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不饱和醛酮及取代醛酮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 醛和酮(一)醛和酮的命名

第十三章 醛和酮(一)醛和酮的命名

第十三章醛和酮(一) 醛和酮的命名(二) 醛和酮的结构(三) 醛和酮的制法(四)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五)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六) 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七) 乙烯酮卡宾第十三章醛和酮分类:①根据烃基的不同,可将醛、酮分为:脂肪族醛、酮,芳香族醛、酮;饱和醛、酮,不饱和醛、酮;②根据醛、酮分子中羰基的个数,可分为:一元醛、酮,二元醛、酮等;③根据酮羰基所连的两个烃基是否相同,分为:单酮,混酮。

官能团:醛 R -C -H O酮 (-CHO 为醛基)(两个R 可以相同,也可不同)C O(羰 基)R -C -R°O'(一) 醛和酮的命名(1)普通命名法(2) 系统命名法(一) 醛和酮的命名醛、酮的命名与醇相似。

(1) 普通命名法酮的普通命名法是按照羰基所连接的两个烃基命名。

甲乙酮CH 3CCH 2CH 3OCH 3CH 2CH 2CHO CH 3CHCH 2CHO CH 3CH 3-C-CH=CH 2O 正丁醛异戊醛甲基乙烯基酮CHO 苯甲醛C-CH 3O 苯乙酮C-O二苯甲酮(2) 系统命名法CH 3CHCH 2CHO CH 3CH 3CH 2-C-CH-CH 3O CH 343-甲基丁醛2-甲基-3-戊酮β−甲基丁醛12345苯基丙烯醛3-CH=CH-CHO (肉桂醛)321321CH 3CH=CHCHO CH-CHO CH 32-丁烯醛苯基丙醛2−CH 3C-CH 2-CCH 3O O β−戊二酮戊二酮 2,4-(巴豆醛)1234苯基丙醛α−(二) 醛和酮的结构羰基的结构:C O sp 杂化C O电子云分布: C Oδ−δ+C OCH 3CH 3C OH H2.27D2.85D极性分子 有偶极矩(三) 醛和酮的制法(1)醇的氧化或脱氢(2) 羰基合成(3) 同碳二卤化物水解(4)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5) 芳烃的氧化(6) 芳环上的酰基化(三) 醛和酮的制法(1) 醇的氧化或脱氢RCH 2OH RCHORCOOH及时蒸出1 醇醛酸。

不饱和醛与酮

不饱和醛与酮
不饱和醛与酮
主讲人 钟芳锐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主讲内容
• 不饱和醛酮的分类与反应性 • α,β-不饱和醛酮的Michael 加成 • 醌类化合物
不饱和醛酮的分类
* 根据双键和羰基相对位置,醛酮可分为三类:
乙烯酮 ,-不饱和醛(酮 ) 非共轭烯醛(酮)
苯醌
* 乙烯酮羰基碳采取sp杂化,C=C=O呈线型结构,反应活性高; ,-不饱和醛(酮 )的C=C键与C=O处于共轭状态,热稳定性较高; * 非共轭烯醛(酮)分子内C=C键与C=O处于孤立状态,互相影响较小。 * 苯醌是一种特殊的共轭烯酮;
非共轭烯醛转化为 ,-不饱和醛
非共轭烯醛在特定条件下,发生重排反应,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共轭烯醛。
乙烯酮的反应
* 与带有活泼氢的化合物H2O、ROH、RCOOH、HX、NH3等加成形成羧酸衍生物; * 与Grignard试剂作用形成酮; * 与亚胺反应形成-内酰胺。
,-不饱和醛、酮
共轭醛酮的共振结构
与有机金属试剂共轭加成的选择性
* C2位阻很大,仅1,2-加成。
,-不饱和醛酮与烷基铜锂的共轭加成
* 有机锂试剂与卤化亚铜复合而成的有机铜锂试剂,一般仅发生1,4-加成。
* 有机铜锂试剂中铜的原子半径较大,烃基的亲核性较弱,被认为是仅发生 1,4-加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Robinson增环(annulation)反应
醌类化合物的特征结构
对苯醌
邻苯醌
1,4-萘醌
蒽醌
* 醌是一类特殊的α,β-不饱和二酮,它们可以由芳香族化合物制备, 但醌环没有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
醌类化合物的1,2-加成反应
* 对苯醌一肟与对亚硝基 苯酚,已证明是互变异 构体。

不饱和醛酮

不饱和醛酮

OH
CHO (40%)
OH
+
CHCl3
1)
10%NaOH ,50℃
2) H3O+
OH
CHO
(38-48%)
3. 费利斯(Fries)重排
O O C CH3
AlCl3 25℃ AlCl3 165℃
OH

COCH3 OH
COCH3 主
O
O C R AlCl3
OH O
R+
(可随水蒸汽蒸出)
OH COR
紫外光谱(Ultroviolet spectra)
α,β-不饱和醛酮
定义:碳碳双键位于α,β-碳原子之间的不饱和醛酮。
如:
CH3CH=CH CH=O
O
CH3CH=CHCCH3
2-丁烯醛
O
CH3CCH=CHC6H5
3-戊烯-2-酮
O
4-苯基-3-丁烯-2-酮
甲基-2-环己烯-1-酮
特性
1 体系稳定
C=C与 C=O 组成共轭体系
如 CH2=CHCH2CH=O 3-丁 烯 醛
H
Nu
重排
C-C-C=O(
羰基化合物
表 现 上3,4-加

)
Nu
1. 亲核加成 Nucleophilic addition
C=C-C=O
HCN 1,4-加 成 产 物 为 主
NH
1,4-加 成 产 物 为 主
1) R2CuLi 2)H2O
1,4-加 成 产 物 为 主
1) RMgX,CuCl 2)H3O+
ONa CCH2CH2CH3
COOEt
(CH2)n
Na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PPT课件:14 不饱和醛酮酸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PPT课件:14  不饱和醛酮酸

Xiezx -Lzu2一、α,β-不饱和醛酮二、醌三、羟基醛酮四、不饱和酸及其衍生物内容Xiezx -Lzu3C=C C=OC C C=O C C C=O C C=C O+_Br BrBr C=C C O +_+_C=C C OLi R C=C C OHRC C=C OH NuRLiH O1.Nu (1)(2)(3)(1)(2)(3)2.H C C C=O NuC=C 亲电加成C=O 亲核加成1,4-共轭加成α,β-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反应1、分类一、α,β-不饱和醛酮Xiezx-Lzu4C C=C OHNu H +互变异构C=C C=O+Nu -C C=C O -Nu C C C=O _Nu C C C=ONu H在碱性条件下1,4-加成反应的机理Xiezx-Lzu5C C=C OHC=C C OH++C=C C=O + H+Z -互变异构C C=C OH C C C=O ZZH在酸性条件下1,4-加成反应的机理Xiezx -Lzu61.卤素、HOX 不发生共轭加成,只在C=C 双键上发生亲电加成。

2.HX 、HCN 、NH 3及NH 3的衍生物等与α,β-不饱和醛酮的加成以发生1,4-共轭加成为主。

3.不饱和醛与RLi, RMgX 反应时以C=O 双键的1,2-亲核加成为主。

与R 2CuLi 反应,以1,4加成为主。

4.不饱和酮与金属有机物加成时,使用RLi,主要得C=O 的1,2-加成产物,使用R 2CuLi,主要得1,4-加成产物,使用RMgX,如有亚铜盐如CuX 做催化剂,主要得1,4-加成产物,如无亚铜盐做催化剂,发生1,2加成还是1,4-加成,与反应物的空间结构有关,空阻小的地方易发生反应。

α,β-不饱和醛酮加成反应的规律Xiezx -Lzu7C 6H 5CH=CHCOC 6H 5KCN,HOAc EtOH C 6H 5CHCH 2COC 6H 5CNRCH=CHR'KCN, HOAc EtOHN. R.(1)93-96%C 6H 5CH=CHCOCH 3C 6H 5CHCH 2COCH 3NHN+(2)(3)1,4-产物85%HX 、HCN 、NH 3及NH 3的衍生物与α,β-不饱和醛酮的加成以发生1,4-共轭加成为主.CH 2=CH-CH=O+ HCl-15o CClCH 2CH 2CH=O例子Xiezx -Lzu8(CH 3)2C=CHCOCH 3CH 2=CH-CCH 2COCH 3+(CH 2=CH -)2CuLi1. Et 2O2. H 2OCH 3CH 3(4)72%1. Et 2O2. H 2OOCH 3+(CH 3)2CuLi OCH 3CH 3(5)98%R 2CuLi 与α,β-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反应,以1,4-加成为主。

醛和酮 有机化学

醛和酮 有机化学

这种加成-消除实际上可以看成由分子间脱去1分子水:
R’
R—C=O + H2 N—G
R’ R-C=N—G + H2O
(六)加伯胺及氨的衍生物
R’ R—C=O +
R’
H2N—R H2N—OH
R—C = N-R Schiff 碱 R’
R—C = N-OH 肟
H2N—NH2 H2N—NH-
R’
R—C= N-NH2
C=O
+
d- d+
R-MgX
无水 乙—醚>
R—C—OMgX
—H3—O+>
R—C—OH
(五)与金属有机化合物加成
O (1) H—C—H +
-MgCl
1.乙醚 2.H3O+ (66%)
-CH2OH 伯醇
(2) CH3CHCH2CHO + C2H5MgCl
CH3
1.乙醚 2.H3O+ (68%)
CH3CH CH2CHC2H5 CH3 OH
醛和酮
醛和酮
羰基: C O
羰基碳与一个烃基和一个氢相连的化合物称 为醛,(甲醛中的羰基碳与两个氢相连), 羰基碳与两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酮。
O
(H)R—C—H 醛 简写: R CHO
O
R—C—R’ 酮
第一节 结构、分类和命名
一、结构
O
121pm
121.7o C
H 116.6o H
平面分子
109o
例:
CH3
HO
C=O +
CH3
HO
H+ CH3 O CH3 O
R
HO CH2

第十二章醛酮不饱和-文档资料

第十二章醛酮不饱和-文档资料

2、共轭醛酮的特殊性质
1)特强的亲和试剂发生1,2-加成 亲核试剂进攻羰基,与饱和共轭醛酮类似。 典型试剂:烃基锂、炔化钠
H3C
O
H3C
Li
CH3
H3C
H3C
OH
CH3
H3C
O HC
CH3
C- Na+
H3C
OH
H3C
C
CH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
思考:下列反应得到什么产物
O H3C Li
H3C O
C=C与C=O如果只相差一个CH2,酸、碱催化变成 共轭醛醛酮,E降低。
O
酸催化
H2C
CH3
H3C
O CH3
O
碱催化
H2C
CH3
H3C
O
CH3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
碱催化异构机理:通过烯醇盐中间体进行
O
H2C
CH3
H HO-
O-
H2C
CH3
H2C
O
CH-
CH3
H2C-
O CH3
H2O
H3C
O CH3
O
H3C
CH2 O-
H3C
CH3
O
H3C O
H3C
CH3 O-
H2O
H3C O
CH3 Li CH3 H3C
CH3
H3C
H3C O- H3C
SOCl 2 H3C H3C Cl
CH3
Li CH3 H3C
H3C
CH3
H3C
CH3 H3C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
第二节 醌 quinone
醌是环状共轭二酮—芳香化合物的衍生物。

第十二章 醛酮(不饱和)

第十二章 醛酮(不饱和)
NO
4-nitrosophenol
勤力读耕,立己达人
3)1,4-加成反应

共轭酮与HCN、 HX、 MeOH/ZnCl2发生1,4-加成, 中间体重排取代二酚,一般反应式如下:
HO HX O O OH X HO X
O

O
X=卤素、CN、甲氧基(氯化锌催化)。
HO HCl O OH Cl HO Cl
-
H3C O H3C
CH3
H3C Mg Cl Ag
+
-
H3C Cl Mg O H3C
CH3 CH3
H5C2 O C2H5 CH3
+
H3O
+
H3C H3C CH3 O
勤力读耕,立己达人

合成化合物D
H3C CH3 O
H3C O H2O
CH3
KH
H3C O
-
CH2
H3C O H3C
CH3 O
-
H3C O H3C

C=C与C=O如果只相差一个CH2,酸、碱催化变成 共轭醛醛酮,E降低。
O H2C CH3
酸催化
H3C
O CH3
O H2C CH3
碱催化
H3C
O CH3
勤力读耕,立己达人
碱催化异构机理:通过烯醇盐中间体进行
O H2C CH3 CH
-
O H2C CH3
H HO
-
O H2C
O CH3 H2C
-
CH3
*Fries重排

苯酚在=与酰氯发生反应时先生成酚酯:
O HO
+
Cl
R
ACl 3
R
O

α, β不饱和醛酮

α, β不饱和醛酮
Et2O
(2)只还原C=C 用 H2/Pd-C )只还原
O
O
H2/Pd-C
or 1)Li,NH3(l),-33℃
2) H3O+
(95%)
(3) C=C和C=O 同时还原 ) 和
CH3CH2CH2CH=C(Et)CHO
H2,Ni or Pt
CH3(CH2)3CH(Et)CH2OH
O Zn/HCOONH4/C2H5OH/H2O R1 R2
1. C2H5MgBr 2. H3O
+
OH
O
C6H5CH
CH
C CH3
C2 H5
+
C6H5CH
C2H5
CH2 C CH3
1, 2–加成 40% 加成
O
1, 4–加成 60% 加成
C6H5CH
CH
C CH3
C6H5MgX
1. Et2O 2.H2O
OH
O
C6H5CH
CH C CH3 C6H5
+ C6H5CH CH2 C
O CH3
O CH C CH3
KOH
+CH2
O CH3
O
O
O
CH2
O
CH2 C CH3
KOH
O
6.反应机理 反应机理: 反应机理 碱夺取碳上的活泼氢,生成一个碳负离子,然后碳负离子与受体发 生1,4-共轭加成,形成加成物从溶剂中夺取一个质子形成烯醇,在互 变异构形成最终产物。 7.用途:用于合成环状化合物,通常用迈克尔反应和羟醛缩合一起合成环 用途: 用途 状化合物
查耳酮类
rt 30min
饱和酮
6.Diels-Alder反应 Diels-Alder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不饱和醛酮及取代醛酮
(Unsaturated Aldehydes and Ketones)
(Substituted Aldehydes and Ketones)
一α,β–不饱和醛酮(α,β- Unsaturated Aldehydes、Ketones)
制备:
反应:
1加HCN
α,β-不饱和酮主要发生1 , 4-加成
β-取代烷基+ 12
环外双键+ 5
α-羟基+ 35
β-羟基+ 30
例:
αβ-不饱和酮母体215nm
β位有两个烷基波长增加12×2
B环环外双键波长增加5
λmax(nm)= 215+12×2+5=244nm(实验值241nm)
练习:
一.完成反应
二.写机理
答案:1
三.合成
基本要求:
掌握α,β-不饱和醛酮的反应:加氢氰酸、迈克尔反应、与二烷基铜锂的反应,与烃基锂和格利雅试剂的反应、还原反应以及它的制法。熟悉醌的反应:还原、加成,了解醌的制法。熟悉羟基醛酮的制法,掌握安息香缩合反应、酮醇缩合。掌握酚醛和酚酮的反应:Vilsmeyer甲酰化反应、Reimer-Tiemann反应、Fries重排。熟悉紫外光谱的一般特征、了解其基本原理。
8~9元环产率10~20%
10~20元环产率60~98%
例:
β-羟基醛酮制备:
四酚醛和酚酮(Phenolic Aldehydes and Phenolic Ket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s)
1威尔斯迈尔(Vilsmeier)反应
定义:活性大的芳香族化合物可以用N-取代甲酰
胺进行甲酰化,催化剂为三氯氧磷。
活性大的芳香族化合物:
3).共轭加成
4).D-A反应
4制备
三羟基醛酮(Hydroxy Aldehydes、Ketones)
α-羟基醛酮的制备:
1安息香缩合反应
在氰离子的催化作用下,两分子苯甲醛缩合生成二苯羟乙酮(安息香)的反应。
注意:安息香缩合反应的原子利用率高达100%,但其使用的催化剂KCN有剧毒,催化剂改成维生素B1后,这个反应更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例:烷烃在近紫外及可见区无吸收,可用作溶剂。
吸收波长小于200nm。
例:甲醇在近紫外及可见区无吸收,可用作溶剂。
吸收波长小于200nm。
例:乙烯吸收带在远紫外区。
吸收波长大于200nm。
例:丙酮 279nm
3分子结构与紫外吸收的关系
1).共轭的影响
共轭体系促使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叫红移。
因为共轭体系越大,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的能量差越小,吸收波长越长。
α,β-不饱和醛发生1 , 2-加成
例:
例:
例:
2加RMgX
格氏试剂与α,β–不饱和醛、酮发生反应,1 , 2-加成,1 , 4-加成产物均有,哪种产物为主,取决于α,β–不饱和醛、酮的结构。
体系中微量Cu+的存在,1,4-加成产物比例增加:
例:
例:
3加R2CuLi
R2CuLi与α,β-不饱和醛酮主要发生1 , 4-加成
1紫外光谱的一般特征
200nm~400nm近紫外区
4nm~200nm远紫外区
横坐标:波长(nm)
纵坐标:吸光度
发色团——能够吸收可见光及紫外光(800~200nm)的孤立官能团。简单的发色团为有重键的结构单位,比如:
助色团——有些官能团在波长200nm以上没有吸收带。但是它们与发色团连接在一起时,能使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程度增加。这种官能团就称之为助色团。例:P393
4插烯作用
5迈克尔(Michael)反应
定义:烯醇负离子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1,4-加成反应。
能提供烯醇负离子的化合物:
共轭体系:
例:
结论:利用迈克尔反应可以合成1,5-二羰基化合物。
用途:通常用迈克尔反应和羟醛缩合一起合成环状化合物。
例:
例:
例:
练习:合成:
分析:
例:合成:
分析:
例:合成:
机理:
2.瑞穆尔-梯曼(Reimer-Tiemann)反应
苯酚、过量的三氯甲烷与10%的氢氧化钠在50℃左
右加热,生成邻羟基苯甲醛。
机理:
3氟里斯(Fries)重排
酚类的酯在氯化铝催化下重排生成酚酮的反应。
高温邻位产物为主。
低温对位产物为主。
练习:
1.写产物
2.从合适原料合成:
五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机理:
CN-的作用:
①与C=O发生亲核加成。
②加成后,吸电子的氰基使醛基的质子转移到氧原子上而成为碳负离子,碳负离子与另一分子醛发生亲核加成。
③最后作为离去基团离去。
例:
注意:
2酮醇缩合
羧酸酯在苯、乙醚等惰性溶剂中与金属钠一起回流,生成烯二醇的二钠盐,水解后生成羟基酮的反应。
6~7元环产率50~60%
一般每增加一个共轭π键,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30nm。
分子的几何形状可以影响共轭,使吸收波长有所变化,一般反式烯烃比顺式烯烃吸收波长要长。
例:反-1,2-二苯乙烯λmax=295.5nm
顺-1,2-二苯乙烯λmax=280nm
2).取代基的影响
一个π体系与烷基相连,由于能发生σ-π共轭(超共轭),可以降低两个跃迁轨道之间能差,使体系的紫外吸收发生红移。
表2-丁烯酮及取代物的π-π*跃迁吸收波长
化合物
λmax(nm)
CH2=CHCOCH3
CH3CH=CHCOCH3
(CH3)2C=CHCOCH3
219
224
235
综上所述,共轭,超共轭可以影响分子轨道的能量,使分子对光的吸收发生变化。
共轭烯酮λmax(nm)计算规律:
母体215nm
α-取代烷基+ 10
分析:
6还原反应
例:
7 D–A反应
二醌
定义:含有共轭环己二烯二酮结构的一类化合物。
醌是一类特殊的环酮,可由芳香族化合物制备,但醌环没有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
1
1.命名
2反应
X-射线测出对苯醌的碳碳键长是不均等的,实测数据表明对苯醌是一个环烯酮,相当于α,β-不饱和酮。
1).还原反应
2).羰基的亲核加成
由紫外光谱可推测化合物所含的发色团。例:P393
2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有机化合物紫外光谱图中的吸收带,是由于分子吸收光能后,使得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而产生的。
有机化合物的价电子有三种类型:σ电子,π电子,非价电子。
例:
吸收波长小于150nm。
两个轨道能量差很大,相应吸收光波长较短,在远紫外区,在近紫外及可见区无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