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简介

合集下载

肉毒毒素的基本知识及其临床治疗

肉毒毒素的基本知识及其临床治疗

孕 、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
肉毒毒素基本知识
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局部不利影响是无力,但这种副作用常小且短 暂,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局部使用毒素剂量过大; 全身的有害反应罕见 ,主要是短暂的流感样症状、过 敏和过度疲劳。
肉毒毒素治疗痉挛的主要步骤
第1步:考虑用BoNT以前,制订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解
除所有伤害性刺激及痉挛状态诱发因素;
第2步:患者选择—要求有局灶性痉挛状态、多灶性痉挛
状态及部分区域性痉挛状态,具有明显肌肉活动过度;
第3步: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达成一致—多学科综合治疗
小组应对痉挛状态的总体治疗策略、靶肌肉治疗的优先次
序、后续治疗计划及评价治疗效果的方法达成一致;
肉毒毒素治疗痉挛的主要步骤
移动能力、转移能力、灵巧性和伸手拿东西的能力、进食的能力、 性活动能力等;
改善被动活动,减轻护理负担:
减轻移动、护理和调整位置的困难,减轻常规的日常护理(如会 阴部卫生、穿衣)负担;
肉毒毒素常见治疗目标:
避免损害加重:
预防挛缩和畸形,便于使用矫形器/夹板;优化姿势和坐姿;
容貌和姿势:
改善身体形象,使衣服尽量合身。
提高常规康复措施的效果:
优化治疗效果,减少治疗痉挛状态的全身用药,体现手术治疗的 必要性。
超声波显像特征
动传递。
肉毒毒素基本知识
肉毒毒素作用时间:
பைடு நூலகம்
经过3天或更长时间逐渐产生临床作用;BoNT对突触传递 影响所持续的时间大约是12一16周,有时更长。 这种可逆性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当注射BoNT后发生不 良反应时有益,但在需要反复注射以延长作用时间的情况下
是不利。

厌氧菌作用机制、分类及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弯曲杆菌等常见厌氧菌总结

厌氧菌作用机制、分类及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弯曲杆菌等常见厌氧菌总结

厌氧菌作用机制、分类及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艰难梭状芽胞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弯曲杆菌等常见厌氧菌总结在无氧或低氧环境下生长微生物,对健康非常重要,称厌氧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绝大多数为细菌,很少数是放线菌,极少数是支原体,常称之为厌氧菌。

什么是厌氧菌厌氧菌是无氧或氧化还原电势低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细菌由于缺乏完善的酶系统,只能以无氧发酵进行能量代谢。

厌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包括环境、土壤、水源和动物中。

其中,人体本身也有众多厌氧菌,大多存在于人体和动物的皮肤、腔道的深部黏膜表面。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厌氧菌对人体无害,只有当组织缺血、坏死或者需氧菌感染等情况下,会诱发感染,造成腹腔内感染、牙周炎及妇科炎症、外伤及上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疾病。

厌氧菌分类根据对厌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可将被分为三大类:1.对氧极端敏感的厌氧菌:这类细菌对厌氧条件要求很高,在空气中暴露10min即死亡,临床上很难分离出。

2.中度厌氧菌:此类厌氧菌较为常见,在相应的技术条件下,容易被分离出,即使在空气中暴露60~90min或在脓汁抽出72h后仍然能被分离出来。

3.耐氧厌氧菌:这类细菌不能利用氧,在无氧条件下生长好,而在有氧条件下生长不佳。

常见厌氧菌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长 4~8μm,宽 0.3~0.5μm。

它以芽胞形式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泥土、人畜肠道、粪便、皮肤和锈器表面等中。

在缺氧环境中,破伤风杆菌芽胞发育为增殖体,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

前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和心肌损害;后者是一种神经毒素并导致了破伤风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毒素之一,人类最小致死剂量仅为2.5ng/Kg。

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杆,为梭状芽胞杆菌类属,是厌氧、无动力、能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两段钝圆,芽孢大,卵圆形,位于次端,在机体内可形成荚膜。

致病菌检验-肉毒梭菌.

致病菌检验-肉毒梭菌.

三、检验方法
1、检验标准:GB 4789.12-2003
2、培养基和试剂 培养基: 庖肉培养基、卵黄琼脂培养基、明胶磷酸盐缓冲液。 试剂: 肉毒分型抗毒诊断血清、胰酶(活力1:250)、革兰 氏染色液。 另需实验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白鼠)。
3、检验程序
①报告(一):检样中有无肉毒毒素以
及有何型肉毒毒素。(如仅为了肉毒中 毒诊断,即可结束检验) ②报告(二):对增菌产毒培养物,一
2、培养特性
最严格的厌氧菌 生长最适温度:28 ℃ ~37 ℃ :pH为6.8~7.6,产毒的最适pH为7.8 ~8.2。 产毒培养温度:不同菌型产毒的最适培养温度不完全相同。C、D型 温度高些为宜,35℃ 培养3d即可,而E型菌低温度长时间培养效果较好。 对营养要求不高 :在普通培养基上都能生长。
致病菌检验——
肉毒梭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检验
一、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 约为4×1μm的大杆菌, 多单在,偶见成双或短链,两侧平行, 两端钝圆,直杆状或稍弯曲,芽胞为卵圆形,大于菌体宽度, 位于次极端,使菌体呈匙形或网球拍状,偶有位于中央,常 见很多游离芽胞。 有4~8根周生鞭毛,运动迟缓,无荚膜。
中毒方式
• 食物媒介 • 吸入:极罕见的中毒类型 • 创伤感染:肉毒梭菌污染创伤部位,在局 部发芽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肉毒中毒。 • 肠道感染:根据肉毒梭菌能否在肠道内产 毒而引起人的都读中毒。
临床症状
• 肉毒中毒的潜伏期短着仅2h,长者可达10 天左右,通常约12-18h • 前期症状可能出现头昏、头痛、恶心、甚 至呕吐、腹泻等。 • 基本属于神经麻痹表现,最早是视觉障碍, 继而全身无力、呛噎、眼睑下垂、伸舌和 张口困难、抬头费力、瞳孔散大、咀嚼障 碍、不能下咽、胸内烦闷、有恐惧感、重 者晚期呼吸困难,最后死于呼吸麻痹。

肉毒芽孢杆菌.ppt

肉毒芽孢杆菌.ppt
• 当发现罐头盖鼓起、色味发生改变的,说明食品已受到细 菌污染,此时切勿食用,应立即丢弃。
• 真空包装的食品应加热灭菌(中心温度120‘C,保持4分 钟),产品应冷藏下销售。用铝箔包裹烘烤的马铃薯应保 温到食用时或应该冷藏。蜂蜜可能含有肉毒杆菌芽孢,因 此,不应给婴儿和未满1 2个月的幼儿喂食蜂蜜。伤口感 染病毒后立即寻医诊治,并且不使用注射类非法毒品,如 此伤口型肉毒中毒就可以预防。
肉毒芽孢杆菌引起的中毒案例集原因
• 星岛网讯2006年25日报道:泰国惊爆一起数十年 来全球最严重的集体肉毒杆菌中毒事件。2006年 3月4日,泰国北部难府村民在参加庆典时,吃下 了当地生产的腌渍竹笋罐头之后短短12小时内, 上百位村民突然发生四肢无力甚至窒息现象,约1 70名农民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吞咽困难、 口 干、肌肉乏力等症状.其中大部分患者住院治疗。 泰国卫生部官员判定,这是一起肉毒杆菌污染引 发的集体中毒。
肉毒芽孢杆菌
(介绍)
基本信息
• 性质:又称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革 兰氏阳性厌氧菌
• 有鞭毛,有运动,无荚膜。在冷极端形成卵圆形 芽孢
• 根据毒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性的差异;分为A、B、C(C1和 C2)、D、E、F、G7型
• 三种型式: 食物性的肉毒杆菌病 创伤性的肉毒杆 菌病 幼儿肉肉毒杆菌
中毒原因
• 肉毒杆菌是厌氧性的,在罐装和真空包装的食品 中能产生孢子。肉毒中毒是由食物中的肉毒杆菌 产生的毒素造成,它作用于神经系统,并且经常 造成致命的疾病,即使先前身体强壮的人也是如 此。孢子有抗热性,在煮沸和高温中仍能幸存
• 自制罐装或瓶装的肉、鱼和疏莱是引起肉毒中毒 的主要原因。如果加热处理不充分或没有足够的 醋和盐来保存这些食物就会出危险。质量低劣的 罐装食物一般危险性都较大。肉毒中毒一般在吃 了质量低劣的罐装食物后发生。

伤口肉毒症疾病研究报告

伤口肉毒症疾病研究报告

伤口肉毒症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伤口肉毒症所属部位:皮肤就诊科室:血液科病症体征:麻痹,上睑下垂,呼吸困难疾病介绍:什么是伤口肉毒症?伤口肉毒症是怎么回事?伤口肉毒症是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经污染的伤口侵入机体引起的神经肌肉性中毒,临床以下行性的运动神经麻痹为主要特征:始为脑神经病变症状,继而向下发展,出现颈部,躯干,四肢等肌肉麻痹症状,呼吸衰竭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彻底清创伤口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关键,发病后应用肉毒杆菌多价抗毒素,能降低肉毒梭菌症的病死率(一)发病原因伤口肉毒症的致病菌是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此菌粗大,革兰阳性,专性厌氧,能产生芽孢,但无荚膜,根据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分泌的外毒素抗原性,有A,B,C,D,E,F,G7种类型,对人致病的是A,B,E,F型,伤口肉毒症主要由A型菌引起,B型次之,主要致病物为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外毒素,血细胞凝集毒素和神经毒素,后者干扰外周神经终端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骨骼肌麻痹污染伤口局部组织的氧化还原电位(EH)降低和局部氧张力低下是伤口肉毒症的诱发因素(二)发病机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污染伤口后,因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降低了局灶的氧化还原电位差(EH)及氧张力,肉毒棱菌在伤口发芽,滋长繁殖,分泌外毒素,肉毒梭菌外毒素是一种分子量90 000蛋白质,含血细胞凝集素和神经毒素两种成份,蛋白酶能增大其毒性外毒素经血流至全身,主要作用于脑神经核,神经肌肉连结处和自主神经末梢,抑制神经传导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肉收缩功能发生障碍而致软瘫,但并不影响神经的传导和肌膜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中枢神经系统的胆碱能通道也不受影响症状体征:伤口肉毒症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伤口肉毒症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1.神经病征典型的神经病征始自脑神经,出现复视,畏光,视力模糊,上睑下垂,眼调节功能障碍,瞳孔对光反射减弱,继而语言障碍,咀嚼,吞咽及发音困难,继之下行性的运动神经麻痹,如躯干和四肢肌出现对称性无力,严重者呼吸困难。

耐辐射微生物简介

耐辐射微生物简介

耐辐射微生物简析:耐辐射微生物只是对高辐射环境更具耐受性,而不是对辐射有特别嗜好。

总的来说,革兰氏阳性菌强得多。

芽孢菌的耐辐射力远大无芽孢菌。

A 型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芽孢是能有梭状孢子中耐辐射能力最强的一种。

革兰氏阴性菌中,不动杆菌属存在一些极高耐辐射种。

革兰氏阳性球菌是非芽孢中抗性最强的一类,包括微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

要特别提及的是,一种对辐射有极度耐性的奇异球菌属,该属包含4个种都是非芽孢菌中耐辐射最强的。

该菌形态特征随生长期而变化,即对数生长期,细菌呈二连体,而在稳定期,绝大多数细菌呈四叠体。

发现: 1956年美国的教授首次在俄勒冈经大剂量辐射灭菌的肉罐头中分离出耐辐射奇异球菌。

此后,又从以杀菌为目的进行辐射处理食品、医疗器械或饲料等样品中,分离出各种耐辐射细菌。

如从牛肉糜、猪肉香肠、动物皮、动物粪便、淡水、黑斑鳕中以及棉花和土壤中分离Deinococci。

我国报道在放射性元素环表面有抗辐射细菌存在。

应用前景研究耐辐射菌DNA损伤与修复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它可能为解决日益严重因辐射过量所致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另一方面,辐射灭菌已被确定为一种理想的冷杀菌方式,而耐辐射菌是保藏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近期热闻: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科研人员近日发现一种可在强烈辐射条件下存活的微生物,为地球生命可能来自其他星球的假说增添了证据。

里约联邦大学生物学家伊万?保利诺-利马领导的科研小组报告说,他们在真空实验条件下用不同波长和强度的紫外线对一种名为“耐辐射球菌”的微生物连续辐射16个小时,相当于微生物在太空旅行100万年所受到的辐射量,因而它有可能在类似太空的恶劣环境中存活下来。

巴西科研人员认为,这种微生物有可能附着在陨星上,经受住高温极寒、无水无氧和大量紫外线辐射的严峻考验,经过星际旅行降落在地球上,进而繁衍生息。

常见致病菌

常见致病菌
在过去,凡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胃炎经常被视为与胃酸分泌、吸烟、 饮食有关。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导 致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除胃酸分泌 过多等因素外,幽门螺旋杆菌也是罪魁 祸首。
以抗生素加上胃药一起治疗,通常只需 要一个星期至10天就可痊愈。
胃病患者若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会 通过唾液或飞沫传染他人,特别是同桌 吃饭的家人和朋友。
2001年11月以来,我国质检部门多次从美国、 加拿大、法国、爱尔兰、比利时、丹麦等二十 多家肉类加工厂进口的猪腰、猪肚、猪耳、小 排等三十多批近千吨猪副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 特菌。
1、特点
分布广: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 废水)、昆虫、植物、蔬菜、鱼、鸟、野生动 物、家禽。
生存环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 报道0℃能缓慢生长 )能在冰箱冷藏室内较长 时间生长繁殖。
适应范围大: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 带菌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类(特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 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传播途径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 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 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 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 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 “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 方式。
人对炭疽杆菌中等敏感,在 正常情况下人患炭疽多由屠 宰病畜,接触污染的皮、毛、 骨粉、尘土和误食病畜肉引 起,是典型的畜源性传染病。
目前,人间炭疽在世界各大洲的老疫区仍有 散发或局部地方性流行,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尤其以非洲西部流行较为严重。据世界卫生 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2万-10万 病例,以皮肤型炭疽为主。

肉毒杆菌

肉毒杆菌

生物分型
肉毒杆菌菌家族分为A、B、C、D、E、F、G七个 亚型。根据生理学特征,可分为蛋白分解高株和非蛋白分解菌株。前者包括A型及某些B、F型肉毒杆菌;后者包 括B型及部分E、F型肉毒杆菌。
生长繁殖
通常,肉毒杆菌在有氧环境中、低于4°C或pH<4.5条件下不生长。只有在厌氧、低盐、偏酸的特殊条件下, 才可生长繁殖并产生肉毒毒素。其中,具有蛋白分解功能的肉毒杆菌最适产毒培养温度为37°C,不具有蛋白分 解功能的菌株最适产毒培养温度为30°C,甚至在3~4℃的低温条件下也可产生肉毒毒素。
科学家和美容学家正是看中了肉毒杆菌毒素能使肌肉暂时麻痹这一功效。医学界原先将该毒素用于治疗面部 痉挛和其他肌肉运动紊乱症,用它来麻痹肌肉神经,以此达到停止肌肉痉挛的目的。可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们发 现它在消除皱纹方面有着异乎寻常的功能,其效果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化妆品或整容术。因此,利用肉毒杆菌 毒素消除皱纹的整容手术应运而生,并因疗效显著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风靡整个美国。
肉毒中毒
婴儿肉毒中毒
食源性肉毒中毒
伤口肉毒中毒
最早出现在18世纪初,因食入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被肉毒杆菌或其芽孢污染, 制成后又未彻底灭菌,导致肉毒杆菌或芽孢在厌氧环境中发芽繁殖产生毒素。食源性肉毒中毒的临床表现与其他 食物中毒不同,胃肠道症状很少见,不发热,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临床典型症状包括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 垂等眼麻痹症状,以及张口、伸舌、吞咽困难等肌肉麻痹症状,后期出现膈肌麻痹、肌肉松弛,直至呼吸困难死 亡。潜伏期从2h到10d以上,一般为12~48h。在国外引起中毒的食物以罐头、香肠、海产品和蔬菜为主,国内则 以发酵豆制品、面制品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因香肠、火腿、罐头等动物毒性食品引起的肉毒中毒 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一)、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又称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的梭状芽孢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

形成芽孢,由
于芽孢比营养体宽,故呈梭状。

无荚膜,但有鞭毛。

肉毒梭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35C。

当pH低于4.5或大于9.0 时,或环境温度低于15C或高于55C时,肉毒梭菌芽胞不能繁殖,也不产生毒素。

各型肉毒梭菌芽胞对热抵抗力有一定差异,但一般而言,对热抵抗力较强,干热180C 5〜15分钟,或湿热100C3小时,或高压蒸汽121 C 1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

肉毒梭菌是引起食物中毒
病原菌中热抵抗力最强的菌种之一,所以罐头杀菌效果如何,一般以该菌作为指示细菌。

在厌氧条件下,含水分较多的中性或弱碱性食品适于肉毒梭菌生长和产生毒素。

反之,食物的性质偏酸,水分含量少或食盐浓度在8%以上,可抑制该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形成。

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将肉毒毒素分为A、B、C 、D、E、F、G型,引起人类中毒的有A B、E、F型,其中A B型最为常见。

(二)、食品中肉毒梭菌的来源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土壤、江河湖海淤泥沉积物、尘土及动物粪便中。

粮谷、豆类等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

A型菌多分布于山区和未开垦的荒地;B型多分布于草原区耕地;E型多分布于土壤、湖海淤泥和鱼
类肠道中;F型
分布于欧、亚、美洲海洋沿岸及鱼体
我国肉毒中毒多发地区新疆土壤中该菌检出率为22.2%,未垦荒
地该菌检出率为28.5%,该地区粮谷、豆类及其发酵制品并有厌气条件者该菌检出率分别为12.6%和14.88%。

该地区菌型分布以A 型占多数,B型及A B混合型次之,E型较少。

我国发生的肉毒梭菌食物中毒,91.48%由植物性食品所引起,
8.52%由动物性食品所引起。

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家庭自制的豆酱、臭豆腐为最多,其次为面酱和豆鼓等。

此外,肉类罐头、腊肉、熟肉等也可引起中毒。

食物中肉毒梭菌主要来源于带菌土壤、尘埃及粪便。

尤其是带菌
土壤可污染各类食品原料。

受肉毒梭菌芽胞污染的食品原料在家庭自制发酵食品、罐头食品或其它加工食品时,加热的温度及压力均不能杀死肉毒梭菌的芽胞。

此外,食品在较高温度、密闭环境(厌氧条件)中发酵或装罐,提供了肉毒梭菌芽胞成为繁殖体并产生毒素的条件。

食品制成后,一般不经加热而食用,其毒素随食物进入人体,引起中毒的发生。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大部分发生在3~5月,其次为1〜2月。

自1896年Van Ermengein首次报道荷兰因火腿引起肉毒中毒暴发,并分离出肉毒梭菌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报告本病。

我国吴朝仁等1958 年报道新疆察布查尔县由于食用面酱半成品(米送乎乎)引起肉毒毒素中毒之后,相继报告该地区由臭豆腐及其它发酵食品等引起的
肉毒中毒事件。

0.9及低盐、缺氧时不冷藏放置一段时间。

在食品加工中已采用
物理、化学处理以杀死或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另外,由于肉毒毒
素不耐热,因而食品中如有毒素存在,加热可使毒素破坏,一般在
80 C下加热30至60分钟或使食品内部温度达到100 C并持续10分钟即可破坏肉毒毒素。

肉毒梭菌在食品中生长适宜条件为:pH> 4.6、水分活度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