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传播学引论》

合集下载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第四章符号互动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编码与译码1954年,施拉姆提出的传播模式:信源→编码→信号→译码→目的地。

图4-1编码: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图4-2(1)人际传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译码。

(2)编码与译码是一种主观活动。

编码作用于传播者的大脑,译码作用于受传者的大脑。

(3)在编码与译码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发生信息的失真与变形。

二、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一般而言,认知行为分为两种,一种叫感知,一种叫理解。

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影响感知的因素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结构因素”(structural factors)的支配。

结构因素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

它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并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以及政治信仰、伦理观念、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受影响。

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影响的表现。

(1)类似与相近(resemblance and proximity)类似与相近是说,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2)完形趋向(good form)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

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

(3)残缺闭合(closure)残缺闭合与完形趋向有共同或相通之处。

二者的实质都是力求完好,只不过完形趋向是在已经完好的认知图景中排斥不完好的成分,而残缺闭合则是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将其中缺残部分修补闭合。

(4)共同命运(common fate)共同命运是指人们倾向于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来感知。

2.制约理解的因素理解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反映,它是一种积极的、带有创造性的活动。

任何理解过程都不可避免地深入主观因素,带上感情色彩,加进想象成分。

(1)心理预设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播是 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 施拉姆
一、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 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 “扬”等。通常,“传”示纵横地传播,“播”示广泛地传 播,“布”示伸展地传播,“流”示连续地传播,“宣”示庄 重地传播, “扬”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 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 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 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 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 龙· 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 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 了“施拉姆学派”。
三、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广义上指的 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的社会科学流派,与以 思辩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 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是在法 兰克福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 发展起来,主要代表有M.霍克海默、H.马尔 库塞、T.W.阿多诺等人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方法 1、人文科学研究方法 2、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二)定量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3、控制实验法 4、个案研究法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梅尔文·德弗勒 在《大众传播学诸论》中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与传播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和传播效果。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3.斯蒂文·小约翰在《传播理论》中认为传播学的 主要研究对象:
传播的本质和传播过程:考察人们处理信息含义的 过程,人们如何组织、翻译和理解信息,如何在不同的 环境中相互交换、产生与接收信息。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概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史的研究 2.传播过程的研究 3.传播环境研究 4.传播研究的研究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是进行传播学研究所使用的具 体操作方法,它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方法又称量化研究法或实证研究法,是 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 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定量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内容分析法、实验法、 问卷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 定量研究方法程序:确立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验证最初的假设。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2页。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经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20
世纪20年代开始应用,拉斯韦尔创造。它指用系统的 方法分析传播媒介的内容。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 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媒介内 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
质的研究则注重在互动过程中系统收集、分析原始资料的 基础上展开讨论。
③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也坚守实证主义 的立场,认为存在真理和客观的现实,不论是定量的,还是 定性的,都通过定量的计算或者定性的规定来寻找事物中普 遍存在的本质。

记者编辑学习——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记者编辑学习——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陈力丹必读报刊:《读书》月刊《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一,综合《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世界新闻出版大典》,新华社国际部编纂,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冯健总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新闻技法鉴赏辞典》,刘文波主编,林业出版社1999年版。

二,新闻理论1,马列主义新闻理论较全的原著类:《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社科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斯大林论报刊》,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编,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社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社科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或:任何一本中共中央新闻工作文件汇编。

简读的原著类:《马恩列斯论报刊》上下册,人民大学新闻系编,内部出版。

或:《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陈力丹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研究类:《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新闻学科》(在下卷内),廖盖隆总主编,新闻学科陈力丹分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2,世界传统著作《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密尔顿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论自由》,[英]约翰.密尔著,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一般新闻理论历史开篇:《新闻学》,徐宝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或见:《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国内教材类代表作:《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新闻传播学原理》,童兵、展江、郭青春等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艺术传播学参考书目

艺术传播学参考书目

《艺术传播学》参考书目《舆论传播》,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

《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

《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等,华夏出版社,1989。

《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美]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1996。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龚文庠,东方出版社,1994。

《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胡钰,新华出版社,2000。

《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崔保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中国电视史》,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对外传播初探》,段连城,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编,新华出版社,1986。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泰勒《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权力的转移》,阿尔温·托夫勒《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奥辛廷斯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大趋势》,奈斯比特《美育书简》,席勒《论音乐的美》,汉斯立克《艺术哲学》,丹纳《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二卷《意境》,宗白华《美的历程》,李泽厚《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科学史》,丹皮尔《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科学的历程》,吴国盛《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西方哲学史》,罗素《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

传播学引论李彬整理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整理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整理版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

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口语及语言了。

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和延伸。

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生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由于口语随说随逝,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二、文字传播时代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文字的发明,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外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从传播角度看,统治阶级就是话语权。

话语垄断与当时的“专制”政体是相互吻合的。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媒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但是,有了技术发明不见得就有社会需要,两者并不一定契合。

一般认为,印刷术和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

约翰?古登堡(古腾贝格)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他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2021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21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很多人担心报考的学校会不会歧视二本三本的孩子,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是不会歧视本科,只要你进了复试,自己很优秀,出身不受影响。

法大的特点是总成绩由初试分数的百分之五十+复试分数的百分之五十组成,所以能进复试就有逆袭的可能。

而且可能性很大。

一、专业课篇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这本书是神书,基本所有新传院校都要考这本书,我背了10遍+。

如果这本书刚开始看觉得吃力,我建议先看一下《传播学引论》(李彬),很接地气,看完以后有个大概,再回过头背这本书。

2.《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4.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李永健,展江这四本书最最重要,你可以先看一遍书再做新闻专题背,也可以买新闻专题的笔记背,靠背记和平时论文和热点积累能拿高分的~5.《新闻采访学》蓝鸿文6.《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7.《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8.《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9.《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10.《广告学教程》倪宁11.《危机传播管理》胡百精12.《公共关系学》居延安13.《新媒体概论》匡文波另外,法大的老师论文要看的,因为你如果论述题用上老师的论文,又有自己的观点,分数直接就会提高一个档次啊!!老师最爱这种孩子了,有自己的想法又积极学习老师观点的孩子。

陆小华老师:他的论文产量最多,数量特别多,内容很接地气,很多论文的内容可以直接用到论述题里。

刘斌老师:他的《论传媒与司法公正》我看了好多遍,而且复试的笔试连续两年都考了“传媒和司法的关系”,可见重要。

王天铮老师:她是传播所所长,也很认真敬业,学术功底很强。

王佳航老师,姚广宜老师的论文也很重要。

除了法大老师的论文,还有新传学术邻域大牛的论文也要看,喻国明,展江,陈力丹,李良荣,杨保军。

这部分参考书看了一遍,整理出自己认为会考的名词解释啥的,广告公关那些也别慌,自己觉得会考的就先整理出来,然后可以利用微信里面的搜一搜,看看有没有新传考研公众号曾经推过该考点的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彬《传播学引论》● 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是1835年创办于巴黎的哈瓦斯社(法新社前身),不久美联社(1848年由纽约六家报纸组成的港口新闻联合社成立)、德国沃尔夫社(1849)英国路透社(1851)相继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和赫斯特竞相掀动“黄色新闻”浪潮。

电子传播时代:狭义的电子媒介专指公共性媒介。

常以广播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开端,以此开启电子传播时代大门。

电子传播时代的三次飞跃,即20世纪初期的广播,20世纪中的电视,20世纪末的网络。

网络成为“第四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传播与传播学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构成,即物质、能量和信息。

香农认为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

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自然科学层面,社会科学层面,人文科学层面,总之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与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以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来划分(依据外在形式),人类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从本质上讲,传播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不同的根源在于大众传播比人际传播多出一样所谓的“大众媒介”。

从根本上讲传播是信息流通的过程,包括信源(信息的源头)、信息、信道(信息的流通渠道)、信宿(信息的归宿)等几个要素。

信宿也可能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而返回信源,这就是所谓双向传播(two-way communication)。

因此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动过程,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大类型。

信息社会:现在所说的信息社会大约开始于20世纪中叶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士个新趋向》。

最早对信息社会做出理论解释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这里的“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其实就是信息社会。

丹尼尔·贝尔还是批判学派文化研究路数的代表人物,著有《资本主义文化逻辑》。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把人类文明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革命性阶段,即三次浪潮,分别为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

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三大来源: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俗称的“三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曰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

1.行为科学。

人类所有知识大致分属三个门类:关乎精神价值的人文科学,如哲学、宗教、文学、史学等;涉及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如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有关社会行为的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

行为主义也称行为科学,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

在美国,所谓“行为科学”包括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分支学科。

其研究方法仿照近代实验科学,通过观察与测量搜集资料数据。

运用数理统计手段对此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从而验证某些理论假设或提出某些规律、结论。

因此,人们将它们统称为行为科学,以示与传统的社会科学(一般称做“人文学科”)相区别。

(祝建华)2.信息科学。

(1)信息论:美国贝尔实验室香农与数学家韦弗合作出版了信息论的奠基之作《通信的数学理论》(或译《传播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信息。

”最重要的贡献一是提出了信息这个概念,并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信息的本质;二是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编码就是把信息变为可以在信道中传递的信号的这样一个转换过程,译码就是把信号再还原成信息。

(2)控制论:创立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威纳(Norbert Wiener)。

《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控制论的奠基之作),《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整个控制论包括三大部分,即信息论、反馈论和计算机理论。

控制论对传播学的生要意义在于它的反馈论。

从根本上讲,反馈无非是信息的反向传播。

系统的状态取决于控制,控制的关键又在于信息,而信息的功能则体现于反馈。

研究信息的传送和转换规律的信息论,是研究自动机器与生物体中控制与传播的共同原理的控制论的基础,而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3)系统论:系统是一种有机的构成,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或排列组合。

3.新闻学。

学科之间纵向传承演进:“报学——新闻学——传播学”。

同纯粹应用性的新闻学相比,传播学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更偏向为理论性的社会科学。

四大先驱: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Harold Dwihgt lasswell)。

通过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其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

从内容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即5W理论(又称5W)模式,这是最早最有名的一个传播模式。

1.“谁”(Who)——传播主体,2.“说什么”(Says What)——传播内容,3.“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对象,4.“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5.“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与之对应的传播学的五种研究,即五种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作用:环境监控(监视环境)、社会协调(联系社会)和文化传承(传递遗产),提供娱乐(社会学家赖特补充)。

2.心理学家卢因(Kurt Lewin)。

心理学中完形学派(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式心理学)的代表,由德国赴美,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

卢因将在其“场论”(field theory)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而创立了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使之名列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中。

B=f(PE),B 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是函数。

这说明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决定的。

卢因把凝聚力(团体成员相互利益的延伸)视为团体最重要的属性。

要改变一个人的某种态度,不仅要考虑他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他所属的团体因素,这就是团体动力学给传播学的一大启发(联系“魔弹论”、“靶子论”)。

提出“把关人”理论,又译守门人(gatekeeper),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

与卢因分别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心理学和了社会学。

由奥地利赴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室迁往哥伦比亚大学后更名为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普利策新闻奖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主持评选)。

两级传播理论是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应用社会研究所同事1940年美国大选期间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社会调查中发现的。

在其《人民的选择》作了详尽阐发: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这一小部分人在传播中表现活跃,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些方面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即意见领袖(也称“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核心。

意见领袖特征:首先人数不多,只是全体公众的一小部分成员;其次舆论领袖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最后舆论领袖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这个信息的两步流程,就是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理论等于把人际影响同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

两级传播模式对两级传播论的批评与修正。

第一,许多信息都只是一级传播,都是一步到位到。

美国传播学者格林伯格,通过研究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的传播情况得出一项颇有启发的结论:即只有重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信息才靠人际网络扩散,除此之外的大量常规化信息都是由大众媒介传播。

第二,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截然地分为主动与被动、活跃与呆板、领导与追随两类人,即舆论领袖与芸芸众生,显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