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语文试卷
江苏省南京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2016-2017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选择题(27分)1.下列选项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拓.片(tà)羁縻.(mǐ) 一爿.(pán) 脑髓.(suǐ) 讷.言敏行(nè)B.伛.偻(yǔ) 潜.在(qiǎn) 蹩.进(bié) 蹙.眉(cù)不胜桮.杓(bēi)C.龋.齿(qǔ)攻讦.(jié) 渚.崖(zhǔ) 睥睨.(nì) 载.舟覆舟(zài)D.园圃.(pǔ) 栏厩.(jiù) 蕴藉.(jiè) 参乘.(shèng) 蓦.然回首(mù)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糟粕鬈曲趿拉欺凌误入企途B.疏浚寒暄褶皱推销惮精竭虑C.抽象希疏脚指炫耀繁冗拖沓D.坐落自诩精炼笤帚陈词滥调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假期,人们纷纷离开都市,走进乡野,踏青赏花,草行露宿....,充分享受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野趣。
B.今天的这盘围棋,吴昊下得洋洋洒洒....,没给对手一点喘息的机会,真不愧经过了三年的正规训练。
C.张宗胜来到海边,望洋兴叹....:“如果自己三年前不能从阴影中走出来,哪会有如今的成就啊!”D.他们两家既然已成秦晋之好....,李淑芬遇上困难,娘家解囊相助,也是自然的。
4.下列礼貌用语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初次见面称“久仰”,好久不见称“久违”。
B.求人原谅称“包涵”,求人方便称“借光”。
C.受人之礼称“笑纳”,赠人书画题“惠存”。
D.客人到家称“光临”,归还原物说“奉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别说诗经时代,清朝末年离现在才几十年,翻开那时候的小说像《官场现形记》之类来看看,已经有很多词语非加注不可了。
B.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样。
南京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语文

南京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2016.0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
每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空格里或横线上。
考试结束,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忖度(cǔn) 坍圮(pǐ) 摇曳(yì) 曝背谈天(pù)B. 漫溯(shù) 亘古(gèn) 朱拓(tà) 锲而不舍(qiè)C. 瞋(chēn) 赝品(yàn) 敛裾(jū) 茕茕孑立(Jué)D. 戕害(qiāng) 霎时(shà) 阜盛(fù) 羽扇纶巾(gu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壁龛金壁辉煌剥蚀矫揉造作B.撕杀披星戴月嗫嚅风驰电掣C.骸骨跌宕起伏隧洞夜阑人静D.崩溃精彩绝伦蠕动功亏一溃3.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河南省开封市东北隅,有一座千年古塔,即有名的铁塔。
铁塔▲与铁没太多关系,而是用砖石砌成。
外层的琉璃砖呈褐色,从远处看像铁一样,百姓误以为是铁铸之塔,铁塔之名▲叫开了。
塔高55.08米,秀丽挺拔,高耸入云。
铁塔身上还散发着▲的精神。
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经历38次地震、6次黄河泛滥,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经受日寇飞机大炮的轰击,仍旧▲。
A.其实因此威武不屈岿然不动B.实在由此坚贞不屈岿然不动C.实在因此坚贞不屈纹丝不动D.其实由此威武不屈纹丝不动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梦落华枕——金代瓷枕展”于2015年8月18日在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开展。
▲,在今天似乎还能为我们唤回古人的“栩栩蝴蝶之梦”。
①展览分四个部分,将金代瓷枕的简约、灵动和独特展示给观众②这些展出的业已远离我们生活的瓷枕,光洁细润,质地清凉③此次展览共展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珍藏的83件精美瓷枕④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内涌⑤其实际功用与优雅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完美结合A.①②④③⑤ B.③①②⑤④C.①③②④⑤ D.③②④⑤①5.下列对相关课文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人的遭遇》不仅是索科洛夫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个人遭遇,也是凡尼亚在战争中变成孤儿的遭遇,更是所有俄罗斯人战争苦难的缩影。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南京市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1. 临近期末,某班开展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学习方法交流会,下面的内容摘自一位同学的交流记录,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诵读不可少。
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的原因往往是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造成的。
②揣摩很重要。
选自《》的《烛之武退秦师》,三百多字便记录了一段风雷激荡的历史。
谁是智谋第一人?反复推敲方能明白。
③想象是妙招。
鸿门宴上刘邦有哪些丰富的表情?李煜怀念的故国会是怎样的景象?细细想象才会有独道的发现。
④追问乃法宝。
魏徵为什么会费力地阐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寻常道理?《五人墓碑记》中五位平民英雄是担心淹没无闻吗?类似问题都值得探究。
⑤积累为常道。
主张“文道合一”“务去陈言”的古文家为韩愈,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人是……这些岂能不知?(1)找出并改正上面材料中的两个错别字。
第一处:“_____”改为“_____”;第二处:“_____”改为“_____”(2)材料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修改。
第_____句,改为:____(3)请将材料中空缺的文学常识补全。
第一处_____;第二处_____【答案】(1). (1)“道”(2). “到”;(3). “淹”(4). “湮”(5). (2)第①句,(6). 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的原因往往是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
(7). (3)《左传》;(8). 李清照【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形辨析、病句辨析以及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第(1)问的第一处“独道”应改为“独到”。
“独到”的意思是与众不同,独特造诣,通常与“想法”、“见解”等词连用,根据词意,可以判断应将“独道”改为“独到”。
第(1)问的第二处“淹没”应改为“湮没”。
“湮没无闻”的意思是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
“淹没”的意思是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
根据词意,可以判断应将“淹没”改为“湮没”。
第(2)问中,①句语病为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在语意上也明显是重复的,可以改为“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的原因往往是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里关于黛玉的诗,还有很多,这篇文章里不可能一一细说,但七十六回的“冷月葬诗魂”,却不能不说。
此句庚辰本作“冷月葬死魂”,“死”字点去,原笔旁改为“诗”字,全句为“冷月葬诗魂”。
作“诗魂”者,还有程甲本、甲辰本、列藏本。
作“冷月葬花魂”的有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即戚序本、蒙府本、南京图书馆藏本,还有杨本。
实际上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是一个来源,其数据是虚的,且戚本和杨本的时间都是乾隆末年,而庚辰本其底本是乾隆二十五年,现存的抄本至晚也是乾隆三十二、三十三年左右,程甲本刊印的时间是乾隆五十六年,但其底本也当是乾隆中期的抄本,甲辰本是乾隆四十九年的抄本,列藏本约是乾隆末或嘉庆初年的本子,而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从抄本的角度看,作“诗魂”的四个本子,有三个是乾隆中期的,一个是嘉庆初期的,而作“花魂”的本子,都是乾隆末年的,特别是戚本是经人整理过的本子,其可信的程度是有限的。
认为是“花魂”的同志,认为“死”字与“花”字形近,是形近而误。
其实这是不足为据的。
“死”字起笔是一平划,与“花”字起笔的两竖笔,无论如何不能混淆,可知“形近而误”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
而庚辰本上“死”字点改为“诗”字,是原抄者的改笔。
当时一人念,一人抄,易致音近而误。
就在本回,音近而误的还可举出:如第1876页倒数第4行“海棠诗四手”,实是“海棠诗四首”,因“首”“手”音近而误;如1877页第3行末“黛玉笑道:‘正是故人常说’”,实是“古人常说”,因“古”“故”音近而误。
下面再从“诗魂”和“花魂”这两个词的内涵方面作一些分析。
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诸人抽象牙花名签子,宝钗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
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众人看了都笑说:“巧得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江苏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语文(含详细答案)

南京市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20 分)1.临近期末,某班开展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学习方法交流会,下面的内容摘自一位同学的交流记录,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诵读不可少。
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的原因往往是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造成的。
②揣摩很重要。
选自《 》的《烛之武退,三百多字便记录了一段风雷激荡的历史。
谁是智谋第一人?反复推敲方能明白。
③想象是妙招。
鸿门宴上刘邦有哪些丰富的表情?李煜怀念的故国会是怎样的景象?细细想 象才会有独道的发现。
④追问乃法宝。
魏徵为什么会费力地阐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寻常道理?《五人墓碑记》 中五位平民英雄是担心淹没无闻吗?类似问题都值得探究。
⑤积累为常。
主张文道“务去陈言”的古文家为韩愈,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 人是 ……这些岂能不知? (1)找出并正上面材料中的两个错(2 分) 第“ “ ;第“ ”改为“ ” 【“道”改为“淹”改为“湮” (2)材料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2 分) 第句,改为: 【答案】第①句,我们无法亲近古诗【解析】该病句类型属于“结构,去掉重复的即可。
(3)请将材料中空缺的文学常【《;李清照 2.如果从下列对联中任选一副作为书房的对联,你会选择哪一副?请从修辞和内涵的角度作 简要说明。
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②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
(1)选择:(2)说明: 【解析】选择①,用比喻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 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我们要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3.阅读下面关于邓中翰的词条信息,完成题目。
(4 分) 邓中翰,男,南京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一位量子计算机研究,申请国内外多项发明专利。
1999 年,他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共同创建“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 际市场的“中国芯”——“星光 必须自主创新。
学校将邀请邓中翰作主题为“我的‘中国芯’”的讲座,如果你是主持人,将怎样介绍他? 请根据上述词条信息,拟写则关于邓中翰的人物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 分)1.临近期末,某班开展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学习方法交流会,下面的内容摘 自一位同学的交流记录,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诵读不可少。
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的原因往往是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造成的。
②揣摩很重要。
选自《》的《烛之武退三百多字便记录了一段风雷激荡的历史。
谁是智谋第一人?反复推敲方能明白。
③想象是妙招。
鸿门宴上刘邦有哪些丰富的表情?李煜怀念的故国会是怎样的景象?细细想 象才会有独道的发现。
④追问乃法宝。
魏徵为什么会费力地阐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寻常道理?《五人墓碑记》 中五位平民英雄是担心淹没无闻吗?类似问题都值得探究。
⑤积累为常道。
主张“文道“务去陈言”的古文家为韩愈,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 人是 ……这些岂能不知? (1)找出并正上面材料中的两个错(2 分) 第“ “ ;第“ ”改为“ ”【“道”改为“淹”改为“湮” (2)材料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2 分) 第句,改为: 【答案】第①句,我们无法亲近古【解析】该病句类型属于“结构(3)请将材料中空缺的文学【《;李清照 2.如果从下列对联中任选一副作为书房的对联,你会选择哪一副?请从修辞和内涵的角度作 简要说明。
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②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
(1)选择: (2)说明: 【解析】选择①,用比喻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 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我们要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3.阅读下面关于邓中翰的词条信息,完成题目。
(4 分) 邓中翰,男,南京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中 星微集团董“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
他是闻名中外的青年才俊,2009 年成为最年 轻的中国工程 必须自主创新。
学校将邀请邓中翰作主题为“我的‘中”的讲座,如果你是主持人,将怎样介绍他? 请根据上述词条信息,拟写则关于邓中翰的人物介绍。
南京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

南京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高一生物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B.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两次C.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D.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2.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的生理作用是( )A.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B.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C. 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 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3.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黄子叶与绿豆荚B.豌豆的高茎与小麦的矮茎C.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 D.狗的卷毛与长毛4.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获得成功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B.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C.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 D.先分析多对相对性状,再分析一对相对性状5.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以下杂交实验能判断显、隐性关系的组合是( )A.高茎×高茎→高茎 B.高茎×矮茎→高茎C.高茎×矮茎→高茎+矮茎 D.矮茎×矮茎→矮茎6.下列可表示等位基因的是( )A.M与M B.m与m C.M与m D.M与n7.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解。
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两个亲本都是纯合子 B.高茎对矮茎为显性C.F2中的高茎均是纯合子D.F2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8.已知豌豆种皮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圆粒 (R) 对皱粒(r)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现有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自交,其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是A.9︰3︰3︰l B.1︰1︰1︰1 C.3︰l︰3︰1 D.1︰19.关于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减数分裂特有的过程是( )A.染色体复制 B.同源染色体联会 C.纺锤体形成 D.着丝点分裂10.以两株高茎豌豆为亲本进行杂交,F1中高茎和矮茎的数量比例如图所示,则F1中纯合子的比例为A.1B.1/2C.1/3D.1/411.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 YyRr的个体(Y和y,R和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产生的雄配子中不可能的是A.Yr B.YR C.yR D.Yy12.正常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 ( )A.44+XY B.44+XX C.22+Y D.22+X13.某男子色觉正常,其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色觉也都正常,但其弟弟是红绿色盲,则其弟弟的红绿色盲基因的传递情况是( )A.外祖父→母亲→弟弟 B.外祖母→母亲→弟弟C.祖父→父亲→弟弟 D.祖母→父亲→弟弟14.下列交配组合中,属于测交的是(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15.下图能表示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且调查方法较为合理的是 ( )A.研究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C.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D.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17.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测S型细菌中存在着某种“转化因子”B.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转化因子”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18.下图①为某染色体的结构示意图,在②~⑤中,由于重复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② B.③ C.④ D.⑤19.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中,依次加入S型细菌DNA、S 型细菌DNA和DNA酶、S型细菌蛋白质、S型细菌多糖。
2016—2017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王永生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
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
《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
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
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
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
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
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
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
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
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
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
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
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
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
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学情调研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
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
答案写在答卷纸上的指定位置。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
一、基础知识和名著阅读(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濒临(bīn)戛然而止(jiá)卓有成效(zhuó)B.镌刻(jùn )缄口不语(jiān)咬文嚼字(jiáo)C.菲薄(bó )雕阑玉砌(qì)纷繁芜杂(wú)D.恫吓(dònɡ ) 命途多舛(chuǎn)呼天抢地(qiānɡ)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社稷甘拜下风慢条斯理B.愧怍和盘托出中石没镞C.部署残羹冷炙钿头云篦D.陷阱良晨美景毁家纾难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火爆荧屏,炙手可热,刷新了近年的收视纪录,很多人茶余饭后都在谈论精彩剧情。
B.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演讲比赛中,选手们口蜜腹剑,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C.勒索病毒全球大面积爆发,攻击各国政府、学校、医院的网络,说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绝不是危言耸听。
D.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圆满落下帷幕,巴里·杰金斯执导的《月光男孩》当仁不让地获得了最佳影片奖。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3分)A.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B.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C.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5.下列语段衔接最自然的一组是(▲ )(3分)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 ,▲ ,▲ 。
▲ 。
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①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②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审视它③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④而不是用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A.②③④①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6.下列对名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坚信,“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但他与鲨鱼搏斗后最终认为自己被打败了。
小说表现了“命运无常、难以抗争”的主题。
B.《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期间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C.《红楼梦》中能充分表明贾府“讲排场费用高,又不肯将就省俭”的主要情节是秦可卿丧礼和元春省亲两件事。
D.《红楼梦》中“怡红院群芳开夜宴”,黛玉抽中了“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在她死后,宝玉写了《芙蓉女儿诔》以示伤悼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人也。
是时京师浸废,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
敞既视事,一日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尽行法罚。
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
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
其治京兆,略循赵广汉之迹。
然敞本治《春秋》,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以此能自全,竟免于刑戮。
为京兆九岁,坐与光禄勋杨恽厚善,后恽坐大逆诛,公卿奏恽党友,不宜处位,等比皆免,而敞奏独寝不下。
敞使贼捕掾絮舜有所案验。
舜以敞劾奏当免,不肯为敞竟事,私归其家。
人或谏舜,舜曰:“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敞闻舜语,即部吏收舜系狱。
舜当出死,敞使主簿持教告舜曰:“五日京兆竟何如?冬月已尽,延命乎?”乃弃舜市。
顷之,宣帝崩。
元帝初即位,待诏郑朋荐敞先帝名臣,宜傅辅皇太子。
上以问前将军萧望之,望之以为敞能吏,任治烦乱,材轻非师傅之器。
天子使使者征敞,欲以为左冯翊。
会病卒。
初,敞为京兆尹,而敞弟武拜为梁相。
是时,梁王骄贵,民多豪强,号为难治。
敞问武:“欲何以治梁?”武敬惮兄,谦不肯言。
敞使吏送至关,戒吏自问武。
武应曰:“驭黠马者利其衔策,梁国大都,吏民凋敝,且当以柱后惠文①弹治之耳。
”秦时狱法吏冠柱后惠文,武意欲以刑法治梁。
吏还道之,敞笑曰:“审如掾言,武必辨治梁矣。
”武既到官,其治有迹,亦能吏也。
(选自《汉书﹒张敞传》,有删节)注:①柱后惠文,官员帽子名,是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
7.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然敞本治《春秋》治:治理B.而敞奏独寝不下寝:搁置C.不肯为敞竟事竟:完成D.审如掾言审:果然8.与“后恽坐大逆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9.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张敞上任之初,长安的治安一片混乱,偷盗横行,商人深以为苦,张敞的治绩得到了皇帝的称许。
B.张敞治理京兆,不专用诛罚,以经术为辅,兼采儒道,所以老百姓常常能保全性命,免于刑罚。
C.萧望之认为张敞是有能力的官吏,堪任治理烦乱,但是其资质轻浮,不是做师傅的材料。
D.张敞的弟弟张武认为对待官民凋敝的梁,就如同驾驭狡猾的马要善用马衔和马鞭,要用刑法弹压管理。
10.翻译下列句子。
(9分)(1)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4分)(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分)三、古诗鉴赏(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3题。
湘中作韦庄①千重烟树万重波,因便何妨吊汨罗。
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
臣心未肯教迁鼎,天道还应欲止戈。
否去泰来终可待,夜寒休唱饭牛歌②。
注:①韦庄(约836-910),晚唐诗人。
②饭牛歌:古歌名。
相传春秋时卫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唱此歌。
后用作寒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11.首联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
(2分)12.颔联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13.请简要分析三、四联的丰富情感。
(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不思其反。
(《诗经•氓》)(2)惟草木之零落兮,▲ 。
(《离骚》节选)(3)▲ ,万夫莫开。
(《蜀道难》)(4)同是天涯沦落人,▲ 。
(《琵琶行》)(5)此情可待成追忆,▲ 。
(《锦瑟》)(6)▲ ,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7)小楼昨夜又东风,▲ 。
(《虞美人》)(8)防民之口,▲ 。
(国语•周语)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马的眼镜莫言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
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
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
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
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
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
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
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
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徐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
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
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
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
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
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
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
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
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
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
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
我记得我不好意思看吴先生的脸。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
随着弹簧门“咣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
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
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
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
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
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
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选自《文汇报》2017年3月16日,有删节)1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吴先生授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