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7世纪

合集下载

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编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导言【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集权主义2.自由主义3.新闻事业4.新闻体制二、简答题1.简述集权主义传播事业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2.简要阐明集权主义新闻传播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封建时期的英、法传播事业史【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特许出版独占制度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3.《公报》4.《信使报》5.《学者报》6.黎塞留7.皇家出版法庭二、简答题1.西欧封建王权对当时的新闻传播事业有哪些影响?2.评析英国封建时期的印刷行业特许独占制度。

三、论述题1.评析英、法两国历史上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

2.试分析英国都铎时期特许垄断出版管理体系的观念、特征、功能与历史影响。

第二章贵族分封制传播事业体系德意志封建时期的传播事业史【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手抄新闻(新闻信)2.古登堡3.《法兰克福新闻》周报二、论述题1.试分析德意志封建贵族领主制新闻传播体系的特色。

2.为什么说近代德意志新闻传播体系能够成为人们分析新闻事业形成机制的一个“历史标本”?第三章殖民地型传播事业体系北美十三州传播事业史(1607-1765)【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国内外公共事件》报2.《波士顿新闻信札》3.《新英格兰报》4.曾格案件二、简答题1.詹姆斯·富兰克林对美国早期新闻事业的贡献是什么?2.曾格案件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1.试评析曾格案件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2.试评析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型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

第二编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17世纪中叶——20世纪末叶)导言【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约翰·米尔顿2.托马斯·杰斐逊3.约翰·密尔4.《论出版自由》5.《论自由》二、论述题1.近代资产阶级报业发展过程中贯穿着怎样的基本矛盾?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大致轨迹怎样?2.资产阶级新闻出版自由的口号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米尔顿和杰斐逊分别为此作出了什么贡献?应该给予怎样的历史评价?第四章渐进的改良之路英国资本主义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1640-1861)【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约翰·威克斯2.“知识税”3.《福克斯诽谤法案》4.“朱尼尤斯信件案”5.秘密津贴制度二、简答题1.简要分析评价英国新闻史上的“知识税”的产生背景、作用与影响。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第四章符号互动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编码与译码1954年,施拉姆提出的传播模式:信源→编码→信号→译码→目的地。

图4-1编码: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图4-2(1)人际传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译码。

(2)编码与译码是一种主观活动。

编码作用于传播者的大脑,译码作用于受传者的大脑。

(3)在编码与译码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发生信息的失真与变形。

二、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一般而言,认知行为分为两种,一种叫感知,一种叫理解。

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影响感知的因素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结构因素”(structural factors)的支配。

结构因素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

它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并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以及政治信仰、伦理观念、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受影响。

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影响的表现。

(1)类似与相近(resemblance and proximity)类似与相近是说,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2)完形趋向(good form)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

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

(3)残缺闭合(closure)残缺闭合与完形趋向有共同或相通之处。

二者的实质都是力求完好,只不过完形趋向是在已经完好的认知图景中排斥不完好的成分,而残缺闭合则是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将其中缺残部分修补闭合。

(4)共同命运(common fate)共同命运是指人们倾向于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来感知。

2.制约理解的因素理解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反映,它是一种积极的、带有创造性的活动。

任何理解过程都不可避免地深入主观因素,带上感情色彩,加进想象成分。

(1)心理预设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章节题库(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圣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章节题库(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圣

第一章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一、概念题1.《波士顿新闻信》[南京师大2009年研]答:《波士顿新闻信》Boston News Letter 1704年4月24日由波士顿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办。

该报每周发行一张到数张,双面印刷。

内容以摘登英国报纸新闻为主,本地新闻均先送殖民当局审阅,早期读者对象主要为公职人员。

在1719年前,该报在北美殖民地处于独家垄断地位。

1776年2月因反对美国独立而被毁,共出版3500期。

2.《每日纪闻》答:《每日纪闻》是公元前古罗马官方的每日公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公报,由古罗马统治者恺撒于公元前59年下令创设,原名为“阿尔布(Album)”,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该手写公报断断续续,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才终止。

《每日纪闻》是古罗马时期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公报除了刊登在街中心的布告板上外,还由书记员抄送给各地行政官员和驻军首长。

3.威尼斯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9、2007年研]答:威尼斯小报是指发源于威尼斯的手抄小报。

1566年威尼斯出现定名的小报,称为“手抄新闻”。

这种小报的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贸易和交通。

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

当时的铜币叫做“格塞塔”(Gazzetta),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Venice Cazzetta(威尼斯小报)。

而Gazzetlta一词也就成为欧洲各国早期报纸的名称。

4.印刷术答: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真正使它服务于信息传播活动却不在中国。

在公元6世纪,由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11世纪,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这时的印刷术由于比较专业,没有被大量的应用于新闻传播;直到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为规模新闻传播提供了新技术条件。

5.商业报刊时期答:商业报刊时期一般以一个国家大规模地出现廉价的大众化的报刊为到来的标志。

新闻学硕士

新闻学硕士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

(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2-2《外国新闻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

手写版,共56页¥60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指定参考书目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适用学院/专业——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

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

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

手写版,共29页¥40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

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

打印版,共39页¥40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

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

打印版,共17页¥302-4新闻史硕士课程大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史研究生资料,硕士课程同样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的重点,内容详实,包括中国史和外国史两部分,主题分明。

打印版,共58页¥352-5新闻学重点笔记。

2023年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2023年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5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篇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旳历史发展轨迹1.5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来源旳五个互相依存旳条件现代: 君士坦丁堡自1453年陷落之后旳历史称为“现代史”, 包括了我们所说旳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

1)根据恩格斯旳分析, 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旳原因如下:2)世界地理大发现时旳欧洲旳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 因此导致对新闻传播旳规模化需求。

(严格地说, 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旳开端, 屙屎欧洲中世纪“新闻信”传播发展旳顶点, 之后则示衰落。

)3)此时, 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旳文明地区, 地理上进行贸易旳关卡减少, 传递信息旳障碍也随之减少。

(15~16世纪, 欧洲大陆王权减弱诸侯势力旳高涨时期, 相对统一旳国家, 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旳空间条件。

割据减少旳趋势, 对于现代报刊来说, 无论怎样市一种必要旳生存条件。

)4)六个重要旳欧洲民族(意, 西, 葡, 德, 法, 英)通过文艺复兴运动, 自然形成了各自旳原则语言和文字, 奠定了规模化新闻旳语言文字基础。

(报刊旳规模化传播, 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旳使用区域内, 采用通行旳原则语, 而相对应旳文字又要以通行旳原则语作为前提。

)古登堡印刷术旳发明, 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旳新技术条件。

文艺复兴后, 问你话从僧侣阶层旳垄断下逐渐解放出来, 转向世俗社会, 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旳读者群。

以上五个条件, 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

1.6现代报刊遍及全球旳三个环节现代报刊旳来源与其说是一种详细旳“点”, 不如说是一种在全球旳历史发展过程。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旳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2)整个16世纪,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旳经商中, 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朴旳公报式旳报纸。

3)从17世纪开始, 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渐替代了西、葡、荷等国, 有目旳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国, 发展工商业, 传播西方文化, 将报刊一直到世界各地。

全球新闻传播史(网络篇)笔记 贵妤

全球新闻传播史(网络篇)笔记 贵妤

《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李彬第九章、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本章目录:第一节星火燎原话网络一、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二、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节第四媒体与网络新闻一、传统媒体抢滩互联网二、“网络原生媒体”三、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四、“跨媒体”第三节电子媒介:社会·历史·文化一、麦克卢汉其媒介观二、尼尔·波兹曼及其媒介观三、鲍德里亚企及媒介观本章笔记:一、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诞生在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称是“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机”——ENIAC。

2.1981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推出自己的微电脑,即现在常说的所谓的PC机——个人电脑。

3.中央控制网络:“智者”是第一套实现人机交互作用的电脑网络系统,也成为进行远距离访问的电脑网络的鼻祖。

到60年代,类似“智者”的电脑网络不断出现,并应用于军队、民航和银行等系统。

称为“中央控制网络”。

4.分布式网络5.阿帕网之父——拉里·罗伯茨6.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二、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军移民”2.“伊妹儿”效应(考点2013年简答题:“伊妹儿(E-mail)效应”)(1)1972年,雷·汤林森发明了电子邮件的发送和阅读程序。

(2)历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就在他的两台电脑之间进行了传递。

第二封电子邮件,是发给网络的其他用户,通报大家可以用他编写的程序互相联络。

(3)在这封电子邮件中,他告诉人们,除了写明收信人的网络用户名之外,还需加上收信人所用电脑的名称,中间用一个“@”符号隔开,这种命名方式沿用至今。

(4)如今互联网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E-mail”,几乎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

(5)曼纽尔·卡斯特在“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一卷《网络社会的崛起》里写道:“真正点燃火种是网络使用者之间的电子邮件功能,这个功能是BBN公司的雷·汤林森发明的,它也是目前全世界电脑沟通功能中最受欢迎的用途。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新闻传播学的三大板块分别是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以及新闻传播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全面探索新闻传播,就必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在一种历史的延续性上去架构整个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脉络。

李彬老师的《全球新闻传播史》无疑是当前学科内水平颇高的著作,读完之后,对我们学习新闻史大有裨益。

整本书并不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堆砌,而是将历史关联通过内在逻辑串联在一起,让人在读的时候既通俗易懂又深感新闻传播的有趣。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中外文史根底,坚实的新闻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以及广阔的学术视野,对我们了解专业知识和进行学术研究都颇为受益的。

李彬老师的书很大的一个特点是通俗易懂,这本书也一样,没有用一些艰深晦涩的词以及故作高深的专业姿态,让人难以理解,从而产生距离感。

并且他常常采用诙谐有趣的例证让其理论更生动形象,这就避免了很多历史书枯燥无味的缺憾。

其次是本书内容全面,开始拿着这本厚厚的书时就知道本书涵盖内容的全面,也确实如此,本书虽然是新闻传播学的书,但兼顾文学、历史、哲学、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读完不禁在心中建构了一个全方位的史学观。

本书内容虽多,但由于其通俗有趣,因而读起来倒不是很困难,并且由于其中大量的观点和知识通过历史的主线汇聚,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聚沙成塔的快感,因而读起来是令人愉悦的。

由于这是一本关于新闻史的书,因而其历史观是非常突出的,以历史的主线关联新闻的发展,使得历史的演化同当前新闻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让从公元1500年以来的新闻演化、技术背景,内在逻辑同当前新闻发展的趋势有了深层次的结合,架构出一个全面的全球新闻传播全景,对历史和现实都有一定的参见意义。

不过在读完本书后,也还是有一些觉得不满足的地方。

本书在阐释新闻事业发展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关于西方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没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比较,即使是在提到中国的地方,也仅仅浮光掠影般带过,既没有太多中国对于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又没有建立一种与西方新闻发展的联系,因而缺乏东西方之间的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印刷与印刷新闻
1.纸张与印刷机
(1)就欧洲的情形而言,纸张与活字印刷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前者在14世纪,后者在15世纪。

(2)纸张普及为印刷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没有纸张,就不可能有印刷。

(3)在整个人类传播史上,古登堡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第三块里程碑,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是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宗旨乃在破除罗马教廷对人们精神的专横统治,把宗教的权威从罗马转向《圣经》。

早期印刷物的四分之三差不多都是《圣经》。

(2)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新闻事业的原始形态也便开始孕育、萌芽、滋生。

15世纪下半叶已有印刷的新闻传单流行,如1482年奥格斯堡发行的《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

(3)16世纪后,又开始出现印刷的小册子(pamphlet)和新闻书(news-book)。

它们比原始的传单又进了一步,不但信息的容量增加,而且逐渐趋于定期发行。

(4)印刷开创了第一个记者职业、第一个文学敲诈者、第一个色情作品的批量生产者,这三种身份全部集中在皮特罗·阿伦提诺一人身上。

(5)除这些简易的印刷新闻物之外,在新闻事业的初期还能见到以月刊、半年刊及年鉴形式出现的印刷品。

二、新闻事业的萌芽
1.荷兰
(1)最早的一批定期报刊兴起于欧洲西北部的尼德兰(约当现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与德国,继而由此扩散开来。

(2)17世纪时,“大多数法国报纸都是在荷兰印刷的,在那里,它们享有当地报刊所没有的自由权利。

这一类报纸被统称为‘荷兰的报纸’”。

(3)当时的荷兰报纸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被译成外文远销海外。

如最早的英文报纸、
1620年出版的一份“科兰特”,新闻史家一般都把它视为第一份英国报纸,其实它不过是荷兰报纸的英文版而已。

2.德国
(1)世界上最早的周刊,就是德国那份有名的《观察周刊》(Auisa,后来改为Auiso)。

它创办于1590年。

这份周刊一期只报道一条新闻。

(2)直到1615年,由“德国报业之父”艾莫尔(Egenolph Emmel)创办的周刊《法兰克福新闻》,才开始在一期报纸上同时刊登数条新闻。

(3)1626年德国出版的周刊《马格德堡新闻》,是世界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到1955年停刊,前后总计329年。

3.英国
(1)科兰特一词,来自荷兰语的Krant,意为currents of news。

所谓“科兰特”并非某一特定报刊的名称,而是对那种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印刷出版物的一种通称,同现在所说的“报纸”、“期刊”的意思相近。

(2)1625年,巴特出版了报纸《英国信使》(Mercurius Britanicus),它被视为英国第一份有正式刊名的报纸。

(3)从1621年第一份英国报刊问世到1641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二十余年可以算是英国新闻事业起步的阶段,其间阿切尔、巴特与尼古拉斯·伯恩(Nicholas Bourne),是三位最负盛名的报人,被誉为英国的“三大报业先驱”。

4.法国
(1)1631年,雷诺多特在巴黎创办法国第一家报纸——《法国公报》,由此被誉为“法
国报业之父”。

(2)《法国公报》不仅成为法国最早的报纸,而且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政论性报纸,从而为法国报业的政论色彩涂下浓重的一笔。

它成为17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报纸,不仅在国内广为人知,而且畅销国外。

5.杂志的出现
(1)世界上的第一份杂志还是创刊于德国,这份名为《教诲月刊》的杂志,是由汉堡的一位神学家与诗人约翰·里斯特出版于1663年。

(2)法国的《学者杂志》由作家德尼·德-萨洛于1665年创刊发行,这是一份学术性杂志。

(3)1665年另一份更著名的学术杂志,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学报》在伦敦出版。

(4)1672年,《法国信使》创办,其内容包括宫廷秘闻、轶闻趣事、诗歌韵文、猜谜游艺等。

这份杂志后来成为一家地位崇高的文艺杂志,深得同行的青睐。

三、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
1.历史背景
(1)新闻传播方面,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专制王朝,无不对印刷出版实施严格的管制。

常见的措施有三种:许可制、检查制、惩处制。

(2)都铎王朝采取一系列严厉峻刻的措施,以控制印刷出版活动。

(3)星法院同枢密院、高等法院等构成英国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专制机器,特别是在惩治印刷出版商上一直充当急先锋。

2.如火如荼的报业
(1)大革命为新闻事业带来的一项直接成果,就是一整套专制机构的土崩瓦解,其中星法院的废除更是砸开了束缚报业发展的一大枷锁。

(2)大革命促成的另一项发展,就是报刊中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

(3)第一份正式刊登国内新闻的报刊,就是《国会纪闻》,由印刷商约翰·托马斯于星法院取消后不久的1641年11月出版。

(4)新闻事业的这次“狂飙突进”,不仅使报刊数量激增,影响扩大,还导致现代报刊的诸多要件,如社论、特稿、标题、插图、广告等纷纷问世,从而使报刊逐渐从初始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

3.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1)约翰·弥尔顿是一位大诗人、政论家,《论出版自由》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

(2)《论出版自由》的核心主张,一言以蔽之就是:“让我凭着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

”弥尔顿猛烈抨击了对言论出版的限制,矛头直指报刊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

(3)当然,弥尔顿的思想打着鲜明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烙印,他其实是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鼓吹呐喊的。

至于他所倡导的出版自由虽然陈义甚高,但由于脱离社会实践,未免显得空洞抽象,事实上也不可能为绝大多数民众所享用。

4.《牛津公报》:第一张“新闻纸”
(1)真正的报纸,就是现代型的报纸。

①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
②机械手段生产(有别于手写的新闻信等);
③不论什么人,只要付钱即能得到;
④刊登公众所感兴趣的事情(有别于专业的出版物);
⑤对普通文化水平的读者有吸引力;
⑥具有稳定性,等等。

(2)以此衡量,历史上第一份符合或基本符合这些条件的报纸,就是《牛津公报》。

(3)1665年,伦敦爆发鼠疫,宫廷仓皇迁往牛津。

牛津地处偏僻,消息闭塞,于是政府便决定创办一份官方报纸,这就是《牛津公报》。

(4)《牛津公报》是历史上第一张名副其实的“新闻纸”(newspaper),也就是报纸。

它的创刊标志着报纸开始脱离书刊家族,从此将不再是报道新闻的“书”或“刊”,而成为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迥异于书刊的出版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蓬勃兴旺的报刊活动,成为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狂飙突进”,不仅把英国的新闻事业推进一大步,也为别国的新闻事业树立了样板,注入了生机。

在现代新闻事业的历史沿革中,17世纪可谓一个开启鸿蒙的“创世纪”。

2.2课后习题详解
1.古登堡的发明具有什么意义?
答:德国美因兹工匠古登堡,大约在1440年至1450年间,发明了一套包括铸字盒、冲压字模、铅活字、油墨、木制印刷机等工艺的金属活字印刷法。

其意义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