两个军,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张发奎任军长,黄琪翔任副军长,叶剑英任参谋长。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任副军长。 正当北伐顺利发展的时候,1927年4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政变之前,留守广州的李济深及桂系李宗仁等已和蒋介石联合,参与其事,出席了4月3日和5日在上海召开的反共秘密会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15日,李济深、古应芬、钱大钧等立即策应,发动了广州“四·一五”大屠杀。 随着蒋介石、李济深等的反共,不仅国共合作遭到破坏,而且国民党及粤系部队也发生了分裂。张发奎拥护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而陈铭枢、蒋光鼐、戴戟等拥护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先后离开武汉。于是,张发奎又兼任第十一军军长,蔡廷锴则由团长升任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 张发奎率第四军和第十一军参加了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一直攻至郑州、开封,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会师。后因鄂、湘的夏斗寅、许克祥部叛变,于是,6月13日,张发奎随唐生智班师回武汉,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辖第四军、第十一军和贺龙的第二十军。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反共的“七·一五”政变,在武汉地区对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张发奎属下共产党员最多,且为军中的骨干,他为了保存实力,并不热心反共,后来只将各军(除第二十军)的共产党员遣散。7月下旬,张发奎奉命东进讨蒋,当部队到达江西的时候,第二方面军所属的贺龙、叶挺以及蔡廷锴等部,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于8月1日举行了“南昌起义”。张发奎开始是阻拦起义,后当起义军退出南昌南下,张发奎即令所部进占南昌。不久,汪精卫指使张发奎率部回粤,伺机占据广东。张发奎将部队交黄琪翔率领,自己经上海转道先去香港。9月中旬,张发奎部已悄悄回到广东,时任广东省主席兼第八路军总指挥的李济深,迫不得已派人去香港迎接张发奎到广州主持军政。张发奎回到广州后,表面上声称拥护李济深,实际上,与李济深及广西省主席兼第八路军副总指挥黄绍竑明争暗斗,并与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及李济深的基本部队薛岳、黄镇球两师进行秘密勾结,以驱逐桂系出广东为名(李济深是广西苍梧人),暗中进行倒李、黄的活动。 再说蔡廷锴率第十师参加南昌起义后,感到和共产党信仰不同,于是率部离开南昌开往赣东。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摘要: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之后,国共两党之间局势紧张,爆发了历时三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在期间迅速走向崩溃,究其原因,主要分为军事、政治、经济、国际因素四个方面。 关键词:国民党;崩溃;军事;政治;经济 1相关背景 1.1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方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 这场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结果。其中,国共两党所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而此时,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希望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由于中国中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是它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障碍。中国面临内战危险。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另外还存在官僚资本主义同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封建主义已同官僚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综上所述,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图1 图2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国共两党的形势

八路军-主要战役

八路军-主要战役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参加的主要战役战斗: 115师主要战役战斗:平型关战役、广阳战斗、汾离公路三战三捷、陆房突围、梁山战斗、温塘战斗、町店战斗 晋察冀军区主要战役战斗: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冀中“五一”反扫荡战役 山东纵队主要战役战斗:孙祖战斗 山东军区主要战役战斗:郯城战斗 120师主要战役战斗:雁门关外战斗、晋西北收复七城、齐会战斗、陈庄战斗、上下细腰涧战斗、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三分区二团在涞灵战役中, 二团一连连长李永生129师主要战役战斗:阳明堡战斗、神头岭战斗、七亘村战斗、响堂铺战斗、长乐村战斗、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其中影响重大的战役: 百团大战,又名晋南游击战,是指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12月5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与中国民兵共约40万人发动以破袭战为主的对日战役,参与作战共军番号达一百零五个团,战役地点在中国华北地区。平型关战役:又称平型关大捷,指太原战役间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115师林彪部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成功伏击日军辎重队的战斗,歼灭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

连环画:“五一”反扫荡冀中“五一”反扫荡战役:1942年5月1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下,以5万余人的兵力,采取“铁壁合围”、“拉网扫荡”、“剔块清剿”等战术,对冀中根据地进行残酷毁灭性大“扫荡”。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领导冀中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扫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冀中根据地军民也损失惨重,许多党员干部牺牲,群众被日军惨杀或抓走,冀中区变成被敌细碎分割的游击根据地。针对此形势,6月初,冀中区党委领导机关奉命转移,并组建了冀中临时区党委,继续坚持领导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冀中军民在两个月的反“扫荡”中,作战270余次,毙伤日军1万余人,粉碎了其消灭冀中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

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撅,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咒的时代送葬。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茶馆》第三幕 时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不断的变化,生活在茶馆周围的人们也不断变化,这些处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从旧时代一直走到新时代的前夕,有的早就身首异处,有的苟延残喘,他们曾经上演着人生戏剧的舞台——茶馆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终于成为即将灭亡的中国封建主义残存势力的陪葬品。读到结尾,不禁让人唏嘘:时代的潮流,让身先士卒的革命者和渴望生存的庶民百姓都可能在潮流中迷失自己。王利发.常四爷以及秦仲义的感慨尤为震撼,引人深思,而王利发上吊自杀的结局更让人联想到老舍结束自己生命的相同。他们所代表的时代已经消亡,无法融入新时代的他们只能像尘土一样归去 鉴赏《茶馆》第三幕——看看茶馆的戏剧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了。 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而在第二幕里,王利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不平。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一个本想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 尽管“多么可笑”,但“有了花生没有了牙”的窘境却是人生的一个最普遍性的尴尬处境。因此,这些台词也成了一句常常被人引用的警句。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简介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简介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外景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也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位于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内西五路北新街七贤庄1号,取魏 晋时代“竹林七贤”的“七贤”二字,院落坐北朝南,共十 所,现在建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办事处前身 为红军驻西安联络处,“七七”事变后更为现名,为全 国15个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办事机构,1 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至1946年,中共中央在此相继设立秘密的交通站、半公开的“红军联络站”和公开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纪念馆建于1959年,共有5道院,内有接待室、会客室、办公室、重要领导人的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救亡室等。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年、回忆录623篇、照片3 000余张。 【历史沿革】 1936年初,中国共产党在七贤庄一号院建立秘密联络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与国民党商讨共同抗日事宜,在七贤庄一号设立了合法机构红军驻西安联络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根据国共两党合作的决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红军驻西安联络处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办公地点也从一号院扩大到三、四、七号院,叶剑英、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后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博古、吴玉章等多次在此工作、居住,白求恩、柯棣华和巴苏大夫、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也在此居住过。在抗日期间办事处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方针,扩大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并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培养并逐步壮大革命的力量,同时为陕甘宁边区和前方领取、采购、转运战争物资、支援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设立的合法机关,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9月办事处奉命从西安撤回延安。 【建筑现状】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包括七贤庄第一、三、四、七号院, 建于1936年,共有10所坐北向南的院落,均为四合院式建 筑。其中一号院是主要办公地点,南北长82米,东西宽17 米,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由南北两个大小、结构相同的 两进院落组成,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硬山顶,土坯心表砖墙 壁。南、西、北各设1门。两院的主体建筑呈横“工”字形,东 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六间,屋内地面高出地表80厘米,下 设地下室。三、四、七号院隔二、五、六号院依次向东排列,

从军事角度论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从军事角度论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最流行的是“历史的合力作用”,既是政治的,又是军事的,也有文化、思想、教育等等因素,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军事。 抗战以后,中共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1.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和日军作战的情况下,重视军力的发展和保护。 2.思想统一,和国民党派系纷争的情况完全不同。 3.党政军完全军事化,指挥统一,轻装上阵。 4.经过土改扩大了中共的社会基础,使得中共军队兵源充足。 5.没有负担,中共军队不需发工资只要吃饭穿衣即可。国民党军队则相反要支付巨额军饷。 6.中共干部没有私产,这点尤为重要。

7.进入东北以后,得到了苏军的巨大支持,包括军火方面的支持,苏军占领下的北朝鲜也给了东北联军许多援助和便利。 8.由于抗战期间八路军的作战方式多为游击战,不少高级将领连运动战都不会打了,为适应和国民党的决战,东北自卫军在战法上实行了迅速转变,掌握了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战法。 9.中共无所谓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不在乎因丢失地盘国际言论的评价。 1947年以后,蒋介石无法建立举国一致的战争动员机制,军事战略指挥严重混乱,造成不可挽回的军事失败,致使国家的经济形势极度恶化。作为党国的“重心”,蒋介石对军事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蒋介石的错误,就其军事方面讲,有以下方面: 1.内战之初的轻敌,自大。 2.固守以“保城保地”为中心的军事战略方针,致使兵力分散,被解放军各个消灭。 3.用人看派系,缺少统帅型的将领。

4.严重的军事教条主义。 5.政工工作有名无实,对体制的内耗无从解决,国军既非“党军”又非“国军”而是将领拥兵自重的私军。 6.保密和情报工作失败。 7.军队内部无凝聚力。 在其政治和经济、社会政策方面:国民党体制僵化,在大陆时代蒋介石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率的军政机构,余英时讲“无效独裁”: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国民党对改善民生福利做的太少,使其得不到底层群众的支持。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5-2016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小结 姓名:许晓焱学号: 0154842851 班级: 15物管A2 成绩:在形式与政策课上,第一个主题就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针对这一主题,撰写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的小结报告。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国民党军队为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在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第二、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主张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提出持久的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四、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党自身的建设。 第五、在国民党统治区,推动国民党坚决抗战和进行民主改革、争取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和活动自由。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 作者宋增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

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 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10月25日,中国守军主动撤离汉口,会战结束。 总的来说,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四大会战具有重大意义:它挫敌凶顽之气焰,遏敌逼人之锋芒,使其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化为泡影。此后,侵华日军日益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葬身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八路军由来

八路军由来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意设总指挥部,下辖三个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改编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后,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9月11日后,改称正、副总司令),下辖115师、120师、129师和总部特务团。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的番号原来是谁的呢? 第八路军原为粤军李济深的部队,1929年3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三次大整编时编为第八路军。后蒋介石为了拆散粤桂联盟,将李济深骗至南京汤山囚禁,又于次年4月将该路军解散。而115、120、129三个师的番号,原先是东北军的。1937年4月至6月,东北军各部按照2个师整编成1个师的原则进行整编时,115、120、129三个师因战绩不佳,连吃败仗,番号相继被撤销。 蒋介石虽然迫于形势勉强同意了国共联合抗日,但把红军改编(蒋介石称为收编)成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心里还是很不情愿。军政部长何应钦获知蒋介石的这一心事后,知道蒋有时很迷信,为了向蒋介石讨巧,于是建议在给予红军的番号上可以玩个花样,把整编桂系时空着的第八路军的番号授给红军。在东北军被撤销的番号中,随便找了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番号给予了红军的三个师。 同时,老奸巨猾的何应钦又建议把红军划归防区为太原以北、大同以东晋察一带的第二战区,因为这里是日本人当时进攻的主要目标,这样就可以假借日本人的枪弹,让红军“为国捐躯”,从而达到消灭蒋介石和国民党视为心腹大患的共产党军队的阴险目的。 英勇的八路军就这样诞生了,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曾经是败军番号的师,后来在林彪、贺龙、刘伯承等名帅的指挥下,均成为战果辉煌、屡建奇功、威名远振的雄师劲旅,115师、120师和129师也成为中外军事史上的著名番号。 八路军是改编时给的番号 18集团军是编战区给的番号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为什么会迅速走向崩溃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为什么会迅速走向崩溃?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15级班陆叙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共赴国难,号召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担负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一举取得台儿庄大捷,在战略防御阶段功不可没。建党时间早,看似各方面条件优于共产党的国民党,为什么会在抗战胜利后迅速走向崩溃呢? 第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1939年一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政府逐渐转变为消极抗战。而这一态度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项军事策略的转变,而是一个政党对于抵抗外侮的立场转变。抗日战争,保家卫国,民族尊严,选择消极抗战,必会为日后国民党渐失民心埋下祸根。 第二,国民党自身战斗力也在抗战中不断损耗,以致抗战后不堪一击,走向崩溃。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为了巩固占领区,继续对国民党军队发起过若干次进攻性打击。国民党军队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经济、军事实力大打折扣。这个时期,国民党

对于抗战本就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多次反共摩擦事件。为巩固国民党地位,蒋介石将制造“白色恐怖”作为重中之重,多次以“清党”为由,大规模围剿共产党人。这一切的一切,无数兵员、枪支、炮弹的投入和付出,终究还是大大折损了国民党自身的实力。 第三,也是极其根本、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民党自身的经济问题,像一块坏死的肌肉,堵塞着国民党命脉血液的循环流通,直接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抗战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本就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和掠夺,受战时经济体制的局限,而日益萎缩。而国民党统治集团一方面在口头上宣称要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方面又在实际扩张官僚资本,垄断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而抗战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筹措内战经费,不仅讨好美国,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企图从美国佬手中获得支持和好处;而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内部贪污腐败,对外更不惜对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得发行纸币,通货膨胀,物价攀升,一度出现人们上街买菜都要提着几捆厚厚的纸币的情形。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民族资本主义一步一步陷入绝境,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国民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1947年,民族工业产量较抗战前减少了30%,失业人数剧增,工人和城市居民濒临无法生存的境地。同时,农村经济急剧衰退。1947年,农村粮食总产量比1936年减少了33%—44%。广大农村饥民遍地,饿殍载道。1947年,各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个谈话的基本精神是好的,正式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这时日本已大量增兵关内,公开抛弃了所谓“不扩大方针”的欺骗宣传。7月30日,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天津;8月13 1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战斗序列

国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战斗序列(1937年8月) 总指揮部(原红軍前敌总指挥部) 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 司令部:秘书长舒同 参谋处:处长彭雪枫,副处长闫揆要 作战科:科长黄鹄显(罗舜初) 情报科:科长袁晓轩 通备科:科长杨梅生 机要科:科长黄友风(孙开楚) 副官处:处长唐延杰,副处长余忠良 炮兵主任武亭 政治处:主任李文楷 政治部: 宣教部:部长陆定一,副部长黄镇 组织部:部长黄克诚(谭甫仁) 组织科长王平,干部科长李信,青年科长王宗槐 敌工部:部长周桓(蔡乾) 保卫部:部长杨奇清 地工部:部长傅钟 民运部:部长傅钟,副部长唐天际 军法处:处长吴溉之 总务处:处长年合成 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副部长谢今古 兵站部:部长叶季壮,副部长周玉成 卫生部:部长姬鹏飞 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政委张平凯 特务团(原红軍前敌总指挥部特务团): 团长韦杰,政委邱创成 一营: 二营: 三营: 后方留守处: 主任肖劲光参谋处:处长毕占云,副处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 第115师(原红1軍团指挥机关) 师长:林彪(抗几軍政大学校长、前红1軍团軍团长)副师长:聂荣臻(红1軍团政委)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政训处副主任肖华 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李雪三 作战科:科长王秉璋 情报科:科长苏静 侦察科:科长李作鹏(胡云生)

机要科:科长刘彬 管理科:科长肖鸣 政训处:组织部:部长李子芳 宣传部:部长肖向荣(周炎一) 民运部:部长潘振武 锄奸部:部长朱涤新 敌工部:部长石新安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 卫生部:部长叶青山,副部长谷广善 炮兵营: 骑兵营:营长刘云彪,参谋长李钟奇 连指导员蔡顺礼 工兵营:营长王耀南 辎重营: 教导大队:大队长陈士榘(孙毅) 后方留守处:主任陈先瑞 独立团(原红1軍团1师) 团长杨成武(红1軍团1师师长兼政委)参谋长熊伯涛(红1軍团1师参谋长)政训处主任罗元发一营(红1軍团1师1团): 营长曾宝堂,副营长袁升平,教导员张文松 二营(红1軍团1师13团): 营长季光顺,副营长肖思明,教导员张襄国 三营红1軍团1师3团): 营长黄寿发,副营长邱蔚,教导员李水清 笫343旅(原红1軍团) 旅长陳光(红1軍团代軍团长)副旅长周建屏(曾任红軍軍长)参谋长孙毅(陈士榘(上将)) 第685团(原红1軍团2师) 团长黄永胜(上将)(杨德志(上将))副团长邓华(上将)(陈正湘,肖远玖)参谋长彭明治政训处主任邓华(兼)副主任呉法宪 一营(原红1軍团2师4团): 营长刘德元,副营长胡炳云,教导员李士才,特派员王东保(少将) 二营(原红1軍团2师5团): 营长曾国华,副营长王麓水(陈祖林),参谋长杨承德 三营(原红1軍团2师6团): 营长梁兴初(中将),副营长周长胜 连长:龙宗义,曾贤生,周志辉,匡斌,龙书金,潭端志,王志华,齐丁根, 指导员:陈德,杨俊生 笫686团(原红1軍团4师、前红3軍团彭德怀部队部队) 团长李天佑(红1軍团4师师长、上将)副团长杨勇(红1軍团4师政委、上将)参谋长彭雄 政训处主任舒同,(符竹庭)政训处副主任欧阳毅 一营(原红1軍团4师10团): 营长徐德操(张仁初),副营长戴润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什么迅速失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什么迅速失败 国民党坚持抗战八年之久,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艰苦卓绝,坚持到最后,赢得了胜利。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非同小可的胜利。我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从来没有这样风光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人受尽了屈辱和欺侮,八年艰苦抗战,以牺牲上千万军民为代价换来了胜利的荣誉。抗战中虽有一些腐败,但并不严重,否则抗战的仗就会打不下去。抗战中有近百位将军为国捐躯,包括张自忠、佟麟阁等,这说明了对日抗战有很强的凝聚力。 国民党在这样一片大好形势下怎么会急转直下,把大局输给了共产党?这段历史很少有人探讨过。其实,这里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吸取。 在我看来,原因是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腐败,以致不可收拾。国民党派出的接收大员进入原来由日本和汪精卫伪政府控制的沦陷区,建立了国民党的政权。此间发生了大量的腐败现象,丧失了民心,一泻而溃千里,势不可阻。 沦陷区的百姓在日本兵的铁蹄下生活了七八年,过着亡国奴的生活。他们天天盼国民党凯旋,自己能重新做一个有主权的国民。然而盼来的国民党却是一群腐败分子,只知道伸手要钱、要权,不关心民间疾苦,还看不起沦陷区的百姓。 抗战胜利时,国民党只占有全国一小部分国土。当时的一线城市只剩下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兰州;大片繁华的东部地区,比如武汉、桂林、长沙、广州等,全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更不用说上海、南京、北京、郑州和东北广大地区。胜利之后,国民党要派出大量官员去沦陷区工作,但它根本没有足够的合格的干部。接收大片沦陷区任务之重大是可以想象的。伪政权要接管,伪军要改编,汉奸要惩处,地方秩序要维护,汪伪的货币要改制,日本人要遣返,生产要恢复,税制要建立,还要防止共产党的渗透,这真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可是接收大员来到一个地方,首先是占据最好的房子用作自己的官邸,接收伪政府的财产供自己享用,委派自己的亲人出任新建政府的各级官吏。各式各样想当官的人(包括从国管区和沦陷区来的人)都在贿赂接收大员,买官卖官层出不穷。汪伪政权在七八年占领期间经营了巨额的资产,胜利后这些资产成为“逆产”,全部要没收充公,在这产权变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可乘之机。接收大员多半利用逆产改制的机会,将一部分资产据为己有。手里有权,又缺乏监督,腐败是必然的。接收大员纷纷忙于自己的私利,把要紧的事都放到了脑后,这引起当地百姓的极大不满。 国民党政权把接管沦陷区看成一个敛财的好机会,规定伪政府所发的货币兑换成国民党的法币的比例是200∶1。而实际上当时的购买力之比远高于此。这导致沦陷区百姓现钞和银行存款大幅贬值,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招致普遍的民怨。国民党控制区的货币可以在沦陷区大量抢购各种商品,实际上是压榨当地百姓的财产。为了满足兑换法币的需要,政府大量印制钞票,赶运到广大的沦陷区。由于增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沦陷区的百姓更是一片怨恨情绪。 国民党又错误地认为沦陷区的百姓都是不爱国的人,而自己以抗战胜利者自居,凌驾于沦陷区百姓之上。国民党把伪政府官员都看成卖国者,其实死心塌地做汉奸的只是极少部分,大部分职员只是为了求生,混口饭吃,心里还是向着国民党,把他们当成卖国者是极不恰当的。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当局把当地学校的学生叫作伪学生,伪学生转成正规学生要经过甄别。国民党实际上把国统区的百姓和沦陷区的百姓分成两种不同的人:胜利者和投降者。这种区分不但存在于国民党的官员中,也存在于国统区的百姓中。从重庆来的百姓到达沦陷区往往自视甚高,看不起当地的老百姓。这极大地伤害了沦陷区百姓的自尊心。从人口数量

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为何迅速溃败

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为何迅速溃败 抗战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建立一个民主政府,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家的国民党政权却发动内战,企图继续维持其专制统治。从战争初期的力量对比来看,国民党拥有绝对优势,但为何短短三年它就迅速溃败了,究其原因是:国民党的腐败,共产党的励精图治及国内民心所向。 战后,中国人民迫切希望实现和平,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下休养生息,建设家园。但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由于共产党几区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是它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障碍。所以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成为了蒋介石集团的既定目标。而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情况下,国民党的做法是不得民心的。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与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著名的“双十协定”,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而后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和平建国的方针,虽然政协的协议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现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它激起了亿万善良中国人民对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热切期盼。但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其狭隘,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不住任何民主改革。正因为如此,国民党集团从来没有决定去履行政协协议。在1946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命令他的追随者对政协协议“就其荤荤大端,妥筹补救”。他以扩大内战的行动,使政协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国民党集团既然扼杀了全国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望,他就把自己放在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 反观共产党,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局面,推迟内战爆发,并教育人民,争取中间势力,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显示了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即双十协定。然而内战独裁是国民党的既定方针,尽管他们在有关谈判协议上签了字,但并没有停止内战的部署。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调动22万大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以此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暴露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本来面目。 战争初期,国民党及其狂妄,凭借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蒋介石声称,这场战争“一定能速战速决”。但中国共产党清醒的估计了国内外形势,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毛泽东指出: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共产党指出,必须与人民群众密切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蒋介石发动内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得人心的,自然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许多国民党官兵厌战、反战,军队士气极为低落,阵前倒戈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却是屡战屡败。国民党在军事上失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活跃着两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世人所熟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也不能被磨灭。在中国的大片国土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战役,也涌现出一大批抗日爱国将领。 在1937-----1945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先后动员743余万军队投入战斗,阵亡322万余人,歼灭日军86万余人,基本上牵制了侵华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进行了大型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具有代表性的有: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涌现出郝梦龄,赵登禹,张自忠,戴安谰等一大批爱国将领,300万川军出川作战,近四分之一埋骨异乡。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是淞沪会战,这是在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日方投入总兵力达300000,伤亡70000;国军投入兵力600000,伤亡200000。淞沪会战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队在装备和兵员素质上远不及日本,每小时的伤亡以数千计,一个师的兵力拉上去,几个小时就打光了,足可见战争之惨烈。淞沪会战前,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次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中国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它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战略企图,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得”将其一块一块征服,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太原会战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会战。这是一场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的战役,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115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太原会战历时两个月,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兵力共十四万人,伤亡近三万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二十八万人,伤亡十万人以上。太原会战大量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创造了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为华北地区的抗战减轻压力。 总之,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正是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长期陷入战争无法自拔,同时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从整个抗战来看,虽然在后期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也曾在最前线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为祖国而战斗的战士都应该得到全民族的尊重与纪念。国民党虽然最后不顾国家,不顾人民的利益挑起内战,但它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不应随时间而流逝。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

(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 (1937年10月)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权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第115师师长林彪 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政治部副主任肖华 第342旅旅长陈光 政委肖华 副旅长周建屏 参谋长陈士榘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 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卢绍武 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 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 第120师师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副师长肖克 参谋长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甘泗琪 第358旅旅长张宗逊 政委李井泉 参谋长姚哲 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第359旅旅长陈伯钧 政委王震 参谋长刘子奇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 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 通讯营 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政委张浩 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 副主任宋任穷 第385旅旅长王宏坤 副旅长王维舟 参谋长耿飙 第386旅旅长陈赓 副旅长陈再道 参谋长李聚奎 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 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 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队) (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38年1月)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参谋长胡发坚 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参谋长罗忠毅 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 参谋长赵凌波 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参谋长胡维先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教导队 特务营 (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 P5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41年3月) 代军长陈毅 政治委员刘少奇 副军长张云逸 参谋长赖传珠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第1师师长粟裕 政治委员刘炎 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第2师兼师长张云逸 政治委员郑位三 副师长罗炳辉 参谋长周骏鸣 政治部主任郭述申 副主任张劲夫 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彭雄 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 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第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 参谋长刘少卿 政治部主任任质斌 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 参谋长罗忠毅 第7师师长张鼎丞 政治委员曾希圣 参谋长李志高 政治部主任何伟 独立旅特务团 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