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岳飞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诗词鉴赏岳飞的诗词豪情与爱国主义

诗词鉴赏岳飞的诗词豪情与爱国主义

诗词鉴赏岳飞的诗词豪情与爱国主义岳飞,一位可咂摸的饭碗守卫者,他的诗词不仅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更彰显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岳飞的诗词无疑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每一句都饱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通过读岳飞的诗词,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的爱国豪情。

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赞美,比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时风景成古今,千古风流共兴亡”,他以诗句表达出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向往。

同时,岳飞的诗词还表达了对故国沉沦的愤怒和忧虑,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明明如月将星沉,冷却残兵血未干”,他以诗词抒发对祖国处境的忧虑之情。

岳飞的诗词中融入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怀,这些诗句不仅是他内心情感的宣泄,更是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呼唤。

岳飞的诗词中,还透露出了他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他的诗词多是写给将士们的激励之作,语言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如《满江红·送范晔》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岳飞通过这些语言之华丽,让将士们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出豪情壮志,甘愿为祖国奋斗到底。

他的诗词更像一曲壮丽的号角,催人向前,为国家的前进注入了动力。

除了豪情壮志外,岳飞的诗词中还流淌着满腔热血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诗词中对故国沦陷与民族屈辱的描绘让人痛心疾首,也让人更加理解他的爱国之情。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这句诗词以豪放的笔触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屈辱,彰显了他对祖国命运的牵挂和对民族尊严的思考。

岳飞的诗词如火炬般照亮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之情。

岳飞的诗词豪情与爱国主义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他用铁肩踏破生死路的坚韧,他用激昂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痛苦和民族的辉煌,他用心血滋润着祖国的山河。

岳飞是爱国主义的化身,是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自生的爱国精神的活生生的代表。

最后,岳飞的诗词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文化遗产,更是激励着我们努力奋斗的力量。

风雨中的坚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译文及赏析

风雨中的坚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译文及赏析

风雨中的坚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译文及赏析风雨中的坚韧——岳飞《满江红》译文及赏析《满江红》是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岳飞所作的一首词,其内容表达了岳飞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于敌寇的愤怒,展现出他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满江红》的译文及详细的赏析。

《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在栏杆边,悲凉的天气已经停息。

抬头仰望,仰天长啸,心胸豪情烈。

三十年的功名,消散在尘埃和土地里,八千里的路程有云和月相伴。

不要等闲地白发苍苍,白了少年的头,空悲伤断。

靖康之耻,至今未能雪。

臣子们的恨意,何时才能消灭。

乘坐着长车,践踏贺兰山上的缺口。

壮志使他饥餐胡虏的肉,笑谈中他渴望喝匈奴的血。

等待重新整顿旧山河的归来,抵达朝天宫门。

赏析岳飞所写的《满江红》一词,以语言雄浑激越、豪情激昂的风格,表达了对于国家疾苦和敌寇侵犯的深深忧虑和痛恨之情。

以下是对《满江红》的详细赏析。

首段展现了岳飞的怒气和激愤。

怒发冲冠意味着岳飞的义愤填膺,潇潇雨歇则象征岳飞目睹了国家困境后的悲苦。

接下来的仰天长啸表达了岳飞壮志难酬的情感,他企图以此来寻求国家的救赎。

接着第二段,岳飞用三十年功名尘与土表达了自己在国家征战中的辛勤付出最终付之东流的遗憾,八千里路云和月则表示他在征途中经历了艰苦却没有失去信念。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达了他认为以往的努力白费,年少之时留下了让人心生悲凉的白发。

然后,岳飞在第三段表达了对靖康之耻的不满和对敌寇的仇恨,同时表明决心为国家除去耻辱。

他的壮志使他可以饥餐胡虏的肉,并可以对此心情轻松谈笑。

最后一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表达了岳飞要收复旧土、重整山河的决心和信念。

《满江红》岳飞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满江红》岳飞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满江红》岳飞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满江红》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以义愤填膺的肖像描写开篇,极力展现对北宋灭亡的愤怒。

“潇潇雨歇”,壮中寓悲;“三十功名”,回顾自己的战斗生涯;“八千里路”展现自己战斗历程。

“莫等闲”三句是对未来的期许,激越悲壮。

接下来直陈丧国之痛。

“驾长车”数句,表达报仇雪耻的决心。

“壮志”“笑谈”一联,运用夸张手法,表示对入侵者彻底战而胜之的信心与豪情,词语之间可听金鼓之鸣,可闻血腥之气,显示出一代英雄的精神风貌。

结尾三句,是为前几句作结,也是前几句合乎逻辑的发展与结局,是“壮志”与“笑谈”的余韵。

英烈气概烁人,读之令人奋起。

作品原文: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怒发(髪)冲冠①,凭栏(阑)处、潇潇②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③,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④,八千里路云和月⑤。

莫等闲⑥、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⑦,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⑧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⑨。

①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

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②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③长啸:大声呼叫。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 宋·岳飞《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许地山《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年来,建立了一些功名,如同尘土。

⑤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⑥等闲:轻易,随便。

⑦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⑧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一说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

小古文岳飞满江红赏析

小古文岳飞满江红赏析

小古文岳飞满江红赏析岳飞,北宋时期的著名抗金将领,他一生忠义、慷慨、刚毅,被誉为“民族英雄”。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和磨难,但他始终不忘国家、民族,为国捐躯,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

在他的诗歌中,有一首《满江红》被誉为“岳飞词”之冠,其中展现了岳飞的忠义、慷慨和爱国情怀。

本文将对《满江红》进行赏析,探究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满江红》共分为七首,每首都表现了岳飞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首先,诗的题目“满江红”就表现了岳飞内心的激情和悲壮的情感。

红色象征着鲜血和热情,满江红则暗示了满江的鲜血,表现了岳飞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苦难的关怀。

整首诗以红色为主题,表现了岳飞内心深处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

在第一首《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岳飞以“怒发冲冠”开篇,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愤怒。

他怒发冲冠,意在发泄内心的激情和愤怒,同时也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他言道“凭栏处、潇潇雨歇”,表现了他孤独无助的心境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整首诗以激烈的语言和悲壮的情感,表现了岳飞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第二首《满江红·苏武牧羊》中,岳飞以苏武牧羊的故事来表现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苏武牧羊,忠贞不屈,表现了岳飞自己的忠义和坚定的信念。

他言道“我心如秤砣”,表现了他内心的坚定和忠诚。

整首诗以苏武牧羊的故事为载体,表现了岳飞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苦难的关怀。

第三首《满江红·关山月》中,岳飞以关山月的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忧国忧民之情。

关山月,清冷孤寂,表现了岳飞自己的孤独和忧国忧民之情。

他言道“望长安、慨慷”,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苦难的关怀。

整首诗以关山月的景色为载体,表现了岳飞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国忧民之情。

第四首《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岳飞以怒发冲冠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愤怒和忧国忧民之情。

怒发冲冠,意在发泄内心的激情和愤怒,表现了岳飞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苦难的关怀。

《满江红》岳飞赏析

《满江红》岳飞赏析

《满江红》岳飞赏析岳飞《满江红》是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了岳飞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满江红》岳飞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注释】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赏析一】这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

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

但此時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

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

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

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時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满江红 怒发冲冠》解析及释义

《满江红 怒发冲冠》解析及释义

《满江红·怒发冲冠》解析及释义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一首词作,被广泛认为是岳飞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为核心,表现了岳飞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并表达出他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怒发冲冠”,形象地描绘出岳飞愤怒至极的情绪状态。

接下来的“凭阑处、潇潇雨歇”则描绘出了一幅雨后的景象,以此作为背景,更突出了岳飞的孤独和凄凉。

抬望天空,仰天长啸,其情绪激昂,壮志满怀。

岳飞抒写了自己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于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以及对于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两句词揭示了岳飞虽然已有三十年的功名,但这些功名在他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警示人们要抓紧时间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要等到老了只能空悲切。

最后的“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更是将岳飞对国家的忧虑和愤怒推向高潮。

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奋发的精神。

《满江红·怒发冲冠》充分展现了岳飞的英勇无畏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一生为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而努力奋斗的真实写照。

诗词鉴赏岳飞的壮志豪情

诗词鉴赏岳飞的壮志豪情

诗词鉴赏岳飞的壮志豪情岳飞,一个名字犹如雷霆般响彻古今的名将,一个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

他的壮志豪情在诗词中得以充分体现,使人领略到了他那激情四溢的豪情壮志。

岳飞的壮志豪情首先在他的《满江红》中展露无遗。

这首词描写了岳飞带领军队北伐金兵的场景,以及岳飞士兵们无畏无惧的气概。

他用红豆与南红相对映,意味着将士们的热血壮志。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的句子,在描绘了激战场面的同时,也彰显了岳飞对抗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

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岳飞描绘了长江奔流不息的景象,表达了他不畏强敌、坚定信念的豪情。

词中“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的句子,描绘了岳飞在面对北方的侵略者时所流露出的豪情和忠诚。

他志存高远,有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岳飞的壮志豪情也贯穿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中。

词中虽然描绘了一幅留守者思念亲人的人生画卷,但更多的是岳飞对祖国强盛的向往。

他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来寄托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早日拥有强盛的实力,使天下太平。

岳飞的诗词透露出他对国家的热爱和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对逆境不屈不挠的豪情壮志。

他在天峰山顶坚守,以血肉之躯证明了这一点。

他的壮志不仅激励了官兵,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岳飞的壮志豪情虽然流传了千百年,但是依然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

他的诗词将他的壮志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岳飞的壮志豪情给予我们启示,让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和奋斗,以壮志豪情投身于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岳飞的壮志豪情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力量,它鼓舞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并将其传承至今。

通过欣赏他的诗词,我们更加了解了岳飞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和爱国英雄,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豪情壮志。

他的壮志将激励我们奋发向前,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宋朝岳飞写的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全诗

宋朝岳飞写的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全诗

宋朝岳飞写的诗《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全诗赏析在璀璨的中华诗词宝库中,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颂不衰。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激昂的情感,展现了岳飞将军精忠报国的壮志与抗击外敌的坚定信念。

其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更是震撼人心,成为表达爱国情感与英雄气概的经典名句。

全诗如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在这首诗中,岳飞以愤怒填膺的心情,登高望远,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功名的看淡。

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更是以极度的夸张和想象,抒发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必胜信念。

“壮志饥餐胡虏肉”,这一句中,“壮志”表明了岳飞的雄心壮志,“饥餐胡虏肉”则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他对敌人的仇恨。

在这里,“饥餐”并不是真的指饥饿时吃敌人的肉,而是借喻表达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消灭敌人的坚定决心。

同时,“胡虏”一词也表明了岳飞所面对的是外来的侵略者,进一步强调了这首诗的爱国主题。

“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句与上一句相呼应,“笑谈”表明了岳飞的从容与自信,“渴饮匈奴血”则再次以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他对敌人的仇恨。

这里的“渴饮”同样不是真的指口渴时喝敌人的血,而是借喻表达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

同时,“匈奴”一词也再次强调了这首诗所面对的是外来的侵略者。

这两句诗通过夸张和想象的修辞手法,将岳飞对敌人的仇恨和必胜信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两句诗也展现了岳飞作为一位民族英雄的气概和胆识,他不畏强敌、不惧艰险,誓死保卫国家领土和民族尊严。

在解读这两句诗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NJIU·ZHUANTI探究·专题大字?我以为,岳母给岳飞刺字一事,很难不出自杜撰。

笏不以史实论岳母刺字“尽忠报国”(或者“精忠报国”)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定式被广大国民所接受。

那么,对于上文所叙述的这些历史,我们应当怎么看待呢?“尽忠报国”也好,“精忠报国”也好,岳母刺字与否也罢。

并不是今天我们将岳飞精神融入民族文化血液中的不可谈者。

尽忠和精忠,都是对岳飞人生的高度评价。

岳飞以“尽忠报国”为自己的座右铭,而“精忠岳飞”是高宗朝对岳飞功绩的高度评价。

至于字是否为岳母所刺也并不重要。

尽管传说中岳母将这一行为标准、理想作为座右铭刺刻在岳飞的肌肤里与历史史实相左。

然而,这一说法可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对于岳飞忠义许国的认同以及岳母以身垂范教导儿子民族大义的钦佩和景仰。

同样的话题还有传为岳飞书作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

这四字作品今天我们在杭州岳庙可以看到。

此四字早已被考证为民国时期的托古伪作。

尽管不是岳飞真迹,“还我河山”和“尽忠报国”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一种不屈文化的象征。

脱离了一些史实又有何妨?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琢磨一个历史人物,不正是要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为我所用的品质吗?即便这种品质有传说的成分,然而一旦这种品质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后,一样可以成为促使民族积极前进的动力,永远号召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奋勇向前。

勿以史实论,是说也。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出身贫寒,二十岁应募为“敢战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

绍兴十年(1140)统率岳家军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中原失地。

但朝廷执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

后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岳飞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都是充满爱国激情的佳作。

有《岳武穆集》,为后人所编。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民族英雄岳飞被汉奸秦桧害死,至今已八百余年了。

前几年,笔者路过杭州,前往岳墓凭吊,在一枚石刻上得见明代文徵明挽岳飞的《满江红》词: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文徵明这首词,直指宋高宗赵构,斥责他为保住帝位,不想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因而与秦桧狼狈为奸,杀害抗敌英雄岳飞,甘心向金国屈辱称臣,割地赔款。

全词揭示了岳飞悲剧的深刻原因。

由文徵明的挽词,笔者想到了岳飞留下来的三首词———它们或不为今人所知,或知而未解其意,或被疑为伪作。

因而在这里做些考析,希望能有助于人们●自知沉浮民族英雄岳飞诗词赏析21·GUOXUE探究·专题TANJIU·ZHUANTI加深对岳飞英雄品格的了解。

第一首词是《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首词,始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1183—1234)所编《金陀粹编》,宋以后一直流传。

但对词中岳飞发出“旧山松竹老,阻归程”的叹息当作何解?他为什么会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慨?他的满腹“心事”到底是什么?这些,人们则见仁见智,其说不一。

笔者带着疑问阅读古人篇札,见《宋史·岳飞传》说,岳飞北伐打到朱仙镇,“大功垂成”,却“一日奉十二金字牌”,要他退兵;他“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南宋陈郁《藏一腴话》又载:“岳飞《谢收复河南赦》及《罢兵表》中有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豀壑之求’。

”就是说退了兵他依旧反对和约,力主抗战。

而《宋史·秦桧传》也说:岳飞“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屡言和议失计”。

据此,笔者认为,岳飞此词当作于退兵之后。

其中“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是指他的故乡河南汤阴已成为沦陷区,他即使解甲归田也无家可归。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感叹投降主和派占了上风,他身为主战派少了知音,报国无门。

而他的“心事”,就是北伐中原,光复旧物,“还我河山”。

清代初年沈雄编《古今词话》,所持的也是这种观点,他说:岳飞“故作《小重山》,……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总之,此词是在投降势力压迫下所抒发的满腔抗战爱国忠愤,并非日常生活起居的感受。

第二首词是《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几百年未见前人撰文质疑,但到了近代,却有人认为它是伪作,所持理由是:岳飞之孙岳珂的《金陀粹编》、陈郁的《藏一腴话》及宋元载籍均未录此词。

这个论据不足为凭。

因为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的《岳武穆集》十卷本早已失传,所以宋、元人之书未见此词;只是到了明代嘉靖时,大学士徐阶才收集散佚,编成《岳武穆遗文》,其中收词两首,一为《小重山》,一为《满江红》。

徐阶录此词必有根据。

另外,明代陈霆《渚山堂词话》,又收载宋代邵公序作词赠岳飞的纪事说:“岳武穆驻师鄂州,纪律严明,路不拾遗,秋毫无犯,军民胥皆乐,古名将莫能加也。

有邵公序者,薄游江湘,道其管内,因作《满庭芳》词赠之云:“落日旌旗,清霜剑戟,塞角声唤严更。

论兵慷慨,齿颊带风生。

坐拥貔貅十万,衔枚勇、云槊交横。

笑谈顷、匈奴授首,千里静枪。

荆襄。

人安堵,提壶劝酒,布谷催耕。

芝夫荛子,歌舞威名。

好是轻裘缓带,驱营阵,绝漠横行。

功谁纪,风神宛转,麟阁画丹青。

”十分明显,词中“笑谈顷、匈奴授首”句,是对岳飞词“笑谈渴饮匈奴血”句的囊括;而“绝漠横行……麟阁画丹青”句则是岳飞词“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句的效仿与重唱。

此词可以证明,邵公序是见到过岳飞的原作的。

至于这首词表达爱国情怀堪称千古绝唱,前人论述已多,勿须赘述。

第三首词是另一首《满江红》: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词,世人知道的不多。

它首见于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中华民族爱国魂》一书,卷端有名为“岳武穆墨迹”的照22GUOXUE·TANJIU·ZHUANTI探究·专题片,并有元代谢升孙及明代宋克、文徵明写的跋(谢跋写于元统二年,即1334年,距岳飞被害不到二百年)。

墨迹确为岳飞手笔。

由于证据确凿无误,前些年武昌重修黄鹤楼,便专门立了词碑,永作纪念。

这首词,先写了东京开封当年花街柳陌、龙楼凤阙、处处笙歌的繁华气象,然后笔锋一转,描述虏骑满郊野、千村尽寥落、人民填沟壑的惨景,末了归结到请缨振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收复中原,再造太平的宏大志愿。

全词大起大落,对比强烈,意气激昂,感人肺腑。

它与上一首“怒发冲冠”词,堪称姊妹篇。

岳飞词虽然只留下来三首,但成就颇高。

他与同时代的李纲一样,都上承苏轼豪放之风,并高扬抗战的时代主旋律,壮怀激烈,正气恢宏,为此后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词人的崛起开了先河。

笏传统解释:也许有。

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

语出《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用以表示凭空诬陷。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这也是莫须有之事,况阮老先生罢闲之人,国家大事也不可乱讲。

”笏强横版解释:不需要有!秦桧出生在一个汉族地主的家庭。

他父亲当过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境)令。

秦桧曾在当地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乡村教师。

这段文字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秦桧自小生长在广西永福县境内,我们现在经常看一些广东电视剧,把“没有啊”“不要啊”等用一个简单的发音“mou”来代替,很简洁很明白,结合当时的情况,有人问及秦桧岳元帅犯了什么罪,秦桧则理直气壮目中无人地回答“mou需有”,即不需要有!不需要有罪也一样会被处死!足见秦桧的有恃无恐。

笏李敖版解释:莫须/有(不用急,一定会有的)。

2010年9月17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李敖解读“莫须有”》一文。

文中,李敖说,我们一般人都以为“莫须有”就是没有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解释,李敖专门查过了20多篇宋朝人写的文章,上面的“莫须有”三个字不是连着的,而是“莫须/有”,“莫须”就是等一等,有就是会有的,所以后来岳飞是以“指斥车舆”的罪名被处死的,这个罪名的意思是责骂皇帝的马车,责骂皇帝的马车就是侮辱皇帝。

当然,这个罪名也是秦桧强加的。

李敖先生把“莫须”解释为等一等,与江苏句容方言中“须”的解释是一致的。

句容方言中的“须”是急的意思,说你别须,就是你不要急;你太须了,就是你太急了。

句容地处南京镇江之间,这一带的老人至今也常说“须”的。

恐怕秦桧也是认“须”为“急”的人,“莫须有”也是“不要急,会有”的意思。

“不要急”与“等一等”意思差不多,李敖先生的解读很有道理。

不过“等一等”是意译,而“不要急”则是直译,读者更易于接受。

LIAN·JIE链接关于“莫须有”的几种解释23·GUOX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