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14]刘新峰: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时机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血管再通治疗的最新进展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血管再通治疗的最新进展脑卒中是一种危险且常见的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都较高。
因此,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更新和脑血管再通治疗的最新进展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版本以及脑血管再通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版本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版本于近期发布,该指南是中国脑卒中学会和中国神经内科学会共同制定的。
最新版本的指南着重强调了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脑血管再通治疗的应用。
1. 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和检查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2. 早期治疗脑卒中的早期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再通治疗。
指南建议在溶栓时间窗内的合适患者中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颅内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机械再通治疗方法。
二、脑血管再通治疗的最新进展脑血管再通治疗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该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1. 机械再通治疗机械再通治疗是指通过介入手术方法将阻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部供血。
最新的研究表明,机械再通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这些研究结果使得机械再通治疗成为急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2. 药物辅助治疗除了机械再通治疗外,药物辅助治疗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一些药物被证实可以改善脑血流灌注和减轻脑梗死的面积。
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合理的用药方式仍是研究的重点。
三、结论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血管再通治疗的最新进展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其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同时,机械再通治疗和药物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然而,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来进一步改进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版本和脑血管再通治疗的最新进展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卒中静脉溶栓再通的标准

脑卒中静脉溶栓再通的标准一、脑卒中静脉溶栓再通标准的简单介绍脑卒中可是个挺吓人的事儿呢。
而静脉溶栓再通呢,就像是给堵住的路来个大清理,让血液又能顺畅地流起来啦。
那这个再通得有个标准来衡量呀,不然咱咋知道溶栓有没有效果呢。
二、具体的再通标准1. 血管造影方面大脑中动脉(MCA)再通标准。
如果是大脑中动脉,要是它的血流完全恢复正常了,那就是再通得很不错啦。
就像是水管子之前堵住了,现在水又哗哗地流得可顺畅了,一点阻碍都没有。
从专业角度说,就是改良的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达到2b或者3级。
这其中2b级呢,就是说血管再通超过50%啦,虽然可能还有点小瑕疵,但大部分已经通了;3级那就是完全再通,完美状态。
基底动脉(BA)再通标准。
基底动脉对于我们的大脑供血也超级重要。
它要是再通了,那mTICI达到2级或者更好的情况,就说明再通有效果啦。
因为基底动脉要是堵住了,影响的范围可不小呢,能让这个再通,那就是在救大脑的命呀。
2. 临床症状改善方面神经功能改善。
如果患者在溶栓之后,之前那种手脚不听使唤啊,说话不清楚之类的神经功能障碍开始减轻了,这也是再通的一个信号。
比如说之前患者胳膊抬不起来,溶栓后能慢慢抬起来一点了,这就有可能是静脉溶栓再通起作用了。
不过这个改善得符合一定的时间规律,不是说一下子就全好了,而是在溶栓后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好转。
意识状态改善。
有些患者发病的时候可能意识不太清楚,要是溶栓后意识逐渐恢复,从昏迷或者迷糊的状态变得清醒一些了,这也很可能是因为静脉溶栓再通,大脑又开始正常工作了,就像电脑死机后又重新启动,开始正常运行各种程序了呢。
三、总结脑卒中静脉溶栓再通的标准可真是个很重要的事儿。
它能帮助医生判断溶栓的效果,然后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
我们也要多了解这些知识,这样要是身边有人不幸得了脑卒中,我们也能知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啦。
脑梗死超早期血管再通治疗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第 5 卷第 9 期2018 Vol.5 No.99脑梗死超早期血管再通治疗崔 伟(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神经内科,广西 南宁 530199)【摘要】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急性脑血管病。
超早期的血管再通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主要方案,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球囊成形与支架置入等。
本文将对近年来各种超早期的血管再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指导将来的临床工作。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再通【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09.9.02Research progress of ultra earlier recanalization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CUI Wei(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um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Guangxi Nanning530199, China)【Abstract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s an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ith high rate of incidence,mutilation and mortality.The main method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s ultra earlier recanalization including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mechanical thrombectomy,balloon angioplasty and stent implantation.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ll kinds of ultra earlier recan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o guide future clinical work.【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Recanalization目前我国脑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溶栓再通的判断标准

溶栓再通的判断标准溶栓再通是一种用于治疗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将溶栓药物直接送达到血栓的部位,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通畅。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适合进行溶栓再通治疗,因此需要一定的判断标准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再通。
1.时间窗口: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是时间窗口,即发病后进行溶栓再通治疗的时间限制。
目前通常采用的时间窗口是发病后4.5小时,即从发病到开始溶栓再通治疗不超过4.5小时。
这是因为早期溶栓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更好的恢复,同时也可以降低出血的风险。
2.梗死类型:溶栓再通常适用于缺血性中风和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梗死性疾病。
对于出血性疾病或者非血栓性梗死疾病,溶栓再通并不适用。
3.患者状况:溶栓再通治疗会引起一定的出血风险,因此需要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和出血风险。
例如,对于已有出血风险或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等的患者,溶栓再通可能需要谨慎考虑。
4.血栓位置和大小:溶栓再通治疗对于血栓位置和大小也有一定的要求。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评估梗死心肌血管的血栓位置和栓塞的程度。
对于中风患者,需要评估卒中血管的血栓位置和栓塞的程度。
5.其他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溶栓再通治疗一般作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手段,在决定是否进行溶栓再通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
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存在冠状动脉开放的条件,通常会优先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而言之,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再通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时间窗口、梗死类型、患者状况、血栓位置和大小以及其他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在进行溶栓再通治疗前,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超过再灌注时间窗的定义

超过再灌注时间窗的定义
再灌注时间窗是指脑组织从开始闭塞或重度狭窄导致脑缺血,到积极治疗后闭塞、重度狭窄解除,脑组织恢复脑血流、脑灌注的时间。
如果血流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的时限,可能会导致脑损伤继续加剧,此现象被称为再灌注损伤。
目前普遍认为,脑缺血的超早期溶栓治疗时间窗应在6小时之内,机械取栓治疗时间窗不超过8小时。
而对于ST段抬高心梗患者,错过急诊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的情况是指:发病超过12小时且无持续缺血、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致死性心律失常症状,或无症状患者发病超过48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疾病和治疗方法可能有不同的再灌注时间窗,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刘新峰-血管再通

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的现状、思考和策略江苏省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作者:刘新峰文章号:W0947472013-11-5 9:40:10文字大小:大中小脑卒中已超过心血管病和肿瘤,成为世界上第二位,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同时也是最容易导致残疾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三高”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每年10月29日为“世界卒中日”,它向世人提出了“one in six”的警示,即世界上每6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卒中,我们中每6个人就有一个人在一生中会罹患卒中。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50万,因脑卒中死亡160万,幸存患者约750万人,其中7 0%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
我国每年的脑血管病直接医疗费用达400亿元,间接费用高达1000亿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尽快开通闭塞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再灌注是目前公认的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治疗手段。
美国FDA批准阿替普酶(rt-PA)用于发病3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已有16年历史,但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的静脉溶栓率仍不到10%[1]我国则只有2%左右[2]。
因此,目前真正从静脉溶栓中获益的患者仍非常少。
近十年来,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有了显著进步,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明显效果,已成为当前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热点和希望所在。
本文试图通过总结脑梗死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的有关证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1 血管再通的证据和思考1.1 静脉溶栓1995年,NINDS临床试验证实阿替普酶(rt-PA)可用于发病3h内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静脉溶栓治疗[3]。
2009年,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试验ECASS-Ⅲ的结果[4],静脉溶栓时间窗延长至4.5小时。
我国指南还推荐发病6h 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用尿激酶溶栓治疗[5]。
迄今为止,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已积累了大量的循症医学证据[6]。
最近,关于rt-PA静脉溶栓的荟萃分析主要结果为:1) 时间窗(4.5 h)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获益;2)获益大小随着发病到治疗的时间(onset to treatment,OTT)延长快速下降;3) 静脉溶栓的开通率比较低,约35%左右(颈内动脉T型闭塞的开通率<10%);4)总体上,90天转归良好率(mR S评分≤2分)比较低:OTT为90分钟时只有22%,90-180分钟时只有11%,180-270分钟时只有7.1%[6]。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不同的发病时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其中,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且危险的疾病,在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所以,科学评估患者病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鉴于此,本文以综述视角,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脑保护治疗、改善侧支循环治疗、外科治疗及其他治疗等九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力图在本文的综述分析帮助下,能够为临床医师如何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最近进展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行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多见于老年人。
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化社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急性脑梗塞发生后,血管内形成的栓子及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逐渐恶化,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会越来越严重[1],科学评估患者病情,实施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2]。
所以,临床医师了解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给予科学的治疗方案,增加抢救的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溶栓治疗1.1“时间窗”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后会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脑神经功能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因此,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脑卒中中心的发展,为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赢得了时间,保障了生命。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在为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时应该科学地选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才能保障治疗的有效性,改善临床症状[3]。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探讨得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h内为最佳溶栓治疗时间[4],超过6小时后恢复血流,可引起再灌注损伤、继发出血和脑水肿。
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治疗新进展

脑缺血发病 6h 内恢复血流,使得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获得再 灌注,最终缩小梗死核心区域并改善预后,缓解神经功能缺损引起 的不良的临床症状。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药物更容易达到 血管栓塞部位,故而其血管在通率较高。但是亦要承担局部高浓 度溶栓药物引起的颅内出血的风险。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 所需求的技术更高,而且动脉溶栓对操作者的要求高,穿刺所需的 时间越长可使治疗所用的时间越长,越不利于患者的预后,而且导 丝可引起血管痉挛,所以在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时要做好充足的准 备。在操作过程中,还需对患者的机体组织、心血管指标及各器官 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症状,降低病死率。在溶栓过程 中所应用的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剂,其溶栓效果已得到临床广泛 的肯定和应用。在溶栓前应该严格把控溶栓患者的适应症、禁忌 症和时间窗,治疗后加强对患者身体各项指标的检测,降低致命性 脑出血发生率。
1 静脉溶栓(IVT)
目前临床一线用药依然是以尿激酶为代表的,静脉溶栓药物 到目前已经发展了到了三代。研究表明 [2],链激酶显著增加了多 部位出血的风险,且存在过敏性和抗原性,危险性高,已不适用于 临床治疗。尿激酶仍是我国常用的溶栓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的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该疗法相对安全。第二代溶栓 药物 包括阿替普酶(rt 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选 择 性 纤 溶 药,血 管 在 通 率 明 显 高 于 第 一 代,而 且 不 良 反 应 发 生 率 低。第三代溶栓药物 包括去氨普酶、瑞替普酶、替奈普酶等,但目 前第三代药物的相关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较少,需对其 疗效和安全性作进一步研究。脑梗死溶栓医治后的再通率与病发 到开始溶栓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很大关联。我国、美国与欧洲规定 的溶栓的治疗时间窗是不一致的,分别是 6h 内、3h 内与 4.5h 内。 除了时间窗外,在通率与血管闭塞部位亦有关联,近端血管闭塞再 通率远低于远端血管。可能近端栓子较远端栓子更大的缘故。一 项荟萃分析研究在脑梗死自发性再通率为 24.1%,静脉溶栓在通 率为 46.2%[2]。但是患者如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等疾病 时,可使血管再通率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SC2014]刘新峰: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时机
2014年05月29日17:04来源:
在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的缺血性卒中热点论坛上,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刘新峰教授就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时机进行了讨论。
静脉溶栓
目前,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焦点应该是有效的血管再通和血运重建,静脉溶栓应该是我们循证医学的I级A类证据,对3小时之内的病人应该充分的创造条件进行静脉溶栓,而且是越早越好,尽可能缩短入院至就诊时间。
静脉溶栓的最新进展:IST-3的研究结果公布,挑战现有时窗和年龄限制;对轻度或快速改善的卒中患者的溶栓态度转变;对溶栓效果/症状性出的量化风险评估;对“时间就是大脑”这一概念的再度强度。
IST-3研究对现有指南的时窗和年龄限制提出挑战。
研究显示,治疗时间窗延长至6h 后,短期(7天)的神经功能恶化以及死亡率显著增加;中长期(6,18个月)死亡率无显著差异;中长期(6,18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80岁以上患者获益并未降低。
总的来说静脉溶栓里面更强调的是时间的观念,就是尽可能缩短时间。
近期一项58353例静脉溶栓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提示:在4.5h时间窗内,发病到治疗的时间(OTT)每降低15分钟,在院死亡率降低4%,症状性出血风险降低4%,步行离院率增加3%。
时间窗延长会降低医生和患者的时间紧迫感,导致OTT延误,如果OTT延误因此超过8分钟,就会抵消群体获益。
平常的静脉溶栓的确能看到很多大血管的病变,例如基底动脉的再通率只有30%左右,颈动脉末端的病变只有6%的再通率,颈总动脉只有27%左右的再通率,这些大血管的闭塞单用静脉溶栓实际上是不够的,也就是大概32%的病人可能是大血管病变,单纯的静脉溶栓可能不足以使病人获益。
这就是我们提出的血管再通和早期治疗的问题,尽可能早的进行静脉溶栓,在静脉溶栓不同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去明确是不是大动脉的病变。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包括急性期动脉溶栓,多模式动脉内机械血管再通及其他血管内辅助治疗方式。
动脉溶栓
动脉溶栓实际是一个铺垫,单独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是不够的,更多是桥接治疗的准备工作或者是静脉溶栓失败后还可以进行动脉溶栓。
急性期动脉溶栓的优势包括增加血栓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实施导丝或导管碎栓,透视下确认血管再通,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器械取栓等),此外,其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
但动脉溶栓最大的好处是明确病变的血管部位在哪里,所以在早期的一些meta分析中提示动脉溶栓是有效的,而且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动脉溶栓是血管内治疗的开拓者,现在多模式动脉内机械血管再通包括微导丝、微导管碎栓,栓子切除,吸栓装置,球囊成型和支架以及支架样取栓器等。
如果单纯通过支架,通过现有的的多模式动脉内血管再通方法实现血管再通能达到95%-96%左右,但良好转归只有45%左右。
所以如何选择有效的再通来避免这种无效的灌注?2013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指南》倡导的也是一个类似于桥接治疗的理念:
I/C 动脉溶栓需在有资质和经验的卒中中心进行;
I/A 支架取栓器(Solitaire/Trevo)疗效优于螺旋取栓器(Merci);
IIa/B 单用机械取栓或与药物溶栓联用是合理的;
IIb/B 有静脉溶栓禁忌症患者,使用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是合理的选择。
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正在起草《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该指南会把桥接治疗相对比较细的操作流程写进去,让大家操
作起来更容易一些,包括每一个时间接点的质量控制。
实际上桥接治疗与动脉溶栓一样也是抢时间的,静脉溶栓的时间尽可能快,桥接的时间也尽可能快,但技术也一定要跟的上。
2013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的新挑战
2013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三篇文章,对比介入治疗的效果并不优于静脉溶栓,没有得出一个阳性结果。
IMS-III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桥接治疗,计划招募900名患者,所有入组病人均给予静脉溶栓,以2:1随机分为桥接溶栓治疗与标准治疗组,两组均在卒中3h内接受治疗。
2012年4月研究中止,共入组656例,主要终点无显著差异。
SYNTHESIS Expansion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5h内的362例患者按1:1接受静脉tPA/血管内治疗(56例使用机械取栓),结果显示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无残疾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MR RESCUE研究结果提示,神经影像学的半暗带甄别方法需要继续研究,目前的方式方法对再通治疗的病例选择帮助不大。
DEFUSE-2研究选择的再灌注模式与MR RESCUE研究有所不同,DWI高信号区域小于70ml,PWI Tmax>6s体积大于DWI的1.8倍,且Tmax>10s区域体积小于10ml,138例发病在12h 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磁共振灌注成像后行血管内治疗,90天的良好转归率是一个阳性结果,也就是说这个亚组中的患者可以从血管治疗中获益。
血管内治疗的困扰
▷动脉治疗或者接入取栓的时间延误可抵消血管内治疗效果;
▷神经影像学的半暗带甄别方法尚不明确;
▷第一代取栓装置开通率低临床疗效不理想,支架样取栓或其他新装置;
▷血管再通≠良好预后(无效灌注)。
解决策略
▷尽量缩短发病至救治的时间,尽量减少接诊病人接受IV-tPA/动脉穿刺的时间;
▷多模式影像筛选,完善临床路径,但不能导致治疗的时间延误;
▷桥接治疗:IV-tPA→介入取栓→IA-tPA;
▷第二代支架样取栓器械的使用;
▷其他多种潜在途径降低无效在灌注比例:低温、相关药物的超早期联合使用?
筛选患者的方式有梗死核心的评估和半暗带的评估,但梗死核心缺乏有效的组织学检查方法,而各种影像评估方法操作难度及准确性各异,目前缺乏共识;近期各项大型临床研究对有利半暗带模式的定义方式存在较大差别,这可能是产生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半暗带的模式在我们医院可能很难做到,因为我们影像科和磁共振无法24小时开机,即便是24小时开机,但花在影像学半暗带判断的时间可能要超过指南要求,所以我们在探讨一种模式。
中国化实践——南总模式
2013年卒中小组成立,神经科、急诊科与影像科合作建立绿色通道。
有专人驻急诊科值班,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对病人迅速进行CT,之后介入小组紧急介入治疗。
南总脑卒中绿色通道流程
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接受静脉溶栓/急诊介入患者有103例,DNT≤60分钟患者比例达到31%,最快可达到38分钟。
取栓患者入院到穿刺时间(DPT)较2012年提高46分钟。
所以说这就是看快速的行动,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侧枝循环,侧支循环好的病人预后比较好,开通循环比较有效,是临床转归的关键因素。
我们在做介入治疗的时候,药物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静脉溶栓现在最大的缺陷是24小时抗血小板药不能用,如果是广泛的动脉病变的病人,血管再闭塞的可能性,血栓再形成的可能风险比较大。
另外,大家对不稳定斑块也非常关注,缺血性卒中里面栓塞血栓形成比较多,但神经内科对斑块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冠脉现在不单纯是指冠脉狭窄,慢性的狭窄对病人的影响是不大的,关键是不稳定斑块。
关注不稳定斑块:无创评估方法
现在最新的技术是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CT),其在颈动脉的应用也有报道,如果稳定斑块有70%的狭窄,这个病人都不至于发生卒中,如果是不稳定斑块,只有20%的狭窄也有可能发生卒中。
病人做完支架之后需要OCT来判断支架有无贴壁,有无导致斑块脱垂。
如果斑块出现脱垂,支架后还会导致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卒中,所以需要OCT对颈动脉进行评估。
总的来说,急性早期血管内治疗在探索中快速前行,尽量减少时间延误、个体化病例选择、桥接治疗、提高再通率,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最重要的是建立高效的卒中团队。
此外,半暗带的多模式影像和侧枝循环状况的选择性治疗理念也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