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 问题与对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 问题与对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的问题:
1. 成本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包括工资、社保费用等,这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2. 劳动力供应不稳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一些地区可能面临着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3. 技术水平低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更新缓慢,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竞争力下降。

4. 环境污染问题: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限制,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过程可能会产生污染物,不符合环保要求。

5.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劳动力的替代: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替代,影响企业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对策:
1. 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提高每位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注重培养企业内部的专业化人才,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加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4. 优化生产结构: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企业的环保等级,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5. 加强技术创新和科研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企业的科研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应对市场需求
的变化。

6. 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降低对特定劳动力的依赖,减少劳动力供应不稳定性对企业的冲击。

7. 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积极参与政府的产业政策,争取政策支持,共同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问题。

广西轻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转型升级对策

广西轻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转型升级对策
研究探索
企业 科技 与发展
2 1 年第 3 总第 27 01 期( 9 期)
N .,0 C mu te O2 7 O3 2 1( u li l N . ) 1 avy 9
R sa h& E p rt n En ep ie S in e An c n l g & D e eo m e t eer c xl ai o o tr rs ce c d Te h o o y v lp n
【 s a t h rc l oa ster eo b rit s eid s i hn ’ eoo cdvl m n a da a zste Abt c】T eatl e b rt o f ao—ne i n ute i C i s cnmi ee p e! n n l e h r ie a e h l l nv rsn a o y
【 e od 】 unx l o ies ei ut; as = tn ug d g K yw rs G ag ; br n ni ; dsytnf mi ; pr i ia - t v n r r m o an
劳 动密 集 产 业 是 指 进 行 生 产 主 要 依 靠 大 量使 用 劳 动 力 , 而对 技 术 和设 备 的依 赖 程 度 低 的 产 业 。 劳动 密 集 型 产 业 在 我 同 经济 发 展 中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 地 位 ,长期 以来 ,住 繁 荣 经济 、增
【 关键词 】 广西 ;劳动 密集型 ;产业 ;转型;升级 【 中圈分类号Ii1 【 F 2.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64 08(010— 04 0 17— 6821)3 00- 3
T eSau u f a o-ne s eId s i f u n x Lg t n ut h t s oo b ritni n ut e o G a g i ih d sy t Q L v rs I x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工业部门过度依赖传统制造业,而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拉大等方面。

首先,在工业部门中,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支柱。

虽然制造业起到了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作用,但长期以来重复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模式,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并且在全球供应链中只处于低端位置。

其次,在新兴产业方面,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虽然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限制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造成了技术引进成本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另外,在区域发展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富裕,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从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投资水平等指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导致了地区间差距逐渐扩大,产业结构不平衡也进一步加剧。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二、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首先,应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并注重环保要求,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

同时,在政策层面上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研发经费,并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要加强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并加快核心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为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三、实现城乡和区域间协调发展首先,在城乡发展方面,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城乡经济融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等,使农村地区具备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活力。

其次,在区域发展方面,要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

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引导外来投资等方式,促进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和技术转移。

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市场风险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市场风险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市场风险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浙江省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且不少省外务工人员也纷纷选择落户浙江的中小企业打工。

因此,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使得浙江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但从当前国际环境来看,由于浙江产品素来以“低价”著称,使得进口国相同领域的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外国政府以“保护本国企业”为由,对浙江劳动密集型产品采取大量反倾销措施,使浙江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的出口风险。

文章对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研究新形势对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提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风险产品竞争力反倾销措施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78-03一、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分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同时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

对于浙江省的出口产业来说,其比较优势体现在某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该产业工人的工资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同产业的工人工资。

要发展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就需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来促成出口结构的转变,从而打造有利于浙江企业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总体现状(一)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从浙江省的外贸出口情况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以下三个特点:1.涉及面广。

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业覆盖城乡两大区域,且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有所涉及。

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如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2.阶段性发展。

据一项专家研究调查显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美国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证明这一过程都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过渡的。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94年底,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达82500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占人口总数68.8%,当年进入劳动年龄的达1750万人。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领域难以完全吸收不断增长的劳动力,虽然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8 %速度增长,但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仍然超过社会经济的吸收能力,因此,失业现象呈现增长趋势。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有饭大家吃,有工大家做”的就业政策;实行高就业、低收入的工资政策,实行城镇劳动力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分配政策,从表现看,中国己消灭失业,但许多机关、企业人浮于事、存在大量富余人员,实际上是以全体劳动者的不充分就业掩盖部分劳动者失业。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就业逐渐市场化,隐性失业随之而来,当前失业有四种表现形式: 1.结构它是由于劳动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合理形成的失业。

2.隐性失业。

它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下实行充分就业政策,在改革中暴露出来。

3.自愿由于劳动者主动工参与劳动市场形成的失业。

4.非自愿它是由于现行工资下,想找工作而找不到形成的失业。

有关资料显示,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 3亿人, 加上城镇失业人口, 劳动力总供给量达到2亿多人, 而需求量只有3500万人,供给已远远地大于需求。

据专家估计, 我国目前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率已达21. 3%左右。

二、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 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每年以2%的速度进行。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2. 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3.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

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劳动密集型配送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劳动密集型配送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2年第9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企业,是指企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即在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企业。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平均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装备不高,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低,在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

因而,它具有投资省、单位投资能吸收较多劳动力、技术操作要求较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

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都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积累建设资金,加快经济建设。

具体说,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的特征是:1.大量使用人力劳动这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标志。

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使用人力劳动,才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2.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当前技术发展很快,但是一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

即使能取代,对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

3.发展阶段性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由占主导地位阶段向占非主导地位阶段过渡。

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我国台湾地区持续了40年。

只有工业化还处于从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劳动力具有典型的“无限供给”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潜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才能看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还要持续较长的时期。

4.广泛性劳动密集型企业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覆盖城乡两大地域。

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工序,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来完成。

5.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尤其是资本的积累是从无到有。

许多产业的发展初期走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线,在经过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对企业进行再投资,逐步对生产加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从而使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单一化:我国产业结构过于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这导致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较低,创新水平较差,难以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

2. 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西部地区,形成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格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更加先进,而西部地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中。

3. 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点,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也限制了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以下调整对策:1. 优化产业升级布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改善基础设施、降低制度性壁垒等措施,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推动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 推动绿色发展: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通过以上的调整对策,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能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条件、规律与对策分析

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条件、规律与对策分析

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条件、规律与对策分析作者:闫楠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03期摘要: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二战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寻找更理想的投资场所,开始向中西部转移。

总结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必须满足一定的基础条件和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的行政干预,才能把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统一的格局。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25-02近些来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纺织、化工、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降低成本,纷纷将工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如广东东莞、广州等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广东西部山区如韶关等地区转移。

福建、浙江等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则将生产基地向重庆、西安、山西、河南等地区转移。

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也加快生产基地在太原、郑州、重庆等地区的布局。

针对这些现象,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按照市场规律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理性转移,既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任务,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条件与规律二战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美国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鞋袜业和纺织业转移到日本和德国等国,来重点发展新兴技术产业;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等新兴国家和地区。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洲、以及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又将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重要的规律性特征。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国内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都是建立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产业发展日趋成熟的基础之上,从国外的产业转移过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产业极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xx(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R&D)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

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等服务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最新统计,2003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4%,约占全球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03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3%;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241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2%。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72%、16.21%和19.16%,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等电子、家电组装加工产品分别增长119.79%、151.13%、59.27%、53.99%、50.1%、和34.11%。

从近10年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数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

据统计,1992~200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3098万人增加到21090万人,增加799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800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19.8%提高至28.6%。

而第二产业同期由14355万人增加到15780万人,仅增加1425万人,年平均增加143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21.7%下降至21.4%。

分行业看,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10年间增加就业1760万人,增幅54.8%,是增加就业量最多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就业410万人,增幅24.5%;社会服务业增加451万人,增幅70.1%,是增幅最大的行业。

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同期增加就业1233万人,增幅46.4%;制造业同期减少就业799万人,减幅达8.77%。

近些年,由于工业企业改制和实施减员增效等措施,工业就业在大幅度减少。

据1998~2002年统计,在工业39个行业中,就业略有增加的仅有4个行业,1个行业持平,其余34个行业全部减员。

而就业增加的行业有两个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加就业3万和21万人。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和集体经济的就业普遍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则大幅上升。

1998~2002年,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分别减少就业1175万人和419万人,而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就业570万人。

目前,非公有制工业已成为工业就业的主体。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体的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看,目前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我国仅为28.6%,而xx日xx8国平均为69.55%,xx5国平均为50.4%,xx8国平均为41.74%,拉美的xx为56.5%,在统计的23个国家中,我国排在倒数第二,仅略高于缅甸(25.1%)。

虽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已突破30%(1988年为30.2%),但16年来一直徘徊不前,直到2003年也仅为32.28%。

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增长6.7%,不仅低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同比也减慢0.8个百分点。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会加剧社会就业紧张的局势,同时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进程。

2.重化工发展阶段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市场相对萎缩我国经济已步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产业增长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特征,即“重化工业”化趋势明显。

2003年,与农业、服务业和轻工业相比,汽车、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学等重化工业增速明显加快,占总量比重显著上升,并拉动矿产品和原材料产品的增长。

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形势明显好于纺织服装和文体用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大企业的10倍以上。

从可预见的3~5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以及商贸服务业可能出现相对较大的投资市场萎缩,从而可能使这些部门的就业需求大大减弱。

3.经营性固定资产“基尼系数”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加剧我国现有经营性固定资产高达数万亿,但大部分集中在国有重化工企业(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国有经营性资产合计达30279.4亿元),而许多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实际占有的经营性资产数量很小,形成了占有经营性资产的“基尼系数”很大,需就业人员因没有可运用的资产,而无从就业。

同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据国家发改委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的,拒贷率达到56%。

调查还显示,由于正常融资渠道收缩,造成非正常融资迅速膨胀,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难进一步加剧。

4.激励性政策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从政策环境看,目前国家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对现有和新办特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在工商登记和税收减免方面出台了一些扶持性政策。

但这些政策扶持对象仅限于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企业类型也主要限于一些传统的服务型企业,因而对大多数企业多用人工并没有太强的激励作用。

而且,有些政策还有一定的负效应,如强制性社会保障,对那些创业初期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为员工缴纳社保金是一项很大的负担,对多用劳工的企业显然不利。

5.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遭遇更大的阻力劳动力低成本使得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但也最易触动贸易摩擦敏感的神经,国际上除了设置技术(绿色)壁垒、实施反倾销手段来限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外,目前又一道无形的外贸壁垒—SA8000标准正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SA8000标准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规定企业或组织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健康安全、差别待遇、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等。

尽管该标准的宗旨不错,但它却极易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

据悉,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日用五金等产品均受到SA8000的约束。

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1.把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作为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任务现在有一种看法在很多地方较为普遍,就是把推进工业化等同于大力发展工业。

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工业化实质上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非农产业既包括工业也包括服务业,目前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大部分就业已转向服务业。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的任务虽然还没有完成,但已进入人均GDP 1000美元的新阶段。

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已大体相当(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落后发达国家高达40个百分点。

因此,不仅要从吸纳社会就业角度,而且要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在企业内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发展方向。

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决心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多、安全性差、损害健康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五小工业”;其次,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改善劳动条件,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在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环境卫生等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第三要大力发展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如IT业和新兴家电业;此外,还要鼓励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或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采用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个性化服装和用品以及采用电脑设计的陶艺、雕刻、刺绣等生产。

2.强化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创设宽松的政策环境我国已出台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并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政策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对于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仍感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确立其法律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政府应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对创造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刺激。

各级政府可以考虑从财政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根据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就业岗位的数量多少,对企业主给予奖励;或根据其支付的劳动成本,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也可以对创造就业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主,在地方可减免的权限内提供税收优惠。

对中小企业资本性投资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按40%-80%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和个人以固定资产投资入股开办中小企业的,其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可以从被投资企业的销项税额中抵扣;个人所得用于创办中小企业和再投入的部分可以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

3.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支持针对目前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的渠道不多、形式单调的问题,可以考虑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建立中小企业银行。

允许中小企业联合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股东、以企业互助为主要业务范围的、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互助合作银行,其职能主要是为了小企业融资。

二是兴办由非政府机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以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担保机构实行公司化运作。

三是组织中小企业建立资金互助会,中小企业缴纳一定的入会资金,就可以得到远远大于入会资金的贷款。

四是允许中小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融资,选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以共担风险方式联合发行企业债券。

4.建立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5.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保持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面对即将全面实施的SA8000,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应当积极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