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梁挠度报告

合集下载

钢筋混凝土梁试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梁试验报告
3).继续利用荷载传感器进行控制,按估算破坏荷载值的五分之一左右试验梁分级加载,相邻两次加载的间隔时间为5~10分钟。在每级加载后的间歇时间内,认真观察试验梁上原有裂缝的发展和新裂缝的出现等情况并进行标记,记录电阻应变仪、百分表和千分表读数。
4).继续加载,当所加荷载约为破坏荷载值的60%~70%时,用读数放大镜测读最大裂缝宽度和用直尺量测裂缝间距并记录。
1.了解钢筋混凝土梁受力的全过程。
2.了解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
3.得到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试验的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
4.通过试验验证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性能。
三、试验梁加载简图;
四、试验量测数据内容;
1.各级荷载下支座沉陷与跨中的挠度。
2.各级荷载下主筋跨中的拉应变及混凝土受压边缘的压应变。
当试件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注意观察试件的破坏特征并确定其破坏荷载值。规定:当发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认为该构件已经达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破坏)。(3)测量梁实际跨度、截面尺寸、加载点位置、混凝土应变片位置等。(4)预加载实验(按破坏荷载的20%考虑,)。按1~3级预加载(0-2kN-3kN-4kN),测读数据,观察试件、装置和仪表工作是否正常并及时排除故障。预载值的大小,必须小于构件的开裂荷载值。然后卸载至0。(5)仪表调零或读仪表初值并记录。画记录图、表,作好记录准备。(6)正式加载实验。
3.各级荷载下梁跨中上边纤维,中间纤维,受拉筋处纤维的混凝土应变。
4.记录、观察梁的开裂荷载和开裂后在各级荷载下裂缝的发展情况(包括裂缝的Wmax)。
五、试验仪器及设备;
1.TS3860静态电阻应变仪2.百分表或电子百分表
3.千分表(备用)4.手持式引伸仪(标距25cm)
5.千斤顶(Pmax=320kN,自重0.3kN/只)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试验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试验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试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试验,掌握其受力性能及破坏形式,了解其受力性能特点,并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二、实验原理1.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力分析原理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荷载作用下,由于其自重和外部荷载的作用,会产生弯曲变形。

在荷载增大时,梁中截面会出现应变和应力分布。

当荷载达到一定程度时,截面中最大应力超过了材料极限强度,就会发生破坏。

2.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试验方法原理本次试验采用四点弯曲法进行测试。

具体方法是,在跨度一定的两个支座间加荷后,在跨中心线上测量中心挠度和沿截面高度方向上的应变值。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截面内部应力及强度等参数。

三、实验设备与工具1.主要设备:万能材料试验机、数显位移传感器、数显应变仪、电子天平等。

2.主要工具:电动钻、螺丝刀、扳手、钢尺、直角尺等。

四、实验步骤1.试件制备根据设计要求,选用适当的混凝土配合比和钢筋规格,制备出符合要求的试件。

然后进行养护处理,保证其达到强度要求。

2.安装试件将试件放置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并调整支座距离,使之与设计跨度一致。

然后固定好支座和夹具等部件。

3.进行试验在试件上施加荷载,并记录荷载值和相应的挠度值和应变值。

根据数据计算出截面内部应力及强度等参数,得到实验结果。

4.记录数据并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得出结论并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得到了以下数据:最大承载力:XXXkN破坏形式:XXX弯曲刚度:XXX极限弯矩:XXX极限承载力:XXX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最大承载力是指在试件破坏之前,试件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本次试验中,最大承载力为XXXkN。

2.破坏形式是指试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破坏形态。

本次试验中,破坏形式为XXX。

3.弯曲刚度是指在试件弯曲过程中,梁的刚度大小。

本次试验中,弯曲刚度为XXX。

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挠度控制与设计经验总结

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挠度控制与设计经验总结

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挠度控制与设计经验总结钢筋混凝土过梁是现代桥梁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它具有承载能力强、耐久性好等优势,并且施工方便,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实际的设计与施工中,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挠度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本文将就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挠度控制与设计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够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参考与指导。

1. 挠度对结构安全与使用性能的影响钢筋混凝土过梁在使用时会经历多种荷载作用,如自重、活载等。

如果梁的挠度过大,会对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引起裂缝、导致结构变形、影响道路行车舒适性等。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合理的挠度限值,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2. 根据不同荷载类型确定设计方法在设计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挠度时,需要根据不同荷载类型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

2.1. 静态荷载设计方法对于静态荷载,常采用静态分析方法进行挠度计算。

根据不同的纵向荷载分布特点,可以采用弯曲理论、带杆法、曲率法等不同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时,需要结合结构的约束条件和边界条件,进行合理的简化和近似处理。

2.2. 动态荷载设计方法对于动态荷载,如行车荷载、地震荷载等,常采用动力分析方法进行挠度计算。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使用等效静力分析法、模态分析法等进行计算。

在进行动态分析时,需要考虑荷载的频率特性和梁的挠度响应特性,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3. 控制挠度的设计经验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挠度控制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功能、审美要求、经济性等因素。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借鉴以下经验来控制挠度。

3.1. 合理选用截面形式和尺寸在设计过梁时,可以通过合理选用截面形式和尺寸来降低挠度。

选用高截面模量的截面形式,增大截面的矩阵性能,可以有效地控制挠度。

3.2. 合理设置受拉控制区域在桥梁的受拉控制区域,应合理设置钢筋的数量和位置,增大截面刚度,以抵消受拉区域产生的挠度。

3.3. 采用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挠度的技术手段。

钢筋混凝土梁挠度分析

钢筋混凝土梁挠度分析

钢筋混凝土梁挠度分析钢筋混凝土梁是建筑中常见的结构构件,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和使用寿命。

然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外界荷载及材料本身的特性,钢筋混凝土梁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挠度。

本文将对钢筋混凝土梁的挠度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挠度的定义和表达钢筋混凝土梁的挠度是指结构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时,梁在水平方向上的弯曲程度。

挠度通常用"δ"表示,单位为毫米(mm)。

一般情况下,梁的挠度可分为瞬时挠度和永久挠度两种。

瞬时挠度是指梁在短时间内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可恢复变形,如活荷载、地震荷载等。

永久挠度是指长期荷载作用下梁所产生的不可恢复变形,如自重、温度变化等。

梁的挠度常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其中涉及到梁的材料性能、截面尺寸和受力情况等因素。

二、挠度的影响因素1. 材料性能: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强度是影响挠度的重要因素。

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抗弯刚度越大,挠度越小;反之,挠度越大。

此外,梁材料的粘滞性和冷却条件也会对挠度产生影响。

2. 截面尺寸:梁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是挠度计算中的重要参数。

梁截面的高度、宽度、厚度等会直接影响梁的刚度和抗弯性能,从而影响挠度的大小。

3. 受力情况:梁所受到的外界荷载种类和大小也会对挠度产生影响。

不同类型的荷载对梁结构的变形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集中荷载和分布荷载的作用方式不同,会导致梁在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程度的挠度。

三、挠度分析方法根据钢筋混凝土梁的不同特点和应用领域,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挠度分析方法:1. 解析方法:解析方法是通过分析梁结构的力平衡、弯矩方程和挠度方程,利用数学公式推导出梁的挠度表达式。

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梁的挠度,适用于简单荷载和几何形状规则的梁。

2. 数值方法:数值方法是使用计算机软件对梁结构进行建模和计算,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数值计算方法获取梁的挠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荷载和几何形状不规则的梁,能够得到较为精确的挠度结果。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正截面破坏试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正截面破坏试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正截面破坏试验报告班级 土木0701 姓名 马小俊 学号1001070122一、试验目的1、通过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破坏试验,熟悉钢筋混凝土结构静载试验的全过程。

2、进一步学习静载试验中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二、试验内容和要求1、 量测试件在各级荷载下的跨中挠度值,绘制梁跨中的M -f 图。

2、 量测试件在纯弯曲段沿截面高度的平均应变及受拉钢筋的应变,绘制沿梁高的应变分布图。

3、 观察试件在纯弯曲段的裂缝出现和开展过程,记下开裂荷载t cr P (tcr M ),并与理论值比较。

4、 观察和描绘梁的破坏情况和特征,记下破坏荷载t u P (t u M ),并与理论值比较。

三、试验设备及仪表1、 加载设备一套。

2、 百分表及磁性表座若干。

3、 压力传感器及电子秤一套。

4、 静态电阻应变仪一套。

5、 电阻应变片及导线若干。

6、 手持式应变仪一套。

四、试件和试验方法1、 试件:钢筋混凝土适筋梁,尺寸和配筋情况根据测量数值确定。

2、 试验方法:1) 用千斤顶和反力架进行两点加载,或在试验机上加载。

2) 用百分表量测挠度,用应变仪量测应变。

3、 试验步骤:1) 安装试件,架设仪器仪表并连线调试。

2) 加载千读百分表和应变仪,用放大镜检查有无初始裂缝并记录。

3) 在估计的开裂荷载前分三级加载,每级荷载下认真读取应变仪读数,以确定沿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

在加第三级荷载时应仔细观察梁受拉区有无裂缝出现,并随时记下开裂荷载tcr P 。

每次加载后五分钟读百分表,以确定梁跨中级支座的位移值。

4) 开裂荷载至标准荷载分两级加载,加至标准荷载后十五分钟读百分表和应变仪,并用读数放大镜测读最大裂缝宽度。

5) 标准荷载至计算破坏荷载u P (u M )之间分三级加载,加第三级荷载时拆除百分表,至完全破坏时,记下破坏荷载值t u P (tu M )。

五、注意事项1、 试验前应明确本次试验的目的、要求,熟悉试验步骤及有关事项,对不清楚的地方应先进行研究、讨论或向指导老师请教,严禁盲目操作。

钢筋混凝土梁挠度报告

钢筋混凝土梁挠度报告

一、试验梁情况:试验梁跨度2.02m ,截面尺寸h ×b ×d ×t=160mm ×80mm ×6mm ×9.9mm ,钢材采用Q235。

经计算,试验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试验荷载值为48kN/m 。

二、检测目的与检测内容:为了检验试验梁的抗弯承载性能以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下是否有裂缝,按照《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规X ,对试验梁在各级试验荷载作用下的跨中挠度、卸载后残余挠度与裂缝情况进行检测。

三、检测依据:1、《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1992;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X 》GB50204-2002(2011年版);3、《建筑结构荷载规X 》GB50009-2001(2006版);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X 》GB 50010-2010;5、《建筑抗震设计规X 》GB 50011-2010。

四、检测仪器:百分表、钢卷尺、放大镜、裂缝测宽仪、记号笔、混凝土试块。

加载与仪表布置示意图见下图:五、荷载试验方法:1、试验准备:3(1)百分表的放置:在试验梁的支座与跨中位置安装3只百分表,进行初始读数的调整并记录。

(2)准备加载试块:本试验采用混凝土试块(150×150×150mm),测得混凝土试块平均重量为8.1kg。

2、加载:(1)本试验采用均布加载,混凝土试块分堆堆放,每堆长度不为150mm,堆间留50mm间隙。

(2)为检查试验装置工作是否正常,宜进行预加载,预加载值不宜超过试验梁开裂试验荷载计算值的70%。

(3)试验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试验荷载值1.9kN/m分五级加载(20%),见表1;每级荷载完成后,持续时间不少于10分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裂缝的出现与开展情况;试验梁变形稳定后进行读数、记录。

(4)试验梁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试验荷载下的持续时间不少于30分钟。

(5)三级卸载(20%~50%),见表1;全部卸载后,试验梁的变形恢复时间不少于45分钟,并对残余变形进行记录、读数。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报告一、实验记录结果表应变与挠度记录表测点荷载钢筋应变混凝土应变με挠度mm荷载级数荷载值1 2 1 2 3 4 1 2 3 4 5 KN με预载0 -1 1 0 1 0 0 0.0030000.003 4 13 13 21 6 -3 -12 0.0030.1770.007-0.230.017 8 41 41 64 19 -8 -32 -0.060.3630.007-0.06012 98 83 141 46 -10 -59 -0.1530.5570.0070.10.017标准加载14 129 107 190 65 -9 -72 -0.1970.680.0070.20.013 16 162 130 224 89 -5 -83 -0.2370.80.0070.310.023 18 195 156 289 116 -3 -98 -0.2530.920.0070.4270.023 20 232 183 351 144 2 -112 -0.273 1.040.0130.5270.023 22 270 214 417 179 9 -127 -0.283 1.1630.0130.7670.017 24 311 245 497 224 19 -147 -0.31 1.30.090.7870.02 26 349 275 570 263 30 -155 -0.333 1.4370.2170.9730.023 28 386 305 643 300 37 -169 -0.36 1.5570.34 1.0270.017 32 450 368 769 361 51 -198 -0.38 1.820.583 1.270.017 34 487 401 838 395 56 -215 -0.37 1.940.727 1.407-0.007破坏加载38 552 475 964 459 68 -245 -0.38 2.217 1.043 1.68-0.013 42 618 540 1078 524 80 -275 -0.383 2.547 1.327 1.937-0.01 46 685 584 1208 610 96 -306 -0.38 2.783 1.637 2.237-0.007 50 750 655 1386 687 115 -335 -0.38 3.393 1.943 2.543-0.007 54 817 714 1510 776 139 -367 -0.38 3.403 2.273 2.88058 886 783 1645 853 153 -405 -0.38 4.2 2.74 3.413-0.00362 949 864 1781 928 164 -439 -0.39 4.757 3.42 3.973-0.003 66 1011 914 1895 991 172 -475 -0.3979.373 3.913 4.503-0.00370 1180 2487 2113 1133 273 -500 -0.4037.057 4.51 5.230.003二、实验现象描述及裂缝分布图如图,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大,梁逐渐出现裂缝并变大,且裂缝成斜向分布。

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报告
秦本东编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实验目的:
实验试件、加载装置设计(包括实验梁的尺寸、配筋量、画出加载装置图及仪表布置图)
实验现象描述(描述实验梁从加载到破坏的过程中,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及挠度变化的情况,裂缝的出现、发展情况,最终的破坏形态)
实验试件加载装置设计包括实验梁的尺寸配筋量画出加载装置图及仪表布置图实验现象描述描述实验梁从加载到破坏的过程中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及挠度变化的情况裂缝的出现发展情况最终的破坏形态钢筋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性能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实验日期指导教师报告日期实验目的实验试件加载装置设计包括实验柱的尺寸配筋量画出加载装置图及仪表布置图实验现象描述描述实验柱从加载到破坏的过程中纵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及挠度变化的情况裂缝的出现发展情况最终的破坏形态试述矩形截面大小偏心受压破坏的破坏特征
钢筋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性能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报告日期
实验目的
实验试件、加载装置设计(包括实验柱的尺寸、配筋量、画出加载装置图及仪表布置图)
实验现象描述(描述实验柱从加载到破坏的过程中,纵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及挠度变化的情况,裂缝的出现、发展情况,最终的破坏形态)
试述矩形截面大、小偏心受压破坏的破坏特征。大、小偏心受压破坏有何本质区别?判别大、小偏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试验梁情况:
试验梁跨度2.02m ,截面尺寸h ×b ×d ×t=160mm ×80mm ×6mm ×9.9mm ,钢材采用Q235。

经计算,试验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试验荷载值为48kN/m 。

二、检测目的与检测内容:
为了检验试验梁的抗弯承载性能以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下是否有裂缝,按照《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规范,对试验梁在各级试验荷载作用下的跨中挠度、卸载后残余挠度及裂缝情况进行检测。

三、检测依据:
1、《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1992;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四、检测仪器:
百分表、钢卷尺、放大镜、裂缝测宽仪、记号笔、混凝土试块。

加载及仪表布置示意图见下图:
五、荷载试验方法:
1、试验准备:
(1)百分表的放置:在试验梁的支座及跨中位置安装3只百分表,进行初始读数的调整并记录。

3
(2)准备加载试块:本试验采用混凝土试块(150×150×150mm),测得混凝土试块平均重量为8.1kg。

2、加载:
(1)本试验采用均布加载,混凝土试块分堆堆放,每堆长度不为150mm,堆间留50mm间隙。

(2)为检查试验装置工作是否正常,宜进行预加载,预加载值不宜超过试验梁开裂试验荷载计算值的70%。

(3)试验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试验荷载值1.9kN/m分五级加载(20%),见表1;每级荷载完成后,持续时间不少于10分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裂缝的出现及开展情况;试验梁变形稳定后进行读数、记录。

(4)试验梁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试验荷载下的持续时间不少于30分钟。

(5)三级卸载(20%~50%),见表1;全部卸载后,试验梁的变形恢复时间不少于45分钟,并对残余变形进行记录、读数。

表1:试验加载及卸载情况
六、试验数据分析:
根据《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第9.2.1条对试验结果进行整理,消除支座影响各级荷载作用下跨中挠度如表2及图1:
表2:试验实际加载及梁的挠度
由表2,试验梁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试验荷载值下,实测的跨中挠度为0.67mm ;另外,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现裂缝,卸载后的残余挠度为0.03mm 。

图1中试验梁的荷载-挠度曲线基本呈线性,说明在使用状态试验荷载值作用下,试验梁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七、结论:
1、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试验梁跨度m
l 70<,其
挠度限值
mm
l a f 10250/][0==;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试验








mm
a M M M a f k
q k
s 9.51059.0][)1(][=⨯=+-=
θ;试验梁在荷载标准值下挠度实测

mm
a mm a s s 9.5][67.00=<=,满足现行设计规范要求。

2、试验梁未出现裂缝,试验梁无异常。

3、梁的结构性能可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杭州市房屋安全鉴定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