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017部编)17-难忘的泼水节-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精品配套】二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17《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

【精品配套】二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17《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

【精品配套】二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 17《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泼水节的欢乐氛围,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尊重和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流利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泼水节的欢乐氛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泼水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泼水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3. 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互相学习。

4. 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

5. 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连线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简述泼水节的习俗。

2. 答案:(1)见附录;(2)略;(3)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有互相泼水、放水灯、赛龙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讲解课文内容时,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了解更多关于泼水节的知识,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板书设计:1. 课题:《难忘的泼水节》2. 生字词:略3. 课文结构: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解朗读随堂练习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导入环节的情景创设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我在导入环节选择了泼水节的图片进行展示。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精选1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精选1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精选13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充满温情的课文。

教材配有一幅充满热情洋溢的插图,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

课文记叙了1961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参加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的心情。

由于年代久远,二年级的学生对周总理知之甚少,因此,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询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周总理的感人事迹,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基于此,教学时应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词、析句、朗读课文,一方面感受泼水节欢乐的场面,一方面体悟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而在我们云南省西双版纳生活着一种少数民族──傣族。

你们知道傣族人民每年都要过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叫什么?指名回答,师板书:泼水节,指导学生认读并书写“泼”。

师: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中旬过泼水节,时间持续3至7天。

2.师:1961年,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就来到了西双版纳参加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你们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师相机出示周总理简介。

周恩(1898—1976)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

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淮安,并在淮安度过童年时代。

1949年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

在建立中美、中日之间正式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3.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去看看那次难忘的泼水节吧!(师板书:难忘。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第1篇】【课文说明】穿着傣族的节日盛装,踩着凤凰花瓣铺成的地毯,敲打着欢快的象牙鼓,泼洒着充满祝福的清水。

啊!多么快乐的泼水节!1961年的这个泼水节,因为周总理的到来而更加幸福,更加令人难忘。

这篇文章讲的就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本文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读的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自主学习,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激发读书兴趣,点拨读书方法,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加强写字,要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在课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意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识字。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周总理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活动设计】一、导入课文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你知道傣族吗?它有什么风俗呢?(板书:泼水节)1961年,周总理来到傣族,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学会体会文章感情的读书方法,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从而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前准备:⒈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⒉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你们看这是哪个民族?(课件出示傣族竹楼、服饰、泼水节、孔雀舞、凤凰花等图片,并配上葫芦丝音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傣族。

)课件播放至最后一张“凤凰花”图片停住,问:这是什么花“?“火红火红的凤凰花“两个表示颜色的词放在一起,这花好像更美了。

指导读词语。

2.每年4月,凤凰花开时,傣族人民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你对泼水节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相机简介泼水节。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这次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大意。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说出答案。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所以这次泼水节特别难忘)2.了解周总理。

你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在世时深受人民爱戴,是人民的好总理,虽然他现在已经过世了,但人民永远怀念他。

)教师小结:1961年,周总理已经60多岁了,他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仍不远万里从北京先乘坐飞机,再改乘汽车,又渡船过江来到云南的一个小城同傣族人民过了一个“难忘”的泼水节。

3.这次泼水节又难忘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

二年级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二年级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③识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氵”加“发”是“泼”;“火”加“包”是“炮”。
(2)换一换:“席”减“巾”换“又”就是“度”。“空”减“工”换“牙”就是“穿”。
(3)减一减:“响”减“口”是“向”。
(4)猜谜语:“死了心。”是“忘”,“今多一点”就是“令”。
4.“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任务三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总理样子的句子,如何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交流展示:
任务三
出示新词
傣族人民 敲鼓 驶过 笑容 踩着 铺上 盛满
银碗 祝福 健康 长寿 象脚鼓 凤凰花
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动作表演识记:“踩、敲、驶”都是动词,可以表演动作帮助识记。
组词、读词巩固识字。如:
容一面容、笑容、容易 祝一祝贺、庆祝、祝寿
康一健康、安康、康复 健一健美、健壮、健康
课题名称
难忘的泼水节
教材与学情分析
讲述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2个字,其中“凤凰”要求会认、会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借助插图阅读课文,了解1961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4、观察插图,分清主次,注意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1961年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1)由于课文所述内容年代较远,学生又对周总理了解不够,影响对课文所表达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的感受。

(2)限于生活阅历,学生对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泼水节了解甚少,须作简要介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扣题设问——直奔主要内容1、板书课题,读课题。

2、问题导入:(1)难忘的泼水节指的是哪一年的泼水节?(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难忘的?(两个问题涉及全篇,引导学生直奔课文主要内容。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听出节奏、轻重、停顿和速度,进入意境。

4、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5、学生就字、词质疑(如凤凰花、泼水节、象脚鼓、龙船、祝福等。

)6、教学第3自然段——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

课文第3自然段运用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欢乐、热烈的场面。

教学时用“找一找,议一议,读一读”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和其他词语的表现力。

注意带点的字、词。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7、议一议,读一读。

8、以问促读。

(1)“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赶来”说明人们急切地想看到敬爱的周总理;“四面八方”说明各地、各方面的人都来了。

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17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17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4.情感体验: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如作者对泼水节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这种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5.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在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同时,评价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也增强了课堂的凝聚力,使教学过程更加人性化。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堂导入:我将以一幅描绘泼水节的图片作为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泼水节的热闹氛围。同时,我会播放一段泼水节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片的引导下,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2.情境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泼水节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泼水节现场,感受到文章所描述的氛围。同时,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过泼水节的经历,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在课堂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互相鼓励、进步。
3.教师评价: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就成果进行评价、补充,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我会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泼水节的来历、习俗以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重点强调:我会强调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如生字词、课文内容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17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运用生词造句。

3、引导学生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2、板书“泼水节”,解题。

师: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脚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

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沾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4、补齐课题———“难忘的泼水节”,齐读课题。

今天,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

它到底特殊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给他纠正)3、再读思考:(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在带有生字的下面做记号。

4、检查初读情况。

5、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重点理解: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告诉了我们?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要求】1.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难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初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1.谈话导入。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

(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课件出示1)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

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

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难忘的泼水节》)二、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2)(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3)wànɡpōdùlónɡpào chuān xiànɡlìnɡ忘泼度龙炮穿向令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穿”,后鼻音“忘、龙、向、令”。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4)敲鼓驶过笑容踩着铺上盛满银碗祝福健康长寿象脚鼓凤凰花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

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①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

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件出示5)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本文讲了和一起过的事。

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填一填。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忘泼度龙炮穿向令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1)加一加:“氵”加“发”是“泼”;“火”加“包”是“炮”。

(2)换一换:“席”减“巾”换“又”就是“度”。

“空”减“工”换“牙”就是“穿”。

(3)减一减:“响”减“口”是“向”。

(4)猜谜语:“死了心。

”是“忘”,“今多一点”就是“令”。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1)师范写,重点指导“忘、泼、龙、令”并讲述:(板书:忘、泼、龙、令)(课件出示7):“忘、泼、龙、令”田字格课件。

“忘”:上下右结构,下面稍微宽一点,注意字的结构,上面是个“亡”,不要多写一点。

“泼”: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部为“发”,不要写成“友”多一点。

“龙”独体字结构,最易写错,别忘了第四笔撇,不能写成“尤”。

“令”与“今”一点之差,要区分。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8):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认识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了解了他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

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课外作业新设计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穴()()()火()()()心()()()氵()()()2.抄写本课会写字,各四个。

3.搜集傣族的泼水节。

答案:1. 穴(穿)(空)(窖)火(炮)(炸)(炒)心(忘)(思)(想)氵(泼)(江)(河)2.略。

3.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17 难忘的泼水节)(1)字词检测(课件出示9)看谁读得又快又对:敲鼓驶过笑容踩着铺上盛满银碗祝福健康长寿(2)默读课文,回忆一下:我们学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概括:本文讲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

2.过渡: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抓关键词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10)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板书:火红火红)(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二)学习2、3自然段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课件出示11)“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所以(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课件出示12):第3自然段。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一串串一条条)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

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3.交流展示:(课件出示13):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板书:笑容满面)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课件出示14)B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课件出示15)C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板书: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四)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课件出示16)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三、拓展提高,实践交流。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课件出示17):周恩来图片、故事周恩来(1898~1976)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字翔宇。

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

主要著作编入《周恩来选集》。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课外作业新设计1.把周总理和傣族人们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周总理的故事,讲一讲。

3.仿照第四自然段描写周总理的语句,写一写一个人的衣着。

答案:1.略。

2.“派克”的来历: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

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

”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3.描写军人的衣着:他穿着上绿下蓝的军装,领上佩着红领章,大沿军帽正中嵌着鲜艳的帽徽,腰系武装带,手待冲锋枪,站立岗位上,多么精神,多么威武!【板书设计】17 难忘的泼水节火红火红一串一串一条条笑容满面一手……一手一边……一边【教学反思】本文又是一篇讲伟人故事的课文。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

“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

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

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

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

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

第五自然段,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最后三个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

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