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剪切与复杂疾病论文

合集下载

《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范文

《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范文

《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篇一一、引言肺腺癌是一种常见的肺癌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

由于肺腺癌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可变剪接事件在肺腺癌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以期为肺腺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可变剪接事件概述可变剪接是指在基因转录过程中,由于内含子的保留或外显子的选择性拼接,导致同一基因产生多种不同的剪接产物。

这些剪接产物在蛋白质编码、转录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肺腺癌中,可变剪接事件的发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肺腺癌中的可变剪接事件,有助于揭示肺腺癌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三、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为了识别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本研究采用RNA-Seq 等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肺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进行测序分析。

通过比对分析,我们发现肺腺癌组织中存在大量可变剪接事件。

其中,部分事件在肺腺癌中具有特异性,可能与肺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识别到的可变剪接事件进行分类和筛选。

首先,根据剪接事件的类型(如外显子跳跃、内含子保留等),将其分为不同类别。

然后,结合文献报道和数据库信息,对筛选出的特异性剪接事件进行功能注释和预测。

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了部分剪接事件的表达情况。

四、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分析通过对识别到的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事件主要涉及肿瘤相关基因、信号通路和转录调控等方面。

其中,部分剪接事件可能导致蛋白质编码序列的改变,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和结构。

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剪接事件在肺腺癌的不同阶段和亚型中存在差异,提示其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具有阶段性和亚型特异性。

五、结论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成功识别了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

Numb基因及其可变剪接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Numb基因及其可变剪接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M"!Numb基因及其可变剪接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李鹏昊,郑楷炼,许熊飞,金 钢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上海200433摘要: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

目前针对胰腺癌有多种治疗方案,但效果均不太理想。

阐明胰腺癌发病机制仍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可变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手段,同一基因的剪接异构体介导产生不同生物学表型,其异常可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

Numb,一种重要的细胞命运决定蛋白,其可变剪接近年来被发现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胰腺癌中Numb的选择性剪接可产生多种不同亚型的Numb蛋白,对癌症相关通路的活化以及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探索Numb的剪接异构体在胰腺癌中不同功能有利于解释胰腺癌发病机理和新疗法的开发。

本文就Numb蛋白在胰腺癌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其剪接异构体功能特点以及不同亚型对胰腺癌各方面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胰腺肿瘤;Numb;剪接体基金项目: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ZR1457300)NumbanditsalternativesplicinginpancreaticcancerLIPenghao,ZHENGKailian,XUXiongfei,JINGang.(DepartmentofHepatobiliaryPancreaticandSplenicSurgery,ChanghaiHospital,NavalMedical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ENGKailian,zhengkl828@126.com(ORCID:0000-0002-7341-0639)Abstract:Pancreaticcancer,acommondigestivesystemtumorwithhighmalignancyandapoorprognosis,hasseveraltreatmentoptions.However,noneofthemareparticularlyeffectivebecauseunderstandingthepathogenesisofpancreaticcancerremainsasignificantclinicalchallenge.Splicingisoformsmediatevariousbiologicalphenotypesasanimportantmeansofregulatinggeneexpressionineukaryotes,andtheirabnormalitiescanleadtoavarietyofdiseases.Numbisanimportantcellfatedeterminingproteinwhosealternativesplicinghasbeenlinkedtothedevelopmentofvariouscancers.Inpancreaticcancer,selectivesplicingofNumbcanresultinavarietyofNumbproteinsub types,eachwithadifferentregulatoryeffectontheactivationofvariouscancer-relatedsignalpathwaysandtumorcellbiology.ThispaperreviewstherecentprogressofNumbproteinresearchinpancreaticcancer,withafocusontheregulatoryroleofitsdifferentisoformsinpath ogenesis.Keywords:PancreaticNeoplasms;Numb;SpliceosomesResearchfunding:NaturalScienceFundprojectofShanghai2020“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ActionPlan”(20ZR1457300)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42收稿日期:2022-06-01;录用日期:2022-07-22通信作者:郑楷炼,zhengkl828@126.com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范文

《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范文

《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篇一一、引言肺腺癌是一种常见的肺癌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肺腺癌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组织病理学研究逐渐转向了分子层面。

在肺腺癌的研究中,基因的异常表达和剪接变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中,可变剪接事件是导致基因表达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对于深入了解肺腺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一)材料本研究选取了肺腺癌组织样本及正常肺组织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了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

(二)方法1. 数据预处理: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处理。

2. 可变剪接事件识别: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

3. 事件分类与筛选:根据可变剪接事件的类型和表达水平,进行事件分类与筛选,确定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

4. 统计分析:对筛选出的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三、结果(一)可变剪接事件识别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成功识别了大量可变剪接事件。

这些事件包括外显子跳跃、内含子保留、选择性5'剪接位点和选择性3'剪接位点等类型。

(二)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筛选结果在所有识别出的可变剪接事件中,我们筛选出了一批在肺腺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剪接事件。

这些事件主要涉及一些与肺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如TP53、KRAS、EGFR等。

(三)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筛选出的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事件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正常肺组织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事件在肺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四、讨论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识别了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

这些事件主要涉及一些与肺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表明可变剪接在肺腺癌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非小细胞肺癌中可变剪切基因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中可变剪切基因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中可变剪切基因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王莹,张明晖赤峰市医院肿瘤内三科,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肺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所有肺癌的80%~85%。

但NSCLC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可变剪切是指一个mRNA前体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产生不同m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

可变剪切是调节基因表达和产生蛋白质组多样性的重要机制,可变剪切基因异常几乎与肿瘤细胞的所有特征表型有关,能够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耐药。

在NSCLC中的可变剪切基因主要有MET、GLDC、RBM、Bcl-xL、SRSF、ADD3等,这些可变剪切基因能够参与NSCLC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一系列生物学行为。

因此,深入探索可变剪切基因,或可为NSCLC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可变剪切基因;靶向治疗;生物标志物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25.023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25-0087-04肺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据统计,2020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约82万例、死亡病例约72万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首位。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所有肺癌的80%~85%,根据病理学类型可分为腺癌、鳞癌、大细胞癌三个亚型[1]。

NSCLC早期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2]。

但目前NSCLC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可变剪切是指一个mRNA前体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产生不同m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主要包括可变启动子(AP)、可变终止子(AT)、外显子跳跃(ES)、可变供体位点(AD)、可变受体位点(AA)、内含子保留(RI)和外显子互斥(ME)七种可变剪切事件[3]。

《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范文

《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范文

《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篇一一、引言肺腺癌是肺癌的主要亚型之一,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复杂的遗传背景。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变剪接事件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可变剪接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后修饰过程,能够产生多种剪接异构体,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因此,识别和分析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对于深入了解肺腺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进行识别和分析,以期为肺腺癌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研究使用的肺腺癌基因表达数据和可变剪接事件数据来自公共数据库(如TCGA、GEO等)。

2.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1)基因表达谱分析:利用R语言和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肺腺癌基因表达数据进行预处理、标准化和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与肺腺癌相关的基因。

(2)可变剪接事件识别:采用已知的可变剪接事件数据库和新一代测序技术,对肺腺癌样本进行可变剪接事件的检测和识别。

(3)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分析:结合基因表达谱分析和可变剪接事件识别结果,筛选出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并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

(4)验证实验:通过RT-PCR、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对部分关键可变剪接事件进行验证。

三、结果1. 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通过对肺腺癌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我们筛选出了一批与肺腺癌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织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参与了肺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2. 可变剪接事件识别结果通过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已知的可变剪接事件数据库,我们检测和识别了大量的可变剪接事件。

这些事件涉及到的基因涵盖了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等。

3. 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分析结果结合基因表达谱分析和可变剪接事件识别结果,我们筛选出了一批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

《2024年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范文

《2024年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范文

《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篇一一、引言肺腺癌作为最常见的肺癌类型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在癌症基因组学研究中,RNA可变剪接在癌症的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肺腺癌中存在大量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对这些事件的识别与分析有助于理解肺癌的发生机制、预后判断和潜在治疗策略的开发。

本文将探讨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为肺腺癌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概述可变剪接是指通过改变前体mRNA的剪接方式,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的m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

在肺腺癌中,由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表达调控的复杂性,导致可变剪接事件的发生频率和类型均有所增加。

这些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可能涉及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过程,成为肺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三、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一)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如RNA-seq数据和基因组注释文件,对肺腺癌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

通过比较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差异表达的可变剪接事件。

(二)实验验证利用PCR、RT-PCR、 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对识别的可变剪接事件进行验证。

通过比较不同肺癌细胞系和正常细胞的可变剪接异构体表达水平,确定其特异性。

四、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分析(一)功能分析通过基因功能富集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功能。

这些事件可能涉及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凋亡等过程,以及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信号通路。

(二)临床意义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不同剪接异构体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期、复发率等指标的关系,评估这些事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五、结论通过对肺腺癌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与分析,我们了解了这些事件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蛋白质表达中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表达中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表达中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进展可变剪接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后修饰过程,能够通过选择性使用内含子和剪接位点来产生不同的mRNA转录产物,从而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在蛋白质表达调控中,可变剪接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关于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进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对蛋白质表达中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可变剪接的基本原理可变剪接是指在转录后成熟mRNA的剪接过程中,选择性使用不同的内含子和剪接位点,从而产生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转录产物的一种现象。

可变剪接的基本原理包括:初级转录产物的前体mRNA经过剪接酶的作用,使得内含子被去除,外显子被保留,最终形成成熟的mRNA。

二、可变剪接的作用及意义可变剪接在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可变剪接可以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同一个基因通过可变剪接可以产生多个转录产物,从而实现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蛋白质表达差异。

此外,可变剪接还可以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剪接的选择性使用不同的剪接位点,对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调控。

三、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在可变剪接调控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多种转录因子和RNA结合蛋白与可变剪接的发生密切相关。

转录因子能够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或者剪接位点附近的调控区域,调控剪接酶的招募和活性。

此外,已经发现了多种RNA结合蛋白能够通过结合预剪切复合体中的RNA分子,调控可变剪接的发生。

这些研究为揭示可变剪接机制的调控网络提供了重要线索。

另外,大量的测序数据的积累,为可变剪接机制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了可能。

通过RNA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全面了解某个细胞或者组织中的可变剪接事件,进而对其进行分析和挖掘。

这些测序数据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发现新的可变剪接事件,还可以揭示可变剪接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调控模式。

此外,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发展,也为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基因剪接和可变剪切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基因剪接和可变剪切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基因剪接和可变剪切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生物学研究也日新月异,其中基因剪接和可变剪切技术的发展成为了疾病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多种疾病都与基因剪接和可变剪切紧密相关,这些技术不仅有改善疾病治疗的前景,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基因调节和表达的理解。

什么是基因剪接?基因是掌握生命本质的“基础设施”,是生命中最基本的物质,但基因并不像传统中所说的那样是不可变的,事实上基因的构成存在一些变异,其中最普遍的变异形式是剪接(splicing)。

基因剪接指的是在转录过程中,RNA分子从原始RNA中剪切出部分序列,随后剩余序列通过连接并在核外翻译成蛋白质。

基因序列中,核苷酸的秩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蛋白质的合成。

然而,由于基因的复杂性,基因不是一长段的连续码序列,而是由阻断(内含子)和可翻译的区域(外显子)交替组成的。

在基因剪接过程中,RNA分子会选择把内含子剪除,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剪接变异体。

基因剪接可以使得一个基因编码出多种蛋白质,进而有不同的生化功能及表达模式。

剪接的重要性人类染色体中有大量位于基因内部的内含子,所有这些内含子都必须在剪接过程中被精确地拼接起来才能形成正确的mRNA (messenger RNA)。

剪接不正确会因为导致拼接不完整差异表达,这可能会是人类表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因剪接的影响针对这一过程的失调,相关研究者已经在已知的许多疾病中观察到了相关的表观遗传改变,证明了基因剪接在与基因相关的疾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例如,何杰金森病、先天性红细胞过多症、基础隆周氏综合征、囊性纤维化等疾病都和基因剪接机制失调相关,并已证实基于剪接机制的RNA疗法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什么是可变剪切?可变剪切是指,在同一个真核基因的不同外显子中的可变组分(也称为可变包容体),允许在基因转录中的复杂前后处理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翻译产物。

不同的剪接变异体通过合成不同的mRNA来表达,从而产生不同的蛋白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变剪切与复杂疾病摘要:大多数真核生物的基因都是断裂基因,断裂基因的转录产物需要通过剪接,去除插入部分(部分内含子),使编码区(外显子)连接起来成为连续序列。

剪接是真核生物转录调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剪接发生异常,则会引起一些疾病。

并且对剪接认识的加深,也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些方法。

关键字:断裂基因,外显子,内含子,可变剪接,疾病。

1剪接概述剪接是真核生物表达调控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涉及到很多的调控因子,并且发生在特定的调控位点。

并不是所有的位点都可以发生剪接,而是只有在特定的剪接位点才会发生剪接,如果剪接发生在不正常的位点就会出现剪接异常。

1.1剪接位点的特点内含子切割位点有2个特点(1)内含子的两个末端并不存在同源或互补。

这就排除了存在二级结构的可能。

(2)连接点具有很短的保守序列,称为边界顺序。

其规律称为GT-AG法则(GT-AGrule)Chambon法则。

并且我们称左边的剪接位点称供体(donor)位点,右边的剪接位点称受体(acceptor)位点。

在不同的真核生物中,内含子的一致顺序有不少变化,动物中典型的剪接位置一致顺序组成为:5'AGGTAAGU--------------YNYURAY--Y10-20--YAG3'其中Y为U或C,N为任何核苷酸。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仅仅GT-AG边界顺序并不能保证内含子的正确剪切,因为在内含子中有不少相同的GU-AG顺序。

内含子中还有另一段识别剪接边界必不可少的序列称为分枝点,位于3‘-端剪接位的上游,具有特征性组成:-YNCURAY-,Y表示嘧啶(U或C),R表示嘌呤(A或G),A是剪接时参与形成分枝的特别位点。

紧接在分枝点的下游有一段多嘧啶序列,也是参与剪接事件蛋白接合的位置。

1.2剪接的类型剪接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内含子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剪接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内含子可以催化自身剪接,而有些内含子需在剪接体作用下才能剪接。

根据剪接机制的不同,可把剪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类型1自我剪接,类型Ⅱ自我剪接,核mRNN的剪接体剪接,核tRNN的剪接体剪接。

类型1自我剪接:是Cech等在1981年发现的,他用四膜虫分离得到了35S 的前体rRNA,它含有一个长413bp的内含子。

此35S rRNA要加入一价或二价阳离子及GTP就可以在体外释放出413b的线性的内含子,若继续保温,那么线形内含子又可形成环状的RNA。

这就意味着35S RNA在GTP的作用下可以自我剪接。

这类内含子的剪接是自我剪接(self-splicing)反应,通过3次连续的转酯反应完成。

只是磷酸酯键的直接转移,没有水解,不需能量。

类型Ⅱ自我剪接:Ⅱ类内含子本身也具有催化功能,能自我完成剪接。

它与1类内含子自我剪切的差别在于转酯反应无须有鸟苷酸发动,而是有内含子靠近3‘端的腺苷酸2’-羟基攻击5‘-磷酸基引起的。

进过两次转酯反应,内含子成为套索结构被除去,两个外显子得以连接在一起。

Ⅱ类内含子的剪接和Ⅰ类内含子不同,而和核mRNA内含子的剪切有些相似。

当然这类内含子只见于一些真菌线粒体和植物叶绿体中基因中。

核mRNN的剪接体剪接:真核生物编码蛋白质的核基因含有数目巨大的内含子,mRNA的剪切方式就是此类方式。

此类mRNA结构特点:1. 边界顺序:符合GU-AG 法则。

2. 分枝点顺序:为Py80NPy87Pu75APy95其中A为百分之百的保守,且具有2′-OH。

3.内含子5′端有一保守序列可以和U1 snRNA的5′端的保守顺序互补,此类剪切比较复杂,涉及到很多剪接因子和snRNP.U系列的snRNP中尿嘧啶含量高,因此而得名。

在这类剪接中有U1,U2,U4,U5,U6的snRNP。

这类剪接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能够形成拼接体。

所谓的拼接体就是拼接体:是由U1,U2,U4,U5,U6snRNP以及一些拼接因子,在RNA拼接位点逐渐装配而成。

主要过程是:U2辅助因子与3’剪切点上游的富嘧啶区结合,即识别mRNA前体3‘剪切点,之后与U2 snRNA 结合形成U2 snRNP ,此类复合物与分支位点结合。

U1 snRNA 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识别mRNA前体5‘剪切点,且U1 snRNA 和U2 snRNP 结合形成剪切前提,形成的剪接前体与U4、U5、U6 snRNP三聚体结合形成60S 剪切体,完成剪接。

hnRNA的拼接过程与类型Ⅱ内含子RNA的拼接十分相似,但差别就是前者由拼接体完成,后者内含子自我催化完成。

核内tRNA前体的酶促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由一个特殊核酸内切酶断裂磷酸二酯键,切去插入序列,反应不需要ATP。

第二步:需要ATP,由RNA连接酶催化使切开的tRNA两部分连接在一块。

2可变剪接真核生物的基因很多,形成的蛋白质也多种多样,有限的基因之所以能形成多种多样的蛋白质,主要原因是生物体能根据生理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剪接模型,形成不同的剪接体,进而编码成不同的蛋白质。

2.1可变剪接概念和机制可变剪切:是指从mRNA前体中通过不同的剪切方式(选择不同的剪切位点组合)产生不同的mRNA剪切异构体的过程。

可变剪切是调节表达和产生蛋白质组多样性的重要机制。

剪接过程受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的调节。

包括SR和hnRNP家族蛋白在内的多种剪接因子参与这一调节过程。

转录机器也参与选择性剪切。

一个基因的转录产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分化细胞和生理状态下,通过不同的剪切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mRNA和翻译产物。

2.2可变剪接类型可变剪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利用不同的外显子,由于不同细胞类型有着不同修饰的反式因子,导致利用不同的外显子。

例如动物细胞的原肌球蛋白(atropomyosin) 基因有13个外显子。

(2) 两个相互排斥的外显子的剪接:有两类外显子对,每对之中只有一个成员能剪接到成熟的mRNA中,看来像是相互排斥似的。

降钙素(calcitonin)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分别利用相邻的两个外显子,得到的两种产物分别为甲状腺和神经元细胞中所特有。

(3)半个起始位点,多个加poly(A)位点,一些真核病毒转录物存在多至5个这样的位点(Tsurshital988)。

对于一个有两个加poly(A)位点的转录物,大多数细胞类型通过利用内侧的位点产生分泌型的蛋白,一些分化的细胞类型犀其产物是膜蛋白的转录物,则利用外侧的位点产生具有膜锚序列的膜结合蛋白。

还是用降钙素和CGRP的例子,前者利用内侧的加poly(A)位点,后者则利用外侧的。

可能存在某种细胞类型特异的反式激活因子提高外侧位点的利用效率。

(4)多个5’剪接位点竞争同一3’剪接位点:有一些基因含有多个5’剪接位点,它们的选择依赖于5’剪接位点的强度(高度适配者强)、与3’剪接位点的接近程度、空间限制等因素之间的平衡。

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中将选择上游的5’剪接位点,而使处于下游的5’剪接位点无效,主要是因为后者与分叉点的距离一般太近而不利于建立剪接体之故(Noble l988)。

也有的分别利用不同的5’剪接位点,得到不同的产物。

(5)内含子保留和框式外显子。

内含子保留指的是:有的情况下,一个内含子不被剪接而保留下来,如果维持可读框架,便是一个多肽片段的插入;如果移格,便会产生功能不同的产物或者关掉基因的表达。

盒式外显子:是指那些与其他邻近的外显子的剪接无关而独立剪接的外显子。

当几个盒式外显子存在于同一个转录物中,其产物会产生高度的趋异,如一个基因含有5个盒式外显子,再加上一对相互排斥的外显子,在理论上可以生64种同工型多肽。

真核基因存在5个以上的外显子是常有的,甚至多达37个外显子,由此产生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十分丰富的。

3可变剪接与疾病由于体内发生的可变剪接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各种影响因素高度协调的机制,涉及到很多调控原件和修饰因子。

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发生突变,都会改变正常的剪接模式,得到变异的转录体,编码出异常的蛋白质。

从而导致一些疾病甚至癌变。

研究表明可变剪接与人类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近研究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如果我们能把这类异常可变剪接机制搞清楚,那就会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

除了剪接因子发生改变能导致剪接发生异常之外,同样的,剪接位点的序列发生改变也会导致剪接异常。

SNP即单核苷酸多态性,是指序列上的某一特定位点发生突变。

如果这个位点发生在可变剪接的剪接位点,那就导致剪接异常,使内含子不能剪接掉,或者不应剪接掉的外显子被剪接掉了。

突变导致剪接异常,从而导致疾病的例子有很多,比如99.5%的家族性自律神经失调的患者的20号外显子的5‘剪接位点在在20号内含子的6位置处由T →C,这个点突变打断了与u1-snRNA相配对,u1-snRNA与上游外显子的最后3个核苷酸,以及下游6个核苷酸配对。

这样突变就导致内含子不正常剪接,导致了家族性自律神经失常。

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SMN2基因。

SMN2基因相对于SMA病(肌肉萎缩症)很重要。

SMN是一个广泛表达的蛋白质,对真核生物细胞功能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SMA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致命的,神经退化性疾病,也是导致婴儿死亡的主要遗传因素。

SMA病的严重性是SMN蛋白功能缺失程度有关的。

人类有两个SMN基因(基因产物是细胞中生成核心snRNP复合物所需要的),分别是SMN1和SMN2,两个都可以编码蛋白质。

但是在SMA病人中,SMN1基因缺失,但保留着SMN2,且SMN2基因的第七个外显子的第六位发生了单核苷酸替代即由C-->T,这一突变虽然没有改变氨基酸的编码但是改变了SMN的前mRNA的剪切模式,导致外显子7发生跳跃。

从而产生一个缺少1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并且在产生SMN蛋白的作用上,SMN1比SMN2强,效率高。

对上述问题有两种模型可以解释1、核苷酸的替代破坏了ESE(增强子的作用),使剪切因子ASF/SF2不能结合。

2、创造了一个剪切沉默子ESS,使剪切抑制因子 hnRNPA1结合上去。

这两个模型看起来是相反的,其实质是一致的,就是一个单核苷酸的替代使一个ESE变成了ESS,比较有趣的就是仅仅一个核苷酸发生变化,就导致了mRNA上的结合位点结合不同的转录因子。

4结语剪接是真核生物表达调控的一个重要过程,此类过程受到各种调节因子的调控,正是可变剪接使细胞在基因不变的情况下,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蛋白质。

而细胞的功能主要依赖于编码的蛋白、非编码的RNA以及与它们相结合的蛋白质,它们可以形成核酸蛋白复合物(RNPs)。

突变要么影响了RNA,要么影响了RNPs复合物中的蛋白质,或者影响了此复合物组装的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