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状芽胞杆菌
单胞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及梭状芽孢杆菌的鉴别方法

单胞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及梭状芽孢杆菌的鉴别方法单胞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都是常见的微生物,但它们在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上有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鉴别方法:一、形态学特征:1.单胞菌: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在1微米左右,无芽孢,无鞭毛。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2.大肠杆菌:杆状,两端钝圆,通常周生鞭毛。
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3.乳酸杆菌:杆状或球状,通常无鞭毛,少数有鞭毛。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4.梭状芽孢杆菌:杆状,两端膨大,有鞭毛。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二、培养特性:1.单胞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有些种类可以产生色素。
2.大肠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形成黑色菌落。
3.乳酸杆菌:厌氧或兼性厌氧,在乳酸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发酵多种糖类产生乳酸。
4.梭状芽孢杆菌:厌氧或兼性厌氧,在缺氧条件下可形成芽孢。
在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可形成双层溶血环。
三、生化特性:1.单胞菌:通常不发酵糖类,少数种类可发酵葡萄糖。
不产气,过氧化氢酶通常阳性。
2.大肠杆菌: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甲基红和V-P试验均呈阳性;乳糖发酵试验通常为阴性(病原性大肠杆菌除外)。
3.乳酸杆菌: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
4.梭状芽孢杆菌:可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过氧化氢酶阳性;有些种类可产生外毒素。
四、抗原和血清学鉴定:通过细菌的抗原检测和血清学鉴定是鉴别细菌种类的最准确的方法。
例如通过抗O抗原和荚膜抗原的检测可以确定链球菌的种类;通过鞭毛抗原的检测可以确定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等。
综上所述,通过对形态学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抗原血清学鉴定等方法综合应用可以对单胞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及梭状芽孢杆菌进行准确的鉴别。
致病菌检验-肉毒梭菌.

三、检验方法
1、检验标准:GB 4789.12-2003
2、培养基和试剂 培养基: 庖肉培养基、卵黄琼脂培养基、明胶磷酸盐缓冲液。 试剂: 肉毒分型抗毒诊断血清、胰酶(活力1:250)、革兰 氏染色液。 另需实验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白鼠)。
3、检验程序
①报告(一):检样中有无肉毒毒素以
及有何型肉毒毒素。(如仅为了肉毒中 毒诊断,即可结束检验) ②报告(二):对增菌产毒培养物,一
2、培养特性
最严格的厌氧菌 生长最适温度:28 ℃ ~37 ℃ :pH为6.8~7.6,产毒的最适pH为7.8 ~8.2。 产毒培养温度:不同菌型产毒的最适培养温度不完全相同。C、D型 温度高些为宜,35℃ 培养3d即可,而E型菌低温度长时间培养效果较好。 对营养要求不高 :在普通培养基上都能生长。
致病菌检验——
肉毒梭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检验
一、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 约为4×1μm的大杆菌, 多单在,偶见成双或短链,两侧平行, 两端钝圆,直杆状或稍弯曲,芽胞为卵圆形,大于菌体宽度, 位于次极端,使菌体呈匙形或网球拍状,偶有位于中央,常 见很多游离芽胞。 有4~8根周生鞭毛,运动迟缓,无荚膜。
中毒方式
• 食物媒介 • 吸入:极罕见的中毒类型 • 创伤感染:肉毒梭菌污染创伤部位,在局 部发芽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肉毒中毒。 • 肠道感染:根据肉毒梭菌能否在肠道内产 毒而引起人的都读中毒。
临床症状
• 肉毒中毒的潜伏期短着仅2h,长者可达10 天左右,通常约12-18h • 前期症状可能出现头昏、头痛、恶心、甚 至呕吐、腹泻等。 • 基本属于神经麻痹表现,最早是视觉障碍, 继而全身无力、呛噎、眼睑下垂、伸舌和 张口困难、抬头费力、瞳孔散大、咀嚼障 碍、不能下咽、胸内烦闷、有恐惧感、重 者晚期呼吸困难,最后死于呼吸麻痹。
学习有关梭状芽孢杆菌的知识

学习有关梭状芽孢杆菌的知识
梭状芽孢杆菌是一大群革兰阳性、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杆菌的总称。
梭状芽孢杆菌属是厌氧芽孢杆菌的菌属,现有157个种。
该菌芽孢圆形或卵圆形,直径比菌体宽。
梭状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以及fu败物中,多数不致病,只有少数细菌致病,致病菌株一般均能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艰难梭菌等.某些菌种如丁酸梭菌可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各种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和醇类(乙醇、异丙醇、丁醇),在食品加工上可用以生产某些酸、醇和酮类。
梭状芽孢杆菌的操作:
1、基础培养基:取瓶内干粉54.7g溶于1000mL去离子水的洁净三角瓶中,充分搅拌混匀。
也可根据需要按照54.7g/L的比例扩大或缩小制备培养基的量。
2、加热至100℃,不停搅拌,使其溶解。
切勿加热超过100℃,切勿121℃高压灭菌。
若使用微波炉加热,应将培养基加热沸腾,立即移出,轻轻摇匀,再放入微波炉加热,观察小气泡变为大气泡,直至溶解即可。
切勿使培养基溢出。
3、增补剂:取增补剂一瓶加入3mL去离子水中,(也可按照3ml/L的比例扩大或缩小制备增补剂的量),轻轻摇动,使其溶解。
4、把混匀后的增补剂加入到冷却至45℃℃的基础培养基中,轻轻摇动使其充分混匀,倾注平皿,使其凝固,晾干备用。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简介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一)、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又称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的梭状芽孢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
形成芽孢,由于芽孢比营养体宽,故呈梭状。
无荚膜,但有鞭毛。
肉毒梭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35℃。
当pH低于4.5或大于9.0时,或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55℃时,肉毒梭菌芽胞不能繁殖,也不产生毒素。
各型肉毒梭菌芽胞对热抵抗力有一定差异,但一般而言,对热抵抗力较强,干热180℃5~15分钟,或湿热100℃3小时,或高压蒸汽121℃1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
肉毒梭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病原菌中热抵抗力最强的菌种之一,所以罐头杀菌效果如何,一般以该菌作为指示细菌。
在厌氧条件下,含水分较多的中性或弱碱性食品适于肉毒梭菌生长和产生毒素。
反之,食物的性质偏酸,水分含量少或食盐浓度在8%以上,可抑制该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形成。
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将肉毒毒素分为A、B、C 、D、E、F、G型,引起人类中毒的有A、B、E、F型,其中A、B型最为常见。
(二)、食品中肉毒梭菌的来源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土壤、江河湖海淤泥沉积物、尘土及动物粪便中。
粮谷、豆类等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
A型菌多分布于山区和未开垦的荒地;B型多分布于草原区耕地;E型多分布于土壤、湖海淤泥和鱼类肠道中;F型分布于欧、亚、美洲海洋沿岸及鱼体。
我国肉毒中毒多发地区新疆土壤中该菌检出率为22.2%,未垦荒地该菌检出率为28.5%,该地区粮谷、豆类及其发酵制品并有厌气条件者该菌检出率分别为12.6%和14.88%。
该地区菌型分布以A型占多数,B型及A、B混合型次之,E型较少。
我国发生的肉毒梭菌食物中毒,91.48%由植物性食品所引起,8.52%由动物性食品所引起。
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家庭自制的豆酱、臭豆腐为最多,其次为面酱和豆鼓等。
此外,肉类罐头、腊肉、熟肉等也可引起中毒。
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新方法

在美国,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的细菌反复 感染是肠道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每天
美 国有 多 达 70 00人 由于 感 染 难 辨 梭 状 芽 孢
杆菌而住院,治疗这些感染是抗生素相关性 腹泻的一种重要原 因。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与 肠道中的其他细菌进行生存竞争 。抗生素能 杀死多数它 的细菌竞争对手 ,但难辨梭状芽 孢杆菌往往不能被杀死 ,这就使得难辨梭状
啡过 滤器 进 行过 滤 ,以消 除大块 得 未 消化 得
但有些人认为 ,进行身体物质从一个病
人转 移 到另 一个 病人 会带 来 肠道 致 病菌 如 大 肠 杆 菌 或其 它 致 病 细 菌传 播 的严 重 的风 险 。 到 目前 为止 ,还 没有 临 床试 验结 果 涉 足这 一 点 。荷 兰 的研究 人 员对难 辨 梭状 芽 孢杆 菌 感 染 的患 者进 行 了试验 ,对粪 便移 植 和万 古 霉 素 治疗进 行 了 比较 , 到 目前 为 止 , 但 结果 尚未
芽孢 杆 菌疯 狂地 生长 。
受到损坏 的肠道微生物群落 。粪便移植 的想 法并不新鲜 ,这种设想 15 年就曾报告过 , 98 但 这 种 方 法 自 20 00年 以来 才 得 以 广 泛 的普
及
●美欧等心防治 态 :: 防治新 态_ 新动 ・ 美欧等心 动
这样 相 对 比 较容 易做 到
这 个 过程 也被 称 为粪 微 生物 疗法 或 人类
个 过 程 中管 子要 通过 病人 的咽喉 插入 。捐 赠 的粪 便也 可 以从 另一 端通 过结 肠 镜或 灌肠 导 入 到受 助人 的肠 腔 。 整个 过程 需要 5至 2 5分 钟 , 决于 所采 取 的方法 。 取
健康 会受 到 影响 。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分类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分类(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分类2.阐述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的特点3.描述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的分类方法4.总结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的重要性正文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分类,又称为严格的梭状芽孢杆菌分类,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研究的菌类分类方法。
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厌氧性、杆状细菌,以形成芽孢的能力而闻名。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的特点在于其严格的分类标准,该标准主要基于生化反应、代谢产物以及 16S rRNA 序列分析。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对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确认其为杆状细菌,并观察其芽孢形成能力。
其次,进行生化反应测试,如氧化酶试验、发酵试验等,以初步判断菌株的代谢特性。
然后,通过 16S rRNA 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精确地判断其分类地位。
最后,结合上述信息,将菌株归入相应的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分类单元。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的重要性在于,严格的分类标准有助于科学家深入了解梭状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医学、农业、环保等领域。
此外,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分类也有助于追踪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为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分类作为一种严格的梭状芽孢杆菌分类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艰难梭状芽胞杆菌

2011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尼加拉郡地区爆发梭状芽孢杆菌疫情,已造成16人死亡。爆发疫情的3家医院分别为 大尼加拉总医院(Greater Niagara General Hospital),4名病人死亡;圣凯瑟琳总医院(St. Catharines GeneralHospital),10人死亡;威兰医院(Welland Hospital),2人死亡。
形态染色
艰难梭菌革兰阳性粗长杆菌.大小为(1.3-1.6)μm ×(3.6-6.4)μm.培养2日后易转为革兰阴性:芽胞 卵圆形.位于菌体的次极端。
鉴别要点
1.本菌特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卵圆形,位于菌体的次极端。菌落黄色、粗糙.不产生脂酶和卵磷脂酶. 不凝固和不消化牛奶。
2.与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别:艰难梭菌不消化牛奶.麦芽糖、蔗糖均阴性,而产气荚膜梭菌则相反。
耐药性
本菌对万古霉素或甲硝唑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等耐药。
诊断方法
毒素检测: 组织细胞毒素检测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需时48小时,敏感性高,且能检测毒素。 细菌培养: 用环丝氨酸头孢西丁果糖琼脂培养基进行厌氧培养,需时72小时,灵敏度高且可获得菌株,不能检测毒 素。 艰难梭状芽胞杆菌谷氨酸脱氢酶检测: 谷氨酸脱氢酶是艰难梭菌与梭菌属其他细菌共同的非毒素蛋白质,采用乳胶凝集试验,操作简单快速(1545分钟),敏感性略低,且与其他厌氧菌存在交叉反应。 基因诊断: 采用聚合酶链技术可检测A毒素、B毒素、二元毒素以及高毒力的菌株,敏感性高。 胶乳(凝集)试验(latex test): 胶乳绑定抗体后,加入过滤后的粪便滤液,观察起凝集结果。 扫描试验(screening test):
艰难梭菌可产生两种毒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肠毒素能趋化中性粒细胞浸润回肠肠壁,释放细胞因子,导 致肠道大量失水和出血性坏死。细胞毒素能解聚肌动蛋白,损坏细胞骨架,导致局部肠壁细胞坏死,有直接损伤 肠壁作用。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控制措施
通过热处理减少食品中肉毒梭菌繁殖体和芽孢的数量是最有效方法,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方法制造罐头可以获 得“商业无菌”的食品,其他加热处理包括巴氏消毒法对繁殖体是有效的措施。由于这种毒素有不耐热的性质, 高温处理(90℃15min或煮沸5min)可以破坏可疑食物中的毒素,使食品处于在理论上的安全状态,当然,对可疑 有肉毒毒素存在的食品应不得食用。将亚硝酸盐和食盐加进低酸性食品也是有效的控制措施,在腌制肉品时使用 亚硝酸盐有非常好的效果。但在肉品腌制过程中起作用的不单单是亚硝酸盐,许多因素以及它们和亚硝酸盐的相 互反应抑制了肉毒梭菌生长和毒素的产生。冷藏和冻藏是控制肉毒梭菌生长和毒素产生的重要措施。低pH、产酸 处理以及降低水分活性可以抑制一些食品中肉毒梭菌的生长。
中毒原因
引起中毒的食品因地区和饮食习惯不同而异。国内主要是植物性食品,多见于家庭自制发酵食品如豆酱、面 酱、臭豆腐,其次为肉类、罐头、酱菜、鱼制品、蜂蜜等。新疆是我国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较多的地区, 引起中毒的食品有30多种,常见的有臭豆腐、豆酱、豆豉和谷类食品。在青海主要是越冬保藏的肉制品加热不够 所致。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肉毒杆菌
01 生物学特性
03 临床症状 05 控制措施
目录
02 致病机理 04 中毒原因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中,所以极易污染食品。该菌是一种专性厌氧的腐生菌, 革兰阳性,菌体粗大,具有4~8根周毛性鞭毛、运动迟缓,没有荚膜,芽孢卵圆形、近端位、芽孢比繁殖体宽。 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多样,常规培养基生长形成的菌落半透明,呈绒毛状,常常扩散成菌苔;血平板培养基上 生长出现与菌落几乎等大或者较大的溶血环;在乳糖卵黄牛奶平板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及周围形成彩虹薄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明胶穿刺:呈漏斗状液化明胶, 整个培养物形似倒立的松树状;
8. 在含有青霉素 (0.5 单位 /ml) 的 培养基中,炭疽杆菌易形成圆 质体而相互连接成串珠状,称 为 “ 串 珠 反 应 ” ( String of Pearls Reaction);而该属其 他细菌无此现象; 当青霉素加至10单位/ml,则炭疽杆菌生 长受到抑制,不生长或微弱生长,而该属 其他细菌一般不被抑制。
各种动物对本菌的易感性不一;通常:
1) 绵羊、牛、鹿最易感——急性败血性死亡,尸僵不全、 血凝不良、天然孔出血,臌气;剖检可见脾脏急剧肿胀, 比平常大3~4倍,呈典型的败血脾; 2) 马属、骆驼、猪、山羊次之——多为慢性局部感染,如 咽部; 3) 狗、猫及食肉动物抵抗力较大——多表现肠炭疽; 4) 禽类通常无易感性; 5) 人类感染则因侵入途径不同而出现 皮肤炭疽、肺炭疽、 肠炭疽等。
二、培养特性
1. 需氧; 2. 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2~7.6;
3. 营养要求不高 ,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4. 普通琼脂:
1) 强毒株菌落为粗糙型:扁平、灰白色、干燥、 无光泽、不透明、边缘不整齐,用低倍镜或放 大镜观察菌落的边缘呈卷发状(主要是长链组 成); 2) 弱毒株或无毒株则多形成光滑型菌落;
在以上6个属中,与兽医有关的是属Ⅰ、属Ⅲ
本章讲述内容:
• 第一节 芽胞杆菌属(Bacillus) • 第二节 梭 菌 属(Clostridium) • 需氧芽胞杆菌与厌氧芽胞杆菌的区别
第一节 芽胞杆菌属
本菌属为 杆状 的 G+ 菌 ,正式命名的有 34 种, 其中对人畜致病的比较少, 危害最大 的主要 是 炭疽芽胞杆菌 。 枯草杆菌 和 蜡样芽胞杆菌 在环境中常见。
五、抗原结构
• 炭疽杆菌的抗原主要有:
• 1、菌体多糖抗原——与毒力无关; • 2 、 保护性抗原 ——炭疽毒素的成分,有抗原性, 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 3 、 荚膜抗原 —— 与毒力有关,仅见于有毒菌株; • 4、芽胞抗原——具有抗原性。
六、致病性
1、可引起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 败血性传染病。
所以本节重点介绍炭疽芽胞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 Bacillus anthracis
炭疽芽胞杆菌俗称炭疽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
的病原体,在医学和兽医学上都相当重要。
一、形态特征
1. 炭疽杆菌为G+杆菌,长而且粗大,长
3.0~8.0um,宽1.0~1.5um;无鞭毛。
炭疽芽胞杆菌菌落表面的细胞呈曲线排列(↑) 金属镀膜,×1 500
2、炭疽杆菌的毒力主要取决于
(1)荚膜(2)毒素
A. 水 肿 因 子 (edema factor,EF):脂蛋白; B. 致 死 因 子 (lethal factor,LF):蛋白质; C. 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蛋白质, 是一种辅酶。
1) 荚膜:可抑制抗体,抵抗吞噬,使细菌易于扩散和繁殖; 2) 炭疽毒素:主要由3种成分构成。
这三种成分单独都没有毒性作用, 至少要有两种成分协同,才能引起相应作用。
七、微生物学诊断
• 检验程序如下:
检验时必须注意:
1. 病料镜检时一般有荚膜,如无荚膜则不要过早下 结论,必须经分离培养后接种实验动物后再进行 形态学检查; 2. 诊断时注意与炭疽杆菌类似的细菌鉴别,如蜡状 芽胞杆菌等,详见课本P313表22-3;
(4)不形成芽胞。
炭疽杆菌在动物体内的形态
炭疽杆菌
蜡状杆菌
2)体外(培养基上的培养物)形态: – (1)长链状(几十或上百个); – (2)形成芽胞,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
或近中央,直径小于菌体; – (3)普通培养基上不形成荚膜。
炭疽杆菌在动物体外的形态
炭疽芽胞杆菌吕弗勒多色亚甲基蓝染色。
5. 血琼脂:一般不溶血,个别菌株可轻微溶血; 而该属其他成员则多有明显溶血;
炭疽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 血琼脂培养, 显示具有波状边缘的大的灰白色菌落。 各种腐生芽胞杆菌通常是溶血的。 炭疽有高度传染性, 在实验室处理标本时要 特别小心。清透明清朗 , 管 底絮状沉淀,不形成菌膜和菌环;
第14章
+ G 产芽胞杆菌
本章仅介绍兽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芽胞杆菌科 (Bacillaceae)。 芽胞杆菌科是一大类能 形成芽胞的细菌,大多 数为G+菌,且具有运动性。 根据生化特性和形态特征目前主要包括6个属,
属Ⅰ:芽胞杆菌属(Bacillus) 属Ⅱ:芽胞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 属Ⅲ: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 ,也称为梭菌属 属Ⅳ:脱硫腊肠样芽胞杆菌属(Desulfotomaculum ) 属Ⅴ:芽胞八叠球菌属(Sporocarina) 属Ⅵ:颤螺菌属( Oscillospira)
2. 其形态在动物体内和体外有较大差异:
1)体内(即病料中,如血液、组织)形态:
(1)单在或短链状(一般约2~5个),似竹节状;
(2)相连的菌端平截或微凹,游离端钝圆,
本菌属的其他细菌接头为钝圆,如蜡状芽胞杆菌;
(3)形成荚膜,荚膜颜色与染色方法相关;
革兰氏染色 ,菌体紫色,荚膜不着色,仅为一个无色的框; 美兰染色,则荚膜呈粉红色; 瑞氏染色荚膜呈淡紫色或淡紫红色;
炭疽芽胞杆菌的芽胞染成红紫色(多色亚甲基蓝,放大1000倍)
3)对炭疽杆菌的形态特征要 注意几点:
A. 猪慢性局部炭疽病料中菌体形态 常不典型,呈细长弯曲 或捻转的 杆状; B. 血 琼 脂 、 血 清 琼 脂 或 碳 酸 氢 钠 琼 脂 上 , 10~20%CO2条件下可形成荚膜; C. 病料腐败后,菌体分解,但荚膜抗腐败能力 较强,荚膜仍可残留,称为“菌影” 。
三、生化特性
• 生化试验不是炭疽杆菌的主要鉴定项目。 • 我们可了解一下内容:
葡萄糖 VP试验 还原硝酸盐 吲哚 H2S H2O2 酶
+ +
+
+
-
-
四、抵抗力
1. 炭疽杆菌的繁殖体抵抗力不强;
2. 但其芽胞体抵抗力非常强,对热、干燥等 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不过芽胞对碘液及一 些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等) 比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