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11.1《功》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树立科学研究的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学习力的作用和功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紧扣生活,拓展视野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电动汽车、太阳能发电等,让学生了解功和功率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5.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心得,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情境模拟,增强体验
设置情境模拟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力做功的过程,增强他们的体验,提高对功的理解。
5.小组合作题: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解决一个综合性物理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计算并比较不同部件所做的功和功率。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对于实践应用题和探究性题目,学生应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科学性。
3.小组合作题中,学生应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用力去做的事情?这些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变化的?”
2.学生互动
-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力做功的例子。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初步体会力与物体变化之间的关系。
3.导入新课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功的概念:“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功,它描述了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
4.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11.1《功》优秀教学案例

最后,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搬运物品、做功实验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整个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功的本质。同时,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水、推车等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功的概念和实际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育学生珍惜能源,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使学生在互动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功》这一章节时,我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功的概念和实际意义。具体策略如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和提高对功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以一个生活实例开始,比如提水的情景。我提问:“如果你提着一桶水,你需要做多少功?如何计算?”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思考功的概念。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展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定距离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 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介绍功的概念,说明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单位。
2.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计算功,以及功的正负表示力是动力还是阻力。
3. 功的应用:通过实例说明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面省力、滑轮组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知道功的单位。
2. 学生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斜面或滑轮组做的功。
3.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正负表示力是动力还是阻力,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解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根据功的正负判断力的性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器。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和位移的关系。
2. 功的定义:讲解功的概念,说明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单位。
3.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计算功,以及功的正负表示力是动力还是阻力。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如斜面和滑轮组,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6.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列出功的计算公式,并标注对应的符号和单位。
7. 作业设计:题目1: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5m,求这个力做的功。
答案:10N × 5m = 50J题目2:一个物体在斜面上上升了3m,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求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
答案:mgh = mg × 3m × sin30° = 1.5mg J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教案

功一、新课引入复习发问1.力的三因素是什么?2.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成效?在物理学中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经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收效||。
在物理学里||,常常要提到“功”的观点 ||,就汲取了“收效”的意思 ||,自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别的含义||。
二、新课解说(一)力学中的“功”学生自学本节课文||,并参看图及图注||。
发问并由学生议论回答以下问题: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经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2.剖析图 ||,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如何?)沿什么方向挪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3.力学里的功包含哪两个必需因素?力学里的功包含两个必需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
重申:“两个必需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行”||。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即假如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联合课本图2||,剖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
假如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固然在水平方向上经过了距离||,但并无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因此没有什么力做功||。
联合“在极圆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 ||,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剖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议论力对物体能否做功?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 ||,在水平拉力作用下行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何?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行进||。
当把拉力去掉后 ||,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 ||,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经过以上问题的议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需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详细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3) 功的计算实例(4) 功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如推车、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中涉及到的力与距离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 介绍功的定义: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介绍功的单位:焦耳(J)。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功的理解。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力与距离,计算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课本上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板书内容:(1) 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s(3) 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作业答案:(1) W = F s = 2N 3m = 6J(2) W = F s = 10N 5m = 5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功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计算功,即使用公式W = F × s,其中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移动距离。
3.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
4. 功的应用:讲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克服摩擦力做功、重力做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功的概念?2. 讲解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讲解功的计算:使用公式W = F × s,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移动距离。
4. 讲解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
5. 讲解功的应用:举例说明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克服摩擦力做功、重力做功等。
6. 例题讲解:运用PPT展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黑板上列出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实例。
9. 作业设计: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题,要求同学们按时完成。
六、作业设计(1)用力推车,但车没动,这时做了多少功?(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下落时,重力对他做了多少功?2. 答案:(1)用力推车,但车没动,这时做的功为0,因为有力无距离。
(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下落时,重力对他做的功为mgh,其中m为运动员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下落的高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1.1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1.1 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包括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和相反两种情况。
3. 功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焦耳。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不一致时如何计算功。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例道具。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提着一桶水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功。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定义,解释力、距离和力的方向对功的影响。
3. 计算方法讲解:讲解如何计算功,包括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和相反两种情况。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力× 距离2. 功的计算方法: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力× 距离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相反:力× 距离七、作业设计用力提着一桶水垂直上升5米,已知力为20牛,水的重力为100牛。
用力推一辆小车水平移动10米,已知力为5牛。
2. 答案:第一个实例中的功为:20牛× 5米 = 100焦耳第二个实例中的功为:5牛× 10米 = 50焦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11.1功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11.1 功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为您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功”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功”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将“功”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卡片、实物模型学具:计算器、测量工具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功”的概念。
例如,让孩子观察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并计算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讲解:通过教学卡片和实物模型,向孩子们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孩子们理解,功是力对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实践:让孩子们亲自动手,使用测量工具和计算器,计算出实际物体所做的功。
例如,让孩子们测量一个物体移动的距离,并计算出所需的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将“功”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功”的概念。
在课后,我将继续深化孩子们对“功”的理解,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也会继续关注孩子们的进展,及时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拓展延伸,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了解到“功”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他们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理解其中所涉及的“功”。
这样,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功”的知识,还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一、新课引入复习提问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成效。
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殊的含义。
二、新课讲解(一)力学中的“功”学生自学本节课文,并参看图及图注。
提问并由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分析图,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3.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结合课本图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
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
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二)功的计算1.演示,画板图如图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2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Gh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在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计算时,力和力臂的积的单位时“N·m”,不能写成“J”,这两个单位的物理意义有所不同。
几点说明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例题:在水平地面上,小朋友用50N水平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10m,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举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
要求解题规范化。
W1=F·s=50牛×10米=500焦匀速举高箱子,箱子受到两个力,G和F´,F´=GW2=F´h=100N×1.5m=150J追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三)小结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W=F·s3.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四)实验探究: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1.杠杆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使用杠杆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直接提升重物做的功与利用杠杆提升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
实验中手的拉力方向始终要竖直向上,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所以它们做功的距离是沿力的方向的距离。
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
当用杠杆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实验中,杠杆的重及杠杆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3)按课文实验1,并参照下图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数据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2.动滑轮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直接提升重物做的功与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
实验中手的拉力方向始终要竖直向上,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所以它们做功的距离是沿力的方向的距离。
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
当用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实验中,动滑轮的重及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3)按课文实验2,并参照下图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数据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1)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
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2)实验表明: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3)总结出功的原理:①使用机械时,人们直接用手做的功,都等于使用机械做的功。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②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4.思维发散: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因为使用机械可以改变动力的大小、方向和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使用机械还可以改变做功的快慢,使用机械还能比较方便的完成人们不方便完成的工作等,使用机械有很多好处。
5.斜面(1)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例如在向卡车上装中的货物时,常用木板搭成一个斜面,把重物推上去;爬坡度很陡的山,人感到很吃力,要是沿着盘山公路走就不会感到吃力,可见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根据功的原理,可知使用斜面不省功,省了力就要多费距离。
(2)学生练习:试证明斜面的长度是斜面高度的几倍,所用的推力就是物体重力的几分之一。
6.小结(1)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2)斜面: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长度是斜面高度的几倍,所用的推力就是物体重力的几分之一。
三、课堂小结(1)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2)斜面: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长度是斜面高度的几倍,所用的推力就是物体重力的几分之一。
四、课后作业基础训练一、填空题(易)1.一个搬运工,扛着重600N的箱子。
他的肩对箱子的作用力大小是N,方向是的。
如果他沿水平地面走5m,他对箱子做的功为;如果他沿楼梯走到5m高的楼上,他对箱子做的功为。
(易)2.在刚结束的“七城会”上,南昌选手艾雨南以抓举190公斤、挺举225公斤、总成绩415公斤打破了抓举全国青年纪录和该级别总成绩全国青年纪录,摘得男子举重最后一枚金牌,如图所示。
小艾他将190公斤的杠铃举高了2m后,在空中停留3秒钟的过程中对杠铃施加的力为N,做的功为J。
(易)3.小强同学以5m/s的速度跑完100m,需要时间________s。
为了更好地进行体能训练,他用80N的水平力拉着重物又跑了100m,则他对重物做的功为____________J。
(中)4.在下列各种情况中,所做的功各是多少?(1)手用向前的力F推质量为m的小车,没有推动,手做功为。
(2)手托一个重为25N的铅球,平移3m,手对铅球做的功为。
(3)一只质量为m的苹果,从高为h的树上落下,重力做功为。
(中)5.水平地面上一静止木箱重800N,某人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木箱前进10m,撤消推力后木箱又继续前进了2m,全过程中,水平推力做功J,重力做功J。
二、选择题(易)6.如图所示,小雨将两只鸡蛋举高1米,所做的功最接近于()A.0.01JB.0.1JC.1JD.10J(中)7.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足球慢慢的停下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和支持力都没有做功B.只有支持力做功C.重力和支持力都做功D.只有重力做功(中)8.以下各个过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A.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B.运动员在举起杆铃的过程中C.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D.大家用力推汽车,汽车不动(中)9。
用水平力F拉着重为100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向左匀速移动了5m,物体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20N,则()A.重力做的功是500JB.拉力大小为100NC.拉力大小为120ND.拉力做的功为100J(中)10.李强同学用300N的力把一个质量为3kg的铅球推到8m远的地方,他在推铅球时做的功是()A.2400J B.2352J C.2635.2J D.无法计算【答案】一、填空题1.600,竖直向上,0,3000J2.1900 03.20,8×1034.0,0,mgh5.500,0二、选择题6.C7.A8.B9.D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